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中2016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重庆一中2016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2016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一、单选题:共12题 ‎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A.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它反映了那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受禾”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在当时的卜辞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受禾”的内容,说明了此时的农业生产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C项符合题意;巫师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排除A项;祭祀主要针对的是先祖或者神灵,排除B项;D项与题意无关。‎ ‎ ‎ ‎ ‎ ‎2.明朝时有人说:“山泽之利,官取之则不足,民取之则有余。”宣德十年,命全面停罢金、银、铜、铁官矿,令民自采炼。这表明 A.民营手工业技术水平低 B.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始出现 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官营手工业管理方式落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手工业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材料“山泽之利,官取之则不足,民取之则有余”可知,官营手工业存在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 ‎ ‎ ‎ ‎3.某同学在图书馆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早可能出现在 A.汉代成都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开封地区 D.明代苏州地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表格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工场主、雇工占总人口比例30%,商人占总人口比例10%可知,该时期该地工商业有了重大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苏州地区符合这种情况。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 ‎ ‎ ‎ ‎4.《鹿洲初集》卷三:“(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 A.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B.阻断了中外之间的经济交流 C.抵制了西方对华的经济侵略 D.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既禁之后”“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可知,“禁”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A、B、C项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 ‎ ‎ ‎ ‎5.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选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继昌隆缫丝厂 D.发昌机器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材料“由官总其大纲”“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 悦服众商”可知,这种企业是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表述属于军事工业,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 ‎ ‎ ‎ ‎6.据资料,1918年中国进口的日本纱数量为70891捆,印度纱数量为39251捆;但是到1920年中国进口日本纱为34177捆,印度纱数量为138996捆。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政府限制纺织品进口 C.抵制日货运动的高涨 D.洋务企业的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把对山东的侵略权益合法化,激起中国的五四运动,经济领域抵制日货运动高涨,C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 ‎ ‎ ‎ ‎7.1937年2月,中国国民党中央制订《五年建设计划》,强调要立即举办钢铁、机器、电力、电料、制酸、制碱、炼油、酒精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这一举措的实施 A.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 B.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为中国抗战提供了物质保证 D.有利于改善当时的国计民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材料“1937年2月”可知,《五年建设计划》制定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举措的实施为中国抗战提供了物质保证。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 ‎ ‎ ‎ ‎8.“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一五”计划,意在考查考生调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粮食供应进行宏观统筹、计划管理,这对工业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故选B项。材料信息与A项没有必然联系;当时中国并没有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故排除C项;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于1952年底,故排除D项。‎ ‎【备注】【误区警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是在1949—1956年。前期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后期的主要任务是“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 ‎ ‎ ‎9.1979年7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以及福建的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3月将“出口特区”正式改名为“经济特区”。特区名称转变反映了 A.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 B.打破了计划经济束缚 C.对外开放的力度扩大 D.出口特区不适合国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打破计划经济束缚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 ‎ ‎ ‎ ‎10.法国米歇尔•博德在《资本主义史》中认为:西方历史上的所谓“地理的发现”,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这里“双重的结合”主要是指 A.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B.商品贸易与殖民掠夺 C.资本输出与世界市场 D.民主扩展与科学传播 ‎【答案】B ‎【解析】在商业发展利益的驱动下,西方国家开辟新航路,所谓“地理大发现”。随后,在正常商品贸易的同时,西方国家开始了早期的赤裸裸的殖民掠夺,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B。‎ ‎ ‎ ‎ ‎ ‎11.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这表明 A.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援助 B.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人才 C.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D.苏联成为西方国家的产品倾销市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材料“1932年”可知,此时正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期。根据材料“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可知,苏联工业化不仅吸引了大批西方人才,也向英美购买了大批机器设备。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根据材料“苏联向英美购买”可知,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 ‎ ‎ ‎ ‎12.某西方学者说:“1945年的和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决定性的,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却是制造了分裂,从第三种意义上说,又是目光远大的。”该学者所说的“第三种意义”是指 A.世界经济体制趋向制度化规范化 B.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冲击了两极格局 C.德、日、意变成稳定和平的民主国家 D.