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含答案江西四校协作体)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2018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含答案江西四校协作体)》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四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17年11月17日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 1.“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 A.宗法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在黄河附近筑堤自保,甚至还恶意将灾害引致邻国。战国时,赵国曾将黄河决堤以浸淹齐魏。这说明(  )‎ A.礼乐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B.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 C.分封制严重阻碍农业发展                    D.大一统王朝出现具有合理性 ‎3.对下图所示措施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有利于汉初经济恢复                            ‎ B.促进自然经济的发展 C.为秦国增强实力统一全国创造条件    ‎ D.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是指(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御史制度            D.郡县制度 ‎5.有学者认为,战国时养士之风盛行,但属“私养”、“家养”,直到科举制确立,才真正实现“国养”。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科举制(  )‎ A.扩大了政权的开放程度                        B.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有益于重学风气的形成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6.以下摘自钱穆对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的评价,该制度应是(  ) ‎ A.西周的分封制    B.秦朝的郡县制     C.汉代的刺史制    D.元朝的行省制 ‎7.《资治通鉴唐记》记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这说明(  )‎ A.唐朝矛盾错综复杂,难以决断            B.权力部门相互掣肘,效率较低 C.决策程序过于死板,制约皇权            D.政治制度弊端严重,决策艰难 ‎8.符合下列材料的主题是(  ) ‎ A.分化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B.权力由皇帝身边远的人向皇帝身边的人转移 C.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D.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9.元朝沿宋、金旧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官僚机构。下列机构为宋元共有的是(  )‎ A.政事堂                B.枢密院                 C.宣政院                D.军机处 ‎10.今年的热播反腐大戏《人民的名义》引发了社会对权力监督问题的讨论。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也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下列官职专为监督权力而设立的是(  )‎ A.刺史                    B.郡守                     C.同平章事            D.三司使 ‎11.据统计,北宋时,科举出身的官员占了总官员的40%,而在唐代这一比例只有15%。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印刷术的进步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统治者的政策                                        D.市民阶层的壮大 ‎12.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这说明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相比(  )‎ A.君主权力相对削弱                                B.分割相权加强君权 C.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D.三权分立制约皇权 ‎13.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            B.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 C.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 ‎14.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诏罢中书省”,但相权被废使皇帝与六部之间产生了一个权力真空。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明代皇帝(  )‎ A.提高六部的政治地位                            B.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 C.任用宦官来参预朝政                            D.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 ‎15.对于《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道光皇帝和耆英等人所看重的是把条款中 “割让”换成“赏借”二字。这说明清统治者(  )‎ A.统治黑暗腐败投降卖国                        B.缺乏近代民族国家意识 C.认为丢失香港意义不大                        D.用“礼”维护国家主权 ‎16.下图是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碑。它所承载的历史事件(  ) ‎ ‎①发生在鸦片战争期间  ②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  ③以抵抗列强侵略为目标  ④体现了不畏强暴的精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提,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列强获得这一权益是在(  )‎ A.《南京条约》附件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8.阅读下面三幅图片,表述正确的是(  ) ‎ A.图1和图2的经济主张是继承发展关系B.图1和图3都建立了农民阶级政权 C.图2和图3都主张与西方国家平等交往D.图2的主张符合近代历史发展潮流 ‎19.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海上的一次战役。有人曾作诗“城上神威炮万斤,枉资倭寇挫吾军。后来天道终归汝,致远深沉第一勋。”此诗是纪念(  )‎ A.丁汝昌                B.