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要点(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届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要点(附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预热 专题2 文言虚词要点 文言虚词要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于其乃且若)。‎ 考查形式主要是客观题,而主观考查主要是将虚词的考查糅合到翻译题中。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考查并重,翻译题中对虚词的考查更侧重的是综合运用。考查的高频虚词均为课内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如“而”“以”“乃”“之”“其”等。‎ ‎“以”字用法辨析 ‎(一)怎样辨析“以”的连词、介词用法 ‎(1)替换法: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2)搭配法: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 ‎(二)怎样辨析“以”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性 ‎“以”作“因为”讲时,有连词性和介词性。区分这两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后面带的是词、短语还是句子。“以”后是名词或短语,作“以”的宾语,是介词;“以”后是个句子,是连词。‎ ‎(1)“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介词”的例子: ‎ ‎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以谗”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诛”的状语。 ‎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以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兴”的状语。 ‎ 提示:“以”用法是“介词”时,一定要仔细分析该句的成分,找出主干(主谓宾),再确认“以”字构成的短语是否作状语。 ‎ ‎(2)“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连词”的例子: ‎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以”字与“是”字构成“因此”的倒装,关乎整个句子,表示“结果”,与上面的句子构成因果关系的复句。 ‎ 提示:“以”用法是“连词”时,一定要结合联系上下文语境来看,否则,单独分析一个句子往往要出现偏差。 ‎ ‎“而”字用法辨析 ‎(一)怎样辨析并列、承接、递进关系 ‎(1)意义辨析:“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时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区别是看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地位”平等且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是递进关系。‎ ‎(2)代入辨析: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 ‎(二)怎样辨析修饰关系与承接关系 ‎(1)意义辨析:“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承接关系。‎ ‎(2)代入辨析: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后”“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哪个通顺、合理,就属哪种关系。‎ ‎(三)怎样辨析因果关系与目的关系 ‎(1)意义辨析:表示因果关系的“而”前后的短语表示的都是既成事实;表示目的关系的“而”的后一短语未必是事实,只是前一短语的目标。‎ ‎(2)代入辨析:表示目的关系可以用“来”“用来”“为的是”等词代入原句,表示因果关系可以用“因而”“所以”等词代入原句。‎ 典例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皆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 ‎(摘自《淮南子·人间训》)‎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本题可采用“句意分析法”。