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2018届高三历史质量监测(一)试卷(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长春市2018届高三历史质量监测(一)试卷(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质量监测(一)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商代“诸妇”之封,至少有六十四人之多,“或命之祭祀,或命之征伐”。由此可见 A.商代妇女地位的崇高 B.封“诸妇”以保护商王朝的统治 C.商代是个尚武的朝代 D.利用母系血缘关系维系商朝统治 ‎2.孔子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与师”;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二者思想的一致性表现在 A.提倡民本 B.呼唤仁爱 C.强调理性 D.倡导美德 ‎3.《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 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政事堂的变迁反映出 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 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 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 ‎4.宋太宗淳化四年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税);当算之物,令有司件拆揭榜,颁行天下。”至道二年又诏,“民间所织缣帛,非出于鬻于市者,勿得收算。”宋太宗意在 A.鼓励商品贸易发展 B.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C.扶持家庭手工生产 D.推行便民惠民政策 ‎5.雍正十三年规定:“京城一切无帖(龙帖,即营业执照) 铺户,如有私分地界,不令旁人附近开张;及将地界议价若干,方许承顶;至发卖酒斤等项货物,车户设立名牌,独自霸揽,不令他人揽运,违禁把持者,枷号(拘留)两个月,杖一百。”这表明当时政府 A.限制商业活动 B.加强商业监管 C.抑制商业兼并 D.鼓励商人竞争 ‎6.民国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这说明 A.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 B.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 C.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 D.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 ‎7.“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 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材料旨在强调 A.洋务官员思想的落后性 B.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 C.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D.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 ‎8.梁启超说:“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但近代以后,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导致黄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 A.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 B.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C.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 D.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 ‎9.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数据的变化说明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脚踏车 机器脚踏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89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A.等级观念的根本变化 B.生活方式普遍西化 C.交通工具的进步显著 D.民众消费水平悬殊 ‎ ‎10.“道光末年,(湖南平江)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这说明 A.中国茶叶种植技术获重大突破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列强势力开始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D.传统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已经解体 ‎11.1924年孙中山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负责指导工人、农民运动,并亲自核准了《农民协会章程》、《工会条例》。这做法有利于 A.提高工人农民经济地位 B.壮大中国共产党 C.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 D.改组中国国民党 ‎12.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与列强谈判后颁布了一系列进出口新税则,将进出口税分为了7.5%到50%哄14级累进税率,打破了“值百抽五”的不分等级的旧税率。这种变化使中国 A.政府财政大幅度增加 B.民族工业得到充分保护 C.关税自主得到了恢复 D.基本掌握海关行政管理权 ‎13.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 在一九四五年。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 C.接受共产国际指导 D.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 ‎14.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占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 A.推动了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B.促使新型的区域合作关系的形成 C.实现了亚洲国家友好合作 D.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缓和 ‎ ‎15.“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84年每个农业劳动力所创农业产值近890元,比1980年提高34.8%,年均增长7.8%,大大超过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1.2%的水平。”