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氾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答案】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于文化常识,应该熟记,注意容易设错点,本题中“践阼”原指“踏入古代庙堂前台阶”错,应是“踏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同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不符合原文,也错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池,恢复旧境;离开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营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四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郡邻于蜀,数被侵掠”的意思是“天水接邻蜀地,多被蜀国侵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答案】(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问1 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有哪些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柳秀才
明季,蝗生青兖间,渐集于沂,沂令忧之。退卧署幕,梦一秀才来谒,峨冠绿衣,状貌修伟,自言御蝗有策。询之,答云:“明日西南道上有妇跨硕腹牝驴子,蝗神也。哀之,可免。”令异之。治具出邑南。伺良久,果有妇高髻褐帔,独控老苍卫,缓蹇①北度。即爇香,捧卮酒,迎拜道左,捉驴不令去。妇问:“大夫将何为?”令便哀求:“区区小治,幸悯脱蝗口。”妇曰:“可恨柳秀才饶舌,泄我密机!当即以其身受,不损禾稼可耳。”乃尽三卮,瞥不复见。
后蝗来,飞蔽天日,竟不落禾田,尽集杨柳,过处柳叶都尽。方悟秀才柳神也。或云:“是宰官忧民所感。”诚然哉!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①缓蹇:迟缓艰难的样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季,蝗生青兖间 季:末年
B.梦一秀才来谒 谒:拜见
C.迎拜道左 道左:道旁
D.瞥不复见 瞥:看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瞥”即“倏忽,一下子”的意思。
问2 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有哪些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①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②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贫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原文有删改)
【注】①九奏:九韶,禹舜时的音乐,古人认为是尽善尽美的音乐。②轩裳珪组:总指官场事务。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既老而衰且病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B.一日天子恻然哀之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C.吾其何择哉 其皆出于此乎
D.吾尝用于时矣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答案】C
问3 如何快速准确解答断句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游侠列传序
司马迁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馀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灾,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其利者为有德。”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与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选自《史记》,有删改)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今 拘 学 或 抱 咫 尺 之 义 久 孤 于 世 岂 若 卑 论 侪 俗 与 世 沉 浮 而 取荣 名 哉 而 布 衣 之 徒 设 取 予 然 诺 千 里 诵 义 为 死 不 顾 世 此 亦 有 所 长 非 苟 而 已 也
A.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 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B.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 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C.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D.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答案】C
问4 解答文学常识类试题要关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刘鸿训,字默承,长山人。万历四十一年,鸿训登第,由庶吉士授编修。神、光二宗相继崩,颁诏朝鲜。甫入境,辽阳陷。朝鲜为造二洋舶,从海道还。沿途收难民,舶重而坏。跳浅沙,入小舟,飘泊三日夜,仅得达登州报命。遭母丧,服阕,进右中允,转左谕德。父丧归。天启六年冬,起少詹事,忤魏忠贤,斥为民。
庄烈帝即位,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遣行人召之。三辞,不允。崇祯元年四月还朝。当是时,忠贤虽败,其党犹盛,言路新进者群起抨击之。诸执政尝与忠贤共事,不敢显为别白。鸿训至,毅然主持,斥杨维垣等,人情大快。而御史袁弘勋等本由维垣辈进,思合谋攻去鸿训,则党人可安也。弘勋诋鸿训使朝鲜,满载貂参而归。锦衣佥事张道濬亦讦攻鸿训,鸿训奏辩。给事中颜继祖言:“鸿训先朝削夺。朝鲜一役,舟败,仅以身免。”帝是之。给事中邓英乃尽发弘勋赃私,且言弘勋以千金贽维垣得御史。帝怒,落弘勋职候勘。已而高捷上疏言鸿训斥击奸之维垣等,而不纳孙之獬流涕忠言;谬主焚燬《要典》,以便私党孙慎行进用。帝责以妄言,停其俸。
