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一、基础(24 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 分)
(1)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欧阳修《采桑子》)(1 分)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朱敦儒《相见欢》)(2 分)
(3)晏殊在《浣溪沙》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怅惋之情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
识燕归来。(2 分)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1 分)
(5)请把李清照的《如梦令》默写完整。(4 分)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 分)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pán shān(蹒跚)地走到铁
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2)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 jué jiàng(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3)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 qián zī àn zhǎng(潜
滋暗长)了——“单调”!
(4)若不是 miào shǒu ǒu dé(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3 分)
A.他在塑造历史人物形象时,并不刻意地去追求外在形象的精确与酷似,而是重视情
感的感受与体验。
B.有了高铁,南来北往的游客,可以相约“赏樱”好时光,共赏落英缤纷,一起接受
大自然的馈赠。
C.每遇烦恼,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躺在草地上,任清风拂面,希望自己也能化作一阵风,
在天空中自由地俯仰生姿。
D.平凡生活中,常有一些情感不能自已,令我们微笑着俯下身去,细细清点飞珠溅玉
般的回忆,诉说对生命的感激。
【解析】俯仰生姿:意思是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3 分)
A.雾霾天气不仅大大影响了城市的空气质量,也加大了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把“也”
改为“而且”)
B.中考和高考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的试卷酌情扣分。(在句末添加“的方法”)
C.进入初中后,他一直始终参加书法班的学习。(删掉“始终”)
D.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自觉培养处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将“处理”和“发现”
调换位置)
【解析】搭配不当,把“加大”改为“加剧”。
5.请根据我国传统节日的特点,在横线上续写两个句子。(4 分)
好传统我们代代传承。春节,我们贴福舞狮共贺新禧;清明,我们踏青祭祖缅怀先人;
端午,我们吃粽赛舟力争上游;中秋,我们吃饼赏月共享天伦;重阳,我们登高祈福长寿延
年。
二、阅读(46 分)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 分)2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 分)
(1)行拂乱其所为(做事) (2)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国外)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
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8.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3 分)
A.从文章结构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全文先后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C.全文按照“提出观点——展开论证——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写作的。
D.“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强调的是艰苦环境对
人的磨炼。
(二)金壶丹书(9 分)
景公游于纪①。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
“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鱢②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
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
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③;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纪:一个诸侯国。②鱢(sāo):鱼腥味。③闾:街巷。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3 分)
A.乃发视之/舜发于畎亩之中 B.食鱼无反/窥谷忘反
C.如若言/孰若孤 D.勿乘驽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析】A 项,打开/被任用;B 项,同“翻”/同“返”,返回;C 项,代词,这样/比