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调整 D.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影响 ‎16.阅读下表:20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文献。对其相同点认识正确的是 ‎1912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1931年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说明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B.阶级斗争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能否实现 C.都是民主与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 D.都借鉴地吸收了欧美民主的精华 ‎17.古希腊著名学者伊索克拉底曾这样形象的评价雅典民主:“我们进入公民大会时所谴责的事情,却恰恰是我们投票表决时赞成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在离开公民大会回家的途中,我们又不赞成在这里表决的议案。”这体现了雅典 A.民主原则的不统一 B.民主程序的不完善 C.民主决策的非理性 D.民主监督的不健全 ‎18.公元468年罗马法规定,如果一个自由民想转让其享有权利的土地,那么除非他将之转让给此地的在册居民,否则通过任何一种契约转让其土地都是非法的。外人应该知道,如果他故意违反这一禁令而完成上述交易或占有该土地,那么缔结的契约是无效的,契约要被解除,且只返还其交付的价金。这体现罗马法承认 A.所有权的相对性 B.财产权的绝对性 C.公民权的平等性 D.交易权的自主性 ‎19.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尔》中表达了自然主义的教育观点,主张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主张教育要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表明卢梭 A.強调思想意识对人发展的影响 B.认为可以凭理性完整地了解世界 C.反对理性,强调感性 D.强调理性的同时关注感性 ‎20.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十五条规定:“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家的行政权力属于宰相 B.皇帝间接控制联邦议会 C.国家权力中心为联邦议会 D.宰相要对联邦议会负责 ‎21.英国社会史学家阿萨·勃里格斯曾这样描述:“像过分拥挤和贫民窟这样的词,在19世纪初尚感新鲜,而到该世纪末,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其现实性,每一个大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挤满了工人的贫民窟,仅在伦敦万人聚居的贫民窟就有20个以上。”为此,英国政府 A.以行政权力的运用来取代自由贸易 B.以殖民扩张和掠夺来转嫁国内危机 C.以扩大城市规模来加快城市化进程 D.以税收和济贫政策来实行福利调控 ‎22.关于罗斯福新政,有人认为“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上述认识的出现是源于罗斯福新政 A.有悖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政策 B.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C.导致经济出现“滞胀”局面 D.不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稳定 ‎23.对二战后英国的福利社会规划,《贝弗里奇报告》概括为:Universahty,即所有公民不论职业,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可见,该报告的主旨是 A.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性 B.统一管理社会福利 C.要求福利体现平均原则 D.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24.有学者认为:“‘新冷战’是在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下,美俄两国围绕国家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遏制与反遏制、对抗和对峙的局势。”“乌克兰危机就是美俄。新冷战’局势最终确立的一个标志。”据此可推知,“新冷战”‎ A.对全球格局产生了影响 B.是小范围的国家力量对抗 C.不涉及美俄以外的国家 D.以欧洲为双方的争夺焦点 ‎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 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政治、经济、法律特权,迫使中国匆匆迈入到近代,这种被动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严重脱节。1902年,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在此期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以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随后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开启了清末司法改革,以因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力危机。但在引进西方法律原则、制度的过程中,遭到传统礼教派的强烈反对,清廷秉持“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惟是刑法之源,本乎礼教”的修律宗旨,在移植和妥协中,艰难推进。‎ ‎——改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并作简要评价。(13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地区 作者 书籍 记载的地理范围或评述 前5世纪 古希腊 希罗多德 ‎《历史》‎ 地中海、多瑙河、波斯地区和北方草原 前1世纪 中国 司马迁 ‎《史记》‎ 东起朝鲜,西到大夏、安息,不过是欧亚大陆的一半 ‎14世纪 伊斯兰 伊本·赫勒敦 ‎《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史》‎ 除伊斯兰传播地区外,周围地区不过是世界的外化而已 ‎18世纪 法国 伏尔泰 ‎《风教通义》‎ 撰述了欧亚非美民族国家的历史 ‎19世纪 德国 朗克 ‎《世界历史》‎ 以拉丁日耳曼民族为主题 ‎1840年前后中国 中国 魏源 ‎《海国图志》‎ 介绍了世界五大洲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 ‎——摘编于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根据两条或两条以上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元朝末期,阶级矛盾和蒙汉民族矛盾尖锐。