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铁人中学2016-2017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大庆铁人中学2016-2017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大庆铁人中学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对儒、道、释的融合 ‎  苏轼在政治上奋发有为、希望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时,曾经批判过释、道思想;但在他处于逆境时,即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而个人又遭受到排斥打击时,则又更多地接受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思想,在释、道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寄托。在《醉白堂记》一文中,他借称颂韩琦来表现自己的处世态度:“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这完全是用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而在《超然台记》一文中,他通过推究人们“乐少悲多”的原因来阐发和推崇那种超然物外的思想时说:“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他认为如果认识到美恶齐一,无所谓“去取之择”。就可以“游于物之外”了。而他之所以能“无往而不乐”,“盖游于物之外也”,可见他的乐天派的性格和生活态度,确实跟庄子齐生死、齐得丧、等富贵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  他极力调和儒学和佛、老思想之间的差别和矛盾。他认为佛、老思想同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有其相通之处。在《上清储祥宫碑》一文中,他说:“道家者流,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合于《周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他批评《史记》中所说庄子诋訾孔子之徒是并不真正了解庄子,实际上“庄子盖助孔子者”。在《南华长老题名记》一文中,他甚至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并且肯定南华长老所认为的佛家虽是出世的,但与入世的儒家实际相通不悖的思想——“宰官行世间法,沙门行出世间法,世间即出世间,等无有二”。本来是很不相同的,他却极力调和,可见他在自己的思想中是要努力使儒、释、道三家熔于一炉。对韩愈他是十分尊崇的,却批评他固守孔孟而不能吸收佛、老之学。他说:“韩愈之于圣人之道,盖亦知好其名矣,而未能乐其实。何者?其待孔、孟甚尊,而拒佛、老甚严。”‎ ‎  苏轼尽管怀抱着“致君免舜”的理想,但现实却难尽如人意。那么,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苏轼的回答是:淡化功名意识;守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随机应变的人生哲学;抱定“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苏轼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在逆境中淡泊名利,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 ‎  其实不仅仅是苏轼,从历代文学家的身上,从他们刚正不阿清廉正直的人格上,我们可以悟出做人的道理,处事的妙章:“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 ‎   (选自《论苏轼对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吸收与融合》,有删节)‎ ‎1.关于苏轼“超然物外”思想的理解,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的“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思想,来源于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 ‎ B.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苏轼人生态度、处世哲学和治乱兴亡上,体现在身处逆境遭受打击时。‎ ‎ C.苏轼认为如果有了美恶齐一,无所谓“去取之择”的认识,就可以“游于物之外”了。‎ ‎ D.这种思想在苏轼的《醉白堂记》《超然台记》等作品中都有解释和阐发。‎ ‎2.对于苏轼“调和儒学和佛、老思想之间的差别和矛盾”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苏轼认为“儒释不谋而同”,儒学和佛、老思想不但不是对立的,而且还有相通之处。‎ ‎ B.苏轼对庄子诋訾孔子之徒的做法是持批评态度的,他认为庄子的做法实际上帮助了孔子。‎ ‎ C.苏轼认为,道家的“清静无为”之道与《周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是吻合的。‎ ‎ D.苏轼批评韩愈待孔盂甚尊而不能吸收佛、老之学。表明他对韩愈的为人颇有微词。‎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相反而相为用”“世间即出世间”表明了苏轼是极力想对本不相同的道佛思想进行调和的。‎ B.苏轼在逆境中从释、道思想中找到了精神寄托,表现出了“无往而不乐”的乐天派性格和生活态度。‎ ‎ C.儒、道、释的融合,使得苏轼既热爱现实人生而又能做到在逆境中淡泊名利,从容自如。‎ D.在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方面,苏轼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豯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①,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注释:①晏驾,指古代帝王死的讳称。‎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对人物的敬辞,尊称男子。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B.舍人始于先秦,战国及汉初指王公贵族家里的门客,亦指官名。