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段考高一级历史科试题
命题人:朱亚红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38题,76分。
1.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中央集权制
2.下图文物启卣(yǒu)上的铭文记载,启是周王朝的地方领主,他曾追随周天子南征楚国。此记载反映的制度是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燕国在历史上属于哪一类分封对象的封地
A.功臣 B.姬姓贵族
C.商朝旧贵族 D.夏禹后代
4.从以下中国古籍出现的人名中,你认为能体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什么观念?
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崔祖思(《南史》),郑严祖、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严世藩(《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
A.等级观念 B.宗法观念
C.法治观念 D.辈份观念
5. “瑞邑(今江西瑞金)每姓必建立祠堂,以安先祖。每祠必公置产业,以供祭祀,名曰‘公堂’。其公堂,全族公举一二人司其出入,四时祭祀外,有盈余则惠及族之鳏寡孤独,量给养赡。子姓有登科甲人乡校者给予花红赴试,助以资斧。”这种现象说明当地
①宗法观念盛行
②同族之间形成了相互帮助的传统
③族产是属于村落居民的公共财产
④宗族制度对稳定村落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
7.周初统治者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并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德”的具体内容逐渐广博,应指
A.刑 B.礼 C.仁 D.道
8. 据《左传》记载,春秋后期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独掌权柄后,标榜要替鲁国国君整肃跋扈的大夫,此举不仅得不到知礼之士的赞成,反而受到批评。因为此举
A.挑战了宗法制度 B.损害了大夫利益
C.冲击了天子权威 D.不符合周礼规定
9. 西周制定了严格的分封宗法制度。东周时期商鞅“军功授爵”,秦末陈胜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号,而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材料反映了
A.分封宗法制度被彻底废除 B.“血缘出身决定命运论”遭到冲击
C.春秋战国“礼乐崩乱”的现状 D.平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
10. 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先天弊病”是指
A. 贵族执政 B.层级严密
C.尊卑有秩 D.代远情疏
11. 春秋战国时代,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愈来愈多的人对天产生了怀疑。如郑国子产就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与此相关的背景是
A.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形成 B.儒学信徒的不断增多
C.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 D.周天子权威逐渐下降
12.“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13. 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
A.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权力分工结构体现一定的原始色彩 D.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14. 秦统一六国后,“销天下之兵于咸阳,铸铜人十二”。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秦始皇实行此举措的目的是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确立官僚政治制度
C.努力完成全国统一 D.实行军事上的集权
15.王焕同学在游览邹城峄山时,发现一块刻石:“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家,壹家天下,兵不复起。”这段刻石肯定了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三公九卿制
16. 有学者指出,秦朝以武力统一天下,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这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基因缺陷”。秦朝的“基因缺陷”指的是
A.强力推行重农抑商 B.实行皇位世袭制度
C.以郡县制控制地方 D.不合理的治理方式
17. 学者王亚楠指出,“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决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经济政治大权集中于一身,他就有无上的富、无上的贵、无上的尊严,‘朕即国家’”。材料中的“根本决定”应是
A.设皇帝称号 B.规定王位世袭
C.分封子弟为王 D.推行郡县制度
18. 公元前127年,汉皇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规定
A.意在恢复西周的分封制 B.使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C.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
19.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B.监察地方政治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 D.监督三公九卿
20.下图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变化示意图,较为正确的是
2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选官制度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A.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
C.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22.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竞争的公平、公正性,不仅有益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而且有益于文化的编制和普及”。材料所述制度与下列哪种现象直接相关
A.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杜佑《通典﹒选举典》)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C.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魏源《默觚下﹒治篇九》
D.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班固《汉书﹒董仲舒》
23.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24.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来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25. 《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制度
A.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 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
C.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 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
26.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 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27. 海昏侯墓的发掘是近年史学考古上的重大事件。海昏侯墓墓主刘贺,曾当过27天西汉皇帝,后被辅政大臣、博陆侯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为理由奏请太后废黜。这一历史事件说明
A.西汉的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B.官僚集团对皇权存在一定程度制约
C.霍光“废帝”的举措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D.西汉诸侯势力严重影响中央集权
28.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29.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有个军机大臣和珅,号称“贪污之王”,他一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清朝设置的军机处
A.发生在顺治时期 B.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C.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程度 D.限制了皇帝的权力
30.高一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历史论文,其中论文标题明显错误的是
A.《浅议商代的政治制度》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得历史影响》
D.《试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31.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三省制 B.行省制 C.内阁制 D.军机处
32.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四位皇帝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坐在一起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簒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咱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他们的言论
A .都符合史实 B. 只有明成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C .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 D. 都与史实不符
33.
已故的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A.君主专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34.请根据下述图片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D.反映了秦朝、唐朝、元朝、明朝四朝的中央机构的设置情况
35. 有学者认为,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这说明
A.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
B.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
C.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
D.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36.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战国时初步形成,秦朝确立,明清强化。下列关于官吏选拔制度,表述错误的是
A.秦汉时官吏由皇帝任免
B.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
C.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
D.明朝设三司,清设军机处直接控制地方官吏
37.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述一名希腊人对波斯王薛西斯讲:“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他们并不是任何事情上都是自由的,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这段材料主要阐明了
A.古希腊是民主政体的发源地 B.古希腊民主建立在法制基础上
C.波斯当时仍然实行君主专制 D.波斯人非常赞赏希腊的制度
38. 僭主政体兼具君主专制和体现民意的两重性,是早期王政时代向民主政治的过渡形态。由此可见僭主政体
A.比君主政体更加优越 B.扎根人文主义思想
C.促进民主政治的形成 D.是民主政体的变式
二、非选择题:共1小题,24分,请将答案填写到答卷相应位置。
39. 自古代至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往往因时而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并未有人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体制尚未真正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的表现。(10分)
(2) 据材料一归纳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4分)
(3)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6分)
(4)结合所学,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两大发展趋势是什么?(1点2分,两点3分)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1分)
佛山一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段考高一
历史科答案
命题:朱亚红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8题,7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B
C
B
B
D
B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C
D
B
D
D
C
B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C
A
C
B
B
C
C
D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答案
C
C
B
D
B
D
B
C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39.【答案】
(1) 表现:
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中朝制衡外朝制度、刺史制度等)(3点6分)
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2点4分)
(2)宋朝未能大变动的原因: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缺乏人才。(4分)
(3)说明:明朝废丞相,皇帝大权独揽;设内阁,并非法定的决策机构;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6分)
(4)两大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1点2分,两点3分)
趋势:由专制逐渐走向民主。(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