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浙江省丽水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探究世界,追求美德,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永恒主题.有的认为“万物于我为一”,有的提出“天者理也”,有的主张“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
①庄子 ②程颢 ③普罗泰戈拉 ④薄伽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近日,研究者陈景元重申了他坚持四十年的看法,“兵马俑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芈月”,这一观点引起各方热议。有学者指出“历史上早就有定论的事情,讨论没有任何意义”。对此,史学研究应遵循( )
A.考古资料是唯一证据 B.专家观点是主要依据
C.史学争鸣是必要途径 D.小心求证是重要手段
3.图片对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如图所示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周公伐纣,灭商建周 B.四方臣服,中央集权
C.诸侯来朝,履行义务 D.周公辅佐,受封于宋
4.《皇明祖训》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对此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
A.成祖罢相,高度集权 B.都察御史,行使监察
C.权分六部,内阁统帅 D.废除丞相,政治清明
5.读图,从中可以获取的有效历史信息是( )
①以农为本的经济政策导向
②一牛挽犁耕作方式的出现
③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发展
④完全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②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③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④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7.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讲学,林徽因和徐志摩陪同翻译。在上海,泰戈尔可能会看到的社会现象有( )
①公共汽车的运行 ②民众观赏电视节目《吉檀迦利》
③自由恋爱成为一种时尚 ④改良旗袍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④
8.“俄罗斯之顽固腐败,欧洲文化不能改易之,国人志士掷无数头颅而不能改易。因中国确立共和之故,举数十朝之帝政,仅以三数日之变动而推翻之,且毫无阻力焉,中国为之也。”在此,孙中山旨在强调辛亥革命( )
A.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 B.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C.推动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 D.促进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9.科技教育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读右图,同年我国在教育方面的重大举措是( )
A.高考制度的恢复 B.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C.教育“三个面向”的提出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10.希特勒在二战初期间极力鼓吹“闪电战”这一新战术的丰功伟绩。与这一新战术运用不符的是( )
A.德国在进攻波兰中首次使用
B.实行“施里芬计划”攻占法国
C.实施“巴巴罗萨计划”突袭苏联
D.在莫斯科战役中宣告破产
11.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美国( )
A.进入高速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B.实行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理论主张
C.全国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形成
D.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慢于同期的西欧日本
12.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和接踵而来的‘冷战’的压力一起迫使西欧依靠美国.”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参加布雷顿森林体系 B.接受马歇尔计划
C.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建立欧洲煤钢联营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5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
材料二 问:“小学、大学如何?”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朱子语类》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和其理学修养论的核心命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明理学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
材料三
1663年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670年
顾炎武《日知录》
1690年
洛克《政府论》
1691年
王夫之《宋论》
1734年
伏尔泰《哲学通信》
1748年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共同的思想内涵.有人认为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是中国版的启蒙运动”,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儒学思想的新发展”,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
14.中英两国都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首先发明飞梭,提高织布效率一倍,英国工业革命的前奏曲开始了.织布革新以后,造成织与纺的矛盾,从而出现了长期的“纱荒”…马克思指出:“正是由于创造了工具机,才使蒸汽机的革命成为必要.”﹣﹣百度百科《英国工业革命》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出现“纱荒”的直接原因和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系列技术发明,并概述棉纺织业技术创新的意义.
材料二 1860年前后,英国经济达到鼎盛时期,其生铁产量占世界的53%,煤和褐煤的产量占世界的50%…占世界人口2%和欧洲人口10%联合王国,其现代工业生产能力相当于世界工业潜能的40~45%,欧洲工业生产潜能的55~60%.﹣﹣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工业生产、国际金融贸易、殖民体系的角度分别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的世界地位并分析形成这一地位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撒切尔时期英国政府在综合考虑自身国内外形势、来自中国的压力,国际社会的反应以及香港社会的意见四方面因素后,从维护其自身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制定的对港政策总体上体现了坚持与妥协并存的特点,映射出撒切尔政府务实、灵活的外交特征…《中英联合声明》是中英双方在当时情况下所能达成的对各自都是最佳的结果.﹣﹣路遥《撒切尔时期英国政府处理香港问题的外交政策研究》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成功解决香港问题的原因及其积极影响.
2016年浙江省丽水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探究世界,追求美德,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永恒主题.有的认为“万物于我为一”,有的提出“天者理也”,有的主张“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
①庄子 ②程颢 ③普罗泰戈拉 ④薄伽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百家争鸣;宋明理学;文艺复兴.