‎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D.禁中,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也说“禁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了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的生动传神。‎ B.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多次增加封邑,又凭借战功,官至左丞相。后来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C.樊哙在高祖病重时,因为担忧国家的命运而伤心流泪,他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话,高祖就笑着坐了起来。后来卢绾造反,他凭借相国的身份率兵攻打。‎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原为普通平民的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之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5分,共10分)。‎ ‎(1)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2)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歌,完成8-9题。‎ 咏荆轲(节选 )‎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8.下列语句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关于荆轲之事,《战国策·燕策》与《史记·刺客列传》都有记载,其基本情节是相似的。陶渊明的这首诗显然是取材于上述史料。‎ B.“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这两句是说白马在大道上长啸,燕太子丹等人慷慨送行。‎ C.在临行前,史书中有荆轲等待与其同行的助手,引起荆轲怒叱太子的记载。诗人略去这一重要情节,内容显得单调,不及史书生动。‎ D.陶诗中呈现出的冲淡静穆和金刚怒目的两副面孔,其实就是儒家恪守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生观的两面映现。‎ ‎9.陶渊明的诗歌历来以平淡著称,但本诗却别具特色。试赏析本诗是如何刻画荆轲的形象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7分)‎ ‎10.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7分)‎ ‎(1)《氓》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是 , 。‎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的军容之盛。‎ ‎(4)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三、现代文阅读。(23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3分)‎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⑤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⑥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 Rosegger, 1843—1918)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 ‎⑨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这篇散文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出作者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B.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C.作者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借助想像,用色状物写景,浓淡适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时表达自己“相见恨晚”的情感。‎ D.作者描写江南的雪景,巧借诗句来实写雪景,在品评诗句中写出了雪趣。‎ E.芦花、红叶、桕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作者将这种种富有生气的色彩和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 ‎(2)文章的开头为什么写北方的冬天?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在文中多处使用,请在文中再找出两处。(6分)‎ ‎(3)第⑦段中作者说 “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这句话如何理解?(6分)‎ ‎(4)文章多次引用诗文名句,仔细阅读第⑧段,然后体会如果用作者自己的话替换这些名句好不好?为什么?(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3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颜鲁公之书,雄姿杰出,千古独步,可仰而不可及。‎ B.近几年很多大学纷纷将校园从城内迁到城郊,这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反对者认为,校园与城市一衣带水,是城市滋养了大学生的灵魂和行为。‎ C.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充满云水柔情,我们在漫无边际的草原上策马奔腾,在茫茫天地间尽情歌唱,抛开烦恼,能享受到马放南山的惬意。‎ D.就在蔡院长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时,却在‎3月26日意外地接到了南京市国土资源局浦口分局的《责令停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通知书》。‎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A.