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河北磁县滏滨中学)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2018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河北磁县滏滨中学)》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邯郸市滏滨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生物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1.5分共45分)‎ ‎1.下列有关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植物细胞的系统边界是细胞壁 B.高尔基体是合成并加工肽链的场所 C.线粒体将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D.蛋白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 ‎2.下列有关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核糖体是细菌、噬菌体共有的细胞器 B.核仁、中心体的结构组分中均含有RNA C.细胞衰老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D.破坏小鼠浆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小鼠免疫力不变 ‎3.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 B.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 C.蛋白质结合Mg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运输 D.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4.实验在生物学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蛋白质鉴定实验中,可用斐林试剂甲液替代双缩腺试剂A液 B.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生长素类似物浓度不同,扦插枝条生根数目不同 C.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是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 D.在观察DNA、RNA分布和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盐酸的作用相同 ‎5.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检测是否有CO2的产生,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B.观察叶绿体流动时,为了分散细胞,便于观察,需要用解离液处理叶片 C.检测溶液中酵母菌数量,应该让试管静止一段时间后再随机取样 D.质壁分离和台盼蓝染色法都利用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6.将同一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制成两组相同的临时装片,分别浸润在甲、乙两种溶液中,测得液泡直径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种溶液的浓度大于甲种溶液的浓度 B.2﹣6min乙释液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大 C.甲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在2min后开始进入细胞 D.甲溶液中绅胞体积与液泡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7.下列关于生物体中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在黑暗中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 B.食物链上传递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散失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分别是葡萄糖和乳酸 D.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可以合成ATP ‎8.如图为乙醇在人体内主要的代谢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乙醇氧化生成乙酸的过程中,氧化反应所需的酶为同一种氧化酶 B.饮酒后人体内乙醇浓度会升髙,此时分解乙醇的酶的活性会增大 C.环境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对人体分解乙醇的速度没有明显影响 D.乙醇分解成CO2、H2O的过程中,虽然有[H]产生但不会释放能量 ‎9.如图为某一植物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测得的净光合速率,下列假设条件中能使图中结果成立的是(  )‎ A.横坐标是CO2浓度,甲表示较高温度,乙表示较低温度 B.横坐标是温度,甲表示较高CO2浓度,乙表示较低CO2浓度 C.横坐标是光波长,甲表示较高温度,乙表示较低温度 D.横坐标是光照强度,甲表示较高CO2浓度,乙表示较低CO2浓度 ‎10.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 B.细胞分化与组织、器官的形成有关,只发生于胚胎时期 C.细胞凋亡与基因表达有关,因此属于细胞分化过程 D.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器的数量可能变化,但种类不会改变 ‎11.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只含有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 B.只含有R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RNA C.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 D.既含有DNA又含有RNA的生物,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12.下列有关遗传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能产生2种类型的卵细胞 B.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搅拌不充分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提高 C.含15N的DNA双链在14N环境中复制n次,子代DNA分子含有15N的占 D.在翻译过程中,每种游离的氨基酸只能由一种RNA识别并转运 ‎13.下列关于基因、性状、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不全位于染色体上 B.DNA的脱氧核苷酸的数量、种类或序列改变,一定会引起基因突变 C.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后一定会导致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D.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却一定相同 ‎14.甲、乙、丙分别表示真核细胞核基因传递与表达的相关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  )‎ A.甲、乙、丙过程需要的原料不同 B.乙、丙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相同 C.一个细胞周期中,甲、乙过程均可多次发生 D.丙过程涉及到三种RNA ‎15.下列与变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A与其等位基因a含有的碱基数不一定相等 B.受精过程中不同基因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基因重组 C.染色体倒位和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D.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 ‎16.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图③中的基因2由基因1变异而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①表示易位 B.图②表示交叉互换 C.图③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D.图④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 ‎17.如图表示利用农作物①和②培育出⑥的过程,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①②⑥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B.Ⅰ→Ⅴ过程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C.过程Ⅱ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均可发生 D.Ⅰ→Ⅲ→Ⅵ的过程中要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8.普通草蛉和下通草蛉属于两种草蛉,在北美生活在同一地域。普通草蛉在春夏是浅绿色,秋天变成棕色,前半年生活在多草地区,秋天迁移到落叶树林中,在夏天和冬天繁殖。下通草蛉则全年都是深绿色,居住在常绿林中,在春天繁殖。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两种草蛉之间既有地理隔离又有生殖隔离 B.两种草蛉的体色形成与它们的栖息环境无关 C.两种草蛉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别是不同的 D.两种草蛉的生殖隔离与栖息地偏好、繁殖时间的差异有关 ‎1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摄入过咸的食物,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O2、CO2、葡萄糖、血红蛋白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C.血浆中的水分可来自于细胞内液、淋巴和组织液 D.当人体内尿酸含量过高时会引发痛风,属于稳态失调现象 ‎20.如图表示神经递质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及可卡因作用机理的示意图.多巴胺的释放,会会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卡因与多巴胺竞争转运载体而是而使多巴胺不能从突触前膜释放 B.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 C.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被突出间隙中的酶分解而失去作用 D.吸食可卡因上瘾的原因是可卡因不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21.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结合后,转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而凝血酶的产生又能加速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的结合,下列哪项调节过程的机制与此最为相似(  )‎ A.寒冷时,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 B.临近排卵时,雌激素浓度升高,促进促性腺激素分泌 C.进餐后,胰岛素分泌增多,使血糖浓度下降 D.生态系统中,捕食者数量增长,使被捕食者数量减少 ‎22.下列与免疫系统组成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脊髓均属免疫器官 B.胃液、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均属人体第二道防线 C.T细胞和B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 D.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是HIV病毒杀死了大量人体细胞所致 ‎2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赤霉素和脱落酸对种子萌发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B.