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一中2017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调研试题(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广东惠州一中2017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调研试题(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广东惠州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历 史 试 题 注意事项:‎ ‎1.考生领取到试卷后,应检查试卷是否有缺页漏页,重影模糊等妨碍答题现象,如有请立即向监考老师通报。开考15分钟后,考生禁止入场,监考老师处理余卷。‎ ‎2.请考生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部分请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请用黑色‎0.5mm签字笔书写。考试结束后,试题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 ‎ 第I卷 选择题(每题4分,共140分)‎ ‎ ‎ ‎ 24.商鞅在《商君书.说民》中指出:“故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商鞅意在强调 A.人民富裕有利于国家稳定 B.抑制商业发展的合理性 C.统治者应以严刑峻法治国 D.维持贫富均衡的重要性 ‎25.据《晋书》记载:“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刑法),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其后纲维不摄,而虚无放诞之论盈于朝野。”这反映出曹魏时期 A.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B.儒家礼法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C.重武轻文成为共识 D.君主喜好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26.晋商曾经开辟了一条从福建武夷山经太原,出张家口至库伦(今乌兰巴托)再到俄罗斯恰克图,绵延清代200余年的外贸路线。这反映出晋商 A.迫使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主要业务是经营对外贸易 C.具有逐利与进取的双重品格 D.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7.《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并未颁行。相反,英国人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民间转无不周知”由此可见鸦片战争 A.突破了国人夷夏之防的观念 B.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C.未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 D.推动国人了解近代法治观 ‎28.《追寻现代中国》一书中写道:“(近代某一重大战争之后)原本人文荟萃、富庶繁荣的华东、华中地区在连年征战中饱受摧残。为此,清朝的封疆大吏们一面计划将被驱逐的地主发还原籍,重新课征土地税。据此判断,该战争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八国联军侵华 ‎29.下表为晚晴财政税收表,由表中信息可知晚晴70年间 A.传统小农经济趋于衰败 B.工商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 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0.20世纪30年代,日本陆军省的一份报告称:该事件背后有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活动,中国会因此分裂,国民政府和国民党内部的亲苏势力将占优势,中国的抗日势力也将增强。这一事件是 A.遵义会议 B.红军陕北会师 C.西安事变 D.国共第二次合作 ‎31.“苏维埃”是从苏联引进的革命词汇,中共一开始认为其内涵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后来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国民大革命的需要 B.全民族抗战的需要 C.筹建新中国的需要 D.社会主义革命的需要 ‎3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特殊的环境中经受过考验,经历过曲折,但它仍然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面旗帜。对于这一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A.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B.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C.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奠定了民族独立发展的基础 ‎33.古希腊公民把自己看作是城邦的主体,而古罗马公民从不把自己作为城邦共和国的主体来看待。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二者的政治体制存在差异 B.二者的参政意识程度不同 C.古希腊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意识 D.罗马人多数没能获得公民权 ‎34.十二铜表法是公元前5世纪中期,古罗马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关于十二铜表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由公民大会制定和颁布 B.平民获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 C.清除了维护贵族利益的法规 D.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35.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磅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因此拒绝支付。这在本质上反映当时英国 A.