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试卷(带解析辽宁葫芦岛六中)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试卷(带解析辽宁葫芦岛六中)》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协作体高三考试卷 历 史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 B.西周的制度推动了各地的文化认同 C.西周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礼乐制度确立使自然信仰逐渐衰亡 ‎【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确立,以严格的等级制度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以政治制度的理性超越了信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故C正确。A、B项说法正确,但只是某一方面的变化,均排除;D项说法绝对,排除。‎ ‎【答案】C ‎2.汉代皇帝若遇到天降灾异,常会下诏书罪己:“天下治乱,在朕一人。”认为灾异责任全归于自己一人之身。这从侧面反映出 A.汉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皇权神圣化的逐步加深 C.君主权力受到有效制约 D.阴阳五行学说影响广泛 ‎【解析】“汉代皇帝若遇到天降灾异,常会下诏书罪己”这说明当时的皇帝把天降的灾异与自己的统治结合起来,这说明天人感应的思想已经深入皇帝的内心了,故选B;由题干没法得出自然灾害频繁,排除A;单从皇帝下诏书罪己无法得出君主权力受到了有效的制约,排除C;题干中的这个现象无法说明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排除D。‎ ‎【答案】B ‎3.东汉豪强地主经营的田庄,组织大规模的多样化生产……既种植谷物、蔬菜、经济作物,又从事纺织、酿造、制药等生产。此类田庄的增多 A.直接导致了商品交换范围的缩小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发展 C.顺应了豪强地主垄断农业的潮流 D.提供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解析】豪强地主经营的田庄属于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完全可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不需要和外界直接交换,这种模式会直接导致商品交换范围的缩小,故A正确;田庄经济只是满足自身需要,不会限制田庄之外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排除B;豪强地主只是控制庄园内部的农业,对于庄园之外不能进行垄断,排除C;田庄经济显然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 ‎【答案】A ‎4.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 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排除B;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排除D。‎ ‎【答案】C ‎5.有学者称:“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与唐宋王朝走向瓦解的教训相符合 B.在中央集权前提下地方适度分权 C.君主集权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D.制度设计应该遵循外重内轻原则 ‎【解析】材料“内重外轻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导致亡国的危险”信息说明过分剥夺地方权力会导致地方军事能力下降,导致亡国危险。显然材料的意思是适当给地方权力,故B正确;材料论述的现象符合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特点,故A错误;材料论述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问题,故C错误;材料的主张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不是“外重内轻”,故D错误。‎ ‎【答案】B ‎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 记述 出处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警,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乏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A.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 B.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 C.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 D.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 ‎【解析】表格中《文献通考》是从积极角度说明地方制度被割除带来的积极作用,《朱子语类》从地方权力被收之后促使地方无权,导致外族入侵时地方没有足够对抗的实力,故D 正确;实行分化事权并不能铲除割据基础,排除A;宋初君臣的构想是加强中央集权,却失去了对抗外族入侵的实力,排除B;材料中信息显然没有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排除C。‎ ‎【答案】D ‎7.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代的农业生产中 A.人地矛盾的显现 B.精耕细作的传承 C.稻麦种植的减少 D.技术交流的增加 ‎【解析】材料“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均体现了要多投入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中的精耕细作的特点,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人多地少的矛盾,A不正确;CD均与材料无关。‎ ‎【答案】B ‎8.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这一变化 A.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 B.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 C.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 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 ‎【解析】朱、王二人都信奉天理,即传统儒学伦理,排除A;王阳明强调“格心”获得天理,有利于强化儒学对个人思想的影响,故B正确;朱、王从不同角度阐释天理,有利于理学的推广,排除C;材料反映朱、王二人对获得天理的路径有分歧,而非对天理的内容有分歧,排除D。‎ ‎【答案】B ‎9.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解析】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 ‎【答案】B ‎10.1871年8月,清政府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负责留美学生在美期间的中文学习和西式教育。1872年至1875年,清廷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9岁至15岁的幼童赴美留学。这说明 A.所学幼童多为官宦子弟 B.清廷实行教育救国政策 C.洋务派认同美国的制度 D.