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根尖合成,它能有效促进细胞分裂 C.植物体各个部位均能合成乙烯,它能够促进果实的成熟 D.同一株植物的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为根>芽>茎 ‎24.如图所示,如果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在曲线A点(为10﹣10mol•L﹣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CD属于生长抑制范围,所以根不再生长 B.在FC的范围内均能促进根细胞的生长,C点则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C.a侧的生长素浓度为最适宜浓度,细胞伸长生长快,b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a侧,相当于曲线FE段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慢 D.在太空中(重力为0),根的生长状况将不同于上图的生长状况,坐标图中生长素的曲线也不适用于根的生长 ‎25.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森林植被的丰富度可用样方法,需对各个样方取平均值 C.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鼠妇时,应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丰富度 D.对于土壤小动物而言,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群落丰富度和某个种群的密度 ‎26.下列所举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 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 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 C.田间的玉米合理密植,有高有矮 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 ‎27.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流动.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B.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越少 C.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 D.各营养级中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28.朱鹮是濒危动物。朱鹮的食物是小鱼,是泥鳅,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链如图,下列存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在食物链中,碳以CO2的形式被循环利用 B.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行为信息 C.若朱鹮增加‎1.5kg体重(干重),则至少消耗水草‎37.5kg(干重)‎ D.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最呈“J”型增长 ‎29.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这个观点的是(  )‎ A.狼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 B.当日照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够开花 C.烟草受到蛾幼虫攻击后,能产生一种可挥发的化学物质,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 D.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 ‎30.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命系统平衡或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下列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 A.长期服用睾丸酮会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合含量减少 B.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 C.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 D.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 二、解答题(共4小题共40分)‎ ‎31.(10分每空2分)回答下列问题:‎ ‎ (1)高等植物光合作用中捕获光能的物质分布在叶绿体的   上,该物质主要捕获可见光中的   。‎ ‎ (2)植物的叶面积与产量关系密切,叶面积系数(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总和)与植物群体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干物质积累速率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面积系数小于a时,随叶面积系数增加,群体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均   。当叶面积系数超过b时,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其原因是   。‎ ‎(3)通常,与阳生植物相比,阴生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与呼吸作用放出的CO2量相等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   (填“高”或“低”)。‎ ‎32.(15分每空3分)某小组利用某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进行两组杂交实验,杂交涉及的四对相对性状分别是:红果(红)与黄果(黄),子房二室(二)与多室(多),圆形果(圆)与长形果(长),单一花序(单)与复状花序(复)。实验数据如下表。‎ 组别 杂交组合 F1表现型 F2表现型及个体数 甲 红二×黄多 红二 ‎450红二、160红多、150黄二、50黄多 红多×黄二 红二 ‎460红二、150红多、160黄二、50黄多 乙 圆单×长复 圆单 ‎660圆单、90圆复、90长单、160长复 圆复×长单 圆单 ‎510圆单、240圆复、240长单、10长复 回答下列问题:‎ (1) 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控制甲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依据是   于     上,依据是   ;控制乙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   (填“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依据是   。‎ (2) 某同学若用“长复”分别与乙组的两个F1进行杂交,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其子代的统计结果不符合   的比例。‎ ‎33.(8分每空1分)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如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   ,激素乙通过   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   。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   。‎ ‎(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   (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   ,从而减少尿量。‎ ‎(4)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   。‎ ‎(5)体温上升期,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请解释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   。‎ ‎34.(7分每空1分)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 ‎(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   。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   。‎ ‎(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的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t•hm﹣2表示);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   。‎ ‎(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右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   ,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   。‎ ‎(4)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   ,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5)鲢鱼和鱅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为继续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两条具体措施   。‎ 三、选做题(35,36任选一道作答,多选按第一题给分,每空2分,注明的除外)‎ ‎35.(15分)回答下列与酵母菌有关的问题:‎ ‎(1)分离培养酵母菌通常使用   (填“牛肉膏蛋白胨”“MS”或“麦芽汁琼脂”)培养基,该培养基应采用   灭菌法灭菌。若将酵母菌划线接种在平板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可观察菌落,菌落的含义是   。‎ ‎(2)酵母菌液体培养时,若通入氧气,可促进   (填“菌体快速增殖”“乙醇产生”或“乳酸产生”);若进行厌氧培养,可促进   (填“菌体快速增殖”“乙醇产生”或“乳酸产生”)。‎ ‎(3)制作面包时,为使面包松软通常要在面粉中添加一定量的酵母菌,酵母菌引起面包松软的原因是   。‎ ‎36.(15分)2018年《细胞》期刊报道,中国科学家率先成功地应用体细胞对非人灵长类动物进行克隆,获得两只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回答下列问题:‎ ‎(1)“中中”和“华华”的获得涉及核移植过程,核移植是指   。通过核移植方法获得的克隆猴,与核供体相比,克隆猴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填“减半”“加倍”或“不变”)。‎ ‎(2)哺乳动物的核移植可以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细胞核移植获得克隆动物的难度   (填“大于”或“小于”)体细胞核移植,其原因是   。‎ ‎(3)在哺乳动物核移植的过程中,若分别以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作为核供体,通常,所得到的两个克隆动物体细胞的常染色体数目   (填“相同”或“不同”),染色体组合   (填“相同”或“不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下列有关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植物细胞的系统边界是细胞壁 B.高尔基体是合成并加工肽链的场所 C.线粒体将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D.蛋白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 ‎【分析】1、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是系统的边界.‎ ‎2、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3、有氧呼吸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C6H12O6→2丙酮酸+2ATP+4[H]; ‎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中):2丙酮酸+6H2O→6CO2+20[H]+2ATP; ‎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上):24[H]+6O2→12H2O+34ATP.