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一、基础(24 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 分)
(1)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庭中有奇树》)(1 分)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2 分)
(3)《赠从弟(其二)》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
凛然的语句是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2 分)
(4)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刘桢《赠从弟(其二)》](1 分)
(5)请把曹植的《梁甫行》默写完整。(4 分)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 分)
(1)动作疾如流星,又 xiāo sǎ(潇洒)自如,1.7 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
(2)辽宁舰官兵 xián shú(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3)还没等观众从 yǎn huā liáo luàn(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
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
(4)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yī sī bù ɡǒu(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
查。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3 分)
A.影片的主题歌曲由一位歌坛新秀主唱。
B.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大的建树,只要你善于发掘快乐,再平凡的工作也是有意义
的。
C.老师在课堂上讲得惊心动魄,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D.三十多年前,战士们在戈壁滩白手起家,建起了我国的火箭发射基地。
【解析】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用在课堂上不合语境。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C)(3 分)
A.书籍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读书不但可以提升自我,而且能够增长知识。(将
“可以提升自我”和“能够增长知识”互换位置)
B.通过后天的超乎常人想象的艰苦训练和磨砺,使浙江卫视《最强大脑》节目的某些
选手的记忆技能发生了改变。(去掉“通过”或“使”)
C.随地吐痰,是衡量一个市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在“随地吐痰”之前加上“不”)
D.广州是个国际化都市,请市民自觉保护城市秩序,爱护城市环境。(把“保护”改成
“维护”)
【解析】在“随地吐痰”前面加上“是否”。
5.(原创题)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4 分)
2018 年 4 月 23 日是世界读书日,珠海市图书馆发起了名为“书香传递 爱满珠海”大
型公益行动,以公益活动普及阅读文化,引发全民阅读的热潮。
活动现场,李先生刚好领到一张工作人员派发的书愿卡,他准备换一本《中国简史》。
“很早就想买本了解中国历史的书,可以用书愿卡免费换一本,真是太开心了。”李先
生表示,通过书愿卡,再把书本传递给其他人,这样不仅自己学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
深,还可以把书香一路传递下去,意义非凡。
“未来,这样的书愿卡还将走出珠海,走向广东省乃至全国。”承办单位总经理刘春景2
表示,这次公益行动的书愿卡,传递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且是帮助广大市民完成美好阅读
心愿的爱心之卡,它将传播全民阅读的大爱精神,点亮美丽珠海书香之城的阅读之灯。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 30 字)
珠海举办“书香传递_爱满珠海”大型公益行动,发放书愿卡传递书香。
(2)根据材料内容,以“书”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食粮,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二、阅读(46 分)
(一)三峡(10 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3 分)
(1)夏水襄陵(升到高处) (2)虽乘奔御风(驾驶) (3)属引凄异(连接)
7.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 分)
A.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奇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B.“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
C.文章用“寒”“肃”“凄”“哀”这些词,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
来。
D.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解析】本文写四时景色按夏、春冬、秋的顺序。
(二)游沙湖(9 分)
黄州①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②田,得疾。闻麻桥人庞
安常③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
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
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①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市。②相:察看。③庞安常:当时有名的医生,医道
高,写了不少医学著作。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3 分)
