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2017—2018学年上学期2016级
第一次双周练历史试卷
命题人:张娟娟 审题人:闫哲峰
考试时间:2017年9月14日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
1.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式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2.战国时期重士之风兴起,士的地位大大提高。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统一。这一现象( )
A.使贵族政治更加巩固 B.是“百家争鸣”的产物
C.开始打破“学在官府” D.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
3.春秋以前,“天”被尊为最高神,是人类的监视者、执法者。春秋时期,祭神祀鬼虽仍是“国之大事”,而“天之爱民甚矣”。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祭祀活动巩固了宗法制度 B.政治演变发展了天人关系
C.天道权威萌发了民本思想 D.神权观念强化了贵族政治
4.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下列观点中与上述思想一致的是( )
A.“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B.“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C.“是故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
D.“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5.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C.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6.《吕氏春秋》载:“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伐不义也。攻无道而伐不义,则福莫大焉,黔首(百姓)利莫厚焉。”此观点直接反驳的是( )
A.老子的“无为”思想 B.墨子的“非攻”思想
C.荀子的“王道”思想 D.孟子的“仁政”思想
7.《汉书·夏侯胜传》:“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害怕)不明经术(儒家经典),经术苟明,其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儒家思想有助于提高政治地位
C.儒家经典推动科举制度发展
D.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8.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9.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做是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下列对理学“内在生命与动力”蕴意理解正确的是( )
A.大力推行书院教育,广泛影响海外学派
B.汲取佛家和道家思想,使儒学形成成熟理论体系
C.突出三纲五常等级秩序,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精华,促进新儒学形成
10.“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 )
A. 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致良知
11.朱熹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他在这里强调( )
A.教育应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 B.要继承和发展太学的传统
C.仁者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须全面贯彻孔子的教育理念
12.“自宋以来,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13.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14.在清人赵翼所写的《廿二史札记》中,作者提到“元末殉难者多进士”的现象。书中描写到: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朝代,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殉难的人仍以汉族进士居多。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解释( )
A.少数民族政权元朝灭亡的原因 B.元朝知识分子地位降低的原因
C.理学对读书人的影响 D.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5.“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
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由此可见,两宋时期儒家学说的重大理论突破在于( )
A.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
B.创立出与佛道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C.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
D.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
16.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这主要是因为( )
A.理学思想从知识精英扩展到普通大众
B.陆王心学回答了对终极问题的追问
C.心学主张“心即理也”“致良知”
D.王阳明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17. 以下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籍贯分布图和明朝儒学家籍贯分布图。宋明时期儒学家籍贯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西学东渐的影响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文化政治中心东迁
18.在谈论泱泱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时,历史学家夏曾佑说了三句话:①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②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③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对这三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第①句是指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并使其成为正统思想
第②句中“政”的核心是中央集权制度
第③句是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大一统
A.① B.② C.③ D.①②
19.史书记载:“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对。”魏晋南北时期,编辑家法、谱牒蔚然成风,唐宋以降,这种风气尤其炽烈。这说明( )
A.秦“焚书坑儒”不足信 B.选官及婚姻取决于门第
C.儒学成意识形态的主流 D.儒家思想影响逐步扩大
20.《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说:“非臣子所宜言。”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
①《孟子》已成为官方儒学;②朱元璋想避免草芥与寇仇式的君臣关系;
③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④《孟子》中具有某些限制君权的要求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1.明朝思想家李贽认为:“夫天生一人, 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材料表明李贽( )
A.全面否定程朱理学 B.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C.主张正确看待孔子 D.努力追求个性解放
22.黄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发展商业,工商皆本 B.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
C.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D.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
23.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文风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24.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25.戴震(1724—1777年):“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该材料( )
①反映了理学对人性的压制 ②批判了清政府实施残酷的刑罚
③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要求
④所呈现的思想反映了中国文化正在向近代转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2分)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朱子文集》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 依据材料概括朱熹关于“理”的内涵(6分)
(2) 说说宋明理学为什么是“两汉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6分)
27.(13分)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流派,三者间的关系经历了漫长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韩愈《原道》
材料二
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 ……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然之势也。
——欧阳修《本论》
材料三
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
——朱熹《答陈卫道》
(1)材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3分)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2分)
(2)材料二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4分)