‎ ‎【解答】解:A、细胞壁具有全透性,不能作为系统的边界,A错误;‎ B、肽链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B错误;‎ C、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葡萄糖需先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再进入线粒体进行进一步氧化分解,C错误;‎ D、有些蛋白质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蛋白质部分嵌入磷脂双分子层,有的蛋白质横跨磷脂双分子层,因此蛋白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匀、不对称的,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识记有氧呼吸的过程;识记细胞膜的成分及功能,明确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识记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 ‎ ‎2.下列有关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核糖体是细菌、噬菌体共有的细胞器 B.核仁、中心体的结构组分中均含有RNA C.细胞衰老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D.破坏小鼠浆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小鼠免疫力不变 ‎【分析】根据有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可以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种,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也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拟核和核糖体;真核细胞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有各种复杂的细胞器。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 ‎【解答】解:A、细菌是原核生物,核糖体是其唯一的细胞器,噬菌体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核糖体,A错误;‎ B、核仁与某种RNA的形成有关,中心体中不存在RNA,B错误;‎ C、细胞衰老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物质运输效率降低,C正确;‎ D、浆细胞是在免疫调节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抗体属于分泌蛋白,破坏浆细胞的高尔基体影响抗体的分泌,小鼠免疫力下降,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 ‎ ‎3.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 B.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 C.蛋白质结合Mg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运输 D.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分析】蛋白质的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即结构蛋白,如羽毛、头发、蛛丝、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传递信息,即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 ‎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解答】解: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产生抗原抗体复合物,A正确;‎ B、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如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B正确;‎ C、蛋台质结合Fe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运输,C错误;‎ D、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蛋白质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应用能力,属于基础题。‎ ‎ ‎ ‎4.实验在生物学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蛋白质鉴定实验中,可用斐林试剂甲液替代双缩腺试剂A液 B.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生长素类似物浓度不同,扦插枝条生根数目不同 C.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是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 D.在观察DNA、RNA分布和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盐酸的作用相同 ‎【分析】1、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分别为‎0.1g/mol的NaOH和‎0.05g/mol的CuSO4,而蛋白质鉴定的试剂为双缩脲试剂,其A液和B液分别是‎0.1g/mol的NaOH和‎0.01g/mol的CuSO4。‎ ‎2、生长素促进生根具有最适浓度,在最适浓度的两侧存在两个不同的浓度,但是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效果可能相同。‎ ‎3、低温诱导和秋水仙素处理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相同,即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解答】解:A、斐林试剂的甲液和双缩脲试剂的A液均为‎0.1g/mol的NaOH,A正确;‎ B、用处于最适浓度两侧的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促进效果可能相同,B错误;‎ C、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是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C错误;‎ D、盐酸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在观察细胞中DNA和RNA分布中的作用除了改变细胞膜的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外,还具有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加速DNA与染色剂结合的作用,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实验的相关知识,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使用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主要积累。‎ ‎ ‎ ‎5.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检测是否有CO2的产生,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B.观察叶绿体流动时,为了分散细胞,便于观察,需要用解离液处理叶片 C.检测溶液中酵母菌数量,应该让试管静止一段时间后再随机取样 D.质壁分离和台盼蓝染色法都利用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分析】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都是由双层膜构成的,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成塉,主要进行呼吸作用,叶绿体内膜光滑,基质中含有基粒,主要进行光合作用。‎ ‎【解答】解:A、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细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有CO2产生,所以不能通过检测是否有CO2的产生,来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A错误;‎ B、观察叶绿体流动时,需要保持细胞活性,而用解离液会杀死细胞,B错误;‎ C、为了减少误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应均匀分布,故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C错误;‎ D、质壁分离实验中,活细胞的成熟的植物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才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死细胞失去了选择透过性,则水和蔗糖分子都能进入细胞,使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用台盼蓝染色,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容易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则不能被着色,因此,质壁分离和台盼蓝染色法都利用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生物基础性实验的理解和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 ‎ ‎6.将同一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制成两组相同的临时装片,分别浸润在甲、乙两种溶液中,测得液泡直径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种溶液的浓度大于甲种溶液的浓度 B.2﹣6min乙释液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大 C.甲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在2min后开始进入细胞 D.甲溶液中绅胞体积与液泡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原理是渗透作用,分析题图曲线可知,处于乙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直径逐渐减小,说明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乙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处于甲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的液泡直径先减小,然后增加,说明细胞处于甲溶液中先发生质壁分离,然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该过程中细胞先失水,然后又吸水。‎ ‎【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在2分钟之前,处于甲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直径减小的速度更快,因此甲溶液浓度大,A错误;‎ B、2﹣6min乙溶液中细胞逐渐渗透失水,细胞液的浓度不断增大,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大,B正确;‎ C、甲溶液中的溶质分子从一开始就不断进入细胞,在2min时细胞液的浓度大于甲溶液的浓度,C错误;‎ D、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伸缩性小,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因此细胞体积的变化量小于液泡体积的变化量,D错误。‎ 故选:B。‎ ‎【点评】对于植物细胞渗透作用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 ‎ ‎7.下列关于生物体中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在黑暗中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 B.