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鞅指出:现在治理国家,依靠官多吏众,官吏下又设辅佐和监察人员,这本来是为了禁止官员们谋私利。如果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怎么去禁止呢?这说明商鞅
A.重点加强对在职官吏的监督 B.认识到监察的模式尚有缺陷
C.建立起完善的官吏监督机制 D.认为官吏贪渎严重危及政权
2.汉武帝实施严密的编户制度,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人户籍。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
A.促进经济恢复 B.增加国家税收 C.打击土地兼并 D.确保制度延续
3.汉代的经和传已经互相矛盾,经学学者追求用支离破碎的僻义去逃避别人的诘难,而牵强附会,巧为立说;解说五个字的文章,即达到二三万言。材料说明当时
A.经学学者的研究能力加强 B.儒学逐渐与社会现实结合
C.儒学研究陷人零散与烦琐 D.经学因晦涩受到佛道冲击
4.关于杨贵妃之死,有不同记载。《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杨贵妃组死于佛室;《文明译从》中则说,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个侍女。这反映出
A.历史现象具有很大的复杂性 B.历史现象均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C.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 D. 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事实
5.以下是某艺术节上展出的几幅日本、韩国友人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能够体现中国书法
A.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B. 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
C.在书写上已经规范化 D.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6.朱熹曾指出:“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利益)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在这里朱熹主张
A.天理与人欲不可兼得 B.仁义与天理是后天养成的
C.天理与义利相辅相成 D.一切私利是社会混乱根源
7.考古学家在徽州先后发现了《南宋嘉定八年(1215 年)徽州吴拱卖山地契》《元至元十七年(1367 年)徽州吴凤郎卖山地契》《宋龙凤五年(1359年)徽州谢志高卖山地契》《宋龙凤十年(1364 年)徽州谢公亮退地契》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可以证实当时
A.上地国有制遭到破坏 B.农业生产集约化趋势
C.土地私人所有制性质 D.契约守信机制已完善
8.清朝的密折制度规定,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将相关政务、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密折奏事”,由专人送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一制度的推行
A.确保了官员皇递奏折的权利 B.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
C.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 D.建立起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
9. 表l
上表反映了广西地区
A.人地矛盾趋向尖锐 B.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C.人口土地同步增长 D.民众生活深受战争影响
10.有学者指出,近百年的中西文明碰撞,是西方多元竞争性文明与中国大一统的“安分敬制”性文明之间的碰撞;中国近代的挫折与失败,与这种以安分为内核的文明共同体缺乏演进与适应能力有关。这主要说明
A.传统文明在近代演进中得以充实 B.两种文明在碰撞中实现双向发展
C.西方文明全面超越中国传统文明 D.中西方文明结构影响了社会走向
11. 下图是一张股票,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新式火柴业是民族资本家投资的首选 B.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营企业有所发展
C.近代工业布局不均衡格局有较大改变 D. “实业救国”与“设厂自救”深得民心
12. “中日的淞沪大会战,可以说是规模空前,同时也改变了中日决战的事前安排,以及事后的战争发展方向,是中日战略的轴线。”淞沪会战改变“中日决战的事前安排”主要表现在
A.标志抗日战争进人全新阶段 B.打乱日本对中国的战略部署
C.迫使日本改变侵略中国策略 D.中国两个战场调整反攻部署
13.根据一位美国著名科学家的研究,1960年时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1960年,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建国初期的高校调整 B.半工半读高校的涌现
C. “八字方针”的实施 D.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
14.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前指示:“对这次会议持积极态度,力争在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上达成一些协议,促进国际形势的缓和……打破美帝对我国的封锁禁运,相机改进同英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关系。”这次国际会议
A.是对“一边倒”战略的阐释与体现 B.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定型
C.反帝反殖团结合作的亚非精神形成 D.使新中国国际大国地位得以体现
15. 1990年12月17日,某报公开发文指出:“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这就是说,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这主要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已经成熟 B.时人对市场经济属性存在分歧
