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测试题B(带解析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测试题B(带解析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期末评估测试卷B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a—40 C—12 O—16‎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B )‎ 解析:研碎胆矾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A项属于物理变化;木条在氧气中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B项属于化学变化;过滤只是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C项属于物理变化;称取铁块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D项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 ‎2.臭氧(O3)层能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生物,臭氧属于( A )‎ A.单质 B.稀有气体 C.化合物 D.氧化物 解析:臭氧是由一种元素——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选A。‎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 B.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1/5‎ C.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鲜的保护气 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解析:本题考查空气的组成、污染方面的知识。A中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元素;B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而非质量;D中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大,受污染程度越大,空气质量越差。故选C。‎ ‎4.下列物质的性质与所相对应的用途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D )‎ A.石墨能导电——作电极 ‎ B.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 C.稀有气体的性质稳定——作保护气 ‎ D.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用于急救病人 解析:O2用于急救病人是因为O2能供给呼吸,D错误。故选D。‎ ‎5.某些食品公司向面粉中添加柠檬黄(混有铬酸铅,化学式为PbCrO4)制作“染色”馒头,食用“染色”馒头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已知铬酸铅中铅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铬元素(Cr)的化合价为( A )‎ A.+6 B.+‎4 C.+2 D.+1‎ 解析:设铬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可知:+2+x+(-2×4)=0,解得x=+6。故选A。‎ ‎6.某班同学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老师观察到了四个同学的如下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B )‎ 解析:A项,连接仪器时不可把试管放在桌面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且手拿玻璃弯管塞入时玻璃管容易破碎,发生危险;B项,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将导管插入水中,然后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产生气泡,因此该项正确;C项,石灰石是块状固体,取用时应将试管横放并用镊子夹取,故该项错误;D项,CO2验满时应用燃着的火柴,氧气验满时可以用余烬的火柴,故该项错误。故选B。‎ ‎7.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三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均小于4‎ B.C、N、O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C.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00‎ D.氮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 解析:碳、氮、氧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为、、,三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4、5、6,都不小于4。故选A。‎ ‎8.类推的思维方法在化学学习中应用广泛,例如:由此推断,过氧化钡的化学式为( B )‎ A.Ba2O B.BaO‎2 C.Ba2O2 D.BaO3‎ 解析:过氧化物与氧化物相比较,过氧化物中的氧元素的化合价都是-1价。已知钡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设氧原子个数为x,则有:+2+(-1)×x=0,解得x=2。故选B。‎ ‎9.下图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比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D )‎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A.煤、石油是可再生能源 ‎ B.化石燃料占能源消费的比例为68%‎ C.应提倡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 ‎ D.应适度发展水电、风电、核电等 解析:煤、石油、天然气均是化石燃料,为不可再生能源,故A错;68%只是煤炭占能源消费的比例,不是全部的化石燃料,故B错;煤炭燃烧会造成酸雨等污染,故C错;适度发展水电、风电、核电等,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故D正确。故选D。‎ ‎10.日本福岛大地震后,可用二氧化氯(ClO2)来作消毒剂,用氯酸钠(NaClO3)和盐酸反应可制得二氧化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O3+4HCl===2ClO2↑+Cl2↑+2X+2NaCl,请推断出X的化学式为( C )‎ A.HClO B.NaOH C.H2O D.HClO3‎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发生变化,观察反应前后的原子情况,可得出X的化学式为H2O。故选C。‎ ‎11.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①③属于不同种元素 ‎ B.④属于离子,离子符号为Mg+2‎ C.②③的化学性质相似 ‎ D.②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1价 解析:A中①③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B中④离子符号应为Mg2+;C中②③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相似;D中钠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1价。故选D。‎ ‎12.已知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此反应为化合反应 ‎ B.A是甲烷 C.点燃前,要先检验A的纯度,防止爆炸 ‎ D.化学方程式:CH4+2O2CO2+2H2O 解析:根据图示可以判断反应生成两种新的分子,所以生成物是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A。‎ ‎13.瘦肉精被认为是肉制品业的“三聚氰胺”,属食品行业的违禁药品,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9ON2Cl3。则下列有关瘦肉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瘦肉精由五种元素组成 ‎ B.一个瘦肉精分子中含有1个氮分子 C.瘦肉精由37个原子构成 ‎ D.瘦肉精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解析:B选项中一个瘦肉精分子中含有2个氮原子,不是氮分子;C选项中瘦肉精是由瘦肉精分子构成的;D选项中12∶1是瘦肉精分子中碳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2)∶16=9∶1。故选A。‎ ‎14.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以下收集氨气的方法正确的是( B )‎ 解析:因为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故可用向下排空气法,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故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选B。‎ ‎15.“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主题旨在倡导节约能源和利用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措施中符合该主题的是( D )‎ A.焚烧废旧塑料解决“白色污染”‎ B.多用煤发电、少用风力发电 C.把还未用完的作业本烧掉 D.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 解析: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可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有利于节能减排。故选D。‎ 二、填空题(共30分)‎ ‎16.(6分)用数字和符号表示或写出符号中“‎2”‎的含义:‎ ‎(1)2个氧离子2O2-;(2)3个铁原子3Fe;(3)2个水分子2H2O;(4)二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4O2;(5)H2一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6)SO一个硫酸根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17.