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威尼斯
水城威尼斯(Venezia)的形成源于5世纪,受到匈奴王阿提拉(Attila)迫害的人们迁移到今日威尼斯所在地居住。由于此地的小岛盛产盐,威尼斯人因此发展出对外贸易,也成为技术一流的造船人。为了对抗哥德人和罗马帝国,此地的12个小岛组成一个政治体,威尼斯城邦的最初模样于焉诞生。他们坚固的船舰帮助了罗马帝国打败哥德人,被赐予与东方贸易的权力。
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意大利半岛呈现的是诸多城邦各自独立的局面。此时的威尼斯借助着贸易的力量逐渐走向黄金时期。去威尼斯的市区由于必走水路,船成为每家必备的交通工具,人人把船停在自家门口,就像陆地城市的住家门口常拴着一匹马。到8世纪,查理曼大帝征服了北意大利,宣称威尼斯也属其管辖,威尼斯人惧于其武力只得与之维系。数十年后,威尼斯在新任总督Angelo Participazio的带领下,终于以坚强的防御与之相抗衡,使得威尼斯在地理上虽属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但在政治上却独立于外。自此,威尼斯人有了一体的感觉,并开始共同建设威尼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新的总督宫(Palazzo Ducale),和被视为该城保护神圣马可(San Marco)的供奉场所圣马可大教堂。而且从此时起,圣马可的坐骑,一只有翅膀的狮子,也成为威尼斯的市标。
富裕成为威尼斯傲人的特点,但也使其成为被掠夺的目标,自9世纪开始阿拉伯人、斯拉夫人就不断以威尼斯商船为最佳猎物。为了保护船只财物及人命,威尼斯人以精湛的造船技术建造坚固的舰队,用来对抗海盗。这支舰队逐渐成为地中海上最强大的武力,使威尼斯人持续保有经济的优势,甚至进而梦想成为侵略的利器,陆续击败包括热那亚、比萨等大城的船队,使威尼斯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中海之舟”。公元1000年左右,威尼斯已成为西方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能与其相提并论的大概只有伊比利半岛上由回教徒摩尔人所建的柯多巴和塞维尔。1095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打破了惟有威尼斯人能与东方交通的局面,支持教皇的比萨和热那亚迅速在地中海域中取得部分势力,使威尼斯不再雄霸东地中海。不过,此时的威尼斯已和今日所见相去不远,圣马可大教堂已于1094年增建完成。换句话说,今天的威尼斯就是900年前巅峰时期的威尼斯城邦。
我在买到的威尼斯介绍手册上读到:威尼斯鼎盛时期的风光因为希腊人在君士坦丁堡取得的贸易成果,而开始走下坡路。一向繁荣富裕的威尼斯,在贸易路线被掠夺、收入遽减的情形下,又要支付庞大舰队的费用,遂出现前所未有的向市民举债的窘况。为了挽回颓势,一向不与教皇往来的威尼斯也加入了十字军东征的行列,并领军占据君士坦丁堡。此举使得来自东方的丝织品和珠宝,再度成为威尼斯与西方贸易的主要商品。同一时期,威尼斯的行政结构亦有更改,一个叫做十人议会的单位产生,成为权力超越总督的统治集体,以避免总督权限过大,十人议会的成员均由选举产生。公元1381年,一场与热那亚舰队僵持近半年的围城之战,在威尼斯人的坚持下终于获胜,在热那亚人撤退的同时,也代表威尼斯正踏上另一个黄金时期。
5
