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礼·春官》提出“以乐德教国子中、和、袛、庸、孝、友”。而对于此六者的具体含义,《周礼》中并没有作出任何说明,于是给后人留下困惑。郑玄注云:“中犹忠也;和,刚柔适也;祗,敬;庸,有常也;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曰友。”今人解说周礼》“乐德”,一般都以郑注为圭臬,释“乐德”为乐之道德,以“中”为忠孝之“忠”,以“庸”为“有常”,认为此六者都是指道德精神。
其实,郑注对六德的解释是有问题的。问题之一,《周礼·春官》六德的“中”与忠心、忠诚之“忠”是不沾边的,而是本字本义,是中正、适中。秉持中正之道是先秦儒家所倡导的重要政治主张与哲学理念。《尚书·大禹谟》说:“维精维一,允执厥中。”执中就是执行中正之道,行事要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周人以六为中数,色尚中色(黄色),声尚中声,德尚中庸。《国语》载,周景王欲铸大钟无射,乐官伶州鳩说:“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于是乎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德音不愆,以合神人,神是以宁,民是以听。”伶州鸠所谓中音,即中正之音;所谓中德,就是中正的品性,亦即中庸之德。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郑注问题之二,是释“庸”为“有常”。何谓“有常”?“常”有经常、长久、平凡、法度、纲常等诸多义项。如果把“有常”理解为中和可常行之德,则与此前“中”“和”二德明显重复,古人行文质朴精练,绝没有这种叠床架屋式的文法。郑注以“有常”释庸,不但令人费解,而且在文理上也有滞碍。
今人一提到“乐德”,往往认为“德”就是道德,“乐德”就是乐的道德精神。实际上这是一个不小的误解。“德”是先秦文献中的习见用语,它的初始义并不指道德,而是直视前方,用力向上攀升。先秦文献中的“德”字意义极为丰富,并且通常不是指称道德,而是指称行为、属性、政教、恩惠等等。“以乐德教国子”,意即教国子懂得乐的本质。
综上,《周礼·春官》“乐德”,
大体上具有三方面内涵。中、和主要是对乐艺术的风格要求;祗、庸是指乐教应当体现尊尊、用贤的政治原则。以上四德基本不属于道德的范畴。六德之中,只有孝、友才真正具有伦理道德意蕴。中和、祗庸、孝友是一个整体,共同体现了儒家乐教的原则要求。“以乐德教国子”,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崇礼乐、尚德教的政教诉求。乐在先秦时代,主要不是用于娱乐,而是用于政教。他们认为,礼乐与政治息息相通,“金石丝竹,所以道(导)德也”。因此,重视乐艺术的品性格调,强化乐德教育,成为儒家教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儒家乐论的核心原则。
(摘编自邓安生《简说〈周礼〉“乐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人以六为中数,所以《周礼》以六德阐释乐德,只是没说明其具体含义。
B.作者认为郑玄注解“庸”为“有常”,与“中”“和”二德有语意上的重复。
C.先秦儒家重视乐德,乐主要不用于娱乐而用于政教,礼乐与政治息息相关。
D.“以乐德教国子”,是要教国子懂得乐的本质,重视的是乐艺术的品性格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叙述郑玄和今人对《周礼》中乐德的理解,明确了论述的对象。
B.文章第二、三段分别就郑注存在的两个问题和今人的一个误解进行了批驳。
C.文章第四段总结全文,综合了上文的论证分析,指出乐德其实与道德无关
D.文章立足于经典,以经典解释经典,并且以先秦文献作为主要的论证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玄对乐德的注释有严重问题,后人在理解乐德时不应再依据郑玄的注释。
B.如果郑玄读过《国语》,看到伶州鸠的话,就不会对乐德产生错误的理解。
C.阅读古典文献时,都应该按照字的本义来进行理解,绝不能进行任何引申。
D.对经典的理解,应该立足作品当时的语言环境,不能盲从学者的一家之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摘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二:
1918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李大钊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新纪元》等文章,热情讴歌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的革命问题。
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第一次较系统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是李大钊变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标志。”闫丽介绍,在李大钊之前,中国已经有人提到了马克思和他的理论主张,但从主观方面来看,这些文章的作者无意信仰、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而且从客观效果来看,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因此传播开来。“但李大钊却不同,他确立了学习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科学的态度,是在我国明确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光辉思想原则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摘自《李大钊: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河北新闻网2018年5月10日)
材料三:
(摘自齐卫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实践》)
材料四:
记者:如今已是21世纪,19世纪诞生的思想成果还能适应新的实践需要吗?
