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测试题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测试题新人教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第六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第一部分 (1~6题 23分)‎ ‎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6分)‎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其五)]‎ ‎(3)杜甫的《春望》中表达诗人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的诗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述了经历磨难后产生的结果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3分)‎ A.而后喻(了解、明白)   彀弓弩,持满(张开)‎ B.父命之(教导、训诲)   往之女家(女儿)‎ C.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 富贵不能淫(惑乱,迷惑)‎ D.贫贱不能移(动摇) 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3分)‎ A.曾益其所不能  B.困于心,衡于虑 C.甚矣,汝之不惠 D.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3分)‎ A.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②帝感其诚 B.①必先苦其心志  ②何苦而不平 C.①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②以备胡 D.①天子且至  ②上至,又不得入 ‎(解析:A.真正,确实诚意;B.使……痛苦愁苦,这里指担心;C.把用来;D.到。)‎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3分)‎ A.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②且焉置土石 B.①年且九十  ②且焉置土石 C.①投诸渤海之尾  ②甚矣,汝之不惠 D.①其如土石何  ②饿其体肤 ‎(解析:A.怎么,哪里;B.将近况且;C.结构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句首语气词,表示反问代词,他的。)‎ ‎6.近年来,“PM‎2.5”‎“雾霾”成为生活热词。小晋同学最近在做一个关于雾霾的调查研究,下面是他在网络上找到的两幅图。请你认真读图,帮他写一个调查结论。(5分)‎ 雾霾关键词搜索指数走势图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关键词(雾霾):1周内用户关注度上升2 230%,媒体关注度上升763%‎ 关键词(PM2.5):1周内用户关注度上升623%,媒体关注度上升1 260%‎ 雾霾污染源占比示意图 ‎【示例】入冬以来,关键词“雾霾”与“PM‎2.5”‎搜索量逐渐增加,国民对雾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调查研究表明:造成雾霾的主要因素是机动车排放与工业燃煤。‎ 第二部分 (7~21题 47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7~8题。(6分)‎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7.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3分)‎ A.“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象征着当时战况的严峻。‎ C.“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8.“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3分)‎ ‎【示例】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9~13题。(17分)‎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________________‎ ‎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 孟 子 少 时/诵/其 母 方 织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 (1)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常常 ‎(2)征于色,发于声 征:征验、表现 ‎(3)何为中止 何:什么 ‎(4)其母引刀裂其织 引:拿起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才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2.【甲】文使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4分)‎ 议论,语言精练,分析透辟。‎ ‎13.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是用什么方法来教育孩子的?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的。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附【乙】文参考译文:‎ 孟子年少的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纺织。孟子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再背。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并问他说:“为什么要中间停下来?”(孟子)回答说:“有些忘记了,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就割断了她的织物,用这个来警告孟子。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18题。(13 分)‎ 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①‎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②,私心慕之。