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附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查内容:以必修一为主
一、现代文阅读(1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左传》的叙事艺术
童庆炳
任何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面。这是普通常识。但在文学叙事中,就出现了两个时间:一个是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是讲故事人讲的时间。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就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可以称为“故事时间”;讲故事人可以根据讲故事人的需要,把时间打乱,把后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前面讲,或把前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后面讲,这就是所谓的“文本时间”。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顺时序的演进多,而逆时序的演进少。《左传》中倒叙、插叙也有,但不是很多,“几大战役”的描写莫不按自然时间演进。可能受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左传》影响,像后来的《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莫不如此为何《左传》和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多按自然时间顺叙呢?这主要是中国古代“尚农”,是一种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看重耕田种地,而耕田种地当然要对四时的更替特别敏感。因为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守时、顺时,是中国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所谓“不误农时”。就是对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来说,也明白“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道理。这种从农业文明所滋长出来的文化观念, 都不能不影响叙事文学对于事件演进时间的把握与运用。即从守时到顺时,折射到文学叙事上则是更重视顺叙,认为顺叙最为自然,也最能为大家所接受。
《左传》和其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即使有倒叙的逆时间演进,也与西方神话、小说的那种倒叙的功能有所不同。西方叙事作品擅长逆时的倒叙演进,把人带到一种令人震惊的、出人意料的状态中,由此造成强烈的悬念,出现惊心动魄的效果。这就让人联想到西方人在大海上坐船来往做生意,此时还是风平浪静,突然风暴兴起,船只摇荡,甚至不幸沉没。因此西方小说的倒叙往往留下了海洋文明的印痕。中国古代叙事作品也有逆时的倒叙演进,但往往是激烈冲突过后的一种绵长的回忆,一般很少那种惊心动魄的效果。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以“初”开始叙述,所有的矛盾都已经结来,郑庄公已经打败了向他挑战的亲弟弟,他在颍考叔的帮助下,得以在“黄泉”下与母亲姜氏相见,挽回些许与母亲的感情。这种逆时倒叙演进,决无惊心动魄的效果,也没有让读者有猝不及防的感受。
《左传》对中国文学叙事发展的影响很大,从叙事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左传》是有意义的。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与开篇》)
13 / 13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讲故事人可以改变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使故事按照“文本时间”向前发展。
B.由于共同的深层文化原因,《史记》《三国演义》等作品都是按照自然时间来讲述故事的。
C.在农业文明中,四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人形成了守时、顺时的观念。
D.中国叙事作品更重视顺叙,排斥倒叙,是因为顺叙更能为大家接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以《左传》的叙事艺术为例,具体阐释了其对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影响。
B.文章突破了故事本身的限制,主要从“文本时间”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叙事艺术。
C.文章通过对中西方叙事文学的对比,折射出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特点。[来源:学&科&网]
D.文章先界定基本概念,接着逐层分析,既有事例评述,又有道理推演,深入浅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学叙事中有两个时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中二者往往是一致的。
B.“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说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也懂得守时、顺时的道理。