七月,以四川贼平,加鸿训太子太保,进文渊阁。
至九月而有改敕书之事。鸿训革职候勘。无何,御史田时震劾鸿训。鸿训数被劾,连章力辩。帝不听,下廷臣议罪。七年五月卒戍所。
(选自《明史·刘鸿训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吉士是明、清两朝的官名,又称“庶常”,是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
B.服阕,指服丧期间。旧俗尊亲去世后,服阕时禁止娱乐、交际,以表示哀悼。
C.大学士从明代始担任宰辅之官,官阶为五品,其职务是替皇帝批答奏章、承理政务。
D.敕书指皇帝慰谕公卿、诫约朝臣的文书。奉有敕书的人可以便宜行事。
【答案】B
问5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对考生有何要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黄子厚诗》序
朱 熹
余年十五六,时与子厚相遇于屏山刘氏之斋馆,俱事病翁先生。子厚少余一岁,读书为文略相上下,犹或有时从余切磋,以进其所不及。后三四年,余犹故也,而子厚一旦忽踊跃骤进,若不可以寻尺计,出语落笔辄惊坐人。余固叹其超然不可追逐,而流辈中亦鲜有能及之者。自尔二十余年,子厚之诗文日益工,琴书日益妙,而余日益昏惰,乃不能及常人,亦且自念其所旷阙,又有急于此者,因遂绝意,一以顽鄙自安,固不暇复与子厚度长絜大于文字间矣。既而子厚一再徙家崇安、浦城,会聚稍希阔。然每得其诗文笔札,必为之把玩赏叹,移日不能去手。
盖子厚之文学太史公,其诗学屈宋曹刘而下及于韦应物,视柳子厚犹以为杂用今体不好也。其隶古尤得魏晋以前笔意,大抵气韵豪爽,而趣味幽洁萧然,无一点世俗气。中年不得志于场屋,遂发愤谢去,杜门读书,清坐竟日,间辄曳杖行吟田野间,望山临水以自适。
其于骚词,能以楚声古韵为之,节奏抑扬高下,俯仰疾徐之间,凌厉顿挫,幽眇回郁,闻者为之感激慨叹或至泣下。由是其诗日以高古,遂与世亢,至不复可以示人。或者得之,亦不省其为何等语也。独余犹以旧习未忘之故,颇能识其用意深处,盖未尝不三复而深悲之,以为子厚岂真坐此以穷,然亦不意其遂穷以死也。
衰莫疾痛,余日几何,而交旧零落,无复可与语此者。方将访其遗稿,椟而藏之,以为后世必有能好之者,而一日三山许闳生来访,袖出子厚手书所为诗若干篇,别抄又若干篇以示余。其间盖又有余所未见者。然后益知子厚晚岁之诗,其变化开阖,恍惚微妙,又不止余昔日之所知也,为之执卷流涕而识其后如此。
子厚名铢,母孙读书能文,昆弟皆有异材,而子厚所立卓然,尤足以自表见。顾乃不遇而厄穷以死,是可悲也。许生尝学诗于子厚,得其户牗,收拾遗文,其多乃至于此。拳拳缀缉,师死而不忍倍之,是又可嘉也已。
(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归纳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子厚作诗著文,功力日益深厚的时候,作者却想到自己的荒废欠缺,而且认为还有比学写诗文更为急迫的事,于是就干脆断绝了学文的念头。
B.子厚在壮年时参加科举考试一直都没有成功,于是心里愤然,就放弃了参加科举考试,闭门读书,终日闲坐,或到田野间,以寻求乐趣。
C.子厚的诗文和世俗不能相合,以至不能给人看,即使有人看到,也不明白他在说些什么,但是作者很能理解子厚作品的深意。
D.黄子厚做过年轻人的老师,许生曾跟子厚学诗,得到他的真传,所收集的遗文很多;在作者年老时,许生抄写了自己的许多诗给众人看。
【答案】D
问6 高考对翻译文言语句有哪些具体要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①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仪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馀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段。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可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此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兼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①窭(jù):贫穷。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
(2)周为条二十馀事,皆当世所切。
【答案】(1)赵仁本认为他才气高(给他准备了)丰厚的行装,让(他)进关。
(2)马周为他分条列举了二十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三妙法
1.还词入句,还句入文。辨析文言实词词义正误的原则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考生可采用“还词入句,还句入文”的方法进行辨析。考生在辨析实词词义时,可先“还词入句”,把某个实词的词义放到句子中去理解,看其是否与句意相吻合。若该实词的词义与句意相吻合,考生再“还句入文”,判断其词义是否与语言环境相吻合。
2.四个选项,“全员”覆盖。这里所说的“‘全员’覆盖”,是指考生在辨析实词词义时要对四个选项逐一进行斟酌、筛选,切勿疏忽、遗漏。考生要善于运用比较分析法,去判定选项的正误。临场应试时,考生切勿仅凭借语感认定其中某项似有不妥便敲定答案,而不对其他选项进行辨析。
3.验证答案,不可或缺。文言实词词义辨析题,一般的考查方式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作答此类试题,考生在圈定答案之后,一定要有一个“验证”的过程,确定此项释义确实错误,才可以敲定答案。
巧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考生分析时可以结合具体语境: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表示对秦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 “设九宾于廷”。这样考虑后,考生便可知“乃”应解释为“才”,副词。
3.代入筛选法。如果题中给出两个句子,让考生判断两句中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那么考生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4