美苏未达成持久共识而爆发冷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据材料中的“目光远大”可知,该学者对其是肯定的,由“1945年”可知指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它使世界经济向制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故选A项;B项错误,多极化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C项错误,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与“目光远大”不符。‎ 二、综合题:共3题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初期,中国领导人把前20年(1957-1977年)经济发展的失败归咎于当时思想激进的“左”倾经济战略和政策,因此改革最初目标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标志着中国领导人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理论以及目标模式有了重大的突破。到90年代初,已经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这为90年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宏大的预先设计,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铺就了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 ‎——摘编自胡鞍钢《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 材料二   20世纪 60年代末和整个70年代,美国经历三轮严重的经济问题:经济减速、物价上涨。1981年里根当选为美国总统,进行改革。在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理论基础上里根政府提出了《经济复兴法案》。该法案可简要概括为:“减缓和稳定货币供给”、“降低税率”、“缩减政府福利支出”和“减少政府干预”。经过改革,美国经济于1982年12月走出危机,并持续增长65个月,成为战后和平时期美国经济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同时,通货膨胀水平下降到3%~4%的较低水平,失业率在 1988 年底回落到 5.3%。‎ ‎——摘编自朱太辉《美国里根政府改革的策略和战略值得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内容及其不断深化的原因。‎ ‎(2)(原创)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里根政府的政策和之前的不同之处。综合材料一、二,归纳中美两国经济改革的相似之处。‎ ‎【答案】(1)核心内容: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原因:党和国家正确的方针指导;思想不断解放;改革实践不断深化;理论界的不懈探索;经济不断发展。‎ ‎(2)不同:由原来的凯恩斯主义变为采纳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由原来的国家全面干预变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原来的国有化政策变为实行部分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 相似:改革前都面临严峻的经济困难;根据国情及时调整基本指导方针;减少国家的干预,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经过改革,都促进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成效显著。‎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改革最初目标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90年代初,已经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进行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理论、实践等角度概括归纳作答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理论、经济政策、企业国有化、福利制度的改革等角度思考概括作答。第二小问,综合材料一、二,从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措施、作用和成效等角度进行比较作答即可。‎ ‎ ‎ ‎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部分国家GDP总量占全球GDP总量比例表(单位:%)‎ 上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提取其中两项有关上述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示例1:在19世纪上半期到晚期中国经济占据领先地位;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急剧下降,直至落后于西方国家。中国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中国开始遭到列强侵略,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完成两次工业革命后,中国洋务运动破产,民族工业发展困难,中国经济落后于西方国家。‎ 示例2:19世纪下半期后,英国经济开始占据领先地位;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发展相对缓慢。17世纪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内的统治;18世纪下半叶,成为海上霸主,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和海外市场;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提高。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技术革新落后于美德新兴国家。‎ 示例3: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美国经济迅速上涨。19世纪中期,美国经过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凭借科技创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受益;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西部的开发,提供丰富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外来移民的涌入带来劳动力、技术和经验。‎ 示例4: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德国经济迅速上涨。19世纪后期,德国完成统一,制定宪法,步入资本主义发展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积极采用新的技术设备,经济飞速发展。‎ 示例5:19世纪以来,日本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资产阶级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 示例6:到20世纪初,美国、德国迅速崛起。美德两国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确立、完善,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凭借科技创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受益;扩大了国内市场。‎ 示例7:到20世纪初,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不易更新技术设备;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不重视科技,不充分利用新成果。‎ 示例8:19世纪以来,主要欧美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示例9:19世纪以来,主要欧美国家经济整体得到发展。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表格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第一小问,提取两项信息,根据表格信息“1820年”“1870年”“1913年”三个时间段内来看清朝(中华民国)、大英帝国、美国、法国、德意志帝国、日本帝国六个国家中任何一个国家的GDP在全球GDP总量中所占比例的变化进行描述作答。第二小问,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世界市场、技术革新等角度考虑作答即可。‎ ‎ ‎ ‎ ‎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 ,均田制的瓦解,农民大量逃亡,使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安史之乱后,国家失去有效地控制户口及田亩籍帐的能力……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并全部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役;两税分夏、秋两次征收等。‎ ‎——摘编自《唐史十二讲》《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有哪些积极作用。‎ ‎【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崩溃;农民负担沉重,纷纷破产逃亡,导致国家户口不实;国家财政紧张。‎ ‎(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人身控制相对减弱;税赋负担相对公平,相对减少了农民的负担。‎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第(1)问,根据材料“土地兼并逐步发展 ,均田制的瓦解,农民大量逃亡,使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安史之乱后,国家失去有效地控制户口及田亩籍帐的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 第(2)问,根据材料“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全部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役”并结合背景知识进行归纳概括。‎ ‎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