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平静的湖面上能够映出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儿.人站在湖边能看见水中的鱼儿与鸟儿在一起嬉戏.看见水中的“鱼”是光的 现象,看见水中的“鸟”是光的 现象.
2.声音自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要听到距你1km处产生的雷声,约需要 s的时间;你在山下大喊一声,经过2s听到回声,你距离山的距离约是 km.
3.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移近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当两者接触时,发现小球被反复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 ,把正在响铃的闹铃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罩内闹钟的铃声逐渐减弱,直到最后听不到铃声,这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
4.超市货架上有一种桶装食用调和油,标有“2kg/2500mL”字样,该油的密度是 g/cm3.将这瓶油用去一半后,油的质量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密度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如图,用扳手拧螺母时,沿顺时针方向可将螺母拧紧,沿逆时针方向会让螺母变松.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 有关;若用同样大小的力在A点或B点拧,在 点拧更容易些,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 有关.
6.平面镜成像原理是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总结出来的.如图甲所示,AB是射向平面镜的光线,在图乙中画出AB的反射光线,其中(1)是根据 画出的;图(2)是根据 画出的.
第27页(共27页)
7.单位换算是物理计算的基本功,已知体积单位:1L=1dm3,1mL= cm3,1m3水的质量是1000kg,则水的密度是 (单位自选).
8.月球对一个物体的吸引力只有地球对该物体的吸引力的,在地球上用弹簧测力计称得一个物体的物重是9.8N.如果同一个弹簧测力计在月球上称量这个物体,它的示数是 N,它在月球上的质量是 kg.
9.物理学习中物理方法很重要,可以迁移到生活实践中,有方法的人才是聪明的人.音叉的振动通常是看不到的,放入水中,从激起的“水花”知道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采取的是 的方法;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比较体积大小,就可以知道谁的密度大,谁的密度小,采取的方法是 .
10.2016年10月19日,我国的神州11号宇宙飞船与早先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实现交会对接,走出我国自主建立空间站的第一步.神州11号宇宙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时有120米、30米“保持位置”,为缓解靠近并实现准确对接做准备.“保持”时,二者的相对速度为 ,靠近时,飞船小发动机点火,通过向后喷射燃气实现,说明力的作用是 的.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1.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描述,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 )
A.月亮躲进云里
B.太阳从东方升起
C.列车内的乘客看到树木后退
D.观光电梯上的乘客看到地面远去
第27页(共27页)
12.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将天平调节平衡后,估计这物体的质量约为50g,就把物体和砝码分别正确地放入盘中,发现指针明显地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那么应该( )
A.减少砝码
B.增加砝码
C.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移动
D.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移动
13.如图所示,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CD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入射角为60°,界面右侧是空气
B.折射角为45°,界面右侧是玻璃
C.入射角为30°,界面左侧是空气
D.折射角为45°,界面左侧是玻璃
14.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是一种波,它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B.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产生次声的频率高于20Hz
C.用多种乐器演奏同一首曲子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D.在街道上安装的噪声强度显示仪是用来减弱噪声的
15.下列光现象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水中倒影﹣光的折射 B.雨后彩虹﹣光的反射
C.形影不离﹣光的直线传播 D.海市蜃楼﹣光的色散
1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光屏和蜡烛的位置如图是,则下列结果不可能的是( )
第27页(共27页)
A.光屏上成的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光屏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把蜡烛向左移动一个焦距,光屏上所成的像会变小
D.把蜡烛向右移动一个焦距,眼睛位于凸透镜和光屏之间时能看到蜡烛的像
17.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ρ甲:ρ乙=4:1 B.ρ甲:ρ乙=1:4
C.若V甲=V乙,则m甲<m乙 D.若m甲=m乙,则V甲>V乙
18.下列几种现象中,属于有害摩擦的是( )
A.刷牙时,牙刷与牙齿之间的摩擦
B.“神舟5号”载人飞船升空时,飞船与空气的摩擦
C.自行车刹车时,刹车皮与轮圈之间的摩擦
D.手拿物体时,手与物体之间的摩擦
19.如图,能正确反映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的是( )
A.(a)(d) B.(a)(b) C.(c)(d) D.(c)(b)
20.如图为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s)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
A.tAB<tBC B.tAB=tBC C.vAB>vBC D.vAB<vBC
第27页(共27页)
三、作图题:每题3分,共6分.