(3)材料三中,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2分)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28. (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近代,有人将孟子的“民贵君轻”与西方的“民主君仆”联系起来,“吾观泰西民主之国,选举议院之权操于国民,弹勤总统之权操于上议院,孟子之立法殆即此意也”;墨子的“兼爱”与西方的“博爱”划了等号,“墨子之政术,民约论派之政术也”;黄宗羲强调“为天下,非为一姓也;为万民,非为一人也”,其学说思想与卢氏(指卢梭)同;早期维新思想家认为,《尚书》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具有现代“民约”思想的精髓,即人民主权说,君主立宪制中国“古已有之”,议会制度“颇与三代法度相符”。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更是将之发展到极致,“春秋大同之学,无不言民权者”,其“托古改制”思想成为维新志士推行民主实践的理论依托。
——摘编自张逸云《论传统民本思想对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影响》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关系”拟定一个论题,或者自己提出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证要求史论结合)。
29.(15分)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奢则不孙(孙:同逊,恭顺),俭则固(固:简陋、鄙陋)。与其不孙也,宁固。”……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世间名士,但务宽仁。
——摘编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材料二
明清家训在其内容和教化方式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主要表现在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强化宗子教育、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宗规族训和家法惩戒的加强等方面。
——摘编自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
材料三
津村先生肯则诲汝(指长女梁思顺)中央银行制度大善大善,惟吾必欲汝稍学宪法行政法,知其大意(宪法所讲比较尤妙),经济学亦必须毕业,而备课皆须于三月前完了。
——摘编自《梁启超家书—1912年12月致思顺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颜氏家训》的基本内涵。(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家训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3分)
(3)与材料二的教育思想相比,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5分)
答案
1-5 CDBCD 6-10 BAABA 11-15 AADCD 16-20 ACBDC
21-25 CBACC
26(12分)
(1)内涵:“理”是世界的本源,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在社会上表现出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共6分,每点2分)
(2)原因:重点从政治方面转向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吸取了佛道思想的精粹,将人、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宋明理学上升到思辩化阶段,形成论证严密的儒学思想体系,是哲学化的儒学。(共6分,每点2分)
27(13分)
(1) 历史事件或现象:儒家在秦代遭焚书之祸;汉初黄老之学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发展,冲击儒学地位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儒学失去原有的统治地位。(共3分,每点1分)
原因:佛、道两家吸收儒学,也讲“仁义道德”。(2分)
(2) 欧阳修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化大有危害,儒学远胜于佛学;只要光大儒学,最终能够战胜佛教。(共4分,每点2分)
(3) 态度:朱熹认为佛学也有合理的地方,但不能指导实际,因此不如儒学。(2分)
影响:朱熹吸收佛学的部分内容,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推动了儒学的复兴。(2分)
28(10分)
此题的答题思路可分为两种:一为近代民本思想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或古代的民本思想为近代的民本思想提供借鉴;二为近代民本思想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根本否定,或者两者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若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论述合理,酌情给分。(论题2分;论述8分,近代民本思想与古代民本思想两个方面各4分)
论题一:传统民本思想有利于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先秦儒家学说提出了“仁”、“仁政”“民贵君轻”等早期民本思想,对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汉代,儒家思想成
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明清之际,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和理学的僵化,一批进步思想家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但本质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披着儒家思想的外衣宣传西方民主政治,客观上减少了维新变法的阻力,便利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综上所述,传统民本思想有利于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
论题二: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石,历史悠久、影响深远。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学者对民本思想的表述和理解虽有所不同,既有程度上的深浅之别,又有角度上的差异,但其基本思想都是一致的,即:民为国本,治国为民,反对专制。近代民主思想,主要是指以自由主义思想为核心包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思想在内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两者相较不难发现,近代民主思想继承了民本思想的重民观念,反对专权专制,保障民众的基本权利,实现民众的自由平等。在此基础上,近代民主思想还强调主权在民、人权平等和重视法治,这是对民本思想的新发展。
论题三:传统民本思想妨碍了人们对西方民主思想的理解。
先秦儒家的“仁政”理念是为建立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汉代独尊儒术也是为了用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也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的新的社会构想,本质上仍然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而西方启蒙思想明确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构想,指导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用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牵强附会宣传西方民主思想,没有看到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的本质区别,不利于人们对西方民主思想的理解。因此,在维新变法、清末行政、辛亥革命相继失败后,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继续进行思想启蒙运动。
综上所述,民本思想妨碍了人们对西方民主思想的理解,使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严重滞后。
论题四: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否定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君权,保障民权。古代民本思想的本质是为了加强君权。近代民主思想所宣传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主张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知。古代民本思想中的“仁”“仁政”“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等主张下对百姓的重视,是站在君主立场上,维护自然经济基础下农业根基的稳定,符合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以农立国”的治国方针,从而缓和阶级矛盾,为维护君主统治服务。由此,近代民主思想限君权申民权,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彻底摈弃和
否定。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资产阶级挣脱封建君主制束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武器,进而否定和打击了为维护和巩固君主制而生的古代民本思想。
论题五: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无关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身统治而提出来的,它根植于封建自然经济,最终的目的不是实现民主,而是为了更好的巩固专制;近代的民主思想是先进的中国人在封建经济日益衰落,近代工业日益发展,西方民主思想不断涌入,中国人民不断觉醒,为推翻封建统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提出来的。两者提出的主体不同,背景不同,目的也不同。因此两者的思想没有关联性。
综上所述,中国的民主思想是在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出现和发展的,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价值,与古代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29(15分)
(1)内涵:强调节俭、谦恭;注重农业生产;追求宽容、仁义。(共3分,每点1分)
主要因素:小农经济;儒家思想。(共2分,每点1分)
(2)原因:君主专制的强化;理学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共3分,每点1分)
(3)变化:由注重儒家传统教育到强调学习经济理论和政治制度。(2分)
原因: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西学东渐的推动;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推动;爱国救亡意识的感召。(共5分,1点2分,2点4分,3点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