C.如果采用西方的倒叙方法来讲述,“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也可出现惊心动魄的效果。
D.同样是倒叙手法,西方的叙事作品更追求惊心动魄的效果,中国的叙事作品则不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胡适先生二三事
梁实秋
胡先生是安徽徽州绩溪县人,对于他的乡土念念不忘,他常告诉我们他的家乡的情形。徽州是个闭塞的地方。四面皆山,地瘠民贫,山地多种茶,每逢收茶季节茶商经由水路从金华到杭州到上海求售,所以上海的徽州人特多,号称徽帮,其势力一度不在宁帮之下。四马路一带就有好几家徽州馆子。
1928年至1929年间,有一天,胡先生特别高兴,请努生、光旦和我到一家徽州馆吃午饭。上海的徽州馆相当守旧,已经不能和新兴的广东馆、四川馆相比,但是胡先生要我们去尝尝他的家乡风味。
我们一进门,老板一眼望到胡先生,便从柜台后面站起来笑脸相迎,满口的徽州话,我们一点也听不懂。等我们扶着栏杆上楼的时候,老板对着后面厨房大吼一声。我们落座之后,胡先生问我们是否听懂了方才那一声大吼的意义。我们当然不懂,胡先生说:“他是在喊:‘绩溪老倌,多加油啊!’”原来绩溪是个穷地方,难得吃油大,多加油即是特别优待老乡之意。果然,那一餐的油不在少。有两个菜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一个是划水鱼,即红烧青鱼尾,鲜嫩无比,一个是生炒蝴蝶面,即什锦炒生面片,非常别致。缺点是味太咸,油太大。
徽州人聚族而居,胡先生常夸说,姓胡的、姓汪的、姓程的、姓吴的、姓叶的,大概都是徽州的。努生调侃地说:“胡先生,如果再扩大研究下去,我们可以说中华民族起源于徽州了。”相与拊掌大笑。
胡先生酒量不大,但很喜欢喝酒。有一次他的朋友结婚,请他证婚,这是他最喜欢
13 / 13
做的事,筵席只预备了两桌,礼毕入席,每桌备酒一壶,不到一巡而壶告罄。胡先生大呼添酒,侍者表示为难。主人连忙解释,说新娘是节酒会的会员。胡先生从怀里掏出现洋一元交付侍者,他说:“不干新郎新娘的事,这是我们几个朋友今天高兴,要再喝几杯。赶快拿酒来。”主人无可奈何,只好添酒。
事实上胡先生从不闹酒。二十年春,胡先生由沪赴平,道出青岛,我们请他到青岛大学演讲,他下榻万国疗养院。讲题是《山东在中国文化里的地位》,就地取材,实在高明之至,对于齐鲁文化的变迁,儒道思想的递嬗,讲得头头是道,听众无不欢喜。当晚青大设宴,胡先生赶快从袋里摸出一只大金指环给大家传观,上面刻着“戒酒”二字,是胡太太送给他的。
胡先生交游广,应酬多,几乎天天有人邀饮,家里无需开伙。徐志摩风趣地说:“我最羡慕我们胡大哥的肠胃,天天酬酢,肠胃居然吃得消!”其实胡先生并不欣赏这交际性的宴会,只是无法拒绝而已。二十年六月二十一日胡先生写信给我,劝我离开青岛到北大教书,他说:“你来了,我陪你喝十碗好酒!”
胡先生不以书法名,但是求他写字的人太多,他也喜欢写。他做中国公学校长的时候,每星期到吴淞三两次,我每次遇见他都是看到他被学生们里三层外三层的密密围绕着。学生要他写字,学生需要自己备纸和研好的墨。他未到校之前,桌上已按次序排好一卷一卷的宣纸,一盘一盘的墨汁。他进屋之后就伸胳膊挽袖子,挥毫落纸如云烟,还要一面和人寒暄,大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势。胡先生的字如其人,清癯削瘦,而且相当工整,从来不肯作行草,一横一捺都拖得很细很长,好像是伸胳膊伸腿的样子。不像瘦金体,没有那一份劲逸之气,可是不俗。
胡先生从来不在人背后说人的坏话,而且也不喜欢听人在他面前说别人的坏话。有一次他听了许多不相干的闲话之后喟然而叹曰:“来说是非者,便是非人!”相反的,人有一善,胡先生辄津津乐道,真是口角春风。徐志摩给我的一封信里有“胡圣潘仙”一语,是因为胡先生向有“圣人”之称,潘光旦只有一条腿可跻身八仙之列,并不完全是戏谑。
(摘编自《我的朋友胡适之》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胡适先生身为徽州人,常在朋友面前提起徽州,侧面介绍了徽州闭塞、地瘠民贫的特点,为后文写绩溪的贫穷埋下伏笔。
B文章将徽州馆与新兴的广东馆、四川馆进行对比,写出了徽州馆虽然守旧,但服务热情周到、菜肴鲜嫩别致的特点。
C.胡适先生从不闹酒,但在朋友的婚礼上,作为证婚人,他又坚持添酒,还从怀里掏出现洋一元交付侍者,这让读者看到了别样的胡适。
D.胡适先生做中国公学校长的时候,虽然每星期到吴淞的次数并不是很多,但是因为喜欢书法,他还是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
5.文中说“胡适先生是安徽徽州绩溪县人,他对于他的乡土念念不忘”,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说明。(5分)
6.文中胡适先生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13 / 13
二、古诗文阅读。(31分)
(一)文言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韩取聂政尸暴于市,购问莫知谁子。于是韩县
13 / 13
购之,有能言杀相侠累者予千金。久之莫知也。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极哀,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市行者诸众人皆曰:“此人暴虐吾国相,王县购其名姓千金.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荣应之曰:“闻之。然政所以蒙污辱自弃于市贩之间者,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奈何!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大惊韩市人。乃大呼天者三,卒於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晋、楚、齐、卫闻之,皆曰:“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释】从:踪迹,后写作“踪”。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