21.如图,S是水中鱼的位置,S′是人眼看到的鱼的位置,请先完成光路图.
22.在足球比赛中,八二班的守门员飞起一脚把对方踢过来的球拦到了门外,如图,画出图中足球所受力的示意图.(不考虑空气阻力)
四、实验题:23题9分,24题6分,25题9分.共24分
23.如图所示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她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并保持玻璃板与直尺垂直.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和调整.用此实验可以研究:①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②像与物大小的关系;③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还是实像.
(1)选用直尺的作用是为了便于比较 ;(选填“①”、“②”或“③”)
(2)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 ;(选填“①”、“②”或“③”)
(3)在利用蜡烛B确定出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后,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
(4)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
24.如图所示,是木块分别在木板、棉布表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比较(a)、(b)两图可得出结论 ,比较(a)、(c)两图可得出结论 .
第27页(共27页)
25.在用天平和量筒测定金属块密度的实验中:
(1)现有以下可供选择的实验步骤:
A、将金属块投入盛水量筒中,记下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记为Va;
B、调节好天平,用天平称出金属块的质量(尚未用量筒测量体积)记为m;
C、将量筒盛有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记为Vc,Vc=30mL.
请按合理的顺序将实验步骤的序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要求误差较小) .写出金属块密度的表达式 .
(2)根据图中所示结果,将下表填写完整.
金属块的质量(g)
量筒内水的体积(cm3)
金属块和水的总体积(cm3)
金属块的体积(cm3)
金属块的密度(g/cm3)
五、综合应用题:26题8分,27题10分,共18分.
26.如图(a)是沿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的路程﹣时间图线,从图线可知:
(1)甲乙两物体做 运动;
(2)通过9m的路程时, 物体用的时间少;
(3)乙物体比甲物体晚 s到达距起点12m的位置;
(4)在图(b)中的坐标纸上作出甲、乙两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
第27页(共27页)
27.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的总质量为700g,将一金属块放入水中,待水溢出稳定后,把杯的外部擦干,称得其总质量为1040g,将金属块取出后其总质量为500g,求该金属块的密度.
第27页(共27页)
2016-2017学年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平静的湖面上能够映出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儿.人站在湖边能看见水中的鱼儿与鸟儿在一起嬉戏.看见水中的“鱼”是光的 折射 现象,看见水中的“鸟”是光的 反射 现象.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的反射.
【分析】(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形成的现象:放在有水的碗中的筷子看起来好像变折了、放大镜、池水看起来变浅等.
(2)光斜射到两种介质界面上时会发生反射,有光的反射形成的现象:平面镜成像、水中的倒影、凹面镜成像.
【解答】解:(1)水中的鱼反射的光由水斜射如空气时发生折射,我们看到的“鱼”是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形成的鱼的虚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2)平静是水面是一个平面镜,空中飞翔的鸟在水面上成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故答案为:折射;反射.
2.声音自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要听到距你1km处产生的雷声,约需要 2.9 s的时间;你在山下大喊一声,经过2s听到回声,你距离山的距离约是 0.34 km.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分析】(1)已知速度和距离由速度公式的变形t=可求时间;
(2)求出声音从人所在的地方传到高山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v=计算此处到高山的距离.
第27页(共27页)
【解答】解:(1)由v=可得,
t==≈2.9s;
(2)声音从人所在的地方传到高山的时间:
t′=t=×2s=1s,
因为v=,所以人离高山的距离:
s=vt′=340m/s×1s=340m=0.34km.
故答案为:2.9;0.34.
3.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移近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当两者接触时,发现小球被反复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 振动 ,把正在响铃的闹铃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罩内闹钟的铃声逐渐减弱,直到最后听不到铃声,这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振动产生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泡沫塑料小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时,发现小球被反复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传声介质越来越少,所以传声效果越来越不好,实验过程中听到声音越来越小,设想空气全部抽净时,就不传声了,也就听不到声音了.即该实验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故答案为:振动;介质.
4.超市货架上有一种桶装食用调和油,标有“2kg/2500mL”字样,该油的密度是
第27页(共27页)
0.8 g/cm3.将这瓶油用去一半后,油的质量将 减小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密度将 不变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考点】密度的计算.
【分析】(1)已知调和油的体积和质量,利用ρ=可求得其密度;
(2)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
【解答】解:已知 V=2500mL=2.5×103cm3,m=2kg=2000g,
油的密度ρ===0.8g/cm3.