宪政制度确立 B.英格兰银行独立于政府 C.国王权力较大 D.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 第II卷 ‎40.(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然法为人神共有,人类既然是自然创造的,被赋予了正确的理性,也赋予了正确的法律”。“它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下另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并非所有的法律都是好的、善的。判断一个法律的好与坏,或者说判断一个法律是否是真正的法律,并非看其是否是以元老院的决议抑或是以人民大会的决议形式通过的法律。” ‎ ‎ ——西塞罗《论共和国》‎ 材料二 “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于其它一人或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债务;”‎ ‎“任何行为使他人受损害时,因自己的过失使损害发生之人,对该他人负赔偿的责任。”‎ ‎——《法国民法典》‎ 材料三 彼又曰:中国人富于服从权势之性质,而非富于服从法律性之性质。试问无权势可以行法律乎? 今日檀岛,若政府无权势以拘禁处罚犯法之人,其法律尚成法律乎? 夫法律者,治之体也,权势者,治之用也,体用相因不相判也。‎ ‎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管理物的方法,可以学欧美;管理人的方法,当然不能完全学欧美。‎ ‎——《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 ‎(1)根据材料一分析西塞罗阐述的自然法的特点(6分),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国民法典》是如何体现自然法原则的。(5分)‎ ‎(2)材料三中,孙中山主张治国方法不能全学欧美的理由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在法制方面的创新之处。(4‎ 分)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实现“依法治国”谈谈你的看法。(8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表一 中国大陆土地改革与中国台湾土地改革对比 大陆土地改革(1950-1953)‎ 台湾土地改革(1949-1953)‎ 步骤 内容 步骤 内容 减租 减息 肃匪 反霸 减少地租,减轻利息,降低农民受地主剥削的程度,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土匪和当地恶霸。‎ 三 七 五 减 租 减轻租额负担,佃农向地主交纳地租,一律不超过主要作物正产品全年收获总量的37.5%;保障佃农权利,耕地租约一律为书面租约,租期不得少于6年;兼顾地主利益,佃农如积欠地租达两年之总额,地主可中止租约。‎ 划 分 阶 级 将农村人口划分为雇农、贫农、中农、富农和地主。贫农、雇农是土改依靠的对象,中农是团结的对象,中立富农,地主被定为剥削阶级,是土改打击的对象。‎ 公地 放领 把接收的日伪政权及日本在台机构所占的土地发放给承担现耕的农民。放领地价为土地全年正产物收获量的2.5倍,分10年逐步偿还。‎ 没收 和 分配 土地 实行“中间不动两头平”,没收地主土地分给贫雇农,保存富农经济,坚决团结中农。‎ 耕者 有 其田 征购地主水田超过‎3公顷或旱田‎6公顷的多余土地,按承领公地的办法转给需要土地的农民,对地主地价的补偿按七成实物土地债券和三成公营事业的股票搭发,年息4%。‎ ‎——根据《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研究》和《台湾“土改”的前前后后》绘制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大陆土地改革和台湾土地改革,指出二者的不同点并予以说明(8分),并谈谈台湾土地改革对我们的启示(4分)。‎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书同文”原本是孔子提出的文化理想。孔子的孙子子思作《中庸》,引述孔子的话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当时主要是小篆和隶书。大约郑重的场合用小篆,一般的情况用隶书。‎ ‎ 不过,所谓“书同文”,因秦王朝统治之短暂,并没有真正完成。“书同文”的事业在汉初继续进行,实际上到汉武帝时代才可以说逐步走向定型了。经过了这一转折,汉代的文字和先秦的文字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以致汉时的学者已经难以通晓先秦的文字。‎ ‎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据材料概括“书同文”的历史进程。(6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书同文”。(9分)‎ ‎4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作为普遍裁军一个部分的禁用核武器的协议并不提供最后解决的方法,但它还是适合某些重要的目的。……首先,东西方之间的任何协议,就消除紧张局势来说都是有益的。其次,销毁核武器,如果双方都有诚意去这样做了的,就会减轻对珍珠港式突然袭击的那种恐惧。‎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1955年7月)‎ 材料二 几个世纪以来,许多伟人运用各种道德观念来分析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非常奇怪的是……世界上数以百万的人们似乎在探索那些新的伦理上的指导方针,好像他们过去从来没用过,或者旧的已经没有用了……在各个地方,人们现在正在新的恐惧的阴影下生活。因为可怕的、全球性的核浩劫的种种后果现在更加显而易见。……毫无疑问,我们正处于动荡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种伦理,一种得以生存的伦理。‎ ‎——1961年5月阿德莱·斯蒂文森在斯蒂文森基金会开业仪式上的讲话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不得照抄原文)(5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以来,核战争没有爆发的主要原因。(10分)‎ ‎4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东汉末年,名士世族势力庞大,他们控制中枢与地方政权,出现数世卿相的家门,这些人又没有足够的治理才能,以致风气日薄,政令日败。几十年间,政府登记的人口,由五千六百多万减至五六百万,这些减少的人口大多出于逃避过重租赋、躲避乱世的目的,荫附于豪强地主。