食物链上传递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散失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分别是葡萄糖和乳酸 D.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可以合成ATP ‎【分析】1、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2、无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4[H]‎2C2H5OH(酒精)+2CO2‎ 或‎2C3H4O3(丙酮酸)+4[H]‎2C3H6O3(乳酸)‎ ‎【解答】解:A、细胞呼吸与光照无关,所以植物在黑暗中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 B、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用于通过自身呼吸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B正确;‎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分别是二氧化碳、水和乳酸或酒精、二氧化碳,C错误;‎ D、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呼吸作用过程中都可以合成ATP,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细胞呼吸及其应用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 ‎ ‎8.如图为乙醇在人体内主要的代谢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乙醇氧化生成乙酸的过程中,氧化反应所需的酶为同一种氧化酶 B.饮酒后人体内乙醇浓度会升髙,此时分解乙醇的酶的活性会增大 C.环境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对人体分解乙醇的速度没有明显影响 D.乙醇分解成CO2、H2O的过程中,虽然有[H]产生但不会释放能量 ‎【分析】在乙醇转化为乙酸的代谢过程中至少经历两个步骤,需要不同的酶催化;当底物浓度较低时,酶促反应速率会随着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当达到一定值后,反应速率不再随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乙醇经代谢后可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的[H]与氧气结合后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人是恒温动物,环境温度不影响体内温度,不会影响分解乙醇的速率.‎ ‎【解答】解:A、酶具有专一性,在乙醇转化为乙酸的代谢过程中至少经历两个步骤,需要不同的酶催化,A错误;‎ B、当底物浓度较低时,酶促反应速率会随着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但与乙醇分解相关的酶活性不会增强,B错误;‎ C、人是恒温动物,环境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不会影响体内温度,因而不影响分解乙醇的速率,C正确;‎ D、乙醇经代谢后可参与有氧呼吸,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的[H]与氧气结合后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乙醇的转化过程考查了细胞呼吸的过程和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 ‎ ‎9.如图为某一植物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测得的净光合速率,下列假设条件中能使图中结果成立的是(  )‎ A.横坐标是CO2浓度,甲表示较高温度,乙表示较低温度 B.横坐标是温度,甲表示较高CO2浓度,乙表示较低CO2浓度 C.横坐标是光波长,甲表示较高温度,乙表示较低温度 D.横坐标是光照强度,甲表示较高CO2浓度,乙表示较低CO2浓度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光照强度:曲线分析 a、A点光照强度为零,只进行细胞呼吸,A点即表示植物呼吸速率。‎ b、AB段表明随光照强度加强,光合作用逐渐加强,CO2的释放量逐渐减少,有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到B点时,细胞呼吸释放的CO2全部用于光合作用,即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B点称为光补偿点,阴生植物光补偿点左移(如虚线所示)。‎ c、BC段表明随光照强度不断加强,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加强,到C点以上不再加强了。C点对应的光照强度称为光合作用的饱和点,C点对应的CO2吸收值表示净光合速率。‎ d、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2)二氧化碳浓度:该因素通过影响暗反应阶段中二氧化碳的固定进而影响光合速率;‎ ‎(3)温度:该因素通过影响酶活性进而影响光合速率。‎ ‎【解答】解:A、植物光合作用具有最适温度,在最适温度条件下净光合速率最高,高于或低于该温度净光合速率均有所下降,因此不能确定甲乙两条曲线温度的高低,A错误;‎ B、温度会影响酶活性,温度过高酶活性反而下降,净光合速率会降低,因此横轴不能表示温度,B错误;‎ C、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即净光合速率与光波长没有正相关的关系,并且不能确定两条曲线的温度大小,C错误;‎ D、横轴可以表示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甲可以表示较高CO2浓度,乙可以表示较低CO2浓度,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要求学生掌握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明确只有在最适温度条件下光合速率最强,同时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 ‎ ‎10.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 B.细胞分化与组织、器官的形成有关,只发生于胚胎时期 C.细胞凋亡与基因表达有关,因此属于细胞分化过程 D.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器的数量可能变化,但种类不会改变 ‎【分析】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解答】解:A、正常情况下,细胞分化是稳定、不可逆的,A正确;‎ B、细胞分化贯穿生物的整个生命历程,不只发生在胚胎时期,B错误;‎ C、细胞凋亡是程序性死亡,与基因表达有关,但是细胞凋亡不属于细胞分化,C错误;‎ D、细胞分化后,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11.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只含有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 B.只含有R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RNA C.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 D.既含有DNA又含有RNA的生物,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分析】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对于病毒来说,有一部分是DNA,如噬菌体等;有一部分是RNA,如HIV、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解答】解:A、只含有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如噬菌体等,A正确;‎ B、只含有R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RNA,如HIV、SARS病毒,B正确;‎ C、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C正确;‎ D、既含有DNA又含有R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的遗传物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 ‎ ‎12.下列有关遗传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能产生2种类型的卵细胞 B.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搅拌不充分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提高 C.含15N的DNA双链在14N环境中复制n次,子代DNA分子含有15N的占 D.在翻译过程中,每种游离的氨基酸只能由一种RNA识别并转运 ‎【分析】1、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细胞质的分配是不均等的,一个卵原细胞产生一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3、已知DNA的复制次数,求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或所占的比例:一个双链DNA分子,复制n次,形成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n个。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不管亲代DNA分子复制几次,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都只有两个,占子代DNA总数的。‎ ‎【解答】解:A、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能产生1个1种类型的卵细胞,A错误;‎ B、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若搅拌不充分,则部分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离,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则会导致沉淀物中的放射性提高,B错误;‎ C、含15N的DNA双链在14N环境中复制n次,子代DNA分子共有2n个,所以含有15N的占总数的,C正确;‎ D、在翻译过程中,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几种tRNA来转移,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复制以及翻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 ‎13.下列关于基因、性状、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不全位于染色体上 B.DNA的脱氧核苷酸的数量、种类或序列改变,一定会引起基因突变 C.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后一定会导致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D.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却一定相同 ‎【分析】基因型是指某一生物个体全部基因组合的总称,它反映生物体的遗传构成,即从双亲获得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生物体的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决定.‎ ‎【解答】解: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上,少数位于细胞质中,A正确;‎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的片段并非都是基因,故序列改变不一定会引起基因突变,B错误;‎ C、由于基因突变可能发生在非编码区及密码子的简并性,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后不一定会导致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C错误;‎ D、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也不一定相同,因还受环境的影响,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的概念及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但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 ‎ ‎ ‎14.