将这瓶油用去一半后,油的质量将减小,而密度是物体固有的属性,所以该瓶油用去一半后,剩余油的密度不变.
故答案为:0.8;减小;不变.
5.如图,用扳手拧螺母时,沿顺时针方向可将螺母拧紧,沿逆时针方向会让螺母变松.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 力的方向 有关;若用同样大小的力在A点或B点拧,在 B 点拧更容易些,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 力的作用点 有关.
【考点】力的作用效果.
【分析】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解答】解:
(1)沿顺时针方向可使螺母拧紧,沿逆时针方向可使螺母拧松,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2)在远离螺母的A点用力更容易将螺母拧紧或拧开,说明力的作用点影响着力的作用效果.
故答案为:力的方向;B;力的作用点.
第27页(共27页)
6.平面镜成像原理是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总结出来的.如图甲所示,AB是射向平面镜的光线,在图乙中画出AB的反射光线,其中(1)是根据 平面镜成像原理 画出的;图(2)是根据 光的反射定律 画出的.
【考点】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2)根据反射定律完成光路,即过反射点做垂直于平面镜的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入射光线.
【解答】解:由图(1)可知,作出A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连接A′B并反向延长连线.这是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画出的;
由图(2)可知,过反射点画出镜面的垂线,就是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过反射点画出反射光线;是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的.
故答案为: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7.单位换算是物理计算的基本功,已知体积单位:1L=1dm3,1mL= 1 cm3,1m3水的质量是1000kg,则水的密度是 1.0×103kg/m3 (单位自选).
【考点】密度的计算;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分析】(1)根据1L=1000mL和1dm3=1000cm3进行单位的换算;
(2)知道水的质量和体积,根据ρ=求出水的密度.
【解答】解:(1)由1L=1000mL和1dm3=1000cm3可得,1mL=1×10﹣3L=1×10﹣3dm3=1×10﹣3×103cm3=1cm3;
(2)水的密度ρ===1.0×103kg/m3=1.0g/cm3.
故答案为:1;1.0×103kg/m3(或1.0g/cm3).
8.月球对一个物体的吸引力只有地球对该物体的吸引力的
第27页(共27页)
,在地球上用弹簧测力计称得一个物体的物重是9.8N.如果同一个弹簧测力计在月球上称量这个物体,它的示数是 1.6 N,它在月球上的质量是 1 kg.
【考点】重力的计算.
【分析】(1)用地球上的物重乘以就可计算出物体在月球上物重;
(2)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会随物体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利用m=求质量.
【解答】解:物体在月球是所受的重力:
G月=G地=×9.8N≈1.6N.
同一物体在任何地方它的质量是不变的:
m===1kg.
故答案为:1.6;1.
9.物理学习中物理方法很重要,可以迁移到生活实践中,有方法的人才是聪明的人.音叉的振动通常是看不到的,放入水中,从激起的“水花”知道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采取的是 转换 的方法;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比较体积大小,就可以知道谁的密度大,谁的密度小,采取的方法是 控制变量法 .
【考点】物理学方法.
【分析】①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②物理学或生物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解:
声音的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所以发声的音叉也在振动,但其振动不能直接观察.将发声的音叉靠近水面,从激起的“水花”知道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采用的是转换法;
第27页(共27页)
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大小一般不同,要比较其大小关系,需要保持质量相同,比较体积,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转换;控制变量法.
10.2016年10月19日,我国的神州11号宇宙飞船与早先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实现交会对接,走出我国自主建立空间站的第一步.神州11号宇宙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时有120米、30米“保持位置”,为缓解靠近并实现准确对接做准备.“保持”时,二者的相对速度为 零 ,靠近时,飞船小发动机点火,通过向后喷射燃气实现,说明力的作用是 相互 的.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力作用的相互性.
【分析】(1)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则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答】解:(1)对接时,“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的位置不应发生变化,应是相对静止的;则它们的相对速度为0m/s.
(2)飞船通过喷射燃气实现变轨和变速,向后喷气时飞船受到向前的力而减速,这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也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故答案为:零;相互.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1.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描述,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 )
A.月亮躲进云里
B.太阳从东方升起
C.列车内的乘客看到树木后退
D.观光电梯上的乘客看到地面远去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第27页(共27页)
【分析】首先确定被研究的物体,然后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再看哪个物体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解答】解:A、月亮在云朵里穿行,被研究的物体是月亮,月亮和云朵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云朵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不符合题意.