A项,“何”都位于开头,虽然都是表示疑问,但根据句意,第一句后有“以”对应,可理解成“什么”,作疑问代词,什么;后者据语意,可判断为疑问副词,怎么。B项,“也”都放句尾,但据句意理解,前者是疑问句,表疑问语气;后者是陈述句,表陈述语气。C项,“因”都是介词,根据句意可判断出都是“趁,趁着”的意思。D项,“乃”都是副词,第一句根据句意“撤走了戍守陈国的部队”,可判断为“于是”;后者据句意可理解成“才”。‎ ‎【参考译文】‎ 忠诚的臣子力求使君王品行高尚,而谄佞的臣子力求使君王的领土扩展。用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陈国的夏征舒杀害了他的国君,楚庄王发兵讨伐他,陈国人也听从楚王的命令。庄王讨伐有罪之人以后,留下部队驻扎在陈国,楚国的大夫们全都来表示庆贺。当时申叔时正出使齐国,回国以后却没有表示庆贺。楚庄王就问申叔时:“陈国叛臣大逆不道,我发动大军讨伐他们,平息了暴乱,惩处了罪人,群臣都来庆贺,唯独你不庆贺,为什么呢?”申叔时说:“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田主杀了那牛的主人又抢走了他的牛,牵牛人的罪过倒是有的,但是这样的惩处也太重了。今天您认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已经诛杀了罪臣,却还派兵驻扎在陈国不走。诸侯们听到这件事情,认为君王你发兵征讨的目的不在诛杀罪臣,而是在贪图人家的国家。我听说君子是不抛弃道义来谋取利益的。”楚庄王说:“你讲得好。”于是便撤走了戍守陈国的部队,并立了陈国国君的后代做新的国君,诸侯们知道这件事后,都到楚国来朝拜。这就是在竭力使君王品行高尚啊。‎ ‎“其”字用法辨析 ‎(一)“其”用作人称代词时主语与定语用法的区别 判断“其”是作主语还是定语,有两个方法。一是看它后面跟的是什么词,如是动词,则作主语;如是名词,则作定语。二是看它在句中的意义,可译为“他(它)”“他(它)们”,作主语;译为“他(它)的”“他(它)们的”,作定语。‎ ‎(二)“其”的语气用法辨析 ‎“其”作语气副词,其辨析是个难点。如何辨析它是表推测、反问、委婉、期望中的哪种语气呢?‎ 主要是看位置和语境。看位置,“其”表推测、反问语气,一般放在句首;同为句首,到底是表推测还是反问,又要结合语境。“其”表委婉、期望语气,一般放在主谓之间;至于是表委婉还是期望,再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焉”字用法辨析 掌握“焉”的用法,主要看它在句中的位置。放在句首,一般作疑问代词;放在句尾,一般作语气助词。放在不及物动词后,一般作兼词;放在及物动词后,一般作代词。放在名词后,一般作助词。当然,也有例外。这时,要结合语境辨析。‎ ‎“与”字用法辨析 ‎“与”作介词,可译为“和”“同”;作连词,也可译为“和”“同”。面对这意义相同、用法不同的“与”,该如何辨析呢?‎ 连词“与”,表示并列关系,可以删去,也可颠倒前后位置,均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反之,则是介词。‎ ‎“其”“之”作人称代词的区别 ‎“其”“之”作人称代词时,均是第三人称,有时活用为第一、二人称代词,但在用法上稍有不同。“其”可作主语,译为“他(们)”“它(们)”,也可作定语,译为“他(们)的”“它(们)的”;“之”只能作宾语,译为“他(们)”“它(们)”,不能译为“他(们)的”“它(们)的”。像有的句中的“之”就是作“为”的宾语,不可作定语,译为“他的”。‎ ‎“者”字用法辨析 ‎“者”,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光其词性,就有多种说法。如何区别呢?‎ (1) 不去强调其词性,而用“指代者”等称谓说明其用法。‎ 用法 例句 说明 指代者 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跟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后,将它们转化为名词性短语,“者”相当于“的人”。‎ 停顿者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出现在句中,尤其是判断句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倒装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跟在后置定语后,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数量者 此三者,吾遗恨也。‎ 跟在数词后,功能类似于“个”“样”,量词。‎ 时间者 昔者/今者/曩者/古者 多出现在单音节时间名词后,用法类似于音节助词“之”,不译。‎ 状貌者 貌若甚戚者。‎ 跟在表示状貌的词语后,相当于“的样子”,也可不译。‎ ‎(2)“者”的用法中,“指代者”与“停顿者”易混,可以用删减法:能删去而意义不变的,则为“停顿者”;反之,则为“指代者”。‎ 典例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 本题可采用“标志识别法”。A项,都是判断句,所以两个“也”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判断句的标志。