刘步蟾                 C.林永升                D.邓世昌 ‎20.丘逢甲晚年在一首诗中写到:“弃地原非策,呼天倘见哀。百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诗中提到的“弃地”事件发生在(  )‎ A.1842年                B.1860年                 C.1895年                D.1901年 ‎21.在清统治前期,民间抗清多用“反清复明”的口号,但清末的义和团运动却打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说明当时(  )‎ A.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B.仍然无法冲破皇权主义思想的束缚 C.能正确区分国家与封建王朝的关系    D.对中外反动势力已有了理性的认识 ‎22.下列通过解读史实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 ‎  ‎ 史实 ‎ 结论 ‎ A ‎ 左宗棠收复新疆 ‎ 消除了中国的边疆危机 ‎ B ‎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 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 ‎ C ‎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 反映了民族危机严重 ‎ D ‎ ‎1934年工农红军开始长征 ‎ 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 ‎23.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被外国史学界称之为:像一次组织纪律不强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行动。这里的“维和”是指(  )‎ A.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                            B.向清朝政府勒索赔款 C.打击京津改良派势力                            D.疯狂镇压义和团运动 ‎24.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各国应分自主,当驻兵队护卫使馆,并各将使馆所在境界自行防守”。 该不平等条约是(  )‎ A.《胶澳租界条约》                                  B.《马关条约》‎ C.《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25.1911年11月,袁世凯在就任清朝内阁总理大臣后,一面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族地主阶级势力的上升                    B.清政府对内政策的改变 C.革命党人拥有一定的优势                    D.袁世凯狡诈的两面手段 ‎26.1912年春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结束                        B.规定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C.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D.确定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27.表2是武昌起义后成立的革命政府人员组成 ‎ 新军将领 ‎ 革命党 ‎ 咨议局议长 ‎ 巡抚 ‎ 布政使 ‎ 提督 ‎ 督练公所总参议 ‎ ‎13 ‎ ‎3 ‎ ‎3 ‎ ‎1 ‎ ‎1 ‎ ‎1 ‎ ‎1 ‎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B.具有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是自上而下的民主革命 ‎28.历史评价的首要原则是恪守求真,即评价应客观如实。下列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最符合历史评价这一原则的是(  )‎ A.辛亥革命埋葬了封建制度,但其资产阶级属性需要批荆 B.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 C.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全国性革命高潮的到来 D.辛亥革命在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中起到了开创性作用 ‎29.孙中山曾对近代中国的某一时期的时局发表评论说:“失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甚烈,较前尤甚。”“无数强盗之专制”是指(  )‎ A.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帝国主义列强破坏中国辛亥革命        D.北洋军阀的分裂割据 ‎30.下图是刊登在《申报》上的有关“人造自来血”补药的广告。据所学知识,这则广告最可能出现在(  ) ‎ A.1842年                B.1860年                 C.1895年                D.1911年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说明:本大题有3小题共40分,其中第31题18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8分)‎ ‎ 在中国古代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较多。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故常让其他官员分割宰相职权,以便皇帝施政。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唐初,尚书左右仆射二人及侍中、中书令各二人是当然的宰相,在门下省政事堂办公,非三省长官不得入政事堂……(唐太宗)给他官加上 “参预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参知机务”、“同掌机务”等名目,让他们进入政事堂分任宰相事。 ‎ ‎——《中国政治制度史》 ‎ 材料二 “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宰相之任,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参知政事“仍令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宋初宰相虽有多人,但只指定二人分别轮流执掌中书之印。参知政事初设时职位较低,无权执掌中书之印,也不在政事堂议事。直到至道元年,才“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 ‎ ‎——《宋代官印制度》 ‎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三省”的职责。(6分) ‎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参知政事”地位的变化。(4分) ‎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唐初和宋朝行政措施的共同点及其目的。(8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 材料一 自秦朝建立宰相制度以来,历朝的相权在原则上是不可以独自占有的,秦朝和西汉初期,虽然只设一相制,但是有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其左右,以分其权,共同辅佐皇帝,以后汉代有三公制,于是相权便一分为三,从此一人独专相权便被多人共有相权的历史趋势所代替,并被历朝所沿袭,魏晋南北朝时又有了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郎等。