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2016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宜宾市2016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2016学年四川省宜宾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1-20题每小题1.5分,21-30题每小题二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B.在个体发育的特定时期才能发生 C.改变条件可诱导基因发生定向改变 D.基因突变对生物的生存是利多害少 ‎2.下列有关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在着丝点分裂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B.一定导致DNA数目加倍 C.核DNA一定由母链和子链组成 D.染色体数一定是体细胞的二倍 ‎3.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可能发生于同一时期的变化是(  )‎ A.DNA分子的复制和染色体数目加倍 B.染色单体形成和细胞板的出现 C.着丝点的分裂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核膜的消失和纺锤体的形成 ‎4.下列涉及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同种生物的某群体中,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杂交类型有三种 B.F2的二种表现型之比为3:1时,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C.自交是鉴别和保留显性纯合的抗锈病小麦品种的最简便方法 D.通过测交可以推知被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数量 ‎5.在下列遗传基本问题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棉花的细绒与长绒 B.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而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C.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置的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D.性状分离是指杂种的后代中出现不同基因型个体的现象 ‎6.PCNA是一类只存在于细胞增殖过程中阶段性表达的蛋白质.其浓度在细胞周期中呈周期性变化(如图所示)其在细胞中的表达指标,可评价细胞增殖的状态.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PCNA主要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 B.PCNA可能影响染色体的平均分配 C.PCNA可能与DNA分子的复制有关 D.癌细胞中PCNA含量可能较正常细胞高 ‎7.关于细胞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凋亡受细胞自身基因的调控 B.细胞凋亡不出现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C.细胞凋亡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D.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可通过细胞凋亡消除 ‎8.癌细胞的检测方式多种多样,用光学显微镜进行病灶组织鉴定时,是否有癌细胞的判定依据是(  )‎ A.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否正常 B.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否突变 C.细胞的形态是否改变 D.细胞膜外的糖蛋白是否减少 ‎9.某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8条,图中表示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  )‎ A. B. C. D.‎ ‎10.镜检发现某哺乳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后产生的4个精细胞中染色体均不正常,导致此结果最可能的原因是(  )‎ A.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发生分离 B.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C.间期DNA复制时有一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D.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没分开 ‎11.研究人员发现“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组织也存在神经干细胞”.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示a过程细胞中只有部分基因得到表达 B.图示b过程中核酸的种类和含量都不会发生变化 C.图示各细胞中的基因种类相同,但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差异 D.两种骨细胞代谢相对较缓慢的原因可能与自由水含量较低有关 ‎12.洋葱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完成了﹣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其染色体上3H的标记状况为(  )‎ A.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被标记 B.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 C.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D.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不被标记 ‎13.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的概念但并未证明其化学本质 B.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应用了“假说﹣演绎”法 C.沃森和克里克首先利用显微镜观察到DNA双螺旋结构 D.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14.某双链DNA分子共有含氮碱基1400个,其中一条单链上=2:5.问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共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  )‎ A.300个 B.400个 C.600个 D.1200个 ‎15.如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实验中必须对母本采取的措施是(  )‎ ‎①开花前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 ‎②开花后人工去雄 ‎③去雄后自然授粉 ‎④去雄后待雌蕊成熟时人工授粉 ‎⑤去雄、授粉后套袋隔离 ‎⑥授粉后自然发育.‎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16.下列关于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染色体只存在于雄性生殖细胞中,利于后代的性别决定 B.位于X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其相应的性状表现是与性别相关联的 C.妻子患色盲病,丈夫表现正常,婚后生育女儿患色盲病的可能性为 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性别决定有关,不遵循孟徳尔遗传定律 ‎17.如图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该图的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②③④构成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B.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同向平行的 C.②和③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D.DNA聚合酶可作用于④和⑤之间的化学键 ‎18.已知A与a、B与b、C与C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的两个体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的有关推测,正确的是(  )‎ A.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 B.表现型有1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 C.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 D.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 ‎19.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为显性,将纯合的非糯性品种与糯性品种杂交得F1,取F1的花粉用碘液染色,非糯性花粉呈蓝色,糯性花粉呈棕红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两种花粉的微粒,蓝色花粉与棕红色花粉的比例为(  )‎ A.1:1 B.1:2 C.2:1 D.不成比例 ‎20.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先天性疾病均为遗传病 B.先天性愚型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 C.苯丙酮尿症女患者与正常男性婚后宜选择生育女孩 D.调査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在人群中随机调查 ‎21.使用农药后,某种农业害虫种群抗药性增强,而越冬后存活的大多是对农药敏感的个体.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敏感性的个体在冬季能大量繁殖 B.害虫的基因频率不会因自然选择而变化 C.农药的选择作用与低温的选择作用相同 D.抗药性的个体不耐低温 ‎22.某动物的黑体色(B)对灰体色(b)为显性.生活在某一区域内的该动物种群,原来基因型为BB和bb的动物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几年后发现基因型为BB和bb的动物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 64%,由此可推断(  )‎ A.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B.