B项,都是代词,其中的/他的。C项,助词,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没有意义/是代词,他。D项,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表并列关系。‎ ‎【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要拉开弓将它射下。虽然他和另一个人一起跟弈秋学习,却比不上人家。难道是他的智慧比不上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 对点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题目。(15分)‎ 高郢,字公楚,其先渤海蓚人。九岁通《春秋》,能属文。后举进士擢第,应制举,登茂才异行科,授华阴尉。尝以鲁不合用天子礼乐,乃引《公羊传》,著《鲁议》,见称于时,由是授咸阳尉。‎ 李怀光节制邠宁,奏为从事,累转副元帅判官、检校礼部郎中。怀光背叛,将归河中,郢言:“西迎大驾,岂非忠乎!”怀光忿而不听。及归镇,又欲悉众而西。时浑瑊军孤,群帅未集,郢与李鄘誓死驻之。属怀光长子琟候郢,郢乃谕以逆顺曰:“人臣所宜效顺。且自天宝以来阻兵者,今复谁在?况国家自有天命,非独人力。今若恃众西向,自绝于天,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安知三军不有奔溃者乎?”李琟震惧,流泪气索。德宗还京,命谏议大夫孔巢父、中人啖守盈赴河中宣慰怀光,授以太保;而怀光怒,激其亲兵诟詈,杀守盈及巢父。巢父之被刃也,委于地,郢就而抚之。及怀光被诛,马燧辟郢为掌书记。‎ ‎(节选自《旧唐书·高郢传》)‎ ‎3.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5分)‎ ‎(1)尝以鲁不合用天子礼乐    以:               ‎ ‎(2)著《鲁议》,见称于时 于:               ‎ ‎(3)怀光忿而不听 而:               ‎ ‎(4)今若恃众西向 若:               ‎ ‎(5)安知三军不有奔溃者乎 乎: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臣所宜效顺。且自天宝以来阻兵者,今复谁在?(5分)‎ ‎(2)巢父之被刃也,委于地,郢就而抚之。(5分)‎ ‎【答案】‎ ‎3. (1)动词,认为 (2)介词,在 (3)连词,表并列,无实义 (4)连词,如果 (5)语气助词,呢 ‎4. (1)人臣应该效忠,况且从天宝以来阻止朝廷军队的,现在还有谁在?(关键点:“宜”“且”“阻”“复”)‎ ‎(2)孔巢父被杀的时候,倒在了地上,高郢就俯下身子抚慰他。(关键点:“之”“刃”“就”“抚”)‎ ‎【参考译文】‎ 高郢,字公楚,他的祖先是渤海郡蓚县人。高郢九岁就通晓《春秋》‎ ‎,能写文章。后来考中进士,应试制举,考上茂才异行科,被授任华阴县尉。曾认为鲁国不应该用天子的礼乐,于是引用《公羊传》中的说法,著《鲁议》,被当时人称赞,因此被任命为咸阳尉。‎ 李怀光统治邠宁,上奏让高郢担任从事,多次调动担任副元帅判官、检校礼部郎中。李怀光反叛,将要回到河中,高郢说:“向西迎接皇帝,难道不是忠臣吗!”李怀光愤怒,不予采纳。等回到河中,又想调动所用兵力向西进发。当时浑瑊(唐朝名将)军力孤危,众将领没有集中,(朝廷情势十分危急,)高郢与李鄘誓死驻守不动。恰巧李怀光长子李琟来拜访高郢,高郢就用逆顺的道理开导他说:“人臣应该效忠,况且从天宝以来阻止朝廷军队的,现在还有谁在?更何况国家自有天命,不只是靠人的力量。现在如果依靠人多势众向西攻打朝廷军队,这是自绝于天,十室之城,必定有忠信之人,怎么知道军队中没有逃跑的呢?”李琟震惊惧怕,眼中流泪,喘不上气来。德宗回到京城,命令谏议大夫孔巢父、宦官啖守盈赴河中安抚李怀光,授予他太保之职;可是李怀光恼怒,激怒他的亲兵责骂二人,并杀死了孔巢父和啖守盈。孔巢父被杀的时候,倒在了地上,高郢就俯下身子抚慰他。等到李怀光被杀,马燧征召高郢为掌书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上张仆射①书 ‎[唐]韩愈 九月一日‎,愈再拜:受牒②之明日,在使院中,有小吏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来示愈。其中不可者,有自九月至明年二月之终,皆晨入夜归,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当时以初受命不敢言,古人有言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抑而行之,必发狂疾,上无以承事于公,忘其将所以报德者;下无以自立,丧失其所以为心。夫如是,则安得而不言?‎ 凡执事之择于愈者,非为其能晨入夜归也,必将有以取之。苟有以取之,虽不晨入而夜归,其所取者犹在也。下之事上,不一其事;上之使下,不一其事。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其所不能,不强使为,是故为下者不获罪于上,为上者不得怨于下矣。