清廷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解析】清廷派幼童赴美留学,是当时开展的洋务运动的组成部分,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因此派幼童赴美留学接受西式教育是清廷寻求强国御辱之道的表现,故答案为D项。A、B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洋务运动的主旨是“中体西用”,洋务派没有认同美国的制度,排除C项。‎ ‎【答案】D ‎11.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西方“主权”思想开始引入中国 C.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解析】材料中的“主权”并不等于“天朝上国”,排除A;甲午之后“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并不能说明西方“主权”思想引入中国是开始于甲午战争之后,排除B ‎;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但并不是近代中国分水岭,且材料无法体现“分水岭”的特点,排除C;材料中的“主权”指国家和民族主权,这说明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故“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故D正确。‎ ‎【答案】D ‎12.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解析】《海上第一名园》明显是写实的风俗画,不是以形求神的文人画,排除A;清末追求时尚还未成为国民共识,排除B;由图中的路灯和电线可知,此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最新的交通工具是汽车,而年画中并没有,排除C;年画中张园建筑风格偏向西化,与传统风格合为一体,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场景,有马车、有人力车,有礼帽、马褂、路灯、电线等,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故D正确。‎ ‎【答案】D ‎13.“战争的胜利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上文旨在 A.鼓舞中国人民的志气 B.驳斥国内各种错误言论 C.指导战争的正确路线 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根据材料“战争的胜利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可出得出,文中主旨强调抗战胜利的根本是动员全民族的力量,故进一步巩固民族统一战线,故D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并没有针对某一种言论,排除B。材料没有具体做出哪种路线指导,排除C。‎ ‎【答案】D ‎14.1962年同1960年相比,中国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下降17个百分点。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下降4.7个百分点。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工业的增长速度减缓 B.计划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 C.国民经济结构实行了调整 D.“大跃进”导致经济持续衰退 ‎【解析】1962年同1960年相比,中国工业产值和重工业产值都在下降,这是因为1960年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里的调整就是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故选C;这里的下降不是增长速度的问题,而是在工农业产值中的占比情况,排除A;这时的变化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调整,并不是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排除B;大跃进是导致了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但是这种情况1962年就有了转机,所以D与题意不符,排除。‎ ‎【答案】C ‎15.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各国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进一步提倡了民主与平等的原则,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故A正确;中苏两国开创友好局面是在1950年,排除B;C项错在“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排除D。‎ ‎【答案】A ‎16.古代雅典法律规定:每个公民从出生起,城邦就是他的最高监护人,要按城邦的需要来抚养和教育。这反映出雅典 A.父母失去教育权利 B.注重培养公民意识 C.法律有违人文精神 D.公民教育制度完备 ‎【解析】据材料“每个公民从出生起,城邦就是他的最高监护人,要按城邦的需要来抚养和教育”可知雅典注重培养公民的意识,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父母失去教育子女资格,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法律并没有违背人文精神,解读有误,排除C;材料涉及城邦对公民教育的作用,并未涉及完备的教育制度,排除D。‎ ‎【答案】B ‎17.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 A.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C.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 D.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解析】罗马法“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说明罗马法规范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故D正确;罗马法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罗马法“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排除B;C项错在“世界各国”。‎ ‎【答案】D ‎18.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解析】“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等谚语是16世纪德国社会流行的,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前德国民众对基督教会腐败的痛恨,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C 正确,排除A;欧洲首次思想解放是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排除B;法国启蒙运动是在18世纪,排除D。‎ ‎【答案】C ‎19.有学者统计过,“1700年时,英国总人口中尚有60%的人在田野中耕作,而到18世纪末时,只剩不到33%”,导致该变化的原因是 A.近代交通促进人口迁移 B.环境污染导致了人口的死亡 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工业化发展加剧了耕地的减少 ‎【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工业人口逐渐上升,故C正确;材料变化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排除A;环境污染不是材料中现象主要原因,排除B;工业化促使人口流动,并不是土地减少,排除D。‎ ‎【答案】C ‎20.1760年以前,英国中间阶层的人数大约占下院人数的八分之一,但到了18世纪末,他们的人数翻了一倍,约占下院人数的四分之一。中间阶层的部分成员可以购买爵位,渐渐接近贵族边缘。