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单元试卷卷(含解析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单元试卷卷(含解析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一、选择题 ‎1.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创立了分封制以求长治久安,却仍然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导致西周灭亡的事件是(    ) ‎ A.国人暴动 B.犬戎族攻破镐京 C.城濮之战 D.牧野大战 ‎【答案】A ‎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周厉王与民争利,公元前841年,终于发生了国人暴动。从西周衰落下去,社会各种矛盾激化,数十年后,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A项符合题意。 犬戎族攻破镐京是西周灭亡的标志,B不合题意;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的晋楚争霸的战争,C项不合题意; 牧野大战中周军打败了商军,商朝灭亡,建立西周,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国人暴动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国人暴动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影响。‎ ‎2.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目的是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                                B.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分配给亲属和功臣,让他们做诸侯 C. 西周通过分封,开发了边疆,加强了统治           D. 平民是统治阶级中最低下的一员 ‎【答案】D ‎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目的是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分封的方法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和功臣让他们去作诸侯;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疆,加强了统治;奴隶是统治阶级中最低的一层,不是平民,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西周分封制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3.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    ) ‎ A. 炎帝和黄帝部落联盟           B. 禹建立夏朝           C. 尧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D. 原始农耕的出现 ‎【答案】B ‎ 12‎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夏朝的建立。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标志是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 故答案为B。 【点评】除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外学生还要掌握夏朝建立的时间、人物、灭亡的时间。本题难度适中。‎ ‎4.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获得了成功,其主要原因是(    ) ‎ A.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B.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C.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D.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答案】C ‎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商鞅变法提出改革土地制度,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才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内迁北方民族的融合,促进了鲜卑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和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C项符合题意;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是改革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ABD三项不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学生要对比学习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从改革时间、原因、内容和影响等几个方面对比。‎ ‎5.歌曲《龙文》中唱到“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碟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形象地赞誉了我国的(    ) ‎ A. 戏曲艺术                           B. 诗歌艺术                           C. 绘画艺术                           D. 书法艺术 ‎【答案】D ‎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碟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横,一竖;一画,一撇;一勾,一点”,体现出中国汉字书写的艺术特点,形象地赞誉了我国的书法艺术,选项D符合题意;而其余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历史常识类,考察学生对古代书法艺术特点,考生通过题干“一横,一竖;一画,一撇;一勾,一点”即可判断选择书法艺术。‎ 12‎ ‎6.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美誉得益于战国时期哪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    ) ‎ A. 开凿灵渠                         B. 开凿大运河                         C. 治理黄河                         D. 修建都江堰 ‎【答案】D ‎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灵渠是秦朝时为开发岭南地区下令开凿的运河;大运河是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运河;黄河在我国北方,成都平原在西南的四川;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一项综合性水利工程,D项符合题意;ABC项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都江堰的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需掌握主体工程:①分水鱼嘴:分水工程;②飞沙堰:泄洪排沙工程;③宝瓶口:灌溉工程;用途:都江堰是用于防洪和灌溉的水利工程。‎ ‎7.成语“桀犬吠尧”“助纣为虐”中的“桀”和“纣”分别是哪一朝代的暴君(    ) ‎ A. 夏、商                             B. 商、西周                             C. 春秋战国                             D. 夏、西周 ‎【答案】A ‎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统治残暴;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位国君,统治荒淫无道,A项符合题意;BCD项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夏朝、商朝、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末代国君的暴政,属于常考知识点,学生要牢记。本题难度适中。‎ ‎8.夏商两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三朝的灭亡,给后任君主的主要启示(    ) ‎ A. 提倡改革                           B. 重视教育                           C. 发展经济                           D. 以民为本 ‎【答案】D ‎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定都阳城;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豪华宫室,强迫人们服劳役,统治非常残暴,导致了夏朝的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夏桀,建立商朝,定都亳;商汤是位有作为的君主,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勤恳办事,“有功于民”‎ 12‎ ‎。他关心百姓,农民和商人都各安其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纣是个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导致了商朝灭亡,夏商两朝的兴亡给后世君主的主要启示应是任用贤才,勤政爱民。由此得出,君主必须考虑人民利益,D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夏朝、商朝、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暴政,因此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 ‎9.追求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 ‎ A.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B. “兼爱”、“非攻” C.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D.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答案】B ‎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和“非攻”,要求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坚决反对以大欺下、以强凌弱的战争。