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珠海市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5-2016珠海市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带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2016学年广东省珠海市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4种生物中,哪一种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其他3种生物的细胞有明显区别(  )‎ A.酵母菌 B.乳酸菌 C.青霉菌 D.蘑菇 ‎2.某二十二肽被水解成1个四肽,2个三肽,2个六肽,则这些短肽的氨基总数的最小值及肽键总数依次是(  )‎ A.6,18 B.5,18 C.5,17 D.6,17‎ ‎3.如图是某细胞进行某生命活动前后几种生物膜面积的变化,在此变化过程中最可能合成(  )‎ A.呼吸酶 B.分泌蛋白 C.性激素 D.染色体 ‎4.下列关于细胞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 B.细胞核控制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C.细胞核位于细胞的正中央,所以它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D.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5.食醋中的醋酸成分是活细胞不需要的小分子物质,蔗糖不是活细胞需要的大分子物质.用食醋和蔗糖可将新鲜的大蒜头很快地腌成糖醋蒜,其原因是(  )‎ A.醋酸和蔗糖分子均能存在于活细胞的间隙中 B.醋酸和蔗糖分子均能被吸附在活细胞的表面 C.醋酸能固定和杀死活细胞,细胞膜失去了选择性 D.因腌的时间过久,两种物质均慢慢地进入活细胞 ‎6.植物甲与植物乙的净光合速率随叶片温度(叶温)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甲和乙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能 B.叶温在36﹣〜50℃时,植物甲的净光合速率比植物乙的高 C.叶温为25℃时,植物甲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不同于植物乙的 D.叶温为35℃时,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均为0‎ ‎7.已知有一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后期含有N条染色体和Q个核DNA分子,经分裂后,每一个子细胞中染色体和核DNA分子的数目分别是(  )‎ A.N和Q B.N和 C.和Q D.和 ‎8.在制作洋葱根尖压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不可能用到的试剂是(  )‎ A.龙胆紫染液 B.醋酸洋红染液 C.稀盐酸溶液 D.30%蔗糖溶液 ‎9.一个受精卵能发育成一个多细胞的生物体,这主要是通过下列哪两项生命过程实现的(  )‎ A.细胞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B.细胞的生长和细胞的分化 C.细胞的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 D.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分化 ‎10.下列关于细胞全能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具有全部遗传信息是细胞全能性的基础 B.是指细胞具有分化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C.细胞全能性随着细胞分化程度增高而增高 D.体细胞全能性的表达是通过细胞脱分化和再分化实现的 ‎11.羊的毛色白色对黑色为显性,两只杂合白羊为亲本,接连生下了3只小羊是白羊,若他们再生第4只小羊,其毛色(  )‎ A.一定是白色的 B.是白色的可能性大 C.一定是黑色的 D.是黑色的可能性大 ‎12.让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逐代自交3次,则F3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  )‎ A. B. C. D.‎ ‎13.如图所示的家系图中最可能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Y染色体遗传病、X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的依次是(  )‎ A.③①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14.如图为三个处于分裂期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可能是丙的子细胞 B.乙、丙细胞不可能来自同一个体 C.具有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是乙和丙 D.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15.从某生物组织提取DNA进行分析,其四种碱基数的比例是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46%,已知该DNA的1号链所含的碱基中28%是腺嘌呤,24%是胞嘧啶,则与1号链相对应的2号链中腺嘌呤和胞嘧啶分别占该链全部碱基数的(  )‎ A.26%、22% B.24%、28% C.14%、11% D.11%、14%‎ ‎16.下列有关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 B.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重组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形成是因为产生了染色体变异 D.基因突变频率很低,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17.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群体.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C.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种群通过长期地理隔离可能达到生殖隔离 ‎18.下列物质中不应该出现在内环境中的是(  )‎ A.神经递质 B.氨基酸 C.呼吸氧化酶 D.组织胺 ‎19.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 A.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损失 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20.在小麦地里施用一定浓度的2,4﹣D能除掉双子叶植物杂草,而对小麦无影响,对此现象的错误解释是(  )‎ A.双子叶杂草对2,4﹣D的敏感性强 B.小麦对2,4﹣D的敏感性差 C.2,4﹣D对小麦的生长无作用 D.同一浓度的2,4﹣D对小麦和杂草的作用不同 ‎21.下列关于各生物成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可以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所以可以没有分解者 D.从理论上讲,可以没有消费者,但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一般都含有消费者 ‎22.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曲线正确的是(  )‎ A. B. C. D.‎ ‎23.一个经济效益很好的人工鱼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a=b+d B.a>b+d C.a<b+d D.a=b+c+d ‎24.很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制作小生态瓶,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设计并不成功.下面罗列了设计生态瓶应遵循的原理,其中不合理的是(  )‎ A.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 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C.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D.瓶内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 ‎25.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26.“猪一沼一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  )‎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人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人 ‎27.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利用价值的是(  )‎ A.