15世纪前半叶,威尼斯再度展现傲人风采。先是于1416年在Gallipoli击败土耳其帝国舰队,接着陆续占领了Morea、Cyprus、Crete等爱琴海和东地中海的岛屿。在陆地方面,威尼斯在1414-1428年间,也占据了威罗纳(Verona)、Vicenza、Padua、Udine、Brescia、Bergamo等意大利半岛北部诸城。这段时间的威尼斯,几乎已视整个亚得里亚海为自己的内海,国威鼎盛。可惜这段时期相当短暂。1453年,土耳其攻占君士坦丁堡,消灭了神圣罗马帝国之后,威尼斯也开始走向衰弱之路。尤其在1492年新航路发现,所有原本从事贸易的城市均争先走向大西洋的时候,威尼斯却仍被土耳其人缠拉着而动弹不得,而随着她在海上的属地一个个落于土耳其人手中,威尼斯也就慢慢在欧洲历史舞台上销声匿迹。公元1797年,这个曾被誉为“最平静的共和国”终于落下帷幕,因为拿破仑进入此地,并废止了实施上千年的古老宪法。
拿破仑失败后,威尼斯和意大利北部被划入奥匈帝国范围,成为欧洲各地王公贵族度假休闲的最佳场所,威尼斯遂从一贸易大城逐渐转变为举世无双的观光都会。意大利统一后,一向善于经商的威尼斯人仍一本善用城市独特景观的心理,把威尼斯经营成意大利最重要的观光城市之一。
位于威尼斯东北方13公里Tessera地方的马可·波罗机场是前往这个水上都市最快捷的门户。由于机场濒临Laguna Veneta这个大湖,所以由机场至威尼斯市区可搭乘水上计程车,但这个收费高达75000里拉的交通方式实在是贵得离谱,所以除了一心尝鲜的观光客之外,少有人择此途进城。另一种被称为Motoscafi的电动船,行船时间较短,也较便宜。若开车只能到罗马广场(Piazza Roma),然后必须由此换搭水上巴士(Vaporetti)才能抵达只行船不行车的威尼斯市区。
严格说来,可至威尼斯市区的道路只有沿沙洲而筑的那一条,不论由公路网的任何一个方向前来威尼斯,车子都只能在驶过沙洲上的公路后停放在罗马广场巨大的停车场上(导游说遇到每年复活节嘉年华会举行时,整个广场和沙洲公路全成了停车场,车子根本开不进去),市内根本无车辆踪影,完全以船代车或以双脚为交通工具。威尼斯也是著名的东方快车(Orient Ex-press)的终点,这列由伦敦发出,经巴黎、苏黎世、圣安东、茵斯布鲁克,抵达威尼斯的豪华列车,是前往这座水上都市最浪漫的方法。不过,其费用也贵得吓人,我曾在瑞士问过旅行社,被告知单程含单人厢房和所有餐点的费用至少要美金1500元。
我把车停好后就雇了一个会说英文的导游,我们选择乘Gondola进城,这种形如弯月,由穿着横纹衫、头戴草帽的船老大摇桨前行的船,现已成为威尼斯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导游说他是从瑞士伯尔尼旅游学院毕业的,他说全世界学旅游的人都想到这里找工作,因为这里是当今世界惟一完全靠旅游生存的城市,他说威尼斯从开发起就限于目前城区所在的这些小岛上,所以和别的欧洲城市有新旧市区截然不同的景观现象有相当的差异性,几乎全城皆是昔日留下来的“古迹”而无所谓新市区。因此若是细细说来,处处皆景的威尼斯可得花上长篇大论才述说得完,虽然从城南到城北步行不过1小时,但几乎没有人是以此种时间走完的,因为途中吸引人的事物实在太多。
我们在圣马可广场(Piazza San Marco)下船,这座位于威尼斯市区南缘、紧邻大运河与圣马可运河(Canal di San Marco)汇流处的长方形广场,名闻全球,早已被视为威尼斯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广场的北、西、南三面是由廊高柱长的建筑物所围绕,其间有许多著名的咖啡厅和精品店,是旅客流连忘返的所在;广场东面就是此处名称由来的San Marco大教堂,在教堂前矗立着三根旗杆,它们分别代表威尼斯国威鼎盛时所拥有Cyprus、Crete和Morea三个岛屿,是该城辉煌历史的见证。广场的开口在运河边,入口处有两座分别雕着有翼狮子和San Theodore的纪念碑。圣马可大教堂(Basilica San