隋唐有三省制,三省长官阶都为宰相,共议国政,几经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宰相群体。 ‎ ‎——摘编自瑰晓巍、钟卫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 ‎ 材料二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不仅使文官失去了宰相作为他们的“意见领袖”,还使所有文武官员的地位和生命、尊严的价值都变得渺小,使绝大多数时期任何一个官员在皇帝面前都显得“人微言轻”……总的来讲,在废除承相制度后,最高政治权力的运转经常处于失衡或扭曲的状态,舞台上的依靠皇帝暂时亲信而拥有治官权力的人物忠奸贤愚美丑反复变换,严重损害了明代治官活动的连续性、一贯性、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典章制度越来越形同虚设。 ‎ ‎——摘编自渖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 ‎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发展趋势。(4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和影响。(8分)‎ ‎33.(2017·浙江湖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41)根据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知识整理,能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 ‎(1)指出中日甲午战争的起讫时间。根据材料线索,举一例与甲午战争相关的民众自发抗争事件及其两位领导人。(4分) ‎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所贯穿的两条主线,并指出其所体现的核心主题。(6分)‎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宗法制重视家族关系,家国同构现象是宗族关系的反映,故A项正确;世袭制是指继承制度,故B项错误;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故C项错误;禅让制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故D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材料讲述诸侯以邻为壑,是诸侯国之间的争端,材料不涉及远近尊卑的礼乐秩序,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斗争,故B项错误;材料讲述壅防百川,各自为利,材料不涉及分封制与农业的关系,故C项错误;诸侯国之间在水利的斗争说明实行中央集权,有利于生产生活,是历史的趋势,建立大一统王朝具有合理性,故D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下图是秦统一后,加强统一,实行统一货币政策,故A项错误;统一货币与促进自然经济的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此时是秦朝而非秦国且已经实现统一,故C项错误;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秦统一货币的意义,故D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皇帝制度体现的是专制主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中央官制之先河”,三公九卿制度属于秦开创的中央官制,故B项正确;御史大夫属于中央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故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科举制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政府官员,从而扩大了政权的开放程度,是材料“才真正实现‘国养’”的依据,故A项正确;B项提升官员文化素质与人才“国养”无关,故B项错误;C项益于重学风气形成与人才“国养”无关,故C项错误;C项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也与人才供养方式无关,故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西周的分封制地方诸侯享有统治地方的权力,与材料“行动的中央政府”“地方绝无权”不符,故A项错误;秦朝郡县制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行政控制,而不是军事控制,也不是宰相府的派出机构,与材料“宰相府的派出机构”“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不符,故B项错误;汉代刺史属于监察机构,不是宰相府的派出机构,与材料“宰相府的派出机构”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描述相符,故D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上不能决也”的原因是中枢权力机构的体制限制而非唐朝社会矛盾的 错综复杂,故A项错误;由于三省六部制的设置使中枢权力机构实现了决策、审议和执行权力的一分为三,这就使得权力部门之间相互牵制,使得唐王朝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较为低下,故B项正确;三省分权有利于皇权的加强而非削弱,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倒退,故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通过削弱相权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分化相权,如汉“中外朝制”、宋“二府三司制”;二是权力由大臣向近臣转移,如汉中朝,明内阁,清军机处,材料中秦汉、宋元、明清三时期君臣议事时的行为体现君臣地位的变化,并不能充分体现分化相权以削弱相权的主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秦汉、宋元、明清三时期君臣议事时的行为体现君臣地位的变化,也不能充分体现权力由大臣向近臣转移以削弱相权的主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秦汉、宋元、明清三时期君臣议事时的行为体现君臣地位的变化,与中央与地方关系无关,故C项错误;秦汉时期君臣均坐着议事,宋元时期君坐着臣站着议事,明清时期臣子则跪着议事,说明臣子地位越来越低,表明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D项正确。‎ ‎9.