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检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他今年已满50岁,不算年轻了,但在部级领导干部中他是最年轻的。”这句话( )
A.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B.违反了不矛盾律的要求
C.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D.不违反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要求
答案:D
解析:不矛盾律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从不同方面对事物所作出的判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判断,D项符合题意。
甲问:“你赞成丙为班长吗?”乙答:“我不赞成。”甲问:“你反对吗?”乙答:“我也不反对。”据此完成第2~4题。
2.乙的回答( )
A.正确,符合不矛盾律的要求
B.正确,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C.错误,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D.错误,违反了不矛盾律的要求
答案:B
解析:在上述材料中,“赞成”与“反对”并不是“A”与“非A”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有第三种可能情况存在,对“A”或“非A”暂不明确表态也是允许的,未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故选B项。
3.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
A.科学思维就是无矛盾思维
B.科学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C.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
D.要对论断认真分析,分清是否为矛盾关系
答案:D
解析:本题一定要结合材料分析,A、B、C三项虽然正确但不符合材料要求,故选D项。
4.人们在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各种具体规则是( )
A.人们主观创造的
B.依据于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C.客观的,人们不能随意制定
D.规律,人们必须遵循
答案:B
解析:规则是主观的,是人们根据客观规律而制定的,它会随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必须遵循。故A、C、D三项错误。
5.对同一律认识正确的是( )
①遵守同一律就是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②人的思维一旦确立就要始终保持不变 ③在一定条件下,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 ④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和判断,排除②,故选C项。
6.柏拉图给人下了一个定义,即“人是没有羽毛两腿直立的动物”。对于这个定义,以下评价错误的是( )
A.这个定义正确说明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点
B.按照这个定义,凡是没有羽毛的两腿直立的动物都是人
C.这个定义不能把人与其他动物严格区分开来
D.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创造性劳动,不应仅从形体外观上给人下定义
答案:A
解析: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出概念所反映的认识对象的本质属性。柏拉图给人下的定义没有正确揭示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点, A项评价错误,应入选。B、C、D三项评价正确,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7.下列各组概念中,具有属种关系的是( )
①动物——马 ②太阳系——地球 ③性质判断——判断 ④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两概念间就是属种关系,①④符合这一特点,故正确答案为B项。②属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③属于种属关系,均不符合题意。
8.“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这个对“儿童”下的定义( )
A.正确,是对儿童本质属性的反映
B.正确,遵守了必要的逻辑规则
C.错误,没有概括儿童的外延
D.错误,违背了定义不应使用比喻的逻辑规则
答案:D
解析:“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没有直接、准确地揭示儿童的本质属性,犯了“比喻定义”的错误。
9.与“这种商品既不实用又不价廉”这一判断不同真而又不同假的判断是( )
A.这种商品既实用又价廉
B.这种商品既不价廉又不实用
C.这种商品或者不实用或者不价廉
D.这种商品或者实用或者价廉
答案:D
解析:D项为相容选言判断,与题干不同真而又不同假,符合题意。A项与题干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B项与题干同义反复,C项与题干可以同真又可以同假,均不合题意,应排除。
10.“农田里种有棉花、黄麻和粮食作物。”这个判断( )
A.是正确的,全面地反映了概念的外延
B.是错误的,犯了“划分不全”的逻辑错误
C.是错误的,犯了“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D.是错误的,犯了“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答案:D
解析:棉花、黄麻属于“经济作物”,而“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是同一级关系。把“棉花、黄麻”与“粮食作物”并列在一起,是不正确的划分。
11.“鲁迅、巴金、老舍和曹禺都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这个判断是( )
A.单称肯定判断
B.假言判断
C.联言判断
D.简单判断
答案:C
解析:题中判断可以看作是四个单称肯定判断的组合,四个单称肯定判断共同构成联言判断的联言支,C项符合题意,应入选。A、B、D三项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12.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的判断,它的真假取决于( )
A.前件本身的真假
B.后件本身的真假
C.联结项是否恰当
D.判断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能否成立
答案:D
解析:假言判断既然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的判断,它的真假就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能否成立。有时,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
13.我国古代的著名中医孙思邈发现山区的老百姓容易得一种怪病,病人的视力在白天很正常,到了晚上,光线不足,就像麻雀一样什么也看不见。人们把这种病称为“雀盲眼”(学名夜盲症)。为什么有钱人不得这种病呢?这分明是穷人身上缺少点什么才引起的,他分析,这可能是穷人很少吃荤的缘故。他用动物的肝脏来治夜盲症,果然有效。材料中使用的方法是( )