元顺帝即位后,驱逐权臣伯颜,任命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开始了“至正更化”。脱脱上任不久,宣布恢复科举,对汉人择优录取。在宣文阁内重开经筵,当时的经筵基本上是“与时政得失有当匡救者,未尝缄默”。至正五年,元顺帝特诏命24名官员分赴各地宣抚民众,并给予宣抚使特权:“体察官吏贤否,明加黜陟; 民间一切兴利冷弊之事,悉听举行。”‎ 元顺帝还下令官府设置常平仓、义仓,以应付突发性自然灾害。‎ 元顺帝虽对改革重臣赋予充分信任,但君臣之间同样存在着矛盾与隔阂,17年间有七任丞相相继执政,而他们的改革路线又各有侧重。当时,太子党与顺帝党的斗争,伯颜与燕帖木儿家族之间、脱脱与伯颜之间、哈麻与脱脱之间也存在激烈斗争。这些斗争极大削弱了统治阶级的力量,“至正更化”亦被葬送其中。‎ ‎——摘编自《元末至正更化探究》‎ ‎(1)根据材料,概括元朝“至正更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实行的意义。(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至正更化”失败的原因。(6分) ‎ ‎28.(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0年7月底,德国秘密制定侵略苏联的计划……如何摆脱来自东方日本的威胁,重新成为苏联必须严重考虑的外交问题……连1940年7月,日本大本营与政府联席会议通过了《适应世界形势演变处理时局纲要》,规定调整苏日关系以适应南进之需。1941年4月13日,苏联、日本达成了《苏日中立条约》。条约除了肯定双方保持和平友好关系,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完整,在一方与第三国发生军事冲突时保持中立以外,还特别声明:“日本须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即外蒙古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苏联须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中国自然成为这两个国家相互妥协的最直接受害者……延续到不过同时由于国际形势并未按苏联领导人的意志发展,苏联对华援助并未停止,苏德战争爆发。条约稳定了苏联的东部边界,但激化美、英同日本的矛盾……太平年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日战争的外援主要依赖美英。‎ ‎——改编自李嘉谷《论的签订及其对中国抗战的实际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影响。(9分) ‎ ‎29.(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戴高乐从1958年开始,连续当了11年法国总统,他领导制定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重新确立法国的政治体制。任内,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外事务上。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 戴高乐主义”。 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因心脏病猝然逝世。蓬皮杜总统于次日向法国人民发表广播讲话:“戴高乐将军逝世了,法国失去了亲人。1940年,戴高乐将军拯救了我们的荣誉。1944年,他领导我们走向解放和胜利。1958年,他把我们从内战的威胁中救了出来,他使今天的法国有了自己的制度、独立和国际地位……让我们向法国保证,我们决不辜负我们所得到的教诲,愿戴高乐将军永远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 ‎——摘自中华网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戴高乐主义”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6分)‎ ‎(2)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对法国做出的卓越贡献。(9分)‎ ‎2018长春一模历史答案及评分参考 ‎1.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朝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 ‎【试题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或命之祭祀,或命之征伐”。商代封“诸妇”可知商代妇女地位较高,但体现不出“或命之祭祀,或命之征伐”的特点,故排除A。依据材料“或命之祭祀,或命之征伐”可知商代“诸妇”是商王国的封君、战将或臣僚,反映的是商代分封“诸妇”具有维护商朝统治的作用。故B正确。C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D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特点,故排除。‎ ‎【试题答案】B ‎2.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比较。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能力。‎ ‎【试题解析】 “当仁不让于师”的意思是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意思是在仁德和师道尊严方面,仁德是第一位的,而这里的“仁德”和苏格拉底所倡导的“有思想力”都是在强调人的理性而不是权威,故选C。 ‎ ‎【试题答案】C ‎3.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 ‎【试题解析】政事堂是众丞相参与由皇帝主持的决策场所。体现皇帝的决策受到众丞相的牵制。中书省是执行机构,执行皇帝的旨意下传六部执行,说明政事堂参与决策权力下降,对皇帝牵制影响变小。而“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说明政事堂的权力进一步分散和削弱。故A项符合;材料中也看出,“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突出了中书省的地位,与原来三省相互牵制的目的相违,事实上表明三省六部制逐渐走向一省为主,不是走向完善。故B错误;C项内容与史实不符,且三省权力在削弱,皇权在加强,故D项错误。‎ ‎【试题答案】A ‎4.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 ‎【试题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朝保护商人权益的措施,即便民惠民政策,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试题答案】D ‎5.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清朝对城市商业的管理措施。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能力。‎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基本事实和重农抑商政策分析材料。‎ A.从材料可以看出他是要求商户要有经营执照,否则就要打击,这是一种正常的管理方式,没有体现出对商业的限制。B.有经营执照就是合法的经营,没有营业执照就是非法的,材料中体现了对非法经营的打击,恰恰是为了保护合法的经营,体现了政府加强对工商业的监管。C.材料中看不出商业兼并的现象,主要是规定,商业活动要有合法手段和身份。D.