(11分)多角度认识物质,能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物质世界。以氧气和二氧化碳为例,回答下列问题:‎ ‎(1)认识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①从宏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元素(选填“元素”“原子”或“分子”,下同)组成。‎ ‎②从微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分子构成。‎ ‎(2)认识物质的性质 ‎①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纳米铁粉在氧气中可自燃生成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Fe+3O2===2Fe2O3。‎ ‎②将蘸有酒精的棉芯点燃后放入烧杯中,向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烧杯中的棉芯自下而上熄灭(如图1所示),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由此可推知的灭火原理是使燃烧物隔绝空气(或氧气)。若使棉芯下半段恢复燃烧,操作方法是将棉芯从烧杯中取出(合理均可)。‎ ‎(3)认识物质的制法 ‎①某同学用软塑料瓶自制气体发生装置,通过捏放瓶身可随时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如图2所示)。若利用该装置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合理均可)。若利用该装置制二氧化碳,无纺布包内药品为大理石(合理均可)(写名称)。‎ ‎②工业上常用液化空气制氧气,该过程发生物理变化(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4)辩证地认识物质 ‎①量变引起质变。例如:碳在充足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CO(或CO和CO2)(写化学式)。‎ ‎②功过相对论。从“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的事实分析,“过”: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等;“功”:使地球气温保持在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范围内(合理均可)(举一例)。‎ 解析:(1)①从宏观上看,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②从微观上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2)①反应物是纳米铁粉和氧气,生成物是氧化铁,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即可写出化学方程式。②烧杯中的棉芯自下而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棉芯下半段不燃烧是因为没与氧气接触,故要想恢复燃烧,可以将棉芯从烧杯中取出,使其与氧气接触。‎ ‎(3)①可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制取氧气,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即可写出化学方程式;制取二氧化碳,使用的固体药品是大理石或石灰石。②工业上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将空气降温加压变成液态,然后蒸发将氮气分离出去,剩下的主要是液态氧气,该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 ‎(4)①碳在充足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②正是因为二氧化碳能导致温室效应,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才提高到目前适合人类生存的温度范围。‎ ‎18.(5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请你用化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社会实践活动小组的同学到敬老院给李奶奶送去鲜花和生日蛋糕,屋内花香四溢,喜气洋洋。请用粒子的观点解释花香四溢的原因:分子在不断运动。点燃生日蜡烛祝愿后,大家一起将蜡烛吹灭,吹灭蜡烛的主要原理是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2)天然水有硬水和软水之分,硬水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3)市场上热销的电动汽车低碳环保,真正实现了节能减排,备受人们青睐。“大丰和”电动汽车在进行铅酸电池充电时,发生的反应为:2PbSO4+2H2OPb+2H2SO4+X,则X的化学式为PbO2。‎ ‎19.(8分)小雪同学发现家里有一瓶无标签的无色液体,她为了探究它是何种物质,做了如下实验:把此液体编号为A,在A中加入黑色粉末B,稍微振荡,在常温下就能迅速产生气体C,且产生了常温下为液体的纯净物D,而B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她把C收集起来,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C的集气瓶中,木条剧烈燃烧。‎ 根据小雪的实验现象,分析A、B、C、D分别是什么物质,写出各物质的名称:‎ A双氧水(或过氧化氢),B二氧化锰,C氧气,D水。‎ 解析:推断题应找突破口,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C的集气瓶中,木条剧烈燃烧,可知C是氧气,B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但能加快A的反应速度,可知B是催化剂,应该是二氧化锰,从而推出其他物质。‎ 三、实验与探究题(共28分)‎ ‎20.(18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利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关气体制取的探究,请你分析并填空。‎ ‎ A     B    C    D   E    F ‎(1)写出图中仪器a、b的名称:a试管,b集气瓶。‎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B,气体收集装置是D。‎ ‎(3)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2KClO32KCl+3O2↑,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A,若用盛满水的F装置收集氧气,应从导管②(选填①或②)通入。‎ ‎(4)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甲烷,则实验室制取并收集甲烷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A、C(写出一种组合)。‎ ‎21.(10分)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在常温下,分别进行研究燃烧条件和研究氧气性质的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NaOH溶液能与CO2发生反应,能吸收CO2。‎ ‎   内容 步骤   ‎ ‎[实验1]研究燃烧条件 ‎[实验2]研究氧气性质 Ⅰ 烧杯中盛有‎80 ℃‎的热水,分别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块白磷,塞紧瓶塞 烧杯中盛有NaOH溶液,燃烧匙中放入木炭,点燃木炭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 Ⅱ 推入适量H2O2溶液 推入适量H2O2溶液 ‎(1)H2O2稀溶液与MnO2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2)实验1中,推入H2O2溶液前,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燃烧匙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烧杯中的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O2接触;‎ 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 ‎(3)实验2中,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助燃性;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先增大后减小。‎ 解析:(1)H2O2稀溶液与MnO2接触时生成水和氧气,反应方程式是:2H2O22H2O+O2↑。(2)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燃烧匙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烧杯中的白磷未燃烧是因为没有与O2接触;推入H2O2溶液后,生成氧气,氧气通过导管进入烧杯,所以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3)实验2中,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助燃性;木炭熄灭后冷却一段时间,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中,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先增大后减小。‎ 四、计算题(共12分)‎ ‎22.(2016·嘉兴模拟)为确定某大理石样品的纯度,某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称取该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O3,杂质不参加反应)加入烧杯中,向其中逐渐加入稀盐酸至完全反应。反应结束后,称量烧杯及其中物质的总质量(溶解的气体忽略不计),有关数据记录如下表。‎ 烧杯 大理石 稀盐酸 反应后烧杯及其中物质总质量 质量/g ‎90‎ ‎8.5‎ ‎50‎ ‎145.2‎ ‎(1)实验中判断碳酸钙已经完全反应的方法是继续滴入稀盐酸,观察到不再产生气泡。‎ ‎(2)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为‎3.3克,请计算该大理石样品的纯度。(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解:设‎8.5克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3.3 g = x==‎‎7.5 g 大理石样品的纯度=×100%≈88.2%‎ 答:该大理石样品的纯度约为88.2%。‎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