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C.该种群产生了新物种 D.该种群产生了生殖隔离 ‎23.下图示人体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进行①、②过程的场所分别是细胞核、核糖体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致病的直接原因血红蛋白分子结构的改变 C.人体衰老引起白发的主要原因是酪氨酸酶活性下降 D.图中基因2的表达反映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从而控制性状 ‎2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隔离一定会导致种群生殖隔离 B.物种基因突变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保持高度﹣致 C.自然选择的对象是物种的基因型,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不影响新基因的产生 ‎25.蜜蜂蜂王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二倍体雌性蜂(2N=32),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单倍体. 图为蜜蜂体内的某一细胞图(N=16),只画出部分染色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一定是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B.该细胞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数分别为2、4、4‎ C.此时期核基因转录停止,细胞质核糖体上的翻译仍可进行 D.若该细胞为雄蜂的精母细胞,则同源染色体之间能发生交叉互换 ‎26.如图中P和Q表示某精原细胞的两个DNA分子,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上,P1和Q1为DNA片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P和Q可能由同一条染色体上DNA分子复制而来 B.P'和Q'的形成可以使一条染色体上出现等位基因 C.P'和Q'的形成常发生在四分体时期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D.若该精原细胞无突变发生,则P1和Q1的碱基序列和碱基种类一定相同 ‎27.现用两个纯合的圆形块根萝卜作亲本进行杂交,F1全为扁形块根,F1自交后代F2中扁形块根、圆形块根、长形块根的比例为9:6:1,则扁形块根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 A. B. C. D.‎ ‎28.如图是“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其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亲代噬菌体需用含有32P的培养液直接培养 B.需设计一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进行实验,形成相互对照 C.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均要通过细跑分裂过程来实现增殖 D.搅拌利于DNA和蛋白质的分离,便于单独观察它们在侵染过程中的作用 ‎29.两个红眼长翅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如表.‎ 表现型 红眼长翅 红眼残翅 白眼长翅 白眼残翅 雌蝇 ‎0‎ ‎0‎ 雄蝇 设控制翅长的基因为A、a,控制眼色的基因为B、b.亲本的基因型最可能是(  )‎ A.AaXBXb、AaXBY B.BbXAXa、BbXAY C.AaBb、AaBb D.AABb、AaBB ‎30.如图为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阴影表示患者),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遗传病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 B.该遗传病男、女性患病概率相同 C.Ⅰ2一定为杂合子 D.若Ⅲ7与Ⅲ8结婚,则子女患病的概率为 ‎ ‎ 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31.图甲是某二倍体动物在有性生殖和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乙是该种动物雌性个体中的一个细胞的染色体示意图,请分析完成下列问题:(A、B、C表示生理过程,①﹣⑦表示时期,a和a'表示染色单体)‎ ‎(1)受精卵是通过甲图中的      (填字母)过程形成的.‎ ‎(2)该动物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      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      期.‎ ‎(3)该动物的个体发育是通过细胞分裂和      过程实现的.‎ ‎(4)乙图所示细胞的形成场所是      .乙图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属于甲图中      (填数字)阶段;该动物的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时有      条.‎ ‎(5)若乙图细胞中a上某位点的基因为H,a'上相应位点的基因为h,产生此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的结果.乙图细胞的分裂方式与其他细胞分裂方式相比较,其本质区别在于子细胞      .‎ ‎32.图1、图2表示某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相关过程(图2中甘、丙等表示甘氨酸、丙氨酸等)请据图回答:‎ ‎(1)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图1、图2分别表示      过程.图1所示③的中文名称是      .图1过程进行时,需要      酶参与.‎ ‎(2)大肠杆菌细胞中,图2中的一个d上结合多个b的意义是      .‎ ‎(3)图2中c表示      ,丙氨酸的密码子是      ,终止密码位于丙氨酸密码子的      侧(填“左”或“右”).‎ ‎(4)由于图1的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而导致图2合成的肽链中的异亮氨酸(密码子有AUU、AUC、AUA)变成苏氨酸(密码子有ACU、ACC、ACA、ACG),则该基因的这个碱基对替换情况是      .‎ ‎33.果蝇的体色和翅型均为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纯合的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果蝇,请完成下列实验设计,以证明灰身和黑身、长翅和残翅这6对性状的遗传是否符合孟德尔的相关遗传定律.‎ 实验步骤:‎ 第1步:取纯种的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果蝇杂交,得F1;‎ 第 2 步:      ;‎ 第3步:统计后代(F2)的表现型种类和比例.‎ 预测实验结果及其结论:如果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身长翅:黑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残翅二 ‎1:1:1:1 (或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身长翅:黑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残翅=9:3:3:1),则两 对性状的遗传符合      定律.反之,则不符合.‎ ‎(2)己知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红眼由A基因控制、白眼由a基因控制),且雌雄果蝇均有红眼和白眼类型.若只用一次杂交实验即可证明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或者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选择的亲本表现型应为      .‎ 预测结果及结论:‎ ‎①如果子代中      ,则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②如果子代中      ,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34.如图表示以某种农作物①和②两个品种为基础,培育出④⑤⑥⑦四个品种的育种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Ⅰ叫做      ;④Ab可称作      植株,获得该植株常采用的方法是      .‎ ‎(2)通过I、Ⅱ过程培育出⑤所采用的育种方法的原理是      ;用I、Ⅲ、V培育出⑤所采用的育种方法是      ,其优越性主要表现为      .‎ ‎(3)在图Ⅳ育种过程中,用秋水仙素处理的对象是      ,其发挥作用的时期为      .图Ⅵ培育⑦的育种原理为      .‎ ‎(4)某植株产生了一种新的抗病基因,若要获得该抗病基因,应用      酶处理切割DNA分子,此酶的作用部位是DNA分子的      .将该抗病基因转移到农作物体内的四个操作步骤为:‎ 提取目的基因、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表达与检测.‎ ‎35.某XY型性别决定的作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是不抗除草剂.甲组研究人员对多株植株进行辐射处理,然后让其随机传粉,其中某雌株(P)的四个后代在喷施除草剂后剩余雌、雄植株各一株(F1)存活,将这两植株杂交,发现子代(F2)约有1/4不抗除草剂,相关基因为A/a,请回答下列问题:‎ ‎(1)获得抗除草剂性状的育种方式是      ,抗除草剂属于      性性状.‎ ‎(2)若抗除草剂的相关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F2中抗除草剂植株中雌株占      .‎ ‎(3)乙组研究人员通过化学药剂处理也得到了抗除草剂的植株(相关基因为B/b,位于一对常染色体上),若A/a基因位于另一对常染色体上,进行如表杂交实验.‎ 组别 亲代性状及来源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雄株 雌株 性状 来源 性状 来源 杂交组合一 抗除草剂 乙研究组 抗除草剂 乙研究组 抗除草剂:不抗除草剂=2:1‎ 杂交组合二 抗除草剂(M)‎ 甲研究组 抗除草剂 乙研究组 全部抗除草剂 杂交组合三 抗除草剂(M)‎ 甲研究组 抗除草剂 乙研究组 抗除草剂:不抗除草剂=3:1‎ ‎①根据杂交实验可以推知      (填“甲”或“乙”)组研究人员得到的抗除草剂基因存在致死现象,致死基因型为      ,杂交组合一的子代随机传粉,得到的后代中抗除草剂的植株占      .‎ ‎②杂交组合二中植株M的基因型为      ,子代植株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      .‎ ‎ ‎ ‎2015-2016学年四川省宜宾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1-20题每小题1.5分,21-30题每小题二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B.