5
Mar-co)是我在欧洲所见不多的混合着拜占庭和西方风格的大教堂,建于1063-1073年间,因埋着威尼斯城守护神圣马可的遗体而得名。17世纪时局部修建曾加入文艺复兴风格。正面墙上五个大小圆顶和拱门内装饰的壁画和马赛克嵌画,构图精密、线条优美,因为以金色为主,所以也为此教堂博得了“黄金教堂”的美名。教堂内部装饰着壁画、马赛克画和雕刻,令人目不暇给;其中又以名为Pala d'Oro的黄金祭坛、室内的各种物品、大教堂美术馆内的铜马等,最引人注目。与大教堂毗邻而立的总督宫(Palazzo Ducale)是昔日威尼斯的权力中心,原建于12世纪,但于13世纪末至16世纪之间已完全改建过,成为一座兼具总督宅邸、政府行政中心、立法处等功能的巨大建筑物。这座外表以粉红和白色格子做为墙面,一楼有36根柱子的总督府,看来优雅秀丽,但和其内部拥有的庞大力量不太协调。站在圣马可广场上面对总督宫大门,从左至右分别是“所罗门王的审判”“亚当和夏娃”和“诺亚的醉态”三幅雕刻,而大门上则有总督Foscari对圣马可之狮屈膝的图案。总督府内的中庭、大楼梯、黄金楼梯(Scala d'Oro)、四门之屋、咨询厅、议会厅及精美的天花板壁画“威尼斯的胜利”等等均颇具特色;不过,一般人最感兴趣的还是颇富传奇色彩的叹息桥(Ponte dei Sospiri),这条连接总督宫内法院和一河之隔的监狱石门的封闭式桥梁,是当初被判有罪者在进入监狱前惟一可以看到蓝天、碧海的所在,所以当罪犯被押解由法庭走到此处时,透过小小的窗户看到外面美丽世界的一刹那,都会情不自禁地叹息,这就是此桥名称的由来。
位于广场北、西、南三面的三层楼有小拱门长廊的红棕色屋顶建筑群,就是昔日法院(Procuratie)的所在,其中北面为旧法院,建于16世纪,南面为新法院,建于17世纪,西面与圣马可大教堂相对的部分,相传为拿破仑下令所建,目前为收藏文物和艺术品的柯瑞尔博物馆(Museo Correr)。不过,在法院建筑群中最让我注意的是那座与大教堂相邻,位于广场东北角的白色钟楼,其顶端的摩尔人造型敲钟者铜像据说已在此“执勤”500年了。坐落在大教堂和总督宫相邻处正前方、圣马可广场东南角的大钟塔(Campanile),可说是威尼斯最突出最显眼的建筑,高99米的身影让人们想忽略它的存在都不容易。这座高大的砖红色塔楼原本是威尼斯的灯塔兼瞭望台,1902年某日早晨忽然崩落毁坏,随后完全忠于原样的重建就在威尼斯人仔细的监督中展开,终于在1912年再度矗立在圣马可广场上,位于屋顶尖端的金黄色“风向天使”也再度转动于亚得里亚海的微风中。登上顶端的瞭望台,可将整个威尼斯市区纳入眼中,视野之佳无与伦比;塔楼底层线条单纯优雅的小游廊,完成于18世纪的铜门,壁龛内的雅典娜、阿波罗、麦丘里等神话人物雕像等,均引人驻足。
在威尼斯的大运河(Canal Grande)上行船,环视两岸,犹如在观赏两幅欧洲中古世纪的油画,正如15世纪的法国作家Philippe de Commines所言:“我认为它是全世界最好的道路,拥有最美丽的建筑。”这条以反S形纵贯威尼斯市区的全城最宽阔“道路”,不但是交通上的动脉,其繁忙程度不亚于任何一座城市的主要道路,但沿岸造型风格各异的各种建筑物,更使其宛若露天的建筑博物馆。我们从圣马可广场码头上船,且停且看地把大运河沿岸的美丽建筑逛一圈,就“谋杀”了我8卷胶卷。在位于大运河中点的李亚度桥(Pontedi Rialto)上,我停了一刻钟,这座威尼斯最古老的白色大理石桥,以其长28米的圆拱造型和桥上所筑的覆顶拱门,成为公认的威尼斯最美的桥梁。建于1588-1592年间的这座石桥,前身为一木桥,经Antonio da Ponte设计改建而成今日面貌,已是威尼斯代表景观之一;站在桥中央眺望大运河,相当能领会威尼斯风情的所在。李亚度桥两端各矗立着一幢美丽建筑,东端目前做为邮局,西端是优雅的文艺复兴式建筑Palazzo dei