A.求同法
B.求异法
C.求同求异并用法
D.共变法
答案:C
解析:回答本题关键是要明确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有哪些及其各自有什么特点。孙思邈比较了穷人的情况,都患夜盲症;又把穷人和富人进行比较,得出了富人不患夜盲症是因为富人多吃荤,而穷人少吃荤。这符合求同求异并用法的特点。故正确答案为C项。
14.柏拉图学院的门口竖着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这天,来了一群人,他们都是懂几何的人。如果牌子上的话得到准确的理解和严格的执行,那么以下诸断定中只有一项是真的。这一真的断定是 ( )
A.他们可能不会被允许进入
B.他们一定不会被允许进入
C.他们一定会被允许进入
D.他们不可能被允许进入
答案:A
解析:题干说“懂几何”是“进入”的必要条件,联结词是“不……不……”。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不能因此肯定后件,当然也不能因此否定后件。因为当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前件真时后件可真可假,所以只能推出具有可能性的结论,即来的这群懂几何的人可能会被允许进入,但也可能不会被允许进入。B、C、D三项说法太绝对,所以正确答案只能是A项。
15.有这样一个例子,从平面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直接推测出三个两两垂直的平面和一个斜三角形平面构成四面体(如图示)的面积关系定理,“四面体斜面的面积的平方等于三个直角面的面积平方和”。上述材料运用的推理方法是( )
A.演绎推理
B.换质推理
C.联言推理
D.类比推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类比推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平面几何中的定理到立体几何中的定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同性或相似性所进行的推理,属于类比推理。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据说,从前有个道士专给人算命,算得十分灵验。一天有三个要进京赴考的考生到道士那里,想问问三人当中谁能考中,但是道士闭着眼朝他们伸出一个指头,却不说话。考生们不知其意,请求道士说明。道士说道:“此乃天机,不可明言。”等考生们走后,小道童好奇地走过来问道:“师父,他们三人到底有几个得中?”道士说:“中几个都说到了。”道童问:“你这是什么意思?”道士说:“一个中,那就是这一个指头;两个都中了,那这个指头就是指一个不中;三个都中,那这个指头就是指一齐中;要是三个都不中,这个指头就是指一齐都不中。”
(1)请你从形式逻辑方面戳穿这位道士骗人的伎俩。(6分)
(2)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有哪些?违反这些规律所犯的逻辑错误各是什么?(9分)
答案:(1)形式逻辑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自身必须保持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这位道士故意违反了同一律,把“一”这个概念变换成几个不同含义的概念,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是故意运用偷换概念的手法来达到骗人的目的。
(2)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有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同一律。违反不矛盾律,思维就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违反排中律,就会犯“两不可”的错误;违反同一律,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
17.德国数学家费里得里希·高斯,在十岁时曾迅速而准确地得出老师出的一道算术题的答案。这道题是这样的:1+2+3+……+98+99+100=?这道题如果用普通加法算,得花好多时间,而且容易出错。高斯发现在这些数中,两头对称的两个数相加得数都是101。而两头对称的数,在1到100中共有50对。于是他用101乘以 50便得出5 050这一答案。
高斯用的是什么推理方法?要保证这种推理结论的真实可靠性必须具备什么条件?(10分)
答案:(1)高斯用的是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完全归纳推理对某类认识对象中每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都作了考察,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
(2)要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是真实可靠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应该是真实的;第二,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18.在公共汽车上,一个四五岁的男孩指着北京饭店大楼对旁边的爷爷说:“真高,真漂亮!”接着,爷爷和孙子有了下面的对话。
“爷爷,咱们为什么不住到这里来?”
“等你长大了好好念书。只有书念得好,才能住这样的高楼。”
“爷爷,那么你一定没好好学习。”
“哄”的一声,车上的人都笑了。
这段对话中包含了一个什么样的推理?这个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10分)
答案:这段对话中包含了一个必要条件的推理。不正确。可以把它整理如下:只有书念得好,才能住这样的高楼;你现在没有住这样的高楼,所以,你一定没好好学习。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必要条件推理只能由否定前件推出否定后件。而这个推理是由否定后件推出否定前件,违反了必要条件的推理规则。
19.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断案故事:妻子杀死了丈夫,再放火烧掉房子,诡称丈夫被火烧死。夫家怀疑,遂告到官府。主审官取来两头情况相同的活猪,一头(甲猪)先杀死,一头(乙猪)不杀,再一同放在柴草上烧。他发现活猪被烧死后在口鼻内留下大量烟灰,而先杀死后焚烧的猪的口鼻内无此现象。所以他认为前者口鼻内留下大量烟灰,是猪被活活烧死的现象。由此,他又推想人若被火活活烧死也会在口鼻内留下大量烟灰。据此,他对死者验尸,发现死者口鼻内没有留下大量烟灰,因而断定死者不是被火烧死,而是死后被焚烧。经过审问,死者之妻终于服罪。
请分析主审官在断案中先后运用了哪些种类的推理,并写出这些推理。(要求:写出一个推理及过程即可)(20分)
答案:主审官在断案中先后运用了求异法、类比推理、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
(1)求异法:
甲猪,先不杀死,放在柴草上焚烧——死后口鼻内留有大量烟灰
乙猪,先杀死,放在柴草上焚烧——口鼻内无烟灰
猪被活活烧死是造成口鼻内有大量烟灰的原因
(2)类比推理:
猪是生物,被火烧,必然大口呼吸,死后口鼻内有大量烟灰
人是生物,被火烧,必然大口呼吸
人被火烧,死后口鼻内也会有大量烟灰
(3)假言推理:
如果人被火活活烧死,则口鼻内有大量烟灰
这个死者口鼻内没有大量烟灰
这个死者不是被火活活烧死的
(4)选言推理:
这个死者要么被活活烧死,要么死后被焚
这个死者不是被活活烧死的
这个死者是死后被焚
解析:通过分析材料,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审官在断案中先后运用了求异法、类比推理、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