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精练二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答案 C
解析 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生:明、清两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
B.乡试: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C.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D.世祖章皇帝:“世祖”是皇帝的庙号,“章”是谥号。
答案 B
解析 乡试: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官职,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答案 B
解析 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
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宋史·侯蒙传》中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答案 A
解析 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被人瞪了一眼那样极小的仇恨也一定要报复,形容心胸极其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答案 D
解析 “编年体通史”错,应为“纪传体”。
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朝廷对官吏有严格的考课制度,考核政绩最差的称“课殿”,最好的称“课最”,考核结果是任免官吏的重要依据。
B.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C.“解职”一词,与“致仕”词义恰好相反。
D.“迁”与官职调动相关,在古代还有“左迁”“右迁”的说法,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
答案 C
解析 “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
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为“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答案 D
解析 “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千石”为汉郡守俸禄,即月俸百二十斛,故用为代称。“两千石”分为中二千石、真二千石和比二千石。州刺史和郡太守为真两千石,牧是中两千石。比两千石低一级的叫“比两千石”。
B.“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八索》(乃八卦之说)、《九丘》(九州之志)等古书。
C.“疏”指奏章,亦指上奏章。又如疏封:奏疏,奏章。疏草:疏稿,奏章的草稿。疏直:上疏直陈。疏奏:臣下向帝王上本进言。疏陈:上疏陈述。
D.“转”有时指的是“迁官转任”,例“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有时解释为贬官,如“转除”“转任”“转补”。
答案 D
解析 转除:升官。转任:转换所任职务。转补:迁调官职,以补缺额。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阮元,字伯元,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嘉庆四年,署理浙江巡抚,寻实授。十年,元丁父忧去职,十二年,服阕,授兵部侍郎,复命为浙江巡抚。累迁内阁学士,迁工部侍郎,出为漕运总督。腾越边外野人时入内地劫掠,而保山等处边民曰傈僳,以垦山射猎为生,可用,乃募傈僳三百户屯种山地,以御野人,野人畏威,渐有降附者。
(节选自《清史稿·阮元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署理”指某官职出现空缺,由其他人暂时代理。阮元先代理浙江巡抚,后正式担任此职。
B.“服阕”指古人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阮元因丁父忧离职,服丧期满后担任兵部侍郎。
C.“漕运”指从水道运输物资,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它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
D.“傈僳”指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傈僳族,大多分布在云南和四川一带,以狩猎、农耕为生。
答案 C
解析 “漕运”是从水道运输粮食。
参考译文