C.两极格局解体影响社会价值取向 D.经济体制改革向更高层次发展
16.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并无明显的内战、暴动、流血的痕迹;被从独占的统治宝座上推翻下来的土地贵族.在新的民主政体中也还有一席之地。这主要是因为
A.城邦公民政治素质较高 B. 采用中庸态度彼此妥协
C.平民贵族利益高度一致 D. 改革者具有高尚的品质
17.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从亚洲、非洲、美洲运往英国或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英属殖民地的船只运送。此规定
A.有利于英属殖民地经济发展 B.使英国获得世界市场垄断地位
C.巩固了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 D.直接引发英法两国间殖民战争
18. 1792~1804年、1848~1852年,法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第二共和国;1875年,法兰西共和制虽得以确立,但仍然历经曲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法国的
A.历史文化传统 B.经济发展特征 C.社会结构复杂 D.共和思想缺陷
19. 表2
对上表德国科技发展信息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技术革命均源于生产生活推动 B.交通运输业成为科技革命的核心
C.科技进步与国家的统一相关联 D.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促进科技进步
20.《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已经破坏了”。这一论述
A.否定了资产阶级历史作用 B.批判了资产阶级对近代世界进步的阻碍
C.认同了资产阶级价值观念 D.肯定近代以来世界发生的社会历史变革
21.罗斯福新政的第一步,就淘汰银行10797家。公众舆论评价说这个行动优如“黑沉沉的大空出现的一道闪电”。这一“闪电”的深远意义是
A.在整顿金融业方面成效显著 B.通过整顿银行克服了金融危机
C.加强国家对金融的全面控制 D.开启了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模式
22.下面是一本关于“朝鲜战争”的历史专著的目录(局部),从该目录可以看出,朝鲜战争的主要影响是
A.使资本主义阵营受到严重打击 B.导致了美日韩关系的急剧变化
C.形成相对稳定的区域关系格局 D.推动了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3.赫鲁晓夫提出“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代之以“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1967年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口号都
A.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创新性的特征 B.与美苏争霸中苏联居于优势密切相关
C.是“加速发展战略”在改革中的运用 D.体现了苏联领导人对国情的片面认识
24.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由此而形成的相互影响、制约也大大增强,这对超级大国以实力和强权推进单极进程无疑会起到牵制作用。这表明经济全球化
A.影响世界政治格局 B.严重削弱超级大国实力
C.改变美苏争霸局面 D.延缓了“一超多强”进程
二、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7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8~30题为选做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做题:共37分。其中第25题13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源于明代中期的钱铺、钱庄、银号等金融机构,即对城乡居民及工商业经营者发放货款。到明末清初以后,由单纯的从事银钱兑换的货币经营资本,开始向高利货资本转化。其业务由银钱兑换发展到兑换、放款、存款、开发钱票、开展汇兑等多种业务。形成一个多种业务的,综合性的金融机构。其资本规模也得到相当的扩张,合伙制也在钱铺钱庄银号经营盛行。尤其是到了乾嘉以后,这种发展之势更加明显。清末,银行逐渐兴起,替代了钱庄。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材料二
早在13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一些富有的家庭为方便经商,纷纷设立了私人银行,如佛罗伦萨的巴尔迪银行、佩香贾银行、麦迪西银行和热那亚的圣乔治银行。在16世纪下半叶,由政府担保的公共银行开始大规模地兴建起来,1552年的帕勒莫和那不勒斯银行、1586年的热那亚银行、1587年的威尼斯银行、1593年米兰圣安布罗焦银行、1597年的米兰银行、1605年的罗马银行、1609年的阿姆斯特丹银行,以及1619年的汉堡银行等相继建立,进一步促进了欧洲的金融制度发展。所有这些公共银行,都是储蓄或转账银行。一般而言,他们接受政府或其他机构的货款,但都禁止向私人个体发放货款。1694年英国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是第一个资本主义股份银行,它是现代银行的标志。根据英王特许成立,股本120万镑,向社会幕集。成立之初即取得不超过资本总额的钞票发行权,主要目的是为政府垫款。
——摘编自[美国]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
(l)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的金融机构与13~17世纪西欧银行的共同之处。(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清时期的金融机构与西欧银行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9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3
项目
《1787年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参与制订者
55名代表,其中14人从事土地投机,24人从事高利贷活动,11人从事制造商业和造船业,40人为债券持有者,15人为奴隶主。