得上;D 项,不要。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 分)
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
11.文中景公和晏子对“食鱼无反”“勿乘驽马”的理解截然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
因是什么?(3 分)
景公只考虑自身的享受和需要,而晏子考虑的则是国家大事。
【参考译文】齐景公在原纪国的土地上游历时,捡到一个金壶,于是打开来看,里面有
一张用朱砂写的字条,(上面)写着:“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不要乘坐劣马。”景公
说:“有道理!就像这所说的!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是因为不喜欢它的腥味;不乘
坐劣马,是不喜欢它走不了远路。”晏子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
吃,是说不要用尽老百姓的力气。不要乘坐劣马,是说不要让没有才能的人在国君身边。”
齐景公说:“纪国有这样深刻的言语,为什么会亡国呢?”晏子回答说:“有这样的言语也
会亡国。我听说:君子有治理国家的好策略,一定会公告于天下;纪国有这样的言语,却藏3
在金壶里,不亡国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三)(10 分)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
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
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
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
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
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
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
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
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
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
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
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
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
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
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2.这两段写父亲送别“我”的情景,其中写了父亲的以下行为:(3 分)
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定椅子→嘱咐“我”路上小心→嘱托茶房→穿过铁道(爬过月台)→
买橘子→告别离去
13.“我”看到父亲艰难地爬上月台的样子,“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
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说说作者此时此刻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感受。(4 分)
“我”此时百感交集,理解、愧疚、感激、担忧等,“我赶紧拭干了泪”是怕父亲见“我”
这样而担心。“怕别人看到”是因为自己觉得自己是男子汉,不应该轻易流泪。
14.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3 分)
A.“扑扑衣上的泥土”是因为刚才爬月台时蹭了一身土,父亲喜欢洁净,所以扑扑身上
的泥土以后心里就轻松了。
B.“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轻松”是因为买的橘子并不太重,父亲在暗示
儿子自己并不累,是父亲一片爱子之心的自然流露。
C.“泥土”表明当时的环境很脏,“轻松”是说父亲能给儿子买来橘子而感到心满意足,
同时在暗示儿子自己并不累。
D.“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轻松”说明不是真轻松,是说父亲为能给儿子
买来橘子而感到内心满足,是父亲一片爱子之心的自然流露。
(四)麦与镰的季节(17 分)
屈绍龙
①时光,以镰刀的脚步,一步一步走近。阳光的移动,河水的流逝,月亮的圆缺,燕去
雁归,土地在河水中移动,这就是时间的脚步。在收割着地面的一切,不知不觉间,夏季来
了。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
②立夏过后,扬花的麦子,总是羞涩地将两点花瓣儿挂在穗头,麦地里就多了一层淡雅
的粉白。粉白不起眼,只是很温情,像乡村的少女,匆匆赶路,总是散着一绺头发,低着眉,
红着脸,青春的气息,舒畅而又细腻。4
③麦子是土地的女儿,也是养育乡村的母亲。就像乡村的女孩儿有一天也会感到受孕的
幸福,以生命创造生命,在痛苦的幸福中祈福。
④初夏,楝子花开,是麦子逐渐成熟的标志。羽状的复叶是苦的,粗糙的树皮是苦的,
椭圆的果实是苦的,深埋的根须也是苦的,苦心的苦楝树,淡紫色的小花朵浓郁地开满整个
灌浆时节,一种独特的苦香四处弥漫。麦子的成熟,是和石榴花开相应和的,饱满的麦粒,
堆满我们的院落,火红的花朵,摇曳在我们的每一段岁月。岁月,让人的感情发生着变化,
就像葡萄在时间的催化下变成美酒一样,浓郁芳香醉人。
⑤我曾在柔和的春夜漫步田间,微朦的月光下,小麦,在风中摇曳,显示出努力生长的
