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带答案吉林辽源一中)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2019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带答案吉林辽源一中)》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 ‎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历 史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登封中学期末考试)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2.(2018北京101中学期末考试)下表是史书关于儒家学者的籍贯分布记载,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齐鲁地区 其他地区 籍贯不明者 ‎《史记·儒林列传》‎ ‎71.79%‎ ‎17.95%‎ ‎10.26%‎ ‎《汉书·儒林传》‎ ‎45.60%‎ ‎46.11%‎ ‎8.29%‎ ‎《后汉书·儒林列传》‎ ‎36.36%‎ ‎63.64%‎ A.齐鲁地区儒学的衰落 B.儒家思想在各地传播 C.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D.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大 ‎3.(2018内蒙古中学期末考试)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A.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B.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 C.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D.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4.(2018陕西白水中学质检)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是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伟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主张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B.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彻底否定 C.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有力捍卫 D.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总结捍卫 ‎5.(2018福州中学期末考试)汉初统治者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后汉武帝强行罢黜百家,独兴儒学。这种思想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出 A.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B.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C.君主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D.统治集团内部治国理念的分歧 ‎6.(2018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期末考试)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7.(2018东营中学期末考试)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这表明,达•芬奇 A.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 B.刻意表现奔放情感 C.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 D.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 ‎8.(2019四川成都摸底测试)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客观上传播了资产阶级价值观 B.适应了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 C.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D.推动了西欧思想解放潮流的理性发展 ‎9.(2018江苏盐城期末考试)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提出:“认识既然是由我们的感觉与自然交互作用而产生,所以因人而异,视个人的感觉官能而有所不同。任何超人性的真理,连同宗教的真理都是不存在的。”由此推断该哲学家 A.肯定人的尊严 B.否定神灵存在 C.强调理性至上 D.推崇绝对真理 ‎10.(2018福建三明质检)伏尔泰认为:“在这个社会里,既无土地又无房屋的人难道也应该有选举权吗?……当黎民被容许议论(国事)的时候,一切都将毁灭。”这表明伏尔泰 A.强调天赋人权 B.保留社会等级 C.主张精英政治 D.维护私有制 ‎11.(2018河南周口期末考试)中世纪只有教士才有阅读(圣经》的权利。到了16世纪中期,普通教民相信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这表明 A.教皇放松了对教民的控制 B.信仰得救思想已深入人心 C.教民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 D.教民已有成为教士的权利 ‎12.(2018百校联盟TOP20四月联考)意大利学者彼特拉克(1304年一1374年)认为:在上帝的创造物中,人占据最高地位,因而对上帝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应该把人作为思考的对象。这说明他 A.具有反宗教的理性精神 B.注重对人的哲学化研究 C.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先河 D.意欲使人摆脱神学束缚 ‎13.(2018天津市部分区期末考试)1697年出版的《历史批判辞典》中,法国人皮埃尔·培尔宣称:“任何个别教条,无论它是什么,无论它是否由圣经的权威所提出,或者有什么别的来源,只要它和对自然理解的清晰肯定的结论相冲突,就是错的。”其观点意在引导人们 A.辩证地分析历史 B.摆脱宗教信仰 C.理性地认识社会 D.研究自然科学 ‎14.(原创题)据考证,伏羲女娲作为华夏的始祖在秦汉时期得到了普遍崇奉,这一信仰的影响也日益扩大。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不仅被文人当作创作的素材,也被普通民众用来保佑家人平安幸福。这一现象 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生活 B.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D.传播了先秦的礼乐制度 ‎15.(2018北京101中学期末考试)二重证据法是将“地下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相互印证的一种研究方法。以下相关史料的比对研究,最符合“二重证据法”的是 A.蒋庄遗址与《回忆蒋庄遗址的发掘》‎ B.