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武威一中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甘肃武威一中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有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武威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 三 语 文 ‎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 “新文人画”的概念首先在新,新旧文人划分的主要标准是时间分段。在中国文化史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开端的依据。因此,当时那些新文化的倡导者、建设者,都应列为新文化人。此后凡拥护并积极参与新文化建设的知识分子也都应属于新文化人之列。这些人当中的画家之作品即是新文人画。如果把古代的文人之画称为文人画,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些接受过新思想、新文化洗礼但又继承了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画家如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丰子恺、黄宾虹、潘天寿、石鲁、李苦禅、钱松岩、李可染、陆俨少等都应被看作新文人画的代表。‎ ‎ 新文人的产生是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期,站在世界文化和人类命运的高度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新文人中最早提出改革中国画的是康有为,1917年他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急矣”,并主张“复古为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1918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以《美术革命》为题,主张“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发挥自己的天才,画自己的画,不落古人的窠臼。”显然,康、陈的主张是基于大的文化背景来思考中国画的发展方向的。1919年,蔡元培曾特别指出:“彼西方美术家能采用我人之长,我人独不能采用西人之长乎?故甚望学中国画者,亦须采西洋画布景实写之佳,描写石膏物象及田野风景……今吾辈学画,当用研究科学之方法贯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经心之习,革除工匠派拘守成见之讥,用科学方法以入美术。”较之康、陈从文化的层面指明中国画革新之必要,蔡元培从美术教育的角度指出了中国画革新的途径。‎ ‎ 此后的徐悲鸿、林风眠无不受其思想的影响,他们不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吸收西方绘画艺术之长,对中国画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和创新,并且通过表现内容的变革,为中国画注入了时代精神和人文主义内涵。如“愚公移山”这一来自《列子》的寓言所凸显的人格尊严和进取意识,与中国文人画含蓄幽婉的隐逸境界大相径庭,却与西方人文精神旁通。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这一题材本身,即已表明他拥有20世纪人文主义者的眼光,在表现形式也借鉴西洋画解剖和明暗法,通过塑造人物健康体魄恰当地揭示了寓言蕴涵的人文精神。林风眠长期被其反对者和极左势力贬斥为形式主义者,其实他在自身苦心经营的艺术语言中,真切地表达了历经磨难而不失终极追问的人文情怀,尤其他早年积极响应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召唤,创作了《摸索》《痛苦》《人道》《十字街头》等颂扬人文先驱、揭露社会黑暗、反映民生疾苦的巨幅油画。在暮年寓居香江时期,他又重拾早年油画主题,创作了彩墨画《痛苦》《噩梦》《耶酥》等具有鲜明反思意识和人文精神的作品。‎ 半个世纪过去了,大师的理想仍然停留在理想之中。文化大革命对文化和文人的摧残使得中国画面临一次灭顶之灾,改革开放使中国画又面临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两个方面的冲击,各种文艺思潮的涌入和绘画市场的诱惑进一步加深了绘画界的浮躁、急功近利等混乱状态。‎ 中国画未来该如何发展,值得深思。 (选自《文艺评论》2012第8期)‎ ‎1.下列与 “新文人画”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拥护并积极参与新文化建设的知识分子中的画家之作品即是新文人 画。‎ ‎ B.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些接受过新思想、新文化洗礼但又继承了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画家 的画就是新文人画。‎ ‎ C. 新文人是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期产生的,一些新文人站在世界文化和人类命运的高度对传 统绘画进行了反思。‎ ‎ D.“新文人画”的作者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吸收西方绘画艺术之长,主张“合中西而为画学 新纪元”、“用科学方法以入美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 康有为主张“复古为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是基于大的文化背景来思考中国画 的发展方向的。