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质量检测
政治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注意事项:第Ⅰ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2017年7月1日,习近平主席参加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
②2017年我国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③2017年6月11日,中国•南亚东南亚艺术周暨澜媚艺术节在昆明开幕
④2017年6月30日,中央电视台举办了庆祝建党96周年演唱会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故③④选项属于文化现象。①选项属于政治现象。②选项属于经济现象。选C。
2. 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为了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常常发出前呼后应的呼喊。这些伴随着劳动重复出现的、有强烈节奏的呼喊,就是萌芽状态的民歌——劳动歌。材料体现
①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文化素养是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
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活动的主体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创造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时要准确解读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这些伴随着劳动重复出现的、有强烈节奏的呼喊,就是萌芽状态的民歌——早溯的劳动歌,材料体现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活动的主体,故③④符合题意;①强调了文化的含义,②强调了文化素养的形成,材料均未体现,故排除①②。故选D。
3.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比现在落后得多,但当时,诸子百家,群星摧璨,是中国文化
史上的黄金时代。这说明
A. 文化可以脱离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B. 人们的精神活动可以离开物质活动
C.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D. 文化发展水平决定并制约社会发展水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落后,但文化繁荣”,这充分说明了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亦步亦趋,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故C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经济决定文化,故A、D两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故B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4. 文博会是文化产业的“大观园”。2017年5月13日,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 业博览交易会隆重召开。文化创客馆的设立,金融、科技、旅游、体育、时尚等元素与文化联动的新业态的集中亮相,赋予了本届文博会全新的意义。材料体现了
A.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 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C. 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
D. 文化为经济提供方向保证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文博会是文化产业的“大观园”,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文化创客馆的设立,金融、科技、旅游、体育、时尚等元素与文化联动的新业态的集中亮相,这里既有科学技术、教育又有文化生产力的作用,故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故A入选。B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C选项错误,否认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D选项错误,文化具有双重性。
点睛:文化对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不同的。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而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不能笼统地说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5. 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
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表明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影响民族和国家发展
③文化力量是综合国力的基础和决定因素
④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经济、政治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题目中,一个民族只有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表明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影响民族和国家发展。故①②选项入选。③选项错误,文化不是综合国力的决定力量。④选项错误,文化不能决定政治、经济。选A。
点睛:文化竞争力的内涵
文化竞争力是一个多层次的统一体,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
(1)文化产品竞争力,是指文化产品引起消费者注意、唤起消费者共鸣、促使消费者购买的能力。
(2)文化企业竞争力,是指文化企业的原创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和抓住消费者的营销能力等。
(3)文化品牌竞争力,是指通过品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有效提升该品牌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竞争力的能力。
(4)文化形象竞争力,是指文化整体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文化整体形象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文化产品竞争力、文化企业竞争力和文化品牌竞争力,而且还影响到普通产品的竞争。
6. 近年来,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创作中已经成为一种风潮。“中国元素”成为好莱坞打开中国市场的一块“敲门砖但“不管一部好莱坞电影中有多少有‘中国元素’,它所讲的永远是美国故事,体现的也永远是美国人的价值观。”这启示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①要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
②要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③必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抵制文化交流
④必须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趋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上述材料启示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要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①②符合题意;③中“抵制文化交流”说法错误;④中“趋同”说法错误。本题答案选A。
考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7. 中华民族的“家”文化使人们对“家”有着强烈的热爱眷恋,“孝”文化使人们把赡养老人为之尽孝看作人生大事。在我国,90%的老年人认为居家养老是自己最中意的养老方式。由此可见
①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④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变动性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选项错误,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④选项错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题目中,我们的民族对“家”有着强烈的热爱眷恋,把“孝”文化看作人生大事,绝大多数的老年人认为居家养老是自己最中意的养老方式。由此可见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也表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故②③选项入选。选A。
点睛:正确理解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和表现
(1)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一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来实现的。因此,我们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举办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以发挥优秀文化对人的积极影响。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3)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②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③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