这一变化有助于 A.责任内阁制初步形成 B.限制国王的行政实权 C.议会民主制逐渐完善 D.扩大贵族的政治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间阶层在下议院的人数越来越多,反映了议会民主的范围不断扩大,这是议会民主制逐渐完善的体现,C正确。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担任英国历史上第一任首相,标志责任内阁制形成,与材料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国王的信息,故无法推断出限制国王的行政实权,排除B。随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完善,贵族的政治影响力不断下降,排除D。‎ ‎【答案】C ‎21.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英美两国的做法 A.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B.有利于调节贸易纠纷,推动经济发展 C.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途径 D.刺激了各国的出口贸易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上半期英国降低关税是为了凭借强大的生产能力打开世界市场,这客观上使其他国家提高了关税;经济危机中,美国等国提高关税是为了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这又使其他国家纷纷建立了关税壁垒,故A正确;这些做法不利于调节贸易纠纷,排除B;这不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有效途径,反而加重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排除C;关税壁垒减少了各国的出口贸易,排除D。‎ ‎【答案】A ‎22.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规定用少数民族母语发展国家建设,逐渐实现了列宁提出的民族平等政策。1935-1937年几乎所有的民族语言都从拉丁字母转用了俄文字母,1938年根据联共(布)中央和人民委员会的决议,俄语是苏联所有学校从一年级起必修的课程。这种变化反映了 A.少数民族语言阻碍社会主义建设 B.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已经形成 C.民族语言的社会功能已基本丧失 D.列宁的民族平等政策被彻底破坏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少数民族语言阻碍社会主义建设的信息,排除A;材料反映1935-1937年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影响到语言的学习,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民族语言的社会功能的丧失,排除C;D中“彻底”太绝对,排除。‎ ‎【答案】B ‎23.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解析】图中数据变化说明联合国成员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数量剧增,认真观察图中变化可知,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非洲国家数量增多,即第三世界壮大,故A正确;欧共体成员增加和联合国成员国增加无关,排除B;材料和世界贸易无关,排除C;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是在20世纪90年代,且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 ‎【答案】A ‎24.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 A.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 B.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 C.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D.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解析】由材料信息全球化使“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可知,该学着客观地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故A正确;材料没有批判反全球化的信息,排除B;C项只符合材料部分信息,排除;该学者没有提出应对全球化的策略,排除D。‎ ‎【答案】A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25题、第26题为必考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题~第29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 ‎25.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 种面积所占比重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粟、麦)‎ ‎215(南方稻谷)‎ ‎1167.7‎ ‎3.855‎ ‎1.925‎ ‎1.925‎ ‎90%‎ 隋唐 ‎124(北方粟、麦)‎ ‎328(南方稻谷)‎ ‎1450.92‎ ‎6.42‎ ‎3.21‎ ‎3.21‎ ‎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迨欧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化的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者都涌到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是生产的中坚份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中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拥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 ‎——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 材料三 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结论: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摘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5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8分)‎ ‎【答案】‎ ‎(1)趋势: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6分)‎ 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生产技术进步;经济重心南移。(6分)‎ ‎(2)消极影响:使农业劳动力减少,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工业的发展。‎ 积极影响: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城市化进程。(5分)‎ ‎(3)得:政治上,宪法规定国家性质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现在农村实行基层民主化选举。‎ 经济上,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三大改造,农村走上合作化道路;改革开放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4分)‎ 失:大跃进时期,以工业化为中心,忽视农业生产和农民个体利益;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增长缓慢。