‎ ‎ B. 蔡元培曾主张“以美育代宗教”,林风眠积极响应,创作了颂扬人文先驱、揭露社会黑暗、 反映民生疾苦的巨幅油画。‎ ‎ C. 陈独秀主张“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画自己的画”,同时他也认为要从文化的层面指明中 国画革新的必要。‎ ‎ D. 徐悲鸿、林风眠不仅对中国画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和创新,并且通过表现内容的变革,为中 国画注入了时代精神和人文主义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在中国绘画史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人画开端的依据。其后的徐悲鸿、林风眠等等是 新文人画的代表。‎ ‎ B. 徐悲鸿创作的《愚公移山》表明,这幅画作不仅借鉴了西洋画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揭 示了寓言蕴涵的人文精神。‎ ‎ C. 和中国古代文人画家含蓄幽婉的隐逸理念相比,新文人画作者拥有20世纪人文主义者的 眼光和变革、创新理念以及人格尊严和进取意识。‎ ‎ D. 林风眠创作的彩墨画《痛苦》《噩梦》《耶酥》等,真切地表达了历经磨难而不失终极追问 的人文情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一 7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硃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 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②,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 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取材自《明史·海瑞传》)‎ ‎【注释】①脱粟:糙米饭。②纠擿(zhí):举发纠正。 ‎ ‎4.下列词语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懋卿恚甚 恚:气愤 B.趣执之,无使得遁             趣:赶快、赶紧 ‎ C.墨者多自免去  墨:古代刑法之一,在脸上刺字后涂上墨 D.素疾大户兼并  疾:憎恶、痛恨 ‎ ‎5.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3分)‎ ‎①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②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 ‎ ‎③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 ④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 ‎⑤为摧豪强,抚穷弱 ⑥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 A.②④⑥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①③⑥ ‎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 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 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 ‎ 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朝中多名官 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 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 也(5分)‎ ‎ 译文: 。 ‎ ‎ (2)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5分)‎ ‎ 译文: 。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 ‎ 少 年 游 ‎ 蒋捷①‎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注】①蒋捷:宋末元初词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宜兴竹山。‎ ‎8.请对上阕前两句描写的意象作简要分析。(5分)‎ ‎ 。‎ ‎9.结合全词,概括作者“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的原因。(6分)‎ ‎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山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 (1)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庄周《逍遥游》)‎ ‎ (2) 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 ‎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卜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25分)‎ ‎ 卖蚯蚓的人 ‎ 汪曾祺 我每天到玉渊潭散步。