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市2019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共9套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八 一、选择题 ‎1.(3分)加热胆矾的实验过程中,相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取样 B.‎ 加料 C.‎ 加热 D.‎ 熄灭 ‎2.(3分)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  )‎ A.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则铝制品比铁制品更容易锈蚀 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两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C.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由此得出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同温下分解氯酸钾,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3.(3分)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均是由分子构成的 B.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中,甲、丙属于氧化物 C.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原子种类均没有改变 D.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4.(3分)如图是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相关知识网络(反应条件部分省略)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④⑤⑥的生成物均为氧化物 B.反应①③中MnO2的作用均为催化作用 C.反应①②③均属于分解反应 D.C、P、Fe均可在空气中燃烧 ‎5.(3分)往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根据上述现象你得到的结论是(  )‎ A.滤渣中一定有铁粉 B.滤渣中一定有铜粉和银粉 C.滤渣中可能有银粉 D.滤渣中可能有铜粉,一定有银粉 ‎6.(3分)如图是部分含碳物质的转化关系图,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⑧都只能通过化合反应实现 B.⑤⑦均可用于实验室制取CO2‎ C.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可用④来解释原因 D.图中物质均为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7.(3分)如图,将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入入左、右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室温,金属均有剩余,(U型管内为水,初始液面相平,反应过程中装置气密性良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右试管中溶液为黄色 B.两试管中所得溶液的质量相等 C.U型管中液面左升右降 D.U型管中液面仍相平 ‎ ‎ 二、简答与填空题 ‎8.‎201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低碳生活,绿色未来”.“低碳生活”要求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1)食品营养素有糖类、   、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其中能提供能量的是   .(填写一种即可).‎ ‎(2)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氢气,其优点是   (答一点即可).‎ ‎9.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一些化学药品,用序号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混合物的有   ,属于氧化物的有   .(填序号)‎ ‎(2)请写出生成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 ‎10.溶解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用硫酸铜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观察后完成下列填空(用编号表示)‎ ‎(1)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   (填“变大”或“不变”或“变小”).‎ ‎(2)所得三个溶液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是   .‎ ‎11.如图为某学习小组探究金属化学性质时所做的四个实验,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B中的实验现象   、   .‎ ‎(2)写出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要证明Cu、Fe、Ag的活动性顺序,至少要做的实验是   (填序号).‎ ‎(4)开始反应后D中无气泡,原因是   .‎ ‎12.如图是某课外学习小组设计的气体制各与性质验证的组合实验,其中装置C的作用是将二氧化碳和炭粉在高温下转化为一氧化碳。请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装置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 ‎(3)该套装置中有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是   。‎ ‎ ‎ 三、实验及探究题 ‎13.如图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并验证它们的部分性质(图中部分夹持装置已略).请你回答:‎ ‎(1)用B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与A装置相比,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优点是   .(写一点即可)‎ ‎(2)将BCD连接制取氧气,判断氧气已收集满的现象是   .‎ ‎(3)按E和F装置进行实验(在水中将胶塞取下),该实验现象说明收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区别是   .‎ ‎14.实验室中有一瓶标签受损的无色溶液,如图1所示,老师提示这是一瓶初中常用的溶液,要求同学们确认其溶质成分.‎ ‎【提出猜想】①氯化钠②氢氧化钠③硫酸钠④碳酸钠 ‎【查阅资料】氯化钠和硫酸钠溶液pH=7可溶性硫酸盐遇到可溶性的钡盐会产生白色沉淀.‎ ‎【讨论分析】经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猜想   (填序号)不成立,其原因是   .‎ ‎【实验探究】为了进一步确认其成分,同学们继续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该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猜想   不成立 ‎(2)取该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   ‎ 猜想③成立 假如猜想④成立,写出(1)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 ‎【反思与交流】有同学提出用测pH的方法也可以确定该无色溶液,如图2所示是几位同学的实验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 ‎ 四、计算与分析题 ‎15.钙片的标签如图所示,且钙片中只有碳酸钙中含有钙元素.为测定其真实的含钙量,小东取10片钙片放入盛足量盐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再称取烧杯和剩余物的总质量.小东做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 物质的质量/g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反应前:烧杯+盐酸 ‎22‎ ‎22‎ ‎22‎ ‎22‎ ‎10片钙片 ‎8‎ ‎8‎ ‎8‎ ‎8‎ 反应后:烧杯+剩余物 ‎26.7‎ ‎26.5‎ ‎26.9‎ ‎26.7‎ ‎(1)请列式计算每片此钙片含碳酸钙的质量.