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二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历 史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历史学家杜家骥认为:“无论是先秦的领主封建制时期,还是秦以后到清的中央集权时期,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D.君主权力受到族权的制约
2、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关心《四库全书》的编撰,先后发出多道“圣谕”,对收录书籍的原则和历史事件评说有详密周到的指示,其指示体现了“修书以遏邪说”的宗旨。这反映了( )
A.封建政权反对文化传承 B.统治者推动儒学创新
C.专制皇权强化纲常伦理 D.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传播
3、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中,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 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4、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 )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5、有历史学家曾对中国近代某历史事件作了如下评价:“他的激进主义使温和主义者、传统主义者和担心失去财产者——当然不仅是富人,对它敬而远之;领导人无法信守他们自己制定的教义标准;领导内部很快分裂,而且愈演愈烈。”其评价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6、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
A.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 B.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7、就1970年的第25届联大,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材料旨在反映( )
A. 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 B. 新中国国际影响力日渐凸显
C. 一直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D. 发展中国家坚决支持新中国
8、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9、14-15世纪中叶,英国议会权力逐渐扩大,下院的地位也在上升。期间充满着国王、下院、上院之间的合作和斗争。有时议会两院联合起来向国王夺权;有时国王又联合下院与上院作斗争;有时国王又与上院合作打击下院。这表明英国( )
A. 国王居于权力中心地位 B. 各派政治势力激烈角逐
C. 专制政体转向立宪政体 D. 政治民主传统历史悠久
10、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消息,当地时间2017年2月9日,针对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恢复其移民禁令的要求,美国联邦第九巡回上诉法院宣布裁决结果,决定维持此前移民禁令暂停的裁决,拒绝恢复特朗普的禁令。该事例表明( )
A. 特朗普颁布“禁穆令”违背美国联邦宪法 B. “分权与制衡”是美国联邦政府的特点
C. 第九巡回上诉法院的裁决是最终司法裁决 D. 特朗普可以否决第九巡回上诉法院的裁决
11、“公社并不像一切旧政府那样,自以为永远不会犯错误。公社公布了自己的言论和行动,它把自己的一切缺点都告诉民众。”马克思意在赞赏巴黎公社( )
A. 取消高级官员的高薪制 B. 实行公职人员的民主选举
C.加强法制的措施 D. 对权力机关及公职人员的监督罢免权
12、有海外媒体提出,“一带一路规划就是确定让中国过剩产能‘走出去’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而中国学者对此基本持反对观点,其原因有可能是马歇尔计划实际上( )
A.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B.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C.把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 D.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
13、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
A. 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 B. 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 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D. 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14、纸币在中国出现较早,但直到明清时期纸币也未能取代金银成为主要货币。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明清时期( )
A. 商品市场发展程度不够充分 B. 大量国际金银流入中国市场
C. 民众缺乏对纸币价值的认可 D. 纸币容易因通货膨胀而贬值
15、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 )
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16.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 )
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 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
C.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 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
17、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这位外交官的陈述( )
A.肯定了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B.可佐证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起步
C.反映了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 D.代表了西方人对中国发展的态度
18、有人统计过,在1872年到1913年之间,近代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55.9%,商人占18.3%,买办占24.8%,而且“投资于近代企业的地主,大都有某种官僚身份,很多是二、三流的洋务派或洋务派的幕僚,绝少是大地主”。这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民族工业对封建政府保持妥协性 B.民族工业的结构和地区分布不协调
C.民族工业所需的市场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D.民族工业得到封建政府的大力支持
19、有学者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观点,下列组合对应正确的是( )
A.发昌机器厂―农工商总局―《新青年》―中国共产党建立
B.京师同文馆―轮船招商局―《新学伪经考》―同盟会成立
C.金田起义―总理衙门―《钦定宪法大纲》―国民党一大召开
D.大生纱厂― 京张铁路局―《新民主主义论》―一届人大召开
20、1887年,盛宣怀的电报总局与英国大东、丹麦大北公司签订“齐价合同”,“更得分收每年五、六十万,岁入共二百数十万元”。这表明中国近代电报业( )
A实现与洋商的平起平坐 B.在国际竞争中颇具优势
C.挽回了国家的部分利权 D.受到政府的鼓励与支持
21、
“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工农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827.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1249.9亿元,增长51.1%,平均每年增长8.6%。工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270.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5.6亿元,增长98.3%,平均每年增长14.7%。这一规定( )
A.解决了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B.体现了经济发展急躁冒进的政策方针
C.与当时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D.反映了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状况的愿望
22、从1957年到1978年,尽管粮食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了增长,但1978年全国人均占有粮食大体上还只相当于1957年的水平,全国农业人口平均全年收入只有70多元。平均每个生产大队的集体积累不到l万元,有的地方甚至不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这主要是因为( )
A. 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压制 B. 人口快速增长阻碍了农业发展
C. 农业生产力呈倒退之势 D. 土地公有制不适用于现代农业
23、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为“两权分离”。2016 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这一变化( )
A.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 B.展现了农村基本经济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
C.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 D.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24、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各类产品产量的增长,其中各经济部门的产出指数(1750年或1800年为1).由下表可以推知,1750年到1900年 ( )
年份
棉织品
煤
生铁
汽船
毛织品
人口
1750
1
1. 0
1. 0
-
1. 0
1.0
1800
24
2. 1
6. 7
1. 0
1. 4
1. 5
1850
267
10. 6
83. 3
56. 0
2. 2
3. 1
1900
788
53. 2
337. 2
2402
7. 2
5. 6
A.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作用明显 B.新兴工业是人均产出增加的主因
C.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明显加快 D.工业超过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25、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历了从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演化,中国经历了由照搬苏联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改革。这表明( )
A.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逐渐减少 B.企业国有化成为变革的重要内容