5
Camerlenghio坐落在大运河最南的阿卡德米亚桥南端的阿卡德米亚美术馆(Galleria dell'Accademia),是典藏14-18世纪威尼斯画派作品的宝库。建筑本身原是卡利塔学校和卡利塔教堂所在地,目前除教堂部分仍维持原样,其余皆为陈列馆。美术馆内部的宽敞和入口的狭小,恰成反比,在24个陈列室中分别收藏着名家的作品,包括Giorgione的“La Tempesta”、Titian的未完成画作“Pieta”、Mantetg-na的“San Giorgio”、Tintoretto著名的《圣母像》,和Bellini的《圣坛》等,均是意大利的国宝。
在李亚度桥北面不远的大运河左岸,自14世纪以来就是威尼斯人购买海鲜的去处。在中午以前可在此看到各类鱼鲜,和紧邻的菜市场,是认识威尼斯人日常生活状况的最佳去处。坐落在大运河尾端左岸的Santa Mariadella Salute教堂,是威尼斯巴洛克式建筑的代表作,由17世纪建筑师Long-hena设计建造。白色的大理石、淡绿色的圆拱顶,倒映在运河的水面上,形成一种绝美的画面;内部不仅装饰得华丽无比且收藏有名家的作品,如Tintor-etto的“Le Nozze di Cana”。位于大运河第二个大弯道左岸的雷佐尼可宫(Palazzo Rezzonico),自17世纪始建至18世纪才完成。有如石块堆砌而成的外表是融合佛罗伦斯和威尼斯的风格所形成,是当时最新的建筑风格。目前这幢三层的建筑物,是威尼斯18世纪博物馆(Museo de Settecento Venezi-ano)。除了以上各点外,大运河畔的美丽建筑还相当多,包括位于右岸的Pa-lazzo Vendramin-Calergi、Palazzo Loredan、Palazzo Grimani等,和位于左岸的土耳其商馆(Fondaco dei Turchi)、现代美术馆(Galleria d'Arte Moderna)、威尼斯大学经济系(Ca'Foscari)和以收藏现代欧洲美术品著称的CollezionePeggy Guggenheim等。
威尼斯没有工业却有许多学校,学校是典型的威尼斯社会非常重要的一环,经常担任慈善机构的角色;一座学校除了必须的设备外,通常还包括集会场、小教堂,甚至救济院。所以学校在市区中具有凝聚的作用,周围常有颇具可观性的事物,圣洛可学校(Scuoladi San Rocco)就是最具代表的一处。坐落在大运河左岸市区中央的这间学校,为16世纪前半叶所造的文艺复兴式建筑,目前已无原先Scuola的功能,而以收藏威尼斯画派大师Tin-toretto的56幅杰作成为威尼斯最重要的艺术中心,甚至被誉为威尼斯的美术圣地。本名Jacopo Robusti的Tintoretto (1518-1594),成熟期的画作几乎全藏于此。与圣洛可学校隔着洛可广场相对的圣塔玛拉教堂,为一法兰西哥特式建筑,建于14世纪,是威尼斯主要的教堂之一,也是面积最大的一座。教堂内部宽敞庄严,由12根大柱支撑,正中央祭坛上是Titian的代表作《圣母天图》,祭坛右边的小礼拜堂内有三折式祭坛画,祭坛正前方还摆设有一般教堂内极少见的神职人员祈祷用坐椅。这座教堂有“威尼斯的万神殿”之称。
坐落于上述教堂东北方二水之隔的小岛上的圣保罗广场(Campo SanPolo),是昔日市民举行各种庆典仪式的场所,今天其风采已被圣马可广场掩盖,变成市井百姓休憩的地方,观光客较少光临,但却也因此保存了真正的威尼斯面貌,对建筑拥挤、空地极少而观光客又摩肩接踵而来的威尼斯而言,此处是少数让她的百姓有“我的城市”之感的地方之一。