玉渊潭有很多钓鱼的人。钓鱼旺季常可以碰见一个卖蚯蚓的人。‎ 他慢慢蹬着一辆旧自行车,有时扶着车慢慢走。走一截,扬声吆唤:蚯蚓来——‎ 有的钓鱼的就从水边走上堤岸,向他买。来买的掏出一毛钱,他就从一个原来装油漆的小铁桶里,用手抓出三十来条,放在一块旧报纸里,交过去。有人只买五分钱的,也有人要求再添几条。‎ ‎“添几条就添几条,一个这东西!”蚯蚓这东西,泥里咕叽,原也难一条一条数得清,用北京话说,“大概其”就得了。‎ 这人长得很敦实,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宽厚,看起来是不会头疼脑热、感冒伤风的。衣服都是宽宽大大的,褪了色,而且带着泥渍,但都还整齐。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只有他剃了头,刮了脸,才看到本来的肤色。新剃的头皮雪白,下边一张红脸,看起来就像一件旧铜器在盐酸水里刷洗一通,刚刚拿出来一样。‎ 天天见面,熟了,我们碰到了总要点点头,招呼招呼,寒暄两句。有时他在钓鱼人多的岸上把车子停下来,我们就说会子话。我问他一天能卖多少钱。‎ ‎“一毛钱三十条,能卖多少一块数来钱,两块,闹好了能卖四块钱。” ‎ ‎“不少!” ‎ ‎“凑合吧。”‎ ‎“您一直就卖蚯蚓?”‎ ‎“不是!我原来在建筑工地上当壮工。退休了。退休金四十几块,不够花的。”‎ 我算了算,连退休金加卖蚯蚓的钱,有百十块钱,断定他一定爱喝两盅。我把手圈成一个酒杯形,问:“喝两盅?”‎ ‎“不喝。烟酒不动!”‎ 那他一个月的钱一个人花不完,大概还会贴补儿女一点。‎ ‎“我原先也不是卖蚯蚓的。我是挖药材的。后来药材公司不收购,才改了干这个。”他指给我看,“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这玉渊潭到处是钱!”‎ ‎“您怎么会认药材的?是家传?是学的?”‎ ‎“不是家传。有个街坊,他挖药材,我跟着他,用用心,就学会了。这北京城,饿不死人,你只要肯动弹,肯学!”‎ 我在玉渊潭散步,经常遇见的还有两位,一位姓乌,一位姓莫。乌先生在大学当讲师,莫先生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乌先生听我和卖蚯蚓的闲谈,问我:‎ ‎“你为什么对这样的人有兴趣?从价值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人属于低级价值。”‎ 莫先生不同意乌先生的意见:“不能这样说。他的存在就是他的价值,你不能否认他的存在。”‎ ‎“他存在,但是充其量,他只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填充物。”‎ ‎“就算是填充物,‘填充’就说明他存在的意义。你不能否认他也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哪怕是极不重要的一部分。就像自然界需要维持生态平衡一样,社会也需要有生态平衡。从某种意义说,这种人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需要的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呼啸着前进的、身上带电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历史的遗留物。这样的人生活在现在,和生活在汉代没有什么区别,——他长得就像一个汉俑。”‎ 我不得不承认,他对这个卖蚯蚓人的描绘是很准确且生动的。‎ 乌先生接着说:“他就像一具石磨。从出土的明器看,汉代石磨和现在没什么不同。现在已经是原子时代一一”‎ 莫先生抢过话来,说:“原子时代也容许有汉代石蘑,石磨可以磨豆浆,你今天早上就喝了豆浆!”‎ 他们争执不下,转过来问我什么看法。‎ 我说:“我只是想了解了解他。我对所有的人都有兴趣,包括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和这个汉俑一样的卖蚯蚓的人。这样的人在北京还不少。他们的成分大概可以说是城市贫民。捡破烂的、捞鱼虫的……我对他们都有兴趣,都想了解。我要了解他们吃什么和想什么。用你们的话说,是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我是个写小说的人,对于人,我只想了解、欣赏,并对他进行描绘,我不想对任何人作出论断。对于这个世界,我所倾心的是现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维。我对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审美意义。你们可以称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个卖蚯蚓的粗壮的老人,骑着车,吆喝着‘蚯蚓——蚯蚓来!’不是一个丑的形象。——当然,我还觉得他是个善良的、有古风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至少不是社会的蛀虫。” ‎ ‎ (选自《汪曾祺全集·小说卷》,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说明卖蚯蚓的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 饱经风霜但是身体强健。‎ ‎ B.四十几块的退休金加上卖蚯蚓的钱,卖蚯蚓的人每月有百十块钱的收入,他自己花不完, 每月都会贴补儿女一点。‎ ‎ C. 乌先生认为卖蚯蚓的人“长得就像一个汉俑”,这个比喻形神兼备,既写出人的外貌特征, 又评价了他存在的价值。‎ ‎ D.“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这玉渊潭到处是钱!”这句话表 明卖蚯蚓的人既用心又会赚钱。‎ ‎ E. 