杨学功: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各种“过时论”层出不穷,而又不断破产。上世纪末,
有人不断喧嚷,马克思主义已经终结。然而,这种“胜利宣言”,在现实资本主义面临的困境和危机面前,迅速地褪去了颜色,欧美出现了广泛的“马克思复兴热”。特别是,以发达国家大企业(跨国公司)为中心的财富积累及其相伴的“贫困积累”,再现了马克思两极分化论的正确性。依据这些事实和分析,我们重温马克思的思想,仍然能激起胸中的热情,并且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未来。
在人类历史上,为穷人说话的思想家并不少,摇晃“穷人乞食袋”的各种流派也很多。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充满生机,说到底是凭借科学性和真理性,以及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其中,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杜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飞跃的前提。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说“马克思正青春”。
(摘自杨学功《怎样才是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解放日报》2018年5月11日 )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恩格斯将马克思发现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突出了马克思的发现具有开创性的划时代的意义。
B.马克思发现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批评家指明了研究方向。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在《新青年》上的发表,标志着早已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李大钊,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
D.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并能够与时俱进,所以,这一19世纪诞生的思想成果仍然生机勃勃,能够适应现在乃至将来的实践需要。
5.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克思主义能指导并推进改革开放实践向纵深发展但不能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B.马克思主义给改革开放实践以思想指导并能够理论应对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结合中国国情理论化的产物。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源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改革开放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解释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教观念,
必须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为基础。
B.“两个发现”实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它们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飞跃的前提。
C.无意信仰、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作者,虽在文章中提到马克思及其理论主张,但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没有任何作用。
D.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光辉思想原则,因此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获得新发展,没有出现“过时论”。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牛在坡上吃草