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鼓励商人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限制商人的不法行为,和不正当竞争。‎ ‎【试题答案】B ‎6.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印刷术演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 ‎【试题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有“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题干涉及的佛教的发展,没有体现儒学的复兴的信息,故排除B。依据材料“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可知A合题意。“佛教盛行”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C。D项“革新”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试题答案】A ‎7.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洋务运动的历史。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能力。‎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这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故C项正确;洋务官员“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并不落后,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是论述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或必然性问题,故D项错误。‎ ‎【试题答案】C ‎8.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 ‎【试题解析】黄宗羲的思想在近代适合了反对君主专制、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故正确答案为D项。黄宗羲的主张反映了明末清初封建制度走向没落和宋明理学逐渐被人们抛弃的现实,A项错误。B项在题文中没有提及。结合梁启超是戊戌维新的代表人物,主张君主立宪制,可知C项错误。‎ ‎【试题答案】D ‎9.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 ‎【试题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涉及的交通工具信息的准确解读。依据材料数据信息显示,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增长幅度较大,据此可知C正确。A项“根本”有夸大其词的嫌疑,故排除。依据材料数据信息显示,人力车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排除B。D材料不能体现。‎ ‎【试题答案】C ‎10.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 ‎【试题解析】“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表明中国的茶叶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世界市场的需要,这是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表现之一,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 ‎【试题答案】B ‎11.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国民大革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需要掌握国民大革命的背景。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依据题干“1924年孙中山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可知,该措施是在改组国民党之后实行,故D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孙中山重视工人、农民,说明孙中山这一做法有利于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故C项正确。孙中山是国民党人,其做法不是为中国共产党的壮大而努力,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负责指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可知,材料中的措施不是为提高工人农民经济地位,故A项错误。‎ ‎【试题答案】C ‎12.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累进税率”与“不分等级的旧税率”相比,税率大大提高,因此可大幅度增加政府财政。故选A。BCD不符合题干,说法错误。‎ ‎【试题答案】A ‎13.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史。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能力。‎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来分析材料。1935年遵义会议,在没有共产国际的指导之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来正确分析中国的革命道路问题,做出了正确的决策,纠正了当时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是共产党成熟的标志,1945年中共七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毛泽东思想,被写进了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也成为指导中国革命指导思想,两次会议都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的成果。故B项正确。‎ ‎【试题答案】B ‎14.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日内瓦国际会议,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 ‎【试题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 ‎【试题答案】D ‎15.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能力。‎ ‎【试题解析】关键信息是“大大超过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1.2%的水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故排除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才开始,故排除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民获得到了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故C正确。