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测一轮复习试卷(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测一轮复习试卷(带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小题,共60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白寿彝对宗法分封制曾作如此评价:“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这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家国同构 B.神权统治 C.等级森严 D.中央集权 ‎2. “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这一现象说明 A.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 B.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 C.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 D.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 ‎3.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历九代闰君。其中,兄终弟及3人,次子继位l人,孙子继位2人,不明嫡庶l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仅2人。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瓦解 B.王位继承混乱 C.宗法制度松弛 D.中央集权确立 ‎4.有人曾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5.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6.商周时期,耕于梓野的伊尹后来“摄行政于当国,以朝诸侯”;姜太公曾“卖饮于孟津”,后物佐文王兴盛西周。据此可知当时 A.世官制度已被打破 B.年幼君主大权旁落 C.官员选拔不拘一格 D.天下共主局面形成 ‎7.近代有学者称:“‘封建社会’这个名词的正确定义,就是名义上在一个王室的统治下,而实际上土地权和政治权却被无限制的分割;每方土地上都有它的大大小小的世袭主人,支配着一切经济和政治上的权利,形成一种地主与附属土地的农奴的现象。”这种封建制度普遍推行的结果是 A.初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C.导致了统一国家的分裂 D.削弱了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 ‎8.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堵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闰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A.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 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国家政权连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D.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9. 《春秋》中有一段记载,提及公元前651年,周王力不能及,齐侯乃召集有关堵侯在葵丘互相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的流通。约三百五十年后,孟子又提及葵丘之盟,可是他表示不满:盟誓自盟誓,会后各国仍自行其是。据此可以推论出 A.周王室的中枢权力不可取代 B.孟子主张中央集权 C.诸侯国对农业重视不够 D.霸主齐侯并无影响力 ‎10.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A.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B.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 C.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 D.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 ‎11.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正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B.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C.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D.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1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从。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找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13.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的历史根源分别是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使权制、道家思思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思 ‎14.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们自称华夏,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代边远少数民族。据载,春秋时楚武王自谓“我蛮夷也”,“楚自东夷伐陈”,“楚破南阳九夷”;另有“公会戎于潜(山东曹县)”,“公及戎盟于唐(山东鱼台县)”等。这说明(  )‎ A.夷蛮戎狄与华夏族地域差异明显   B.楚国是最早的少数民族混居国家 ‎ C.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以山东为主     D.中国境内民族融合现象出现较早 ‎15.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反映了 A.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B.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 C.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D.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 ‎ ‎16.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提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与注目于一姓一家之兴亡的后世帝王迥异。”由此可见“殷周间之大变革”‎ A.打破了传统的部落政治 B.与后世王朝的更替本质相同 C.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 ‎17.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列强”的做法 A.维护了宗法制度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导致分封制崩溃 D.促使了礼崩乐坏 ‎18.《尚书大传》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材料反映了 A.安土重迁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础 B.世代相传的采地是维系宋法体系的纽带 C.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 D.封地是诸候世袭的私有财产 ‎19.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中央集权制 ‎20.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 ‎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 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D.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 ‎21.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 中写道:“……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侧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材料主要反映出 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剧烈 B.