8. 某校为提升学生道德素质,每天在电子屏幕上展示拾物不昧和拾金不昧的学生名单,起到
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学校生活中仍偶尔出现学生盗窃他人财物的现象。这说明
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塑造健全的人格的根本途径
②一些人的社会活动不受文化氛围的影响和制约
③开展表彰活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围
④让全体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某校为提升学生道德素质,每天在电子屏幕上展示拾物不昧和拾金不昧的学生名单,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体现了开展表彰活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围;另一方面,但是与之相悖的偷盗现象还时有发生,说明了让全体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故③④入选。①②选项表述错误,排除。选D。
9. 2017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一本好书是一本财富,好的文学作品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培养人的健全人格。这形象地说明
①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④文化引导着人们的世界观,传递正能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强调文化影响人的过程,是表明这种影响过程是不为人所明显察觉的,渐进的过程;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是强调文化影响人的结果,强调这种结果一直延续到今天。
10. 2017年2月18日,继《中国诗词大会》火遍荧屏后,《朗读者》火热登场,让观众可更多地沉醉于文学艺术之美。阅读的乐趣就在于,它是一个广阔的世界,让你知道你的渺小,知道在历史长河中,很多东西是不必在意的,它让我们能变得更聪明一点。这说明
①优秀作品是心灵的营养品,读书能让我们的精神得以充盈
②文学陶冶性情,优秀文学作品成为人全面发展的主导力量
③文化影响人生,读书决定了我们思维的活力和人生的高度
④朗读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能让我们的心灵获得成长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题目中,阅读的乐趣就在于,它是一个广阔的世界,让你知道你的渺小,知道在历史长河中,很多东西是不必在意的,它让我们能变得更聪明一点。这说明优秀作品是心灵的营养品,读书能让我们的精神得以充盈,朗读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能让我们的心灵获得成长。故①④入选。②选项中“主导力量”的表述错误。③选项夸大了读书的作用。选B。
11. 月是故乡明,话是乡音亲。每一种方言都承载着一段乡愁,一份乡情。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科学保栌方言。保护方言,是因为
A. 方言是维系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纽带
B. 方言文化対人们的影响深远持久
C. 语言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D. 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繁荣的前提
【答案】D
【解析】方言并不是维系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纽带,A项不选;方言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深远持久是方言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并不是保护方言的原因,B项不选;“三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C项错误;保护方言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因为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繁荣的前提,D项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D。
【点睛】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前提;它能促进文化的繁荣,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12. “清辉悄洒何悠悠,月到中秋分外明。”中国人对月亮的崇拜、敬爱之情在中秋节时表现得尤为突出。“明月千里寄相思”“花好月圆”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佳句妙词无不在诉说着人们对团圆、美好的期盼。这说明
A. 民族节日是民族身份的最重要标志
B.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当前文化生活状况的体现
C. 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D.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答案】D
【解析】A选项表述错误,民族身份的最重要标志是民族文化。B选项表述错误,其不是一个民族当前文化生活状况的体现。C选项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题目中的阐述表明了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故D选项入选。
13. 在欧美发达国家,马铃薯多以主食形式被消费:在美国,马铃薯食品多达70余种,英国是个“食土豆民族”,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土豆,在德国,土豆和爱情一样重要。在中国和韩国,土豆则一直被作为蔬菜食用。材料中不同国家对食材马铃薯的开发与利用折射出
①世界饮食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各国经济政治制度的差异
③不同区域的饮食文化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④在实践中发展着的各民族的饮食文化具有共性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D
14. 习近平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姿多彩、各有千秋,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我们要尊蓽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下列诗句中与习近平强调的观点相一致的是
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②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习近平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故入选。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故入选。①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强调文化创新,故排除。③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强调传统文化的特点,故排除。
【考点定位】尊重文化多样性
【名师点睛】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1)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它们反映了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
(2)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种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文化相互区别开来。
(3)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的世界性存在于文化的民族性之中,并通过文化的民族性表现出来。如果失去了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世界性也就不存在了。
15. 2017年7月2日,天津京剧院《杨门女将》剧组在日本东京等地巡演12天,受到日本观众好评。…中国戏曲频频走出国门,迈步国际舞台,展示文化之美。戏曲走出去旨在
①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②彰显文化多样性,保留各民族文化个性
③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④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戏曲走出去旨在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①正确;戏曲走出去并不是为了保留各民族文化个性,②不选;戏曲走出去旨在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③正确;戏曲走出去并不是为了尊重不同民族文化,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D。
16. 2017年第12届“中法文化之春于5月6日至7月9日开幕,在全国30座城市展开60个项目。这场—年一度的与法国文化之约涵盖话剧、视觉艺术、新媒体、电影、图书等艺术门类。“中法文化之春”的举行
①提升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渗透力
②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③是借鉴对方文化优秀成果的重要平台
④增强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认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选项“渗透力”的表述错误,排除。④选项错误,“彼此认同”的表述错误。题目中,—年一度中法文化之春活动在全国30座城市展开60个项目,涵盖话剧、视觉艺术、新媒体、电影、图书等艺术门类。“中法文化之春”的举行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借鉴对方文化优秀成果的重要平台。故②③选项入选。选C。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和“比较法”
