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市2019届高三历史9月调研试题(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山东青岛市2019届高三历史9月调研试题(附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8年9月青岛市高三期初调研检测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是故天子、诸侯虽无大宗之名,而有大宗之实。”这说明 A. 天子是天下之大宗 B. 诸侯在本国是大宗 C. 天子诸侯均行宗法 D. 诸侯冲击天子地位 ‎【答案】‎ ‎【解析】‎ ‎【详解】从材料“天子、诸侯……有大宗之实”中可以分析出,无论天子还是诸侯都有“大宗之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推行宗法制,故C项正确;AB项包含在C项之中;宗法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天子的地位,故D项错误。‎ ‎2.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A. 图1字体在《史记》中有过详实记载 B. 图2字体是研究先秦历史的珍贵资料 C. 图3字体整齐稳定,平衡对称 D. 图4、5字体唐朝才开始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篇《殷本纪》,详细记载了商王朝的世系和历史;民国时期学者王国维对甲骨卜辞中所见的商代诸先王、先公,对照《史记》记载作了详细的考证,证实了《史记》中《殷本纪》的可信性;《史记》没有关于甲骨文的记载,排除A。金文是西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可以作为研究西周时期历史资料,B项正确。字体整齐稳定,平衡对称是隶书的特点,不是小篆的特点,排除C。楷书是汉末、三国时期出现,排除D。‎ ‎3.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时,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取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A. 中外朝制度制约了君主专制制度 B. 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C. 君权与相权斗争导致了政局动荡 D. 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时,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哀帝、平帝时期,宦官、外戚把持国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下降,D项正确。中外朝制度是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与材料不符,排除A。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灭亡的根源,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宦官、外戚把持国政,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时,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结合汉代君主专制的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4.《梦梁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这反映出当时 A. 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 B. 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 C. 发达的外贸促进了大众消费 D. 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南宋临安饮食种类丰富,反映了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B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与材料强调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的信息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外贸的信息,而是强调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的信息,而是强调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排除D。‎ ‎5.从左图到右图,反映出 A. 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B. 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 C. 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D. 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 ‎【答案】‎ ‎【解析】‎ ‎【详解】图一反映的是宋朝理学的发展,图二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了传统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图二,排除;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是在唐宋时期,不符合图二,故B项排除;两幅图都是儒学的发展,都没有体现出近代 民主思想,故D项排除。‎ ‎6.明末《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 经营更趋市场化 B. 减少犁耕依赖 C. 生产日趋专业化 D. 注重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末年江南地区农村家庭投资结构主要是工具、播种、肥料、灌溉等,说明家庭的投资主要应用于土地,目的就是提高产量,是精耕细作的表现,D项正确。明朝末期的江南地区,农副业经营仍然是小农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排除A。明末农村耕作方式依然是铁犁牛耕,并未减少对铁犁牛耕的依赖,排除B。生产专业化是指围绕某种农产品的生产培育,将种、养、加过程和产、供、销环节联为一体的专业生产经营系列;与材料强调明末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不符,排除C。‎ ‎7.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都 A. 以天下为己任 B. 抨击君主专制 C. 提倡民主法治 D. 反对宋明理学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两位思想家认为学习的目的是要“明道”“救世”“扶危定倾之心”,他们的思想都体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反对君主专制,而是强调他们主张求学应以天下为己任,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民主法治,而是强调求学应以天下为己任,排除C。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思想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但材料没有涉及他们反对宋明理学,而是强调求学应以天下为己任,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明道”“救世”“扶危定倾之心”等,结合明清进步思潮的内容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8.在古代雅典,一个没有公民权的自由人或外邦人可以十分富有,可以购置房产,却不能购置地产。这一现象 A.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B. 加剧阶级矛盾导致城邦混乱 C. 利于解决平民债务负担 D. 强化了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自由人和外邦人不能购买地产,是因为他们不是城邦公民;在古代社会,土地作为重要的农业经济来源,往往会同其所有者的经济权利乃至政治权利有着密切的关系,故这一现象会增强雅典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繁荣的信息,而是强调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阶级矛盾的信息,而是强调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排除B。