A.遂往求疗/遂反溯流逆上矣 B.余以手为口/阅十余岁
C.疾愈/不以疾也 D.谁道人生无再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析】A 项,于是;B 项,我/多;C 项,病/快;D 项,年轻/缺少。
10.请用四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 分)3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11.本文通过叙事、写景、抒情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3 分)
体现了作者开朗诙谐、活泼风趣、乐观自信、超然洒脱的生活态度。
【参考译文】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师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
去那里察看田地,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
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慧过人,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深刻了解别人
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把手当作嘴巴,你把眼当作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
人。”
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那里有个王羲之
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当天,(我们)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
(三)(10 分)
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
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
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
洒自如,1.7 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
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
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
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5136”,让几位裁判亮
出了 9.5 分的高分。
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
“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12.任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示例一:修辞角度: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吕伟的身体比作“敦煌壁画中凌空
翔舞的‘飞天’”,写出了吕伟跳水姿势的优美绝伦。示例二:用词角度:一个“托”字犹如
“定格”,静静停留在空中,写出了吕伟跳水时的从容不迫。
13.文中写外国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以及一个印度观众“了不起,
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这些有什么作用?(3 分)
将整个特写推向高潮,也从侧面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凸显出来。
14.下列关于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3 分)
A.这是一篇出神入化的人物特写,把吕伟的高难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
描摹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
B.这篇特写没有写整个紧张曲折的过程,没有写赢得金牌后五星红旗如何在赛场上冉
冉升起,也没有写她平时怎样刻苦练功终于今日为国争得荣誉,但是中国健儿的拼搏精神却
在这短短几百字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C.本文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从“轻轻一蹬”到“凌空翔舞”,
由“疾如流星”到“插进碧波之中”,跳水姑娘轻盈似箭,潇洒自如的身姿就让人尽收眼底。4
D.文章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
的对比;一个“托”字犹如“定格”在空中,与“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反差,以动衬静,增
强作品的可读性。
【解析】“以动衬静”应为“以静衬动”。
(四)卖花婆婆(17 分)
林紫
①雨不紧不慢不大不小地下着,这是江南特有的黄梅天,把整个城市下成了个水世界。
②正是清晨上班时分,车水马龙。人行道上游走着红伞绿伞花伞,远远望去,如飘着一
朵朵水汪汪的红蘑菇绿蘑菇花蘑菇。
③我眯起眼迎着风卷起的水雾匆匆步行赶往单位,走到华鑫大酒店门前时,一声苍凉的
呢喃从对面传来,抬眼望去,前方拐弯处闪出一位老年女丐,瘦小的身子披了一件补丁摞补
丁的雨衣,花白的乱发从雨帽中披散开,一张核桃般风干的脸,左手端着个盘子,右手拄着
根拐杖在风雨中蹒跚。
④我心中好一阵怜惜:这位老妪怕有七十多岁了吧?她的儿孙呢?她的家呢?遭遇了什
么厄运令她在老迈之年孤苦伶仃沿街乞讨?我并不富有,但我总是无法从可怜的残疾人和老
丐眼巴巴的目光下漠然走开。我赶紧打开钱包,摸出一张五元的票子捏在手中,我希望这点
钱能给老妪带来一餐饱饭一丝温暖。
⑤老妪颤颤巍巍走近了。混浊的老眼企盼着我,将盘子托起。
⑥“妹子,要白兰花不?”
⑦一股浓郁的花香袭来,掀开湿湿的白纱布,盘子里整整齐齐码了一堆洁白的白兰花,
用细铁丝挽了个扣,一头插一朵。长长的花瓣伸展着,闪着冰肌玉肤之光泽,像极了少女翘
起的“兰花指”。
⑧原来是位卖花的婆婆,我暗笑自己什么眼神。
⑨“妹子,带一对白兰花吧,香一日哩。”老婆婆将拐杖扔下,拿起一对白兰花举到我
眼前,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里都是意味深长的笑。
⑩枯藤般黑瘦的手,举着一对水灵灵的“兰花指”,这巨大的反差闪电般爆裂出一种蕴
含深意的美,诉说着衰败与新生、一瞬与永恒的千古命题。