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是在21世纪初期,故排除D。‎ ‎【试题答案】C ‎16.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能力。‎ ‎【试题解析】本题的关键是要找到五部文献的共性。阶级斗争是个别阶段时期的任务,非共性;C项不符合1982年宪法;D项不符合历史事实。‎ ‎【试题答案】A ‎17.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雅典的民主政治。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 ‎【试题解析】依据题干“我们进入公民大会时所谴责的事情,却恰恰是我们投票表决时赞成的事情”、“在离开公民大会回家的途中,我们又不赞成在这里表决的议案”可以看出雅典民主决策的非理性,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不出民主程序的不完善、民主原则的不统一以及民主监督的不健全,故ABD三项错误。‎ ‎【试题答案】C ‎18.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罗马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 ‎【试题解析】古罗马各种法规的及时制定和有效执行,提高了国家各级官吏的办事效率,规范了他们的从政行为;裁决了大量的商业纠纷,保护了正当的商业利益;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题干中“如果一个自由民想转让其享有权利的土地,那么除非他将之转让给此地的在册居民,否则……都是非法的”这种条件的限制就表明罗马法承认所有权的相对性,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试题答案】A ‎19.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启蒙思想。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 ‎【试题解析】解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卢梭是主张理性的。材料 “主张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表明,卢梭在强调理性的同时也要关注感性,故D项正确,BC项错误;材料“主张教育要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说明A项错误。‎ ‎【试题答案】D ‎20.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学生结合德国1871年宪法的具体规定以及德国19世纪后期的政治现实来分析材料。材料的侧重点不是国家行政权归谁,而是联邦议会主席的位置由谁任命。所以A项错误。宰相是皇帝任命的,只对皇帝负责。所以D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皇帝任命宰相宰相是联邦议会的主席,所以国家权力中心应该在皇帝。C项也错误。皇帝任命宰相宰相成为联邦议会的主席,这样皇帝可以间接控制联邦议会。故选B。‎ ‎【试题答案】B ‎21.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两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能力。‎ ‎【试题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贫民窟”这一社会重大问题,为了解决贫民窟问题,缓和阶级矛盾,英国政府以税收和济贫政策来实行福利调控,D项正确。该时期仍以自由贸易为主,排除A。城市因工业化产生的问题属于城市公共管理问题,故题干信息与经济危机无关,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贫民窟重大问题,而不是以扩大城市规模来加快城市化进程,排除C。 ‎ ‎【试题答案】D ‎22.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罗斯福新政。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能力。‎ ‎【试题解析】解决本题抓住两个关键:一是新政抑制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二是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有悖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局面,这被秉持自由主义的人所反对,他们主张自由发展、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认为新政违背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的原则,所以才指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的法西斯主义,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冲击,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稳定了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排除BD。经济“滞胀”局面是20世纪70年代,与罗斯福新政无关,排除C。‎ ‎【试题答案】A ‎23.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 ‎【试题解析】“预防社会风险”、”福利行政管理机构”和”都可以根据需要获得资助”,实际上是英国福利制度向体系化和制度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是该制度完善的体现。‎ ‎【试题答案】D ‎24.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 ‎【试题解析】材料中的学者认为“新冷战”是在两极格局瓦解后,美俄两个大国围绕国家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相互遏制、对峙的局势,“乌克兰危机”成为其最终确立的标志。可见与二战后美苏“冷战”不同,“新冷战”是小范围的国家力量的对抗,故选B。其余选项在材料中均无体现,故排除。 ‎ ‎【试题答案】B ‎25.【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罗马法、清末新政。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和描述阐释事物能力。‎ ‎【试题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差异”结合材料从内容、出处、价值取向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原因”从经济、政治、思想三方面进行比较。第(2)问,第一小问“背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第二小问“评价”从进步性和不足两方面进行概括。‎ ‎【试题答案】 (1)差异:①中华法系礼刑结合(侧重公法),维护国家、家族利益;古罗马法私法发达,保护个人权利。②中华法“法”自君出,权尊于法,人治;古罗马法权力服从于法律,法治。③中华法系侧重于无讼、和谐的价值取向;古罗马法追求正义。(6分)‎ 原因:①中国:自然经济;古罗马:商品经济发达。