这篇文章平铺直叙,情节比较简单,波澜不大;主要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语言个 性鲜明,生活气息浓郁。‎ ‎(2)文中卖蚯蚓的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 。‎ ‎(3)简析“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句话的含意。(6分)‎ ‎ 。‎ ‎(4)乌先生和莫先生对话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8分)‎ ‎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生梦不醒,红楼解味人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的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懋斋诗钞》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做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 ‎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之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望者。一般说来,在某一学界成为望者又著作等身的人,同辈或后学者常常只有仰视和尊敬的份儿,很少会有人出言不逊,但周汝昌是个例外。在红学界,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 他的一生,可谓毁誉参半。周汝昌曾有诗云:“小童何以知途向,瞎马盲人旅亦难。”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周汝昌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研究红学,常常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虽然 令人耳目一新,却也招致很多异议。‎ ‎ B.在周汝昌看来,“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区别开来,不能 用一般研究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 ‎ C.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的《红楼梦新证》这部书,使周汝昌成了学界“红 人”,也使得他在政治运动中被关进“牛棚”下放。‎ ‎ D.周汝昌研究“红学”深受“大拿”的影响,如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系“沉湖而死”的观 点,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 E.从早年的《红楼梦新证》到晚年的探佚学,周汝昌的“红学”之路并不顺利,他的“红学” 研究的方法和结论一直饱受争议。‎ ‎(2)结合全文,概括周汝昌先生为《红楼梦》的研究做出了哪些贡献。(6分)‎ ‎ 。‎ ‎(3)简析“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这句话的作用。(6分)‎ ‎ 。‎ ‎(4)周汝昌在“红学”研究上的成功,给了我们哪些借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 。‎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这部小说刚刚在网上连载,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网友赞不绝口,好评如潮。接着,出 版人、制片人、编剧,纷至沓来。一夜之间,他红遍了大江南北。‎ B. 最近的两场热身赛,加盟青岛队的美国篮球巨星麦蒂展现出的实力不容分说,这让球迷 对他在中国的职业前景充满期待。‎ C. 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 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D.中伊两国石油公司领导人正式签署了100亿美元的石油进出口合同,双方都表示,无论 国际形势怎样变化,都将信守这一君子协定。‎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巨龙”号潜海成功,对于完善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认 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B. 美联社报道说,2500多名专家历时6年撰写的这份获得了一致通过的气候变化评估报 告,对全球升温后果作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科学阐述。‎ ‎ C. 据媒体报道,中国将在2014年左右实现月球软着陆探测自动巡视勘查,这为中国深空 探测的发展奠定进一步的技术基础。‎ ‎ D.乱收费的存在,既有认识不到位、经济利益驱动的原因,也有教育体制不健全、教育资 源配置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监督检查不严等原因造成的。  ‎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现在和朋友漫步着的灞河长堤,依旧是那道老堤,但却已经“面目全非”了。‎ ‎ , , ; , ; 。