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1. 春秋初期,黄河沿岸各国往往“壅防百川,各以为利”。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主持诸侯会盟,盟约中有“无曲防”的规定,即禁止修筑危害别国防洪安全的堤防。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 A. 各诸侯国之间争霸非常激烈 B. 齐王称霸后有效治理了黄河 C. 各诸侯国以农立国的思想 D. 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 ‎【答案】C ‎ ‎ ‎2. “士子外用儒术以处世,而内修禅学以修身,宋代这种修禅之风在士大夫中流传日盛。”这表明当时 A. 理学陷入困境,亟待推陈出新 B. 修禅之风盛行,官场生态恶化 C. 士子表里不一,社会风气沉沦 D. 异质文化融合,儒家与时俱进 ‎【答案】D ‎【解析】传统儒学注重修身养性,北宋时期“外用儒术以处世,而内修禅学以修身”说明外来文化与儒学的融合,故D正确;理学在北宋时期盛行,故A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官场信息,故B错误;材料中用儒家思想处事,禅学修身,不是表里如一,故D错误。‎ ‎3. “(剌史)以六条问亊,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五条,二千石子弟恃估荣势;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可见刺史的设置 A. 彻底解决了封国威胁问题 B. 不干涉郡国正常的行政权 C. 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D. 严重威胁到了皇权 ‎【答案】B ‎【解析】“六条”内容没有涉及政府行政,无法看出刺史对郡国正常的行政权的干涉,故B项正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从而彻底解决了封国威胁问题,故A项错误;刺史的职责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并不是制衡宰相的,故C项错误;刺史的设置有利于加强皇权,与题意相反,故D项错误。‎ ‎4. 下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表明 A. 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B. 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 C. 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 D. 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 ‎【答案】A ‎【解析】两汉到明清可以看出节妇烈女人数总趋势是上升,尤其是两宋之后最典型,说明儒家思想不断趋于保守,故A项正确;两汉以前不能从示意图上体现,故B项错误;宋以前节妇烈女人数较少,故C项错误;从节妇烈女的增加是儒学尤其是理学对女性的摧残,故D项错误。‎ ‎5. 有人谈及洋务运动时说:“中国在外交上的一贯的失败也愈使自强运动看来差劲。……1860年间的改革在实践方面很严肃地向前跨步。因其如此,改革者尚要以传统的名目自保。他们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材料主要强调洋务运动 A.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B. 因阶级局限无法突破传统惯性 C. 中体西用的做法导致成效甚微 D. 步伐谨小慎微但仍有开拓之功 ‎【答案】D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抵制了列强的侵略”“阶级局限”,排除AB;材料没有涉及“中体西用”,排除C;根据“在实践方面很严肃地向前跨步”“他们小心谨慎”看出洋务运动步伐谨小慎微,“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看出洋务运动有开拓之功,故D正确。‎ ‎6. 下图是1894年和1913年我国国内机制棉布占全国棉布产量的比重情况。此情况说明 A. 机器棉织业成为主流 B. 传统棉织业仍占主导 C. 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 D. 政府压制近代纺织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1913年我国国内机制棉布占全国棉布产量的比重仍然很低,说明传统棉织业仍占主导地位。故答案为B项。从数据来看,是传统棉织业占主导地位,排除A项;CD项材料均不能反映,排除。‎ ‎7.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评价抗日战争“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这说明了抗日战争 A. 为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B.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枚关的转折点 D. 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论述的通过抗日战争促使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威望提高,从而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群众基础,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抗战对于国际地位影响以及民族影响,故B和D错误;C是遵义会议意义。‎ ‎8. 建国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A. 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 B. 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 C. 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 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还要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还面临诸多问题,国家的法律建设才起步,不可能有法可依,故A项排除;由于法律不完备所以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不合题意,故B项排除;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也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据材料“建国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得出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D项正确。‎ ‎9. 德谟斯梯尼指出,雅典五百人会议中处于多数的一般成员的表现:他们“闭着嘴、不提建议,并且很可能,他们不惯于进入举行会议的房间。”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雅典 A. 高频政治活动导致公民逃离 B. 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 C. 公民参政活动集体意识淡薄 D. 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来看,雅典的五百人议事会中的参政议政人员并没有全部具有公民意识,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参政议政的意识的,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高频”二字;B选项与材料叙述无关;D选项与材料含义不符。‎ ‎10. ‎ 爱因斯坦曾说:“为了使你们的工作增进人类的幸福,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及其命运,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目标;关心组织劳动和产品分配这个重大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才能保证我们智慧的产物促进人类幸福,而不至于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式中时,千万不要忘记了这一点。”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科学家应关注社会问题 B.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C. 人类应关注自身的发展 D. 