B.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
C.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
D.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相,本为相礼之人,有辅佐之意。文中指宰相,是战国以后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B.除服,指脱去丧服、不再守孝。旧俗尊亲去世后,服满前停止娱乐交际以示哀悼。
C.季父,“季”表示仅次于,是对相当于父亲的长辈的敬称,与“亚父”含义相近。
D.足下,旧时交际敬语,相当于“您”,子、阁下、台端等词有类似的意义与用法。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13 / 13
.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是因为他杀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
B.聂政被严仲子看中,是因为严仲子在齐国访求能向韩相侠累报仇的人时,有人向他介绍了有勇气、有胆量的聂政这个人。
C.聂政之所以愿意去刺杀侠累,原因是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的举动打动了他。
D.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毅然前去刺杀了侠累。
1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7分)
①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3分)
译文:
②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4分)
译文:
(二)课内古诗文检测。(6分)
11.翻译下列画横线的句子。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3分)
译文:
(2)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3分)
译文:
(三)诗歌鉴赏。(4分)
阅读现代诗,完成 12~13题。
萧红墓畔①口占②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注释:①1942年1月,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2岁。这首诗,是戴望舒于 1944 年拜谒萧红墓时所作。②口占,即兴作诗词,随口吟诵出来。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六小时的行程喻示一种“长度”,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强烈的寂寞。
B.全诗虽是在悼念亡者,但诗人已摒弃过去传统悼亡诗的写法,在平静的追思中,隐含对生命的思考和慨叹。
C.结尾一句感情丰富,既有对萧红无需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的羡慕,也有对漫长的革命斗争前途未卜的疑虑和沮丧。
D.这首诗语言质朴且明快,传达出的感情细腻而深沉。
13.下列关于“红山茶”这一意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走六小时来萧红墓畔放一束红山茶,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B.“红山茶”与漫漫长夜形成鲜明的对照,反衬了时代的黑暗。
13 / 13
C.“红山茶”是墓主人萧红的写照,喻指她热烈、红艳的生命。
D.“红山茶”是希望的象征,作者在黑暗的时代里仍憧憬明天。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强调教师应该在学生想弄明白又不能、想说出又说不清楚的时候进行开导、启发。(《论语˙述而第七》)
(3)《荆轲刺秦王》中,描写荆轲唱出激昂的羽声后,送行的人们被这慷慨的声音所触动的情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4)《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用一个选择复句,来表达出对世人沉默的思考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念刘和珍君》)
三、语言文宇运用(10分)
15.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诧(chà)异 绯红 沁园春 长歌当(dāng)哭
B.漫溯(sù) 长篙 万户侯 载(zǎi)人飞船
C.浸渍(zì) 愁怅 紫荆花 陨身不恤(xù)
D.弄(lòng)堂 忸怩 箜篌引 婆娑(suō)起舞
1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许多同学围着在这次考试中表现出色的周洋同学,让他介绍经验,周洋说:“你们先到一边等等,等我喝杯水再赐教。”
B.近日,学校为了让学生们以更好的心态迎接高考,减轻心理压力,在同学们必经的大门口贴出一副对联,上书“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C.只见大厅的角门一开,走出一位老人,手拄拐杖,答道:“老朽写得不好,让大陆的兄弟见笑了。权当文字游戏吧!”