甲、乙、丙分别表示真核细胞核基因传递与表达的相关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  )‎ A.甲、乙、丙过程需要的原料不同 B.乙、丙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相同 C.一个细胞周期中,甲、乙过程均可多次发生 D.丙过程涉及到三种RNA ‎【分析】分析题图,图甲是DNA的两条链都作为模板的复制过程,多个起点,双向复制,而且是边解旋边复制;‎ 图乙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单链物质,该单链物质是RNA,为转录过程;‎ 图丙是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以tRNA为运输工具合成多肽链的过程,为翻译过程。‎ ‎【解答】解:A、甲是DNA复制,原料是脱氧核苷酸;乙是转录,原料是核糖核苷酸;丙是翻译,原料是氨基酸,A正确;‎ B、乙转录是DNA和RNA之间的碱基配对,丙翻译过程是RNA和RNA之间的碱基配对,B正确;‎ C、一个细胞周期中,甲DNA复制过程只能发生1次,乙转录过程可发生多次,C错误;‎ D、丙过程合成物质是多肽,该过程需要3种RNA(信使RNA、核糖体RNA、转运RNA)参与,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以中心法则的图解为载体,考查动植物细胞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 ‎ ‎15.下列与变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A与其等位基因a含有的碱基数不一定相等 B.受精过程中不同基因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基因重组 C.染色体倒位和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D.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解答】解:A、等位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形成的,而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因此基因A与其等位基因a含有的碱基数不一定相等,A正确;‎ B、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不是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B错误;‎ C、染色体倒位和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但改变了基因的排列顺序,因此对个体性状会产生影响,C错误;‎ D、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但不会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掌握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类型,能正确区分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 ‎ ‎16.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图③中的基因2由基因1变异而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①表示易位 B.图②表示交叉互换 C.图③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D.图④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①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片段的互换,属于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 图②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染色体片段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图③为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图④中弯曲的部位表示在其同源染色体上没有配对的片段,可能是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缺失或重复.‎ ‎【解答】解:A、图①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间,发生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 B、图②的交换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B错误;‎ C、图③的碱基对发生缺失,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 D、图④中弯曲的部位表示在其同源染色体上没有配对的片段,上面的一条染色体比下面的长,可能是上面的染色体重复了一段,或下面的染色体缺失了一段,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17.如图表示利用农作物①和②培育出⑥的过程,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①②⑥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B.Ⅰ→Ⅴ过程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C.过程Ⅱ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均可发生 D.Ⅰ→Ⅲ→Ⅵ的过程中要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分析】1、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2、分析题图:Ⅰ→Ⅴ表示杂交育种,Ⅱ→Ⅳ表示诱变育种,Ⅰ→Ⅲ→Ⅵ表示单倍体育种.‎ ‎【解答】解:A、①②⑥属于同一个物种,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Ⅰ→Ⅴ表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B正确;‎ C、Ⅱ表示诱导基因突变,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均可发生,C正确;‎ D、Ⅰ→Ⅲ→Ⅵ表示单倍体育种,该育种方法首先要采用花药离体培养法形成单倍体,因此要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及其应用,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变异的类型,掌握可遗传变异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尤其是各种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优缺点等,能正确分析题,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 ‎ ‎18.普通草蛉和下通草蛉属于两种草蛉,在北美生活在同一地域。普通草蛉在春夏是浅绿色,秋天变成棕色,前半年生活在多草地区,秋天迁移到落叶树林中,在夏天和冬天繁殖。下通草蛉则全年都是深绿色,居住在常绿林中,在春天繁殖。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两种草蛉之间既有地理隔离又有生殖隔离 B.两种草蛉的体色形成与它们的栖息环境无关 C.两种草蛉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别是不同的 D.两种草蛉的生殖隔离与栖息地偏好、繁殖时间的差异有关 ‎【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定向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的形成的标志,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解答】解:A、两种草蛉生活在同一地域,它们之间不存在地理隔离,A错误;‎ B、两种草蛉的体色均为保护色,其形成与它们的栖息环境有关,B错误;‎ C、两种草蛉食性相同,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别相同,C错误;‎ D、两种草蛉的繁殖季节不同,栖息地也不完全相同,故其生殖隔离与栖息地偏好、繁殖时间 的差异有关,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 ‎ ‎1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摄入过咸的食物,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O2、CO2、葡萄糖、血红蛋白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C.血浆中的水分可来自于细胞内液、淋巴和组织液 D.当人体内尿酸含量过高时会引发痛风,属于稳态失调现象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即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 ‎3、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 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4、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 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 ‎5、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解:A、摄入过咸的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外液的浓度增大,渗透压升高,A正确;‎ B、O2、CO2、葡萄糖都是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细胞内液中的水可经组织液进入血浆,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即血浆中的水分可来自于细胞内液、淋巴和组织液,C正确;‎ D、当人体内尿酸含量过高时会引发痛风,是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引起时,属于稳态失调现象,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知识,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明确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解题的关键。‎ ‎ ‎ ‎20.如图表示神经递质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及可卡因作用机理的示意图.多巴胺的释放,会会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卡因与多巴胺竞争转运载体而是而使多巴胺不能从突触前膜释放 B.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 C.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被突出间隙中的酶分解而失去作用 D.吸食可卡因上瘾的原因是可卡因不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突触小泡,多巴胺代表神经递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突触后膜兴奋,即使人产生愉悦感.可卡因与突触前膜上的载体结合,使得多巴胺起作用后不会被转运载体运回细胞,使得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 ‎【解答】解:A、可卡因是一种神经类毒品,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到突 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A错误;‎ B、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B正确;‎ CD、可卡因与突触前膜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收入细胞,导致其与后膜受体持续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兴奋通过突触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分析推理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 ‎ ‎21.