盂子有云,今之诸侯无大相过者,以其 皆“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今之时,与孟子之时又加远矣,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闻命而奔走者,好利者也;直己而行道者,好义者也。未有好利而爱其君者, 未有好义而忘其君者。今之王公大人,惟执事可以闻此言,惟愈于执事也可以此言进。‎ 愈蒙幸于执事,其所从旧矣。若宽假 之,使不失其性,加待之,使足以为名,寅③而入,尽辰而退;申而入,终酉而退,率以为常,亦不废事。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是也,必皆曰:执事之好士也如此,执事之待士以礼如此,执事之使人不枉其性而能有容如此,执事之欲成人之名如此,执事之厚于故旧如此。又将曰:韩愈之识其所依归也如此,韩愈之不谄屈于富贵之人如此,韩愈之贤能使其主待之以礼如此,则死于执事之门无悔也。若使随行而入,逐队而趋,言不敢尽其诚道有所屈于己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此皆曰执事之用韩愈哀其穷收之而已耳;韩愈之事执事,不以道,利之而已耳。苟如是,虽日受千金之赐,一岁九迁其官,感恩则有之矣,将以称于天下曰:知己知己!则未也。‎ 伏惟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愈恐惧再拜。‎ ‎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 ‎【注释】①张仆射:张建封,字本立,兖州人。贞元酔为徐州刺史,徐、泗、、凌三州节度使;十二年加检校右仆射,其任命韩愈为徐州节度使推官。②牒:任命的文书。③寅:十二时辰之一,凌晨3点到5点。辰:早上7点到9点。申:下午3点到5点。酉:下午5点到7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非有疾病事故 事故:变古女 B. 抑而行之 抑:压制,强迫 C. 若宽假厚之 宽假:宽容、‎ D. 执事之厚于故旧如此 厚:(感情)深厚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当时以初受命不敢言 ②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B. ①则安得而不言 ②则耻师焉 C. ①凡执事之择于愈者 ②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D. ①若使随行而入 ②渔父见而问之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封书信是韩愈任徐州节度使推官时,因不堪忍受“晨入夜归”的规章制度,上书给张仆射商谈上班时间问题的,体现了他不平则鸣的耿直个性。‎ B. 韩愈认为要根据一个人的能力和才干,不拘一格地任用人,而不是用苛刻的作息制度来约束下属,并以孔孟之道来批评重用“闻命而奔走”者的错误。‎ C. 韩愈釆用“欲擒故纵”的策略,先赞扬张仆射是善听意见的上司,然后运用对比手法请求对方同意自己的建议,最后表达了未能与之成为知己的遗憾。‎ D. 韩愈表面上是在极力为“迟到早退”辩解,实际上是在抒发对自我价值没有被发现、人才被埋没的不满。行文直率大胆,气势雄伟,慷慨激昂,自然流畅。‎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言不敢尽其诚道有所屈于己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此皆曰执事之用韩愈哀其穷收之而己耳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 ‎②伏惟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 ‎【答案】‎ ‎1.B ‎2.A ‎3.C ‎4.言不敢尽其诚/道有所屈于己/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此/皆曰/执事之用韩愈/哀其穷/收之而己耳 ‎5.①(他们)都喜欢那些接受命令就赶快去做的人,而不喜欢那些自己守正不阿而努力实践自己主张的人。‎ ‎②我希望您同情我的不足之处,怜悯我的愚昧,不记录我的罪过;详察我的言辞,施行仁爱而采纳我的意见。‎ ‎【解析】‎ ‎1.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B项,厚,厚待,优待。‎ ‎2.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平时学生中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A项,以,介词,因为。B项,前一个“则”,连词,表承接关系,那么;后一个“则”,连词,表转折关系,却。C项,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之”,助词,相当于“的”。