‎ ‎①河边原来的沙滩,也是奇花异草连片相间 ‎②水边长着密不透风的野生苇子,有水鸟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凫游 ‎③河堤内外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 ‎④栅栏围护的木板小桥通到水边 ‎⑤其中不乏颇为稀罕的品种 ‎⑥这儿已经被改造被装点成公园了 A.⑥①④②③⑤ B.③②⑤①④⑥ C.②①③⑤④⑥ D.⑥③⑤①④②‎ ‎16.下面是关于“名人故里之争”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 要求紧扣主题,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字。(5分)‎ 在文化遗产开发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和不良现象包括:打着传承名人文化的旗号争夺名人故里,表面看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实际上是    ① ,名人故里之争对于中华遗产经济价值的过度追求,已然将文化遗产商品化。兴建假文物,对文化遗产进行不恰当的商业利用和运营,过度的商业炒作和破坏性开发,   ② ;盲目举办祭拜活动,缺乏严肃性,造成传统文化内涵被严重扭曲。一些地方肆意炒作负面文化现象、历史人物和文艺形象,产生了       ‎ ‎ ③ ,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7.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所写句子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 示例相同。(6分)‎ ‎ 阅读季羡林的文章,好像是在古老大宅里翘首倾听长者诉说沧桑的往事;‎ ‎ , ;‎ ‎ , 。‎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位牧师奉派到新教区,他发现前任牧师种了数百株郁金香,然而附近学校上学的学童走过花园,见花便摘。一天早上他站在花园里,有个上学的学童问他:“我可以摘一朵花吗?”牧师问:“你要哪一朵?”那孩子选了开得最美的一朵郁金香。牧师接着说:“这朵花是你的。要是把它留在这里,它过多大会儿也不会谢。现在采摘,只能活数小时。你把它怎么样?”孩子想了一会儿说:“我要把花留在这里,过一会儿再来看它。”‎ 当天下午,有十多个孩子都在这里选择他们的花,每个人都同意把他的花留在园里,免得过早凋谢。那年春天,牧师送出了整个花园的花,但一朵花都没有糟蹋,还结交了大批朋友。‎ 全面理解材料,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答题卷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13‎ ‎14‎ ‎15‎ 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 ‎7.(10分)‎ ‎(1)(5分)‎ ‎ ‎ ‎ ‎ ‎(2)(5分)‎ ‎ ‎ ‎ ‎ ‎8.(5分)‎ ‎ ‎ ‎ ‎ ‎ ‎ ‎9.(6分)‎ ‎ ‎ ‎ ‎ ‎ ‎ ‎ ‎ ‎10.(6分)‎ ‎(1) 。‎ ‎ 。‎ ‎(2) 。‎ ‎ 。‎ ‎(3) 。‎ ‎ 。‎ 选做题,在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题做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1题]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2题](25分)‎ 我选择( )题。‎ ‎(1)(5分)( )( )‎ ‎(2)(6分) ‎ ‎ ‎ ‎ ‎ ‎ ‎ ‎(3)(6分) ‎ ‎ ‎ ‎ ‎ ‎ ‎ ‎(4)(8分) ‎ ‎ ‎ ‎ ‎ ‎ ‎ ‎ ‎ ‎ ‎ 四、语言文字运用 ‎16.(6分)‎ ‎ ‎ ‎17.(5分) ‎ ‎ , ;‎ ‎ , 。‎ 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1、 D( “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用科学方法以入美术。”不是“新文人画”的作者们的观点。)‎ ‎2、C 3、C  4、C(C墨:贪污,不廉洁。)5、B ‎   6、C(“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的说法有问题,原文中说“帝犹优诏奖瑞”“……瑞遂谢病归”可作为佐证。)‎ ‎   7、(1)(5分)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是不会逃跑的。(“忤”“市”“遁”各一分,句意2分)(2)(5分)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迫害士大夫,沽名钓誉破坏政事,于是改调海瑞去任南京粮储(或“督察南京粮储事官”)。(“已而”“劾”“鱼肉”“缙绅”各占1分,句意1分。)‎ ‎8、①上阕前两句描写了枫林、晚烟、鸥汀这些意象。(1分)作者用枫林、晚烟、鸥汀这些意象营造了深秋时节傍晚时分凄凉冷清的意境,(2分)表现了诗人漂泊的愁苦和对故乡的思念。(2分)‎ ‎9、①国破家亡,漂泊无依,自己只能过隐居生活。“二十年来,无家种竹”说明国破家亡之后,自己多年四处漂泊,“犹借竹为名”表明最终只能无奈隐居。(2分)②时光飞逝,青春消逝,自己已经垂垂老矣。“春风未了秋风到”,以季节的变换,象征了青春消逝,暮年早临。(2分)③对世俗之事已经淡漠、麻木。“老去万缘轻”,写作者已经把世俗之事看轻看淡,所以沉浸于自己的隐居生活之中。(2分)‎ ‎10、(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则芥为之舟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11、(1)C项3分,E项2分,D项1分。