材料不涉及平民债务信息,而是强调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排除C。‎ ‎9. “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这段话表明( )‎ A. 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B. 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 C. 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富有自然法的精神 D. 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的主旨是罗马法中对于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原先有严格的限制,但随着罗马的发展,妇女的财产继承权突破了限制,越来越大。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法律有漏洞可钻,说明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是不够严密的。A项说法错误,那时女子地位与男子相比,还远远称不上“平等”。C材料表达的意思是妇女利用漏洞获继承财产,这种继承本身不符合公民法的本意,只是钻了程序的漏洞。D项表述错误。妇女开始占有大宗财产是在“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之后,即罗马帝国时期,主要体现了“万民法”的灵活性。‎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10.“佛山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食以千万计。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此现象反映了 A.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C. 小农经济在不断解体 D. 闭关锁国政策已破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洋针的传入导致了中国古代传统手工业的衰落,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B项正确。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与材料强调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导致中国传统手工业的衰落不符,排除A。小农经济解体的标志是男不耕,女不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实际上宣告闭关锁国政策破产,与材料不符,排除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结合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冲击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11.“屈原有其人乎?主流观点认为:“屈原确实存在”的,依据之一是《史记原列传》中的记载。到了民国,以胡适为代表抛出了一个倾覆性的观点:“离骚非屈原所作,屈原这个人本就不存在。”依据是西汉之前并无关于屈原的文献记载。针对这一争鸣 A. 主流观点错误,单一文献,孤证不立 B. 屈原的存在与否,有待考古发掘印证 C. 胡适观点还须商榷,所持依据不够充分 D. 司马迁离屈原时代较近,记载比较可靠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胡适依据“西汉之前并无关于屈原的文献记载”得出屈原本不存在的观点,这一观点所持依据不够充分,况且从战国到汉代初年,战乱频繁,大量历史资料的损毁,没有找到屈原的记载非常正常;故C项正确。主流观点不一定错误,针对这一争论,只有多方搜集史料,多方面论证才可以,排除A。考古发掘并不是解决这争论的唯一办法,有些史料历经岁月冲刷,可能已经不存在,排除B。D项说法错误,史料与时间远近关系不大,排除。‎ ‎12.“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 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代理人 B. 社会结构未分化组合 C. 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 D. 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受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在这种经济之下,封建专制的观念根深蒂固,才会形成“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故D项正确。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代理人是客观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说明社会结构已经分化组合,排除B。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也是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所导致的,故C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 ‎13.“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结合相关史实解读这番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亚非拉地区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C. 进一步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D. 各大洲之间的经济交流已经取代了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大洲的商业联系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扩大了市场,使世界各大洲的商业联系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项正确。A项是殖民主义扩张之后带来的影响,但材料强调的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排除。C项是从科学的角度论证,但材料强调的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排除。经济交流并不能取代战争,排除D。‎ ‎14.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据此,对英国政治制度表述最准确的是 A. 确立议会权力的至高无上 B. 代议制最终完善的标志 C. 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D. 责任内阁制特点的体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首相从受到议会弹劾而下台到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而继续任职,表明议会的权力也受到了制约,反映了责任内阁不断发展和完善,材料现象是责任内阁制特点的体现,故排除A,D项正确。英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是不断发展完善,B项中“最终完善”的说法错误,排除。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与材料不符,排除C。‎ ‎15.在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过程中,“美利坚的缔造者们对欧洲的分权学说进行了改造和创新,提出了‘立体分权’的理念思想”。这种理念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于 A. 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间实行联邦制 B. 规定司法权应该独立于行政权之外 C. 确立三权间互相独立、监督的原则 D. 构建中央政府三权分立的权力结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提出了‘立体分权’的理念思想”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的联邦制国家结构,中央和政府之间的分权制衡是一种创举,A项正确。司法与行政的独立,是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内容,并不是美国宪法创新的体现,排除B。三权分立分权制衡是法国启蒙思想的内容,美国只是把它变成了现实,并不是美国宪法创新的体现,排除C。