侯春
这天,村主任陪一个领导模样的人下乡,转到半山腰,领导内急,放眼四顾,都是茂密青翠的庄稼地,只不远处有一简易的茅草棚。领导寻思那可能就是个山厕,三步两步紧赶过去,推开竹门。正要解皮带,却听到里面有响动,一个女人的声音在问:是老三吗,咋这么快就回来了
领导赶紧退出来,随后赶来的村主任忙说,这是村上的特困户刘老三的家。
这样的屋子还住人?领导皱了皱眉头,仔细打量,那草房是“千脚杆下地作墙壁,稻草盖上当屋顶”。加上年久失修,倾斜严重,已岌岌可危。屋前的空地上,几块规则不一的黄石垒起一个灶台,灶台上坐一口铁锅,也没锅盖,日晒雨淋,锅沿如狗啃过。锅底残留着黄褐色的锈水,像刚耕过的稻田,浓稠而浑浊。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这样的贫困户,工作咋做的啊。领导半是感慨,半是责问。
村主任忙解释,其实刘老三也不懒,只是他老婆有病,儿子尚小,人又老实巴交的,没什么找钱的门路。不过冬春荒救济、逢年过节慰问,上面都考虑到了他的。
光吃救济哪行!领导重重地叹了口气。
这一声叹气就换来了两头肥滚滚肉嘟嘟的母牛。
原来县上开展“1+1”结对扶贫活动,那天来的领导是县畜牧局局长。局长回去后,决定与刘老三结成对子,定点帮扶。那两头牛就是局长亲自送上门的。局长说,这牛是西门塔尔肉牛,母的,一年下一头崽,喂两年就可以卖了。一头牛能卖三四千哟。有这两头牛,两三年后,你就可以盖新房了。局长打开一个塑料袋,抓起一把形状像没脱壳的麦粒但体积要小得多的东西,说,这是黑麦草种,
你撤在山坡上、田边地头,二个月就长尺把深。这草跟韭莱一样,割了长,长了割,种一次,可以喂好几年。局长边说边比划,刘老三边听边笑,那笑,比四月里的牡丹花还鲜艳。晚上,刘老三刚躺下又爬起,光着脚走出茅屋,望望星光闪烁的天,瞅瞅磨牙反刍的牛,不知是兴奋天上掉馅饼了,还是怕被人来“顺手牵牛”,折腾了一宿没睡。
村里人说,刘老三这下该过上好日子了。
刘老三也这样想。牛一年下两头仔,一头卖4000元,就是8000元。8000元!刘老三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钱。那该蘸着口水数多少下啊。想到这,刘老三不禁笑出了声,眼中满是喷香的酒菜鱼肉及一家人开怀享用的场面。
全家人为着那幸福的憧憬忙了一整天,在茅屋旁搭起了牛圈。刘老三对老婆儿子说,这两头牛是全家人的命根,不能有丝毫闪失。
于是,每晚刘老三都要离开热被窝,在牛圈旁支个凉床守夜。刘老三的老婆每天割一大背篓草料回来,才能满足牛的胃口。儿子小山骑着牛与太阳一起上坡下山成了村子一道独特的风景。牛背上的小山,左手牵牛绳,右手扬牛鞭,牛“哞”一声,他咯咯地笑几声,脆生生的笑声惊飞了树梢麻雀。
可是小山脆生生的笑声很快被一些声音淹没了。
刘老三一家都被这两头牛套牢了。有人说。
他们天天和牛一起吃,一起睡,全身都是牛膻味,哈哈,刘老三家有五头牛了。有人打趣说。
也有人埋怨,有钱买牛来送,还不如直接送钱,有钱啥子买不到哦。
村里人的话就像山坡上的风,紧一阵缓一阵地向刘老三扑来,把他脸上的牡丹花吹成了冬瓜,越吹越长,还粘满了灰毛。
牛成了刘老三一家的心病。在秋风一天凉似一天的夜晚,刘老三想,还是把牛换成钱现实些。
年底时,县畜牧局局长兴致勃勃地来回访他的帮扶对象。走到刘老三家时,局长看见茅屋还是那座茅屋,牛却不见踪影,只有小山靠着那扇竹门津津有味地啃着一包方便面。
局长扫了眼屋角的一堆空酒瓶,对着空空的牛圈和刘老三局促不安的手,皱了皱眉。
牛呢,下崽没有?局长问。
刘老三一张脸憋得通红,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村主任赶紧上前,掏出烟给局长递上,可呵笑着说,牛在坡上吃草呢。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3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领导误把刘老三家当作山厕开头,并借领导之眼对刘老三居住环境进行细致描写,表现了刘老三家的穷困,引出了下文的扶贫故事。
B.小说详细描述刘老三一家领到牛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后文“屋角的一堆空酒瓶”“空空的牛圈”形成对比,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C.“刘老三家有五头牛”“有钱买牛来送,还不如直接送钱”,作者描述这些闲言碎语主要是表现村民们因嫉妒而不愿意刘老三家富起来。
D.小说通过叙述刘老三一家从养牛燃起生活的希望到卖牛希望破灭的经历,表明了当下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