科学源于社会实践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爱因斯坦强调利用科学技术应考虑如何促进人类幸福和发展,避免不必要祸害的发生,从而说明爱因斯坦关注的是社会问题,故A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科技消极和积极影响,故A错误;自身发展和社会实践均不是材料体现内涵,故C和D错误。‎ ‎11. 有研究者指出,赫鲁晓夫“肯定没有把扫除他前任所建立的那种政治体制当成自己的任务,相反,为了巩固他自己的权力以及实施某些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他还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独裁主义结构。”该观点意在说明赫鲁晓夫 A. 建立了新的官僚政治体制 B. 加强苏联政治经济的集权 C. 不自觉地延续斯大林模式 D. 改革使苏联经济失去活力 ‎【答案】C ‎【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所以没有建立新的官僚政治体制,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给了农业以及部分中央企业一定的自主权,排除B。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利用了斯大林模式的独裁主义”,即没有打破斯大林体制,故选C。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给了苏联经济一点活力,排除D。‎ ‎12.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写到:“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共和国。”下列文艺作品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 B. 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 C. 毕加索的画作《格尔尼卡》‎ D. 米勒的画作《播种者》‎ ‎【答案】B ‎【解析】材料明显反映了作者对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王国”的失望,看到了资产阶级国家的局限和弊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故选B;AC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D属于印象主义艺术作品。‎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等拟订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该学制涵盖了各级各类学校法规、共计22个,明确规定,学堂教育从蒙养院开始,相继分为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通儒院(类似于现在的研究生教育)。1905年12月清政府谕令设立学部,序列礼部之前,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之后又建立了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在课程设置上,以中学课程设置为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理化、法制理财共12门课。‎ ‎——《清末新政与中国教育制度近代化》‎ 材料二1872年,日本创立近代教育制度的《学制》颁布,它模仿法国式的教育制度,是日本教育西洋化的第一步,但这个开始却是以失败而告终。1886年初,《学校令》颁布,它建立起了一个以小学为基础的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直系是高等小学,到寻常中学,再到高等中学,最后到帝国大学;旁系则是高等小学到寻常师范学校,再进入高等师范学校。为了把军国主义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意识里,1890年,天皇颁布了《教育敕语》,提出日本“国体之精华”乃忠孝二字,教育以培养忠臣孝子为出发点;以孝、友、和、信、恭、俭等十大德行,为所谓“德育”的主要内容。《教育敕语》被视作国家的“第二宪法”而倍受重视,它具有了超越其他敕令或法令的地位,在教育问题上既具有最高权威性,又具有不可修改性。‎ ‎——《从西洋化到日本化:日本教育近代化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日两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日两国近代教育改革的不同影响。‎ ‎【答案】(1)相同:受西方影响;由国家主导(国家建立教育机构);以颁布法律的形式促进改革;建立起完整的教育系统;在课程设置上都受本国文化影响。‎ 不同:中国教育改革既模仿西方,又结合本国文化;日本教育改革走了一条从西洋化到日本化的道路,日本教育存在着军国主义教育。‎ ‎(2)影响:‎ 中国:培养了近代化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壮大了知识分子群体;传播了西方文化,开了风气;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教育系统;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爆发。‎ 日本:推动了日本近代化,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军国主义给亚洲和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教育的发展。从中日两国近代教育改革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中日两国近代教育改革各自的历史影响来分析。‎ ‎(1)从材料“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等拟订的《奏定学堂章程》”“日本创立近代教育制度的《学制》颁布,它模仿法国式的教育制度”可以看出两者都受西方影响,都由国家主导,以颁布法律的形式促进改革;从材料“该学制涵盖了各级各类学校法规、共计22个,明确规定,学堂教育从蒙养院开始,相继分为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通儒院”“建立起了一个以小学为基础的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直系是高等小学,到寻常中学,再到高等中学,最后到帝国大学”体现出两者建立起完整的教育系统;材料“以中学课程设置为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理化、法制理财共12门课”“提出日本“国体之精华”乃忠孝二字,教育以培养忠臣孝子为出发点;以孝、友、和、信、恭、俭等十大德行”体现出两者在课程设置上都受本国文化影响。并从材料中可以得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日两国近代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得出答案。‎ ‎14. 观察图片,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以上图片材料自拟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示例一:‎ 主题: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不同特征 论证: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达,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英国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法治取代人治。‎ 经济上:中国古代是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在明清时代发展到顶峰,耕耘图表明传统农业并无质的突破;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蒸汽机带来了工业文明,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力出现质的突破。‎ 科技文化上:以《农政全书》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注重实用和经验技能的总结,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和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西方近代科技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更注重科学的概念、定律及推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标志着牛顿经 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示例二:‎ 主题: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论证:政治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经历了2000多年,明清时期进一步强化。