体现了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故墨子思想中体现题干这一特点的主张是“兼爱”、“非攻”。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理解并识记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适中。‎ ‎10.史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宗室贵戚多怨望”的原因是(    ) ‎ A.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 秦孝公去世,商鞅失去政治支持 C.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 建立县制 ‎【答案】C ‎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意思是商鞅辅佐秦孝公的十年,旧奴隶主贵族大多怨声载道。原因是商鞅变法规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剥夺了旧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故答案为C。 【点评】商鞅变法属于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学生要掌握商鞅变法的时间、人物、内容和意义。学生不但要识记变法内容还要回分析其影响。本题难度适中。‎ ‎11.“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 12‎ A. 国家繁荣,社会稳定           B. 统治暴虐,人民抱怨           C. 人民安家乐业           D. 社会急剧变化 ‎【答案】D ‎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社会急剧变化,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与社会状况。本题难度适中。‎ ‎12.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下列考古发现的实物是在殷墟发现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关于这种文字的说法不恰当的是(    )‎ A.它是古代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B.它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 C.它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D.它记载了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 ‎【答案】B ‎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所给信息“下列考古发现的实物是在殷墟发现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关于这种文字的说法不恰当”和图片信息可知,该文字是甲骨文。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对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有重要价值,它记载了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渊源关系。B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该说法不准确,研究商周的历史甲骨文不是唯一途径,出土文物也是研究途径之一,符合题意;ACD三项都是对甲骨文的正确描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还需知道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使用了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渊源关系。‎ ‎13.战国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有(    )①牧野之战    ②马陵之战    ③桂陵之战    ④长平之战 ‎ 12‎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 ‎【解析】【分析】本题是排列组合型题目,可以用排除法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时,因此①项不是“战国”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排除含有①的BCD三项。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战国争雄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4.在下列诸侯国中,既属“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 ‎ A.齐国 B.晋国 C.宋国 D.吴国 ‎【答案】A ‎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出现了争霸的局面,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稍后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军,建立田氏齐国,就此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由此可知齐国既属“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A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有关知识。学生要结合地图识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位置,本题属于常考知识点。本题难度适中。‎ ‎15.巨大的商代司母大戊方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 ‎ A. 畜牧业发达                 B. 原始农耕出现                 C. 铁器开始使用                 D. 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答案】D ‎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品种多、工艺精美。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高1.33米,长1.1米,重832.84千克,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说明了当时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A项畜牧业和司母戊大方鼎无必然联系; B项原始农耕文明出现是在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时期; ‎ 12‎ C项铁农具的出现是在春秋时期。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青铜文明的代表司母戊鼎。本题难度不大。‎ ‎16.下图出土文物“商鞅方升”,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 ‎ A. 奖励军功                          B. 统一度量衡                          C. 奖励生产                          D. 推行县制 ‎【答案】B ‎ ‎【解析】【分析】“商鞅方升”属于战国中期的量器。斗呈长方形,直壁,后有长方形柄。方升外侧有铭文三十二字,记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大良造鞅”颁布标准计量器,以十六寸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大良造鞅”就是商鞅。故而这件器物被命名为商鞅方升。从铭文可知此器具是商鞅统一秦国度量衡所规定的一升容积的标准器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图片反映了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 故答案为B。 【点评】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本题难度适中。‎ ‎17.下列器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青铜器 ②陶器 ③石器 ④铁器 ‎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②①④                           D. ④③②①‎ ‎【答案】C ‎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远古人类使用石器,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会制作陶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青铜器;春秋时期出现铁器。这些器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③②①④,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器具出现的时间。本题难度适中。‎ ‎18.牛耕最早出现在哪个时期?(    ) ‎ 12‎ A. 商朝                                     B. 西周                                     C. 春秋                                     D. 战国 ‎【答案】C ‎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关键词“最早”,结合课本所学,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开始使用铁农具耕种土地,出现了牛耕。这是我国最早的铁农具的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C项符合题意; 商朝、西周时期还有没有铁农具和牛耕,AB两项不合题意; 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学生要掌握春秋时期,铁制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春秋时期,出现牛耕,战国时期,牛耕得到推广。‎ ‎19.“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对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 ‎ A. 春秋和战国                        B. 秦和春秋                        C. 战国和三国                        D. 