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三地理一轮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版高三地理一轮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附答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题组1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治理 ‎(2016海南地理卷)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l~3题。‎ ‎1.该固定沙丘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解析:1.C 2.B l8.D 1.读图可知,5—9月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①正确、②错误;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较高,③正确、④错误。综上可知,选项C正确。2.毛乌素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地区,6—8月(北半球夏季)气温较高,土壤水分的蒸腾量较大,造成土壤含水量较低;冬半年的风速较大,降水较少。综上可知,选项B正确。 3.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也就是说基本不存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毛乌素沙漠南缘适合自然演化。‎ ‎(2015山东文综卷)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4~5题。‎ ‎4.“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5.“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解析:4.C 5.D 第4题,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是生态脆弱区,在绿洲区附近过量开采地下水,易造成绿洲区水位下降,其他地区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故C项正确。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会造成自然植被生存条件恶化,植被减少,从而导致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变为流动沙丘。第5题,要保持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防风固沙,使其恢复自然植被,故D项正确;荒漠地区不适合植树造林;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会造成水资源过度使用;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应该合理开采地下水。‎ ‎6.(2014广东文综卷)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 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 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解析:D 一般情况下,植被条件越好,地表受侵蚀作用影响越小,沉积作用越强,故植被可以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2013·海南高考)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7~8题。‎ ‎7.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 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 D.丁地区植被改善 解析:7.D 8.C 第7题,土壤盐渍化产生的条件有两个:一是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二是地下水位偏高,把地下盐分带到地表,随着淡水的蒸发散失,盐分逐渐滞留在地表,形成盐渍化。图中丁处地势最低,临近本区的湖泊,是上游冰雪融水在沙漠边缘的出露,地下水位高,且蒸发旺盛,产生盐渍化。第8题,本区的河流为内流河,河流径流量小,在中上游地区大量引水灌溉必然导致下游水量减少,植被减少,从而导致土地荒漠化现象。由等高线图知丙地在乙地下游,乙地的引水灌溉使丙地段水量减少,植被干枯退化,产生荒漠化。‎ ‎(2013江苏地理卷)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9~10题。‎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 ‎ ‎9.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 ‎10.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 解析:9.C 10.A 第9题,根据等高线可知,甲区的地形是陡坡与平地相间分布,这样的地形应修筑隔坡梯田,即在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的地方发展种植业,而在等高线稠密、坡度较大的地方发展林业。这样修筑梯田,既有利于水土保持,又便于发展种植业。第10题,由图可知,反坡梯田是梯田边缘较高、梯田面向海拔高处倾斜的梯田,这样的梯田使水土顺坡而下的速度减慢,从而更有利于提高保水保土的效果。‎ ‎11.(2016上海地理卷)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100千米,宽‎15千米。‎ 材料二: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且树木旱季不落叶。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引进适应性树种。‎ ‎(1)图示的非洲“绿色长城”大致是沿着哪两种气候类型区的交接带延伸?‎ ‎(2)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 ‎(3)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4)从气候的角度,分析11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因特性。‎ ‎(5)对11个国家采取的合作行动做出评价。‎ 解析:第(1)题,结合非洲的气候分布可知,图中绿化带北侧为热带沙漠气候区,南侧为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第(2)题,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要从气压带、风带方面分析;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对附近荒漠的形成也有重大影响。第(3)题,遏制荒漠化发展的措施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可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以及减少过度的农业活动等方面分析。第(4)题,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可知这类树种应具备耐旱、抵御风沙等特性。第(5)题,从荒漠化是全球性环境问题入手,并依据可持续发展中的共同性原则进行评价。‎ 答案:(1)热带沙漠气候区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 (2)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3)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任答一点即可) ‎ ‎(4)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特性: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有效抵御风沙。 (5)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因此,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 ‎12.(2014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第(1)题,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湖泊周围沉积,二是冬春季节河流与湖泊水位低,泥沙出露。第(2)题,原因主要从冬春季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大且日数多等方面分析。第(3)题,可从风沙堆积可能会填埋轨道、侵蚀路基、损害铁路其他设施、危害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第(4)题,可从设置方格沙障、阻沙墙、用碎石等覆盖沙面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13.(2012广东文综卷)加拿大地广人稀,西南部地区地形复杂,欧肯那根河谷是世界著名的冰酒产地。根据加拿大西南部某地区示意图(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加拿大西部草原地区历史上由于过度开垦与放牧,加上连年干旱,植被遭到了破坏,土地资源退化。为应对这种危机,当地可能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荒漠化防治措施,可参考我国西北沙漠化防治措施。从题目信息中找出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 答案: ①少耕、免(休)耕,退耕还草;②加强牧场生态管理,划区轮牧;③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节水农业;④合理利用肥料和农药(加强农牧业技术培训与推广等)。‎ 题组2 森林、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2015天津文综卷)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14~15题。‎ ‎14.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15.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库 调节径流 B.退耕还草 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 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 改善水质 解析:14.C 15.B 第14题,一般来说,只有大量注入淡水才会引起艾比湖的含盐量减小,A错误;湖中芦苇大量死亡,导致水质变差,鱼类会大量死亡,而不是鱼类密度增大,B错误;湖水面积缩小,湖水总蒸发量会减小,D错误;湖水面积缩小,其自净能力就会减弱,故答案选C。第15题,从水体相互补给的关系来看,修建水库会截留水源,导致艾比湖更加萎缩,A错误;在艾比湖流域实施退耕还草、保护水源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可以防止湖面缩小,B正确;退耕还湖有一定作用,但是水产养殖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其对艾比湖增加水源没有作用,C错误;同理,种植芦苇也不能增加水体的数量,D错误。