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一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政治(文科)试卷
命题人:方志刚
一、 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以下属于哲学层面的意识现象是( )
A.民间的“实惠”思想 B.《老子》的思想
C.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思想 D.《本草纲目》的思想
2.爱因斯坦说:“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被人们接受之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这句话说明( )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④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A. 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 ③④
3.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①是否信仰宗教 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③对物质和精神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 ④世界可否认识的问题
A.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4.以下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
① 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③→④→② B.②→③→④ C.③→②→④ D.②→①→③
5.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
A.心外无物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理在气先 D.存在就是被感知
6.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7.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 )
①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②一元论和二元论 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 )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自己的哲学视为“纯粹思辨的观念”和“书斋里的学问”,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而实现了哲学的变革。这表明 ( )
①是否研究时代的迫切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
②关注与无产阶级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
③哲学社会功能的缺失是以往旧哲学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标志
④为无产阶级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
A.①② B.②⑨ C.②④ D.③④
10.面对日益减少的森林面积,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有识之士发出“绿色可以没有我们,但是我们不能没有绿色”的呼声,这呼声蕴含的哲理是( )
A.人类必须服从自然 B.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基本前提
C.人类可以利用但不能改造自然 D.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
1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所有有形的物体
C.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性 D.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
12.有人认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上述观点( )
①否认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 ②是神创论在社会历史观上的表现
③夸大了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④肯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回答13—14题:
13.《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 )
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14、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 )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辩证法观点
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即含静。”回答15—16题:
15.《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 )
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16、“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哲学寓意是 ( )
①物质是运动的 ②世界是物质的 ③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④不能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 )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18.“人一次也不能 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 )。
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19.宋人有看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今日疾也!余助苗长也!’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也。”此典故的哲学寓意是( )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20.荀子说:“天下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得事物是 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1.人类能通过观察、了解、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来影响天气, 趋利避害。这说明 ( )
A.人类可以改变规律 B.规律是客观的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D.台风的形成是有规律的
22.以前,人们通常认为植物不像人和动物一样具有“记忆力"。近来,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照射到一片叶子上的光,能够让整株植物作出相应的反应。科学家认为,植物可以用“电化学信号”在叶子之间传递光强和光质信息,这种反应方式和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非常相似。植物“记 住”光线中的信息并作出反应,进一步佐证了 ( )
①任何物质都有反应特性 ②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
③不同形式的物质具有同样的反应特性 ④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3.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需要特别的关怀。有研究表明,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是由于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使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这种大脑效应,会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进一步发育逐渐消失。这表明( )
A.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24.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说明( )
A.人的意识是能动的,动物的意识是不能动 B.人的意识水平比动物的意识水平高得多
C.动物没有意识,意识是人类特有的 D.蜜蜂的智慧在某些方面比人类高得多
25.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日益凸显,各国都在寻求应对之策。我国科学家研究了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1981年以来,我国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粮食作物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者粮食产量平均可增加54%~106%,后者可增加 27%~58%。该研究为我国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科学认识( )
①具有自觉选择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化害为利
②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
③能够揭示事物演化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
④基于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
A.①② B.①⑨ C.②④ D.③④
26.2016年10月,第十届艺术节标志《祥和》亮相,取“详和如意、和谐安康”之意,通过对泰山自然风貌的解读,对山东古文明、儒家文化精髓的全面阐析,融合山东宽厚质朴 民风,详瑞和谐的社会风尚提炼创作而成。这一标志的出现说明( )
A.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臆造的 B.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C.艺术创作的源泉是艺术家的创意 D.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突破规律的制约
27.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
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 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28.2011年7月26 日,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东太平洋试验海区成功突破5000米海底深度,达5056.8米,这将有力推动我国深海探矿,海洋打捞事业的发展。这表明 ( )
①事物的发展取决于人类认识的提高 ②人类能够创造人类没有出现之前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④只有尚未认识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A.①④ B .②③ C.②④ D.③④
29.《吕氏春秋•察今》记载: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以下选项,与荆人教训具有相同哲学寓意的是 ( )
A.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
B.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C.九河盈溢,非一块所防;带甲百万,非一勇所抗
D.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30.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
31.实践是 ( )
A、主观的活动,也是客观的活动 B、主观活动与客观活动
C、客观的活动 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32.下列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A、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B、教师讲课
C、农民种田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3.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以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黏合材料为原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生产各种形状的产品的技术;3D打印不用模具,无需机械加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3D打印技术的发明应用表明 ( )
①观念的存在不通过实践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②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没有本质的差别
③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
④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联接纽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4.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35.
《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①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6.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 )
①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③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
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7.“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说完这句话后在乌江边自刎而亡。唐朝诗人杜牧为、此嗟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则认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可见 ( )
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
③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性
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8.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 )
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9.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40.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 学 科网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 ( )
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
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③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主观题(4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形势,总的来说,“当前矛盾突出,今后压力很大”。我国特殊的资源国情是: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矿产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我国长期形 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8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矿产资源人均探明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 %。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环境问题。胡锦涛同志曾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党中央、国务院重视生态文明和资源环境的态度。(12分)
42.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16分)
43.材料 : 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需要政府、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就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结合材料,从“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哲理角度,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转变的正确性。(12分)
高二政治文科参考答案
1-5
B
B
A
C
B
6-10
B
B
B
C
B
11-15
D
C
B
C
B
16-20
B
C
B
A
D
21-25
C
B
D
C
D
26-30
B
D
D
D
B
31-35
D
A
D
B
C
36-40
C
B
A
C
D
41、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和资源环境是根据我国特殊的资源国情做出的战略判断。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这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意识。坚持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突出位置。
每点6分,原理4分材料2分。
42、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2分)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分)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2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4分)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4分)
43、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中国共产党经过多次的反复才获得了上述正确的理念。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伴随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中不断的追寻着更顺应自然,更尊重民意的执政理念。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所以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党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每点4分,原理材料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