D学校公告栏有某学生写的失物启事:“我在餐厅吃饭时不小心遗失了《高中数学题典》,如有拾到者,请迅速还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____,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原因诸多,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不容丝毫延宕。其中,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据调查,孩子近视,一些家长,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
当然,不独防治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同以往的是,相关制度设计已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只要这一制度发力发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制并扭转。
13 / 13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骇人听闻触目惊心刻不容缓不以为然
B. 耸人听闻触目惊心迫在眉睫不以为意
C. 耸人听闻惊心动魄刻不容缓不以为然
D. 骇人听闻惊心动魄迫在眉睫不以为意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B.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C.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D.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B.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C.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D.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四、写作。(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立意自定;(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3)不少于800字。
山西大学附中
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总第二次)考试
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1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 分)
1.C(A.讲故事人不能改变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B
13 / 13
.“《史记》《三国演义》等作品都是按照自然时间来讲述故事的”错,这些作品中也有倒叙、插叙。D.“排斥倒叙”无中生有)
2.A(“具体阐释了其对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影响”错,文章具体阐释了《左传》叙事艺术的形成原因)
3.B(“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只能说明季节变化对人的心理有影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4. C(A.“侧面介绍了徽州闭塞、地瘠民贫的特点”不准确,胡适常在朋友们面前提起徽州,那是因为胡适对“他的乡土念念不忘”,表现的是胡适先生对家乡的感情;B.徽州馆的特点并不是通过和广东馆、四川馆的对比表现出来的;C.恰当,根据文本第四段“胡先生酒量不大,但很喜欢喝酒”可以看出胡适先生喜欢喝酒的一面,但在朋友的婚礼上,他又坚持添酒,还从怀里掏出现洋一元交付侍者,这让读者看到了别样的胡适;D.因为喜欢书法,他还是深受学生的欢迎的”错误,根据文本第七段“胡先生不以书法名,但是求他写字的人太多,他也喜欢写”可以看出胡先生喜欢写,但没有说胡先生因为喜欢书法而受学生欢迎)
5.(1)经常向他的朋友介绍家乡徽州的情形,以至于“我”对徽州都有了比较深的了解;
(2)邀请我们去他熟悉的徽州馆,品尝他的家乡风味;
(3)以徽州为荣,常在朋友们面前夸说很多姓氏与徽州相关。
(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答出三点5分)
6.(1)热爱家乡。经常向朋友们介绍家乡,邀请我们吃家乡菜,以家为荣等等;
(2)懂得克制。胡先生很喜欢喝酒,但从不闹酒,遇到酒席能够主动回避多饮;
(3)待人友善。乐见人长不言人短,请人喝酒,别人婚宴上掏钱买酒,对他人求字从不拒绝。
(4)博学。演讲《山东在中国文化里的地位》,就地取材,对于齐鲁文化的变迁,儒道思想的递嬗,讲得头头是道,听众无不欢喜;
(5)机智。在青岛酒席上传观大金戒指环表示“戒酒”,以防众人闹酒;(每点2分,答出三点6分)
二、古诗文阅读。(31分)
(一)文言文阅读(13分)
7、D(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
