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名校联盟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段考试卷(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河南名校联盟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段考试卷(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河南名校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三适应性考试(一)‎ 语文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般印象中,魏晋名士是一群仪容秀美、谈吐风雅的士人。但这种令人企羡的风度是否代表这一群体的全部,是一个可以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仅以邓艾、钟会伐蜀之役中发生的“二士争功”悲剧为例,来谈谈名士的另一面。‎ 伐蜀之役由司马昭的亲信钟会为主帅,邓艾受命率领偏师。钟会统帅主力十余万,从骆谷、斜谷的大路进取汉中;邓艾与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从陇西进攻,进行战略牵制。尽管最初魏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蜀国大将姜维依仗剑阁天险,与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相持依然保持战略上的主动权。此时,邓艾决定放弃原来与钟会汇合的计划,改走阴平小径,从而绕开剑阁天险,直取成都,进而一举灭亡蜀汉。‎ 钟会与邓艾二人背景迥异,钟会是名臣钟繇之子,出身于汉末最有声望的士人家族,与司马昭关系密切。《世说新语》中记载,司马昭、陈泰、陈骞、钟会相约出行,钟会迟到,司马昭戏谑时故意提及钟会父亲钟繇的名讳。时人重孝行,与人接谈中触犯对方家讳是严重的冒犯,但反过来,如果关系非常密切的朋友,也会用对方的家讳来开玩笑。素有捷才的钟会不甘示弱,用“矫然懿实,何必同群”予以反击。这八个字中巧妙地点到了车上三人的家讳,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陈泰的父亲陈群,陈骞的父亲陈矫。这种妙对是魏晋风度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士人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 邓艾出身低微,是襄城典农属下的部民,靠积累军功而致高位。更糟糕的是,本人口吃,与讲究捷悟的文化风气格格不入。或因如此,在争功一事上,邓艾最后可谓冤屈而死,跟随他灭蜀的部下也未能获得应有的封赏。‎ 由此可见,魏晋风度虽然是一种精致高雅的文化,但也要注意这种文化背后的阶层性和封闭性。实际上,官僚阶层经过魏晋两代的生长发育,已经形成了一个通过婚姻、交游、同僚、征辟等方式凝结起来的政治利益共同体。加之魏晋之际玄学清谈的兴起,这些官僚家族又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趣味和认同。东晋南朝的士族虽然并非完全承自魏晋官僚阶层,但至少有两个重要的特征源自西晋:一个是具有累世仕宦倾向的政治群体,一个是以玄学清谈为共同文化特征的官僚阶层。‎ ‎(节选自仇鹿鸣《魏晋风度倡导了怎样的社会风尚》)‎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般来说,具有秀美的仪容和高雅的谈吐两个基本条件才能成为魏晋名士。‎ B.邓艾灵活指挥,改变计划直取成都,在伐蜀之一的胜利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司马昭戏谑不避钟会家讳,证明二人关系密切,也表现出他们的名士风度。‎ D.魏晋时代的社会阶层逐步固化,使出身卑微的的个人不大可能获得身份突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提出问题,统领全文,引导人们对魏晋名士和魏晋风度做深度思考。‎ B.文中简述伐蜀之役,强调钟会、邓艾的功劳,为论述二人的最后结局做准备。‎ C.主体部分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证明语言表达对魏晋名士的重要作用。‎ D.末段得出结论,指出魏晋风度不过是世袭官僚阶层的趣味趋同,具有排他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魏晋名士全都是一群气质风雅的士人,就不会发生“二士争功”的悲剧 B.时人虽重孝行,但即使拿家讳开玩笑,如果能表现出个人捷才,也能被欣赏。‎ C.东晋、南朝士族可能会更加追逐精致高雅的文化,把玄学清谈之风推向高峰。‎ D.魏晋风度植根于士族官僚阶层,对后世正面影响较大,但其局限性常被忽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不速之客 梁晓声 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1985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教师,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 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 他笑了摇头:那可不行。只有半个月假。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 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 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我们一起去沧州……‎ 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 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别人以为,父子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其实不尽然。