中央政府三权分立的权力结构是孟德斯鸠的观念,并不是美国宪法的创新之处,排除D。‎ ‎16.“今日翊赞宏图,有不当置西人之事为而弗取也。是道德纲常者,体也;兼及西人事为者,用也。必体用皆备,而后可备国家器使,此尤今之所不可不知者也。”材料意在说明 A. “中体西用”是治国之策 B. 西方的政治制度远不及中国 C. 向西方学习要结合国情 D. 选择性引进西方科技很重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是道德纲常者,体也;兼及西人事为者,用也”、“必体用皆备,而后可备国家器使”可知强调“中体西用”是治国之策,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无法推断出西方的政治制度远不及中国,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向西方学习要结合本国国情,而是强调“中体西用”是治国之策,排除C。材料强调了“中体西用”的重要性,但并未谈及引进西方科技的方式和方法问题,无法推断出选择性引进西方科技很重要,排除D。‎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是道德纲常者,体也;兼及西人事为者,用也”“必体用皆备,而后可备国家器使”,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中体西用的史实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7.1912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完全把中医排除在医学教育系统之外。1929年2月,国民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轰动一时的“废止中医案”,后因中医界强烈反对,蒋介石下达批谕撤销。上述材料表明 A. 新文化运动导致中国文化转型 B. 政权更迭导致中医发展举步维艰 C. 中医面临近代社会变革的挑战 D. 中西融合因文化冲突而难以奏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北洋政府到南京国民党统治初期,‎ 制造各种障碍阻止中医的发展,甚至用行政手段消灭中医,反映了中医面临近代社会变革的挑战,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是强调中医面临近代社会变革的挑战,排除A。中医发展举步维艰与政府政策有关,并不是政权更迭导致中医发展举步维艰,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而是强调中医面临近代社会变革的挑战,排除D。‎ ‎18.陈独秀明确表示,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只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思想。胡适晚年一再指出,他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这反映新文化运动 A. 观点对立导致思想混乱 B. 继承传统并且大力发扬儒学 C. 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 D. 打着孔子旗号进行托古改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胡适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说明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陈独秀和胡适辩证、全面地看待文化传统,不是观点对立,排除A。材料强调陈独秀和胡适批判传统文化但不否定传统,并非只是继承和发扬,排除B。打着孔子旗号托古改制是康有为,并不是陈独秀和胡适,排除D。‎ ‎19.电话之父贝尔于1877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爱迪生发明电灯后创立自己的电器公司;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发明汽油动力车,次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制造出第一架飞机,1909年创办莱特飞机公司;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拥有100家工厂……从此类现象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经济利益的驱动是科技进步的力量源泉 B. 大力投资重化工业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 C. 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D. 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事例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的速度加快,科技与生产的结合程度越来越紧密,体现了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D项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经济利益的驱动的问题,而是强调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排除A。“电话公司”并不属于重化工业,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投资重化工业成为社会潮流,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而不是经济发展促进科技进步,排除C。‎ ‎20.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宣言中提出:“全中国工农兵士劳苦民众必须……一致反对日本强暴占领东三省,变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战争,为拥护苏维埃中国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战争,以解放中国。”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B. 主张民族与民主革命同步 C. 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已制定了全面的抗战路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31年”“一致反对日本强暴占领东三省,变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战争,为拥护苏维埃中国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战争”等信息可知中共确立既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方针,主张民族与民主革命同步,故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是在华北事变后,与材料不符,排除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于1937年9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在1937年的洛川会议,中共制定了全面的抗战路线,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这属于备考重点。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全民参战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从‎2017年1月10日起,在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中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取代以往的“八年抗战”说,“十四年抗战”凸显了抗日战争的民族性、长久性、完整性。‎ ‎21.1921年,苏俄政府规定:凡雇佣工人20名以下的小企业,不论是否已被国家接管,一律归还业主或者出租。到1922年底,私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8.5%。据此可知苏俄 A. 改变了十月革命的奋斗目标 B. 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C. 资本家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D. 大力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有限度的恢复资本主义,即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生产,这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B 项正确。