⑪有俊男靓女从我们身边擦过,他们心事重重步履匆匆,没有人肯拿出一分钟来解读
这幅经典的画面。我顿生唏嘘之感:昔日那些轻盈的卖花姑娘呢?那一串串风铃般脆生生的
叫卖声呢?莫非文明发展到今天,人非要老得不成样子了,才分外珍惜大自然天成的美丽和
芬芳,用苍凉的呢喃劝世人与之共享么?
⑫“带一对吧,妹子。不贵哩,三角钱。”老婆婆很想做成一笔生意。
⑬“卖一对花,您老人家赚多少?”我接过白兰花挂在胸襟衣扣上。
⑭“五分钱。”
⑮五分钱!现在一个角币掉在地上人都懒得弯腰捡。我看着这位衣着寒酸的老人,将
五元钱塞到她手里说:“婆婆拿好,不用找了。”
⑯老婆婆幽幽看了我一眼,笑得更欢了。
⑰“难得妹子惜老怜贫,我是在卖花,不是乞讨,怎好不找钱呢?”她说着从衣襟里
掏出一个旧布包,一五一十找了一把零票子放到我手上,笑眯眯地说:“意外之财得不得,
挣来的饭吃得心安。”
⑱老婆婆拾起拐杖,一步一点朝前走去,车轮轰鸣中又响起了苍凉的叫卖声:白兰
花……
⑲回望老人佝偻的背影,羞愧加感动潮水般漫过我的身心,当一些寡廉鲜耻者在灯红
酒绿中追名逐利之际,这位贫寒的卖花婆婆却用她的辛劳诠释了什么叫尊严。(原文载于《珠5
海特区报》,有删改)
15.请根据文中“我”对卖花婆婆的态度、情感变化过程,完成下面括号内容的填写(括
号中填一个词语即可)。(4 分)
(怜惜〈或:同情〉)→羞愧、感动→(尊重〈或:敬意〉)
16.第⑪段为何写有俊男靓女心事重重从“我们”身边擦过?(4 分)
写俊男靓女心事重重是与老婆婆的笑形成了对比,并引出思考:人是否要到老了,才能
学会珍惜。突出老婆婆对大自然天成美丽的珍爱,对生活的热爱。
17.联系上下文,品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 分)
(1)老婆婆将拐杖扔下,拿起一对白兰花举到我眼前,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里都是意味深
长的笑。
外貌、神态的细节描写。以困顿中的笑容(强烈反差),来表现老婆婆对兰花的珍爱,对
大自然天成的美丽与芬芳的分外珍惜,衬托其贫困中的乐观(对生活的热爱)。
(2)回望老人佝偻的背影,羞愧加感动潮水般漫过我的身心。
“漫”原指水的蔓延滋生,这里是指羞愧和感动如潮水一般滋生,突出速度之快,数量
之多,内心被羞愧与感动占据。侧面突出老婆婆珍惜大自然天成的美丽与芬芳与用她的辛劳
诠释尊严的举动令人敬佩。
18.文章结尾说,“当一些寡廉鲜耻者在灯红酒绿中追名逐利之际,这位贫寒的卖花婆
婆却用她的辛劳诠释了什么叫尊严”。请结合全文分析这表露出“我”的什么情感、愿望。(5
分)
对比那些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的人,贫寒的卖花婆婆雨晨卖花,自力更生,以劳动换取所
得,自强自尊的行为,让“我”感动,心生敬佩;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像卖花婆婆一样热爱生
活,用自己的劳动去诠释尊严。
三、写作(50 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活就是一次次的相遇,一场场的别离。其实在成长的路上,总有些东西一直
陪伴着你,支撑着你,给你启迪,给你鼓励:也许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眼神;也
许是一束温暖的阳光,一棵无名的小草……
请以《________一直都在》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提示: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
名;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⑤字数不少于 600 字。
附加题(10 分)
一天午夜,我登上了一列破败不堪的火车,身上有点不舒服,可是心里却非常兴奋。我
所以兴奋,是因为摆在我面前的这次旅行是要去探索一个跟紫禁城的中世纪壮丽豪华在时间
上相隔千百年、空间上相距千百里的地方:我是到“红色中国”去。我所以“有点不舒服”,
是因为我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用微生物的眼睛来看一下我的血液,就可
以发现一支令人毛骨悚然的队伍,在我的臂部腿部注射了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
疫的病菌。这五种病在当时的西北都是流行病。此外,最近还流传着令人吃惊的消息,说淋
巴腺鼠疫正在陕西省蔓延开来,陕西省是地球上少数几处流行这种风土病的地方之一。
而我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西安府。这个地方有“西方平安”的意思,是陕西省的省会,
要从北京向西南坐两天两夜劳累的火车,才能到达陇海路西端的这个终点站。我的计划是从
那里向北走,进入位于大西北中心的苏区。在西安府以北大约一百五十英里的一个市镇——
洛川,当时是陕西红区的起点。洛川以北的地区,除了公路干线两旁的几个狭长地段以及下
文将要提到的几个地点外,已经全部染红了。大致说来,陕西红军控制的地区南到洛川,北
到长城;东、西两边都以黄河为界。那条宽阔的浊流从西藏边缘往北流经甘肃和宁夏,在长6
城北面进入内蒙古的绥远省,经后曲曲折折地向东流行许多英里,又折而向南,穿过长城而
构成陕西、山西两省的分界线。
当时苏维埃活动的地方,就在中国这条最容易闹灾的河流的这个大河套里——陕西北部、
甘肃东北部和宁夏东南部。这个区域同中国诞生地的最初疆界差不多相符,真可谓历史的巧
合。数千年前,中国人当初就是在这一带形成统一的民族的。
1.《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由于当时所处的环境,中译本用了《西行漫
记》这个书名。(4 分)
2.在“去西安的慢车”中作者登上了一列破败不堪的火车,为什么作者会觉得身上不
舒服但是却又非常的兴奋?(3 分)
之所以不舒服,是因为他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之所以兴奋,是因为
摆在作者面前的这次旅行是要去探索“红色中国”。
3.联系原著,谈谈斯诺是带着哪些未获解答的问题前往“红色中国”的。(至少三个)(3
分)
中国的红军是不是一批自觉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这些战士战斗那么长久,那么顽强,那么勇敢,他们的领导人是谁?中国的苏维埃是怎样的?
农民支持它吗?如果不支持,那么是什么力量维系住它的?共产党在他们的权利已经巩固的
地区实行“社会主义”达到什么程度?为什么红军没有攻占大城市?他们是怎样组织经济
的?公共卫生、娱乐、教育和“红色文化”又是怎样的?红军的兵力有多少?中国共产主义
运动的军事和政治前景如何?它在世界政治上会引起什么变化?中国共产党倡议在中国建
立“民族统一战线”,停止内战,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写出任意三个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