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 他问我: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它弹起来没完,外号叫“观赏猴”的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就是他。人们都说我俩长的像双胞胎。但去年他死了……我不禁一怔,不知道小侯为什么死,更不知和到沧州去探望一位“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 他吸了两口烟,说:小侯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而死的,他用外衣保护好器材,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 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他父亲是一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子俩九年没见面了。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希望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是可以叙叙父子情的。队友们—一传看了那封信,都哭了。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自然而然的,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 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领导当即就批准了,还方方面面地嘱咐了我一通,怕我和小侯的父亲见面之后露出破绽,最后交给我小侯遗物中的他父亲的一张照片。‎ 在车站,他望着我,我望着他。过了好一阵儿,他问我:儿子,是你么?我说:爸,是我啊!‎ 我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我忍不住哭了,仿仿佛我们真的九年没见过面了。他也落泪了。‎ 后来我们就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都不停地吸着烟。聊了一会儿之后。“父亲”似乎起了疑心,从兜里摸出“我”的照片,也就是小侯的照片,低头看看照片又看看我,犹豫好一阵儿,终于单刀直入的问:小伙子,别演戏了。说吧,你为什么冒充我儿子?‎ 我无奈,只有老实交待。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说: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已经不该叫你儿子了。既然你老实交待了,那么我也老实交待吧。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和你一样,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经领导批准,专为了完成这一项任务的……‎ 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 列车即将启动,我们不得不都站起。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彼此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 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一周前,我收到了老孟,也就是当年“冒充”小侯父亲那个人写给我的信。信上说,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想得整天磨磨叨叨的。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她在归天之前,和儿子、孙子,团圆上几天。我想,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线,就节省几元钱吧!‎ 唉。这些石油人哪!怎么是这么奇特的人啊!‎ 我流下了泪,默默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把我这点儿心意,也给老人家带去吧!‎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他”,但作者并没有给“他”一个具体的名字,颇具匠心,强 调了主人公的平凡,凸显了“他”所代表的普遍意义。‎ B. 去见小侯父亲之前领导交给 “他”小侯父亲照片的细节看似闲笔,其实它是情节发展的关键,否则,“他”和父亲无法见面。‎ C. 文中多次使用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或用来表现石油工人高尚的精神境界,或用来表达“我”对石油工人的敬仰之情。‎ D. 作品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两个石油工人冒充父子关系的故事,赞扬了石油工人特有的奉献精神和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5. 小说以“不速之客”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6. 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他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由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也因此有54.64%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换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杨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行浅阅读去世》)‎ 材料三:‎ 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3.2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3.69%,大部分学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 ‎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 阅读。