美景激发诗人创作灵感,而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佳句 B.森林覆盖的山体不容易发生泥石流 C.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 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28.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不统计边线上的菌体 ‎ ‎ 二、非选择题:(一)必考题(共43分)‎ ‎29.如图所示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物质变化示意简图,其中I﹣V为生理过程,a〜h为物质名称,请回答:‎ ‎(1)物质a分布在      ,提取该物质时加入CaC03的目的是      .‎ ‎(2)过程II、III发生的场所分别是      .‎ ‎(3)上述I〜V过程中,能够合成ATP的过程有      .‎ ‎(4)较强光照下,叶肉细胞中b的移动方向是      .‎ ‎(5)假如白天突然中断二氧化碳的供应,则在短时间内f量的变化是(增加或减少)      ;假如该植物从光照条件下移到黑暗处,h量的变化是(增加或减少)      .‎ ‎(6)上述I〜V过程中,必须有氧气参与进行的是      .请写出I、II所示生理活动的总反应式      .‎ ‎30.如图为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④中的物质释放到⑤的方式是      ,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      .‎ ‎(2)若某人身体健康,则该细胞中      (有、无)酪氨酸酶基因,原因是      .‎ ‎(3)若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B将偏转      次.‎ ‎(4)若①中含有一致病基因,则此人该病基因来自其祖母的几率为      .‎ ‎(5)脂肪肝患者多食磷脂有利于缓解病情,医生建议可以多食用动物的神经组织,原因是神经元有      而使其细胞膜面积大大增加,因而细胞中含有丰富的磷脂.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发现神经纤维在一次兴奋后,其细胞膜不能再恢复到外正内负的状态,这说明神经元在恢复到静息状态时,其带电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      .‎ ‎31.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表统计数据:‎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五年 第八年 甲种群 ‎4490‎ ‎4120‎ ‎67‎ ‎10‎ 乙种群 ‎0‎ ‎120‎ ‎3210‎ ‎4500‎ 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      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种间关系可能还有      (至少填两项).‎ ‎(2)甲种群和乙种群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      .‎ ‎(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替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4)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会使以甲种群植物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可能灭绝,这体现了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具有      功能.‎ ‎(5)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      .‎ ‎32.为获得棉纤维既长又多的优质棉花植株,研究者对棉花植株中生长素与棉纤维生长状况的关系,以及优质棉株高的性状遗传做了一系列研究.‎ ‎(1)图1所示棉花植株①、②、③三个部位中,生长素合成旺盛的两个部位是      ,生长素浓度最高的部位是      .‎ ‎(2)研究者比较了棉纤维将要从棉花胚珠上发生时,无纤维棉花、普通棉花和优质棉花胚珠表皮细胞中生长素的含量,结果如图2.从图中信息可知,生长素与棉纤维生长状况的关系是      .‎ ‎(3)研究者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细胞,得到结果如表,据此分析生长素类似物作用于植物细胞的分子机制是      .‎ 细胞物质含量比值 处理前 处理后 DNA:RNA:蛋白质 ‎1:3:11‎ ‎1:5.4:21.7‎ ‎(4)假设优质棉株高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2对染色体上)共同控制.每个显性基因的遗传效应是相同的,且以累加效应决定植株的高度.纯合子AABB株高50厘米,aabb株高30厘米,现让株高50厘米和株高30厘米的优质棉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则F2中株高40厘米的个体基因型有      .‎ ‎ ‎ 三、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5分)‎ ‎33.低度的果酒、果醋具有一定的保健养生功能.下图是两位同学制果酒和果醋时使用的装置.同学甲用A(带盖的瓶子)装置制果醋,在瓶中加入适量葡萄汁,发酵温度控制在18〜25°C,每隔12h左右将瓶盖拧松一次(注意不是打开瓶盖),之后再将瓶盖拧紧.当发酵产生酒精后,再将瓶盖打开,盖上一层纱布,温度控制在30〜35°C,进行制果醋的发酵.同学乙用B装置,温度控制与甲相同,不同的是制果酒阶段充气口用夹子夹紧外,排气的橡胶管也用夹子夹住,并且每隔12h左右松一松夹子放出多余的气体.制果醋阶段适时向充气口充气.经过20天左右,两位同学先后完成了自己的发酵制作.据此回答有关问题:‎ ‎(1)酵母菌与醋酸杆菌在结构上的最大区别是后者      .从制酒和制醋两阶段对装置的处 理方式判断,酵母菌和醋酸杆菌的异化作用类型依次是      、      .‎ ‎(2)同学甲在制酒阶段,每隔12h左右就要将瓶盖抒松一次,但又不打开,这样做的目的是      .用反应式表示出制酒过程刚开始时发生的主要化学变化:      .‎ ‎(3)B装置中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这样做的原因是      .‎ ‎(4)制葡萄酒时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C,而制葡萄醋时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C,原因是      .‎ ‎(5)为了提高果酒品质,可在果汁中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利用      培养基可分离获得较为纯净的酵母菌菌种,如向培养基中加入      (填物质名称),即可从细菌和酵母菌的混合液中分离出酵母菌.‎ ‎ ‎ 三、(选修三,15分)‎ ‎34.图一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人胰岛素的操作过程示意图,请据图作答.‎ ‎(1)过程②是      ,需要的酶是      .③④⑤代表      技术,需要的酶是      ,该酶的特点是      .‎ ‎(2)过程⑧需要使用      (药剂)处理D,使之更容易吸收C.‎ ‎(3)图二是运载体和胰岛素基因的某个片段,已知限制酶I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一G↓GATCC﹣,限制酶II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一↓GATC﹣.GeneⅠ和GeneⅡ为标记基因,根据图示判断下列有关两者拼接的操作正确的是      .‎ A.质粒用限制酶I切割,目的基因用限制酶II切割 B.质粒用限制酶II切割,目的基因用限制酶I切割 C.目的基因和质粒均用限制酶I切割 D.目的基因和质粒均用限制酶II切割 ‎(4)人基因可以和大肠杆菌基因拼接在一起,是因为      .人胰岛素基因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人胰岛素是因为      ,大肠杆菌是否合成了人胰岛素,检测的方法是      .‎ ‎ ‎ ‎2015-2016学年广东省珠海市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4种生物中,哪一种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其他3种生物的细胞有明显区别(  )‎ A.酵母菌 B.乳酸菌 C.青霉菌 D.蘑菇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本题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特点和区别着手,原核细胞的细胞结构中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 ‎【解答】解:酵母菌、青霉菌、蘑菇均属于真核生物中的真菌,而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中的细菌,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最明显的区别是原核生物细胞没有核膜.‎ 故选:B.‎ ‎ ‎ ‎2.