成都四县2016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成都四县2016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带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2016学年度下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由笫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 ‎3. 答非选择题时,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 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24题48分)‎ ‎1、《新全球史》中评价古代中国的某一土地制度:“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这一制度 A.实际上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B.为封建国家提供了赋税徭役兵役 C.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的社会问题 ‎2、唐代徐来军的《调笑令》写道:“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这首《调笑令》描绘的情景 反映的生产工具是 A.水排 B.翻车 C.筒车 D.耧车 ‎3、苏轼在他的文集中记载:“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段记载可以说明宋朝时期 A. 农村中土地兼并现象异常严重  B. 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 C. 农业生产中开始出现租佃经营  D. 地主有举办民间救济的社会责任感 ‎4、中国古代每一时期都有其“手工业的时代名片”,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 B.商周:青铜;唐宋:瓷器;明清:棉布 C.商周:玉器;唐宋:丝绸;明清:漆器 D.商周:陶器;唐宋:丝绸;明清:青铜 ‎5、在中国的许多农村乡镇地区,有每逢二、五、八日(或一、四、七日,三、六、九日)到当地的中心集镇赶集交易(也称赶场)的习俗,这种“赶集之风”至少应追溯到 A.原始社会 B.商周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唐宋时期 ‎6、北宋徽宗时期,政府下令征收“侵街房廊钱”,表明宋政府对城市街道两旁的居民因不断扩大商业用地而导致城市街道越来越狭窄的现实的无奈。这反映出 ‎① 北宋政府横征暴敛搜刮民膏 ② 宋代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③ 前代的坊市制度已经被打破 ④ 宋代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右表中的记录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某些地区的社会情况,据此推断不正确的是 ‎“今去农而改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士农工商各执一业,皆治生之业也。”‎ ‎“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举反在次着。”‎ A.商人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社会群体 B.“农工商皆本”的观念已经出现 C.政府扶持工商的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D.商业和商人的社会地位明显提升 ‎8、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  B.世界贸易中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 C.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苏州等地丝织行业出现“计日受值”‎ ‎9、历史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政治权力型经济(即国家权力干预经济)是一种常见的经济发展类型,而中国古代的政治权力型经济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下列可以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① 西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制度 ② 北宋东京城夜市与晓市相连 ‎③ 明清时期徽商与晋商的活跃 ④ 雍正帝厉行抑商与海禁政策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④‎ ‎10、学者费孝通在论及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时说它“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它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的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具有消费城市的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在此,费孝通旨在强调开埠通商 A.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B.并未触动农村的自然经济 C.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D.未能根本改变封闭的局面 ‎11、‎19c70s,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收入就减少了一千三百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了十万匹。这反映出洋务运动 A.使中国由此走上富强之路 B.一定程度抵制了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C.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D.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2、1912年,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发布的趣旨称:“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民之治,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该材料可以用于证明 A. 共和政体保证国内的公平竞争 B. 民国成立激发中国的工业革命 C. 民主共和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D. 实业团体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13、近代民族实业家的代表之一“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在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股。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刘鸿生的话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 A. 在一战以后遭受外国资本打压 B. 在国共内战时期遭受国民政府搜刮 C. 在抗战时期遭受官僚资本排挤 D. 在解放战争时期遭受美国资本排斥 ‎14、下表摘编自近代中国的《交通杂志》(部分),表中的数据对比主要可以用来论证 运输方法 运费(吨/公里)‎ 运输方法 运费(吨/公里)‎ 肩挑 ‎34.0元 轻便铁路 ‎2.4元 独轮车 ‎30.0元 铁路 ‎2.0元 驴车 ‎18.0元 内河民船 ‎1.2元 A.近代中国交通运输的多样性 B.近代中国交通运输的半殖民地特征 C.近代中国交通运输的先进性 D.