C.经济危机是推动体制变革的重要原因 D.各国经济发展模式趋向一致
第II卷 非选择题
26、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战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 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它对汉期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15世纪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黄金、白银等可以充当货币的贵重金属进行商品交易,但西欧本土的金银产量不能满足需求。《马可·波罗行记》使欧洲人相信东方遍地黄金,西欧各国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增强国力、获得财富,都纷纷支持远洋探险活动。从1487年迪亚士首先开始探索到东方的线路,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各种文明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成为统一的人类历史。 ——摘编自齐涛《 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无,今天的“一带一路”,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涉及金融、投资、能源、科技、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10 多个领域,地理上包括欧亚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沿岸的65 个国家和地区;秉持开放包容精神,继承了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今天的“一带一路”是在古代中国丝绸之路轴线基础上,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也是各国的利益共享地带。“一带一路”这一战略构想的建设,对于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稳定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 摘编自《 人民日报》 2015年2月13日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丝绸之路与新航路开辟的异同。(10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古代丝绸之路相比较,“一带一路”的新发展并论述其建设的重大意义。(13分)
27、 材料 下表为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与外交发展状况简表
时间
经济状况
外交状况
20世纪50年代
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推行。
国家财经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
八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中苏关系恶化。
这一时期越南、法国、印度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23个。
20世纪60年代
开始提出“八字方针”。
经济经历困难后逐渐恢复。
文革动乱波及经济领域。
中苏关系恶化。
美国发动侵越战争。
这一时期古巴、法国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16个。
20世纪70年代
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工作时期,经济好转。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体制改革进步。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建交。
这一时期西方与中国建交国家达62个。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经济与外交关联,史论结合。)(12分)
请考生在第28、29、30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族谱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 293 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 分)
29.(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11月18
日,蒋介石应邀赴开罗参加三国首脑会谈。会谈主要是讨论缅甸战役、打败日本以及战后处置日本等问题。会后发表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三国声明将坚持共同作战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开罗会议标志着战时三国合作的高峰,中国作为四大盟国之一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罗会议后,国民党政府内政外交均出现严重问题,军事上亦惨败,导致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雅尔塔会议上,中国成为美苏交易的牺牲品。《雅尔塔协定》以及随后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的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是中国丧失大国地位的标志。
——摘编自梁承波《浅析二战期间中国大国地位的获得与丧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时期中国大国地位获得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期间中国大国地位丧失的原因。(7分)
30.(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光启,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他既是儒家文化坚定的维护者同时又是中国天主教的“基石”和传播西方科学的先驱。他复杂的身份下恰恰透视着中国的饱学之士在西学冲击下的游离与坚持。面对明末沉重的历史现实,徐光启试图通过“会通”中西哲学、宗教、科学,以期达到富国强兵,所谓“镕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实现“可以远迈百王,垂贻永世”的宏愿。他“会通”中西的第一步是从翻译开始的。入教伊始,他便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最先揭开了欧洲数学传入中国的序幕。1623年,徐光启上书的《辩学书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基础上较系统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该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徐光启对天主教作为一种道德和政治教化理论的理解,以及赋予这种理论的意义。
——摘编自黄中治《浅谈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在文化领域的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向中国介绍西学的原因。(7分)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答案
1—5 BCBDC 6—10DBADB 11—15 DAAAB 16 —20 ABAAC 21—25DABBA
26(1)相同:都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4分)
不同:①背景不同:丝绸之路的背景是汉初封建经济的发展;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为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的兴起。②目的不同:丝绸之路开辟的目的是汉初为解决匈奴威胁,更多出于军事需要和政治目的;新航路开辟是为了开拓市场,掠夺财富,更多出于经济目的。③交往方式不同:丝绸之路以友好往来为主;新航路开辟则以暴力侵略掠夺占多。④影响不同:丝绸之路促进了沿线经济文化交流,实现了交往国家共同受益;新航路促进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加速向近代社会转型;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化进程,但也给亚非拉带来民族灾难。(6分)
(2)发展:地域范围更广,开放性更强,合作范畴更大;联系更密切,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实现利益共享。(3分)
意义: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建设“一带一路”是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新时期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该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当今世界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将加强该地区的经贸联系与合作,促进经济全球化进程。(10分)
27示例论题:经济实力决定外交,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2分)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实力的增强是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基础,而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为国内建设贏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1950 年至1952 年土地改革进行,使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新中国经济状况好转,这些均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又为开展大规模的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8 分)总之,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外交,而外交要为经济建设服务。(2分)
28(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29 (1)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美英等西方大国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每点2分,共8分)
(2)国民党政府内政外交均出现严重问题,军事上亦遭惨败;反法西斯战争接近胜利;英美苏为了战后利益的需要,联合排斥中国;《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每点2分,答出4点7分)
30 (1)研究并向中国介绍西学(或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使近代数学传人中国);维护传统文化;沟通中西文化;编写《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或系统总结整理中国传统科技)。(每点2分,共8分)
(2)明末统治危机加深;百姓生活困苦;受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新航路开辟;传教士来华;西学的先进性。(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4点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