《文艺心理学》是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著作,作者朱光潜将他多年的研究付诸于笔 端,比较系统地从心理学观点研究文艺,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B.“地图书”之所以重要,最关键的是它能给读者一个全景概貌。一本合格的“地图书”不仅只讲一个小角落,而是告诉你这个领域的边界范围。‎ C.广东省《融合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实现符合条件的非户籍人口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以及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的目标。‎ D.当前行政体制的改革,打破了公务人员的“铁饭碗”,对于那些慵懒懈怠、不思进取的干部职工,的确会感到很不适应。‎ ‎14.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他人的微笑,真伪难辨,但         微笑战斗,强似哀兵必胜,那微笑是给予对手的饱含怜悯的批判。   ‎ A.即使是阴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即使是虚伪的笑,也不必怒目而视,仍可报之以嫣然一笑。   ‎ B.即使是虚伪的笑,也不必怒目而视,仍可报之以嫣然一笑;即使是阴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    ‎ C.对虚伪的笑,不必怒目而视,要报之以嫣然的微笑:对阴冷的奸笑,也当笑颜相迎。   ‎ D.对阴冷的奸笑,为什么不可以还以笑颜?对虚伪的笑,为什么不报之以嫣然微笑,而一定要怒目而视?   ‎ ‎15.下列语句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字的形体演变,前一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后一阶段起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字体有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 B.对联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可谓源远流长。‎ C.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姓,妇人称氏。称氏是为了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D.巴金1931年在报纸上连载《家》,后来又顺着《家》的情节线索,陆续写成了《春》《秋》,三部长篇合称为《爱情三部曲》。‎ ‎16.阅读下面关于“腰封”的文字,提取关键信息,为“腰封”下定义,不超过50字。(5分)‎ 腰封这层附着在图书上的折页,像裙摆一般美丽。腰封不仅可以提炼图书精华内容,让读者迅速了解图书,还可以作为装饰物,使图书更具层次感。它本可以像书签、藏书票那样,成为爱书人的一种珍藏。遗憾的是,在一些过度功利化的书商手中,腰封纷纷变成超短裙,并且摆出足以吓退读者的夸张姿态。‎ ‎17.仿照下面的示例,从《赤壁赋》或《游褒禅山记》中任选一篇,另写一个句子。(6分)‎ 示例:《兰亭集序》,一场盛会,一本诗集,一篇序言,留下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褒禅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年来在网络上流传着以下两句名言:‎ ‎(1)百年前躺着吸鸦片,百年后躺着玩手机,姿态有着惊人的相似。 (2)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大庆铁人中学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1.B(“治乱兴亡”属经世济民之举,此时苏轼是批判释道的)‎ ‎2.C(A.原文是“他认为佛、老思想同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对立的”;B.苏轼批评的是《史记》中的说法,而非庄子;D.原文说苏轼“对韩愈他是十分尊祟的”,他对韩愈的批评不涉及“为人”)‎ ‎3.A(苏轼调和的是“儒释”而非“道佛”)‎ ‎4.D ‎5.B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宋元后才指官名 ‎6.D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D只是感到惊异,“赞叹之情”无中生有。‎ ‎7.(1)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讥诮责备项羽,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接近危险)了。(“是日”1分,“微”1分,“让”1分,“几殆”1分,大意正确1分)‎ ‎(2)假如皇上一旦驾崩,那么樊哙就会率领军队全部杀尽戚夫人和赵王这些人。‎ ‎(大意1分;“即”假如;“一日”一旦;“以”率领;“之属”这些人;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附参考译文:‎ 樊哙是沛县的人。以杀狗为职业,高祖做沛公时,让樊哙做他的舍人。项羽在戏下,想要攻打沛公。沛公带着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来见项羽,告诉项羽没有闭关的事情。喝酒到中间的时候,亚父谋划想要杀掉沛公。樊哙守在营账外,听说情况危急,就持着铁盾进入营帐。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说:“壮士。”于是赏赐给樊哙卮酒彘肩。樊哙饮酒之后,拔剑切肉吃,全吃完了。项羽说:“能再喝洒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推辞,难道只怕一杯酒吗!沛公先入关稳定咸阳,在霸上暴露军队,就是为了等待大王。大王今天到了,却听信小人的谗言,和沛公之间有了嫌隙,臣担心天下民心涣散,不再信任大王。”项羽于是就作罢,不再有诛杀刘邦的想法。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情就会危险了。‎ 项羽死了以后,汉王做了皇帝,因为樊哙坚守战有功,增加封邑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叛,樊哙跟从高祖到了陈地,攻打韩信,安定了楚地。又赐爵列侯,和诸侯剖符(或叫“剖竹”。封建时代的帝王在建国之后,就会封赏有功的诸侯将士,任命将、郡守,将符节剖分为二,文臣武将各执其一,作为信守的约证,叫做“剖符”。)世世代代不断绝,又增加封邑舞阳。以将军的身份跟从高祖到代地攻打韩信。从霍人以往到云中,与绛侯共同安定了这些地方,增加封邑到一千五百户。趁机攻击陈豯与曼丘臣军,在襄国作战,攻破柏人,稳定清河、常山总共二十七个县,摧毁了东垣,升为左丞相。