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高二《哲学与生活》上学期期中考试题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60分)
1哲学的本义是指( )
A 智慧 B 聪明的人 C 真理 D 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2.“一个科学家,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一个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致迷失道路;这样,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劳动,才不会白费,才能真正对人类、对自己的祖国做出有益的贡献。”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这段话告诉我们( )
A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具有自觉接受哲学指导的性质
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D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3.思想高尚的人,不会做偷鸡摸狗之事;思想龌龊的人,不可能成就惊天动地的事业。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 )
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B世界观和方法论互相转化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D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相对独立性
4.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伟大设计》中表示:宇宙并非上帝所造,现代科学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
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人类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④人类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 ① ② B ③ ④ C ② ③ D ① ④
5.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
6.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 )
A夸大了物质运动 B否认了相对静止
C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 D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7.大力发扬“越过千山万水”、“想过千方百计”、“说过千言万语”、“经过千难万险”、“吃过千辛万苦”的“五千精神”,是某省经济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这表明(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正确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被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活火。”回答8~9题。
8.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 )
A机械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9.赫拉克利特的这一思想被列宁评价为“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这一评价说明,赫拉克利特( )
A把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与朴素辩证法思想结合在一起
B把唯物论和认识论科学地统一起来
C是现代唯物主义的创始人
D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辩证,因而是科学的
10.对天体演变,张衡认为:“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朱熹认为:“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这两种观点体现了______的分歧。( )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11.“世界比我们伟大,不会按我们的想法行事;我们比世界渺小,必须遵循它的法则”,本杰明•惠奇科特这句话告诉我们( )
①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②规律具有客观性 ③规律是可以被人所创造的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规律
A ① ② B ② ④ C ① ④ D ③ ④
12.专家提醒,治疗睡眠障碍最重要的是放宽心,学会释放压力,懂得享受生活的乐趣,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
A意识对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B意识活动促进了客观事物的发展
C意识活动总是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 D意识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唯一机能
13.《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14.邓小平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句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地向前闯,大胆地去实践。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
A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辩证的自然观和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C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D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15.当布鲁诺因传播“日心说”而被处死的时候,熊熊烈火中的他仍不停地高呼:“就在这一刻,地球还在转动啊!”地球还在转动,这说明( )
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②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③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A ① ② ③ B ② ③ ④ C ① ② ④ D ① ③ ④
16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 )
A.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C.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D.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17.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写道:“遥看瀑布挂前川”,后人评述此句中意境全在“挂”字之上,是因为此字体现了(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③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A ① ③ B ① ④ C ② ③ D ② ④
18.“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要说明( )
A运动离不开物质 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19.“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强调(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
A物 质 B意 识 C客观事物 D客观存在
21.宋朝三位诗人描写黄梅时节气候时别有一番情趣,司马光写到“黄梅时节家家雨”,而曾
纡确说“梅子黄时日日晴”,最有趣的是戴复古折中的说法“熟梅天气半晴阴”。这些看法的差异性说明( )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意识是带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别
D意识有时候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2.作家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学者周国平则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与创造,另一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这体现了( )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寻找真理性认识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D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具有主观性,往往因人而异
2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 客观实在性 B 联 系 C 运 动 D 实 践
24.“兄弟两人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千般苦辣酸甜味,总让他们第一尝。”这是我国民间流传的筷子谜语,这说明( )
①意识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②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④意识源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A ② ③ B ① ② C ① ④ D ③ ④
25."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两种说法 ( )
A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B都揭示了真理具有主观性
C前者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定,后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
D前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后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6.我国制定“十三五”规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 )
A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B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
C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27. 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 )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反作于存在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 D意识决定存在的变化
28.一个成功者与一个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人士能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这表明,实践具有( )
A直接现实性 B客观物质性 C自觉选择性 D社会历史性
29.我国古代“相马”专家伯乐著有《相马经》,书中说“良马额部隆起,像一种蜘蛛的日角,四个蹄子犹如垒起的酒药饼”。有一天,他的儿子按照书上讲的这些特征去“相马”,结果,他双手捧着一只癞蛤蟆兴冲冲地回家向父亲报告:我也“相”了一匹马。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
30.在平面内,若直线a⊥c,直线b⊥c,则a∥b;在空间中,若直线a⊥c,直线b⊥c,则直线a与直线b不一定平行。这说明( )
A真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B真理性认识与谬误相伴而行
C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D实践决定着真理的发展程度
二、 非选择题(共40分)
31.艾宾浩斯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对记忆的保持作了重要研究,并绘制出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时的,开始遗忘很快,一段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
的原则。由此,我们复习的最佳时间是学习后的1~24小时,最晚不超过2天,在这个时段内稍加复习即可恢复记忆。过了这个时段因已遗忘了材料的72%以上,所以复习起来就“事倍功半”。
请结合哲学中规律的观点,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12分)
32.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宣布了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近年来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请你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12分)
33. 随着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严重后果,最终形成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的“低碳生活理念”;由于人们的努力,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特别是一些人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转变了观念,理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环境保护催生了绿色产业大发展;今天,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
请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16分)
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C
C
D
C
D
D
B
A
A
B
A
D
A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A
B
B
A
C
D
A
D
C
D
A
A
B
C
二、非选择题(40分)
31题(12分)
(1)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艾宾浩斯发现遗忘规律说明,人的记忆的保持同其他事物的运动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4分)
(2)规律是客观的,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根据遗忘规律,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巩固复习。(4分)
(3)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艾宾浩斯通过研究发现遗忘规律,据此把握复习的最佳时间,(4分)
32题(12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展低碳经济是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需要。(4分)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发展低碳经济,培养企业经营者与广大消费者的节能环保意识,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国民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4分)
(3)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发展低碳经济是尊重自然客观规律、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之举。(4分)
33题(16分)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口的增长和无节制的生产生活消耗造成环境恶化,让人们认识到低碳生活方式的必要性。(3分)
(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转变了观念,理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3分)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环境得到保护的同时,经济也得到了有效发展。(3分)
(4)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人们转变了经济发展观念,环境保护催生了绿色产业大发展。(3分)
(5)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低碳生活生产方式,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必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