【答案】B 【解析】政事堂是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元朝时候被废止,故A项错误;枢密院是宋元时期的掌管军事的机构,故B项正确;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故C项错误;军机处是清朝时期设立的,故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刺史是负责监察的官员,故A项正确;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不是负责权力的监督,故B项错误;同平章事等同于宰相的官衔,处理行政事务,不是负责权力的监督,故C项错误;三司使掌管的财政事务,不是负责权力的监督,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北宋时印刷术的进步使文化经典得以广泛传播,使更多人能读书并参与科举考试,但这一原因与科举出身的官员比重高于唐代无关,故A项错误;科举制的完善推动选拔人才的公平性与公开性,但不影响科举出身官员的比重提升,故B项错误;唐朝时受贵族政治影响,科举出身官员依然较少,但宋朝时政府推行重文轻武政策,使大量平民通过科举制当官,逐步取代贵族地位,因而出现北宋科举出身的官员比唐朝要高,故C项正确;市民阶层的壮大会推动市民文化的发展,不能直接影响科举出身官员的比重,故D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元朝中书省长官为丞相,总领百官,相权有所膨胀,削弱皇权,故A项正确;分割相权是宋朝为加强皇权的做法,故B项错误;元朝君主专制相对削弱,故C项错误;一省二院服务皇帝,专制政治并非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D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明朝内阁入阁的官员初期官位较低,中后期入阁官员的官位很高,故A项错误;内阁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故B项错误;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故C项错误;明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故D项正确。‎ ‎14.【答案】B 【解析】弥补宰相缺位后的权力真空是明代皇帝建立了内阁制度,而不是提高六部的政治地位,故A项错误;为了弥补宰相缺位后的权力真空,明成祖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故B项正确;任用宦官是为了监督阁权,故C项错误;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是为了监督吏民,故D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晚清统治者天朝上国的观念,而非投降卖国,故A项错误;材料中统治者并未意识到割让香港岛使国家主权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清政府对丢失香港的意义,故C项错误;清政府未能维护国家主权,故D项错误。‎ ‎16.【答案】D 【解析】三元里人民抗英是1841年5月发生的,在牛栏岗抗击英军时“恰逢倾盆大雨”,在《申谕英夷告示》中提出“杀尽尔等猪狗”等口号,故D项符合题意。‎ ‎17.【答案】A 【解析】材料“一国所提,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说明这一权益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是《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权益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是《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权益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是《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权益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是《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故D项错误。‎ ‎18.【答案】D 【解析】图1是绝对平均主义的小农经济,图2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两者没有继承发展关系,故A项错误;图3是义和团运动,没有建立农民政权,故B项错误;图3仇视西方物质文明,反对与西方国家平等交往,故C项错误;图2的主张是发展资本主义,符合近代历史发展潮流,故D项正确。‎ ‎19.【答案】D 【解析】丁汝昌是北洋水师提督,在黄海海战中受伤,没有殉国,故A项错误;刘步蟾是定远舰的舰长,不是负责致远舰,故B项错误;林永生是经远号管带,故C项错误;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是致远号巡洋舰的管带,故D项正确。‎ ‎20.【答案】C 【解析】丘逢甲诗中的“弃地”指的是台湾,甲午战败,清政府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1842年签订的是《南京条约》,故A项错误;1860年签订的是《北京条约》,故B项错误;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故C项正确;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没有割地,故D项错误。‎ ‎21.【答案】B 【解析】清末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义和团运动却 打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说明义和团运动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并没有科学认识,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把封建的清王朝当作扶持的对象,说明仍然受到皇权主义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把清王朝当作国家,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不能正确区分国家与封建王朝的关系,故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没有认清清朝的反动本质,故D项错误。‎ ‎2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回祖国怀抱,1881年,中国收回伊犁,但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约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故消除危机错误,故A项错误;《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属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最终台湾依然割给了台湾,故B项错误;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义和团运动爆发,故C项正确;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于1927年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失败后转而去江西的井冈山,故D项错误。‎ ‎23.【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直接原因是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联合国维和部队”,“维和”是指镇压义和国运动,不是向清朝政府勒索赔款,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维和”不是打击京津改良派势力,故C项错误;料强调“联合国维和部队”,“维和”是指镇压义和国运动,故D项正确。‎ ‎24.【答案】D 【解析】《胶澳租界条约》是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是德国享有在胶州湾和山东的各项特权,故A项错误;《马关条约》是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没有涉及到保护使馆问题,故B项错误;《南京条约》签订时,各国在中国还没有使馆,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中规定允许各国派兵保护北京东交民巷的“使馆界”,故D项正确。‎ ‎25.