1.运用“排除法”缩小范围
在认真审读背景材料、题干,明确题干要求指向的基础上,从最容易发现的错误(或正确)题肢入手,先确定其中明显错误的观点或明显正确的观点,然后将含有明显错误观点的题肢或不含有明显正确观点的题肢,从备选题肢中排除以缩小范围。
2.运用“对比法”对其余题肢进行比较,确定正确选项
在初步排除缩小范围后,便可以确定剩余题肢中的“相同”的选项为正确题肢,一般不必费心去分析,只需对“相异”的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看哪些更符合题意,以最终确定答案。
17. 从孔子学院的设立到中国文化年的举办,从《媳妇的美好时代》走红非洲到《印象马六甲》大型实景演出首次走出国门,中华文化“走出去”渐入佳境。假如让你写一篇有关此类活动的新闻报道,比较合适的标题是
A. 文化传播:推动世界文化逐步趋向同一
B. 文化发展:教育是文化发展的主要途径
C. 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D. 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友好使者
【答案】D
【解析】题目中表述了今年随着我国经的发展,我们的中华文化“走出去”渐入佳境,假如写一篇有关此类活动的新闻报道,D选项作为标题比较恰当。A选项错在“世界文化逐步趋向同一”。B选项错误,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C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
18.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朗读者”“见字如面”,一个个有时代创意又有传统底蕴的
电综艺节目,触动了观众心中深藏的传统文化情结。关于“中国味儿”文化类节目的走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的魅力来自于时间,诗词歌赋、文牍书信,越古老的文化就越有生命力
②物质文明日益丰富,人们会更关注精神的富足,这类节目的走红有其必然性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人的精神家园,文化节目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④文化的力量不在于本身价值的大小,而是取决于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优秀文化才有生命力,“越古老的文化越有生命力”说法错误,①不选;随着物质文明日益丰富,人们会更关注精神的富足,文学类节目的走红有其必然性,②正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人的精神家园,文化节目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摄取养分,所以具有“中国味儿”的文学类节目会走红,③正确;文化的力量并不取决于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广度和深度,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
19. 教育部发布《关于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通知》,修订了高考各科考试大纲,其中多个考试科目将加重中华传统文化考核的比重一时成为热议,有人认为通过髙考的风向标,可以倒逼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更主动接触、了解、学习传统文化。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教育是一种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④人们接受太化的影响是消极被动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选项①说法错误,教育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排除;选项②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应选。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教育在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总结: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也重要;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
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20. 长久以来,阅读被认为应该是件“孤独”的事。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社交化阅读的出现,让你可以看到好友在读什么书,看到他们的书架、推荐和想法,向他们赠书或借书……阅读方式的转变
①推动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②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③标志传媒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
④彰显大众传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材料中阅读方式的转变,推动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①正确;材料中阅读方式的转变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无关,②不选;传媒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③错误;材料中阅读方式的转变彰显了大众传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B。
21. 中国古代提倡“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践行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在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④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题目中,中国古代提倡“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践行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故②④选项入选。①选项没有体现。③选项错误,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性。选C。
点睛: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要求
特点
要求
继承性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相对稳定性
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2. 山东近几年注重从传承方法上下功夫,坚持转化创新,坚持因时而变,赋予传统戏曲新的时代气息。可见,对待传统戏曲,我们应该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③“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④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题目中,山东近几年注重从传承方法上下功夫,坚持转化创新,坚持因时而变,赋予传统戏曲新的时代气息。可见,对待传统戏曲,我们应该“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即要做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故③④选项入选。①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②选项错误,割裂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选D。
23.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徐汇区调研城市历史建筑、历史风貌保护工作时强调,历史建筑、历史风貌是城市历史的延续、文化的积淀,要做好历史建筑、历史风貌保护工作。保护传统的历史建筑是基于
①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传统建筑的多样性
②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传统建筑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具有深刻影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题目中,历史建筑、历史风貌是城市历史的延续、文化的积淀,要做好历史建筑、历史风貌保护工作。保护传统的历史建筑是基于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故②③选项入选。①选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④选项错误,题目中没有涉及到传统建筑对人的影响。选D。
24.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死后也要保有尊严”——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愿意死后捐献器官的人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较少。这说明
①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
②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传统文化,就会阻碍社会进步
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④对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改造和剔除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题目中,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愿意死后捐献器官的人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较少。这说明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传统文化,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对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改造和剔除。故②④选项入选。①③选项与题意无关。选C。