在个体发育的特定时期才能发生 C.改变条件可诱导基因发生定向改变 D.基因突变对生物的生存是利多害少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最易发生于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即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导致体细胞发生突变)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导致生殖细胞发生突变).‎ ‎2、基因突变的特征:‎ ‎(1)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 ‎(2)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3)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4)多数是有害的,但不是绝对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性状是否适应环境.‎ ‎【解答】解:A、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A正确;‎ B、只要有DNA复制就会发生基因突变,因此基因突变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B错误;‎ C、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 D、基因突变对生物的生存是利少害多,D错误.‎ 故选:A.‎ ‎ ‎ ‎2.下列有关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在着丝点分裂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B.一定导致DNA数目加倍 C.核DNA一定由母链和子链组成 D.染色体数一定是体细胞的二倍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二倍体生物细胞正在进行着丝点分裂时,说明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都是体细胞的两倍;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都与体细胞相同.据此答题.‎ ‎【解答】解:A、若是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A错误;‎ B、着丝点分裂不会导致DNA数目加倍,但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B错误;‎ C、着丝点分裂说明一定完成了DNA复制,因此核DNA一定由母链和子链组成,C正确;‎ D、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D错误.‎ 故选:C.‎ ‎ ‎ ‎3.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可能发生于同一时期的变化是(  )‎ A.DNA分子的复制和染色体数目加倍 B.染色单体形成和细胞板的出现 C.着丝点的分裂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核膜的消失和纺锤体的形成 ‎【考点】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有丝分裂特点:‎ 分裂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 (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前期:染色体出现,散乱排布,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 (两失两现)‎ 中期:染色体整齐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 (形数清晰赤道齐)‎ 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点裂数增向两级)‎ 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 (两现两失)‎ ‎【解答】解:A、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分裂后期,A错误.‎ B、染色单体形成在间期,细胞板出现在末期,B错误.‎ C、着丝点分裂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错误.‎ D、核膜消失和纺锤体形成都在前期,D正确.‎ 故选D.‎ ‎ ‎ ‎4.下列涉及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同种生物的某群体中,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杂交类型有三种 B.F2的二种表现型之比为3:1时,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C.自交是鉴别和保留显性纯合的抗锈病小麦品种的最简便方法 D.通过测交可以推知被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数量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若以A、a这一对等位基因为例,可有6种不同的交配类型,即AA×AA、AA×Aa、AA×aa、Aa×Aa、Aa×aa、aa×aa.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常用的鉴别方法:‎ ‎(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 ‎(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 ‎(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 ‎(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 ‎(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据此答题.‎ ‎【解答】解:A、在一个生物群体中,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可有6种不同的交配类型,A错误;‎ B、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1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B错误;‎ C、由于小麦属于雌雄同株植物,所以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显性)小麦,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C正确;‎ D、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但不能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D错误.‎ 故选:C.‎ ‎ ‎ ‎5.在下列遗传基本问题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棉花的细绒与长绒 B.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而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C.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置的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D.性状分离是指杂种的后代中出现不同基因型个体的现象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 ‎【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解答】解:A、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棉花的细绒与粗绒,短绒与长绒,A错误;‎ B、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而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般相同,如果环境不同,表现型也可能不同,B错误;‎ C、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C正确;‎ D、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中显现不同性状的现象,D错误.‎ 故选:C.‎ ‎ ‎ ‎6.PCNA是一类只存在于细胞增殖过程中阶段性表达的蛋白质.其浓度在细胞周期中呈周期性变化(如图所示)其在细胞中的表达指标,可评价细胞增殖的状态.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PCNA主要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 B.PCNA可能影响染色体的平均分配 C.PCNA可能与DNA分子的复制有关 D.癌细胞中PCNA含量可能较正常细胞高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分析题图:PCNA浓度在DNA复制时期(S期)达到最高峰,随着DNA复制完毕,其浓度又下降,说明PCNA与DNA复制相关,即PCNA能促进DNA的复制.DNA复制主要在细胞核进行,所以PCNA主要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 ‎【解答】解:A、DNA复制主要在细胞核进行,而PCNA能促进DNA的复制,所以PCNA主要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A正确;‎ B、染色体的平均分配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而PCNA主要在间期发挥作用,所以PCNA不会影响染色体的平均分配,B错误;‎ C、PCNA浓度在DNA复制时期达到最高峰,随着DNA复制完毕,其浓度又下降,说明PCNA与DNA复制相关,C正确;‎ D、细胞癌变后,细胞增殖加快,PCNA含量将升高,D正确.‎ 故选:B.‎ ‎ ‎ ‎7.关于细胞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凋亡受细胞自身基因的调控 B.细胞凋亡不出现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C.细胞凋亡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D.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可通过细胞凋亡消除 ‎【考点】细胞凋亡的含义.‎ ‎【分析】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而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或死亡,是一种病理性过程.‎ ‎【解答】解:A、细胞凋亡受细胞自身基因的调控,A正确;‎ B、胚胎发育过程中也会出现细胞凋亡,B错误;‎ C、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也称细胞编程性死亡,C正确;‎ D、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可通过细胞凋亡清除,D正确.