.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一点,考生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应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那么“以”也应该和它相同,做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可以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做的成分来推断。词语所做的句子成分的不同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的不同。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和“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中的“其”在句中做主语,做代词“它(指鹤)”讲;后一句中的“其”不做句子成分,只表反问语气,为副词。
5.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其中许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考生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如要想判断“孜孜焉唯进修是急”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考生根据自己熟悉的成语“唯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可知“是”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6.句例推断法。作为“常见文言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考生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文言虚词”的例句,就可根据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相关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
断句题答题技巧
1.利用上下文语境,使语意畅通。在提供语境的文言断句客观题中,需要断句的语段在内容上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考生可首先翻译上下文,再由此推断断句部分的大意,如为记叙类文本,应首先弄清楚讲了什么人、什么事、过程如何、结果怎样;如为议论类文本,应首先弄清楚观点是什么、例证是什么、议论的方法如何等。
2.关注语段自身语境,理清关系。断句题的语段本身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语境,考生要能通过阅读,从语法结构、句式特点、句型特征等角度进行初步断句,也可从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角度关注其在句中的位置。此外,如果语段中出现“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一般可首先断开。
常识题答题秘诀
1.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分类整理。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多涉及:思想文化(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或著作)、古典文学(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姓名称谓(姓名字号、亲属称谓等)、礼制官制、天文历法(天文学名词、历法)、地理交通(地理名词、交通工具)、建筑(住宅布局及名称)、科举制度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通过查找资料等方法,积累相关的文化常识。
2.各个击破,积少成多。对已经收集整理的文化常识,要经常阅读、理解以达到记忆的目的。比如我们对古代的官制就可以分类整理,积累之后,还要注重记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类题目的解题技巧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它要求考生在分析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整个语段的内容要点,概括整个语段的中心意思。
考生解答该类题目时,要采取以下步骤和方法: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材料
阅读是归纳、概括的前提。考生只有依据文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才能迅速准确地把握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如记叙性文字,要弄清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议论性文字,要弄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说明性文字,要弄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等。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从而准确地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思路
阅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同时,文章的层次结构具体地体现了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
3.在认真揣摩命题意图、题目意思的基础上,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