【分析】本题考查思想文化,涉及到古代中国和希腊的思想家,还有近代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关键是准确记忆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解答】“万物于我为一”是庄子的思想,“天者理也”是程颢的思想,“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是薄伽丘的思想,普罗泰戈拉的主要思想“人是万物的尺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①②④正确.
故选B.
2.近日,研究者陈景元重申了他坚持四十年的看法,“兵马俑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芈月”,这一观点引起各方热议。有学者指出“历史上早就有定论的事情,讨论没有任何意义”。对此,史学研究应遵循( )
A.考古资料是唯一证据 B.专家观点是主要依据
C.史学争鸣是必要途径 D.小心求证是重要手段
【考点】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分析】本题以陈景元的论述为考查切入点,考查了对史学研究基本方法知识点的掌握,考查了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A、对于陈景元的观点,不能只是坚持早有的定论,而应当认真求证,故错误;
B、对于陈景元的观点,不能只是坚持专家观点,而应当小心求证,故错误;
C、材料中涉及的是不同专家之间的观点,对于不同的观点,应当认真求证,争鸣只是现象的一种描述,故错误;
D、陈景元的观点,不能只是坚持专家观点,而应当小心求证,故正确;
故选D.
3.图片对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如图所示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周公伐纣,灭商建周 B.四方臣服,中央集权
C.诸侯来朝,履行义务 D.周公辅佐,受封于宋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初期的分封制,意在考查分封制的内容以及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答】A项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并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B项错误,分封制下国王的权力并未实现高度集中;
C项正确,从材料图片可以看出当时诸侯与国王的权力义务关系还很明确;
D项材料未体现.
故选C.
4.《皇明祖训》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对此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
A.成祖罢相,高度集权 B.都察御史,行使监察
C.权分六部,内阁统帅 D.废除丞相,政治清明
【考点】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中明清专制主义强化,了解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在中央行政机构的调整,客观评价其影响.本题用排除法做.
【解答】材料中“罢丞相”是明太祖,不是明成祖,故A错误,排除;材料中都察院掌管全国监察,B项符合;内阁无统帅权,明朝废除丞相后,并没有出现政治清明现象,故CD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D.
故选B.
5.读图,从中可以获取的有效历史信息是( )
①以农为本的经济政策导向
②一牛挽犁耕作方式的出现
③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发展
④完全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相关考点,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概括为三点:
一、农业技术的主流是精耕细作;
二、以种植业为中心、农牧结合、综合经营的广大农区与以游牧为主的广大牧区同时并存和相互补充;
三、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我国古代农业是在这些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汇中向前发展的.
【解答】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本业,故①正确;
一牛挽犁耕作方式在康熙统治以前就出现了,故②错误;
清朝仍然是铁犁牛耕,并没有革命性发展,故③正确;
并不是完全的自给自足,像盐、铁等需要外求,故④错误.
综上所述,A.①③正确,可排除BCD.
故选A.
6.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②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③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④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考点】中国古代史综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变化;草市和夜市;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分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灌溉工具变革;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草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印刷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①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②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③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④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选择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7.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讲学,林徽因和徐志摩陪同翻译。在上海,泰戈尔可能会看到的社会现象有( )
①公共汽车的运行 ②民众观赏电视节目《吉檀迦利》
③自由恋爱成为一种时尚 ④改良旗袍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④
【考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分析】本题以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讲学为切入点考查近代上海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解答】抓住题干时间“1924年”,公共汽车在中国出现是在1907年,符合题意,故①正确;电视在中国出现是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②排除;自由恋爱成为一种时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③排除;改良旗袍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符合题意,故④正确.故D项正确.
故选D.
8.“俄罗斯之顽固腐败,欧洲文化不能改易之,国人志士掷无数头颅而不能改易。因中国确立共和之故,举数十朝之帝政,仅以三数日之变动而推翻之,且毫无阻力焉,中国为之也。”在此,孙中山旨在强调辛亥革命( )
A.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 B.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C.推动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 D.促进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考点】武昌起义.