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结合后,转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而凝血酶的产生又能加速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的结合,下列哪项调节过程的机制与此最为相似(  )‎ A.寒冷时,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 B.临近排卵时,雌激素浓度升高,促进促性腺激素分泌 C.进餐后,胰岛素分泌增多,使血糖浓度下降 D.生态系统中,捕食者数量增长,使被捕食者数量减少 ‎【分析】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 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生成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 ‎【解答】解: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结合后,转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而凝血酶的产生又能加速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的结合;该反应属于正反馈调节。‎ A、寒冷时,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A错误;‎ B、临近排卵时,雌激素浓度升高,促进促性腺激素分泌属于正反馈调节,B正确;‎ C、进餐后,胰岛素分泌增多,使血糖浓度下降属于负反馈调节,C错误;‎ D、生态系统中,捕食者数量增长,使被捕食者数量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血压为素材,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首先要求考生明确血压正常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其次要求考生识记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能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出其调节机制.‎ ‎ ‎ ‎22.下列与免疫系统组成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脊髓均属免疫器官 B.胃液、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均属人体第二道防线 C.T细胞和B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 D.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是HIV病毒杀死了大量人体细胞所致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等,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 ‎【解答】解:A、脊髓不属免疫器官,A错误;‎ B、胃液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人体第二道防线,B错误;‎ C、T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C正确;‎ D、艾滋病患者出现的病症通常与其他病原体感染有关,艾滋病的直接死因就是因为其他病原体的感染,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理解人体的三道防线,了解淋巴细胞的来源,掌握艾滋病的成因,难度不大.‎ ‎ ‎ ‎2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赤霉素和脱落酸对种子萌发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B.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根尖合成,它能有效促进细胞分裂 C.植物体各个部位均能合成乙烯,它能够促进果实的成熟 D.同一株植物的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为根>芽>茎 ‎【分析】1.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类 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 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 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解答】解:A、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抑制植物的生长,也能抑制种子的萌发;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A错误;‎ B、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根尖合成,促进细胞分裂,可促进细胞分裂,植物生长,B正确;‎ C、乙烯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的组织中,成熟的果实中更多,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C正确;‎ D、同一植物的根、茎、芽对生长素敏感的程度为根>芽>茎,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 ‎ ‎24.如图所示,如果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在曲线A点(为10﹣10mol•L﹣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CD属于生长抑制范围,所以根不再生长 B.在FC的范围内均能促进根细胞的生长,C点则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C.a侧的生长素浓度为最适宜浓度,细胞伸长生长快,b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a侧,相当于曲线FE段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慢 D.在太空中(重力为0),根的生长状况将不同于上图的生长状况,坐标图中生长素的曲线也不适用于根的生长 ‎【分析】分析题图:C点之前,都是促进作用,其中A点对应的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C点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C点之后,都是抑制作用.由于受到重力作用,b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a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所以根弯向地下生长,即根的向地性.‎ ‎【解答】解:A、CD属于生长抑制范围,但根仍然生长,只是生长缓慢,A错误;‎ B、C点之前(FC范围内),都是促进作用,C点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B正确;‎ C、由于受到重力作用,b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相当于曲线CD段浓度,C错误;‎ D、在太空中,坐标图中生长素的曲线仍然适用于根的生长,但由于太空中重力为0,所以a、b两侧生长素浓度相等,根水平生长,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作用及作用特点,重点考查生长素的作用特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曲线图的分析,能判断不同浓度区段的生长素作用,尤其是AC段,虽然曲线是下降的趋势,但仍然是促进作用.本题的难点是D选项,要求学生明确外界因素只能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不影响生长素产生和作用特点.‎ ‎ ‎ ‎25.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森林植被的丰富度可用样方法,需对各个样方取平均值 C.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鼠妇时,应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丰富度 D.对于土壤小动物而言,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群落丰富度和某个种群的密度 ‎【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 ‎2、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因为活动能力强(不适合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计算方法①记名计算法﹣﹣直接数个体数,②目测估计法﹣﹣分等级估测,如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解答】解:A、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A错误;‎ B、调查森林植被的丰富度可用样方法,需要计算每个样方内的物种种类,B错误;‎ C、记名计算法统计土壤中物种丰富度,而鼠妇就是一个物种,C错误;‎ D、对于土壤小动物而言,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群落丰富度和某个种群的密度,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物种丰富度调查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调查方法的对象和调查注意事项,难度不大.‎ ‎ ‎ ‎26.下列所举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 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 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 C.田间的玉米合理密植,有高有矮 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3、时间结构: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昼夜变化、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解答】解: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A错误;‎ 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为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C、田间的玉米为一个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特征,C正确;‎ 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为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群落结构特征的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 ‎ ‎27.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流动.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B.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越少 C.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 D.各营养级中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能量传递率为10%﹣20%,所以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 ‎【解答】解:A、各营养级中,生物个体的残肢、败叶、遗体等被分解者利用,所以总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A正确;‎ B、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就越少,但个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多少与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多少无直接关系,B错误;‎ C、生物同化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C正确;‎ D、各营养级中的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转移到ATP中,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28.