(A项“身体强健”无依据。B项,错在“每月都会贴补儿女一点”,原文只是推测。D项,“赚钱”之意表现得不充分,这只表明他知道用什么方式赚钱。)‎ ‎(2)①质朴豪爽:卖蚯蚓时,随手一抓,有时添几条;‎ ‎②吃苦耐劳、自食其力:挖药材、卖蚯蚓,自己挣钱养活自己;‎ ‎③积极乐观:生活在社会底层,却能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④勤学好问:向街坊学习药材知识等。‎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对这个世界,作者所倾心的是生活现象,想描绘各种人的生活;‎ ‎②对人,不关注其存在价值,而更多地关注并发现其审美意义;‎ ‎③作者一直在对生活现象进行审美,他从老人身上发现了人性之美;‎ ‎④作者借此来对具有高低贵贱的等级观念的乌先生之类人予以婉讽。‎ ‎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从内容上讲:‎ ‎①这是两人对于卖蚯蚓的人的看法,表现了不同人对人生价值的不同认识。‎ ‎②作者借此二人的议论,突出了“我”对老人人性美的关注与认识。‎ ‎③批评乌先生高高在上的人生态度及其等级观念,暗示出不应轻蔑社会下层人民的意思。‎ ‎④把卖蚯蚓的老人与乌先生、莫先生进行对比,批评泛泛空谈的现象,倡导对生活现象进行审美。‎ ‎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 从形式上讲:‎ 承上启下。承上:接续了“我”与卖蚯蚓人对话的情节。启下:引出了“我”对生活现象的评说,从而突出文本主旨。(2分,意思对即可)‎ ‎12、(1)A项3分,C项2分,E项1分。B项,偷换概念,红楼梦的文学性研究不在“红学”的范围;D项无中生有,“林黛玉沉湖而死”的观点与胡适无关;E项“一直饱受争议”不准确。)‎ ‎(2)结合全文,概括周汝昌先生为《红楼梦》的研究做出了哪些贡献。(6分)‎ ‎① 把《红楼梦》与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地位。‎ ‎②将“曹、贾互证”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使“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 ‎③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 ‎④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将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⑶简析“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这句话的作用。(6分)‎ ‎(3)结构上:‎ 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2分)‎ 内容上:‎ ‎①表达默默地为老人送行的心愿,体现作者对周汝昌先生的尊重。‎ ‎②遵从并满足周汝昌先生的遗愿,希望老人家“临走”时,不再受到打扰。‎ ‎③暗示了周汝昌先生生前过的是毁誉参半的不安静的生活,如今一切已归于平静。‎ ‎(每条2分,答出两条即可。)(共6分,意思对即可)‎ ‎⑷周汝昌在“红学”研究上的成功,给我们哪些借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4)①执着的精神。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当招致异议甚至遭到批评时,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 ‎②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作查证工作时,一丝不苟,查遍大学图书馆。‎ ‎③既善于继承又努力创新。善于借助于名家,周汝昌主动拜访红学大拿,借鉴专家们的研究方法;善于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创作《红楼梦新证》借助了胡、顾、俞的“曹、贾互证”方法,他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④依据充足,奠定丰厚的基础。《红楼梦新证》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 资料为基础。‎ ‎ (每点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2012年高考本题阅卷要求: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这方面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理由是否充分、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如对其他方面进行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在试卷讲评时可以提醒学生:如果只谈一点,一定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分,自圆其说。)‎ ‎13、 A 14、B 15、D答案:16、①竞相争抢经济利益。②使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③不良的社会影响。(大致意思相同即可,每句2分,全对5分)‎ ‎17.阅读张爱玲的书籍,好像是在繁华尘世中随意聆听才女细数琐碎的忧伤;‎ 阅读林清玄的散文,好像是在禅院静室中虚席倾听智者侃谈生活的智慧。‎ ‎18、作文立意提示 ‎①“爱和美”话题(爱的方式)‎ ‎②“教育方法”话题 ‎③“共享”话题 ‎④“转变思维”话题 ‎【作文导写】‎ 如何快速审题立意,一个方法,就是找出材料主人公后,多问几个为什么,根据结果找原因。