【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
【解答】根据材料“俄罗斯之顽固腐败,欧洲文化不能改易之,国人志士掷无数头颅而不能改易”,可知俄国的封建专制十分顽固,欧洲的启蒙思想也不能改变它的封建统治.由材料“因中国确立共和之故,举数十朝之帝政,仅以三数日之变动而推翻之,且毫无阻力焉,中国为之也”,可知:中国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确立民主共和国,这影响到俄国,使俄国仅仅三数天就推翻了封建帝制,而且毫无阻碍.由材料结合俄国历史,只有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9.科技教育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读右图,同年我国在教育方面的重大举措是( )
A.高考制度的恢复 B.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C.教育“三个面向”的提出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考点】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教育事业.考查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教育发展战略.
【解答】抓住图片时间“1983年5月”.高考制度的恢复是在197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排除.
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是在197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排除.
1983年10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题词内容全面地和充分地显示了邓小平的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思想.它为我国的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故C项正确.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是在199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排除.
故选C.
10.希特勒在二战初期间极力鼓吹“闪电战”这一新战术的丰功伟绩。与这一新战术运用不符的是( )
A.德国在进攻波兰中首次使用
B.实行“施里芬计划”攻占法国
C.实施“巴巴罗萨计划”突袭苏联
D.在莫斯科战役中宣告破产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考查二战中德国的闪电战术.
【解答】闪电战是机械化德军的拿手戏,因此基本上德军主攻的战场上,都是闪电战.1939年德国在进攻波兰中首次使用,故A项正确.
施里芬计划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德国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担任总参谋长期间提出,德国总参谋部所制定的一套作战方法,可以看成是日后的闪电战的雏形.故B项错误.
实施“巴巴罗萨计划”突袭苏联,德军也是用的闪电战的战法,故C项正确.
德国闪电战在莫斯科战役中宣告破产,故D项正确.
故选B.
11.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美国( )
A.进入高速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B.实行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理论主张
C.全国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形成
D.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慢于同期的西欧日本
【考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考查美国在20世纪50、60年代经济的发展状况.
【解答】抓住题干时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美国实行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理论主张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里根政府开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形成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主要国家的经济都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西欧的联邦德国和日本发展最为迅速,故D项正确.
故选D.
12.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和接踵而来的‘冷战’的压力一起迫使西欧依靠美国.”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参加布雷顿森林体系 B.接受马歇尔计划
C.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建立欧洲煤钢联营
【考点】战后西欧和日本的发展;美苏冷战.
【分析】本题以美、西欧关系考查了美苏冷战以及战后西欧的发展.二战后初期西欧追随美国,后随着经济实力增强,走向联合,逐步要摆脱美国,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解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和接踵而来的‘冷战’的压力一起迫使西欧依靠美国.”材料强调的是西欧依靠美国.欧洲受二战的打击,国际地位下降,丧失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西欧追随美国.ABC项都是其表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力量增强,开始走向联合,逐渐要摆脱美国,1951年建立欧洲煤钢联营就是其表现.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5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
材料二 问:“小学、大学如何?”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朱子语类》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和其理学修养论的核心命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明理学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
材料三
1663年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670年
顾炎武《日知录》
1690年
洛克《政府论》
1691年
王夫之《宋论》
1734年
伏尔泰《哲学通信》
1748年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共同的思想内涵.有人认为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是中国版的启蒙运动”,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儒学思想的新发展”,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
【考点】材料解析题;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分析】(1)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考查董仲舒的主张、儒法两家地位在汉代的变化趋势、朱熹的思想、宋明理学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内容以及对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的认识.
(2)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考查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相同点.
【解答】(1)第一小问的主张,依据材料一“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以得出三纲;依据材料一“可求于天”可以得出天人感应;依据材料一“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以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依据材料一“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以得出大一统.
第二小问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董仲舒思想的影响角度进行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思想使得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2)第一小问的区别,依据材料二“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可以得出区别是“小学”求知养性;“大学”穷理究因.
第二小问的核心命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学”核心命题是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第三小问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是佛教道教的发展,削弱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
(3)第一小问的内涵,依据材料三的信息不难看出,这些思想家的共同点在于都批判君主专制,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第二小问是一道阐述见解题.首先明确观点,题干有两种观点,可任选一种.其次对观点进行阐述说明.如选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是中国版的启蒙运动”,阐述时可从黄宗羲、顾炎武等反封建专制思想及影响方面进行说明;如选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只是“儒学思想的新发展”,阐述时可从李贽、黄宗羲等继承儒家思想内容和局限性进行说明.