朱鹮是濒危动物。朱鹮的食物是小鱼,是泥鳅,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链如图,下列存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在食物链中,碳以CO2的形式被循环利用 B.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行为信息 C.若朱鹮增加‎1.5kg体重(干重),则至少消耗水草‎37.5kg(干重)‎ D.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最呈“J”型增长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在生态系统中,碳以CO2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以有机物的形式在食物链中流动,通过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A错误;‎ B、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三类,光照属于物理信息,所以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 C、若朱鹮增加‎1.5kg体重(干重),则至少消耗水草1.5÷20%÷20%=‎37.5kg(干重),C正确;‎ D、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 ‎29.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这个观点的是(  )‎ A.狼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 B.当日照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够开花 C.烟草受到蛾幼虫攻击后,能产生一种可挥发的化学物质,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 D.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 ‎【分析】当日照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够开花,体现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未体现生物种间信息传递.‎ ‎【解答】解:A、狼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说明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 B、当日照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够开花,体现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未体现生物种间信息传递,B错误;‎ C、烟草受到蛾幼虫攻击后,能产生一种可挥发的化学物质,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体现种间竞争和捕食的关系,C正确;‎ D、蝙蝠通过回声定位对被捕食者进行捕食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意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 ‎ ‎30.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命系统平衡或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下列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 A.长期服用睾丸酮会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合含量减少 B.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 C.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 D.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 ‎【分析】1、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生成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 ‎2、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 ‎【解答】解:A、长期服用睾丸酮会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合含量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A错误;‎ B、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最终维持稳定,属于负反馈调节,B错误;‎ C、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使反应速度减慢,反应终产物生成减慢,属于负反馈调节,C错误;‎ D、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反馈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对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区分。‎ 二、解答题(共4小题)‎ ‎31.回答下列问题:‎ ‎ (1)高等植物光合作用中捕获光能的物质分布在叶绿体的 类囊体膜 上,该物质主要捕获可见光中的 蓝紫光和红光 。‎ ‎ (2)植物的叶面积与产量关系密切,叶面积系数(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总和)与植物群体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干物质积累速率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面积系数小于a时,随叶面积系数增加,群体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均 增加 。当叶面积系数超过b时,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其原因是 群体光合速率不变,但群体呼吸速率仍在增加,故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 。‎ ‎(3)通常,与阳生植物相比,阴生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与呼吸作用放出的CO2量相等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 低 (填“高”或“低”)。‎ ‎【分析】1、叶绿体由外膜、内膜、基粒(由类囊体垛叠而成)和基质组成,其中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膜上。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可见光,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2、干物质量表示净光合作用量,光合作用实际量=净光合作用量+呼吸量。‎ ‎【解答】解:(1)高等植物光合作用中捕获光能的物质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该物质主要捕获可见光中的蓝紫光和红光。‎ ‎(2)根据曲线分析可知,面积系数小于a时,随叶面积系数增加,群体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均增加,都呈上升趋势。当叶面积系数超过b时,群体光合速率不变,但群体呼吸速 率仍在增加,故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 ‎(3)通常情况下,阳生植物的光补偿点与光饱和点都比阴生植物高,所以与阳生植物相比,阴生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与呼吸作用放出的CO2量相等时所需要的光照强度低。‎ 故答案为:‎ ‎(1)类囊体膜 蓝紫光和红光 ‎(2)增加 群体光合速率不变,但群体呼吸速率仍在增加,故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 ‎(3)低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叶绿体中的色素的分布及作用以及光合速率与叶面积的关系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答问题的能力。‎ ‎32.某小组利用某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进行两组杂交实验,杂交涉及的四对相对性状分别是:红果(红)与黄果(黄),子房二室(二)与多室(多),圆形果(圆)与长形果(长),单一花序(单)与复状花序(复)。实验数据如下表。‎ 组别 杂交组合 F1表现型 F2表现型及个体数 甲 红二×黄多 红二 ‎450红二、160红多、150黄二、50黄多 红多×黄二 红二 ‎460红二、150红多、160黄二、50黄多 乙 圆单×长复 圆单 ‎660圆单、90圆复、90长单、160长复 圆复×长单 圆单 ‎510圆单、240圆复、240长单、10长复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控制甲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 非同源染色体 上,依据是 F2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 ;控制乙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 一对 (填“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依据是 F2圆:长=3:1、单:复=3:1,但未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但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 ‎(2)某同学若用“长复”分别与乙组的两个F1进行杂交,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其子代的统计结果不符合 1:1:1:1 的比例。‎ ‎【考点】87: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专题】122:数据表格;527: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解答】解:(1)根据表中数据,甲组实验中F1表现型都为红二,F2表现型及比例为9:3:3:1,说明甲组中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乙组中F2圆:长=3:1、单:复=3:1,但未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但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说明控制乙组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由表格数据分析,长复为隐性性状,用“长复”分别与乙组的两个F1进行杂交,因为乙组中的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所以子代的统计结果不符合1:1:1:1的比例。‎ 故答案为:‎ ‎(1)非同源染色体 F2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 一对 F2圆:长=3:1、单:复=3:1,但未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但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1:1:1:1‎ ‎【点评】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如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 释放促甲状腺激素 ,激素乙通过 体液运输 的途径作用于甲 状腺。‎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 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测定点(上升到‎38.5℃‎) 。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 ‎(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 等于 (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 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重吸收水量增加) ,从而减少尿量。