‎ ‎(2)请通过计算说明此标签中的含钙量是否合理.‎ ‎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 ‎1.‎ ‎【考点】4A: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44:加热器皿﹣酒精灯;48:固体药品的取用.‎ ‎【分析】A、根据取用药品时的注意事项分析,瓶塞不能正放在桌面上;‎ B、根据向试管中加入粉末状药品的方法分析,将试管横放,用纸槽将药品慢慢送到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直立起来,使药品落到试管底部;‎ C、根据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的注意事项分析,试管底部不能接触灯芯,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D、根据熄灭酒精灯的方法分析,用灯帽盖灭。‎ ‎【解答】解:A、取用药品时,瓶塞不能正放在桌面上,故错误;‎ B、向试管中加入粉末状药品时,将试管横放,用纸槽将药品慢慢送到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直立起来,使药品落到试管底部,故正确;‎ C、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底部不能接触灯芯,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以防试管炸裂,故错误;‎ D、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故错误。‎ 故选:B。‎ ‎【点评】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 ‎ ‎2.‎ ‎【考点】85:金属的化学性质;6J: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B6: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C8:物质的元素组成.‎ ‎【分析】A、根据铝的自我保护分析;‎ B、分子结构不同,性质不同;‎ C、根据离子的结构特点分析;‎ D、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解答】解:A、铝制品表面易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了铝的进一步锈蚀,而铁表面已形成疏松的氧化物薄膜,随着时间的进行,还会进一步锈蚀,故错误。‎ B、水和过氧化氢属于不同物质,分子结构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相同,故错误。‎ C、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为8,如Li+最外层就只有2个电子,故错误。‎ D、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演绎推理可以从一般到一般;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 ‎ ‎ ‎3.‎ ‎【考点】B3: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A3: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A7: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E8:化学反应的实质.‎ ‎【分析】从模拟反应示意图看出,氧化汞分子在加热的条件下变成了汞原子和氧分子,汞原子直接构成金属汞,氧分子构成氧气;根据物质分类的原则,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单质是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解答】解:A、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均是由分子构成的,错误,汞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 B、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中,甲、丙属于氧化物,错误,丙表示的氧气属于单质。‎ C、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原子种类均没有改变,错误,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D、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正确,甲属于化合物,乙、丙属于单质。‎ 故选:D。‎ ‎【点评】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的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的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 ‎ ‎4.‎ ‎【考点】68:氧气的化学性质;A3: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FA: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A、根据C、P、Fe燃烧的产物及氧化物的定义解答;‎ B、根据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解答;‎ C、根据高锰酸钾受热后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并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解答;‎ D、根据铁在空气中不燃烧解答.‎ ‎【解答】解:A、C、P、Fe燃烧的产物分别是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四氧化三铁,都属于氧化物,故正确;‎ B、氯酸钾和过氧化氢的分解都需要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故正确;‎ C、高锰酸钾受热后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并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故正确;‎ D、铁在空气中不燃烧,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制法,氧气有两个化学性质有:氧化性和助燃性,氧气的化学性质也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同学们应该认真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本题综合应用性比较强,要注意把握.‎ ‎ ‎ ‎5.‎ ‎【考点】85:金属的化学性质.‎ ‎【分析】铁比铜活泼,铜比银活泼,往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时,铁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如果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铁过量,则铁再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 ‎【解答】解:A、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铁完全反应,滤渣中不含有铁粉,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因为铁先和硝酸银反应,因此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如果铁不足或恰好和硝酸银反应,则硝酸铜不反应,滤渣中不含有铜,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因为铁先和硝酸银反应,因此滤渣中一定含有银,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因为铁先和硝酸银反应,因此滤渣中一定含有银,滤渣中可能有铜粉,例如铁和硝酸银反应后过量,则铁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 ‎ ‎6.