‎ 故选:B.‎ ‎ ‎ ‎8.癌细胞的检测方式多种多样,用光学显微镜进行病灶组织鉴定时,是否有癌细胞的判定依据是(  )‎ A.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否正常 B.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否突变 C.细胞的形态是否改变 D.细胞膜外的糖蛋白是否减少 ‎【考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但基因突变属于点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癌细胞的特征:(1)能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糖蛋白质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导致细胞易扩散转移.‎ ‎【解答】解:A、癌细胞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而染色体数目不变,A错误;‎ B、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B错误;‎ C、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所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是否改变可以判断细胞是否癌变,C正确;‎ D、细胞膜外的糖蛋白属于亚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D错误.‎ 故选:C.‎ ‎ ‎ ‎9.某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8条,图中表示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  )‎ A. B. C. D.‎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细胞中同种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细胞内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解答】解:A、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分为2种形态,则含有2个染色体组,A错误;‎ B、细胞中也含有4条染色体,2对同源染色体,则染色体组为2组,B错误;‎ C、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8条,则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4条染色体,而且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C正确;‎ D、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含有2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内4条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 ‎ ‎10.镜检发现某哺乳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后产生的4个精细胞中染色体均不正常,导致此结果最可能的原因是(  )‎ A.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发生分离 B.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C.间期DNA复制时有一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D.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没分开 ‎【考点】精子的形成过程.‎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发生分离会导致形成的4个精细胞都不正常,其中有2个精细胞各多出一条染色体,另外两个精细胞各少一条染色体,A正确;‎ B、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会导致基因重组,但不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异常,B错误;‎ C、间期DNA复制时有一个基因发生了突变,会导致基因突变,但不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异常,C错误;‎ D、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没分开,这会导致2个精细胞异常,2个精细胞正常,D错误.‎ 故选:A.‎ ‎ ‎ ‎11.研究人员发现“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组织也存在神经干细胞”.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示a过程细胞中只有部分基因得到表达 B.图示b过程中核酸的种类和含量都不会发生变化 C.图示各细胞中的基因种类相同,但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差异 D.两种骨细胞代谢相对较缓慢的原因可能与自由水含量较低有关 ‎【考点】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分析】分析题图:a是细胞增殖过程,该过程中细胞数目增多,但细胞种类不变;b是细胞分化过程,该过程中细胞数目不变,但细胞种类增多.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分化产生的不同种类的细胞所含的RNA种类不同.‎ ‎【解答】解:A、图中a过程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个体,说明细胞中只有部分基因得到表达,A正确;‎ B、b是细胞的分化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不同种类细胞中基因转录产生的RNA种类和数量均不同,由此可见,b过程中核酸的种类和含量都会发生变化,B错误;‎ C、图示各细胞中的基因种类相同,但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差异,C正确;‎ D、自由水越多,新陈代谢越旺盛,两种骨细胞代谢相对比较缓慢的可能原因是自由水所占比例较低,D正确.‎ 故选:B.‎ ‎ ‎ ‎12.洋葱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完成了﹣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其染色体上3H的标记状况为(  )‎ A.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被标记 B.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 C.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D.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不被标记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1、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方式,新合成的DNA分子一条链是母链,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子链;‎ ‎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周期的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暂时加倍.‎ ‎【解答】解:将洋葱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形成的子细胞中,每个DNA分子的一条链含有放射性标记、一条链不含有放射性标记;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由一个 DNA分子复制形成的2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含有放射性,另一个DNA分子上不含有放射性,2个DNA分子分别位于2条染色单体上,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细胞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染色单体形成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级,分别进入两个细胞.‎ 故选:C.‎ ‎ ‎ ‎13.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的概念但并未证明其化学本质 B.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应用了“假说﹣演绎”法 C.沃森和克里克首先利用显微镜观察到DNA双螺旋结构 D.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考点】伴性遗传;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1、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孟德尔并没有证实遗传因子的本质.‎ ‎4、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5、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解答】解:A、孟德尔通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遗传因子的概念但并未证明其化学本质,A正确;‎ B、摩尔根应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正确;‎ C、沃森和克里克首先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而不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DNA双螺旋结构,C错误;‎ D、萨顿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D正确.‎ 故选:C.‎ ‎ ‎ ‎14.某双链DNA分子共有含氮碱基1400个,其中一条单链上=2:5.问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共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  )‎ A.300个 B.400个 C.600个 D.1200个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本题是考查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和DNA分子的复制.DNA分子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分布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排列在内侧碱基对之间的连接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一个DNA分子复制2次生成4个DNA分子.