②中国:宗法制度,专制统治;古罗马:城邦政治,帝国时代疆域扩大,社会矛盾复杂。③中国:法家,儒家思想(重视伦理道德);古罗马:自然法思想,平等、公正、正义。(6分)‎ ‎(2)背景:①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化;②西方近代法律思想的传播;③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④试图收回领事裁判权。(8分)‎ 评价:晚清的司法改革借鉴了近代西方法律原则制度,同时兼顾了儒家礼教传统,有利于法律近代化;但其目的是为了维护集权专制统治,加之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改革困难重重。(5分)‎ ‎26.【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和论证探讨问题能力。‎ ‎【试题解析】分析表格关键信息可分析出历史视野的变化,以16世纪为界,16世纪以前是各民族的历史,16世纪以后是世界历史。再根据16世纪前后世界形势的变化,尤其强调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联系加强与16世纪以前差距很大。最后强调历史视野扩大的有助于历史研究的新领域的开拓等方面的作用即可。 ‎ ‎【试题答案】‎ 示例一 变化:历史研究视野的变化。16世纪以前的研究是各地区各民族历史,以后从全球视野的角度研究才是真正的世界史。(2分)‎ ‎16世纪以前,因古代经济、交通条件的限制,地理知识的匮乏、人类的交往范围十分有限。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发展促进各地经济联系;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促进世界由孤立到连成一体;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步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政治需要。(6分)‎ 认识:研究世界历史视野的变化,开拓了视野,拓展了新领域,改变了观念;推动了世界文明史的研究。(2分) ‎ 示例二 变化:历史研究范围的变化。论证的相关史实见示例一。‎ 其它的变化信息也可以。但要论证合理、通顺。‎ 评分标准:本题赋分分为三部分。提取出变化的信息,赋分2分;论证部分史实准确、合理赋分6分;认识提升部分2分。如果没有,此部分不赋分。‎ ‎27.【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元朝至正更化。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和描述阐释事物能力。‎ ‎【试题解析】(1)从“宣布恢复科举,对汉人择优录取。”可以得出恢复科举制度,有利于缓和汉蒙之间的民族矛盾;从“在宣文阁内重开经筵”可以得出重开经筵,重视文教,对统治者推行仁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诏命24名官员分赴各地宣抚民众,并给予宣抚使特权”可以得出宣抚民众,整顿吏治,设置专门机构,防御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2)从“君臣之间同样存在着矛盾与隔阂”可以得出根本原因是蒙占统治集团的排汉心态一定程度阻碍了改革的进程。从“17年间有七任丞相相继执政,而他们的改革路线又各有侧重”可以得出元顺帝对改革派重臣存在猜忌,导致丞相更迭频繁,改革政策缺乏连续性;统治阶级内部利益争夺激烈。此外,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蒙汉二元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试题答案】(1)措施及意义:恢复科举制度,有利于缓和汉蒙之间的民族矛盾;重开经筵,重视文教,对统治者推行仁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宣抚民众,整顿吏治,设置专门机构,防御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9分)‎ ‎(2)原因:蒙汉二元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蒙占统治集团的排汉心态一定程度阻碍了改革的进程;元顺帝对改革派重臣存在猜忌,导致丞相更迭频繁,改革政策缺乏连续性;统治阶级内部利益争夺激烈。(6分)‎ ‎28.【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和描述阐释事物能力。‎ ‎【试题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二战局势、苏联、日本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对苏联、日本、美英、中国及二战整体局势的影响进行回答。‎ ‎【试题答案】 (1)二战初期,德日法西斯占上风,试图扩大战争;苏联面临德国战争威胁,安全形势严重;日本试图调整苏、日关系以实施南进。(6分)‎ ‎(2)有利于苏联稳定远东,避免两线作战;推动了日本南进,加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二战规模的扩大;美英与日矛盾激化,推动了美英援华;严重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中国抗战;推动了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9分,每点3分,答出三点即可)‎ ‎29.【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评价戴高乐。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能力。‎ ‎【试题解析】(1)根据材料“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戴高乐主义”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二战结束后,法国综合实力削弱,国际地位降低:冷战形势下,美国加强了欧洲的控制;欧洲一体化进程趋势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戴高乐对法国和法兰西民族做出的卓越贡献:拒绝对德投降,扭转法国国际形象,赢得国际尊重;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打败德国法西斯赢得民族独立: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确立法国特色政治体制;促进法德和解,推动欧洲一体化;重塑法国大国形象,提高法国国际地位。‎ ‎【试题答案】(1)20世纪50年代,法国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冷战形势下,法国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影响。(6分)‎ ‎(2)拒绝对德投降,扭转法国国际形象,赢得国际尊重;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打败德国法西斯赢得民族独立;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确立法国特色政治体制;促进法德进一步和解,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重塑法国大国形象,提高法国国际地位。(9分)‎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