【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突出袁世凯就任内阁总理大臣,而是反映他就任内阁总理大臣之后的行为,故A项错误;清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故B项错误;袁世凯向南京临时政府求和,说明革命党人有一定的优势,但这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故C项错误;袁世凯一面进攻武汉,一面又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这反映了他狡诈的两面派手段,故D项正确。‎ ‎2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结束的是宣统帝下诏退位,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1月1日,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911年12月已经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而不是中华民国大总统,故D项错误。‎ ‎27.【答案】B 【解析】据材料革命政府人员组成可以看出,新政府成员主要以新军将领为主,辅以部分革命党人、封建官僚,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故A项错误;新政府吸收了部分封建官僚,反映革命反封建的不彻底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革命政府人员组成情况,不能反映资产阶级性质革命,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民主革命不是自上而下,故D项错误。 ‎ ‎28.【答案】B 【解析】辛亥革命埋葬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非封建制度,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极大的促进了民族觉醒,是承接反封建和反帝国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故B项正确;推动全国性革命高潮到来的是1924年的国民党“一大”而非辛亥革命,故C项错误;在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中起到开创性作用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故D项错误。‎ ‎29.【答案】D 【解析】“失去一满洲之专制”指的不是19世纪末,故A项错误;“失去一满洲之专制”指的不是1901年,故B项错误;列强并未直接破坏辛亥革命,故C项错误;““失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当指北洋军阀的分裂割据,故D项正确。‎ ‎30.【答案】D 【解析】1842年,中国学习西方尚处于初始阶段,仅限于学习西方器物,不会涉及共和,故A项错误;1860年后,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样不涉及政治,故B项错误;1895年,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以日本为榜样,学习君主立宪制,不涉及民主共和,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专制与共和之过渡”,结合所学,1911年辛亥革命,学习美式民主共和,推翻专制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D项正确。‎ ‎31.【答案】(1)职责:决策、审议和执行。(6分) ‎ ‎(2)变化:从低级官员到与宰相有同等的权力。(4分) ‎ ‎(3)共同:给低级官员赋予相权。(4分) ‎ 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4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唐初“三省”的职责为决策、审议和执行。 ‎ ‎(2)根据材料二“参知政事初设时职位较低,无权执掌中书之印,也不在政事堂议事。直到至道元年,才‘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可知,“参知政事”从低级官员到与宰相有同等的权力。 ‎ ‎(3)‎ 第一小问共同点,根据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唐初和宋朝行政措施的共同点为给低级官员赋予相权;第二小问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 ‎32.【答案】(1)趋势:宰相数量由一相制发展到多相制;相权由一相独占到群相共有;中央其他部门不断分割相权。(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 ‎(2)原因:宰相专权的历史教训;皇权专制加强的需要。(2分,任答1点,言之成理即可) ‎ 影响:破坏了中央行政体系的完整性;降低了各级官员的地位和尊严;使最高权力运转被扭曲;使明代官员管理缺乏连续性;严重损害了国家典章制度的地位。(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据材料一从“秦朝和西汉初期”的“只设一相制”到“汉代有三公制,于是相权便一分为三,从此一人独专相权便被多人共有相权的历史趋势所代替,并被历朝所沿袭”“最终形成了一个宰相群体”可得:宰相数量由一相制发展到多相制;相权由一相独占到群相共有;据材料一“有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其左右,以分其权”到“魏晋南北朝时又有了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郎等”再到“隋唐有三省制,三省长官阶都为宰相,共议国政”可得:中央其他部门不断分割相权。 ‎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宰相专权的历史教训;皇权专制加强的需要。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不仅使文官失去了宰相作为他们的‘意见领袖’,还使所有文武官员的地位和生命、尊严的价值都变得渺小,使绝大多数时期任何一个官员在皇帝面前都显得‘人微言轻’”可得:破坏了中央行政体系的完整性;降低了各级官员的地位和尊严;据材料二“在废除承相制度后,最高政治权力的运转经常处于失衡或扭曲的状态”可得:使最高权力运转被扭曲;据材料二“严重损害了明代治官活动的连续性、一贯性、稳定性”可得:使明代官员管理缺乏连续性;据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典章制度越来越形同虚设”可得:严重损害了国家典章制度的地位。‎ ‎33.【答案】(1)时间:1894—1895年。(1分,写错任一时间均不给分) ‎ 事件: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1分。答“公车上书”亦可) ‎ 人物:邱逢甲、徐骧、刘永福(2分,康有为、梁启超等。任意两人,写错字不给分) ‎ ‎(2)两条主线:一是列强侵华,(1分)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分) ‎ 二是中国军民抗击侵略,(1分)维护了国家主权。(1分) ‎ 核心主题:维护国家主权(或救亡图存,维护国家独立亦可)。(2分)‎ ‎【解析】(1)第一小问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时间:1894—1895年。第二小问事件,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或 “公车上书”)。第三小问人物,邱逢甲、徐骧、刘永福(‎ 或康有为、梁启超等) ‎ ‎(2)第一小问主线,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一是列强侵华,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二是中国军民抗击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第二小问核心主题,维护国家主权(或救亡图存,维护国家独立亦可)。‎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