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附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0月)模块诊断
历史试题
(考查时间:80分钟 考查范围:必修三1~11课 满分:100分)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
A. 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B. 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C. 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D. 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
2.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反映了孔子
A. 赞成用“俑”随葬 B. 仁者爱人的思想
C. 对鬼神敬而远之 D. 恢复周礼的意图
3.孔子认为,君子在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善的同时还能坚持独立思想而不苟同于人,小人习惯于附和苟同别人的观点,但内心深处却并不友善。后世儒者经常以此诫勉君臣,这体现出儒学
A. 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 B. 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C. 倡导与人为善、社会和谐 D. 重视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
4.学者阎步克说:“后世儒家所着力申说的‘义’和‘忠’,就是从‘尊尊’生发出来的;而‘仁’和‘孝’,则是从‘亲亲’生发出来的。”儒家这一思想
A. 与宗法观念相通 B. 是外儒内法的直接体现
C. 受佛道思想影响 D. 体现了价值取向多元化
5.《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由此可知
A. 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 B. 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
C. 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 D. 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
6.先秦思想有非儒即墨之说。但秦以后,墨学几成绝学,鲜有学者问津。20世纪初,墨学再热。学术界和社会上“人人争言墨”“家传户诵,几如往日之读经”。20世纪初墨学再受重视的主要原因是
A. 墨学民主平等主张迎合时代需要 B. 知识分子通过振兴墨学应对民族危机
C. 西学已渐入末路知识分子反求于中学 D. 知识分子借墨学提倡社会公平公正
7.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道德五千言》者,实是(西周)藏室中之故书”,正因为老子做了柱下史(“副丞相”掌管图书并协助丞相处理政务的官职),因此能了解周之体制,因此道家之学而为“诸家之纲领”,所以道家为体,诸家为用。据此可知
A. 道家思想起到历史传承作用 B. 道家思想形成于西周
C. 老子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D. 诸子百家的思想来源于道家思想
8.《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 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 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 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 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9.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A. 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 B. 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
C. 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 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10.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汉代,董仲舒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
A. 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 B. 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C. 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 D. 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
11.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C.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 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12.据《汉书》记载,汉宣帝本始四年夏四月壬寅,郡国四十九地震。(宣帝下罪己诏)诏曰:“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业,奉宗庙,托于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乃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朕甚惧焉。”材料反映的天人感应思想有利于
A. 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B. 教导百姓积德行善
C. 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D.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13.《唐律疏议·资贼》规定:“非家庭成员,但属五服之内,具有亲属伦常关系的成员之间窃盗财产,构成犯罪;应在普通盗窃罪法定刑罚基础上减等处罚。”这反映唐朝
A. 提倡“重罪轻罚”的原则 B. 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发展趋势
C. 宗族关系凌驾于法律之上 D. 经济发展推动了法律制度的改进
14.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A. 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B. 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C. 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D. 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15.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A. 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 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 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D. 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16.有学者认为: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即要求人“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这说明程朱理学
A. 重在经世致用 B. 蔑视君主权威
C. 追求普遍真理 D. 实质虚伪教条
17.“不仅是朱学失丢了活力,而且对儒家精神作其他理解的学派,也因此受制于政治符号化了的朱学,而失去了自由思考与表达的权利。一句话,儒家的思想活力被儒家的政治化所吞没。”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朱熹创立理学使儒家思想失去活力 B. 儒家思想与政治结合失去活力
C. 理学压制其他学派的自由发展 D. 专制权力的强化使儒家思想失去活力
18.有人在评论李贽时说:“他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文艺复兴或宗教改革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材料中的环境特指
A. 封建君主专制加强 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 实行闭关锁国 D. 落后被动挨打
19.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对这一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批判了人们自私自利 B. 强调了公私之间的对立关系
C. 反映了当时新经济因素的要求 D. 肯定了私有开始向公有的转化
20.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 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B. 天文知识有利于农业发展