某二十二肽被水解成1个四肽,2个三肽,2个六肽,则这些短肽的氨基总数的最小值及肽键总数依次是(  )‎ A.6,18 B.5,18 C.5,17 D.6,17‎ ‎【考点】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分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 ‎2、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 ‎【解答】解:由题干“某二十二肽被水解成1个四肽,2个三肽,2个六肽”,则 ‎①这些短肽的肽链总数=1+2+2=5条,含有的氨基总数的最小值=肽链数=5个;‎ ‎②1个四肽中共有3个肽键,2个三肽中共有肽键2×2=4个,2个六肽中共有肽键5×2=10个,所以这些短肽含有的肽键总数=3+4+10=17个.‎ 故选:C.‎ ‎ ‎ ‎3.如图是某细胞进行某生命活动前后几种生物膜面积的变化,在此变化过程中最可能合成(  )‎ A.呼吸酶 B.分泌蛋白 C.性激素 D.染色体 ‎【考点】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分析】分析柱形图: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这样内质网膜面积减少,细胞膜面积增多,高尔基体膜面积几乎不变.所以图示为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面积变化.‎ ‎【解答】解:A、呼吸酶为胞内蛋白,不属于分泌蛋白,A错误;‎ B、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能够引起膜面积的变化,B正确;‎ C、性激素不是蛋白质,C错误;‎ D、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其中的蛋白质不是分泌蛋白,D错误.‎ 故选:B.‎ ‎ ‎ ‎4.下列关于细胞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 B.细胞核控制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C.细胞核位于细胞的正中央,所以它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D.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考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细胞核由核膜、核仁、染色质和核基质组成,染色质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DNA,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解答】解:A、DNA主要在细胞核中,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A正确;‎ B、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B正确;‎ C、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由于液泡的存在,细胞核位于细胞的一侧而没有位于正中央;细胞核是细胞控制中心的原因是因为DNA主要在细胞核中,C错误;‎ D、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含有少量的DNA,D正确.‎ 故选:C.‎ ‎ ‎ ‎5.食醋中的醋酸成分是活细胞不需要的小分子物质,蔗糖不是活细胞需要的大分子物质.用食醋和蔗糖可将新鲜的大蒜头很快地腌成糖醋蒜,其原因是(  )‎ A.醋酸和蔗糖分子均能存在于活细胞的间隙中 B.醋酸和蔗糖分子均能被吸附在活细胞的表面 C.醋酸能固定和杀死活细胞,细胞膜失去了选择性 D.因腌的时间过久,两种物质均慢慢地进入活细胞 ‎【考点】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分析】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解答】解:醋酸能破坏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进而杀死活细胞,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变成全透性的,醋酸和蔗糖进入细胞,很快地腌成糖醋蒜.‎ 故选:C.‎ ‎ ‎ ‎6.植物甲与植物乙的净光合速率随叶片温度(叶温)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甲和乙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能 B.叶温在36﹣〜50℃时,植物甲的净光合速率比植物乙的高 C.叶温为25℃时,植物甲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不同于植物乙的 D.叶温为35℃时,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均为0‎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据图分析:随着叶片温度的升高,两种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都是先升高后降低,但植物甲对温度的变化的适应范围比植物乙对温度的变化的适应范围更大.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 ‎【解答】解:A、植物光合作用的最终能量来源于太阳能,A正确;‎ B、据图分析,在36﹣50℃时,植物甲的净光合速率曲线比植物乙的曲线高,故植物甲的净光合速率比植物乙的高,B正确;‎ C、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叶温为25℃时,植物甲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即甲的净光合作用速率低于植物乙的净光合作用速率,C正确;‎ D、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叶温为35℃时,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表示净光合速率,均大于0且相等,D错误.‎ 故选:D.‎ ‎ ‎ ‎7.已知有一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后期含有N条染色体和Q个核DNA分子,经分裂后,每一个子细胞中染色体和核DNA分子的数目分别是(  )‎ A.N和Q B.N和 C.和Q D.和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核DNA含量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核DNA含量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解答】解:(1)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含有N条染色体,则该细胞完成分裂后,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条.‎ ‎(2)由于有丝分裂间期DNA的复制,所以后期细胞中DNA含量是体细胞的2倍.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DNA含量为Q,则该细胞完成分裂后,子细胞中的DNA含量为个.‎ D正确.‎ 故选:D.‎ ‎ ‎ ‎8.在制作洋葱根尖压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不可能用到的试剂是(  )‎ A.龙胆紫染液 B.醋酸洋红染液 C.稀盐酸溶液 D.30%蔗糖溶液 ‎【考点】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分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和观察.解离时,需要用解离液(稀盐酸和酒精混合溶液),目的是将组织细胞分散开;染色时,用碱性染料(如龙胆紫、醋酸洋红)将染色体染成深色.‎ ‎【解答】解:A、该实验中需要用碱性染料对染色体进行染色,如龙胆紫,A正确;‎ B、该实验中需要用碱性染料对染色体进行染色,如醋酸洋红染液,B正确;‎ C、该实验中要用稀盐酸和酒精的混合溶液对组织进行解离,使细胞分散开,C正确;‎ D、该实验不需要用30%蔗糖溶液,D错误.‎ 故选:D.‎ ‎ ‎ ‎9.一个受精卵能发育成一个多细胞的生物体,这主要是通过下列哪两项生命过程实现的(  )‎ A.细胞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B.细胞的生长和细胞的分化 C.细胞的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 D.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分化 ‎【考点】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分析】1、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2、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如动物的肌肉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植物的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和输导组织.‎ ‎3、新分裂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 ‎【解答】解:(1)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细胞壁.