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 ‎  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单单问责大学生是无法真正触及到危机根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 (摘编自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的《聚焦大学生阅读缺乏症:浅阅读盛行,兴趣至上》)‎ 材料四:‎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但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7. 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书里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浅阅读的定义→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浅阅读的常见内容 B. 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专业人士的担忧→中学生阅读主流及困惑 C. 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 D. 浅阅读常态化的社会现实→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对浅阅读社会化的反思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灵怡悦,有可能来自于阅读材料的画面感和阅读介质的新鲜感以及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 B. 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们恰恰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理,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C. 因为中学里已经流行浅阅读,所以大学里也已经很难遏止浅阅读的发展趋势,最终使“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 D. 浅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趋势不可阻挡。但是他会给人类文化造成多大的伤害,一时还无法预料。‎ E.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一些思想深刻的读本不受欢迎也是可以理解的,深阅读的兴趣需要引导。‎ ‎9. 根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说明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罴质直木强,处物平当,州闾敬惮之。魏太和中,除殿中将军,稍迁雍州别驾,清廉疾恶,励精公事。先是南岐、东益氐羌反叛,乃拜罴冠军将军,镇凉州,讨平诸贼。还,授西河内使,辞不拜。时人谓曰:“西河大邦,奉禄优厚,何为致辞?”罴曰:“京洛材木,尽出西河,朝贵营地并第宅者,皆有求假,如其私办,即力所不堪,若科发人间,又违宪法,以此致辞耳。”粱复遣曹义宗围荆州,堰水灌城,不没者数版。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 城中粮尽,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每出战,常不擐甲胄,屡经战阵,亦不被伤。弥历三年,义宗方退,齐神武率军进潼关,人怀危惧,罴劝勱交士,众心乃安。尝修城未毕,梯在城外。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觉。比晓,轨众已乘梯人城。罴尚卧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 出,谓曰:“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尝有台使至,罴为设食,使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又客与罴食瓜,客削瓜皮,侵肉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愧色。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 分给将士。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咸去乃见思。罴安于贫素,不营生业,身死之日,家贫甚罄,当时伏其清洁。卒于官,赠太尉、都尉、相冀等十州刺史,谥曰忠。‎ ‎ (节选自《北史·王罴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 B. 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 C. 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 D. 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字,古人成人后则有字,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和“名”相表里,所以又叫“表字”。‎ B.拜,指古代高级官员在任命仪式上对君王的拜谢礼,后来演化成授予官职或接受官职。‎ C.铁券,特指封建时代皇帝赐给功臣、重臣的允其世代享有免死罪的证件,也叫免死券。‎ D.谥,即谥号,指古代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罴刚直倔强,做事平易恰当,他因公受赏,被授予西河内使,但他并没有满眼盯着优厚的俸禄,而是看到了上任后的左右为难。‎ B.王罴勇武过人,公平对待下属,荆州城被围缺粮,他和将士共同煮粥守城,他这种性格受人推崇,但有时也被人嘲笑。‎ C.王罴胸怀坦荡,做事不修边幅。他曾当面训斥台使不珍惜食物,也曾亲手捡起别人削在地上的瓜皮面吃,两次使被招待的官员蒙羞。‎ D.王罴安于清贫,不屑置办家产。虽然多次被任命为太尉、都督和诸州刺史等职,最后死于任上,但清净的名声得到时人的认可。