B、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是被研究的物体,太阳和地面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太阳运动,以地面为参照物.符合题意.
C、列车内的乘客看到树木后退,被研究的物体是树木,若以地面为参照物,树木和地面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树木是静止的.不符合题意.
D、观光电梯上的乘客看到地面远去,被研究的物体是地面,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地面显然是静止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将天平调节平衡后,估计这物体的质量约为50g,就把物体和砝码分别正确地放入盘中,发现指针明显地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那么应该( )
A.减少砝码
B.增加砝码
C.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移动
D.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移动
【考点】天平的使用.
【分析】在调节过程中如果天平出现不平衡,应通过调节平衡螺母来使其平衡,如果是在称量过程中出现不平衡则应通过增减砝码和移动游码来使其平衡,不可再调节平衡螺母.
【解答】解:A、指针偏左,说明物体的质量偏大,砝码质量偏小,此时不应再减小砝码,故A错误;
B、指针偏左,说明物体的质量大于砝码的质量,此时应适当增加砝码,故B正确;
C、如果是在调节过程中出现指针偏左,才能向右移动平衡螺母,称量中不可以移动平衡螺母,故C错误;
第27页(共27页)
D、如果是在调节过程中出现指针偏右,才能向左移动平衡螺母,称量中不可以移动平衡螺母,故D错误.
故选B.
13.如图所示,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CD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入射角为60°,界面右侧是空气
B.折射角为45°,界面右侧是玻璃
C.入射角为30°,界面左侧是空气
D.折射角为45°,界面左侧是玻璃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分析】(1)已知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CD,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2)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1)已知CD是界面,则由图可知,∠AOC=60°,则∠BOD=60°,所以入射角为90°﹣60°=30°,
而∠COE=45°,则折射角为90°﹣45°=45°,因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CD的右边是空气,左边是玻璃.
(2)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E一定为折射光线,BO为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
第27页(共27页)
综上所述,故只有选项D正确.
故选D.
14.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是一种波,它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B.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产生次声的频率高于20Hz
C.用多种乐器演奏同一首曲子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D.在街道上安装的噪声强度显示仪是用来减弱噪声的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音色;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超声波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都无法听到,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
(3)声音的特性有:音调、响度和音色;
(4)噪声监测器不断检测噪声等级,此时噪声显示装置上的示数就表示此时的噪声,其单位是分贝.
【解答】解:A、声音是一种波,它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应低于20Hz,故B错误;
C、用多种乐器演奏同一首曲子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C正确;
D、噪声强度显示仪是用来检测噪声等级的,不能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15.下列光现象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第27页(共27页)
A.水中倒影﹣光的折射 B.雨后彩虹﹣光的反射
C.形影不离﹣光的直线传播 D.海市蜃楼﹣光的色散
【考点】光的反射;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色散.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都是光的折射.
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解:A、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所以说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故B错误;
C、形影不离中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C正确;
D、海市蜃楼是光在沿直线方向传播时,在密度不均匀的空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故D错误.
故选C.
1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光屏和蜡烛的位置如图是,则下列结果不可能的是( )
A.光屏上成的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光屏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把蜡烛向左移动一个焦距,光屏上所成的像会变小
D.把蜡烛向右移动一个焦距,眼睛位于凸透镜和光屏之间时能看到蜡烛的像
第27页(共27页)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根据图中蜡烛、透镜、光屏的位置关系判断像的特点,成实像时的动态变化规律是: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解答】解:(1)由图知:f<u<2f,v>2f,此时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A说法不可能得到,B正确;
(2)当把蜡烛向左移动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光屏上得到的像变小,所以C说法正确可以得到;
(3)当把蜡烛向右移动时,物距变小,u<f,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眼睛位于凸透镜和光屏之间时能看到蜡烛的像,D可以得到,说法正确.
故选A.
17.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ρ甲:ρ乙=4:1 B.ρ甲:ρ乙=1:4
C.若V甲=V乙,则m甲<m乙 D.若m甲=m乙,则V甲>V乙
【考点】密度及其特性.
【分析】运用图象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1)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
(2)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
(3)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4)根据图象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得到结论.