近代中国发展现代化交通的必要性 ‎15、近代上海的一首竹枝词:“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 西方服饰传入影响了国人生活 ② 西洋服饰在中国各地普遍畅销 ‎③ 一些人中滋生了崇洋媚外心理 ④ 先进中国人迫切希望全盘西化 A.①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16、联想集团的创始人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当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我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柳传志说的“气候真的要变了”指的是 A. 1976年粉碎四人帮宣告文革结束 B. 1978年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即将转移 C.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D. 1992年决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7、亚当﹒斯密说:“美洲的发现和经过好望角至东印度群岛的航道的开通,是人类历史上所记载的最伟大、最重要的事件。”完成他所说的“最重要的事件”的航海家分别是 A.迪亚士、达﹒伽马 B.哥伦布、麦哲伦 C.哥伦布、达﹒伽马 D.迪亚士、麦哲伦 ‎18、下表为1650—1750年欧洲、非洲、美洲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这一时段三大洲人口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1650年 ‎18.3%‎ ‎18.3%‎ ‎2.4%‎ ‎1750年 ‎19.2%‎ ‎13.1%‎ ‎1.6%‎ A.近代医疗卫生事业极度落后 B.高产农作物品种的传播 C.资本原始积累早期殖民扩张 D.工业革命向全球的扩展 ‎19、19世纪中期,在世界贸易中,某国所占份额超过五分之一。以下是1854—1856年间,该国进出口贸易三种类型商品所占份额图(据王斯德《世界通史》)。这表明 A.荷兰垄断国际贸易 B.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德国成为经济大国 ‎ D.美国经济后来居上 ‎20、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俄国现在是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所需物品……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髙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这段材料反映了 A.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 B.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 C.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 D.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21、罗斯福在1935年的一次炉边谈话时说:“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它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为此,罗斯福 A.全面加强对工业的干预调整 B.增加拨款进行政府救济 C.大力举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D.积极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22、二战以后,美国经济一家独大,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一度主导了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体系,其中,使美国得以控制“战后世界金融体系”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③④‎ ‎23、1967年,当法、德倡导成立欧共体时,英国曾竭力反对,后又申请加入,但遭到法国的两次否决,直到1973年英国才成为欧共体成员国。1999年欧洲统一货币欧元发行后,英国拒绝使用欧元而坚持使用英镑,成为欧盟内部的“非欧元区国家”。这反映出 A. 法、德两国主宰者欧洲大陆的事务 B. 欧洲一体化并不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 C. 欧洲一体化一开始就存在内部矛盾 D. 大国之间的利益纠葛使欧盟名存实亡 ‎24、右图漫画《大象相逢之日,便是蚂蚁粉身碎骨之时》,‎ 漫画标题源于一则非洲谚语。它的寓意是 A.发达国家的联合消除了国际贸易壁垒 B.WTO的成立使国际经济新秩序得以建立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阻止全球化的进程 D.全球化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新兴市镇,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重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苏州则出现了“郡城之东,皆习机业。雇匠织造,谓之机户。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的情景……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而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高名,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由是观之,良贾何负于鸿儒。”‎ ‎——摘编自《中国古代商业史》‎ 材料二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中国的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现象。(8分)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以盛泽镇为代表的市镇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并予以说明。(11分)‎ ‎26、下图是某同学复习“工业革命”时编制的复习提纲,按要求完成问题。(12分)‎ 第一次工业革命复习提纲 ‎1、发生的条件: ①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国家普遍确立。‎ ‎②经济条件: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积累了市场、原料,劳动力、资金。‎ ‎ ③技术条件:手工工场时期积累了技术经验。‎ ‎2、重要的发明: ①史蒂芬孙:汽车。②富尔顿:汽船。③贝尔:电话。④爱迪生:电灯。‎ ‎3、造成的影响: ①生产力: 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②生产关系: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对立的局面。‎ ‎③产业结构:电力、石油、汽车、化工等重工业部门兴起。‎ ‎ ④国际关系: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问题:在上述复习提纲的三个知识点中,分别找出一个错误,说明你判断的理由,并进行修改。 (要求:所找的错误应准确,理由应合理,修改应正确。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 对该提纲的内容进行补充、增加、完善,但必须说明理由。)‎ ‎27、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是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光荣与梦想——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1999)‎ ‎1951年,法、德、意、比、荷、卢等六国建立煤钢共同体。‎ ‎1958年,上述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73年,英国等六国相继加入欧共体。