‎ ‎1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所思①‎ 杜甫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樽俎定常开。‎ 九江②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③。‎ 注:①崔漪自吏部而谪荆州司马,杜甫作诗寄之,②九江:于后文的“一柱观”,结尾崔漪在荆州谪居之地。③滟滪堆:即瞿塘峡峡口的滟滪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定常开” 虚写崔漪被贬之后的生活,也表明作者对崔漪非常熟悉。‎ B.“醉”字传神,虽谪官偏僻之地,但酒樽常开,凸显崔漪癫狂落拓的形象。‎ C.日落时分,崔漪竟不知自己酒醒何处,实为借酒浇愁,暗含苦闷之情。‎ D.诗中多处使用想象手法,所写内容既照应标题,又使得格调不甚凄凉。‎ E.作者借崔漪虽遭贬谪仍然醉卧的形象,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痛苦心情。‎ ‎15.古人评价这首诗时说“苦忆”二字,直贯全章,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的两句诗“ , ‎ ‎”,既印证了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的“晋陶渊明独爱菊”,又让人读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情。‎ ‎(2)苏轼在《赤壁赋》里赞美曹操当年在赤壁之战时临江赋诗的英雄形象时说:“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鲁迅对《呐喊》中的人物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这不仅得力于他高超的写作技艺,更因为他对国民劣根性深刻地思考与认识。‎ ‎②59岁现象,即有些干部一直廉洁奉公,但想到自己马上要退休了,就趁机捞一把,往往是因收受贿赂而东窗事发,受到起诉。‎ ‎③他接管我们班之后,深感头疼,因为全班学生的成绩良莠不齐,几个前任班主任都干了不长时间,然后都摇头叹气,无奈走人。‎ ‎④文化层次决定文明程度,这话可能没错,而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恰恰是高文化层次人群的见利忘义,有时达到利令智昏的程度。‎ ‎⑤尽管地方政府给了他很多支持,但他坦言,自己在创业的道路上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当其冲的就是资金问题。‎ ‎⑥亲爱的旅客朋友,又到了说晚安的时候了,车窗外已是万家灯火,夜色阑珊,希望你今晚能有一个好的心情,明天再见。‎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这次军演中,所有参赛部队要通过12个科目进行逐对厮杀,其中既包括空地对抗,还设置了特种车辆驾驶、轻武器射击等。‎ B.我们认为,朝核问题是由美国敌视朝鲜政策造成的,至于能否真正的解决朝核问题,考验着特朗普政府的诚意和执政能力。‎ C.由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不利于云的产生,使太阳辐射增加了对近地层大气的持续加热,造成我国南方很多地方高温多雨的天气。‎ D.《战狼2 》讲述了脱下军装的冷锋被卷入一场非洲国家的叛乱,本来能够安全撤离的他无法忘记军人职责,重回战场展开救援。‎ ‎19.下列各选项均取材于《红楼梦》,人物语言表达最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贾雨村由一个穷书生受命为官员,初次断案时,手下的门子暗示他到密室里,然后微笑着向他介绍过去他们之间的一段贫贱之交。贾雨村首先是内心一惊,接着忙携手笑道:“原来还是故人。”‎ B.王熙凤第一次见林黛玉时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C.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想王熙凤请求救济,当听见王熙凤答应给他二十两银子时,说:“我们也知道(贾府)艰难的,但只俗话说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呢。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 D.刘姥姥在贾府说话时摔了一跤,众人都拍手呵呵地大笑。贾母笑骂道:“小蹄子们,还不搀起来,只站着笑!”刘姥姥已爬起来了,自己也笑了,贾母又问她:“可扭了腰没有?叫丫头们捶捶。”‎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一个人的苦乐全凭自己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 ① ,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图书的穷书生, ② ; ③ ,并不羡慕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21.请根据下面的文字进行想象推理,然后把空缺处填补完整。(5分)‎ 一位政客在拉选票时不停地承诺,说今后要为当地弄来更多的钱。当地的一位老太太听着就插嘴说:我们不再需要这么多钱了,钱已经够花了,我们需要的是先解决好一件小事儿,那就是让我们的孩子能够继续到海边捡拾贝壳。 ‎ 老太太的话让在场的人一愣,随即赢得一片掌声。政客懵了,过了好大一会儿才会有所感悟的说: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儿。‎ 孩子们不能到还边捡贝壳,是因为① ,而 ② 确实是一件大事, ③ , ④ 都是政客所要考虑的问题,因而他认为这不是小事儿。‎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经典,被称为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但不论是《周易》《诗经》还是《论语》《史记》,不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四大名著,都自有它们产生的背景。有位作家感叹:时代的变迁和原典背景的消失,使人们越来越远离经典。‎ 在阅读越来越呈现碎片化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要重视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和思考?