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月考试卷
考试范围:必修一专题一、专题二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30*2=60分)
1.在农村,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叔”或“爷爷”。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 )
A.强调血缘纽带 B.强调尊老爱幼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 D.不利于凝聚宗族
2.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周初“封建”的实施主要基于( )
A.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周王室众星拱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
C.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
D.该制度可从根本上消除中央和地方的对立
3.下图漫画是“姜太公钓鱼”。西周建立后,齐国是他的封地,他属于受封的( )
A.周天子的亲属B.功臣C.古代帝王的后代D.归附的部落首领
4.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
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
5.《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说明( )
A.汉高祖已认识到了秦亡之原因
B.汉初封建王侯并未撼动郡县制的地位
C.郡国并行制是严重的历史倒退
D.秦朝推行郡县制违背了历史传统
6.“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
B.皇帝要掌控天下,因此要日理万机
C.皇权至高无上,不需要别人帮忙,因此皇帝休息不好
D.当皇帝也很辛苦,要日理万机,因此要定额批阅每天的奏折
7.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评价某一制度时说:“然则行台省之名,苟非创造之初,土宇未一,以此任帷幄腹心之臣,则必衰微之后,法制已隳,以此处分裂割据之辈。至若承平之时,则不宜有此名也。”马端临评价的是( )
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宋朝的地方机构改革
C.元朝的行省制度 D.唐宋的科举制度
8.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帝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这反映出隋朝( )
A.开创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 B.继续沿用察举制并有所发展
C.表明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D.重视官员的德行与考试成绩
9.“纪元前一世纪,西汉王朝为了增加政府的新血液,仿效战国时代‘招贤’办法,命高级官员和地方政府推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人士。政府中非贵族血统的官员群,遂逐渐形成一个新兴的士大夫阶层。”这里的“招贤”办法是( )
A.世官制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D.科举制
10.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①西汉设立“中朝” 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③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 ④宋代设立枢密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我国古代民间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俗语。其中,“州官”最早的职能是( )。
A.掌管地方行政事务 B.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C.管理地方军政大事 D.总管地方财政收支
12.北宋官职复杂,其中“对持文(行政)武二柄”的两大机构是
A.中书门下 枢密院 B.三司 枢密院
C.中书门下 三司 D.枢密院 三司
13.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14.清末,御史张瑞荫在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与材料的看法一致的是( )
A.军机处实际上掌握了最高行政权B.军机处有助于树立官场廉政之风
C.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 D.内阁制有利于加强皇权
15.《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材料反映出明朝( )
A.张居正权倾朝野 B.内阁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 D.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16.下列两幅示意图体现了明太祖统治时期中央政府机构的变化。它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封建民主制的发展
C.丞相职权日趋分散 D.中央严密控制地方
17.从明代内阁制的创立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
A.政治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C.强化皇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D.弥合君相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18.明太祖朱元璋曾赋诗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这主要是因为( )。
A.皇帝直接掌管六部 B.朝内大臣腐败无能
C.内阁官员地位较低 D.相权妨碍皇权行使
19.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是由于“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这一观点反映出他企图( )。
A.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B.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C.改革选官用人制度 D.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20.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马关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21.“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侵略中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是因为它( )
A.得到了西方列强的一致认可B.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的步伐
C.表明美国承认列强在华特权D.使美国侵华权益居列强之首
22.下图为张明同学针对近代某不平等条约的影响所做的课堂笔记,如对其进一步补充,最合适的补充应是( )
A.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B.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外国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北京,使我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便于侵略者对华经济掠夺
23.某班同学就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提供了四种观点,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
A.清政府实行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B.英国渴求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C.中国属于亚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D.清朝国力衰弱且内部危机严重
24.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
A.否定其排外主义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有赞扬又有否定D.全面赞扬与肯定
25.下列图片所承载的历史事件,在本质上的相同之处是( )
A.抵御列强侵略B.发动反清革命C.维护封建统治D.维护国家主权
26.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中指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须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亦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对上述材料的准确理解是( )
A.蒋介石准备抗击日本的侵略 B.蒋介石已看透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
C.国民政府已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D.国民政府已经做好全面抗战的准备
27.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下图是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③国共两党的根本利益一致 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8.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中指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须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亦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对上述材料的准确理解是( )
A.蒋介石准备抗击日本的侵略 B.蒋介石已看透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
C.国民政府已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D.国民政府已经做好全面抗战的准备
29.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大规模抵抗,这最能说明( )
A.国民政府认识到唯有抵抗才有出路
B.国民政府转变了对日本的传统看法
C.民族矛盾激化是国民政府政策改变的动因
D.国共合作改变了国民政府的对日态度
30.导游带领一群学生到博物馆参观,走到近代展馆前,导游向同学们解说关于近代列强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不断地侵占中国权益时是这么说的:“起初
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接下来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
后来③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
最后④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显然导游把列强取得这些特权的顺序弄错了,那么符合历史事实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31.(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4)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4)
(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4)
32.(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天子之县内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力,称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请完成: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制度?依据这两则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4)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制度?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6)