8.小说中刘老三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以村主任“呵呵笑着说,牛在坡上吃草呢”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齐献王攸,字大猷,少而岐嶷①。及长,清和平允,亲贤好施,爱经籍,能属文,才望出武帝之右。居文帝丧,哀毀过礼,杖而后起。左右以稻米干饭杂理中丸进之,攸泣而不受。太后自往勉喻,常遣人逼进饮食。司马嵇喜亦谏之,喜躬自进食,攸不得已,为之强饭。
武帝②践阼,封齐王,时朝廷草创,而攸总统军事,抚宁内外,莫不景附焉。时王家人衣食皆出御府,攸表租秩足以自供,求绝之。前后十余上,帝不许。攸虽未之国,文武官属,下至士卒,分租赋以给之,疾病死丧赐与之。而时有水旱,国内百姓则加振贷,须丰年乃责,十减其二,国内赖之。迁驃骑将军,开府辟召,礼同三司。降身虚己,待物以信。时驃骑当罢营兵,兵士数千人恋攸恩德,不肯去,遮京兆主言之,帝乃还攸兵。
攸特为文帝所宠爱,每见攸,辄抚床呼其小字曰“此桃符座也”,几为太子者数矣。及丈帝寝疾,虑仗不安,为武帝叙汉淮南王、魏陈思故事而泣。临崩,执攸手以授帝。及太后临崩,亦流涕谓帝曰:“桃符性急,而汝为兄不慈,我若遂不起,恐必不能相容。以是属汝,勿忘我言。”
及武帝晚年,诸子并弱,而太子不令,朝臣内外,皆属意于攸。中书监荀勋、侍中冯紞皆谄谀自进,攸素疾之。勖等以朝望在攸,恐其为嗣,祸必及己,乃从容言于帝曰:“陛下万岁之后,太子不得立也。” 紞又言曰:“陛下遣诸侯之国,宜先从亲始,
亲莫若齐王。”帝既信勋言,又纳紞说,太康三年乃下诏命齐王之国。攸知勒、紞构己,愤怨发疾,乞守先后陵,不许。帝遣御医诊视,诸医希旨,皆言无疾。疾转笃,犹催上道。攸自强入辞,素持容仪,疾虽困,尚自整厉,举止如常,帝益疑无疾。辞出信宿,欧血而薨,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八》)
[注]①岐嶷,形容小孩才智出众、聪明特异。②武帝,指晋武帝司马炎,乃齐献王司马攸之同母兄。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攸泣而不受 夜缒而出
B.攸虽未之国 斯天卞之民至焉
C.帝乃还攸兵 今君乃亡赵走燕
D.而汝为兄不慈 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攸才望出众。幼时就十分聪明,长大后性格温和,亲近贤才,乐于施人,爱读经籍,能写文章;深受文帝喜爱,多次差点成为太子。
B.司马攸极具孝心。文帝去世时,他悲伤超过礼数,身体毁伤,太后亲自前往劝慰,并常派人逼他吃饭;司马嵇喜也进谏并亲自奉上饮食。
C.司马攸深得人心。受封齐王后总管军事,安抚朝廷内外,受到拥戴;晋的百姓遭遇旱涝灾害,他赈济借贷,收回时减免两成,受到仰赖。
D.司马攸结局悲惨。他的父母都在临终前嘱托武帝善待司马攸,而他仍然遭到小陷害,受到皇帝猜疑,被命令前往封国,最终呕血而死。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武帝晚年,诸子并弱,而太子不令,朝臣内外,皆属意于仗。(5分)
(2)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3-14题。
感遇(其廿九)①
陈子昂
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赢粮匝邛道,荷载争羌城。
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昏喳②无昼夜,羽徼复相惊。
拳局竟万仞,崩危走九冥。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
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③。肉食谋何失,藜藿④缅纵横。
[注]①垂拱三年(农历丁亥年),武则天欲袭击吐蕃,陈子昂上书谏阻,同时写下此诗。②瞳:yl,天气阴沉。③泰阶平:天下太平。④孽着:百姓。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一开篇就明确指出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地点,郑重严肃,类乎史笔。
B.“阴风劲”“泄云生”“无昼夜”“冰雪行”等词语都渲染出行军环境的恶劣。
C.诗歌中间部分,诗人发挥想象,铺叙出征将遇到的艰难险阻,属于虚写。
D.诗人反对出兵,但因害怕触怒皇帝而畏首畏尾,只好借景抒情,抒发感慨。
14.诗歌末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5分)
(三)名篇名句与传统文化(本题共2小题,10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氓》中两次用桑叶来比喻女子,喻容颜亮丽的句子是“ ”,喻容貌衰减的句子是“ ”。