这样,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两个细胞了,导致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2)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向着不同方向变化的过程.细胞的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导致细胞种类增多.‎ 因此,从一个受精卵能发育成一个成熟个体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不同种类的细胞.这主要体现了细胞的分裂、分化.‎ 故选:D.‎ ‎ ‎ ‎10.下列关于细胞全能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具有全部遗传信息是细胞全能性的基础 B.是指细胞具有分化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C.细胞全能性随着细胞分化程度增高而增高 D.体细胞全能性的表达是通过细胞脱分化和再分化实现的 ‎【考点】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应用;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的原因及其应用.‎ ‎【分析】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解答】解:A、具有全部遗传信息是细胞全能性的基础,具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A正确;‎ B、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具有分化成完整个体的潜能,B正确;‎ C、细胞全能性随着细胞分化程度增高而减小,C错误;‎ D、体细胞全能性的表达是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实现的,D正确.‎ 故选C.‎ ‎ ‎ ‎11.羊的毛色白色对黑色为显性,两只杂合白羊为亲本,接连生下了3只小羊是白羊,若他们再生第4只小羊,其毛色(  )‎ A.一定是白色的 B.是白色的可能性大 C.一定是黑色的 D.是黑色的可能性大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羊的毛色白色对黑色为显性,则两只杂合白羊的基因型都为Aa.它们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有AA:Aa:aa=1:2:1,表现型为白羊:黑羊=3:1.‎ ‎【解答】解:由于两只杂合白羊为亲本进行杂交,所在后代是白羊的概率为,黑羊的概率为.所以再生第4只小羊是白羊的概率为,黑羊的概率为.‎ 故选:B.‎ ‎ ‎ ‎12.让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逐代自交3次,则F3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  )‎ A. B. C. D.‎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杂合子自交n代,后代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杂合子的比例为()n,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n,其中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1﹣()n】.据此答题.‎ ‎【解答】解:由分析可知: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逐代自交3次,则F3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1﹣.‎ 故选:B.‎ ‎ ‎ ‎13.如图所示的家系图中最可能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Y染色体遗传病、X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的依次是(  )‎ A.③①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常见单基因遗传病分类:‎ ‎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假肥大型).‎ 发病特点:一般代代遗传;男患者多于女患者;男患者将至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交叉遗传)‎ ‎②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 发病特点:一般隔代遗传;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③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④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 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⑤Y染色体遗传病:人类外耳道多毛症.‎ 发病特点:只在男性中发病,传男不传女.‎ ‎【解答】解:①、根据父母正常,女儿是患者拉进行判断,患病女儿致病基因来自父母,父母有致病基因而无病,故致病基因是隐性,父有致病基因而无病,此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①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代代患病,并且在第二代中患者全部是女性,最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病;‎ ‎③、根据父母正常,儿子患病,可知该病属于隐性遗传病,根据第二代患者全是男性,所以推测最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④、只在男性中发病,最可能的是Y染色体遗传病.‎ 故选:C.‎ ‎ ‎ ‎14.如图为三个处于分裂期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可能是丙的子细胞 B.乙、丙细胞不可能来自同一个体 C.具有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是乙和丙 D.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分析题图: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解答】解:A、甲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再结合染色体颜色可知,甲可能是丙的子细胞,A正确;‎ B、乙细胞和丙细胞所代表的生物的染色体数目相同,都是4条,因此乙、丙细胞可能来自同一个体,B错误;‎ C、具有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只有丙,C错误;‎ D、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A.‎ ‎ ‎ ‎15.从某生物组织提取DNA进行分析,其四种碱基数的比例是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46%,已知该DNA的1号链所含的碱基中28%是腺嘌呤,24%是胞嘧啶,则与1号链相对应的2号链中腺嘌呤和胞嘧啶分别占该链全部碱基数的(  )‎ A.26%、22% B.24%、28% C.14%、11% D.11%、14%‎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T=C+G,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解答】解:已知DNA分子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46%,即C+G=46%,则C=G=23%、A=T=50%﹣23%=27%.又已知该DNA的1号链所含的碱基中28%是腺嘌呤,24%是胞嘧啶,即A1=28%、C1=2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A1+A2)÷2,C=(C1+C2)÷2,则A2=26%,C2=22%.‎ 故选:A.‎ ‎ ‎ ‎16.下列有关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 B.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重组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形成是因为产生了染色体变异 D.基因突变频率很低,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分析】1、有关基因突变,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突变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3)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4)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2、基因重组的类型:‎ ‎(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解答】解:A、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换,A正确;‎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基因重组,B正确;‎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形成是因为产生了基因突变,C错误;‎ D、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随机性和不定向性,D正确.