樊哙娶吕后的妹妹吕媭为妻子,所以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起初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曾经病得很严重,讨厌见人,躺在宫中,给守门的太监下诏不能让群臣进宫。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十多天后,樊哙于是打开宫门径直闯入,大臣跟随他一起进入。‎ 皇上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着。樊哙流着泪说:“起初陛下与我们在丰沛起兵,安定天下,是多么地壮烈呀!如今天下已定,又是多么地衰颓呀!况且陛下病重,大臣都很担心,不见您与我们谋划国事,难道要独自一人和一个宦官一起过到最后吗?况且陛下看不见赵高的事情吗?”高帝笑着坐了起来。后来卢绾反叛,高帝让樊哙以相国的身份攻击燕国。这时高帝病得很重,有人说樊哙和吕氏勾结,假如皇上一旦驾崩,那么樊哙就会率领军队全部杀尽戚夫人和赵王这些人。高帝听说了以后非常生气,于是就让陈平载着绛侯前去代替樊哙,到军中斩杀了樊哙。陈平畏惧吕后,抓捕樊哙到了长安。到了以后高祖却已经驾崩,吕后释放了樊哙,让樊哙恢复了官爵与封邑。孝惠六年,樊哙去逝,谥号是武侯。‎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 ‎8.答案:C.荆轲出燕,在临行前,史书中有荆轲等待与其同行的助手,而“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引起荆轲怒叱太子,且在一怒之下,带着并不中用的秦舞阳同行的记载。诗人略去这一重要情节,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显然是回护了燕丹的过失,但这样写却与首句的“善养士”相呼应。既使得内容和谐统一,一气贯注,也使得笔墨集中,结构浑成。‎ ‎9.本诗塑造了一个可担重任、大义凛然、义无反顾的除暴英雄形象。(2分)‎ 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招集百夫良,岁暮得到卿”,从“善养士”的燕太子丹的角度,烘托出荆轲是百里挑一、得之不易、可托重任的豪侠之士,为荆轲的出场作了必要的铺垫。白马长啸,燕太子丹等人慷慨送行,侧面烘托了荆轲的大义凛然。(2分)‎ 运用了正面描写。通过荆轲的动作“提剑出燕京”,写出了荆轲仗剑行侠的英姿。(2分)‎ ‎10.(1)于嗟鸠兮,无食桑葚。(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3)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4)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1.(1)CD 。C表达的情感错;D借诗句虚写雪景 ‎(2)①文章的开头写北方的冬天,是为了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2分);②运用对比的手法。(2分)③比如:北国冬天与江南冬天的比较、江南秋天与江南冬天的比较、北方夏夜 与江南冬天的比较、闽粤地区与江南地区冬天的比较、德国寒郊散步与江南寒郊散步的比较 等等,将一幅幅江南冬景美图呈现出来,突出江南的冬景晴和清朗。(2分,任选两处)‎ ‎(3)江南的冬天实在美得诗情画意(2分),人到此境界,当可与自然合一(2分),尘世的碌碌俗务,名利之心,纷争之意,更难立足于此,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2分)。‎ ‎(4)不好。在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写雪景,而是借助诗句写出了江南冬天傍晚、夜里、早晨的雪景(2分),巧借诗歌意境,使江南的雪景境界全出(1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散文的意趣,在体现作者心境闲适的同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3分)。‎ ‎12.答案:A千古独步:独具风格,无与伦比。形容造诣之深B.一衣带水:原形容像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后比喻仅隔一水。 C.马放南山:比喻不再打仗,天下太平。望文生义。D 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满意。不合语境。‎ ‎13.C解析:A.重复赘余,删除“于”B.搭配不当,关联词“不仅”改为“不是”。 D成分残缺,在“干部职工”后加上“来说”。或将“对于”删除。‎ ‎14.答案B ‎15.答案:A。B.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C. 贵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D《激流三部曲》‎ ‎16.答案:腰封是一种提炼图书精华内容,让读者迅速了解图书,装饰图书,使图书更具层次感地附着在图书上的折页。(5分。判断句1分,剩下每句话各1分。)‎ ‎17.示例:一次夜游,一番对话,一篇赋文,追寻关于得与失的启示。‎ 一回上山,一次探洞,一篇游记,思索关于进与退的哲理。(每句3分,句式1分,内容1分,语言表述准确1分)‎ ‎18.作文素材由两句名言组成,第一句主要描述当今社会人们玩手机的姿态与100年前人们吸鸦片的姿态惊人相似。第二句主要描述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两个人坐在一起,对方却在玩手机。两句名言,描绘的是两个生活场景,共同揭示这样一个事实:当今社会,手机关闭了人们的心灵之窗,让人们的交流越来越少、关系越来越疏远、隔阂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事实,你是怎样想的,有怎样的感悟?审题时,可以抓住其中一句,进行透彻分析。如第一句,百年前躺着吸鸦片,曾经对整个国家和民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百年后躺着玩手机,是否也会如此呢?可以做出自己的分析。也可以采用综合分析法,将两则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和概括,然后归纳出一个比较全面的观点。比如可以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谈高科技产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谈生活里的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谈学习与娱乐的关系等,只要是从材料生发而出的,都应该是恰当的角度。‎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