49人参与,其中同盟会会员38人,留学日本和有欧美经历的40人,40岁以下的有37人(已知出生年份的议员), 35岁以下的有30人。
续表
时间
4个多月激烈争论.最终达成妥协
从起草到颁布经历2个多月
主 要内容
国会是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走行政首脑、国家元首或武装部队总司令。司法权斌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视政务……法院依据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制度
总统制
责任内阁制
实施
历经200余年,基本严格执行,确立了宪法的崇高地位。
颁布仅仅三个月,袁世凯就公然违背;1914年被《中华民国约法》取代;20世纪20年代淡出历史舞台。
运行特点
浓厚的法治色彩
具有典型的人治特色
——摘编自姜士林主编《世界宪法全书》
表3为美国《1787 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比较。从表中提取中外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胡适在五四之后,就呼吁“死心塌地”学习西方,不要怕“模仿”,也不必担心“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要敢于承认我们文化的落后,正视我们“百事不如人”。主张“全盘的西化,一心一意的走世界化的路”。1930年又提出:“无论什么文化,凡可以使我们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都可以充分采用、充分吸收。”1933年,他说:中国文化的出路“不完全是师法国外的问题……我们可以充分采用世界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一步一步地自觉改革。”……有人说“胡适是主张自己向着西化的怀抱猛扑,让中国固有的文化自然而然地从西化怀里找回到中国本位。”这是一种“矫枉必须过正”的宣传手法,也是他最崇拜的梁启超惯用的宣传方式。
——摘编自王东等《关于“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文化”的讨论》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早期,以福泽谕吉为首的启蒙学者,将西方现代国家为参照系,对日本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批利,他们很少提及日本人的优点,而是偏重于自我批判。在席卷日本人的文明开化浪湖中,确实出现了盲目崇拜欧美人,完全否定自已的民族虚无主义,首担任外务省的井上馨甚至主张:“化我帝国和人民,恰如欧洲郑国、恰如欧洲人民”的全盘西化的主张。
后来,欧化主义一度使日本人迷失了自我,引起了人民反感。先进的日本学者主张国粹主义,致力于克服前段自我认识的偏差,重折挖掘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优点,尝试全面地对日本人加以评价。但他们并不是顽固的倒退到复古主义,并不反对学习西方,立足于扬长补短,在挖握日本人的优点时,也毫不留情的揭露日本人的弱点。
——摘编自杨宁一《了解日本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适和日本学者对待西方文化态度变化的共同之处,并简要分析胡适态度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4分)(二)选做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垃计分。
28.【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77~1985年,科技事业基本是从“文化大革命”中恢复的过程,并开始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科技政策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法律、法令形式的科技政策;二是通过党政领导机关或科研管理机构发布的有关科学技术的战略、规划、计划、决定、条例、规定、章程和制度等;三是以办法、通知、意见、会议文件以及主要领导人代表党和国家的重要讲话等形式出现的科技政策。此外,还有支持科学技术发展条件的政策,如:人才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及相关的教育政策。
结合该阶段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方针,科技政策更多地侧重了技术政策。1978~1979年,中法,中德(联郑德国)、中美分别签订了科技合作协定。还成立了中美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也再度掀起了高潮。这段时间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对促进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一度追成了依赖国外技术和大量进口零配件的被动局面。但总体来说,此阶段的技术政策还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主要作用。(7分)
29.【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波茨坦公告共13条,主要内容有:盟国将予日本以最后打击,直至停止抵抗;日本政府应立即宣布所有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日本投降后,其主权只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由盟国指定的岛屿;军队完全解除武装;战犯交付审判;日本政府必须尊重人权,保障宗教、言论和思想自由;不得保有可供重新武装作战的工业,但容许保持其经济所需和能偿付货物赔款之工业,准其获得原料和资源,参加国际贸易;在上述目的达到、成立和平责任政府后,盟国占领军立即撤退。
——摘编自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的主要背景和目的。(7分)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波茨坦公告》发表的主要意义。(8分)