(3)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6)
33.(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图1 日军杀人比赛 图2 日军砍杀南京青年
图3 活埋中国平民
材料二 山东青岛余美红老师讲南京大屠杀时,引用了她父亲说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材料三 田中正明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中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此书出版后,日本右翼分子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四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日本《东史郎日记》
请完成:
(1)依据所学知识,将上述材料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口传证据三类。(2)
(2)材料三中田中正明的言论是否正确?你认为应当怎样评价这一言论?(4)
(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东史郎和渡部升一的基本立场有哪些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4)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叔’或‘爷爷’”的信息说明,人与人之间的辈分不是靠年龄而是靠血缘确定的,故A项说法正确。
2.答案:C
解析:商周的封建即封邦建国。商周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项不正确;B项是分封制的作用而不是其实施的原因和目的;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现象,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D项不正确;被封诸侯有自己的领地,在其领地内周天子并没有直接的权力,而诸侯对周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故答案为C项。
3.答案:B
解析:在西周分封制下,主要分封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而姜太公是西周建立的功臣,所以答案为B项。
4.答案:B
解析: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地位仅次于丞相,负责归纳整理群臣奏章,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汉代封建王侯是为了“矫秦县之失策”,但它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邦建国的道路上去,因此也并未撼动郡县制的地位,即“郡县之制,无改于秦”,故B项符合题意。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特征的理解能力。材料体现了皇权至上及皇帝日理万机的政治特点,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7.答案:C
解析:“行台省”为行中书省的简称,马端临的意思是:行中书省权力很大,在国家初创时期可以实行;如果中央政府力量不强大,可能导致割据;因此,当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后,应裁撤行中书省。材料中没有涉及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地方机构改革、唐宋的科举制度的信息,因此,可排除A、B、D三项,正确答案为C项。
8.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当时选人的标准涵盖范围广泛,皇帝要求各地官员通过考察人才的品德和才能并分科举荐,这是对以往察举制的继承发展,故选B项。注意“十科举人”是指从这些方面荐举人才,而不是通过考试,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重视官员的德行与考试成绩,D项不选;C项“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不符合史实。
9.答案:C
解析:属于西汉由下至上推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人士的“招贤”办法只有察举制。故选C项。
10.答案:D
11.答案:B
12.答案:A
解析:北宋中央机构有二府,即中书门下管行政(文),而枢密院管理军事(武)。
13.答案:C
解析:汉武帝设中朝,宋太祖设二府三司,明成祖设内阁,作为新的中枢权力机构,为专制皇权服务,C项符合题意。秦以来,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变化,如西汉实行郡国制,宋代实行路府(州)县三级制,元明清实行行省制,故A项错误;明成祖时丞相早已不复存在,故B项错误;行省制为元朝所设立,故D项错误。
14.答案:B
解析:由“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可排除C项;由“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可排除A项;D项虽表述正确但与主题不符;据“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可以判断军机处的设立有助于树立官场廉政之风。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所学知识,B、D两项错误;C项明显错误,宰相已被废除,故不存在这一组矛盾;材料中“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反映出张居正权力极大、威震朝野,故A项正确。
16.答案:A
17.答案:C
解析:
明代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创设,强化了皇帝对军国大事的控制,以强化君主专制统治为根本目的,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均与史实不符,D项与军机处没有关系。
18.答案:A
解析: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职务,规定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从而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与皇帝辛劳没有直接关系,C、D两项均与史实不符。
19.答案:B
解析:明太祖主张“人君”“躬览庶政”,以避免“大臣得以专权自恣”,说明他主张进一步加强皇权,故B项符合题意。
2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依据材料信息“各国使馆”“从沿海前往首都”“军事占领”等,综合分析可知,这些信息符合《辛丑条约》的内容。
21.答案:B
解析:“门户开放”政策强调“利益均沾”,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在华“势力范围”,有利于美国加紧侵略中国,故B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不准确,D项表述错误,C项与题目要求不符。
22.答案:B
解析:从材料看,它涉及的是《马关条约》的影响。A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C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D项是鸦片战争的影响;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23.答案:B
24.答案:C
解析:由“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可知,孙中山对义和团的盲目排外性持否定态度;由“其勇锐之气……令人惊奇佩服”可知,孙中山十分赞赏其民族精神。
25.答案:D
解析:图1体现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成果,图2反映了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情景,都属于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故D项符合题意。A项属于“现象”的范畴,B、C两项与图片反映的信息不符。
26.答案:A
解析:
解题时要抓住“如果……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准备自卫”等关键信息。B项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国民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C项错误;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D项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是A项。
27.答案:C
解析:国共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抗战时期,国民党实行只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实行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随着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C项。
28.答案:A
解析:解题时要抓住“如果……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准备自卫”等关键信息。B项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国民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C项错误;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D项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是A项。
29.答案:C
解析: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民政府积极抗战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故正确答案为C项。
30.答案:B
解析:①是1858年《天津条约》的内容;②是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③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内容;④是1895年《马关条约》的内容,故选B项。
二、材料解析题
31.答案:(1)血缘、门第、等级。
(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4)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及第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及第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考生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2.答案:(1)制度:分封制度。原因:周王按爵位高低赏赐诸侯土地,受封的诸侯应向周王尽一定的义务,定期朝见周王;否则,将会被治罪或遭到周王率领的天下诸侯的讨伐。
(2)制度:宗法制度。最大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3)关系: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共同作用:维护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对巩固西周的统治发挥了积极作用。
33.答案:(1)实物证据:材料一。文献证据:材料三、材料四。口传证据:材料二。
(2)观点:不正确。评价:传闻(口述)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尽管其真实性低于实物证据,但绝不可否认其价值的有效性;田中正明的目的在于否定日本侵华的历史,旨在为南京大屠杀翻案,必将伤害中日两国人民的感情。
(3)不同:渡部升一是日本右翼分子,极力为侵略行径辩护,歪曲历史的真相;东史郎敢于承担历史责任,如实描述历史,有着强烈的正义感。说明的问题:不同政治态度的人有不同的历史观;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侵略野心不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