‎ ‎【考点】AF: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6L: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6Q: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A7: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FA: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 A、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 B、根据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原理,进行粉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 ‎【解答】解:A、①⑧只能通过化合反应实现,②③不一定只能通过化合反应实现,还分别能通过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碳与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等来实现,故选项说法错误。‎ B、实验室常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同时生成氯化钙、水,不能通过碳酸分解的方法制取,故选项说法错误。‎ C、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可用④来解释原因,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图中物质中C属于碳的单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的化学性质与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7.‎ ‎【考点】85:金属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锌、铁会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室温,金属均有剩余,所以盐酸全部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亚铁盐溶液显浅绿色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解:锌、铁会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室温,金属均有剩余,所以盐酸全部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亚铁盐溶液显浅绿色。‎ A、铁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亚铁盐溶液显浅绿色,所以反应后右试管中溶液为浅绿色,故A错误;‎ B、通过分析题中的反应可知,金属均有剩余,所以盐酸全部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置换相同质量的氢气,所用的铁和锌的质量不等,所以两试管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不相等,故B错误;‎ C、通过分析题中的反应可知,金属均有剩余,所以盐酸全部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氢气的体积也相等,U形管两端的气体体积变化相等,所以U型管中液面不变,故C错误;‎ D、通过分析题中的反应可知,金属均有剩余,所以盐酸全部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氢气的体积也相等,U形管两端的气体体积变化相等,所以U型管中液面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的反应原理和各物质之间的反应,然后结合题中所给的条件和选项进行逐一的判断即可。‎ ‎ ‎ 二、简答与填空题 ‎8.‎ ‎【考点】J2: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HN: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 ‎【分析】(1)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 ‎(2)氢气作为一种热值高、原料丰富、产物不污染环境的理想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解答】解:(1)食品营养素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其中能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蛋白质.‎ 故填:脂肪;糖类.‎ ‎(2)氢气是未来最理想的燃料,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氢气的热值高,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水可以得到氢气.‎ 故填:产物不污染环境.‎ ‎【点评】氢气作为一种理想的新能源,目前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是在制取、储存方面存在成本、技术上的困难.‎ ‎ ‎ ‎9.‎ ‎【考点】A3: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A5: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G5: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是氧化物.‎ ‎(2)铁粉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解答】解:(1)双氧水是过氧化氢溶液和稀盐酸都是溶液,含有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属于混合物;碳酸钙和蒸馏水都是由两种、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蒸馏水其中元素是氧元素,是氧化物;铁粉属于单质.‎ ‎(2)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故答案是:(1)②④⑤;⑥;(2)Fe+2HCl═FeCl2+H2↑.‎ ‎【点评】本题考查混合物、氧化物的判别,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抓住概念的要点进行判断是解题的关键.‎ ‎ ‎ ‎10.‎ ‎【考点】7M: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7I: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分析】(1)由图示知,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2)根据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以及溶液中溶质的质量进行分析.‎ ‎【解答】解:(1)由图示知,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2)通过分析可知,A烧杯底部有固体,所以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A,A中的溶质有剩余,B、C中的溶质分别为mg,所以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是:B=C>A.‎ 故答案为:(1)变大;‎ ‎(2)A;B=C>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11.‎ ‎【考点】85:金属的化学性质;G5: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铜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铁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铁钉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铁的氧化物,铁的氧化物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解答】解:(1)B中的实验现象是:铁丝表面附着了一层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故填:铁丝表面附着了一层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2)A中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3=Cu(NO3)2+2Ag.