点睛: 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抛弃。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具体地说,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取其精华”是文化发展的根基,“去其糟粕”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唯有不断抛弃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根据实践的发
展和社会的进步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既要认同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既要反对“保守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25. 2016年春,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是一场传统文化盛宴。该节目充分挖掘了我国古诗词蕴含的文化内涵,采用与观众互动的形式,引导观众积极参与,广受关注。这一 节目“广受关注”的原因是
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该节目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要
③该节目勇于创新,形式新颖,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
④充分发挥了电视这一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的功能,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充分挖掘了我国古诗词蕴含的文化内涵,采用与观众互动的形式,引导观众积极参与,广受关注,该节目之所以“广受关注”,是因为该节目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要,勇于创新,形式新颖,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②③符合题意。①中文化是世界的,材料没有体现。④说法不对,电视属于文化传播的手段,不是主要途径。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26. 诵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是“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的需要,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强调“诵读经典”,是因为
A. 文化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
B. 文化要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C. 对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D.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
【答案】A
【解析】诵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是“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的需要,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强调“诵读经典”,是因为文化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故A选项入选。B、C选项均割裂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
关系。D选项与题意无关。
27. 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的时代。这说明
A.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 现代科技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 现代传媒推动了文化传播和共享
D. 文化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说法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不是重要途径,B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C说法正确,D没体现,答案为C。
考点:大众传媒的作用
点评:本题需要把握材料强调的是现代传媒的作用。
28. 《见字如面》是专门朗读书信的节目,是国内首档也是全屏唯一一档明星读信节目。节目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节目一经播出引爆网络,以全网瞬间超过5000万的点击量博得关注。《见字如面》的成功启示我们
①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有利于扩大文化影响力
②用新传媒取代旧传媒已成为文化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③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文艺节目必将走向艺术的巅峰
④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文化传播手段,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①④正确,《见字如面》是一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季播节目,节目一经播出引爆网络,以全网瞬间超过5000万的点击量博得关注,启示我们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有利于扩大文化影响力,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②表述错误,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旧传媒依然在发挥作用.③表述错误,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文艺节目不一定走向艺术的巅峰; 故本题选B
29.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下列对文化创新认识正确的是
①实现文化创新要避免出现与过去重复的东西
②漠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会失去文化创新的动力
③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④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前进的包袱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①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错误;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③正确;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前进的包袱,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传统文化的作用、文化创新
30. 国家主席习近平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以及中央电视台调研,并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指出,只有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才能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表明
①文化工作者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主体
②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根本途径
③文化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题目中,习近平强调只有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才能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表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根本途径,文化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故②③选项入选。①选项错误,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主体。④选项错误,其表述与题意无关。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7年5月11—15日,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会展中心隆重举行。
深圳文博会作为我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博览和交易为核心,全力打造中国文化产品与项目交易平台,促进和拉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文博会自2004 年举办以来,历届累计总成交额超过1.5万钇元,出口成交额累计超过1,300亿元。
第十三届文博会是充分展示“十二五”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成就的关键一届展会,也是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重要展会。本届展会以“文牵一带,博汇丝路”为主题,通过贯彻落实“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推动展会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实现整体跃升,着力打造国际知名文化品牌展会,通过展示与交易相结合,促进不同国家地区的交流、对话与合作。