阮元,字伯元,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考中进士,嘉庆四年,阮元代理浙江巡抚,不久正式担任此职。嘉庆十年,阮元遭逢父亲丧事而离职守孝。嘉庆十二年,阮元服丧期满,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后来)再次受命担任浙江巡抚。多次升迁后担任内阁学士,(又)调任工部侍郎,(后来)调出京城担任漕运总督。腾越边境以外的土人时常进入内地抢劫掠夺,而保山等地有傈僳族边民,他们以开垦荒山和打猎为生,官府可以将他们用起来,于是招募了三百户傈僳边民集中开荒种地,借用他们来抵御境外土人的袭扰,境外土人害怕这种威势,渐渐地就有了来投降归附的人。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刘黻,字声伯,乐清人。早有令名,年三十四,以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侪辈已翕然称之。时丁大全方为台属,劾奏丞相董槐,将夺其位。黻率同舍生伏阙上书,言朝廷进退大臣,须当以礼。又谏游幸疏曰:天下无道,人主以逸乐而忘忧勤。陛下春秋
尚少,作而不法,后嗣何观?会丁父忧去位,服除,授集英殿修撰。(节选自《宋史·刘黻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西汉武帝开始设立,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
B.“伏阙”,即拜伏于宫阙下。多指臣下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C.“春秋”,指年龄,“春秋尚少”与“富于春秋”,都是指年纪尚少,年轻。
D.“服除”,即脱去孝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穿大功服的亲族服丧一年,穿小功服的亲族服丧五个月。
答案 D
解析 穿大功服的亲族服丧九个月。
参考译文
刘黻,字声伯,乐清人。很早就有好的名声,三十四岁时,他在淳祐十年应试进入太学,同辈人已经一致称赞他了。当时丁大全正在做台属,上书弹劾丞相董槐,打算夺取董槐的相位。刘黻率领太学同舍直接向皇帝上书,说朝廷任免大臣,应当依照礼仪。刘黻又上奏了《谏游幸疏》,说:天下无道,国君因为安逸享乐而忘记为国事而忧劳。皇上年纪还轻,等到主持国家大事的时候,政令全部由您发出,做事如果不合法度,后世子孙们将会怎么看呢?适逢刘黻遭遇父丧离职,服丧归来,被授予集英殿修书编撰。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节选自《明史·于慎行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之”,即为他加冠。古代男子到成年(一般在二十岁)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B.“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
C.“东宫”指太子所居之宫,也代指太子。
D.“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秀才”。
答案 D
解析 中试者称为“举人”。
参考译文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十七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为新举子举行的宴会上为他加冠,他以没得到父亲的许可而推辞了。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和朋友都躲避他,唯独于慎行前往探视。等到张居正服丧未满夺情出仕时,他与同官便上奏劝谏。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于慎行上奏请求早日建立东宫,让嫡长子出宫接受讲读教育。山东的乡试,预先传说负责考试人的名字,事后果然如此。言官便弹劾礼部官员,于是礼部官员都停发俸禄。于慎行称罪请求退休。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刘沆,字冲之,吉州永新人。及长,倜傥任气。举进士不中,自称“退士”,不复出,父力勉之。天圣八年,始擢进士第二,为大理评事、通判舒州。时湖南蛮猺数出寇,至杀官吏。以沆为龙图阁直学士、知潭州兼安抚使,许便宜从事。沆大发兵至桂阳,招降二千余人,而蛮酋降者皆奏命以官。又募土兵分捕余党,斩馘甚众。(节选自《宋史·刘沆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是在出生时由父亲所取,“字”是在成人礼上后加的,出于礼貌,古人往往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B.“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天圣”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有且只有一个年号。
D.“便宜从事”,朝廷给予大臣的一种特权,遇事不必请示,可根据实际情况斟酌处理。
答案 C
解析 有的皇帝未有年号,有的皇帝可以起多个年号。
参考译文