D项,前一个“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后一个“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3.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表达了未能与之成为知己的遗憾”无中生有。‎ ‎4.‎ 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言不敢尽其诚”“道有所屈于己”内容上是并列系,结构上基本对称,中间要断开;“天下之人”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断开;“皆曰”前面省略的主语是“天下之人”,前面要断开,“曰”后面也要断开;动词“哀”和“收”前面省略的主语都是“执事”,前面都要断开。‎ ‎5.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奔走,赶快去做;直己,自己守正不阿;行道,实践自己主张。第二句中,哀,同情;矜,怜悯;其,已称代词,指自己,我;垂仁,施行仁爱。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参考译文:‎ 九月一日‎,韩愈再拜:我接受任命书的第二天,在节度使官署内,有府中小吏拿着官署中原有的规章制度十多条来给我看。其中有一条我做不到,即自今年九月至来年二月末,都要早晨进来,到晚上回去,不是生病或其他变故就不许随便出去。当时因为刚刚受任命,不敢说。古人有过这样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也都有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像这样的规定,就不是我韩愈所能做到的。如果强迫自己去执行它,那我—定会犯疯癫病的。(这样)对上我无法接受您委托办的事情,忘记我将用来报答您的恩德的方法;对下使我无法自立于世,丧失用来保持独立人格的心志。既然如此,那么我怎么能够有话不说呢?‎ 大概您之所以选择我给您做幕僚,并不是因为我能“晨入夜归”,必定是我有其他可取之处。如果是我有其他可取之处,那么即使我不“晨入夜归”,我的可取之处依然存在。在下位的人事奉上司不—定采用同样的做法;在上位的人任用下属,也不一定采用同样的做法。应该衡量他的能力来任用他,衡量他的才干来安排他,他所不能做的事情,不要强迫让他去做,因此就可以使在下位的人不得罪在上位的人,在上位的人也不会被在下位的人所怨恨了。孟子曾经说过:如今的诸侯们之所以没有(在才,德方面)远选超过别人的原因,就在于他们都“只喜欢用听他们的话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能够教导他们的人为臣”。如今的当权者,和孟子时代的当权者相比,就相差更远了,他们都喜欢那些接受命令就赶快去做的人,而不喜欢那些自己守正不阿而努力实践自己主张的人。接受命令就赶快去做的人,都是好谋私利之徒;守正不阿而努力实践自己主张的人,都是好行信义的人。从来没有好谋私利的人真正忠爱其国君的,也从来没有好行信义的人而忘记为其国 君效力的。如今的王公大人中,只有您可以听进去这些话,也只有我韩愈能够把这些话说给您听。‎ 我承蒙您对我的宠幸,是由来已久的了。假如能宽容我,使我不丧失本性;优待我,使我足以知名。我每天寅时进入宮署上班,辰时过完下班;申时我再进入官署上班,酉时过完下班,大抵经常如此,我也不因此耽误公事。天下的人知道您这样对待我,一定都会说:您是这样的爱士,您是这样的以礼待士,您能如此宽容使人不枉屈其本性,您能如此想成人之名,您能如此厚待老朋友。人们又将说:韩愈能如此识别自己所投靠的人,韩愈能如此不曲意逢迎有权势的人,韩愈的贤达竟能使主人如此待之以礼。如果这样,那么我就是死在您的门下也毫不怨悔。如果让我随众人的行列去上班,跟随众人而趋进,说话不敢竭尽自己的诚意,也不能行自己之直道,天下的人听说您这样对待我,都会说:您任用我韩愈,只是哀怜我的困窘,把我收容起来罢了;我韩愈事奉您,也不是因为志同道合,而是图一己之私利罢了。假如是送样,即使您每天给我千金的赏赐,一年九次升我的官职,让我对您感恩那是有的,如果将让我对天下人说:(您是我的)知己,知己!那是不可能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①‎ 予为童子时,则知有吴纯甫先生。长而登先生之门,悦而忘其归也。盖世之所谓慷慨魁磊之士,吾必日先生焉。先生精于学,邃于文,熟于事。少时,为县大夫郡邑长者所推重。当道者往往叹息,期以大用,指日以望。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先生自负瑰玮,不见施设②,独喜为人言之。人无贤愚,见者倾倒。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士之有志者,亦皆归先生。每从嘉林修竹间,纡衿方履,笑咏相随,殆无虚日。时有质辨,剖析毫发,议论蜂起,群疑豁如,云披雨霁,天清日明。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隐忧于其间。天子中兴,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诏书数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尝言者。