8、C(古时,称弟兄的排行为伯、仲、叔、季。年龄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9、D “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与事实不符。
10、①严仲子怕被侠累杀死,逃离韩国,到处访求能向侠累报仇的人。(3分。“去”1分,“游求”1分,定语后置句式 1 分)
②勇士本来应该为知己效死,现在他因为我还活着的缘故,又严重摧残自己的肢体来断绝别人追查他的踪迹。(4分。“固”1分,“以……故”1分,“自刑”1分,“绝从”1分)
13 / 13
【参考译文】
聂政,轵邑深井里人。因为杀了人,为了躲避仇敌,于是和母亲、姊姊一起到了齐国,以屠宰为业。隔了很久,濮阳严仲子在韩哀侯朝中供职,与韩相侠累结下怨仇。严仲子怕被侠累杀死,逃离韩国,到处访求能向侠累报仇的人。来到齐国,齐国有人谈到聂政,说他是个有勇气有胆量的人,因为避仇而隐身在屠户中间。严仲子登门拜访,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
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埋葬已毕,在除去丧服之后,聂政说道:“唉!我聂政不过是个市井小民,鼓刀屠宰;而严仲子是诸侯的卿相,却不远千里,屈尊来和我结交。我待他极为淡薄,没有什么大功可以和他所待我的相称,而严仲子又奉上百金为我母亲祝寿,我纵然没有接受,但他这样做,只是说明他对我是知遇很深的。一位贤者,因感愤于一点小的仇恨,而亲近信赖一个穷困鄙陋的小民,我聂政哪能对此独独不吭一声、毫无反应就算了呢!再说前些时候他来邀请我,我只是因为老母尚在。(没有答应他。)现在老母享尽天年,我将要为知己的人效力了。”于是西行来到濮阳,见严仲子,说道:“前些时候我所以没有答应您仲子,只是因为我母亲尚在;现在不幸母亲已经享尽天年去世了。仲子想要报仇的对象是谁?请让我来办理此事吧!”严仲子便详细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小叔父,他们宗族的人很多,居处警卫十分严密,我想派人刺杀他,但始终没有人能办成。现在幸蒙足下不弃,请允许我加派一些可以做您帮手的车骑壮士一同去。”聂政说:“韩国和卫国,中间相距不很远,如今要去刺杀人家的国相,这位国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不能多派人去,人员一多,不可能不发生失误,发生了失误,机密就会泄露,机密一泄露,则韩国全国便会和仲子结仇,这岂不危险吗!”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聂政辞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
聂政自带利剑到了韩国,韩相侠累正坐在府上,手持兵器侍卫他的人很多。聂政径直闯了进去,上阶刺杀了侠累,两旁的人顿时大乱。聂政大声呼喝,击杀数十人,然后自己削烂面皮,挖出眼珠,破肚出肠,随即死去。
聂政的姐姐聂嫈听说有人刺杀了韩国的宰相,凶手不知是谁,韩国人都不知道他的姓名,尸体被陈列而悬赏千金招认,于是呜咽着说道:“大概是我的弟弟吧?啊,严仲子知道我的弟弟!”便立即起程,前往韩国都城,去到街市,看到死者果然是聂政,聂嫈伏尸痛哭,极其悲哀,说道:“这就是轵邑深井里人们所说的聂政啊。”市上来往的人们都说:“这个人残杀我国的宰相,国王悬赏千金征求他的姓名,夫人难道没有听说吗?怎么敢来认尸呢?”聂嫈答应道:“我听到了。然而过去聂政之所以蒙受污辱,自己置身于市贩中间,是因为老母健在,我还没有出嫁。如今母亲已经寿终,我已嫁夫,严仲子竞能从困苦污浊的环境中选择我的弟弟作为心腹之交,恩义深重,可怎么办呢!勇士本来应该为知己效死,现在他因为我还活着的缘故,又摧残自己的肢体来断绝别人追查的踪迹。我怎能怕遭杀身之祸而一辈子埋没弟弟的英名呢!”这一番话使韩国都城的市民大为震惊。于是聂嫈大呼三声:“天哪!”终于因极度的悲哀而死在聂政的身旁。
13 / 13
晋、楚、齐、卫等国的人听说聂政姐弟之死,都叹到:“不仅聂政了不起,就是他的姐姐也是烈女。”
(二)课内古诗文检测。(6分)
11.翻译下列画横线的句子。
(1)秦国对待将军,可以称得上刻毒了。父母和同宗族的人,都被杀戮或没收为奴。(3分。“遇”1分,“深”1分,“戮没”1分)
(2)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3分。“暴虎”1分,“冯河”1分,“与”1分)
(三)诗歌鉴赏(4分)
12. C(C 项“"疑虑和沮丧”理解有误)
13. B(“反衬了时代的黑暗”错)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3)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4)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三、语言文宇运用(10分)
15.D(A长歌当dàng哭;B载zài人飞船;C惆怅)
16.C(A项,面对别人的请教不能语言傲慢。B项,对联中的话只能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D项,“请迅速还我”语气过于强硬,表达不得体)