(2)陆游的《书愤》中表明自己大志落空、人已苍老的两句诗是:“ , 。”
(3)在《论语·子张》中,孔子弟子子夏认为只要做到“ , ”,仁德就在其中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4分)
①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大学》)
②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礼记·缁衣》)
上面两则材料都提及好恶对人的影响。修身,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修炼自我性情,控制情感好恶。
(1)材料①通过分析个人的情感好恶影响 ,论述修身对 的重要作用。
(2)材料②通过分析执政者的情感好恶影响 ,论述修身对 重要作用。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一些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针对社会发展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大肆批判,看似针砭时弊,实则拒绝承认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努力。
②抄袭是对学术、文艺生态的粗暴破坏。但是有一些公众在为抄袭者辩护,民间甚至还有“天下文章一大抄”这种令人叹为观止的扭曲的价值观。
③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也有联想的意义。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④近年来,网络购物已成为广大消费者购物的重要方式甚至首选方式。维护网络购物秩序,首当其冲的是要维护网络购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⑤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我们必定能够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⑥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激战正酣。在备受世人瞩目的揭幕战中,东道主俄罗斯队兵不血刃,以5:0的比分轻松战胜对手沙特队。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在青岛举行,会上各成员国领导人就当前国际和地区间的重大问题交换了意见。
B.七十年来,《人民日报》全面报道了党领导中国人民从强起来、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成为这一进程的见证者。
C.中国成功发射“墨子”号,把量子实验从地面搬上太空,从而构建了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和科学实验方法。
D.数年来,中国电影得了票房,却丢了观众,其原因是大量资本一窝蜂地进人电影产业导致的急功近利的制片方式造成的。
19.下面是某县卫计局公告的部分内容,请选出全都不合书面语要求的一项(3分)
由于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出生儿童数量①一下子增多,近段时间,百白破疫苗厂家供应的疫苗②无法满足需求,导致全省范围内百白破疫苗紧张。现我县尚有含百白破疫苗成分的四联疫苗,在家长自愿情况下,可替代百白破疫苗接种。如家长愿意再等③一段时间,可等百白破疫苗到货后,再为孩子接种。如有④不明白的事,欢迎拨打我局电话⑤问我们。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6分)
二十四节气是充满劳动人民智慧的优秀传统文化。如果留心观察,你会发现,二十四节气中, ① ,比如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等等。由此说来,小满这个节气, ② 。可是小满之后是芒种,并没有大满这个节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讲中庸之道,有“物盈则倾”“物极必反”的说法,忌讳“太满”“大满”,所以 ③ 。
四、名著阅读(8分)
21.请从下面[甲][乙]两个小题中任选一个作答。字数80-100。如果都做,则按[甲]小题计分。(8分)
[甲]评论界一般认为,《雷雨》“剧中的人物都有一种要挣脱命运摆布、冲决生活牢笼的强烈愿望”。请从繁漪、周萍、鲁大海中任选一位人物,结合作品内容对此进行阐释。
