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原名校2017-2018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河南中原名校2017-2018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带答案)》 共有 3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上期第三次联考 高二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B A B D A C C C C B B B C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C C B B B D C A A A C C B A ‎1.D ‎ 【解析】材料中的”解决现实问题”说明董仲舒改造并神化儒学是为了使懦学符合现实的需要,这体现的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D项正确;尽管汉代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了改造,但先秦儒学的“仁”“德政”等基本主张并没有改变,排除A项;材料不是在强调汉代儒学吸收佛道思想,B项不符合题意;先秦儒学强调的是“民本”思想,而不是“君本”思想,排除C项。‎ ‎2.B ‎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道家思想在吸收儒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变革,此后儒道联合攻击佛教,而两者联合攻击佛教的理由很可能是华夷之辨,因为儒道都是中国本土的思想,佛教是外来的,故选B。儒道融合不是儒道联合攻击佛教的原因,排除A;C强调的是道教改革的背景,不是儒道联合攻击佛教的原因,排除;D错在“开始”。‎ ‎3.A ‎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信息“他们强化的是儒家的人伦道德实践,但后来自身却又流于佛教禅学的空疏”,由此判断这一演变反映了佛教对宋明理学的深刻影响,故A项正确。‎ ‎4.B ‎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思想对书法的影响,儒家思想讲究规范和中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这体现了唐代儒家思想对书法的影响,故选B。A与儒家思想相违背;C与材料无关;崇尚自然是道家的主张,而儒家重视规范,排除D。‎ ‎5.D ‎ 【解析】材料中的"纸的产量和质量也有了极大提高”说明“纸药”的使用有助于提高纸的产设和质量,这也就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纸张的普及,D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在造纸过程中加入了一种添加剂,并没有体现造纸工序的变化,排除A项;宋代纸张的质量得到提高不能说明活字印刷用纸已创制,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造纸原料,只说明在造纸过程中加入一种添加剂,排除C项。‎ ‎6.A ‎ 【解析】由材料"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可知,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受儒学的正统思想和儒学典籍编撰的影响,这反映了古代中国科技发展具有儒学化特征,故选A。B、C两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说法过于绝对化。‎ ‎7.C ‎8.C 高二历史答案 第 4 页 (共 4 页)‎ ‎ 【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科技的总结时期,反映了中国仍处于古代社会的时代特征,而西方科技则具有近代化的特征,反映了当时西方近代社会到来的时代特征,故选C项。‎ ‎9.C ‎ 【解析】材枓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土大夫热衷于传播西方近代实用性科技的现象,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士大夫对当时脱离实际的文风不满,故选C项。‎ ‎10.C ‎ 【解析】依据材料倍息“干笔冷漠超然”可知A项错误;从画面信息看,作者构图不求完整,D项错误;依据作者自题诗的内容可知,该画主要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对现实的感悟,C项正确;由自题诗可知,该画体现的是现实主义情怀,B项错误。‎ ‎11.B ‎ 【解析】根据材料中“著《医案》”“又著天文地理、奇门遁甲诸书”可知,李时珍在众多领域都有造诣.故选B。‎ ‎12.B ‎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魏源虽然了解到西方的一此知识,但依然用中国传统的观念对其进行解释.故选A与题意不符;C与材料强调的重点相反;D与题意不符,且魏源没有提出政治变革的主张。‎ ‎13.B ‎ 【解析】根据材料文字“肤浅的现代化尝试”“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信、开矿和轻工业”“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的尝试”可知,“中国近代的某一历史事件”指的是洋务运动。‎ ‎14.C ‎ 【解析】设问是维新派针对某种情况所采取的措施,材料中梁启超提出当时国人认为欧美人除了技艺之外,并无其他学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内资产阶级本身的力量弱小,加之当时民情的因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实行托古改制,故选C。‎ ‎15.B ‎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时讨论的“古今问题”是关于传统文化与现实需要的问题,深层次地从文化上探寻中国落后的根源,说明对中国社会的改造进一步加深,B项正确;近代中外民族矛盾一直占主要地位,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西方文明影响加大的结果,而不是减弱,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不是在文化上的自我保护,而是带有偏激性的否定自我文化的运动,排除D项。‎ ‎16.C ‎ 【解析】鲁迅全盘否定礼教这一做法有利于冲破旧思想、促进人们思想解放,但不是任何时候都适用,只是特定条件下的必要选择,故C项正确。‎ ‎17.C ‎ 【解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西方革命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A说法不准确。在一系列革命运动失败后,孙中山接受中共等的帮助,将三民主义重解释为新三民主义,故选C。孙中山对国情的认识还不够充分,B错。三民主义追求的目标与中共最终的革命目标是不一致的,D错。‎ 高二历史答案 第 4 页 (共 4 页)‎ ‎18.C ‎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句话。