刘沆,字冲之,吉州永新人。成人后,洒脱任性。考进士没中选,自称“退士”,不再参加科举,他的父亲尽力鼓励他。天圣八年,他才考中科举,选为进士第二名,担任大理评事、舒州通判。当时湖南蛮猺屡次出来作乱,乃至杀害官吏。朝廷任命刘沆为龙图阁直学士、潭州知州兼安抚使,允许他按需要自行裁决事务。刘沆大规模发动军队来到桂阳,招降两千多人,对于降顺的蛮族首领他都上奏朝廷给他们官职。他还招当地兵卒分头抓捕剩余叛乱者,斩杀了很多人。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人。宣和三年,上舍登第。累迁侍御史、右谏议大夫。王云使北还,言金人必欲得三镇。宗尹请弃之以纾祸,言者非之,宗尹罢归。昌僭位,复其职,遣同路允迪诣康王劝进。既,召为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拜参知政事。吕颐浩罢相,宗尹摄其位。时诸盗据有州县,朝廷力不能制。宗尹言:“太祖收藩镇之权,天下无事百五十年,可谓良法。然国家多难,四方帅守单寡,束手环视,此法之弊。今当稍复藩镇之法,裂河南、江北数十州之地,付以兵权,俾蕃王室。较之弃地夷狄,岂不相远?”上从其言。初,宗尹廷对,详定官李邦彦特取旨置宗尹乙科,宗尹德之,赠邦彦观文殿大学士。绍兴元年二月辛巳,日有黑子,宗尹以辅政无状请免,上不许。(节选自《宋史·范宗尹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进”指旧时部属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南宋政权。
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在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
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
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中“日有黑子”被视为朝政有失的证据。
答案 B
解析 “藩镇”指设立的节度使或边境地区的长官。
参考译文
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人。宣和三年,考中进士。经多次升迁任侍御史、右谏议大夫。王云出使金国返回,说金人一定要得到三镇。范宗尹建议放弃三镇以避免战祸,谏官反对这样做,范宗尹被罢免官职,返回乡里。张邦昌越礼建立伪国,恢复了范宗尹的官职,派他同路允迪去见康王劝说他称帝。吕颐浩被罢去相位,范宗尹代理宰相之位。当时盗贼们占据州县,朝廷无力制服他们。范宗尹上言道:“太祖收回各藩镇的权力,天下太平有一百五十年,可以说是良策。然而国家多难,四方守帅势力单薄,垂手环视,是这个方法的弊端所在。现在应当稍微恢复建立藩镇的方法,分割河南、江北几十个州的土地,委以兵权,使他们来拱卫皇室。与把土地舍弃给夷狄之人相比,难道不是相差很远吗?”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当初,范宗尹参加廷试,详定官李邦彦特别奏请皇上把范宗尹放到乙科,范宗尹很感激他,赠李邦彦观文殿大学士。绍兴元年二月辛巳,太阳上出现黑斑,范宗尹以辅政没有成绩请求免职,皇上不答应。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颜师鲁)为国子祭酒。初,上谕执政择老成端重者表率太学,故有是命。首奏:“宜讲明理学,严禁穿凿,俾廉耻兴而风俗厚。”师鲁学行素孚规约,率以身先,与诸生言,孜孜以治己立诚为本,艺尤异者必加奖劝,由是人知饬励。上闻之喜曰:“颜师鲁到学未久,规矩甚肃。”
诏充遗留礼信使。初,遗留使至金,必令簪花听乐。师鲁言:“国势今非昔比,金人或强臣非礼,誓以死守。”沿途宴设,力请彻乐。至燕山,复辞簪花执射。时孝宗以孝闻,师鲁据经陈谊,反复慷慨,故金终不能夺。
除吏部尚书兼侍讲,屡抗章请老,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泉州。在泉因任,凡阅三年,专以恤民宽属邑为政,始至即捐舶货,诸商贾胡尤服其清。以绍煕四年卒于家,年七十五。
(节选自《宋史·颜师鲁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吏部尚书兼侍讲”“擢进士第”“寻改使浙西”中,“除”是任命,“擢”“改”是升职的意思。
B.“诸生”指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C.“请老”,指官吏因为身体等原因主动请求退休,也称“乞骸骨”,官员正常退休称“致仕”“致政”“休政”等。
D.“太学”是古代的国立大学,又称为“成均”“东序”“右学”,隋以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答案 A
解析 “改”是调动官职。
参考译文
(颜师鲁)担任国子祭酒。当初,皇上告知执政选择老成持重的人到太学作为表率,所以有这个任命。颜师鲁首先上奏:“应当讲清楚理学的道理,严禁穿凿附会,使廉洁知耻的作风兴起而风俗淳厚。”颜师鲁的学问品行一向合乎规定,总是以身作则,和学生们谈话,勤勉不懈地拿管好自己、树立诚信为根本,成绩非常突出的一定给予奖励,因此人人懂得约束奋进。皇上听了高兴地说:“颜师鲁到学校不久,纪律很整肃。”
朝廷下诏(颜师鲁)担当遗留礼信使。当初,遗留使到达金国,(金国)必定要命令(宋朝使者)戴花听音乐。颜师鲁说:“国家的力量现在不能和过去比,金国人可能强迫我不守礼节,(我)发誓用死来守节。”沿途设宴招待,极力请求撤去音乐。到达燕山,又谢绝戴花宴射。当时孝宗皇帝因孝闻名,颜师鲁根据经书陈述道理,反复慷慨陈词,因此金国人始终不能改变他的主意。
授任吏部尚书兼侍讲,(颜师鲁)多次上奏章请求告老退休,凭着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泉州知州。在泉州任上,共经历三年,一心用爱护百姓宽容属下各县作为政事的原则,刚到任就免除舶来货物的税,那些商人胡人特别敬服他的清廉。绍熙四年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如之与语。安进曰:“今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