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C.周未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 ‎22.‎ 王夫之在《论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中说:“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因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存乎神者之不测,有如是夫!”下列说法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郡县制的推行是秦速亡的原因之一 B.秦行郡县的目的是为了“行其大公”‎ C.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为害滋多” D.反对实行君主制 ‎23.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春秋时期的诸侯鲁昭公应用六佾,周天子可用八佾(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季氏只能用四佾,却偏要用八佾。孔子评论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表明 A.季氏与周王无血缘关系 B.孔子的地位受到冲击 C.鲁昭公僭越了天子礼制 D.诸侯争霸破坏礼乐制 ‎24.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  )‎ 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25.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 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 ‎26.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A.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B.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 ‎ C.垂直管理、分层管理    D.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27.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 A.调动了地方行政部门的积极性 B.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 C.创造了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D.隐含着使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28.西周规定天子都城12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七里,子男都城五里。这一内容体现了 A.各国经济实力的差异 B.维护政治秩序的目的 C.中央集权体系的建立 D.西周发达的建筑水平 ‎29.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权力渐渐转移给了“君”,“君有合族之道”的观念也渐渐为世人所接受。这反映了当时 A.君权专制中央集权开始形成 B.分封翻随若君权加强而瓦解 C.天子权威强化使宗法制消亡 D.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制发展 ‎30.“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的内容是 A.科举制度 地主经济 B.专制皇权 商品经济 C.官僚政治 地主经济 D.封建割据 商品经济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 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战国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立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从此以后,中国的皇帝不得不与庞大的文官集团共治天下,内廷与外朝的区分,颇同今日企业组织董事会与公司抗衡相似。‎ ‎——许悼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中国传统政治,既主选贤与能,为何不想出一种皇帝公选的制度来呢?这亦有它外在客现条件之限制。在贵族政治下,皇位容易公选,小国寡民城市国家的皇帝,也易公选。中国自秦以后,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社会上又没有特权贵族存在,散漫的一千几百个县行政单位,居民多数在农村,皇帝公选无法推行。有一个举国共戴长期世袭的元首,国家易趋安定。只求他不太作恶,利害两权,而容许一个世袭皇室之存在,这不能说是全由于皇帝方面之压力,也不能说是全由于人民方面之奴性。这尽可有一个较近光明的看去,较近情理的说法。‎ ‎——钱穆《国史新论》‎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晚期至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化趋势及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未能确立皇帝公选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其深远影响。(12分)‎ ‎32.纵观中国历史,中央和地方关系始终是关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大命题。古代围绕着“封建”与“郡县”之优劣利弊,自秦以来就多有讨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性甚众,然后属相远,相攻击如仇雔,诸侯更相诛伐,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斌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里诸侯不便。‎ ‎——苏轼《东坡志林》‎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性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 ‎——《汉书》‎ 材料四 ‎ ‎ 顾炎武:“知封建之以变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刘绍玢:“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苟得其人,别必任以数十年之久。”‎ ‎——据《清人对柳宗元的批评》整理 ‎(l)根据材料一就“封”和“郡”的字型结构来看,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何主要以别?(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秦、汉选择地方管理制度的共同因素?(4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清代学者对“封建”与“郡县制”的认识及由此折射出的时代诉求。(8分)‎ ‎(4)有人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儒、法之争,试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并以秦汉时期的郡县制为例加以说明。(4分)‎ 一、选择题 ‎1-10:ABCAC CACBA 11-20:AADAA AABBB 21-30:AADBC BCBDC 二、非选择题 ‎31、(1)变化趋势:地方行政制度由分封制到郡县制;选官制度由世卿世碌制到军功爵制再到察举制;君主制度由国君到皇帝;由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专业化官吏管理国家,逐渐形成文官集团管理国家。(4分)‎ 影响:为后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l分)‎ ‎(2)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形成。(3分)‎ ‎(3)原因:秦代大一统后推行郡县制;贵族政治让渡于官僚政治,皇帝公选无法推行;中国民众对世袭元首的认可和包容。国家大一统形成;分散的农村经济。(8分,任答四点即可)‎ 深远影响:积极,有利于强化国家统治;有利于社会稳定。(2分)‎ 消极,皇权至高无上,君主专制走向极端,极权主义根探蒂固。(2分)‎ ‎32.(l)分封制.封疆建国,割据一方;郡县制,为君主管理地方。(4分)‎ ‎(2)吸取历史教训;加强中央集权。(4分);‎ ‎(3)认识:郡县制与分封制各有弊端;调和郡县制与分封制的矛盾。(4分)‎ 诉求:顺应潮流改革创新;批判郡主专制。(4分)‎ ‎(4)郡县制初为秦朝法家所倡;汉代为儒家录用,适应“大一统”。(4分)‎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