‎ 如本材料的主要对象有三个:‎ 牧师、学童、花,其中牧师和学童是议论的主要对象。我们可以分别就牧师的角度和学童的角度深入思考,进行发问,围绕结果挖掘原因。‎ 一、从牧师的角度看 :‎ ‎1 牧师不希望花园里的花都被学童摘走而过早凋谢,那么我们可以发问,牧师为什么不希望花被摘下而过早凋谢呢?原因是他不希望花因个人占有而过早凋谢。‎ ‎――这其实是怎样对待花(美)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独占与共享、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等问题,得出“不要独占,要乐于分享。”“分享让美丽之花更艳丽” “共同享有则人人都有,私自拥有反而一无所有。”等观点。‎ ‎2、牧师不是靠打骂,靠惩罚而制止学童摘花的,而是通过诱导,通过与学童商量使学生主动把花留在花园里的,那么我们可以发问:怎样做到即不引起学童的对立,又达到不让学童摘 花的目的呢?或者问,为什么那年春天整个花园的花不但一朵都没有糟蹋,牧师还能结交了大批的朋友呢?‎ 原因是牧师有好的教育方法,牧师能够转变思维方式,不是防和堵,而是导和疏,由此我们可以提炼观点,“教育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往往事半功倍”,“教育者要讲究教育智慧”,“要转变思维方式”“导疏的力量大于硬堵力量”,“改变给予的方式”等 二、从学童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发问:‎ 事实:学童开始是见花就摘,后来说“我要把花留在这里,过一会儿再来看它。”‎ 提问:学童为什么愿意放弃摘花,而答应把花放留在花园里呢?‎ 原因分析与回答:因为他们对花(也即对美,对自己喜爱的事物)的认识变了,态度变了。这就引起了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正确对待自已喜爱的事物?由此我们提炼观点:‎ ‎ “爱她,就别把她搂得太紧”,‎ ‎ “把爱留下人生更美丽”,‎ ‎ “爱不等于占有”,‎ ‎ “赠予的智慧”‎ ‎ “不要鼠目寸光,而要放眼长远”“让心中的花儿开放”等。 ‎ ‎【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中举人。代理南平县教谕,迁淳安知县,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告诉别人说:“昨天听说海县令为老母祝寿,才买了二斤肉啊。”都御史鄢懋卿巡查路过淳安县,酒饭供应的十分简陋,海瑞高声宣言县邑狭小不能容纳众多的车马。懋卿十分气愤,然而他早就听说过海瑞的名字,只得收敛威风而离开。‎ ‎    当时,明世宗在位时间长了,不去朝廷处理政务,深居在西苑,专心致志地设圪求福。总督、巡抚等边面大吏争着向皇帝贡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礼官总是上表致贺。朝廷大臣没有人敢说时政。海瑞单独上疏,嘉靖皇帝读了海瑞上疏,十分愤怒,把上疏扔在地上,对左右说:“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有傻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是不会逃跑的。”皇帝听了默默无言。过了一会又读海瑞上疏,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为上疏感到叹息。‎ ‎    隆庆三年夏天,以右佥都御史身份巡抚应天十府。属吏害怕他的威严,贪官污吏很多自动免去。有显赫的权贵把门漆成红色的,听说海瑞来了,改漆成黑色的。宦官在江南监织造,因海瑞来减少了舆从。海瑞早就憎恨大户兼并土地,全力摧毁豪强势力,安抚穷困百姓。贫苦百姓的土地有被富豪兼并的,大多夺回来交还原主。徐阶罢相后在家中居住,海瑞追究徐家也不给予优待。推行政令气势猛烈,所属官吏恐惧奉行不敢有误,豪强甚至有的跑到其他地方去躲避的。而有些奸民多乘机揭发告状,世家大姓不时有被诬陷受冤枉的人。又裁减邮传冗费,土大夫路过海瑞的辖区大都得不到很好地张罗供应,因此怨言越来越多。都给事中舒化说海瑞迂腐滞缓不通晓施政的要领,应当用南京清闲的职务安置他,皇帝还是用嘉奖的语言下诏书鼓励海瑞。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鱼肉士大夫,沽名乱政,遂被改任南京粮储。海瑞要到新任上去,正遇高拱掌握吏部,早就仇恨海瑞,把海瑞的职务合并到南京户部当中,海瑞因此遂因病引退,回到琼山老家。‎ ‎    皇帝屡次要召用海瑞,主持国事的阁臣暗中阻止,于是任命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向来苟且怠慢,海瑞身体力行矫正弊端。提学御史房寰恐怕被举发纠正要先告状,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再次上疏诽谤诬蔑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皇帝下诏慰留不允许。万历十五年,死于任上。‎ ‎  皇帝下诏慰留不允许。万历十五年,死于任上。‎ ‎  海瑞没有儿子。去世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去照顾海瑞,只见用葛布制成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有些是贫寒的文人也不愿使用的,因而禁不住哭起来,凑钱为海瑞办理丧事。海瑞的死讯传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海瑞的灵枢用船运回家乡时,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朝廷追赠海瑞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