安从克集庆,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后坐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援兵至,陈友定败去。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
B.“耆儒”指年老的学者。“耆”意为年老;“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的儒家学派不同。
C.“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D.“生祠”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答案 C
解析 “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在古代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凭吊死去之人讨伐有罪之人。
参考译文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幼年时很聪敏,广泛阅读经史,在《易经》方面特别有造诣,避乱而隐居在家。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与老儒李习率领城中的百姓出城迎接,太祖接见他,并跟他谈论。陶安进言说:“如今天下大乱,豪杰们纷纷起来争夺,然而那些人的用意在于掠夺子女玉帛,没有治理乱世、拯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怀。您这次渡江作战,军威神武而又不害百姓,使人们心悦诚服,上应天意,下顺民心,执行抚慰人民、讨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难平定。”太祖问:“我想攻取金陵,怎么样?”陶安说:“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如果取为己有,占据优越便利的地势来面对四方,那么向哪里进攻而不能取胜呢?”太祖说:“好。”就留下他参与幕府,授职左司员外郎。
陶安跟太祖攻克集庆后,又提升为郎中。等到聘请的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了之后,太祖问陶安:“这四个人怎么样?”陶安回答说:“我在谋略方面不如刘基,在学问方面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干方面不如章溢、叶琛。”太祖赞许他能谦让。黄州刚被攻下的时候,太祖想要派一个重要的大臣去镇守那里,朝中没有能胜过陶安的,于是就任命他做黄州的知州。陶安宽缓租赋,减少徭役,百姓因而安居乐业。后因事被贬桐城知府,后改配饶州知府。陈友定带兵进攻饶州,陶安接见饶州官员和百姓,传达太祖的关于官民可以顺从叛军的命令,但都要围住城池牢牢守候。援军到达后,陈友定的军队失败逃走。各位将领想全部杀掉投降叛军的民众,陶安不同意。太祖赐诗赞扬他,饶州百姓建造生祠奉祀他。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丁卯,上祀南郊,告平高丽,以李为亚献。己巳,谒太庙。
(公元669年)李寝疾,上及太子所赐药,则饵之;子弟为之迎医,皆不听进,曰:“吾本山东田夫,遭值圣明,致位三公,年将八十,岂非命邪!”一旦,忽谓其弟司卫少卿弼曰:“吾今日少愈,可共置酒为乐。”于是子孙悉集,酒阑,谓弼曰:“
吾自度必不起,故欲与汝曹为别耳。汝曹勿悲泣,听我约束。我见房、杜平生勤苦,仅能立门户,遭不肖子荡覆无余。吾有此子孙,今悉付汝。葬毕,汝即迁入我堂,抚养孤幼,谨察视之。其有志气不伦,交游非类者,皆先挝杀,然后以闻。”自是不复更言。十二月,戊申,薨。上闻之,悲泣。葬日,幸未央宫,登楼望辆车恸哭。起冢象阴山、铁山、乌德鞬山,以旌其破突厥、薛延陀之功。(取材于《资治通鉴》)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卯、己巳、戊申”,皆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答案 C
解析 “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帝后的死当称“崩”。
参考译文
丁卯(十七日),唐高宗在南郊祭祀天地,报告平定高丽,让李第二位献祭。己巳(十九日),拜谒太庙。
(公元669年)李病重,唐高宗和太子赏赐的药物,李都服用;他的子弟为他请医生,他都不让看病,说:“我本是崤山以东种田人,遇到圣明君主,位至三公,年纪将近八十岁,难道不是命注定吗!”一日,李忽然对他弟弟司卫少卿李弼说:“我今天稍好些,可以设酒席共同高兴一番。”于是儿孙全都聚会,酒席将散时,他对李弼说:“我自己知道病好不了,所以想与大家诀别。你们不要悲伤哭泣,听我的安排。我看着房玄龄、杜如晦平生勤苦,才能树立门户,但因不肖子孙全部废毁。我这些子孙,现在全都托付给你。我的葬事完毕,你就迁入我的正室,抚养儿孙,严肃监察他们。凡有图谋不轨、结交不正之人的,都先打死,然后上报。”此后便不再说别的话了。十二月,戊申(初三日),李去世。唐高宗得知死讯后,悲痛哭泣。出葬的时候,又到未央宫,登楼目送灵车痛哭。埋葬的地方起坟头象征阴山、铁山、乌德鞬山,来表彰李破突厥、薛延陀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