[乙]对比是《巴黎圣母院》最重要的特征,其人物形象自身的美丑对比,更是为人称道。请从克洛德、伽西莫多、弗比斯中任选一位人物,结合作品内容对此进行阐释。
五、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60分)
①“给”,意蕴丰富。有一种“给”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有一种“给”是“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有一种“给”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还有一种“给”是“呼尔而与之”……
②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鲁迅《拿来主义》)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高一语文(A)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8.7
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A(强加因果)
2.C(部分与道德有关)
3.D(A郑玄的注释有正确的地方;B不合逻辑;C过于绝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4.B(“指明研究方向”错)
5.A(“不能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错)
6.B(A“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为基础”错;C“没有任何作用”错;D“没有出现过时论”错)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C(主要是为了表现村民对脱贫方式的认识不到位,还是觉得扶贫就是给钱给物)
8.①生活穷困。茅草房年久失修,妻子有病,年年吃救济。②勤快,老实。领到牛后忙碌一天搭圈,夜夜守圈。③见识短浅,没有主见。面对村人的讽刺和闲言碎语以承受,不懂脱贫之道,最终把牛卖掉。(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间接表明了扶贫工作任重道远,增强了讽刺意味,深化了主旨。②照应文章标题,首尾圆合,使结构更严谨。③戛然而止,留下悬念,引发读者思考。④表现了村主任乡村官员式的狡黠,丰富了人物形象。(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可得满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6分)
10.A(A连词,表方式、状态。B动词,之,到/助词,的。C副词,于是/副词,却,竟然。D动词,作为/介词,替)
11.C(是齐王的封国齐国的百姓)
12.(1)到了武帝晚年,几个儿子都势弱,而太子又不贤,朝廷内外官员,都倾向于司马攸(将来)继位。(5分,“诸子”“并弱”“不令”“属意”各1分,全句大意1分)
(2)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栽好后放在一边要像丢弃它一样,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5分,“莳”“置”“天者全”“性得”各1分,全句大意1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8分)
13.D(没有害怕触怒皇帝而畏首畏尾;也没借景抒情,只是想象行军之难)
14.①反对战争。(1分)②主张德政。认为统治者得道即可使天下太平。(2分)③关心民生疾苦。认为统治者应为百姓着想,以免生灵涂炭。(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与传统文化(本题共2小题,10分)
15.(1)其叶沃若 其黄而陨 (2)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3)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6分,每空1分,错一字则该空不得分)
16.(1)理性认知(或“理性判断”)齐家
(2)社会风气(或“百姓言行”)治国(或“为政”“平天下”)
(4分,每空1分,意思又对即可)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7.D(②叹为观止: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至极,完美之至。此处褒贬失当。④首当其冲:处在重要地位,最先遭受冲击。此处望文生义。⑥兵不血刃:未经战斗就取得胜利。此处不合语境)