故答案为:
(1)主张:三纲;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
趋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2)区别:“小学”求知养性;“大学”穷理究因.(言之有理可给分,如“小学”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大学”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核心命题: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背景:佛教道教的发展,削弱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
(3)同:批判君主专制;思想启蒙.
观点一:中国版的启蒙运动:黄宗羲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顾炎武提出“众治”,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王夫之主张“循天下之公”,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冲击了儒学正统,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观点二:儒学思想的新发展:李贽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发扬孟子的“民贵君轻”说;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把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到顶峰.但是,这些思想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案,只是通过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等思想来修补封建制度.不具有近代“民权”意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统治地位.
14.中英两国都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首先发明飞梭,提高织布效率一倍,英国工业革命的前奏曲开始了.织布革新以后,造成织与纺的矛盾,从而出现了长期的“纱荒”…马克思指出:“正是由于创造了工具机,才使蒸汽机的革命成为必要.”﹣﹣百度百科《英国工业革命》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出现“纱荒”的直接原因和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系列技术发明,并概述棉纺织业技术创新的意义.
材料二 1860年前后,英国经济达到鼎盛时期,其生铁产量占世界的53%,煤和褐煤的产量占世界的50%…占世界人口2%和欧洲人口10%联合王国,其现代工业生产能力相当于世界工业潜能的40~45%,欧洲工业生产潜能的55~60%.﹣﹣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工业生产、国际金融贸易、殖民体系的角度分别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的世界地位并分析形成这一地位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撒切尔时期英国政府在综合考虑自身国内外形势、来自中国的压力,国际社会的反应以及香港社会的意见四方面因素后,从维护其自身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制定的对港政策总体上体现了坚持与妥协并存的特点,映射出撒切尔政府务实、灵活的外交特征…《中英联合声明》是中英双方在当时情况下所能达成的对各自都是最佳的结果.﹣﹣路遥《撒切尔时期英国政府处理香港问题的外交政策研究》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成功解决香港问题的原因及其积极影响.
【考点】材料解析题;英国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一国两制构想.
【分析】(1)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考查英国工业革命棉纺织业的技术发明以及意义、19世纪中期英国的世界地位及其主要原因.
(2)本题考查香港的回归和“一国两制”.考查中英两国成功解决香港问题的原因及其积极影响.
【解答】(1)第一小问的直接原因,依据材料一“机械师约翰•凯伊首先发明飞梭,提高织布效率一倍,英国工业革命的前奏曲开始了.织布革新以后,造成织与纺的矛盾,从而出现了长期的‘纱荒’”可以得出原因是凯伊发明飞梭后,织布行业的效率大大提高等.
第二小问的发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纱荒的一系列技术发明有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利纺纱机;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
第三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一“正是由于创造了工具机,才使蒸汽机的革命成为必要”,联系所学可知,棉纺织业技术创新在技术上完成了由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推动了蒸汽机的发明.
(1)第一小问的地位,依据材料二“其生铁产量占世界的53%,煤和褐煤的产量占世界的50%…占世界人口2%和欧洲人口10%联合王国,其现代工业生产能力相当于世界工业潜能的40~45%,欧洲工业生产潜能的55~60%”等信息,从工业生产、国际金融贸易、殖民体系的角度可以得出地位是世界工厂;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日不落帝国”(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1860年前后”,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开展工业革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推行“炮舰政策”.
(3)第一小问的原因,可从中国和英国两方面回答,依据材料三“从维护其自身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制定的对港政策总体上体现了坚持与妥协并存的特点,映射出撒切尔政府务实、灵活的外交特征”可以得出英国方面的原因是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采用务实灵活的外交;中国方面可从政治、经济、理论等方面进行归纳可以得出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主权领土完整的要求;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国力增强);“一国两制”构想提出.
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所学可从香港回归对中国和香港、世界的积极影响进行说明,根据所学可知,香港的回归开创香港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故答案为:
(1)原因:凯伊发明飞梭后,织布行业的效率大大提高等.
过程: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利纺纱机;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
意义:英国的棉纺织业已经在技术上完成了由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推动了蒸汽机的发明.
(2)地位:世界工厂;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日不落帝国”(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原因:开展工业革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推行“炮舰政策”.
(3)原因:中国: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主权领土完整的要求;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国力增强);“一国两制”构想提出;英国: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采用务实灵活的外交.
影响:开创香港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2016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