17.B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凶残的事情)。耸人听闻:耸: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结合“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分析,选用“耸人听闻”。触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惊心动魄: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结合“《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分析,选用“触目惊心”。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结合“不容丝毫延宕”分析,选用“迫在眉睫”。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结合“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分析可知,选用“不以为意”。故选B。
18. C
【详解】
13 /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项,结构混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句式杂糅。B项,结构混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句式杂糅;不合逻辑,“至少”“多”矛盾。D项,不合逻辑,“至少”“多”矛盾。故选C。
19. D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关’上”“蒙了尘”两者是选择关系,排除B项、C项。“美丽未来”“拥有出彩人生”之间,“精彩人生”应该在后,更符合语境内容。故选D。
四、写作(40分)
【范文】
走过,才明白
定了早点去同里古镇,清晨我便起了个大早。
许是太早了,这个城市还没完全清醒过来,路边的小吃店都没开门。正在我讪讪地找着,一缕清香钻入鼻尖,抬头望去,雾气腾腾中,看到了一个不起眼的招牌,原来是一家粥店。
出门在外,总希望在有限的时光中去品尝当地的美食,多尝试一种,便多了一份对当地传统的理解。这家小店也是奇怪,除了粥,包子小菜什么都没有。唉,将就着吃点吧。我便跟老板要了一碗粥。这老板六十多岁,光头,下巴一撮老长的胡子,穿着袍子,在这个清早还少人行的老城真让人有种穿越的感觉。
不多时,粥上来了。我一看,就那么一小碗,估计五碗也吃不饱,一问价钱,十块。老板看我惊讶的表情,微笑着说:“这是全苏州最贵的粥,你要慢慢喝,才能品出它的味。”带着满腹狐疑,我仔细端详了眼前的这碗粥。色相倒是让人赏心悦目,红白两色,红色是红豆粥,白色是糯米粥,上面撒了一些金黄的桂花。我搅拌了一下,尝了一口。刹那之间,红豆的甜香,糯米的清香,加上桂花香,在口腔恣意交织缠绵,一股热流直通胃部,整个身心被这种感觉怔住了。我一勺,一勺慢慢地喝,为的就是感受绵糯、甜香的口感。
13 / 13
此时店里还没有其他人,老板便坐到门口的桌边,架起老花镜,打开录音机,放了苏州评弹。曲子和桂花糖粥真是很配呢,小店内充满了古老的气息。因为分量不多,喝得再慢也很快就喝完了。这时我才打量起这家小店,墙壁上挂了很多牌子,上面写着“这件甜蜜的事,他坚持了一辈子”等字,原来是人民日报、凤凰视频等多家媒体颁发给店老板的证书。我向老板询问,他告诉我说他是糖粥的第六代传人,语气充满自豪。每天早上他都四点多起床熬粥,一天只熬一大锅,要整整熬上三个小时,期间人不能离锅,要不停搅拌,否则一粘锅,糊味出来,一锅粥就全毁了。等到七点开门营业,每天可以卖到三百碗左右。一锅卖完就不做了,要吃的话就得等明天早上来。
熬三小时,卖三百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青丝变白,直至脱落。别人听着,只觉是弹指之间,对于店老板来说,却是一辈子的坚持。守着这个小小的粥店,给相识的或是路过的人带去温暖和甜香,也许正是他这一生所要完成的使命吧。用心把一件小小的事坚持做一辈子,不正是人生的大圆满吗?
这时,陆续有人来买粥。我站到老板旁边,看他娴熟地用勺子舀起白粥,再舀起红粥,叠放在一起,真如红云盖白雪。撒上桂花后,他从一个小小的紫砂茶壶里倒进一滴蜂蜜。我问他这是什么蜜,他说是桂花蜜,从自家树上采集好桂花,然后泡在瓶子里,要等上五年才能酿出少量的蜜。
我改变了先前的看法,觉得他的粥卖多少都不算贵的。里面的每一粒米,是三小时的熬煮加搅拌;一滴蜜,是五年时间的酝酿;一缕独有的味道,是几代人情怀的坚守与传承。“食以载道”,“大道至简”,这世间真正的美味,也许并不在于食材的稀有或昂贵。阡陌小巷,市井人家,普通食材,佐以用心,一样能烹制出令人难忘的味道。我也明白了老板让我慢慢喝的用心,只有慢下来,才能与眼前的食物结缘,用嗅觉、味蕾去体悟、去交流,才能对天地的赐予怀有敬畏之心。日本美食家古志弘说:“用心烹制的食物大概都有魔力,能在入口的那一瞬间,让心变得温暖而充盈。”于制作者,于品味者,用心之处,美好便诞生了。
我告别了老板,告诉他有机会还来喝他的粥。他笑着向我挥了挥手,也许每天他要重复很多次这样的动作,来与他、与小店有缘的人告别。我也默默感谢那一碗桂花糖粥,感谢它带着阳光雨露,带着久远的时光,带着一生的故事,走向我,融入我。
走过一座城,遇见一碗粥,我才明白,这世间所有美好的遇见,都是缘。
13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