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而西方则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英国议会大厦表明英国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法治取代人治。‎ 经济上:明清时期中国小农经济发展到顶峰,耕耘图表明传统农业并无质的突破;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蒸汽机带来了工业文明时代,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力出现质的突破。‎ 科技文化上:以《农政全书》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注重实用和经验技能的总结,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和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西方近代科技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更注重科学的概念、定律和推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标志着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以土官治土民”。明政府开始废除世袭土官,代之以由中央任命的、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即所谓的“改土归流”。清朝雍正时期,全国统一基本实现,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盛世局面正在形成。同时,内地人民逐渐南迁,西南地区和内地经济上互通有无,民族融合日益加强。但各土司辖地如同一个个封闭王国,土司对土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和压迫,有的甚至拥兵反叛。因此,有识之士改流的呼声日益强烈。雍正帝委任云贵总督鄂尔泰主持改流工作。鄂尔泰采取“剿抚并用”、以剿为主的方针,在大规模用兵告一段落后,进行了大量的善后工作:妥善安置被革土司,慎重选任新设流官;解放奴仆,推行保甲制度;禁革各种旧制陋规;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开路办学等。‎ ‎——摘编自李世愉《清代土司制度论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雍正时期改土归流能够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雍正时期改土归流的意义。‎ ‎【答案】‎ ‎(1)原因:土司统治腐朽落后;清政府国家统一,国力增强,出现盛世局面;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趋势加强;正确的改流策略与方针,“剿抚并用”、以剿为主。‎ ‎(2)意义:打破了西南地区封闭状态,促进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析】试题分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雍正时期改土归流能够成功的原因,从材料中“各土司辖地如同一个个封闭王国,土司对土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和压迫,有的甚至拥兵反叛”,可知原因有土司统治腐朽落后;从“全国统一基本实现,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盛世局面正在形成”,可知原因有清政府统治巩固,国力增强;从“剿抚并用、以剿为主”的方针及“进行了大量的善后工作”,可知原因有正确的改流策略。‎ ‎(2)要求学生在第一问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认识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从对西南地区的影响来看,打破了土司统治时期西南地区的封闭状态,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从对整个中国的影响来看,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综合起来,雍正时期改土归流对国家整体与相关区域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考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雍正时期改土归流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我三大盟国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各方面加诸残暴之敌人,此项压力已经在增长之中。‎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鮮自由与独立。‎ ‎——中美英《开罗宣言》‎ ‎(1)根据材料,概括该文件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发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罗宣言》发表的意义。‎ ‎【答案】(1)内容:强调中美英三国对日统一行动;归还被日本夺取或占领的中国等相关国家的领土;强调维护世界和平和反殖民的理念。‎ 背景:世界反法西斯大战形势发生大转折,胜利已初现曙光。‎ ‎(2)意义:《开罗宣言》表达了同盟国打击并惩罚侵略者、维护国际正义的政治意愿,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为二战后中国收复被日本军国主义掠夺和窃取的领土提供了重要的国际法依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食欲所攫取之土地”即可概括该文件的主要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世界反法西斯大战形势发生重大转折的角度指出其发表的历史背景。‎ ‎(2)本题根据材料“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打击侵略者、日本法西斯的灭亡、收复领土、中国的国际地位等方面分析《开罗宣言》发表的意义。‎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邹容(1885年—1905年),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同盟会会员,清末革命烈士。邹容所著《革命军》1903年由上海大同书局正式出版。在这本书中,邹容主张:驱逐住居中国之满洲人,或杀以报仇;抹杀满洲人所立之皇帝,以做万世不复有专制之君主;建立中国政府,为全国办事之总机关;定名中华共和国;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之国。第二章《革命之原因》中详细论述了“革命必先排满”的道理,指出当时的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奴隶,而汉人则是奴隶的奴隶。因此,他大声疾呼革命,认为革命是天演之公理,世界之公理,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号召人们以华盛顿为榜样,高举卢梭等人宣传的自由、民主旗帜,彻底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中华共和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邹容撰写《革命军》一书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邹容的思想进行评价。‎ ‎【答案】(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的代理人;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丢掉对清政府的幻想,宣传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 ‎(2)进步:邹容在《革命军》中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号召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局限:反满革命思想具有狭隘的大汉族主义情绪,不利于团结各族人民共同斗争。‎ ‎【解析】试题解析:(1)背景,主要考虑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的社会性质、部分知识分子的主张角度分析。‎ ‎(2‎ ‎)评价,主要既要分析邹容思想的进步性也要指出其局限性。进步性主要表现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角度分析,局限性主要围绕“革命必先排满”进行分析。‎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