‎ 故选:C.‎ ‎ ‎ ‎17.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群体.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C.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种群通过长期地理隔离可能达到生殖隔离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 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 C、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来决定的,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因此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 D、种群通过长期地理隔离可能达到生殖隔离,但不绝对,比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具有地理隔离,但还是同一种生物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A.‎ ‎ ‎ ‎18.下列物质中不应该出现在内环境中的是(  )‎ A.神经递质 B.氨基酸 C.呼吸氧化酶 D.组织胺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判断,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能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解答】解:A、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氨基酸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 C、呼吸氧化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组织胺释放后进入内环境,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C.‎ ‎ ‎ ‎19.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 A.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损失 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能代代遗传,也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机体不断接受各种抗原性物质刺激而形成的,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解答】解: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由于第一道防线的缺失,则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容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 故选:B.‎ ‎ ‎ ‎20.在小麦地里施用一定浓度的2,4﹣D能除掉双子叶植物杂草,而对小麦无影响,对此现象的错误解释是(  )‎ A.双子叶杂草对2,4﹣D的敏感性强 B.小麦对2,4﹣D的敏感性差 C.2,4﹣D对小麦的生长无作用 D.同一浓度的2,4﹣D对小麦和杂草的作用不同 ‎【考点】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分析】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雌蕊柱头可培育无籽果实;‎ ‎(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 ‎(4)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因此施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除草,即作为“除草剂”.‎ ‎【解答】解:A、双子叶杂草比小麦对2,4﹣D更敏感,A正确;‎ B、双子叶杂草比小麦对2,4﹣D更敏感,B正确;‎ C、2,4﹣D对小麦的生长有作用,表现为低浓度抑制生长,高浓度促进生长,C错误;‎ D、双子叶杂草比小麦对2,4﹣D更敏感,因此同一浓度的2,4﹣D对小麦和杂草的作用不同,D正确.‎ 故选:C.‎ ‎ ‎ ‎21.下列关于各生物成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可以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所以可以没有分解者 D.从理论上讲,可以没有消费者,但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一般都含有消费者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没有分解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粪便会堆积如山.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成分,所以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 B、消费者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 C、没有分解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粪便会堆积如山,C错误;‎ D、理论上讲,没有消费者,生态系统可以完成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但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一般都含有消费者,D正确.‎ 故选:C.‎ ‎ ‎ ‎22.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曲线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也就是说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 故选:A.‎ ‎ ‎ ‎23.一个经济效益很好的人工鱼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a=b+d B.a>b+d C.a<b+d D.a=b+c+d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原理,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过程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能量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还有部分能量呼吸作用消耗,流向分解者,以及未被利用.‎ ‎【解答】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所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之和小于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a).‎ 故选:B.‎ ‎ ‎ ‎24.很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制作小生态瓶,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设计并不成功.下面罗列了设计生态瓶应遵循的原理,其中不合理的是(  )‎ A.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 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C.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D.瓶内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设计生态瓶必须依据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保障其结构与功能的完善,既包括生态系统的四大成分(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又要使各成分确实能进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即各生物间遵循正常的食物联系.同时应注意源源不断地为该系统提供能量,以保障其能量需求.小生态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应密闭,生物呼吸的氧气由生产者提供.‎ ‎【解答】解:A、生态瓶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A正确;‎ B、由于能量传递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B正确;‎ C、生态瓶不需要通空气,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进而提供氧气,可以确保该生态系统顺利进行,C错误;‎ D、生态瓶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但不能阳光直射的地方,以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D正确.