故与先生游者,皆去为显官。先生独为诸生,揖让进退自若也。‎ 嘉靖辛卯,先生始发解,于是将上礼部。皆喜先生之遇,而又惜其晚也。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而施于遇不遇之际。不以徒遇之为喜,而以得所遇之为乐。‎ 予惟国家以科目收天下之士,名臣将相,接踵而兴。豪杰之士,莫不自见于其间。而比年以来,士风渐以不振。其始羸然一书生耳,才释褐③而百物之资可立具,此何从而得之哉?亦独不念朝廷取之者何如,用之者何如,爵禄宠锡④之者何如也!世之所倚重者尽赖此辈,而如是弥望,君子盖以为世道无穷之虑焉。‎ 初,先生与余论天下事,予未尝不竦然,又默然有感也。以为在位者皆以此为心,则天下可以无事,然而先生不遇也。今先生遇矣,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则犹饥渴而饮食之也。夫趋俗之士师师⑤,持正之士谔谔。夫谔谔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为而此为之倡者一人随者十人则固当有声气之同者。若是而相与持天下之势,君子又以为世道无穷之幸焉。故予谓先生不谓之晚,而如先生乃可谓之真遇也。若彼碌碌者徒,虽襁褓而朱紫⑥,日唯诺于殿廷,吾不谓之遇也。因书以为别。‎ ‎(取材于归有光的同名文章)‎ ‎【注释】①本文写于吴纯甫44岁即将赴京参加会试之时。文中的“发解”指考中乡试第一名,“将上礼部”指即将赴京会试。②施设:施展才能的机会。③褐:粗布衣衫。④锡:同“赐”。⑤师师:庄严恭敬的样子。下文的“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⑥朱紫: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借代高官显爵。‎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邃于文 邃:精深 B. 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 向方:遵循正道 C. 群疑豁如 豁如:晓悟,明白 D. 而比年以来 比:等到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悦而忘其归也 而又惜其晚也 B. 当道者往往叹息 故与先生游者 C. 士之有志者 用之者何如 D. 士风渐以不振 因书以为别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之后遭遇失意与得意的情况将近三十年 B. 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 用来修正阐明千百年来废置的礼法制度的不止一例 C. 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 然而评判君子不以考中科举的早晚为标准 D. 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 按照他先前所说的那样去做 ‎9.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纯甫年少时就深受当地府县中有地位、有威望之人的推崇。‎ B. 作者认为君子不应只以考中科举为喜,更当以报效国家为乐。‎ C. 文章批评有些读书人在做官之后仍然不明白朝廷的用人标准。‎ D. 吴纯甫关于天下事的见解,常常令作者震惊,并且深有感触。‎ ‎11.按照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根据第二段,请用三个熟语(包括成语),从不同角度概括吴纯甫的形象特点。‎ ‎②作者认为,吴纯甫在44岁时参加会试不算晚,是“真遇”。请根据最后一段,回答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答案】‎ ‎6.D ‎7.B ‎8.A ‎9.夫谔谔//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为//而此为之/倡者一人/随者十人/则固当有声气之同者 ‎10.C ‎11.①答案示例:博学多才/奖掖后进/忧国忧民/高瞻远瞩/泰然自若/风神潇洒……‎ ‎②参考答案:先生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践行以前的想法,会对国家大有裨益;先生能以一人之力引领更多同道之人扭转士风颓靡的局面,共同保持天下的好形势。‎ ‎【解析】‎ ‎6.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D项,“而比年以来”,“比”是近、靠近的意思,比年,即近年来。‎ ‎7.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平时学生中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B项,两个“者”都是代词,意思是“的人”。A项,前一个“其”表强调的语气词,不译;后一个“其”代词,指机会。C项,前一个“之”定语后置的标志词,不译;后一个“之”代词,指他们。