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分析我国举办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依据。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举办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举办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旨在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从而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举办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既是一种文化活动,也是一种经济活动,能够带 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④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能够促进我国与不同国家地区的交流、对话与合作。
【解析】本题以深圳文博会的开幕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分析我国举办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依据。解答本题需要考生首先要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其次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第三,结合材料的表述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即可。故本题考生在充分审读材料的基础上可以从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中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开展了主题为“慎独自省,重塑道德人格”的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建设道德模范事迹展示长廊、举办道德讲堂等活动全面营造道德文化氛围。以日常行为检查和班会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从细微处入手,通过增强自省意识、发杨自律精神,检查自己的言行,自觉纠正言行偏差,并不断为自己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实现从自发到自觉、从外表到内心、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积极开展社会帮扶和文明志愿者活动,促使学生在社会道德的践行中,培养道德情感,提升道德水平。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该校开展“慎独自省,重塑道德人格”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意义。
【答案】①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开展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营造弘扬道德,慎独自省的社会氛围,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牢固树立道德意识。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检查和社会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查、自纠,提高道德认识,转变道德观念,增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③优秀文化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慎独自省,重塑道德人格”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从而促进人的发展。
【解析】本题以某中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开展了主题为“慎独自省,重塑道德人格”的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该校开展“慎独自省,重塑道德人格”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意义。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解析试题,考生要解答意义类问题,首先要学会审题,做到思路清晰,要紧扣材料,力求准确全面,体现一定的综合性。本题中考生着重可以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表现以及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几个角度进行展开即可。
3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孔子学院是中国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年在韩国首尔正式设立,截至2017年7月,中国已在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是中外双方真诚合作的结晶,是中外人文交流史上的一大创举。孔子学院开办到哪里,就把沟通、了解、和谐、友爱的种子播撒到哪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把汉语和中华文化带到世界各国,又把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引入中华大地,书写着中外人文交流的绚丽篇章。
从“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角度,说明建立孔子学院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意 义。
【答案】①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有利于学习、借鉴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③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孔子学院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解析】本题以孔子学院是中国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从“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角度,说明建立孔子学院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解答时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故本题考生在充分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可以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以及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等角度进行展开即可。
3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6年8月,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裳》引发观影热潮。《大鱼海裳》采用了国内外先进的研发技术、制作技术、软件硬件支持技术等,在某些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制作水平。“只有精彩的动画片才能吸引观众,具有独创性元素的、制作精良的作品才能使观众感动,否则将失去观众群。”该片导演认为,“中国的动画电影应包含本国传统题材与风格,因为我们生活在全球化时代,动画作品也应该引起全世界观众的共鸣,在这方面可以制定政策,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对接。”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如何实现中国动画电影的更好发展。
【答案】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实中国动画电影的更好发展要立足于社会实践为自身创作寻找智慧的源泉和动力。
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实现中国动画电影的创新,必须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经验和素材,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③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的动画电影应包食本国传统题材与风格。
④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和经验,不断推出有独创性元素的新作品,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对接。
⑤文化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实现中国动画电影的更好发展,必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两种错误倾向。(答出任意四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本题以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裳》引发观影热潮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如何实现中国动画电影的更好发展。本题属于说明类主观解析试题。这类题的思维特点是从一般性、规律性的结论去推知与其相关的、特殊的、个别的对象。它首先考查的是考生对知识的再现能力,要求考生能再现这些知识点;其次考查考生对材料(事件)的分析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分析出这些观点;最后要求考生能分析出材料与观点的关系,能够运用材料印证观点。故本题着重可以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及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等角度进行分析做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