由此,国家的赋税收入流入豪家大姓手中,而人口逃亡最严重的北方区域,正是曹操意图借以平定四方的地盘。曹操将改革矛头对准了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即世家大族集团。他压抑名士世族,变易选拔人才标准,淡化门第色彩,崇奖功能才术,提拔有一技之长的人。禁止世族结党连群,严刑峻法,“不避豪强”,甚至以杀戮的手段对付孔融、杨修、祢衡等世族名士。同时严刑禁止逃亡,奖励与强迫民众内徒,推行屯田制度,促使荫附人口脱离豪强地主。屯田奠定了曹操平定北方,乃至后来魏灭蜀、晋灭吴的基础,但并不能完全禁绝人口荫附于豪家。世族名士的实力依然健在,曹操也不得不礼待名士,到了司马晋代,更是中央集权对世族集团的大败退。世族集团历经数百年积淀,是一支有着雄厚政治经济基础的社会势力,在其鼎盛初期,曹操无法将其扑灭,也未能截断汉末百余年来颓风败俗的延续,但曹操的改革为以后南朝历代中央政府加强中央集权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蒙思明《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1)根据材料,概括曹操推行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评价曹操的改革。‎ ‎ ‎ 历史答案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D B C D B C C B A A D A ‎40. (25分)(1)特点:体现理性;具有普适性永恒性;是判断法律好坏与否的标准;(6分)‎ ‎《法国民法典》所规定的“私有财产无限制”、“契约自治”(或契约具有法律效力)和“过失责任”等,都充分体现了自然法的理性精神。(5分)‎ ‎(2)理由:中西方的国情(或文化氛围)不同。(2分)‎ 创新:明确地把法律作为治国之“体”,把权力作为治国之“用”;以三民主义作为立法指导思想,提出“五权宪法”(或“五权分立”)理论。(4分)‎ 看法:借鉴其他国家的法治经验,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加强立法工作,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进一步树立法律的权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完善法治监督机制和法治保障体系,做到“违法必究”;进一步普及法律知识,使群众知法、守法。(8分,言之有理,任答四点即可)‎ ‎41. (12分)区别:①土地改革的方式不同:大陆是在充分发动群众的前提下,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暴力、激进的方式进行的;台湾是在不发动群众的前提下,采取自上而下,和平、渐进的方式进行的。 ②对地主土地的处理手段不同:大陆是运用阶级斗争的手段,无偿地剥夺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台湾是采取征购的办法,对分给农民的土地采取的是有偿的原则。③根本目的不同:大陆是以彻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台湾是以缓和农村的阶级矛盾、促使封建地主向资产阶级转化为根本目的。(每点4分,大陆和台湾各2分,答出2点即可,满分8分)‎ 启示:①土地改革要做到利益兼顾、和国家的长远发展联系在一起;②土地改革要清晰土地产权归属;③土地改革要坚持在法律的规范下和平进行;④土地改革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最大程度上满足农民要求;⑤土地改革时要建立相关机构和配套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⑥土地改革要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新方式。(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满分4分)‎ ‎45.(15分)‎ ‎(1)春秋战国时期的有识之士呼吁“书同文”;秦朝通过政府力量强力推行“书同文”;至汉武帝时 期基本完成了“书同文”。(6分)‎ ‎(2)秦汉时期的“书同文”,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中国文字演变史上的一次大转折;有利于文化 的传播;有利于中央集权制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9分,任意三要点即可。)‎ ‎46.(15分)‎ ‎(1)东西方签署协议,禁止拥有或使用核武器,反对核战争,维护世界和平。(5分)‎ ‎(2)日本遭受原子弹袭击的惨状;雅尔塔体制下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势均力敌;有识之士探索防止核战的途径,如呼吁新的伦理道德的创立;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监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人类共同利益的出现等。(10分)(答5点即可)‎ ‎47.(15分)‎ ‎(1)东汉末年世家大族把持中央与地方政权,中央集权遭到削弱;世族子弟不具备治理才能,世风日下,政治腐败;人口荫附于豪强大族,编入政府户籍的人口急剧减少;国家财政收入锐减;曹操意图统一北方乃至中国。‎ ‎(2)积极:打击世家大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人才选拔;恢复农业生产,增加赋税收入;增加编入户籍的人口;为北方乃至国家统一奠定基础;为南朝加强中央集权开辟道路。‎ 局限:在世族集团鼎盛时期推行,不能将其彻底铲除;没有根本消除人口荫附的现象;世族垄断政治、中央集权弱化的现象依然存在;世风日下、政治腐败的趋势没有根本扭转。‎ ‎【解析】‎ 试题分析:(1)‎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曹操推行改革的原因要从当时的经济形势(国家财政收入锐减)、政治形势(东汉末年世家大族把持中央与地方政权、中央集权遭到削弱、世风日下、政治腐败)以及曹操的统一北方的雄心壮志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2)曹操的改革的评价主要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积极影响从经济方面、政治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行解答。例如,恢复农业生产,增加赋税收入等经济方面的积极作用,打击世家大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等政治方面的积极作用均是可以的。消极影响可以从材料的后半部分稍加概括即可作为答案,例如,曹操无法扑灭世族集团、也未能截断汉末百余年来颓风败俗的延续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