先由题意计算出每个DNA分子中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量,然后计算出一个DNA分子复制2次生成4个DNA分子共需要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数.‎ ‎【解答】解:由于一条链两个互补碱基和之间的比,等于整个DNA分子的比值,所以该DNA分子中A:T:G:C=2:2:5:5.又双链DNA分子共有含氮碱基1400个,所以A=T=200个.复制1个DNA需要200个T,DNA连续复制两次产生3个新的DNA,因此共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200×3=600.‎ 故选:C.‎ ‎ ‎ ‎15.如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实验中必须对母本采取的措施是(  )‎ ‎①开花前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 ‎②开花后人工去雄 ‎③去雄后自然授粉 ‎④去雄后待雌蕊成熟时人工授粉 ‎⑤去雄、授粉后套袋隔离 ‎⑥授粉后自然发育.‎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如图是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其中左图为去雄过程,右图为人工异花传粉过程.‎ 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对作为母本的植株去掉雄蕊,且去雄要彻底)→套上纸袋(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据此答题.‎ ‎【解答】解:①开花前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①正确;‎ ‎②开花前人工去雄,②错误;‎ ‎③去雄后人工授粉,③错误;‎ ‎④去雄后待雌蕊成熟时人工授粉,④正确;‎ ‎⑤去雄、授粉后套袋隔离,⑤正确;‎ ‎⑥授粉后需套上纸袋发育,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⑥错误.‎ 故选:A.‎ ‎ ‎ ‎16.下列关于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染色体只存在于雄性生殖细胞中,利于后代的性别决定 B.位于X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其相应的性状表现是与性别相关联的 C.妻子患色盲病,丈夫表现正常,婚后生育女儿患色盲病的可能性为 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性别决定有关,不遵循孟徳尔遗传定律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1、人类的染色体包括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无论是体细胞还是生殖细胞都同时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2、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性染色体上的遗传方式都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 ‎【解答】解:A、无论是体细胞还是生殖细胞都同时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A错误;‎ B、位于X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其相应的性状表现是与性别相关联的,B正确;‎ C、妻子患色盲病,丈夫表现正常,婚后生育女儿患色盲病的可能性为0,C错误;‎ 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性别决定有关,也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故选:B.‎ ‎ ‎ ‎17.如图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该图的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②③④构成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B.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同向平行的 C.②和③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D.DNA聚合酶可作用于④和⑤之间的化学键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图为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其中①是连接脱氧核苷酸的磷酸二酯键,②是磷酸,③是脱氧核糖,④是胞嘧啶碱基,⑤是鸟嘌呤碱基,⑥是碱基对.‎ ‎【解答】解:A、④是胞嘧啶碱基,因此②③④组成的核苷酸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A错误;‎ B、由题图可知,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的,B错误;‎ C、由题图可知,②磷酸、③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C正确;‎ D、④⑤之间的化学键是氢键,DNA聚合酶是形成磷酸二酯键,D错误.‎ 故选:C.‎ ‎ ‎ ‎18.已知A与a、B与b、C与C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的两个体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的有关推测,正确的是(  )‎ A.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 B.表现型有1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 C.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 D.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已知三对基因(A﹣a、B﹣b、C﹣c)分别位于三对染色体上,所以3对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亲本的基因型,逐对考虑,分别计算后代的基因型、表现型.‎ ‎【解答】解:A、根据题意,利用分离定律,将每对基因分别拆开单独计算后再向乘,得到后代基因型种类=3×3×2=18,表现型种类=2×2×2=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aaBbCc个体的比例为.‎ 故选:AD.‎ ‎ ‎ ‎19.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为显性,将纯合的非糯性品种与糯性品种杂交得F1,取F1的花粉用碘液染色,非糯性花粉呈蓝色,糯性花粉呈棕红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两种花粉的微粒,蓝色花粉与棕红色花粉的比例为(  )‎ A.1:1 B.1:2 C.2:1 D.不成比例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解答】解: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是显性(相应的基因用A、a表示),则糯性品种的基因型为aa,非糯性品种的基因型为AA或Aa.糯性品种aa与纯合非糯性品种AA杂交后代Fl都是Aa,能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花粉,即A:a=1:1,所以用碘液染色后,蓝色:棕红色=1:1.因此在显微镜下统计这两种花粉的微粒,非糯性与糯性的比例为1:1.‎ 故选:A.‎ ‎ ‎ ‎20.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先天性疾病均为遗传病 B.先天性愚型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 C.苯丙酮尿症女患者与正常男性婚后宜选择生育女孩 D.调査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在人群中随机调查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分析】人类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人类疾病,一般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判断一种病是否是遗传病,要看这种病是否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 ‎【解答】解:A、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因此不一定是遗传病,A错误;‎ B、先天愚型是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B正确;‎ C、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遗传病,与性别无关,C错误;‎ D、调查人类遗传病应该在有患者的家系中进行调查,D错误.‎ 故选:B.‎ ‎ ‎ ‎21.使用农药后,某种农业害虫种群抗药性增强,而越冬后存活的大多是对农药敏感的个体.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敏感性的个体在冬季能大量繁殖 B.害虫的基因频率不会因自然选择而变化 C.农药的选择作用与低温的选择作用相同 D.抗药性的个体不耐低温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害虫抗药性的形成.解答时可以从自然选择和抗药性形成的过程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A、敏感性的个体能耐低温,但不能在冬季大量繁殖,A错误;‎ B、自然选择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B错误;‎ C、农药的选择作用使害虫具有抗药性,与低温的选择作用不相同,C错误;‎ D、由越冬后存活的大多是对农药敏感的个体可知抗药性的个体不耐低温,D正确.‎ 故选:D.‎ ‎ ‎ ‎22.某动物的黑体色(B)对灰体色(b)为显性.生活在某一区域内的该动物种群,原来基因型为BB和bb的动物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几年后发现基因型为BB和bb的动物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 64%,由此可推断(  )‎ A.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B.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C.该种群产生了新物种 D.