考生在做题时,特别要注意选项内容与语段中相关信息的细微区别。例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顺序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意思概括上的无中生有、信息遗漏等。此外,考生还要充分利用文中或文后的注释,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概括、归纳,进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文言文翻译常用方法归纳
1.加字法。在单音节词之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2.解释法。对某个词按照字面意义进行翻译。
3.区别法。对有些词语进行翻译,有时应意译。
4.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5.保留法。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不必翻译。
6.改写法。将文言文中的习惯用语译为现代汉语的说法。
7.补充法。先补入文言语句中的省略成分,然后再翻译。
8.调序法。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译成非倒装句。
9.扩充法。对言简意丰的句子加以扩展。
10.凝缩法。把用了繁笔的文句译为简练的语句。
元行钦,幽州人,为刘守光裨将。与李嗣源战于山北,身中嗣源七矢。拔矢而战,反中嗣源。屡败,乃降嗣源。嗣源谓其壮士,以为养子。从战,数立功。庄宗闻其骁勇,取之为散员都部署。庄宗与梁军战,军败而溃,梁兵数百追及,攒槊围之。行钦驰一骑,夺剑断其二矛,斩首一级,梁兵解去。庄宗持行钦泣曰:“富贵与卿共之!”由是宠绝诸将。
赵在礼反,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行钦曰:“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小过必当赦宥。”在礼再拜,以诏书示诸军。皇甫晖从旁夺诏书坏之,军士大噪。
行钦攻邺无功,庄宗欲自将以往,群臣皆谏止,乃遣明宗讨之。明宗军城西,行钦军城南。而明宗军变,与在礼合。行钦闻之,退屯卫州,以明宗反闻。庄宗遣李从璟驰诏明宗计事。从璟,明宗子也。行至卫州,而明宗已反,行钦乃系从璟,将杀之,从璟请还京师,乃许之。明宗引兵南,行钦率兵趋还京师。从庄宗幸汴州,行至荥泽,闻明宗已渡黎阳,庄宗复遣从璟通问于明宗,行钦以为不可,因击杀从璟。
明宗入汴州,庄宗不得进。庄宗谓行钦曰:“卿等从我久,富贵急难无不同也。今兹危蹙,而默默无言,坐视成败。我至荥泽,欲单骑渡河,自求总管,卿等各陈利害。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行钦泣而对曰:“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因与诸将百余人,皆解髻断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君臣相持恸哭。
庄宗崩,行钦出奔,为野人所执。刺史石潭折其两足,载以槛车,送京师。明宗见之,骂曰:“我儿何负于尔!”行钦瞋目直视曰:“先皇帝何负于尔!”乃斩于洛阳市。
呜呼!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其言虽不屈,而死非其志也,乌足贵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B.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C.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D.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稷”原指土地神和谷神,古代君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此处“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
B.“断发”,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此处从后文评价看,元行钦想保全生命。
C.“刺史”是中国古代官职名,“刺”有检核问事之意,主要负责对地方政府进行监察。
D.“先皇帝”指本朝在位皇帝的已经去世的父亲,这里用“先”表示对已经亡故君主的尊敬,也用来区别现任皇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行钦作战勇敢,不惧危险。与李嗣源作战时身中七箭,他拔出箭继续作战,反而射中李嗣源;庄宗被梁军包围,元行钦匹马击退敌军。
B.元行钦忠心为君,深受宠信。庄宗曾抱着元行钦哭着说:“富贵和你共享!”赵在礼在邺城谋反,元行钦没有攻下,也并未因此受到斥责。
C.元行钦颇有谋略,眼光长远。在和明宗李嗣源合力讨伐赵在礼时,他预见到李嗣源兵变,率军撤退至卫州,并上奏皇帝李嗣源谋反一事。
D.元行钦誓死报国,但晚节不保。形势危急时,他和众大臣发誓以死报主;唐庄宗遇害后,他却仓皇出逃,后被捉拿,斩于洛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2)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
1.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要先理解句子大意,之后从大处开始逐层排除。本句中“去就”显然是“知”的宾语,其后断开。由此排除A、D项。“断发自誓”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其诚节”即“他的节义”,作主语,因此在“其”之前断开,排除B
项。
3.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他预见到李嗣源兵变”不正确,由原文表述“而明宗军变,与在礼合。行钦闻之,退屯卫州”可知,元行钦并没有“预见”兵变。
4.(1)将士们离开家乡父母多年,没有皇帝的旨意就急切归家,后悔哪里来得及呢?倘若您在皇帝面前替他们说说好话,将士们还能改过自新。
(2)臣原本只是一个卑贱之人,承蒙陛下爱护体恤,官至将相之位。如今危难之时,却不能报效国家,即使死了也无法推脱自己的责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先推知句子大意,因此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此外针对要翻译的具体句子,要正确判断得分点,如句子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句式等。本题涉及的两个句子中,“经年”“离去”“敕旨”“小人”“塞责”等词语要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