‎ 故选:C.‎ ‎ ‎ ‎25.某农场面积为140hm2‎ ‎,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解得X=14000只/140hm2,所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14000÷140=100只/hm2.‎ ‎【解答】解:A、鹰是鼠的天敌,鹰的数量肯定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100只/hm2,B正确;‎ C、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但并未灭绝,C错误;‎ D、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因此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D正确.‎ 故选:C.‎ ‎ ‎ ‎26.“猪一沼一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  )‎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人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人 ‎【考点】生态农业工程.‎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成分包括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成分除了生物成分外还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 B、生态农业只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但不是循环利用,因为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B错误;‎ C、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C正确;‎ D、该生态系统需要外部投入,D错误.‎ 故选:C.‎ ‎ ‎ ‎27.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利用价值的是(  )‎ A.美景激发诗人创作灵感,而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佳句 B.森林覆盖的山体不容易发生泥石流 C.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 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为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间接价值是指在生态系统中所起是调节作用,直接价值为食用、药用、工业原料以及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等,潜在价值是指人类目前尚不清楚的价值.‎ ‎【解答】解:A、文学艺术创作属于属于直接价值,A错误;‎ B、森林覆盖的山体不容易发生泥石流为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调节作用,故属于间接价值,B正确;‎ C、科学研究属于直接使用价值,C错误;‎ D、为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提供基因属于直接使用价值,D错误.‎ 故选:B.‎ ‎ ‎ ‎28.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不统计边线上的菌体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采用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时,应随机取样;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的菌体,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 ‎【解答】解:A、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野兔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A错误;‎ B、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会导致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偏大,B错误;‎ C、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而不能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这样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C正确;‎ D、正常统计时,血球计数板的框格边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所以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则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D正确.‎ 故选:CD.‎ ‎ ‎ 二、非选择题:(一)必考题(共43分)‎ ‎29.如图所示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物质变化示意简图,其中I﹣V为生理过程,a〜h为物质名称,请回答:‎ ‎(1)物质a分布在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提取该物质时加入CaC03的目的是 防止色素被破坏 .‎ ‎(2)过程II、III发生的场所分别是 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 .‎ ‎(3)上述I〜V过程中,能够合成ATP的过程有 Ⅰ、Ⅲ、Ⅳ、Ⅴ .‎ ‎(4)较强光照下,叶肉细胞中b的移动方向是 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外 .‎ ‎(5)假如白天突然中断二氧化碳的供应,则在短时间内f量的变化是(增加或减少) 增加 ;假如该植物从光照条件下移到黑暗处,h量的变化是(增加或减少) 增加 .‎ ‎(6)上述I〜V过程中,必须有氧气参与进行的是 Ⅴ .请写出I、II所示生理活动的总反应式  .‎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据图分析:Ⅰ表示光反应阶段、Ⅱ表示暗反应阶段、Ⅲ表示细胞呼吸第一阶段、Ⅳ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Ⅴ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其中a是光合色素、b是氧气、c是ATP、d是ADP、e是[H]、f是C5、g是二氧化碳、h是C3.‎ ‎【解答】解:(1)物质a可以吸收光能,表示的是叶绿素,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提取色素实验中加入二氧化硅的作用是充分研磨,加入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 ‎(2)图中Ⅱ表示暗反应阶段,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Ⅲ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和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可以产生ATP,即图中的Ⅰ、Ⅲ、Ⅳ、Ⅴ过程.‎ ‎(4)强光照下,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氧气有净释放,叶肉细胞中氧气b的移动方向是从图叶绿体移动到线粒体和细胞外.‎ ‎(5)假如白天突然中断二氧化碳的供应,则二氧化碳的固定停止,C5不再消耗,但光反应正常进行,C3继续还原成C5,故C5即f含量增加.假如该植物从光下移到暗处,光反应停止,[H]不再生成,三碳化合物h还原受阻,短时间内其来源不变,最终导致三碳化合物h含量增加.‎ ‎(6)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Ⅴ有氧气的参与,I、II所示生理活动为光合作用,其反应式为.‎ 故答案为:‎ ‎(1)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防止色素被破坏 ‎(2)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 ‎(3)Ⅰ、Ⅲ、Ⅳ、Ⅴ ‎(4)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外 ‎(5)增加 增加 ‎(6)Ⅴ ‎ ‎ ‎30.如图为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④中的物质释放到⑤的方式是 胞吐 ,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 具有一定流动性 .‎ ‎(2)若某人身体健康,则该细胞中 有 (有、无)酪氨酸酶基因,原因是 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同一受精卵经有丝分裂产生的,具有人的全套基因 .