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检测卷
(60分 45分钟)
题 号
一
二
三
总 分
得 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一、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 案
D
C
C
A
C
A
B
B
C
D
1.根据化学方程式:2H2O2H2↑+O2↑,无法获取的信息是
A.反应所需的条件 B.生成物的状态
C.生成物的质量之比 D.生成物的性质
2.下列与质量守恒定律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3 g碳与12 g氧气反应,生成15 g二氧化碳
B.根据: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说明蜡烛中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C.铝丝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增大
D.水变成水蒸气,质量不变,说明化学变化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3.下列图像表示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时各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其中错误的是
4.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之一。下列装置及实验(天平未画出)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5.2A+3BC+3D中A和C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3∶38,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已知一定量的A和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4.2 g C和0.6 g D,则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36.5 B.63 C.98 D.294
6.在用白磷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实验过程如图所示),某同学将橡胶塞上的细玻璃管下端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插入锥形瓶内并用橡胶塞将锥形瓶塞紧,引燃白磷。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一定等于所取的磷和氧气的质量之和
5
B.用密闭装置进行实验是为了防止白烟扩散和外界空气进入
C.冷却至室温再称量是防止装置在空气中所受浮力改变
D.气球的作用是防止装置内气体膨胀气压过大
7.将少量电石(CaC2)和饱和食盐水放入烧杯中(如图),发生反应:CaC2+2H2OCa(OH)2+X↑。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反应放出热量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C.X的化学式为C2H2
D.CaC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1
8.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 g B.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
9.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x的值是15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反应中甲和乙的质量比为4∶1
10.将46 g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只生成54 g水和88 g二氧化碳,关于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判断:①一定含C、H;②一定不含O;③可能含O;④一定含O;⑤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4∶1;⑥该物质的化学式可能为C2H5OH。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①③⑥ D.①④⑥
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4分。
11.(6分,每空2分)按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的反应: S+O2SO2 。
(2)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反应: 3Fe+2O2Fe3O4 。
(3)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2KClO32KCl+3O2↑ 。
12.(5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追随化学家的足迹,建立严谨的科学实验基础。
(1)舍勒是最早制得氧气的化学家之一,他获得氧气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5
a.加热分解硝酸钾、氧化汞、硝酸银等;b.用二氧化锰与浓硫酸加热:2MnO2+2H2SO4(浓)2MnSO4+2X+O2↑。
①a中反应物均可制得氧气,因为它们组成的共同点是 都含氧元素 。
②b中物质X的化学式为 H2O 。
(2)舍勒由于受“燃素说”的影响(即认为一切可以燃烧的物质都是由灰和“燃素”组成的,物质燃烧后剩下的是灰,而“燃素”本身变成了光和热,逸散到空中去了),导致“氧气”从他的鼻尖下溜走。化学家拉瓦锡结合大量实验事实,否定了“燃素说”认为的“物质燃烧后质量应当减轻”的观点,真正发现了氧气。
①写出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4P+5O22P2O5 (2分)。
②以红磷燃烧的事实,指出上述“燃素说”的谬误: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增加 。
13.(7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某物质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物和反应物共四种,它们的微观示意图和反应前后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微观示意图
反应前的质量/g
68
100
1
0
反应后的质量/g
0
x
37
128
(1)由“”构成的物质中“”所代表的元素的化合价为 -2 。
(2)表中的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H2O、SO2 (填化学式);乙物质属于 单质、纯净物 (填“化合物”“单质”“纯净物”或“混合物”)。
(3)此图说明化学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微粒是 分子 (填“分子”或“原子”),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S+3O22H2O+2SO2 (2分)。
(4)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是 164 g。
14.(9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以下是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片段,请你参与探究并填写空格。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猜想与假设】猜想1:不相等;猜想2:相等。
【查阅资料】①稀盐酸与Na2CO3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
【实验探究】(1)甲、乙两组同学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
甲组
乙组
实验方案
(反应后略)
实验现象
有气泡产生,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5
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发生改变,天平指针没有偏转
结论
猜想1正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2CO3+2HCl2NaCl+H2O+CO2↑ (2分)
猜想2正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CuSO4Cu+FeSO4 (2分)
【反思评价】(2)究竟哪种猜想正确?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甲组中有气体逸出,导致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 密闭 条件下进行。
【优化装置】(3)同学们对甲组左盘中的反应装置进行了如下三种改进,你认为最佳装置是 B (填字母序号),从另外两种装置中任选一种指出其不足: A装置中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充满气球,使整个装置所受到的空气浮力增大,因此反应后天平不能平衡(或C装置中碳酸钠粉末与盐酸反应太快,橡胶塞易被弹出,合理即可) 。
【得出结论】(4)同学们利用改进后的最佳装置再次进行探究,均得出猜想2正确。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应体系中器材和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最终得出结论: 参加化学反应 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释与应用】(5)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所以质量守恒。
应用:某固体物质受热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则该固体物质一定由 铜、碳、氧、氢四(或四) 种元素组成。
15.(7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某兴趣小组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
(1)请写出镁条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Mg+O22MgO 。
(2)小明发现燃烧产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镁条的质量,认为这个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你 不同意 (1分)(“同意”或“不同意”)小明的观点,因为 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
(3)小红按如图装置改进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却发现产物中还有少量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②点燃后,镁能与氮气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Mg3N2)固体;③氮化镁可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氨气,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提出猜想】黄色固体是Mg3N2。
【实验探究】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燃烧后的产物于试管中,加少量水;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于试管口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黄色固体为Mg3N2
5
注意:若答对下列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反思与交流】(4)写出镁与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的化学方程式: 3Mg+N2Mg3N2 。
(5)实验中,小气球的作用是 形成密封体系,平衡气压 (1分)。
(6)空气中N2的含量远大于O2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MgO却远多于Mg3N2,为什么呢?请给出合理的解释: O2比N2化学性质活泼 (1分)。
三、本大题共6分。
16.(6分)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实验室中一瓶久置的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测得相关数据如图所示:
请计算:
(1)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
(2)该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
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68.0 g+1.0 g-67.4 g=1.6 g。(2分)
(2)设该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H2O22H2O+O2↑(1分)
6832
x1.6 g(1分)
(1分)
x=3.4 g(1分)
答: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6 g;该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为3.4 g。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