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与远古炎黄传说 C.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D.殷墟甲骨卜辞与《史记·殷本纪》‎ ‎16.(2018福州中学期末考试)康熙年间,我国开展全国性的地图三角测量绘制《皇舆全图》时,吸取了欧洲制图优点,实测并采用经纬图法比例,而且还采用了地图投影方法。由此可知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西学东渐影响中国传统科技 C.清代中国已经远落后于西方 D.康熙年间尚未实行闭关锁国 ‎17.(2018高考题及模拟题汇编)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18.(2018湖南师大附中期末考试)下表中1876年、2010年中美世界博览会展品的变化表明 时间 国家 代表性展品 ‎1876正 中国 丝绸、茶叶、银器、雕花瓷器、景泰瓷器等 美国 大功率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留声机等 ‎2010年 中国 载人航天技术、可食用环保包装材料、多媒体信息技术等 美国 将日光转化为电力:屋顶花园、再生竹制成的地板等 A.中国国际地位有较大提升 B.中国传统手工业日渐凋零 C.环境保护引起更多关注 D.两国产业结构逐渐趋同 ‎19.(2018云南玉溪一中期末考试)16世纪布鲁诺因支持和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A.进化论已被人们广泛认同 ‎ B.教会实行宗教宽容政策 C.英国的学术氛围更加宽松 ‎ D.教会权威已经逐渐丧失 ‎20.(2018河北邢台第八中学期末考试)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C.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 D.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 ‎21.(2018伊宁中学期末考试)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22.(2018四川成都航天中学期末考试)1961年,教育部开始调整北京等地区的高等学校,采取定(发展规模)、缩(缩小发展规模)、并(与他校合并)、迁(迁离北京)、放(下放地方领导)、停(撤销停办)的方法。这一政策旨在 A.摆脱计划管理体制对教育的影响 B.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缓解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D.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均衡发展 ‎23.(2018宁阳中学期末考试)19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社会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某文学流派的作品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并对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弊端迸行了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该文学流派是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批判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24.(2019四川成都摸底测试)19世纪,英国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音乐会成为最流行的休闲方式之一,一些音乐厅老板扩大经营范围和场地规模,聘请专业的演出人员,面向广大平民进行收费演出。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理性休闲方式逐步兴起 B.大众艺术修养的普遍提高 C.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事业 D.休闲活动呈现商业化特征 第II卷 本卷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每个题目的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 ‎25.(2018安徽中学期末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 广方言馆、同文馆虽罗致英才,聘请教习,要亦不过只学语言文字,若夫天文、舆地、算学、化学直不过粗习皮毛而已。他如水师武备学堂,仅设于通商口岸,为数无多;且皆未能悉照西洋认真学习,良以上不重之故,下亦不好。世家子弟皆不屑就,恒招募窭人子下及舆台贱役之子弟入充学生。况督理非人,教习充数,专精研习曾无一人,何得有杰出之士,成非常之才耶?‎ ‎——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 材料二 同文馆初开,“阁束六经,吐弃群籍”,但随后开办的一些技术学堂增设经学等中学课程。尤其是甲午战争前后,电报、医学、医学、铁路、矿务等技术学堂相继创办,开始贯彻中体西用思想。如两广电报学堂规定,学生除学习西学外,兼课四书五经,以知礼义。起初,无论新式学堂还是书院,课程中的经学、经史等名目,不过是相对西学而提出的中学“代表”,分科观念比较模糊。甲午战后出现的普通学堂,中西学课程的种类大幅度增加,西学课程增加了政治、伦理等科目,中学课程增加了掌故、史地、通鉴、律法等门类。1898年,张之洞的《劝学篇》为应对新学而中学课程过于繁难的状况,提出以易简之策救中学,分中学为经学、史学、诸子、词章、理学等科。1902-1903年,注重国民教育与实业教育的新学制和统一学堂系统设立,同时各省督抚纷纷奏请分三科递减科举,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端方奏请立停科举,专办学堂。学堂教育一统天下,分科教学使得中学整体上被西学所兼容。‎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下)》第二十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前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效果不彰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中国新式学堂教育的发展变化。(8分)‎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简析晚清中国教育转型在当时的社会变动中所起到的作用。(8分)‎ ‎26.(2018海南中学期末考试)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整理 材料二 清末留学教育高潮出现于废科举、兴学堂的急剧变革中,其发展轨迹深受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废科举前,出国留学者为新学堂青年学生,士绅、官僚及女子留学风气未开。废科举后,留学教育突破社会阶层和年龄、性别的界限,大量负有科举功名者、在职官员、亲贵子弟纷纷远游,女子留学也开始获得一席之地。……20名湖南留日女学生,年龄在20岁以上者13人,其中最大者已48岁,最小者仅14岁。士绅留学生年龄普遍较大。如:蔡元培首次留德已逾不惑之年;入读日本法政大学的进士、举人,平均29.1岁。留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及文化、年龄层次的差异性对留学课程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1904年,中国留日1300名学生中,习文科(包括法政、师范和普通科)者达1100余人,学武科者200余人。