十月革命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并非改变奋斗目标,只是为了适应生产发展而调整经济政策,排除A。虽然私营企业占了全国企业总数的绝大部分,但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推行的,排除C。材料是指实施新经济政策,它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调整的措施,排除D。‎ ‎22.1947年,美国副国务卿强调:“除非欧洲的各个部分在一个和谐的整体中协调一致,否则欧洲复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取得欧洲经济及军事的协调乃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这说明 A. 欧洲统一符合美国利益 B. 美国马歇尔计划顺利实施 C. 欧洲市场威胁美国霸权 D. 美国创建北约以对抗苏联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除非欧洲的各个部分在一个和谐的整体中协调一致”可知是指西欧国家的联合;由材料“因而取得欧洲经济及军事的协调乃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可知美国对西欧联合的态度;故可知西欧联合有利于美国的冷战政策,符合美国的利益,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马歇尔计划的信息,而是强调欧洲统一符合美国利益,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欧洲市场威胁美国霸权的信息,而是强调欧洲统一符合美国利益,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北约组织,也没有涉及对抗苏联的信息,而是强调欧洲统一符合美国利益,排除D。‎ ‎23.美国近年来披露的档案证实:“在朝鲜战场上,苏联没有出动一兵一卒,但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制定却一直受苏联的牵制和制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使其最终放弃动用核武器,并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全境的企图。”这反映出 A. “冷战”中伴有“热战”‎ B. 社会主义阵营的优势非常明显 C. 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D. 苏联曾对美国构成实质性威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但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制定却一直受苏联的牵制和制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使其最终放弃动用核武器,并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全境的企图”信息可知苏联曾对美国构成实质性威胁,D项正确。朝鲜战争属于“热战”, ‎ 美苏“冷战”中同时伴有“热战”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内容,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比较,无法推断出社会主义阵营的优势非常明显,且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朝鲜发动了侵略战争,排除B。1955年《华沙条约》的签订,标志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与材料不符,排除C。‎ ‎24.建国后,中国印制了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外交正常化 B.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C.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方针 D. 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0年版、1953年版、1958年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可知是因为当时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由材料“1971年版、1975年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可知,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调整了对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1971年时,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还没有实现正常化,排除A。B项是新中国初期,且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是在新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点睛】紧扣材料中的时间信息,联系时代背景,结合中苏关系的演变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5.关于下图的推论正确的是 A. 70年代之前,各国货币可与黄金直接兑换,美元居强势地位 B. 70年代初,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扬 C. 70年代末,美元与黄金比价急剧上升,美国经济总量不再居各国之首 D. 90年代,欧元的发行和流通导致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美元居弱势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故各国货币不能与黄金直接兑换,排除A。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结束,美国由于美元危机和经济危机频发,难以支撑这一体系正常运转,各国抛售美元抢购黄金,黄金价格大幅上涨,B项正确。70年代末美国经济总量仍为各国之首,排除C。欧元发行于1999年,根据图示信息难以得出“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的结论,排除D。‎ 第Ⅱ卷 本卷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欧洲法律汇编》‎ 材料二 ‎19世纪欧洲政治变革大事记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6—13世纪西方人对自然法的认识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欧洲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任选其中一个方面加以说明。‎ ‎(3)材料三中两部文献在中国民主法治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部文献加以说明。‎ ‎【答案】(1)6-13世纪:自然法是上帝意志的体现。‎ 背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统治整个欧洲,影响到法律的制定;东罗马帝国为加强对城内众多民族的统治,制定适用于各民族的自然法。 ‎ ‎(2)主要内容:近代民主政体的建立和扩展;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完善;近代统一民族国家形成。‎ 说明:例1,英国、法国、德国进行议会选举权方面的变革,代议制民主发展。‎ 例2,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进程加快。‎ ‎(3)《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对反对君主专制,促进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各民族一体遵守的自然法是上帝神意制定的”“自然法和人法都受永恒法的支配,永恒法是上帝的意志”等信息可从自然法是上帝意志的体现方面回答6—13世纪西方人对自然法的认识即可。关于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基督教神学统治影响法律制定、东罗马帝国制定适用于各民族的自然法方面回答背景即可。‎ ‎(2)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欧洲政治变革的主要方面可从指近代民主政体的扩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统一和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等角度思考作答。