【解答】解:设体积单位是cm3质量单位是g,由图可知,ρ甲=2g/cm3,ρ乙=0.5g/cm3.
所以ρ甲:ρ乙=4:1,故A正确.B错误.
若V甲=V乙,由图可知m甲>m乙;若m甲=m乙由图可知V甲<V乙,故CD错误.
故选A.
第27页(共27页)
18.下列几种现象中,属于有害摩擦的是( )
A.刷牙时,牙刷与牙齿之间的摩擦
B.“神舟5号”载人飞船升空时,飞船与空气的摩擦
C.自行车刹车时,刹车皮与轮圈之间的摩擦
D.手拿物体时,手与物体之间的摩擦
【考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分析】(1)有益摩擦要增大,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和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有害摩擦要减小,减小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代替滑动.
【解答】解:A、刷牙时牙齿和牙刷之间的摩擦是有益摩擦,如果没有摩擦无法刷掉污垢,这个摩擦要增大.不符合题意.
B、“神舟5号”载人飞船升空时,飞船与空气的摩擦是有害摩擦,摩擦生热使飞船的温度升高,防止烧坏飞船还要设计降温装置.符合题意.
C、自行车刹车时,增大压力能增大摩擦力,摩擦力改变自行车的运动状态,使车停止,这个摩擦是有益摩擦.不符合题意.
D、手拿物体,手和物体之间如果没有摩擦力,手不能拿起物体,这个摩擦是有益摩擦.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9.如图,能正确反映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的是( )
A.(a)(d) B.(a)(b) C.(c)(d) D.(c)(b)
【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解答】
第27页(共27页)
解: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故图(a)是近视眼的成因图;
要矫正近视眼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故图(b)是矫正近视眼的.
故选B.
20.如图为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s)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
A.tAB<tBC B.tAB=tBC C.vAB>vBC D.vAB<vBC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由图得出小车走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v=分析判断小车在不同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大小关系.
【解答】解:(1)由图中停表示数可知,tAB=5s,tBC=3s,所以tAB>tBC.故A、B错误;
(2)由题意知sAB=sBC=sm,
小车在前半段的平均速度vAB==sm=,
后半段的平均速度vBC==;所以vAB<vBC.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三、作图题:每题3分,共6分.
21.如图,S是水中鱼的位置,S′是人眼看到的鱼的位置,请先完成光路图.
第27页(共27页)
【考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分析】由于光的折射,人看到的鱼是鱼在水的像,比原来的位置要浅一点,故可先连接AS′,与水面的交点即为入射点,再连接入射点和S,标出光的传播方向.
【解答】解:人之所以能看到水中的鱼,是由鱼反射的光线经水面折射后进入人眼,因此光的传播方向大致为S→A(眼睛);
鱼的像是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到的,所以直接连接AS′,与水面的交点即为入射点;
连接S和入射点即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22.在足球比赛中,八二班的守门员飞起一脚把对方踢过来的球拦到了门外,如图,画出图中足球所受力的示意图.(不考虑空气阻力)
【考点】力的示意图.
【分析】足球在空中飞行,(不考虑空气阻力)只受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由此画出足球所受力的示意图.
【解答】解:
第27页(共27页)
不考虑空气阻力,踢出去的足球只受重力作用,从重心沿竖直向下的方向作出重力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
四、实验题:23题9分,24题6分,25题9分.共24分
23.如图所示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她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并保持玻璃板与直尺垂直.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和调整.用此实验可以研究:①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②像与物大小的关系;③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还是实像.
(1)选用直尺的作用是为了便于比较 ① ;(选填“①”、“②”或“③”)
(2)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 ② ;(选填“①”、“②”或“③”)
(3)在利用蜡烛B确定出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后,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
(4)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找到像的位置 .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分析】(1)要比较像与物距离的关系,需借助刻度尺;用刻度尺测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便可得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在实验中为了便于研究像的特点与位置,用了两支相同的蜡烛,将另一支蜡烛放在像的位置与像进行比较,运用了替代法.
(3)要掌握虚像的概念,知道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第27页(共27页)
(4)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关键问题是利用玻璃板的透光性,确定像的位置.
【解答】解:(1)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但尺并不是测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测像到镜面的距离、物到镜面的距离,然后比较二者关系用的.
(2)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用一个等长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来代替像,为了研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所以不能成在光屏上.
(4)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即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故答案为: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故答案为:(1)①;(2)②;(3)不能;找到像的位置.