(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下表为17-19世纪初的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中国 西方 清军入关 ‎《大清律》的颁布 顺治帝颁布禁海令 军机处设立 八股取士 康乾盛世 广州“十三行”设立 乾隆时《医宗金鉴》问世 殖民扩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 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美国1787年宪法 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启蒙运动 工业革命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分)‎ ‎【答案】‎ 示例1:论题:中国与西方历史发展走向不同。‎ 论述:17-19世纪初,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思想文化实行专制;科技发展趋于停滞。这些因素导致中国社会发展迟滞。同时期的西方,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工业革命的进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扩大;近代科技迅速发展。这些因素推动西方国家走在世界前列。‎ 结论: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滞后,使中国社会仍处于农耕文明阶段;西方开始向工业文明过渡,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示例2:论题:政治制度影响社会发展进程。‎ 论述:17—19世纪初,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推动西方向工业社会转型。同时期的中国,固守传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设立军机处,强化君主专制;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厉行文化专制。这阻碍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使科技发展趋于停滞,未能实现中国社会转型。‎ 结论:西方通过政治制度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实现社会转型;而中国固守旧制,阻碍社会发展,未能实现社会转型,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文翁在担任蜀郡郡守期间,对蜀地民风进行教化改进。他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的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遣送他们就学于太学,学成归来,让他们担任要职,考察提拔,他们中有的成为了郡守、刺史。他又在成都市中修建学宫(公立学校),把条件差的青年学生招收为学宫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将学问高的学宫弟子用来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学问稍次的担任孝悌力田(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每次到各县巡查时,从学宫的学生中选一些通晓经书、品行端正的一起去,让他们宣传教化的法令。各县的官民见到了都以为很荣耀,抢着成为学宫弟子,有钱人甚至花钱以求能成为学宫弟子。因此,蜀地的民风得到极大的教化,蜀地到京城求学的人数和齐鲁之地的一样多。到汉武帝时,命令全国的郡县都设立学宫,有学宫从文翁开始创立这种说法。‎ ‎——摘编自《汉书·文翁传》‎ ‎(1)根据材料,概括文翁改进蜀地民风的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翁改进民风的意义。(6分)‎ ‎【答案】‎ ‎(1)措施:选拔青年就学于太学;提拔太学生担任要职;修建地方学校(学宫),减轻学生负担;重用学宫学生,让学宫学生宣传教化;提高学宫学生的社会地位等。(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答出任意四点给9分)‎ ‎(2)意义:改善了蜀地的社会风气;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选拔了有才能的官吏;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6分)‎ ‎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埃及、叙利亚、约旦死伤约5万人。6.5万平方公里土地被以色列占领,近百万人沦为难民。以色列扩大了领土,获得东耶路撒冷地区,并把占领的阿拉伯人城镇发展成犹太人定居点。美苏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极力在中东维持一种“不战不和”的局面。这种局面不仅使埃及、叙利亚无法收复失地,也使埃及不得不承受关闭运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1973年10月埃及和叙利亚在犹大教赎罪日对以色列发起进攻,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在美国的帮助下迅速反攻,短时间内打败叙利亚,迫使埃及军队撤退。10月下旬,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一系列与停火相关的决议,埃及、叙利亚、以色列正式停火。战争期间,阿拉伯国家纷纷以石油为武器支持埃、叙。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石油提价、减产、禁运、国有化等措施打击支持以色列的美国和西方国家。虽然禁运在几个月之后结束,但1974年初石油的价格翻了两倍,这对全球经济产生的影响超过了中东发生的冲突。‎ ‎-------摘编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东地区不断爆发战争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反击的影响和美国的应对之策。(8分)‎ ‎【答案】‎ ‎(1)中东地区历史问题复杂(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土地问题相互交织);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特殊(亚欧大陆要塞);中东地区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美苏等外来大国不断插手中东问题;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7分)‎ ‎(2)影响:推动了阿拉伯国家的团结,增强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经济实力;引发了西方国家的经济“滞胀”,促使其调整经济政策;冲击了两级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6分)‎ 应对之策:1973年10月迫使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接受了美国人的条件:全球的石油交易必须用美元结算,从此,确立了石油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2分)‎ ‎29.【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 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分)‎ ‎【答案】‎ ‎(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9分)‎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6分)‎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