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③之壮观。‎ 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余拜见,预饮林下。耑乃稚子嬉游在旁今来有成郁负秀气。吾衰久矣,见尔慰心,申悲道旧,破涕为笑。‎ 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④。长山横蹙,九江却转。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此宇宙之奇诡也。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窥焉。‎ 羡君此行,抚鹤长啸。恨丹液未就,白龙来迟⑤,使秦人着鞭,先往桃花之水。孤负⑥夙愿,惭归名山;终期后来,携手五岳。‎ ‎(选自《李太白全集》)‎ ‎________________‎ ‎①从侄:堂侄。耑:即李耑,李白的堂侄。②《子虚赋》:汉代司马相如代表作,其中描写了云梦的壮美景象。③七泽:传说楚国古有七个水泽。云梦:属“七泽”之一。④香炉:庐山香炉峰。⑤丹液:传说中的金丹,服用后可成仙。白龙:传说中仙人的坐骑。⑥孤负:辜负。‎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及长,南游云梦     及:等到 ‎(2)破涕为笑       涕:泪 ‎(3)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 方:才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4)恨丹液未就     就:到,得到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私心慕之”,是说作者小时候被《子虚赋》中所描写的云梦景象深深打动。‎ B.“此宇宙之奇诡也”,包含作者对前文所描写的庐山壮丽景象的惊叹与赞美。‎ C.“不可得而窥焉”,暗含着作者对未能前往“方湖、石井”游赏的遗憾之情。‎ D.“终期后来,携手五岳”,是说作者终自己一生,也没有机会和李耑一起去游访名山了。‎ ‎16.用“/”给第二段画线文字断句(标三处)(2分)‎ 耑 乃 稚 子/嬉 游 在 旁/今 来 有 成/郁 负 秀 气。‎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孤负夙愿,惭归名山;终期后来,携手五岳。‎ 我没有实现夙愿,惭愧地回到名山,以往以后,我们能携手攀登五岳。‎ ‎18.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李白对后辈寄予了怎样的希望。(3分)‎ 李白:描绘自己游庐山时所见的壮美景象,叙写所不能见到的胜景,希望李耑精神振奋地前往庐山游历(像自己年轻时一样向往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神奇)。‎ 附参考译文:‎ 我小时候,大人让我诵读《子虚赋》,我就很向往其中的描述。等到长大后,游览了南方的云梦泽,观看了七个沼泽的壮观景象。‎ 当初,我的叔父从长沙被贬回到嘉兴,当时我在半道拜见他,在树林里喝酒。你还是个小孩,在旁边游戏。现在已经长大,很是秀气。我很久前就衰老了!见到你很欣慰,想起从前的悲伤往事,不禁又破涕为笑。‎ 你又告诉我要去远方,去登西边的香炉峰。长山纵横,大江回旋。瀑布从天而落,似乎和银河争流;彩虹腾起,雷电奔驰,这是天地间的奇异景观。那山上有方湖、石井,我们无法看到。‎ 羡慕你此次出行,能和仙鹤一同长啸。遗憾的是没有长生不老的仙药,也没有腾云驾雾的白龙,让秦朝时的人挥鞭,前去桃花源。我没有实现夙愿,惭愧地回到名山,期望以后,我们能携手攀登五岳。‎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9~21题。(11分)‎ 孙叔敖埋蛇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母曰:“无忧。吾闻有阴德①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②而国人信其仁也。‎ ‎(选自《新序》)‎ ‎________________‎ ‎①阴德:指有德于人而不为人所知。②治:管理,这里指治理国家。‎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尝出游  尝:曾经 ‎(2)母问其故 故:原因,缘由 ‎(3)蛇今安在 安:哪里 ‎(4)杀而埋之 而:连词,表顺承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刚才我看到了一只长有两个头的蛇,害怕离开母亲而死去。‎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2)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还没有治理国家,百姓就已经都相信他是个仁慈的人了。‎ ‎21.选文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了幼时孙叔敖怎样的形象? (3分)‎ 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1分)刻画了孙叔敖天真、幼稚和极富爱心的形象。(2分)‎ 附参考译文:‎ 孙叔敖幼年的时候,曾经在外游玩时,看见一条长着两个头的蛇,杀死它并埋了起来,他回到家里就哭了起来,内心忧愁,不吃饭。母亲问他为什么哭,孙叔敖回答道:“不用担心。我听说看见长两个头的蛇的人必定要死。刚才我看到了一只长有两个头的蛇,害怕我会离开母亲而死去。”他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就把它杀掉并埋起来了。”他母亲(对他)说:“不用担心。我听说积有阴德的人,上天会降福于他,所以你不会死的。” 等到孙叔敖长大成人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治理国家,人们就已经相信他是个仁慈的人了。‎ 第三部分 (22题 50分)‎ ‎22.生命的成长犹如行走。成长路上,气象万千。笔直开阔时,你可饱览路旁那一道道风景;蜿蜒回环时,你须走过途中那一个个拐角。拐角,也许是我们生命行进中的一道道坎,也许是我们生命成长中的一个个结点。正如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言:“一件事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走过一个个拐角,犹如经历一次次修炼。在修炼中我们获得生活的智慧,获得生命的升华。‎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500字左右;(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作文略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