30.【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东方朔是汉武帝征举“方正肾良文学材力之士”时公车上书的人才,先在金马门待召,后为常侍郎,长期“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汉武帝好游猎,欲划出关中大片土地开辞上林苑,东方朔以为“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损耗五谷”,劝阻汉武帝不要开辟这个禁苑。汉武帝虽然肯定他的进谏,擢他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还赐他黄金百斤,但仍然开辟了上林苑。他的其他几处进谏也都称引《诗》《书》,标榜尧、舜、禹、汤、文、武等儒家圣人。基于儒士的立场,他对汉武帝的求仙活动不参与,更不煽惑。元封元年,汉武帝封禅泰山之后,方士们说蓬莱神仙似乎可得,于是汉武帝怀着侥幸心理欣然前往,想要亲自乘船到海上寻找蓬莱仙人。群臣皆谏阻,东方朔也上谏道:“夫仙者,得之自然,不必躁求。若其有道,不忧不得;若其无道,虽至蓬莱见仙人,亦无益也。”最后汉武帝放弃了浮海求仙的打算。东方朔的所作所为,堪称“立场坚定的儒士”。
——摘编自《东方朔传》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方朔进谏汉武帝有成有失的主要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东方朔作为“立场坚定的儒士”的主要表现。(8分)
一、选择题
1-5:BBCAA 6-10:CCBAD 11-15:BBADB 16-20:BABCD 21-24:DCDA
二、非选择题
25.(13分)
(1)同:①背景相同:商品经济、长途版运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②性质相似:都具有近代银行的某些属性。③态势相似:都得到快速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①前者私人经营;后者由私人经营发展到政府担保的公共银行;②前者只经营国内业务,后者开展国际业务;③前者主要为私人服务,后者主要为政府服务,禁止向私人发放贷款;④前者为合伙制,后者为股份制。⑤前者发展缓慢,鸦片战争后才发展为近代银行;后者出现较早,17世纪末就己经出现。(6分,任答三点即可)
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专制制度。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航路开辟、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的影响。(3分)
(言之有理,的情给分,但本题各小题学生总得分不得超过各小题赋分值。)
26.(12分)
示例1:《临时约法》与1787年宪法的关系。(2分)
论证:《临时约法》在制订形式、主要内容、主要制度等方面,明显借鉴了1787年宪法的部分做法,并得以实施;但由于两国国情差异极大,时代相距久远,导致两者的命运迥异。(10 分)
示例2:《临时约法》与1787年宪法差异分析。(2分)
论证:制仃订参与者,前者更为多元化,历时较久;后者以革命派和欧美化的留学生为主,制订仓促;前者在妥协中得以制订,后者因人定法;前者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时代条件,因此能够持久;后者因自然经济、社会性质、社会环境不同,而未实施且很快被破坏。(10分)
示例3:1787年宪法与《临时约法》运行特点成因谈。(2分)
论证:前者是移民国家,有较好的社会基础;后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社会基础薄弱。前者己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封建传统,后者封建统治根深蒂固。前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后者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劣势。前者分权明确,后者机制不明,因人定法。(10分)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但本大题学生总得分不得超过试题赋分值。)
27.(12分)
(l)共同之处:从主张全盘西化到充分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改造本国传统文化。(2分)
原因:前期胡适系统地接受西方先进思想;借鉴梁启超的宣传手段;西方文化遭到传统势力的顽强抵抗。后期学习西方文化的阻力减弱;胡适对中西文化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划。(6分)
(2)关系:应合理地继承发扬自身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以促进本民族和社会进步与发展;绝对的全盘西化和格守传统文化都是不恰当的,应是二者的结合。后来中、日两国的实践,表明正确地处理二者的关系的重要性。(4分)
选做题
28.(15分)
(l)特点:将科枝政策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确立党对科技改革及科技政策制定的领导地位;侧重于人才政策、教育政策和技术政策的改革;加强对外科技合作。(8分)
(2)作用:加快了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有利于石油、化工等重要产业的恢复和发展;加快科技改革规范化、法制化的进程;有利于科技教育事业的恢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7分)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但本题各小题学生总得分不得超过各小题赋分值。)
29.(15分)
(l)背景:德国已无条件授降,日本在中国、太平洋战场即将失败。(3分)
目的:敦促日本尽快无条件投降,明确日本法西斯需承担的责任。(4分)
(2)从国际法角度确定日本侵略性质;有利于清算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奠定了战后国际秩序的法律基础。(8分)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但本题各小题学生总得分不得超过各小题赋分值。)
30.(15分)
(l)原因:失败是因为官职卑下,人微言轻;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经济实力雄厚。(4分)成功是由于东方朔能言善辩,讲究进谏策略,参与群臣谏阻,且切中汉武帝侥幸心态。(3分)
(2)表现:入仕体现了“方正肾良”文学及儒学造诣;进谏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等观念;对汉武帝活动求仙活动不参与,体现了儒者风范;要求汉武帝放弃浮海求仙,体现了儒家忠孝观念。(8分)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但本题各小题学生总得分不得超过各小题赋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