‎ 故填:Cu+2AgNO3=Cu(NO3)2+2Ag.‎ ‎(3)要证明Cu、Fe、Ag的活动性顺序,至少要做的实验是AB,通过A可知铜比银活泼,通过B可知铁比铜活泼.‎ 故填:AB.‎ ‎(4)开始反应后D中无气泡,原因是铁钉表面被氧化,稀硫酸消耗铁钉表面的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当氧化物完全反应后,铁再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 故填:铁钉表面被氧化.‎ ‎【点评】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 ‎ ‎12.‎ ‎【考点】8A: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6L: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6Q: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G5: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装置D是利用CO来还原氧化铁的反应;‎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在这里起到干燥二氧化碳的作用;‎ ‎(3)一氧化碳有毒,应该做一下尾气处理。‎ ‎【解答】解:(1)D中是在高温的条件下,CO与Fe2O3发生反应生成了Fe和CO2气体;故填:Fe2O3+3CO2Fe+3CO2;‎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在这里的作用就是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水分;故填:吸收CO2气体中的水分(或干燥CO2气体);‎ ‎(3)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空气,所以应该将其燃烧,转化为二氧化碳。故填: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点评】此题通过实验,巧妙的把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一氧化碳的性质融合在一起,有较强的综合性。对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可以联系着质量守恒定律、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书写及其意义、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常见物质的状态等相关知识细心地进行书写。并且,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可以简记为“写、配、标、注”四个字。‎ ‎ ‎ 三、实验及探究题 ‎13.‎ ‎【考点】6D:氧气的制取装置;6E:氧气的收集方法;6F:氧气的检验和验满;G5: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进行分析;不同的实验装置,具有不同的功能;‎ ‎(2)根据氧气的验满方法分析;‎ ‎(3)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分析.‎ ‎【解答】解:(1)B装置适用于固体和液体的不加热反应,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2H2O+O2↑;B装置与A装置相比,B装置的优点是不需要加热,操作简单、安全;‎ 故答案为:2H2O22H2O+O2↑;不需要加热;‎ ‎(2)将BCD连接制取氧气,如果C中氧气已满,则氧气会经导管进入烧杯,如看到烧杯内的燃着的蜡烛剧烈燃烧,则说明C中的氧气已收集满.‎ 故答案为:蜡烛剧烈燃烧.‎ ‎(3)E装置中,若在水中将胶塞取下后,水进入不了试管;F装置中,若在水中将胶塞取下后,会看到有一定量的水进入试管,该实验现象说明氧气不易溶于水,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因此在收集氧气和二氧化碳时的区别是:氧气可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则不能;故填:氧气可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则不能;‎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 ‎ ‎14.‎ ‎【考点】27:缺失标签的药品成分的探究;4U:溶液的酸碱度测定;95:碱的化学性质;9H:盐的化学性质;G5: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讨论分析】‎ 氯化钠、氢氧化钠、硫酸钠、碳酸钠的化学式分别是NaCl、NaOH、Na2SO4、Na2CO3,根据这些物质的化学式可以初步排除标签受损的无色溶液不是那些物质;‎ ‎【实验探究】‎ 碳酸钠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硫酸钠能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氯化钠;‎ ‎【反思与交流】‎ 测定溶液pH时,pH试纸不能直接浸入溶液中,也不能把pH试纸湿润.‎ ‎【解答】解:【讨论分析】‎ 经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猜想①、②不成立,其原因是: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的化学式中Na右下角不是2.‎ 故填:①、②;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的化学式中Na右下角不是2.‎ ‎【实验探究】‎ ‎(1)取该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猜想④不成立;‎ ‎(2)取该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猜想③成立,实验过程如下表所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该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猜想 ④‎ 不成立 ‎(2)取该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③成立 假如猜想④成立,(1)中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故填:Na2CO3+2HCl═2NaCl+H2O+CO2↑.‎ ‎【反思与交流】‎ 几位同学的实验过程,其中正确的是B,A不正确,是因为直接把pH浸入溶液中,C不正确,是因为pH试纸湿润后,可能会改变溶液的pH.‎ 故选:B.‎ ‎【点评】显酸性或显碱性的溶液,利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时,测定结果会偏高或偏低,显中性的溶液,利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时,测定方法不正确,但是测定结果正确,要注意理解.‎ ‎ ‎ 四、计算与分析题 ‎15.‎ ‎【考点】G6: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据三次实验的平均值和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烧杯和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烧杯和剩余物的质量即是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然后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即10片钙片的质量),进而计算出每片此钙片含碳酸钙的质量.‎ ‎(2)根据每片此钙片含碳酸钙的质量,计算出每片此钙片中钙元素的质量,判断此标签中的含钙量是否合理.‎ ‎【解答】解:(1)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22g+8g﹣26.7g=3.3g,‎ 设10片钙片含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 ‎100   44‎ x ‎‎3.3g ‎ 解得:x=‎7.5g,‎ 因此每片此钙片含碳酸钙的质量为7.5g÷10=0.75g. ‎ ‎(2)每片此钙片的含钙量为:0.75g××100%=0.3g<0.75g,标签中的含钙量不合理.‎ 故答为:(1)每片此钙片含碳酸钙的质量是0.3g.(2)此标签中的含钙量不合理.‎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