该种群产生了生殖隔离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1、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2,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2、由题意知,该动物种群中原来的基因型频率是BB=10%,Bb=70%,bb=20%,因此B的基因频率是B=10%+70%÷2=45%,b的基因频率是20%+70%÷2=55%;几年后,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是BB=4%,Bb=64%,bb=32%,B的基因频率是B=4%+64%÷2=36%,b的基因频率是b=32%+64%÷2=64%.‎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该种群几年后,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因此生物发生了进化,A正确;‎ B、由A分析可知,B错误;‎ C、该种群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因此不一定形成新物种,C错误;‎ D、由C可知,D错误.‎ 故选:A.‎ ‎ ‎ ‎23.下图示人体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进行①、②过程的场所分别是细胞核、核糖体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致病的直接原因血红蛋白分子结构的改变 C.人体衰老引起白发的主要原因是酪氨酸酶活性下降 D.图中基因2的表达反映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从而控制性状 ‎【考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1、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来控制性状;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影响生物性状.‎ ‎2、析图:①是转录过程,②是翻译过程,③是异常血红蛋白导致镰刀形细胞贫血症,④是正常血红蛋白组成正常红细胞,⑤是酶的催化过程.‎ ‎【解答】解:A、图中①②过程发生的场所分别是细胞核、细胞质中的核糖体,A正确;‎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致病的直接原因血红蛋白分子结构的改变,B正确;‎ C、看图可知:人体衰老引起白发的主要原因是上图中的酪氨酸酶的活性下降,导致酪氨酸不能形成黑色素,C正确;‎ D、据图分析可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类型:1、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来控制性状;2、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影响生物性状,D错误.‎ 故选:D.‎ ‎ ‎ ‎2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隔离一定会导致种群生殖隔离 B.物种基因突变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保持高度﹣致 C.自然选择的对象是物种的基因型,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不影响新基因的产生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隔离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存在地理隔离但还是同一种生物,A错误;‎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的方向是定向的,与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一致,B错误;‎ C、自然选择的对象是物种的表现型,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 D、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不影响新基因的产生,D正确.‎ 故选:D.‎ ‎ ‎ ‎25.蜜蜂蜂王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二倍体雌性蜂(2N=32),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单倍体. 图为蜜蜂体内的某一细胞图(N=16),只画出部分染色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一定是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B.该细胞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数分别为2、4、4‎ C.此时期核基因转录停止,细胞质核糖体上的翻译仍可进行 D.若该细胞为雄蜂的精母细胞,则同源染色体之间能发生交叉互换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蜜蜂蜂王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其体细胞中有32条染色体,即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单倍体,因此其体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即没有同源染色体.‎ 分析图解:图中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可能是雄峰中的进行有丝分裂的体细胞,也可能是蜂王体内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生殖细胞.‎ ‎【解答】解:A、该细胞可以是二倍体雌性蜂减数分裂形成的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判断的理由是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它也可以是雄蜂的体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判断的理由也是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 B、看图可知:该细胞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数分别为2、4、4,B正确;‎ C、由于此时细胞中是染色体的形式,所以细胞核中基因不能解旋转录出相应的RNA,但不影响细胞质中翻译的过程,C正确;‎ D、该细胞若为雄蜂的精母细胞,因为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不可能发生交叉互换,D错误.‎ 故选:BC.‎ ‎ ‎ ‎26.如图中P和Q表示某精原细胞的两个DNA分子,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上,P1和Q1为DNA片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P和Q可能由同一条染色体上DNA分子复制而来 B.P'和Q'的形成可以使一条染色体上出现等位基因 C.P'和Q'的形成常发生在四分体时期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D.若该精原细胞无突变发生,则P1和Q1的碱基序列和碱基种类一定相同 ‎【考点】精子的形成过程.‎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P和Q是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的DNA片段,其中P2和Q2发生了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 ‎【解答】解:A、P和Q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因此不可能来自同一个DNA分子的复制,A错误;‎ B、P′和Q′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形成的,这可以使一条染色体上出现等位基因,B正确;‎ C、P′和Q′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形成的,发生在四分体时期的同源染色体之间,C错误;‎ D、P和Q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上,无突变发生时,P1和Q1的碱基种类相同,但碱基序列不一定相同,D错误.‎ 故选:B.‎ ‎ ‎ ‎27.现用两个纯合的圆形块根萝卜作亲本进行杂交,F1全为扁形块根,F1自交后代F2中扁形块根、圆形块根、长形块根的比例为9:6:1,则扁形块根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 A. B. C. D.‎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9:6:1的比例为9:3:3:1比例的变式,因此由题意可知,两个纯合的圆形块根萝卜作亲本进行杂交的遗传图解为:P:YYrr(圆形)×yyRR(圆形)→F1:YyRr(扁形)→F2:9Y_R_(扁形):3Y_rr(圆形):3yyR_(圆形):1yyrr(长形).‎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扁形基因型:A_B_;圆形块根基因型:A_bb或者aaB_;长形块根基因型aabb.根据F2表现型及比例可知,双显性个体表现为扁形块根(占所有F2的),而双显性个体中有一个纯合子(AABB,占),所以纯合子为.‎ 故选:C.‎ ‎ ‎ ‎28.如图是“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其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亲代噬菌体需用含有32P的培养液直接培养 B.需设计一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进行实验,形成相互对照 C.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均要通过细跑分裂过程来实现增殖 D.搅拌利于DNA和蛋白质的分离,便于单独观察它们在侵染过程中的作用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研究着: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②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③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④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⑤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⑥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解答】解:A、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不能将普通噬菌体放在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A错误;‎ B、单独以上一组实验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是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此应设置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作为相互对照,B正确;‎ C、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进行细跑分裂,C错误;‎ D、搅拌不是把DNA和蛋白质分离,而是将吸附在细菌外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细菌进行分离,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DNA和蛋白质就已分离了,D错误.