秦初和汉初 ‎【答案】B ‎ ‎【解析】【分析】据“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可知,其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是指项羽领导的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项羽破釜沉舟,巨鹿一战,大破秦军。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军取得大败秦军主力的决定性战役。据“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可知,其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是指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争霸的史实。春秋争霸中,越国曾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不忘战败之耻,发奋图强,在室内悬挂苦胆,坐卧都要舔尝,以激励自己。勾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灭掉吴国,称霸一时。故题干对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秦朝和春秋。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适中。‎ ‎20.“天子是上天派来管理人间万事万物的,享有神一般的威望。”春秋时期“天子”的处境为(    ) ‎ 12‎ A. 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                  B. 昏庸无能,实行暴政 C. 至高无上,独揽大权                                           D. 天子地位下降,依赖诸侯国的支持 ‎【答案】D ‎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次年,周平王迁至洛邑,东周开始;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出现了春秋五霸,反映了天子地位下降,依赖诸侯国的支持。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本题难度适中。‎ ‎21.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的描写,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这与哪位统治者有关(    ) ‎ A. 夏王桀                                B. 商王纣                                C. 周厉王                                D. 周幽王 ‎【答案】B ‎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后期政治混乱,最后一个国君是商纣王,是个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使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所以材料描述的商王纣。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为依托,考查的是学生对商朝灭亡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 A. 秦孝公重用商鞅                                                  B. 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答案】B ‎ 12‎ ‎【解析】【分析】通过这段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秦孝公重用商鞅;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对于B选项所述内容,没有描述。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二、材料分析题 ‎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 ‎(1)材料中的“卫鞅”指的是谁?这次变法发生在什么时候? ‎ ‎(2)如果你是平民,你要怎么做才能得到奖励?反之如果你是旧贵族,你最不满的是变法中的哪一项? ‎ ‎(3)这场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 ‎【答案】(1)商鞅,公元前356年。 (2)平民:生产粮食、布帛多和有军功的人;旧贵族: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这场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在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卫鞅”指的是商鞅;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时期。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规定: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如果你是平民,就要多生产粮食,多织布帛或者参军立军功,就可以得到奖励;商鞅变法的内容还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是旧贵族最不满的变法内容。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点评】商鞅变法属于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学生要掌握商鞅变法的时间、人物、内容和意义。本题难度适中。‎ 12‎ ‎2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有些人创立学说,广招学生,大办私学,在思想、学术上形成了一个繁荣局面,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战国”因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战火纷飞、色彩斑斓的时代…… ‎ ‎(1)材料一中“繁荣局面”具体指什么?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局面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 ‎(2)依据材料二,指出战国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此时的战争在客观上有哪些积极的作用? ‎ ‎【答案】(1)文化教育大力发展,兴办私学。影响: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特点:战争频繁,争夺激烈。 (3)作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民族的融合,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有些人创立学说,广招学生,大办私学”的是孔子,孔子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上的繁荣局面”反映的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的局面。结合课本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书,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依据材料二的内容“战国”因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由此可知,战国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战争频繁,争夺激烈。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诸侯国联系不断加强,诸侯国不断减少。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融,在争过程中,促进了社会改革,有利于促进局部的統一等。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学生要掌握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和表现,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作用。‎ ‎25.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颁布变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中国通史》 材料二: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一一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哇。一一维基百科 ‎ 12‎ 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从材料看,这项法令的实行有什么作用? ‎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重要措施?材料一、二反映了商鞅变法在哪一方面的措施? ‎ ‎(3)从材料三看,商鞅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这次改革与秦统一有什么联系? ‎ ‎【答案】(1)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作用:该法令的实行,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2)措施:统一度量衡。方面:经济方面。 (3)成效: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联系:商鞅变法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商鞅颁布变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该法令的实行,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2)依据材料:“……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一一商鞅方升……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措施是统一度量衡。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和统一度量衡的措施,都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措施。 ​(3)依据材料“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大治。”可知: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商鞅变法的情况、内容和历史意义。本题难度较大。‎ 12‎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