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才能在农村立足,与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形成对抗之势。所以这个阶段应该是土地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新的革命出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C项正确。‎ ‎19.B ‎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故选B项.‎ ‎20.B ‎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完全模仿苏联的教育模式,存在教条主义的倾向,故选B。A错在“完全”;照搬照抄苏联模式违背了“双百”方针的思想,排除C;当时教育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推动工业化发展,排除D。‎ ‎21.B ‎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1956年7月”“充分表现了独立思考与发表意见的向由,多种文学形式也纷纷见诸报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实施“双百”方针的结果,故选B项。‎ ‎22.D ‎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一切观念或原则都是可变的、相对的,这与“人是万物的尺度”表达的思想一致,故选D。‎ ‎23.C ‎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可见当时人们并未反对宗教信仰,故选C项。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文精神复兴,故A、D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世俗绘画的比例有所增加,但并未反映出世俗艺术的水平,故排除B项。‎ ‎24.A【解析】材料说的是启蒙思想家对自由的解释,强调自由要依赖于法律,符合自然权利的立法与启蒙思想家的观念一致,故选A。B、C、D与题意不符,排除。‎ ‎25.A ‎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不仅不害怕鬼怪,也不再害怕上帝”“上帝……成了不可思议的智人”可知,材料中“他们”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强调人的理性与理智.故A项正确。‎ ‎26.A ‎ 【解析】近现代科学发展一阶段的研究方法,从哲学思辨走向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成为独立的实践活动,如伽利略借助实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故A项正确。“经典科学向现代科学飞跃”出现于第三阶段,B项说法错误.“探讨了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出现在第二阶段,如1848年《共产党宣言》和1859年《物种起源》的发表,C项说法错误,两次工业革命和三个阶段使工业化越来越离不开科学知识的指导,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由以经验为基础转向以科学为依托.即科技革命推动工业文明的科学化,而科学启蒙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奠定了科技革命的基础,D项错误。‎ ‎27.C ‎ 【解析】1687年牛顿撰写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书中总结了他的力学体系及其在数学、天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题干材料所述与此相符,故选C项。‎ ‎28.C 高二历史答案 第 4 页 (共 4 页)‎ ‎ 【解析】材料说的是浪漫主义艺术的特点,对理想世界的强烈追求是其特点之一,故选C.‎ ‎29.B ‎ 【解析】材料信息“需要一种新的秩序”表达了对理性的需求,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我们正在寻求……一种将治好时代的疯狂症的艺术”表明当时人们内心的失衡与危机,故B项正确;材料“治好时代的疯狂症的艺术”反映了艺术关注社会现实的特性,不是当时所特有的现象.故C项错误;两极世界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0.A ‎ 【解析】从材料“民间音乐”“普通民众接受”等可以看出,爵士乐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故选A项。其余各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二、非选择题(40分)‎ ‎31.【答案】‎ ‎(1)焦点:人性或人本身。(1分)精神:人本主义。(1分)‎ ‎ 意义:使中西方人们从对自然的关注转移到对人身的关注上来;成为中西方人本思想 的源头。(4分)‎ ‎(2)途径:孔子认为克己、爱人、复礼是实现“仁”的手段和途径;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 德”,要达到善就要获取广博的知识。(4分)‎ ‎ 共性:都强调主观意识的修养,都认为只有提高主观修养才能真正达到“仁”和“善”。(2‎ 分)‎ ‎32.【答案】‎ ‎(1)弊端:君主专制下的中央集权。(2分)‎ ‎ 途径:中央分权给地方,给予地方官实权。(2分)‎ ‎(2)相同点:二者都针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2‎ 分;‎ ‎ 不同点:顾炎武是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角度分析郡县制的弊瑞的,而黄宗義则是 从君主制的角度分析政治制度的弊端的。(4分)‎ ‎(3)进步作用:冲击了君上专制制度,针对时弊提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思想主张,一定意义 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4分)‎ ‎33.【答案】‎ ‎(1)由来:复兴古代希猎、罗马文化。(1分)‎ ‎ 理解: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2分)‎ ‎(2)原因:天主教会对德意志人民的剥削和压搾;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资本主义经济的 发展,资产阶级试图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6分)‎ ‎(3)要求: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摆脱天主教会压迫;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3分)。‎ ‎ 特点:抛开宗教外衣,宣传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2分)‎ 高二历史答案 第 4 页 (共 4 页)‎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