‎ 故选:B.‎ ‎ ‎ ‎29.两个红眼长翅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如表.‎ 表现型 红眼长翅 红眼残翅 白眼长翅 白眼残翅 雌蝇 ‎0‎ ‎0‎ 雄蝇 设控制翅长的基因为A、a,控制眼色的基因为B、b.亲本的基因型最可能是(  )‎ A.AaXBXb、AaXBY B.BbXAXa、BbXAY C.AaBb、AaBb D.AABb、AaBB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总是与性别相关联,叫伴性遗传,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与性别无关;因此可以根据两对性状在雌、雄性后代中出现的比例是否相同,判断两对性状的遗传方式,再根据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推断出亲本的基因型.‎ ‎【解答】解:(1)分析果蝇的翅形,长翅:残翅在雄性和雌性后代的比例都是3:1,表现为与性别无关,为常染色体遗传,且长翅是显性性状,残翅是隐性性状.已知控制翅长的基因为A、a,则亲本的基因型都是Aa.‎ ‎(2)再分析眼色,红眼:白眼雄性和雌性后代的比例分别是1:1和1:0,表现为与性别有关,为伴性遗传,因为眼色的遗传在雌雄性中都有,说明不是Y遗传,所以红眼是显性性状,在X染色体上.已知控制眼色的基因为B、b,则母本的基因型是XBXb,父本的基因型是XBY.最后将两对基因综合考虑,则亲本的基因型是AaXBXb、AaXBY.‎ 故选:A.‎ ‎ ‎ ‎30.如图为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阴影表示患者),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遗传病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 B.该遗传病男、女性患病概率相同 C.Ⅰ2一定为杂合子 D.若Ⅲ7与Ⅲ8结婚,则子女患病的概率为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5号和6号患病而9号正常,所以该遗传病为显性遗传病;如果是伴X显性遗传病,则父亲患病女儿必患病,所以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设该遗传病由等位基因A、a控制.‎ ‎【解答】解:A、根据分析,该遗传病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正确;‎ B、由于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以与性别无关,该遗传病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相当,B正确;‎ C、由于4号个体正常,所以2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因此Ⅰ2一定为杂合子,C正确;‎ D、由于9号正常,所以5号和6号的基因型都是Aa,则8号的基因型为AA、Aa;又7号正常,基因型为aa.因此,Ⅲ7与Ⅲ8结婚,其子女患病的概率为+=,D错误.‎ 故选:D.‎ ‎ ‎ 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31.图甲是某二倍体动物在有性生殖和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乙是该种动物雌性个体中的一个细胞的染色体示意图,请分析完成下列问题:(A、B、C表示生理过程,①﹣⑦表示时期,a和a'表示染色单体)‎ ‎(1)受精卵是通过甲图中的 B (填字母)过程形成的.‎ ‎(2)该动物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 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 期.‎ ‎(3)该动物的个体发育是通过细胞分裂和 分化 过程实现的.‎ ‎(4)乙图所示细胞的形成场所是 卵巢 .乙图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属于甲图中 ② (填数字)阶段;该动物的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时有 16 条.‎ ‎(5)若乙图细胞中a上某位点的基因为H,a'上相应位点的基因为h,产生此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基因突变 的结果.乙图细胞的分裂方式与其他细胞分裂方式相比较,其本质区别在于子细胞 染色体数目减半 .‎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A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其中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②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③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表示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④表示受精过程;C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其中⑤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⑥表示有丝分裂后期;⑦表示有丝分裂末期.‎ 图乙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解答】解:(1)受精卵是通过甲图中的B过程形成的.‎ ‎(2)该动物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即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该动物的个体发育是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目和分化增加细胞种类实现的.‎ ‎(4)由于图乙是该种动物雌性个体中的一个细胞的染色体示意图,且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所以形成场所是卵巢,对应于甲图中的②;图乙细胞所含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因此该生物的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时染色体数目最多,为16条.‎ ‎(5)若乙图细胞中a上某位点的基因为H,a'上相应位点的基因为h,产生此情况的根本原因是间期DNA复制过程中基因突变的结果.乙图细胞的分裂方式与其他细胞分裂方式相比较,其本质区别在于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故答案为:‎ ‎(1)B ‎(2)减数第二次分裂后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 ‎(3)分化 ‎(4)卵巢 ②16‎ ‎(5)基因突变 染色体数目减半 ‎ ‎ ‎32.图1、图2表示某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相关过程(图2中甘、丙等表示甘氨酸、丙氨酸等)请据图回答:‎ ‎(1)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图1、图2分别表示 转录、翻译 过程.图1所示③的中文名称是 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图1过程进行时,需要 RNA聚合酶 酶参与.‎ ‎(2)大肠杆菌细胞中,图2中的一个d上结合多个b的意义是 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同种蛋白质 .‎ ‎(3)图2中c表示 tRNA ,丙氨酸的密码子是 GCA ,终止密码位于丙氨酸密码子的 右 侧(填“左”或“右”).‎ ‎(4)由于图1的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而导致图2合成的肽链中的异亮氨酸(密码子有AUU、AUC、AUA)变成苏氨酸(密码子有ACU、ACC、ACA、ACG),则该基因的这个碱基对替换情况是 T﹣A替换为C﹣G(A/T替换为G/C) .‎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表示转录过程,其中①为DNA分子;②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③为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图2表示翻译过程,其中a为多肽链;b为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c为tRNA,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d为mRNA,是翻译的模板.‎ ‎【解答】解:(1)图1表示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该过程以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图2表示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该过程以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图1所示②③分别位于DNA和RNA上,其中文名称分别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和胞嘧啶核糖核苷酸.图1过程进行时,需要RNA聚合酶参与.‎ ‎(2)大肠杆菌细胞中,图2中的一个d上结合多个b可以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同种蛋白质.‎ ‎(3)图2中c表示tRNA,丙氨酸的密码子是GCA,终止密码子位于丙氨酸密码子的右侧.‎ ‎(4)由于图1的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而导致图2合成的肽链中的异亮氨酸变成苏氨酸,则该基因的这个碱基对替换情况是T﹣A替换为C﹣G.在图示2的过程进行中,b核糖体在d信使RNA上移动.‎ 故答案为:‎ ‎(1)转录、翻译 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RNA聚合酶 ‎(2)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同种蛋白质(答案合理即可)‎ ‎(3)tRNA GCA 右 ‎(4)T﹣A替换为C﹣G(A/T替换为G/C)‎ ‎ ‎ ‎33.果蝇的体色和翅型均为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纯合的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果蝇,请完成下列实验设计,以证明灰身和黑身、长翅和残翅这6对性状的遗传是否符合孟德尔的相关遗传定律.