24.如图所示,是木块分别在木板、棉布表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比较(a)、(b)两图可得出结论 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比较(a)、(c)两图可得出结论 压力相同,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
【考点】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
【分析】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在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要控制另外一个因素不变.
【解答】解:(a)、(b)两图中,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现,压力大小不同,且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比较(a)、(b)两图可得: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a)、(c)两图中,压力大小相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且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比较(a)、(c)两图可得:压力相同,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故答案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第27页(共27页)
25.在用天平和量筒测定金属块密度的实验中:
(1)现有以下可供选择的实验步骤:
A、将金属块投入盛水量筒中,记下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记为Va;
B、调节好天平,用天平称出金属块的质量(尚未用量筒测量体积)记为m;
C、将量筒盛有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记为Vc,Vc=30mL.
请按合理的顺序将实验步骤的序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要求误差较小) BCA .写出金属块密度的表达式 ρ金属= .
(2)根据图中所示结果,将下表填写完整.
金属块的质量(g)
量筒内水的体积(cm3)
金属块和水的总体积(cm3)
金属块的体积(cm3)
金属块的密度(g/cm3)
【考点】固体密度的测量.
【分析】测固体的密度依据的原理是密度的公式,设计步骤时也应围绕测质量和体积展开.测量时注意安排合理的顺序,读数时也要按一定的规则进行.
【解答】解:(1)测量中要先测金属块的质量,再量出一定量的水,再将金属块浸入水中,这样可避免金属块沾水后测质量产生误差;金属块密度的表达式为ρ==;
(2)读取天平的示数可知,金属块的质量=50g+10g+5g+3.6g=68.6g;读取量筒中的示数可知,金属块和水的总体积=40cm3;金属块的体积=40cm3﹣30cm3=10cm3
第27页(共27页)
;将数值带入上述表达式计算得,金属块的密度ρ=6.86g/cm3.
故答案为:(1)BCA;ρ金属=;(2)见下表.
金属块的质量(g)
量筒内水的体积(cm3)
金属块和水的总体积(cm3)
金属块的体积(cm3)
金属块的密度(g/cm3)
68.6
30
40
10
6.86
五、综合应用题:26题8分,27题10分,共18分.
26.如图(a)是沿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的路程﹣时间图线,从图线可知:
(1)甲乙两物体做 匀速直线 运动;
(2)通过9m的路程时, 甲 物体用的时间少;
(3)乙物体比甲物体晚 2 s到达距起点12m的位置;
(4)在图(b)中的坐标纸上作出甲、乙两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1)根据图象中甲乙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函数关系,确定物体的运动特点;
(2)通过9m的路程时,在横轴取甲乙的时间,比较时间大小;
(3)根据物体通过的路程12m,利用公式v=变形公式求出时间比较大小;
(4)根据甲、乙两物体的路程﹣时间图线求出速度,做出图象.
【解答】解:
(1)由图象知:甲乙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在纵轴取相同的路程s=9m,可以看出:甲物体所用的时间小于2s,乙物体所用的时间为3s,故可知甲物体用的时间少;
第27页(共27页)
(3)由图象知:在纵轴取相同的路程s′=12m,可以看出:甲物体所用的时间等于2s,乙物体所用的时间为4s,△t=4s﹣2s=2s,乙物体比甲物体晚2s到达距起点12m的位置;
(4)由公式v=可知:甲的速度v甲===6m/s,乙的速度v乙===3m/s,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物体的v﹣t图象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1)匀速直线;(2)甲;(3)2;(4)如上图.
27.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的总质量为700g,将一金属块放入水中,待水溢出稳定后,把杯的外部擦干,称得其总质量为1040g,将金属块取出后其总质量为500g,求该金属块的密度.
【考点】密度的计算;密度公式的应用.
【分析】已知放入金属块后的总质量和取出金属块后的质量,二者之差就等于金属块的质量.
已知烧杯和水的总质量还有取出金属块后的质量,二者之差就等于排开水的质量,根据公式V=求出金属块的体积.
根据公式ρ=求出该金属块的密度.
【解答】解:金属块的质量为m=1040g﹣500g=540g,
金属块的体积为V=V水===200cm3,
金属块的密度ρ===2.7g/cm3.
答:金属块的密度为2.7g/cm3.
第27页(共27页)
2017年1月25日
第27页(共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