C. 观测天文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 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
21.唐代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这一故事说明
A. 伦理中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 B. 佛教思想在唐代占据着主导地位
C. 天文观测技术落后导致迷信泛滥 D. 君主专制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22.《中国建筑史》记载:“北宋宫殿布局不如唐代恢廓”。东京宫城是在州级子城的基础上扩张而成,仅2.5公里周长,陵墓建筑尺度趋小也很明显。这反映北宋
A. 践行勤俭爱民的治国理念 B. 国力衰微无力维持经济建设
C. 建筑形式植根于思想传统 D. 建筑风格具有鲜明民族特色
23.《本草纲目》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方法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这一成就
A. 奠定现代生物分类学基础 B. 借助西学东渐的科技成果
C. 体现承古萌新的文化特色 D. 反映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24.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做了注释:“半醉也”;《详刑公案》一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这类现象反映出当时
A. 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 B. 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
C. 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 D. 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
25.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这说明
A. 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 B. 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
C. 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 D. 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
26.清王昱《东庄论画》说:“学问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该绘画理论
A. 深受理学观念影响 B. 表明文人画彰显人性追求
C. 说明画家品德高尚 D. 说明绘画与文学地位一致
27.明代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以姜子牙的口吻表达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号召诸侯“吊民伐罪”, 哪吒剔骨还肉、黄飞虎反商归周等强调了“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这从侧面反映了
A. 理学失去了社会约束力 B.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C. 市民阶层追求自由生活 D. 士人对平等自由的渴望
28.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并对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进行了修改,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A. 从根本上否定智者学派的主张 B. 认为人要有理性的认识
C. 使哲学转向了对人自身的研究 D. 强调人应有高尚的品德
29.在传统观念看来,智慧是属于神的东西……柏拉图认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获得知识拥有智慧,似乎只有那些被神灵加入黄金所创造出来的人(统治者),才有这种天赋,而智者们却将所谓智慧出卖给需要它的人。以下对上述言论解读正确的是
A. 智者对传统价值的反叛更加彻底 B. 在传统观念下有神论受到挑战
C. 柏拉图认为神创造的人最有智慧 D. 智者和柏拉图观点具有相对论
30.黑格尔评论某一思想:“希腊英雄们都是出现在法律尚未制订的时代,或者他们自己就是国家的创造者,所以正义和秩序,法律和道德,都是由他们制订出来的,作为和他们分不开的个人工作完成的。”据此判断,黑格尔评论的是
A. 智者学派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二.材料解析题(3小题,共40分)
3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适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2分)
3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之际的文化,橫亘在传统与近代的交界处。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有多种意见。在这些意见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种现点认为明清之际的文化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类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清之际的文化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种观点加以论证。
33. (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画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也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下面是某地古代的《孔子圣迹(周游列国)图》中的《子路问津》石刻画:
注:鲁哀公四年,孔子从叶县返回到蔡国,看见长沮、桀溺在路边并肩耕田。孔子派子路前去打听渡口。二人得知是孔子师徒一行,桀溺便说:“浑浑噩噩,天下到处都是这样,有谁还能改变这世道呢?你与其跟着那个躲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跟随我们逃避这污浊的社会呢!”两人说完就继续耕作。
上图石刻画反映了多个历史信息,选取其中的两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探讨。(提示:可联系石刻画的时间、内容构成等)
山大附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10月)模块诊断
历史试题评分细则
1-5 CBAAB 6-10 DABDD 11-15 BABDB
16-20 ADACA 21-25 ACCDD 26-30 ADBAA
31.【答案】
(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两点4分)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两点4分)
(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两点4分)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两点4分)
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4分)
32.【答案】
观点一赞同“曙光说”(1分):
明清时期,由于“西学东渐”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工商业阶层队伍的兴起,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程朱理学因循守旧产生了一批进步思想家;(4分)
他们反对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工商皆本(3分)
,迎合了近代历史的发展潮流,并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兴起起到了启蒙作用(2分)。
观点二赞同“晚霞说”(1分):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极其缓慢(3分),
明清的进步思想未能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文化的桎梏,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2分),对未来的制度没有提出设想,只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仍以维护封建秩序为根本目的(2分),最终也没有改变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命运(2分)。
33.【答案】
信息一(创作时间):此石刻画应雕刻于唐代以后。(4分)
理由:春秋时期虽出现了牛耕但当时的耕犁是直犁,石刻画中的曲辕犁在唐代才发明,因而此石刻画应雕刻于曲辕犁普及后的唐代以后。(6分)
信息二(内容):此石刻画虽然据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所刻,但不符合史实。(4分)
理由:尽管牛耕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当时的牛耕使用的是多牛和直犁,东汉后才出现一牛拉犁,唐代才出现此石刻画中的曲辕犁,因而此石刻画带有明显的主观意造性。(6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