‎ ‎(3)若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B将偏转 2 次.‎ ‎(4)若①中含有一致病基因,则此人该病基因来自其祖母的几率为 0 .‎ ‎(5)脂肪肝患者多食磷脂有利于缓解病情,医生建议可以多食用动物的神经组织,原因是神经元有 突起(或树宊和轴突) 而使其细胞膜面积大大增加,因而细胞中含有丰富的磷脂.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发现神经纤维在一次兴奋后,其细胞膜不能再恢复到外正内负的状态,这说明神经元在恢复到静息状态时,其带电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 主动运输 .‎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分析题图:图左侧为神经元细胞的胞体,①②③分别为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内质网;图右侧为突触结构,①②④⑤分别为线粒体、高尔基体、突触小泡和突触间隙.‎ ‎【解答】解:(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通过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与其上的受体相结合,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2)神经细胞也是受精卵分裂分化而来,其细胞核具有全能性,所以身体健康的人,该细胞中也有酪氨酸酶基因.‎ ‎(3)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所以若刺激A点,兴奋先传导到图中电流计B的右接点,后传导到左接点,因此,指针将偏转2次.‎ ‎(4)人的受精卵中的线粒体来自卵细胞,所以某人的①中含有一致病基因,则该致病基因最可能来自外祖母,因此不可能来自其祖母.‎ ‎(5)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由于神经元结构有许多突起而使其细胞膜面积大大增加,因而细胞中含有丰富的磷脂,所以脂肪肝患者多食动物的神经组织有利于缓解病情.细胞呼吸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发现神经纤维在一次兴奋后,其细胞膜不能再恢复到外正内负的状态,这说明神经元在恢复到静息状态时,其带电离子通过细胞膜时需要消耗能量,可见其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故答案为:‎ ‎(1)胞吐 具有一定流动性 ‎(2)有 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同一受精卵经有丝分裂产生的,具有人的全套基因 ‎(3)2‎ ‎(4)0‎ ‎(5)突起(或树宊和轴突) 主动运输 ‎ ‎ ‎31.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表统计数据:‎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五年 第八年 甲种群 ‎4490‎ ‎4120‎ ‎67‎ ‎10‎ 乙种群 ‎0‎ ‎120‎ ‎3210‎ ‎4500‎ 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 竞争 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种间关系可能还有 寄生、捕食等 (至少填两项).‎ ‎(2)甲种群和乙种群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 有机物和能量 .‎ ‎(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替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自动调节 能力.‎ ‎(4)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会使以甲种群植物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可能灭绝,这体现了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具有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功能.‎ ‎(5)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 缺乏有利变异 .‎ ‎【考点】种间关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甲种群的数量在逐渐减少,第二年和第五年分别为4120和67;乙种群的数量在逐渐增多,第二年和第五年分别为120和3210.根据甲、乙两种群在8年时间内的数量变化规律可知,甲种群逐渐被乙种群替代,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环境、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和资源的限制.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外界因素中以人的作用最为明显.从进化的角度看,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 ‎【解答】解:(1)由于最初甲的数量很多,而到第八年后变得很少,逐渐被乙种群替代,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寄生、捕食等种间关系也会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 ‎(2)甲种群和乙种群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能量和有机物及栖息环境.‎ ‎(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潜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4)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会使以甲种群植物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可能灭绝,这体现了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功能.‎ ‎(5)从进化的角度看,促进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和变异.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自身内在因素是无有利变异.‎ 故答案为:‎ ‎(1)竞争 寄生、捕食等 ‎(2)有机物和能量 ‎(3)自动调节(或自我维持稳态)‎ ‎(4)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缺乏有利变异 ‎ ‎ ‎32.为获得棉纤维既长又多的优质棉花植株,研究者对棉花植株中生长素与棉纤维生长状况的关系,以及优质棉株高的性状遗传做了一系列研究.‎ ‎(1)图1所示棉花植株①、②、③三个部位中,生长素合成旺盛的两个部位是 ①② ,生长素浓度最高的部位是 ② .‎ ‎(2)研究者比较了棉纤维将要从棉花胚珠上发生时,无纤维棉花、普通棉花和优质棉花胚珠表皮细胞中生长素的含量,结果如图2.从图中信息可知,生长素与棉纤维生长状况的关系是 生长素的含量与棉花纤维的发生呈正相关 .‎ ‎(3)研究者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细胞,得到结果如表,据此分析生长素类似物作用于植物细胞的分子机制是 生长素对细胞内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或基因表达)有促进作用 .‎ 细胞物质含量比值 处理前 处理后 DNA:RNA:蛋白质 ‎1:3:11‎ ‎1:5.4:21.7‎ ‎(4)假设优质棉株高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2对染色体上)共同控制.每个显性基因的遗传效应是相同的,且以累加效应决定植株的高度.纯合子AABB株高50厘米,aabb株高30厘米,现让株高50厘米和株高30厘米的优质棉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则F2中株高40厘米的个体基因型有 AAbb、AaBb、aaBB .‎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①和②是合成生长素旺盛的部位,其中②中含有较多的生长素;图2表示棉纤维将要从棉花胚珠上发生时,无纤维棉花、普通棉花和优质棉花胚珠表皮细胞中生长素的含量,生长素的含量与棉花纤维的发生呈正相关.‎ 分析表格: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细胞后,细胞中RNA和蛋白质含量比值增多.‎ ‎【解答】解:(1)图中所示棉花植株①、②、③三个部位中,生长素合成旺盛的部位有幼叶,幼芽,所以选①②,顶芽产生生长素会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从而导致生长素浓度最高的部位是②.‎ ‎(2)从图中可以看出生长素的含量越高,棉花纤维就越多,所以生长素的含量与棉花纤维的发生呈正相关.‎ ‎(3)从表中可以看出RNA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相对于DNA含量都有所增加,说明生长素促进了细胞内的转录过程,导致RNA含量增加,进而导致蛋白质含量增加.‎ ‎(4)由题意分析可知,所以每个显性等位基因使植株的高度增加5厘米.