因为我在威尼斯的时间有限,第二天我给了那个我至今仍记不住名字的导游100美元的小费,请他带我以最快的速度看完威尼斯,于是我们用走马观花的方式去了位于圣马可广场北方、建于1234-1430年以拥有许多珍宝级宗教艺术品而著称的San Zanipolo教堂;位于圣马可广场东方、文艺复兴风格、拥有一座13世纪钟楼、以Bellini的《四圣人和圣母像》而受重视的SanZaccaria教堂;位于大运河左岸市区、以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所绘天花板壁画为人所知的卡米尼学校(Scuola dei
5
Carmini);位于Santa Lucia火车站右边、建于18世纪、以Tiepolo所绘壁画而广为人知的拉比亚宫(Palazzo La-bia)等等。
由于小费给得很好,导游还带我去了几个一般游人不会去的小岛,位于威尼斯北方1.5公里的穆拉诺岛(Murano),是由5个岛集合而成的岛群,昔日是威尼斯贵族别墅的所在地,在东方玻璃制造术传入之后,威尼斯基于安全理由,把不可缺少火的玻璃工厂很有默契地集中在离市区不远的穆拉诺。近千年来,被视为世界顶尖的威尼斯玻璃工艺品,几乎全部来自穆拉诺,至今依然。岛上有无数玻璃厂和玻璃工艺品店,还有一座玻璃博物馆,可参观和采购。于7世纪开始建设的穆拉诺,目前维持着12世纪的风貌,是个优美而典雅的地方,非常适合闲逛慢踱。
而布拉诺岛(Burano)则深处海中远离本土和威尼斯的喧嚣,是个宁静安详的渔港,极富悠闲的度假气息。约5世纪时即有人居住,但直到威尼斯繁荣之后,手工艺才打破此地单纯渔业维生的局面,而且以丝织品为主的手工产品逐渐成为岛上居民收入的来源;从此,蕾丝(Merletti)对布拉诺人而言,就像玻璃对穆拉诺人一般,成为该地最大的特色。走在岛上随时可看到妇女们人手一件地编织着极耗眼力和时间的美丽蕾丝,洁白的蕾丝和明亮的阳光相互辉映,让人充分领略属于南欧小岛的独特风情。与布拉诺岛相距不远的托切罗岛(Torcello),和布拉诺岛的景象截然不同,是个人烟稀少的地方。不过,此处即是诸岛中最古老的一个,在重心逐渐南移至威尼斯所在地之后,就逐渐被忽略。丽都岛(Lido)是威尼斯东方呈南北走向的一座长条形岛屿,是分隔亚得里亚海和Veneta湖的一长串岛屿之一,可说是威尼斯的天然防波堤和城墙。原先并未加以开发,直到20世纪才逐渐发展成现代化的休闲中心,靠亚得里亚海边的绵长沙滩成为吸引游客的焦点,不断兴建的大饭店、夜总会、赌场、剧场,把此地点缀得喧闹繁华;不过,这种情形只限于夏天,一到观光淡季,岛上连个人影都瞧不见。丽都岛,可说是现代文明具体而微的表现。
几乎所有有关威尼斯的电影或文学作品,都是与爱情和浪漫激情有关的,但我这次由于时间匆忙且找了一个男导游而与浪漫失之交臂,打电话与陆奇雅向意大利告别的时候,开玩笑说这是我惟一的遗憾,陆奇雅竟惊奇地喊了起来,连说不可思议,她说在威尼斯几乎所有未婚的女孩子都把与人浪漫做为第二种收入的来源,更何况还有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性工作者”,难道光有水就能吸引每天六十万的观光客吗?要知道你们中国人把浪漫看成是堕落,而我们意大利人则把浪漫当做梦想,别忘了意大利最令人崇拜的国会议员“小白菜”就是妓女……
当我把车速调到第五档,在夕阳的照耀下远离威尼斯飞速向奥地利驶去时,威尼斯留在脑海中的印象就好似一幅无法抹去的图画:无处不在的水路、无往不去的小船、古老的大街小巷、绚丽的巨宅平房……意大利,一个具有西方文明的古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