‎ ‎ (2013重庆文综卷)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完成16~17题。‎ ‎16.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17.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6.D 17.A 第16题,流域产沙量是流域内所有降水造成的土壤流失量的累加,并非仅是暴雨造成的土壤流失量的累加,更不是每次暴雨土壤流失量的平均值。因此选项A、B所述方式是不可行的。收集泥沙的收集池应该设置在流域出口处,而不应该设置在流域源头,因此选项D正确。第17题,根据长期试验观测,坡度25°以上开垦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25°以上为严格禁止开垦坡地,15°~25°为保护性开垦。图中曲线在15°~‎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25°范围内,单位面积产沙量随着坡度增加而迅速增加,25°以上为禁止开垦地,水土流失较重,增幅较小。‎ ‎(2013海南地理卷)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回答18~19题。‎ ‎18.20世纪80年代的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19.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8.C 19.B 第18题,20世纪80年代与明清时代相比气候变化不足以导致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银川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湖泊变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排水造田。第19题,湿地对城市的直接影响是增加空气的湿度和美化环境。‎ ‎(2012海南地理卷)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此完成20~21题。‎ 土地覆被类型 面积/万hm2‎ 沙地 ‎468.7‎ 草地 ‎58.8‎ 盐碱地 ‎32.1‎ 耕地 ‎16.6‎ 沼泽地 ‎10.7‎ 建设用地 ‎1.4‎ ‎20.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 A.治理盐碱地 B.退耕还草 C.保护沼泽地 D.植树造林 ‎21.该区域可能位于(  )‎ A.云贵高原东部 B.松嫩平原中部 C.黄土高原中部 D.内蒙古高原西部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解析:20.B 21.D 第20题,本题考查荒漠化防治及对图表的分析能力。由上表可知,该地沙地、草地面积比例较大,应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上图可知,1999~2007年,该地毁草开荒,导致沙化面积增大,故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退耕还草,B项正确。第21题,本题考查区域环境特征。云贵高原东部、黄土高原中部和松嫩平原中部均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内蒙古高原西部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严重,故D项正确。‎ ‎ (2012安徽文综卷)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据此完成22~23题。‎ ‎22.距地面‎6 m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  )‎ A.①    B.②  ‎ C.③    D.④‎ ‎23.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22.A 23.B 第22题,图中横坐标为风速,纵坐标为高度,①类森林距地面‎6 m以内风速不到‎3 km/h,故防风效果最好。第23题,华北平原为温带,适合落叶阔叶林生长。‎ ‎24.[2016全国卷甲卷(Ⅱ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l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l976年、l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 解析:第(1)问,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可通过图示信息获得,从栖息地的面积、连续性、变化方向等方面进行描述,注意要分别描述不同时期的变化特点。第(2)问,材料说明不同时期的人类活动方式,对大熊猫栖息地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如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采伐作业,造成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缩小,碎片化严重。第(3)问,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方式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可知,人类在开发和建设时,应尽可能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同时加强对植被的保护等。‎ 答案:(1)20世纪70 年代(1976 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 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25.(2015广东文综卷)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南四湖及周边地区1982年与2012年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 ‎(1)南四湖湖盆狭长,总体呈________走向。部分入湖河流不定期出现断流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四湖及周边地区各景观类型中,1982年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___;1982~2012年间,面积增加最多的景观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3)分析1982~2012年间南四湖及周边地区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南四湖总体上呈西北—东南走向,因该区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且沿途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因此部分入湖河流会出现不定期断流现象。第(2)题,读图可知,1982年面积最大的景观是湖泊,1982~2012年间面积增加最多的景观类型是台田鱼塘。第(3)题,读图分析可知,1982~2012年间南四湖及周边地区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台田鱼塘的建设、稻田面积的扩大、建设用地的增加等。‎ 答案:(1)西北—东南 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沿途用水过度 (2)湖泊 台田鱼塘 (3)台田鱼塘的建设、稻田面积的扩大、建设用地的增加。‎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26.(2015福建文综卷)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对比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特点可以看出,三者变化存在如下因果关系:人口增加——开垦湿地——湿地减少、耕地增加。保护湿地的主要措施包括退耕还湿、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法规建设和宣传教育等。‎ 答案:(1)特点:湿地面积减少。原因: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促使人类大幅度开垦湿地。 (2)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 ‎27.(2015安徽文综卷)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上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1)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2)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解析: 第(1)题,湿地的形成条件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可从地形、气候、水文及有无冻土等方面分析。第(2)题,针对材料中反映的问题,结合西北内陆的地理环境特征,采取相应的对策,如保护湿地、合理放牧、恢复天然植被、加强管理等。‎ 答案: (1)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2)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28.(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解析: 沼泽的形成主要与地形、气候等因素有关。结合图文材料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较小;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河流自低纬向高纬流动,易发生凌汛,导致河水泛滥。因而该地沼泽广布。‎ 答案: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29.(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解析:第(1)题,图a沼泽的水位和地下水水位持平,说明沼泽的水源自地下水。其稳定的原因是山坡上地下水水位稳定,植被能涵养水源;其过程可逆推地下水—下渗的雨水—植被截留大气降水。第(2)题,从图b中可以看出植被较移植前稀疏、沼泽的面积较移植前缩小。从图中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可以看出地下水水位下降,原因是桉树消耗大量的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第(3)题,引种桉树发展造纸业的理由主要从原料、就业、经济的角度来分析。第(4)题,该问本质上是考查热带雨林气候和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差异。‎ 答案:(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 (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莲山课件http://www.5ykj.com/‎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