D项,前一个“以”连词,不译;后一个“以”是介词,把。‎ ‎8.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A项,句中“摧抑顿挫“,不得志的意思,没有得意的意思。‎ ‎9.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该句中,“夫谔谔非幸也”是判断句,中间要断开。“彼不为”“而此为之”前后分句各有主语“彼”“此”,且是陈述对待天下事的两种态度,并列关系,中间要断开。“倡者一人”“随者十人”结构对称,分句各有主语,中间要断开。‎ ‎10.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不明白朝廷的用人标准”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及此项内容。只是感慨士大夫们取得功名之后就忘本了,风气渐渐衰颓。并非“不明白朝廷的用人标准”。‎ ‎11.①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答题范围是第二段,要求用三个熟语概括吴纯甫的形象特点。先阅读理解第二段内容,抓住能表现人物形象特点的形容词以及能表现人物特点的事情来概括。“自负瑰玮”表明他有才华;“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表明他奖掖后进;“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隐忧于其间”表明他忧国忧民;“天子中兴,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诏书数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尝言者”表明他高瞻远瞩;“揖让进退自若也”表明他泰然自若。‎ 参考译文:‎ 我在小时候,就听说过吴纯甫先生。长大后登门拜访,高兴得忘了回家。当世人谈论胸怀大志、刚正不阿、高特超群的人时,我一定说是吴纯甫先生。先生学业精通,文章精深,事理精熟。年少时,被县令及州县中的长者推崇。掌权的人往往感叹,对他寄予宏图大展的期望,认为他很快就可以施展抱负。(没想到)其后先生近三十年都未能得志。‎ 先生自认为才能卓异,却一直没有施展的机会,特别喜欢说别人的好话。无论贤人还是愚人,见到先生都十分敬慕。那些稍稍懂得遵循正道的少年学子,他一定会引荐推举。有志的士人,也都归附 先生。人们常常跟从他在嘉林修竹之间,衣衿围绕,鞋履相并,谈笑吟咏,几乎没有一天空着。有时士人对学问质疑、辩论,先生解析得细致深入,议论纷然并起时,(经过先生分析)众人便豁然开朗,就像云散雨停,天清日明。他对于天下的益处与害处,百姓的所得与所失,常常有深切的忧虑。当今天子振作,国家转衰为盛,有效法夏商周三代治世的志向。屡次颁布诏书,其中用来修正阐明千百年来废置的法令制度的不止一例。这些都是先生曾经说过的。过去与先生交游的人,都离开成为显赫的官员。唯独先生还是秀才,但他在与人交往中泰然自若。‎ 嘉靖辛卯年,先生才在乡试中考中举人第一名,此时将赴京参加礼部会试。大家都为先生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而高兴,却又为他机会到来得如此之晚而惋惜。但是评论君子的标准,不是看他中举人、进士的早晚,而是看他是不是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君子)不只以科场得意,考中举人、进士为喜,更当以施展才华以有利于国家为乐。‎ 我思考国家用科举考试来招收天下的读书人,名臣将相,连续不断地涌现。豪杰之士,没有不从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可是近年来,士大夫的风气渐渐衰颓。他们开始只是一个贫弱的穷书生,刚刚脱去平民的衣服,一切应用物资就可立刻拥有,这些都是从哪里得来的呢?唯独不去思考朝廷为什么录取他们,为什么任用他们做官,为什么赏赐给他们官爵俸禄!世上依靠、器重的都是这类人,这类人触目皆是,君子因此为世道感到无尽的忧虑。‎ 当初,先生和我议论天下事,我总是对先生充满恭敬,又对所论之事深有感触。我认为当权者如果都能像先生那样以天下为本心,国家就可以太平无事了,然而先生没有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如今先生有机会了,能够按照以前所说的那样去做,(带来的效果)就好像饥渴的人有了饮食一样。迎合世俗的人恭敬顺从(不敢直言),持守公正的人直言争辩。直言争辩,(对于个人来说)不是好事。但是天下的事,那个人不做这个人做,一个人倡导,十个人跟从,那么本来就会有志同道合的人(相随)。如此共同保持天下的好形势,君子又认为这是世道莫大的幸运。所以我说先生(如今中举赴京会试)不能算晚,像先生这样可以说是真的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那些庸碌无为的人,即使很早就得到了高官显爵,但每天在朝廷中一味地顺从,不敢争辩,我不认为他是真遇。于是写下这篇序文作为与纯甫的赠别。‎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