‎ 实验步骤:‎ 第1步:取纯种的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果蝇杂交,得F1;‎ 第 2 步: 让F1与黑身残翅果蝇测交(或让F1中雌雄个体相互交配) ;‎ 第3步:统计后代(F2)的表现型种类和比例.‎ 预测实验结果及其结论:如果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身长翅:黑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残翅二 ‎1:1:1:1 (或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身长翅:黑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残翅=9:3:3:1),则两 对性状的遗传符合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定律.反之,则不符合.‎ ‎(2)己知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红眼由A基因控制、白眼由a基因控制),且雌雄果蝇均有红眼和白眼类型.若只用一次杂交实验即可证明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或者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选择的亲本表现型应为 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 预测结果及结论:‎ ‎①如果子代中 雌果蝇全部为红眼,雄果蝇全部为白眼 ,则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②如果子代中 雌、雄果蝇全部为红眼(或雌、雄果蝇既有红眼又有白眼) ,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 ‎【分析】由题意可知有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在后代中出现的情况是和性别相联系的.灰身、黑身和长翅、残翅这两对性状的遗传是否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看它们的后代分离比是否都是3:1(或1:1).‎ ‎【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控制灰身、黑身和长翅、残翅这两对性状的基因都在常染色体上.如果取纯种的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果蝇杂交,则F1全是灰身长翅(两对基因都杂合);再让F1与黑身残翅果蝇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灰身长翅、黑身长翅、灰黑残翅、黑身残翅=1:1:1:1,说明这两对性状的遗传否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如果不是1:1:1:1,则说明这两对性状的遗传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也可以让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若后代性灰身长翅、黑身长翅、灰黑残翅、黑身残翅=9:3:3:1,说明这两对性状的遗传否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如果不是9:3:3:1,则说明这两对性状的遗传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在伴X遗传中,母亲是隐性纯合子时,儿子肯定是隐性形状;当父亲是显性个体时,儿子肯定是显性性状(至少是显性杂合子),故题目中要求用一次交配实验即可证明这对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可以选择白眼雌果蝇(隐性性状)×红眼雄果蝇(显性性状).‎ ‎①如果子代中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全为白眼,则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②如果子代中雌雄果蝇全为红眼,说明跟性别无关,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亲本基因组合为:RR×rr;‎ 如果子代中雌雄果蝇全为既有红眼又有白眼,也说明跟性别无关,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亲本基因组合为:Rr×rr.‎ 故答案为:‎ ‎(1)第2步:让F1与黑身残翅果蝇测交(或让F1中雌雄个体相互交配)‎ 结果预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①雌果蝇全部为红眼,雄果蝇全部为白眼 ‎②雌、雄果蝇全部为红眼(或雌、雄果蝇既有红眼又有白眼)‎ ‎ ‎ ‎34.如图表示以某种农作物①和②两个品种为基础,培育出④⑤⑥⑦四个品种的育种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Ⅰ叫做 杂交 ;④Ab可称作 单倍体 植株,获得该植株常采用的方法是 花药离体培养 .‎ ‎(2)通过I、Ⅱ过程培育出⑤所采用的育种方法的原理是 基因重组 ;用I、Ⅲ、V培育出⑤所采用的育种方法是 单倍体育种 ,其优越性主要表现为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 ‎(3)在图Ⅳ育种过程中,用秋水仙素处理的对象是 幼苗或萌发的种子 ,其发挥作用的时期为 有丝分裂前期 .图Ⅵ培育⑦的育种原理为 基因突变 .‎ ‎(4)某植株产生了一种新的抗病基因,若要获得该抗病基因,应用 限制性核酸内切(或限制) 酶处理切割DNA分子,此酶的作用部位是DNA分子的 磷酸二酯键 .将该抗病基因转移到农作物体内的四个操作步骤为:‎ 提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表达与检测.‎ ‎【考点】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生物变异的应用;转基因技术.‎ ‎【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杂交和Ⅱ自交属于杂交育种,Ⅲ花药离体培养和Ⅴ人工诱导属于单倍体育种,Ⅳ是多倍体育种,Ⅵ是诱变育种.‎ ‎2、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 杂交→自交→选优 ‎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1)过程Ⅰ将两个纯合亲本进行杂交,获得杂合体F1.Ⅲ过程获得了单倍体植株Ab,常采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2)用Ⅰ杂交和Ⅱ自交培育出⑤所采用的育种方法称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用Ⅰ、Ⅲ、Ⅴ培育出⑤所采用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后者的优越性在于获得的品种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图Ⅳ育种过程表示多倍体育种,用秋水仙素处理的对象是幼苗或萌发的种子,由于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因此其发挥作用的时期为有丝分裂前期.图Ⅵ育种过程为诱变育种,其原理为基因突变.‎ ‎(4)某植株产生了一种新的抗病基因,若要获得该抗病基因,应用限制性核酸内切(或限制)酶处理切割DNA分子,此酶的作用部位是DNA分子的磷酸二酯键.将该抗病基因转移到农作物体内的四个操作步骤为: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表达与检测.‎ 故答案为:‎ ‎(1)杂交  单倍体 花药离体培养 ‎(2)基因重组  单倍体育种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幼苗或萌发的种子  有丝分裂前期 基因突变 ‎(4)限制性核酸内切(或限制) 磷酸二酯键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 ‎ ‎35.某XY型性别决定的作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是不抗除草剂.甲组研究人员对多株植株进行辐射处理,然后让其随机传粉,其中某雌株(P)的四个后代在喷施除草剂后剩余雌、雄植株各一株(F1)存活,将这两植株杂交,发现子代(F2)约有1/4不抗除草剂,相关基因为A/a,请回答下列问题:‎ ‎(1)获得抗除草剂性状的育种方式是 诱变育种 ,抗除草剂属于 显 性性状.‎ ‎(2)若抗除草剂的相关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F2中抗除草剂植株中雌株占  .‎ ‎(3)乙组研究人员通过化学药剂处理也得到了抗除草剂的植株(相关基因为B/b,位于一对常染色体上),若A/a基因位于另一对常染色体上,进行如表杂交实验.‎ 组别 亲代性状及来源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雄株 雌株 性状 来源 性状 来源 杂交组合一 抗除草剂 乙研究组 抗除草剂 乙研究组 抗除草剂:不抗除草剂=2:1‎ 杂交组合二 抗除草剂(M)‎ 甲研究组 抗除草剂 乙研究组 全部抗除草剂 杂交组合三 抗除草剂(M)‎ 甲研究组 抗除草剂 乙研究组 抗除草剂:不抗除草剂=3:1‎ ‎①根据杂交实验可以推知 以 (填“甲”或“乙”)组研究人员得到的抗除草剂基因存在致死现象,致死基因型为 BB ,杂交组合一的子代随机传粉,得到的后代中抗除草剂的植株占  .‎ ‎②杂交组合二中植株M的基因型为 AAbb ,子代植株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 AB:Ab:aB:ab=1:3:1:3 .‎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两植株杂交后发现子代(F2)约有不具有抗除草剂的特性,说明存活的占,则抗除草剂性状为显性性状,为显性突变,以此分析答题.‎ ‎【解答】解:(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获得抗除草剂性状为显性突变性状,该育种方法为诱变育种.‎ ‎(2)若抗除草剂的相关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代雌株的基因型为XAXa,雄性的基因型为XAY,后代基因型为XAXA、XAXa、XAY、XaY(死亡),所以F2中抗除草剂植株中雌株占.‎ ‎(3)①杂交组合一来源于乙组,抗除草剂与抗除草剂杂交,后代抗除草剂:不抗除草剂=2:1,说明抗除草剂是显性性状,且显性纯合致死,即BB致死,存活的个体基因型是 Bb:bb=2:1,其随机传粉,得到的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Bb=×2=、bb==,所以抗除草剂的植株占.‎ ‎②杂交组合二中抗除草剂(M)来源于甲组,基因型为A_bb,与乙组抗除草剂aaBb杂交,后代全部为抗除草剂,说明抗除草剂(M)基因型为AAbb,子代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其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 AB:Ab:aB:ab=1:3:1:3.‎ 故答案为:‎ ‎(1)诱变育种  显 ‎(2) ‎ ‎(3)①乙   BB    ②AAbb     AB:Ab:aB:ab=1:3:1:3‎ ‎ ‎ ‎2016年8月19日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