现将纯合子AABB高50厘米与aabb高30厘米杂交得到的F1的基因型是AaBb,高40厘米.让F1AaBb自交,后代出现9种基因型,表现型由显性基因的数量决定,要求F2中表现40厘米高度的个体,其基因型中应该有2个显性基因,即F2中株高40厘米的个体基因型有AAbb、AaBb、aaBB.‎ 故答案为:‎ ‎(1)①②②‎ ‎(2)生长素的含量与棉花纤维的发生呈正相关 ‎(3)生长素对细胞内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或基因表达)有促进作用 ‎(4)AAbb、AaBb、aaBB ‎ ‎ 三、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5分)‎ ‎33.低度的果酒、果醋具有一定的保健养生功能.下图是两位同学制果酒和果醋时使用的装置.同学甲用A(带盖的瓶子)装置制果醋,在瓶中加入适量葡萄汁,发酵温度控制在18〜25°C,每隔12h左右将瓶盖拧松一次(注意不是打开瓶盖),之后再将瓶盖拧紧.当发酵产生酒精后,再将瓶盖打开,盖上一层纱布,温度控制在30〜35°C,进行制果醋的发酵.同学乙用B装置,温度控制与甲相同,不同的是制果酒阶段充气口用夹子夹紧外,排气的橡胶管也用夹子夹住,并且每隔12h左右松一松夹子放出多余的气体.制果醋阶段适时向充气口充气.经过20天左右,两位同学先后完成了自己的发酵制作.据此回答有关问题:‎ ‎(1)酵母菌与醋酸杆菌在结构上的最大区别是后者 无核膜 .从制酒和制醋两阶段对装置的处 理方式判断,酵母菌和醋酸杆菌的异化作用类型依次是 兼性厌氧型 、 需氧型 .‎ ‎(2)同学甲在制酒阶段,每隔12h左右就要将瓶盖抒松一次,但又不打开,这样做的目的是 拧松瓶盖排出酵母菌呼吸产生的大量气体,不打开瓶盖是防止氧气和有害杂菌进入 .用反应式表示出制酒过程刚开始时发生的主要化学变化:  .‎ ‎(3)B装置中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这样做的原因是 防止被杂菌污染 .‎ ‎(4)制葡萄酒时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C,而制葡萄醋时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C,原因是 18~25℃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适宜温度,30~35℃是醋酸杆菌生长和发酵的适宜温度 .‎ ‎(5)为了提高果酒品质,可在果汁中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利用 选择 培养基可分离获得较为纯净的酵母菌菌种,如向培养基中加入 青霉素 (填物质名称),即可从细菌和酵母菌的混合液中分离出酵母菌.‎ ‎【考点】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 ‎【分析】分析实验装置图:同学甲用A(带盖的瓶子)装置制葡萄酒,因为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同时,也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每隔12h左右要将瓶盖拧松一次,排除多余的二氧化碳,但又不能打开瓶盖,以防止氧气和有害杂菌进入.‎ 同学乙用B装置制葡萄酒,B装置中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制作果酒时,气口用夹子夹住,而制作果醋时,充气口要打开.‎ ‎【解答】解:(1)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醋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因此酵母菌与醋酸杆菌在结构上的最大区别是后者无核膜.从制酒和制醋两阶段对装置的处理方式判断,酵母菌进行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属于兼性厌氧型;而醋酸杆菌只能进行有氧呼吸,即属于需氧型.‎ ‎(2)同学甲在制酒阶段,每隔12h左右就要将瓶盖抒松一次,但又不打开,这样做的目的是拧松瓶盖排出酵母菌呼吸产生的大量气体,不打开瓶盖是防止氧气和有害杂菌进入.制酒过程刚开始时发酵瓶中有少量氧气,因此进行有氧呼吸,其化学变化表示为:.‎ ‎(3)B装置中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这样做的原因是防止被杂菌污染.‎ ‎(4)18~25℃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适宜温度,30~35℃是醋酸杆菌生长和发酵的适宜温度,因此制葡萄酒时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C,而制葡萄醋时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C.‎ ‎(5)由于酵母菌能够抗抗生素,可以在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如青霉素,利用该选择培养基可分离获得较为纯净的酵母菌菌种,即可从细菌和酵母菌的混合液中分离出酵母菌.为了提高果酒品质,可在果汁中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 故答案为:‎ ‎(1)无核膜 兼性厌氧型 需氧型 ‎(2)拧松瓶盖排出酵母菌呼吸产生的大量气体,不打开瓶盖是防止氧气和有害杂菌进入 ‎(3)防止被杂菌污染 ‎(4)18~25℃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适宜温度,30~35℃是醋酸杆菌生长和发酵的适宜温度 ‎(5)选择 青霉素 ‎ ‎ 三、(选修三,15分)‎ ‎34.图一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人胰岛素的操作过程示意图,请据图作答.‎ ‎(1)过程②是 逆转录 ,需要的酶是 逆转录酶 .③④⑤代表 PCR 技术,需要的酶是 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该酶的特点是 耐高温 .‎ ‎(2)过程⑧需要使用 氯化钙(钙离子) (药剂)处理D,使之更容易吸收C.‎ ‎(3)图二是运载体和胰岛素基因的某个片段,已知限制酶I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一G↓GATCC﹣,限制酶II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一↓GATC﹣.GeneⅠ和GeneⅡ为标记基因,根据图示判断下列有关两者拼接的操作正确的是 A .‎ A.质粒用限制酶I切割,目的基因用限制酶II切割 B.质粒用限制酶II切割,目的基因用限制酶I切割 C.目的基因和质粒均用限制酶I切割 D.目的基因和质粒均用限制酶II切割 ‎(4)人基因可以和大肠杆菌基因拼接在一起,是因为 DNA分子的结构都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的 .人胰岛素基因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人胰岛素是因为 人和大肠杆菌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大肠杆菌是否合成了人胰岛素,检测的方法是 抗原﹣抗体杂交法 .‎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胰岛素的操作过程示意图.图中①表示从胰岛B细胞中获取胰岛素mRNA的过程;②为逆转录过程,A为胰岛素基因;③④⑤表示目的基因的扩增过程;⑥表示用限制酶切割运载体形成黏性末端的过程;⑦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⑧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⑨表示目的基因随着受体细胞的增殖和扩增;⑩是从培养液中获取胰岛素的过程.‎ ‎【解答】解:(1)②为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参与;③④⑤代表PCR技术,该技术是在较高温度环境中进行的,因此需要热稳定DNA聚合酶.‎ ‎(2)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需要采用感受态转化法,即过程⑧需要使用氯化钙(钙离子)处理D,使之更容易吸收C的感受态细胞.‎ ‎(3)质粒上的两个标记基因中均有限制酶Ⅱ(﹣↓GATC﹣)的识别序列和切点,若用该酶切割会将两个标记基因均破坏,因此只能用限制酶Ⅰ切割质粒,但切割含有抗虫基因的外源DNA分子时可以只用限制酶Ⅱ,也可以同时用限制酶Ⅰ和限制酶Ⅱ.‎ ‎(4)不同生物的DNA分子都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因此人基因可以和大肠杆菌基因拼接在一起.自然界中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因此人胰岛素基因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人胰岛素;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可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法.‎ 故答案为:‎ ‎(1)逆转录 逆转录酶 PCR 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耐高温 ‎(2)氯化钙(钙离子)‎ ‎(3)A ‎(4)DNA分子的结构都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的 人和大肠杆菌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抗原﹣抗体杂交法 ‎ 2016年8月20日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