请任选一部经典,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河南名校联盟2017——2018学年高三适应性考试(一)‎ 语文答案 ‎1.D ‎2.C ‎3.A ‎4.“多次使用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说法有误,只有最后“我”拿出蜂王浆的言行才从侧面表现出“我”对石油工人的敬仰之情。‎ ‎5①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②“不速之客”略带贬义,而文中的“他”厚道热情、乐于助人,这样使读者形成理解上的反差,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3分)‎ ‎6.情节特点:①出乎意料:小侯是假的,父亲也是假的;他们都发现对方的假之后,还愿意再假下去。②符合情理,小侯父子为国家建设献出生命。感到了“他”和老孟,再加上中国人对亲情的传统认识,所以“他”和老孟愿意完成这个特殊的任务。‎ 艺术效果:这样的情节安排表现出平凡的石油工人伟大的家国情怀。‎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答“主要用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平中见奇”等,并解释清楚都可以酌情给分)‎ ‎7.C ‎8.A.D ‎9. ①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②缺少阅读时间;③浮躁的社会情绪: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对知识、学问的轻视等;④学习生活压力大;⑤读者有参与的乐趣(每点1分,答对其中四点即可满分)‎ ‎10.B ‎11.C ‎12.C ‎13.(1)如果私自办理那些事,则是(我的)能力达不到的,如果向民间发布命令(去做),又违法了法律规定,因此就推辞了。‎ ‎(2)王罴举止出自真情,不做巧诈之势。T凡他任职过的地方,即使看不见她当时的功劳事迹,在他离开之后都怀念他。‎ ‎14.C.E ‎15. ①前四句写崔漪洒脱不羁,有敬仰之意。而今听说他被贬为荆州司马。暗含苦忆之情;‎ ‎②五、六句作者逢人便说,对崔漪的思念,偏偏崔漪那边没有人来传信报平安。倍添苦忆之情;‎ ‎③最后两句作者只有让锦水带着自己的眼泪流过滟滪堆,镏到荆州去见崔漪,直诉苦忆之情。‎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6.(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17.D ‎18.B ‎19.C ‎20. 答案示例:①即使置身在极其虚荣的环境。②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股票)③满足于田园生活的隐者。你每处2分 ‎21. 答案示例一:①海水污染时,海洋贝类动物消失。(2分)②怎样使贝壳重现海滩(1分)③保护环境(1分)④发展经济(1分)‎ 答案示例二:①政府把海滩圈起来收费(2分)②让市民拥有休闲的环境(1分)③发展经济(1分)④和谐生活(1分)‎ 答案示例三:①孩子们没有玩儿的时间(2分)②让孩子们健康成长(1分)③保证教学质量(1分)④规范教学秩序(1分)‎ ‎(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22.利益提示:应该重视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因为虽然经典产生的背景已经消失,但经典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将会永远地光照人间 论据选取:题目材料中所列举的经典名著皆可作为论述对象。‎ 文言文译文:‎ 王罴字熊罴,是京兆霸城人。 王罴刚直倔强,处事公平,州郡人对他又敬又怕。魏太和年间,被任命为殿中将军,不久升为雍州别驾,他为人清正廉洁,疾恶如仇,勤于公事。在此之前,南岐、东益之地的氐羌人反叛,就授命王罴为冠军将军,镇守梁州,讨伐并平定了叛贼。归来,朝廷封他为西河內史,他没有接受。当时有人对他说:“西和地域辽阔,俸禄优厚,你为什么辞去这个职务?”他答道:“京城洛阳建筑需要的木材,都是西河出产,朝廷的显贵政要们营造府第,都必须有求必应。如果私下办理,则人力物力都负担不起;如果向百姓摊派,又违反宪典。所以我要辞去这个职务。”梁国又派曹义宗围攻荆州,蓄水灌城,大水距城头只有几块墙板的距离。当时内外多事,没有余暇救援,于是授给王罴铁券,说如果能保全城池,则当授他为该州刺史。城中粮尽,王罴煮粥,与将士们均分而食。每次出战,不曾穿盔戴甲,屡次作战,也不曾受伤。齐神武帝派韩轨、司马子如从黄河东岸乘夜渡河,偷袭王罴,王罴没有发觉。等到天亮,韩轨的将士已经登梯入城。王罴还没有起床,听见门外闹哄哄的,便光着身子,露着头发,光着脚,抄起一根木棒,大呼而出,说道:“老罴当道卧,貉子怎能过!” 敌人见了,惊慌后退。王罴追到东门,部下也有一些人赶到,合力击败敌军。韩轨的将士于是弃城逃跑。文帝听说后,赞许王罴豪壮。当时关中饥荒严重,征调民间粮食,以供军用。有隐藏者,命令互相告发,很多人遭受拷打,也有人因此逃散。只有王罴向来讲信用,辖境中无人隐藏粮食,征得的粮食也不比别的州少,而且没有怨言。文帝认为华州是险要之地,派使者犒劳王罴,让他严加守备。等到齐神武兵临城下,对王罴说:“为什么不及早投降?”王罴大呼道:“此城就是我王罴的家,生死在此,想死的过来!”齐神武不敢进攻。[‎ 王罴为人俭朴直率,不修边幅。有一次,朝廷派来一位使者,王罴为他设下饭肴。使者竟然把薄饼的边缘撕去。王罴说:“耕种收获,已经不易,去壳加火,费力不少,你这种做法,恐怕是不饿。”命令随从将饭肴撤走。使者大惊,十分惭愧。又一次,一位客人与王罴吃瓜,客人把瓜皮削得很厚,王罴不高兴。等到瓜皮落到地上,王罴就从地上拣起来吃。客人神色很惭愧。]他为人又严厉急躁,曾经有一名小吏挟私愤报告事情,王罴来不及下令拷打,竟拿起自己的靴子去打他。每次宴会,王罴都亲自称量酒肉,分给将士。当时的人推崇他为人平均,嘲笑他为事琐碎。王罴的举止出自真情,不做巧诈之事,凡是他所任过职的地方,虽然在当时没有什么功迹,在他离任后却都思念他。王罴安与清贫朴素的生活,不置买家业,去世的时候,家里一无所有,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清廉高洁。王罴死于官任上,他曾经被授予太尉、都尉和相冀等地的刺史,谥号为忠。‎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