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八年级数学上第三次月考试题(黄冈市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年八年级数学上第三次月考试题(黄冈市含答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湖北省黄冈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学情检测 八年级数学试卷 ‎(本卷总分120分 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16的算术平方根是 (  )‎ ‎  A. ±4 B. ﹣4 C. 4 D. ±8‎ ‎2.下列图案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 ‎  A. B. C. D. ‎ ‎3.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80°,则它的一个底角度数为 (  )‎ ‎  A. 20° B. 50° C. 80° D. 100°‎ ‎4.下列四组线段中,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 ‎  A. 4,5,6 B. 2,3,4 C. ,3,4 D. 1,,3‎ ‎5.3184900精确到十万位的近似值为 (  )‎ ‎  A. 3.18×106 B. 3.19×106 C. 3.1×106 D. 3.2×106‎ ‎6.若点P(a,a﹣3)在第四象限,则a的取值范围是 (  )‎ ‎  A. a<0 B. a>3 C. ﹣3<a<0 D. 0<a<3‎ ‎7.如图,已知BC=EC,∠BCE=∠ACD,如果只添加一个条件使△ABC≌△DEC,则添加的条件不能为 (  )‎ ‎  A. AB=DE B. ∠B=∠E C. AC=DC D. ∠A=∠D A. B. C. D.‎ ‎8.如图,已知△ABC(AB<BC<AC),用尺规在AC上确定一点P,使PB+PC=AC,则下列选项中,一定符合要求的作图痕迹是 (  )‎ ‎9.已知∠AOB=30°,点P在∠AOB内部,P1与P关于OA对称,P2与P关于OB对称,则P1,O,P2三点构成的三角形是 (  )‎ A.直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A点的坐标为(6,3),B点的坐标为(0,5),点M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则MA+MB的最小值是 (  )‎ A.8 B.10 C.12 D.15‎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不需写出解答过程,只需把答案直接填写在相应的位置处)‎ ‎11.计算:=      .‎ ‎12.写出一个大于1且小于2的无理数      .‎ ‎13.已知点P的坐标是(2,3),则点P到x轴的距离是      .‎ ‎14.如图,△ABC中,CD⊥AB于D,E是AC的中点,若AD=6,CD=8,则DE的长等于      .‎ ‎15.如图所示,在Rt△ABC中,∠A=90°,BD平分∠ABC,交AC于点D,且AB=15,BD=17,则点D到BC的距离是      .‎ ‎6‎ ‎5‎ ‎4‎ A B ‎ ‎ ‎ (第16题图)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16.如图,有一个长方体盒子,长、宽、高分别为6cm、5cm、4cm,有一只小虫要从点A处沿长方体表面爬到点B处,最短的路径长为 cm ‎17.如图,△ABC中,AB=AC=13,BC=10,D为BC中点,DE⊥AB于E,则DE=      .‎ ‎18.如图,在一张长为5cm,宽为4cm的长方形纸片上,现要剪下一个腰长为3cm的等腰三角形(要求: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长方形的一个顶点重合,其余的两个顶点在长方形的边上),则剪下的等腰三角形的底边的长为       cm.‎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66分.解答时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9.(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4,共8分)‎ ‎(1)计算: (2)已知:,求;‎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20.(本题6分)如图,点D是△ABC的边AB上一点,点E为AC的中点,过点C作CF∥AB交DE延长线于点F.求证:AD=CF.‎ ‎ ‎ ‎21.(本题6分)如图,在∠AOB内找一点P,使得点P到∠AOB的两边距离相等,且使点P到点C的距离最短(尺规作图,请保留作图痕迹).‎ ‎ ‎ 22. ‎(本题6分)如图,点D在AE上,BD=CD,∠BDE=∠CDE.求证:AB=AC.‎ A B C D E ‎ ‎ ‎23.(本题8分)如图,在△ABC中,AD是高,E、F分别是AB、AC的中点.‎ ‎(1)若四边形AEDF的周长为24,AB=15,求AC的长;‎ ‎(2)求证:EF垂直平分AD.‎ ‎ ‎ ‎ ‎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24.(本题10分)在△ABC中,AB、BC、AC三边的长分别为,,,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小明同学在解答这道题时,先画一个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再在网格中画出格点△ABC(即△ABC三个顶点都在小正方形的顶点处),如图1所示.这样不需求△ABC的高,而借用网格就能计算出它的面积.‎ ‎(1)△ABC的面积为      .‎ ‎(2)若△DEF的三边DE、EF、DF长分别为,,,请在图2的正方形网格中画出相应的△DEF,并求出△DEF的面积为      .‎ ‎(3)在△ABC中,AB=2,AC=4,BC=2,以AB为边向△ABC外作△ABD(D与C在AB异侧),使△AB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线段CD的长为      .‎ ‎ ‎ ‎25.(本题满分10分)如图,在Rt△ABC中,∠C=90°,AB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AC于点D、E.‎ ‎(1)若AC=12,BC=9,求AE的长;‎ ‎(2)过点D作DF⊥BC,垂足为F,则△ADE与△DFB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A B C D E F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26.【问题背景】(2分)‎ 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B=AD,∠BAD=120°,∠B=∠ADC=90°,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60°,探究图中线段BE,EF,FD之间的数量关系.‎ 小王同学探究此问题的方法是延长FD到点G,使DG=BE,连结AG,先证明△ABE≌△ADG,再证明△AEF≌△AGF,可得出结论,他的结论应是      ;‎ ‎【探索延伸】(3分)‎ 如图2,若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180°,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BAD,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 ‎ ‎ ‎【结论应用】(4分)‎ 如图3,在某次军事演习中,舰艇甲在指挥中心(O处)北偏西30°的A处,舰艇乙在指挥中心南偏东70°的B处,并且两舰艇到指挥中心的距离相等.接到行动指令后,舰艇甲向正东方向以60海里/小时的速度前进,舰艇乙沿北偏东50°的方向以80海里/小时的速度前进,1.5小时后,指挥中心观测到甲、乙两舰艇分别到达E,F处,且两舰艇与指挥中心O之间夹角∠EOF=70°,试求此时两舰艇之间的距离.‎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能力提高】(3分)‎ 如图4,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BAC=90°,AB=AC,点M,N在边BC上,且∠MAN=45°.若BM=1,CN=3,则MN的长为      .‎ ‎ ‎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八年级数学参考答案 1. C 2.D 3.B 4.C 5.D 6.D 7.A 8.C 9.D 10.B ‎ 11. ‎-4 12.答案不唯一,如 13.3 14.5 15.8 16. 17. ‎ 18. ‎()或()或 19. ‎(1)0 (2)x=3或-5‎ 20. 略 21. 作∠AOB的平分线,再过点C作平分线的垂线,垂足即点P 22. 略 23. ‎(1)AC长9 (4分)(2)(4分)证明略 24. ‎(1)3.5 (2分) (2)图略(3分) 面积为5(2分) (3)()或()或()(每个答案1分,共3分)‎ 25. ‎(1) (6分) (2)不全等 理由略(4分)‎ 26. ‎(1)BE+DF=EF ‎(2)成立 理由略 ‎ (3)210海里 ‎ (4)‎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