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知识点一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错误的领导人是(C )
①博古 ②张国焘 ③王明 ④李德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A )
A.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B.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C.北上抗日
D.进一步把革命推向全国
3.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哪次会议的意义(B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四大 D.中共“八七会议”
4.很多人认为贵州省的旅游可以归纳为:一栋房子(下图),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瀑布)。你认为贵州省这栋房子能够成为旅游景点是因为在这里(B )
A.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B.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宣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D.洗刷了中华民族近百年的耻辱
知识点二 过雪山草地
5.长征中红军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的行动是(A )
A.四渡赤水河 B.渡过金沙江
C.飞夺泸定桥 D.翻越大雪山
6.长征途中,标志着红军跳出敌人包围圈的是(B )
A.攻占遵义 B.渡过金沙江
C.四渡赤水 D.强渡大渡河
7.“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七律·长征》诗中“大渡桥横铁索寒”指的是 (D )
A.渡过湘江 B.四渡赤水
C.渡过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8.红军长征途中渡过下列河流的先后顺序是(D )
①大渡河 ②湘江 ③赤水河 ④金沙江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③① D.②③④①
知识点三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9.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其会师地点在(C )
A.陕北吴起镇 B.江西瑞金
C.甘肃会宁 D.贵州遵义
10.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基础的是(D )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
C.遵义会议
2
D.红军长征
11.导学号84164144某旅行社计划推出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的红色之旅活动。请你为他们选择一条最适合的线路(B )
A.井冈山—瑞金—延安—西柏坡
B.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
C.南昌—西安—延安—沈阳
D.南京—上海—武汉—重庆
12.某同学在自己编写《红军长征》剧本时,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其中与史实相符的是(C )
A.第四次反“围剿”失利使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B.强渡大渡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C.甘肃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D.四渡赤水使红军跳出了敌人包围圈
13.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周恩来面对部队严重的减员,心情沉重地说:“我们红军像经历了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留了树身和树根。”下列有关红军长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长征的原因是红军主动放弃根据地,要在运动中打败国民党
B.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D.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14.(2017山东青岛)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小明同学和父母一起参加了“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团。到达陕北后,妈妈问了小明四个问题,小明回答错误的是(B )
A.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是长征开始的主要原因
B.红军四渡赤水,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C.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5.导学号84164145(2016湖北孝感)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以下说法不符合相关史实的是(D )
A.红军长征是历史上的壮举
B.长征的胜利,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C.红军长征过程中宣传了革命的思想
D.长征的胜利,意味着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成功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红军长征,行程两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翻越终年积雪的高山,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粉碎了几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红军长征的历史功勋,永远铭刻在祖国各族人民的心中,红军长征的英雄事迹,永远鼓舞我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奋勇前进。
2017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1周年,请你为你校的纪念活动拟一份活动提纲,并写一份发言提纲。
参考答案(1)活动提纲:观看长征历史影片;参观长征纪念馆,缅怀革命烈士;搜集整理长征革命故事等。
(2)发言提纲的内容应包括长征的历史意义;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长征精神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