模样,土地是软绵绵的,踏上去有一种舒服的感觉,新翻的泥土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气息,与
小麦散发的清香味糅合在一起,有一种给人向上的力量的感觉。月光如水,静静地泻在田野
作物的叶面之上,像洁白的乳汁。作物在春的时节,努力地拔节生长,似乎能听到生长的声
音,一种向上的音响。
⑥麦子是温柔的女子,在召唤阳刚的镰刀。初夏时节,麦子成了待阁的少女。
⑦我手握镰刀,弯腰低头,向麦子致敬。或许是她们太矮小,不,是她们太牵挂母亲。
我只好蹲下,与她们近距离接触。我再一次对她们感念,我单膝跪下,进一步向她们致敬。
⑧一分神,手指被锋利的镰刀轻轻划破,殷红的血液,在光洁的镰刀上留下斑斑痕迹。
不知是麦子柔弱,还是土壤疏松,镰刀时而割断麦子,时而又将麦子连根拔起,麦芒刺伤我
的手指和手背,隐隐作痛。
⑨远方的养牛院子里,牛的尾巴在不停地摇摆,驱赶着身边的蚊蝇,姿态很甜美,旋律
也很优雅。或许,牛儿们知道麦子成熟,收割后,被轧扁的麦秸是它们最好的食粮,麦田就
是它们天然的谷场和食料厂。
⑩有些植物追求肥沃,有些植物则追求空间,而麦子,是既追求肥沃,又追求空间的农
作物。当冬日万物沉睡时,麦子则在广袤的土地之上苏醒,绿色在田野间镶上了边框,她们
是那么纤细,是那么弱小,是那么新绿。此刻面对金色麦田,她们过往的绿色身影,在我们
的眼前不停地晃动。绿色,是最感人,最有情的。她们不像红色那样热,不像蓝色那样冷,
她们柔和美好,给人安慰,使人安静,叫人思索。
⑪手指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使她们显得更加美好柔和,给人安慰,给人
安静,让人增添无限的思索……(选自 2017 年第 5 期《散文选刊》有删节)
15.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3 分)
扬花的麦子 成熟的麦子 ①春夜小麦 收割麦子 赞美麦子
温情 ②饱满 努力生长 牵挂母亲
③既追求肥沃,又
追求空间(柔和美
好)
16.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6 分)
(1)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小麦不断成长、逐渐成熟的情态。
(2)我只好蹲下,与她们近距离接触。我再一次对她们感念,我单膝跪下,进一步向她
们致敬。
收割小麦的动作描写,“蹲下”“单膝跪下”这两个带有递进关系的动作,充分表现了
“我”对小麦虔诚的“感念”与“致敬”。
17.请谈谈你对“手指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使她们显得更加美好柔和,给
人安慰,给人安静,让人增添无限的思索……”一句的理解。(4 分)
“手指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是对小麦的真挚感恩,并使小麦显得更加美5
好柔和。因为敬畏与感恩,更加能够感受到小麦赠予的“安慰”与“安静”,并增加对自然
生命的深刻思考。
18.第④段写麦子成熟季节时,还写到了楝子花开和石榴花开,有何作用?(4 分)
写“楝子花开”衬托小麦“灌浆时节”的艰苦。写“石榴花开”衬托小麦成熟后丰收的
喜悦。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旨,升华了文章情感。
三、写作(50 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青春无限美好,有追求有梦想,但也有叛逆、迷惘、冲动、鲁莽……回首往事,你是否
为曾经的不谙世事感到后悔、自责、愧疚……
请以《我不该这样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填写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有真情实感,内容具体;④字数
不少于 600 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附加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看起来,螳螂的这个精心安排设计的作战计划是完全成功的。那个开始天不怕、地不怕
的小蝗虫果然中了螳螂的妙计,真的是把它当成什么凶猛的怪物了。当蝗虫看到螳螂的这副
奇怪的样子以后,当时就有些吓呆了,紧紧地注视着面前的这个怪里怪气的家伙,一动也不
动,在没有弄清来者是谁之前,它是不敢轻易地向对方发起什么攻势的。这样一来,一向擅
于蹦来跳去的蝗虫,现在,竟然一下子不知所措了,甚至连马上跳起来逃跑也想不起来了。
已经慌了神儿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儿忘到脑后去了。可怜的小蝗
虫害怕极了,怯生生地伏在原地,不敢发出半点声响。生怕稍不留神,便会命丧黄泉,在它
最害怕的时候,它甚至莫明其妙地向前移动,靠近了螳螂。它居然如此的恐慌,到了自己要
去送死的地步。看来螳螂的心理战术是完全成功了。
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
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
地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魔
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
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1.本文选自《昆虫记》,选段主要记叙了螳螂捕食的情景。(2 分)
2.你知道螳螂“精心安排设计的作战计划”是什么吗?请写下来。(4 分)
螳螂摆出奇怪的姿态,让蝗虫过于害怕,甚至往前移动到螳螂可以攻击到它的范围以内,
螳螂就毫不客气地,用自己的“掌”击打蝗虫,再用两条锯子用力把它压紧。
3.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螳螂的习性。(4 分)
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例如:当蝗虫看到螳螂的这副奇怪的样子以后,
当时就有些吓呆了,紧紧地注视着面前的这个怪里怪气的家伙,一动也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