任选其中一个方面予以说明,本小问的答案是开放性的。但是一定要界定在“19世纪欧洲政治变革的主要方面”。例如可以回答为:英国、法国、德国进行议会选举权方面的变革,代议制民主发展或者近代民主政 体扩展等内容。‎ ‎(3)根据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信息,结合设问要求任意选择一部文献回答其地位和影响即可。例如选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方面回答地位,可从反对君主专制,促进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方面回答影响即可。例如选择1954年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方面回答地位,可从为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方面回答影响即可。‎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显示了科技发展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 ‎1842~1942年英国对外贸易额变化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A、B点对应的科技革命对欧洲政治和中国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答案】(1)对欧洲: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兴起和壮大,欧洲民主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工人运动兴起和发展;加紧海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建立。‎ 对中国:中国变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使自经济逐步瓦解;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并发展,中国近代化起步。‎ ‎(2)趋势:整体呈增长趁势中间略有波折(下降)‎ 增长原因: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大大促进世界贸易发展;民主政治的完善;自由贸易的经济政策盛行。‎ 下降原因:经济危机影响;各国推行贸易保护政策(各国采取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等手段,转嫁危机)。‎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可知AB点对应的科技革命分别是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关于对欧洲政治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两大阶级对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确立和完善、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建立方面思考作答。关于对中国的经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经济逐步瓦解、近代企业出现并发展方面回答影响即可。‎ ‎(2)根据材料二“1842~1942年英国对外贸易额变化图”可知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是整体呈增长趁势中间略有波折。关于增长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民主政治的完善、自由贸易的经济政策盛行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关于下降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危机影响、各国推行贸易保护政策方面回答下降的原因即可。‎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不承认罗马的教王,反对教权的政府。‎ ‎——摘编自高一涵(《欧洲政治思想史》‎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辩二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 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1762年)一书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科三浪漫主义为人文精神增加了新内容。有关浪漫主义思潮的认识,学术界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浪漫主义回应了工业革命的恐怖。‎ ‎——摘编自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宗教改革中人文主义的诉求,从人文主义传播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新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浪漫主义回应了工业革命的恐怖”的理解。‎ ‎【答案】(1)诉求:批判教权统治,主张因信称义,宣传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关系: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传播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 ‎(2)新发展:在经济领域主张自由放任;在宗教方面主张信仰自由;在政治方面主张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 ‎(3)理解:工业革命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启蒙思想家倡导的社会理想与现实产生强烈的反差;一些人抒发情感,从侧面彻底检视和抨击了当时的社会,积极追寻理想世界。‎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关于诉求,根据材料一“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不承认罗马的教王,反对教权的政府”可从批判教权统治,主张因信称义,宣传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方面回答诉求即可。第二小问,关于关系,根据材料一“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可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传播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方面回答关系即可。‎ ‎(2)关于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新发展,根据材料二“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等信息可从主张自由放任、‎ 信仰自由、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等方面概括即可。‎ ‎(3)关于对“浪漫主义回应了工业革命的恐怖”的理解,根据材料三“浪漫主义为人文精神增加了新内容”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特点等方面回答“浪漫主义回应了工业革命的恐怖”的理解即可。‎ ‎【点睛】材料解析题的四步解题方法:‎ 第一步,先看该题设问,明白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如抓住本题 “诉求、关系”“新发展”“理解”等相关设问要求。‎ 第二步,读材料,找出关键字词句,最大限度的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不承认罗马的教王,反对教权的政府”、“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浪漫主义为人文精神增加了新内容”等,紧扣设问要求。‎ 第三步,回归教材,分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抓住教材中关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浪漫主义文学的相关内容,紧扣设问,逐一分析材料即可解决。‎ 第四步,提炼答案,分点作答,答案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总结后得出的。‎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