18.A(B语序不当,“从强起来、站起来到富起来”改为“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C搭配不当,“构建…方法”改为“构建…体系”;D句式杂糅,“原因是…造成的”改为“原因是…”或“是…·造成的”)
19.B(①“一下子”改为“骤然”或者“突然”“猛然”;④“不明白的事”为“疑问”;⑤“问我们”改为“咨询”
20.①很多节气是大小相对的(或者大小关联、大小对应)②对应的应该是大满③节气中只有小满而没有大满(6分,每空2分)
四、名著阅读(8分)
21.(1)示例一:繁漪被骗来做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周朴园的妻子,也成了他的统治、欺凌对象。她不断地反抗命运地拨弄,死命拖住周萍,把侍萍找来,揭露四凤与周萍的恋情,在周萍与四凤将要逃跑时找来周朴园,最终造成了毁灭性的悲剧。
示例二:周萍素来不受周朴园喜欢,从小被寄送乡下。他反抗着他的父亲,所以与继母从惺惺相惜到畸恋;后来又反抗着继母,开始追求自己的真爱——四风;最后完整反抗整个家族,携四凤逃跑,渴望得到彻底的解脱。
示例三:鲁大海是周朴园煤矿上的工人,但在认识到了周朴园黑心资本家的真面目后,他积极地组织罢工来进行反抗。当他得知自己其实是周朴园的儿子时,又在痛苦中反抗、逃离了这个罪恶的大家族,走向了未知的世界。
(8分,人物的命运4分,人物“挣脱”“冲决”的表现4分)
(2)示例一:克洛德是受人敬仰的副主教,是宗教信仰和博学的代表,但当他面对自己内心中因为爱斯梅拉达的出现而暴露出来的欲望时,他暴露出人性中自私、虚伪、残忍的一面,赶走她乃至将她送上绞架。光鲜的外表与丑陋的灵魂形成鲜明对比。
示例二:伽西莫多身残貌丑,被人鄙弃嘲笑,他对世人也充满了仇视。但当他受到爱斯美拉达的感化后,他从绞架下救出她并躲在暗处悉心守护着她,替她送信,为她复仇,最后殉情。外表的丑陋与内心的美好形成鲜明对照。
示例三:皇家卫队长弗比斯外表英俊潇洒、威武勇猛,起初对爱斯梅拉达情意绵绵,当她出事后则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眼睁睁看着无辜的爱斯梅拉达被送上绞架。内心的丑陋肮脏与外表的英俊潇洒形成强烈对比。
(8分,人物美的一面4分,人物丑的一面4分)
五、写作(60分)
22.参考2018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建议以45分为基准分。
附:参考译文
齐献王司马攸,字大猷,年少时就聪慧。等到长大,清静和气公允,亲近贤人喜好施舍,爱好经典书籍,能写文章,才气名声比武帝大。为文帝服丧,悲伤异常而毁损其身超过礼制,拄着木杖才能站立起来。手下人用稻米干饭夹杂理中丸给他吃,司马攸哭着不接受。太后亲自去开导他,常派人逼司马攸吃东西。司马嵇喜也劝谏他,嵇喜亲自奉上饮食,司马攸不得已,勉强吃饭。
武帝登上皇位,封司马攸为齐王。当时朝廷刚创立,司马攸总管军事,镇抚安宁内外,没有不依附的。当时王府家人衣食都由皇家提供,司马攸上表说租赋俸禄足以自给,请求不再供给。前后十多次上表,皇帝不准许。司马攸虽然没去自己的封国,但对文武官吏,下至士卒,都是把租赋俸禄分给他们,如有疾病死亡丧葬就馈赠他们。有时发生旱涝灾害,就对国内百姓加以赈济借贷,等到丰收的年头才收回,少要十分之二,国内依賴他。迁任骠骑将军,并设府署征召辅吏,礼仪如同三司。司马攸降低身份保持谦虚,诚信待人。当时驃骑这一职务应当取消营兵,兵士几千人依恋司马攸的恩德,不肯离去,拦住京兆官员诉说,皇帝于是退还司马攸的营兵。
司马攸特别被文帝宠爱,每次见到司马攸,就拍着床叫他的小名说“这是桃符的座位”,几乎成为太子的情况有多次。等到文帝卧病,担心司马攸不安全,为武帝叙述汉代淮南王、魏陈思王的故事而哭泣。临死,拉着司马攸的手托付给武帝。到太后临终,也流着泪对皇帝说:“桃符性急,而你作兄长的不慈爱,我如果就此一病不起,
恐怕你定不能容他。因此嘱托你,别忘了我的话。”
到了武帝晚年,几个儿子都势弱,而太子又不贤,朝廷内外官员,都倾向于司马攸继位。中书监荀勖、侍中冯紞都阿谀奉承自我钻营,司马攸一向厌恶他们。荀勖等人因为朝廷的期望在司马攸,恐怕他继嗣,灾祸必定殃及自己,于是不动声色地对皇帝说:“陛下万岁之后,太子无法立为皇帝。”冯紞又说:“陛下派遣诸侯赴封国,应该从亲人开始,亲人没有比齐王更亲的了。”皇帝相信了荀勖的话以后,又接受了冯紞的意见,在太康三年下令齐王到封国去。司马攸知道荀勖、冯紞陷害自己,愤怒怨恨而生病,乞求守在先后陵地,不允许。皇帝派遣御医诊治,那些医生迎合皇帝旨意,都说没病。病转重,仍催他上路。司马攸自己勉强入朝辞行,他平素保持容貌仪表,病虽重,还是自我整肃,举止如同平常,皇帝更怀疑他没病。出行住了两夜,吐血而死,当时三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