‎ ‎(4)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 汗腺分泌增加 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 ‎(5)体温上升期,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请解释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 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 外周血管收缩 。‎ ‎【考点】E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专题】111:图文信息类简答题;53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分析】机体的体温调节是神经和激素(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反应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时间较长。在寒冷的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导致产热量增多,以维持体温正常。皮肤是与体温调节相关的重要器官,其中血管舒调节张是为了增加散热量,血管收缩是为了减少散热量。‎ ‎【解答】解:(1)在体温调节中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释放促甲状腺素通过体液运送到甲状腺。‎ ‎(2)病毒感染导致机体体温升高,出现寒颤,原因是体温测定点提高,体温稳定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两种方式。‎ ‎(3)机体高温时期提高调节使产热等于散热,这也是体温调节最终目标,如果出现脱水,通过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保持水平衡。‎ ‎(4)体温下降的调节途径有增强汗腺分泌汗液、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5)体温上升期,由于测定点提高,造成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同时外周毛细血管收缩,这样导致血压升高。‎ 故答案:‎ ‎(1)释放促甲状腺激素 体液运输 ‎(2)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测定点(上升到‎38.5℃‎)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3)等于 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重吸收水量增加)‎ ‎(4)汗腺分泌增加 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5)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 外周血管收缩 ‎【点评】本题考查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点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34.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 ‎(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 生产者 。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 生物群落 。‎ ‎(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 上一营养级 的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t•hm﹣2表示);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 天敌 。‎ ‎(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右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 下降 ,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 鲢鱼、鳙鱼等以浮游动物为食,是银鱼的竞争者,所以导致银鱼种群数量下降 。‎ ‎(4)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 方向 ,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5)鲢鱼和鱅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为继续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两条具体措施 ①适时捕捞银鱼②减少N、P流入水体③种植吸收N、P的其他植物 。‎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解答】解:(1)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生产者,可以制造有机物,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上一营养级的生物积累量,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根据上一营养级的生物量,确定鲢鱼鳙鱼的投放量,保证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大于输出的能量,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天敌,减少被捕食的机会。‎ ‎(3)鲢鱼、鳙鱼等以浮游动物为食,是银鱼的竞争者,所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导致银鱼种群数量下降。‎ ‎(4)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方向,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5)为继续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可以根据种群数量增长的特点,适时的捕捞银鱼,减少N、P流入水体或者种植吸收N、P的其他植物,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减少水体污染。‎ 故答案为:‎ ‎(1)生产者 生物群落 ‎(2)上一营养级 天敌(捕食者)‎ ‎(3)下降 鲢鱼、鳙鱼等以浮游动物为食,是银鱼的竞争者,所以导致银鱼种群数量下降 ‎(4)方向 ‎(5)①适时捕捞银鱼 ‎②减少N、P流入水体 ‎③种植吸收N、P的其他植物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难度不大,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 三、 选做题 ‎35.回答下列与酵母菌有关的问题:‎ ‎(1)分离培养酵母菌通常使用 麦芽汁琼脂 (填“牛肉膏蛋白胨”“MS”或“麦芽汁琼 脂”)培养基,该培养基应采用 高压蒸汽 灭菌法灭菌。若将酵母菌划线接种在平板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可观察菌落,菌落的含义是 由一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 ‎(2)酵母菌液体培养时,若通入氧气,可促进 菌体快速增殖 (填“菌体快速增殖”“乙醇产生”或“乳酸产生”);若进行厌氧培养,可促进 乙醇产生 (填“菌体快速增殖”“乙醇产生”或“乳酸产生”)。‎ ‎(3)制作面包时,为使面包松软通常要在面粉中添加一定量的酵母菌,酵母菌引起面包松软的原因是 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松软多孔 。‎ ‎【分析】1、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细菌或真菌集团)。‎ 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解答】解:(1)酵母菌喜欢糖,因此分离培养酵母菌通常使用麦芽汁琼脂培养基,培养基一般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2)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能够进行有氧呼吸并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3)制作面包时,为使面包松软通常要在面粉中添加一定量的酵母菌,这是由于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松软多孔。‎ 故答案为:‎ ‎(1)麦芽汁琼脂 高压蒸汽 由一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2)菌体快速增殖 乙醇产生 ‎(3)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松软多孔。‎ ‎【点评】本题考查了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以及果酒制作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分 离和纯化的方法,掌握果酒制作的原理,识记菌落的概念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 ‎ ‎36.2018年《细胞》期刊报道,中国科学家率先成功地应用体细胞对非人灵长类动物进行克隆,获得两只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回答下列问题:‎ ‎(1)“中中”和“华华”的获得涉及核移植过程,核移植是指 将供体细胞核移入除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 。通过核移植方法获得的克隆猴,与核供体相比,克隆猴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不变 (填“减半”“加倍”或“不变”)。‎ ‎(2)哺乳动物的核移植可以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细胞核移植获得克隆动物的难度 小于 (填“大于”或“小于”)体细胞核移植,其原因是 胚胎细胞分化程度低,恢复其全能性更容易 。‎ ‎(3)在哺乳动物核移植的过程中,若分别以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作为核供体,通常,所得到的两个克隆动物体细胞的常染色体数目 相同 (填“相同”或“不同”),染色体组合 不同 (填“相同”或“不同”)。‎ ‎【分析】克隆是用体细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的细胞核移植,它利用了胚胎细胞进行核移植的传统方式,没有经过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只需要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移植到雌性动物子宫内,就可以孕育出新的个体,中中”和“华华”的获得就是利用了克隆技术。‎ ‎【解答】解:(1)核移植是指将供体细胞核移入除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通过核移植方法获得的克隆猴的细胞核由供体提供,所以与核供体相比,克隆猴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不变。‎ ‎(2)哺乳动物的核移植可以分为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细胞核移植获得克隆动物的难度小于体细胞核移植,因为胚胎细胞的分化程度相对较低,恢复其全能性更加容易一些。‎ ‎(3)哺乳动物核移植的过程中,分别以同种生物的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作为核供体,所得的两个克隆动物体细胞核中除了性染色体组成不同外,常染色体的组成是相同的。‎ 故答案为:‎ ‎(1)将供体细胞核移入除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 不变 ‎(2)小于 胚胎细胞分化程度低,恢复其全能性更容易 ‎(3)相同 不同 ‎【点评】对于克隆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较为广泛的,应重点掌握,克隆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无性生殖的方式,克隆过程涉及到核移植,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核移植的具体过程和克隆中遗传物质主要来自细胞核,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作出准确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