‎ ‎1979年,欧共体成立欧洲议会,加强各国的政治联系,协调彼此的对外政策。‎ ‎1991年,欧共体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两年后,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成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1995年,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加入欧洲联盟。‎ ‎1999年,欧盟发行单一货币欧元,除英国等8国外,其他成员国都采用了欧元。‎ 材料二: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三十多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潮流的节拍,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一体化演进的特点。(4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原因。(5分) ‎ ‎(2)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是怎样踩着历史潮流的节拍,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写出三件标志性的大事。)(6分)‎ ‎2015—2016学年度下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24题48分)‎ ‎1—5 B C B B C 6—10 B C D C C 11—15 B D C D A ‎16—20 B C C B A 21—24 D B C D 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 ‎(1)新现象: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勃兴; 出现了自由劳动力市场;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轻视商人的现象有所改变。(8分)‎ 原因:手工业、商业的长期发展; 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交通要冲; 人口的大量聚集和增加。(6分)‎ ‎(2)因素:①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是根本原因。(2分)‎ ‎②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阻碍。 说明:小农经济的一大特点是自给自足,加上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影响国内市场;(3分)‎ ‎③重农抑商政策的打压。 说明:商业税收沉重,商人为改变低下的社会地位,往往把所赚之钱投资于买房置地,影响扩大再生产;(3分)‎ ‎④闭关锁国政策的制约。 说明:海外贸易受限,影响国外市场。(3分)‎ ‎26、(12分)‎ 答案示例:‎ ‎1处,①政治前提不正确。理由: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尚未在欧美国家普遍确立。 修改: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确立。(4分)‎ ‎(或:1处②经济条件不正确。理由: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不是工业革命的条件,而是其结果。 修改:经济条件: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殖民掠夺积累了资金。)‎ ‎2处,重要的发明有误:汽车、电话、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不应放在此处。 ‎ 修改:①史蒂芬孙,火车。直接删除③④。(或:增加瓦特:改良蒸汽机。)(4分)‎ ‎3处,③产业结构不正确。 理由:电力、石油、汽车、化工等重工业部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才兴起。 修改:以棉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成为主导产业(4分)‎ ‎(或:3处④国际关系表述不当:理由: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修改:把 最终形成 改为 初步形成。)‎ ‎(其他围绕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知识进行补充、增加、完善的正确说法,也给分。)‎ ‎27、(15分)‎ ‎(1)特点:由发达国家发起; 以能源领域的合作为突破口; 由经济一体化逐渐深入到政治一体化; 合作领域越来越宽、程度越来越深、水平越来越高; 内部存在不和谐因素。(4分)‎ 原因:①历史上,西欧本为一体,拥有共同的地域、相似的制度、文化。②两极格局 下,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 苏联的威胁,需要提高自身的地位。 ③二战后,西欧经济恢复,互补性增强。 ④联合有助于西欧的稳定与进一步发展。(5分)‎ ‎(2)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②1992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决定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2001年加入WTO,全面融入全球化。(6分)‎ ‎2015—2016学年度下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考点双向细目表 考 点 识记 理解 运用 ‎1、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 ‎2、古代中国的农业工具 ‎√‎ ‎3、宋代农村租佃关系的发展 ‎√‎ ‎4、古代中国手工业的标志性成就 ‎√‎ ‎5、古代中国“市”的发展 ‎√‎ ‎6、宋代商业城市的发展及商业政策的演变 ‎√‎ ‎7、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观念的变化 ‎√‎ ‎8、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及社会转型 ‎√‎ ‎9、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 ‎10、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影响 ‎√‎ ‎11、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影响 ‎√‎ ‎12、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 ‎13、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历程 ‎√‎ ‎14、近代中国交通运输的变迁 ‎√‎ ‎15、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 ‎16、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 ‎17、新航路的开辟 ‎√‎ ‎18、早期殖民扩张 ‎√‎ ‎19、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20、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21、罗斯福新政 ‎√‎ ‎22、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 ‎23、西欧经济一体化 ‎√‎ ‎2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25、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 ‎√‎ ‎√‎ ‎26、两次工业革命 ‎√‎ ‎√‎ ‎√‎ ‎27、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 ‎√‎ ‎√‎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