……1909年清学部举行游学毕业生考试,录用225人,即有168人习法政科(其中出身举贡监者128人),占总数的65.88%。其后几次留学毕业生录用考试,合格者中习法政专业者均占60%以上 ‎——张亚群《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10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清末留学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10分)‎ ‎27.(2018临沂中学期末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摘编自裴钰《改变中国》‎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有哪些。(5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5分)‎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历 史答 案 第Ⅰ卷 ‎1.【解析】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由此可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历史影响在于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天下“大一统”的文化心理认同。故答案为A项。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排除B项;秦汉时期土地私有,与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无关,排除C项;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与西周时期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建立起来的“家天下”不同,排除D项。‎ ‎【答案】A ‎2.【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齐鲁地区和其他地区儒家学者籍贯分布比例的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表明儒学思想在各地不断传播,故B项正确;齐鲁地区是儒学的发源地,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该地区儒学地位的衰落,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儒家学者籍贯分布的变化,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发展,故D项排除。‎ ‎【答案】B ‎3.【解析】材料中“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的信息说明荀子强调“礼法并用”,继承了传统儒家中“礼”思想,故C项正确;传统儒家注重“礼治”思想,材料中明显是对传统儒学思想进行了改造,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该信息,故B项错误;荀子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是背离,故D项错误。‎ ‎【答案】C ‎4.【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仍然属于入学范畴,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故A正确,B错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继承了传统儒家民本思想,反对理学空洞、脱离实际的学术风气,“有力捍卫”“总结捍卫”表述错误,排除C、D。‎ ‎【答案】A ‎5.【解析】‎ 无论是汉初的“无为而治”,还是汉武帝刘彻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加强皇权的需要,这种需要反映在政治思想方面也会因时而异,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思想统治,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故A项错误;思想是服务于政治需要,不是道家思想存在问题,也不是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故B项错误;统治集团采用治国理念是符合国情需要,不是分歧,故D项错误。‎ ‎【答案】C ‎6.【解析】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故答案为A项。这种主张不是为了保护环境,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天与天子即君主的关系,排除C项;这种主张在儒家思想中本来就已包含,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答案】A ‎7.【解析】由材料信息可判断出此时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说明达芬奇绘画的理性精神,故C正确;近代实验科学的基础是实验验证,材料不能体现出实验科学的研究,“近代实验科学之父”是文艺复兴之后的伽利略,故A错误;“奔放情感”是浪漫主义绘画的特点,时间是在19世纪上半叶,故B错误;启蒙运动否定了天主教的神学理论,故D错误。‎ ‎【答案】C ‎8.【解析】根据“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牛顿的科学成就,促进思想解放,为启蒙运动奠定思想基础,启蒙运动传播了资产阶级价值观,故A正确;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包含在选项A中,排除B;《共产党宣言》解释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C错误;材料反映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启蒙运动的影响,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A ‎9.【解析】材料“认识既然是由我们的感觉与自然交互作用而产生……视个人的感觉官能而有所不同”反映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体现了对人的尊严的肯定,故A正确;材料只是否定超人性的真理,没有反映出否定神灵存在,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理性至上的思想主张,故C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人的作用,而不是推崇绝对真理,故D错误。‎ ‎【答案】A ‎10.【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伏尔泰主张不给于既无土地也无房屋的贫民选举权,这实质上说明伏尔泰主张富有阶层参政,即实行精英政治,故C项正确;材料和天赋人权相背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社会等级的信息,故B项错误;伏尔泰主张维护私有制,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C ‎11.【解析】宗教改革提倡“信仰得救”,“普通教民相信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说明这一思想得到民众的认可,故B正确;A中放松不符合事实;C中信仰仍然没有改变;通过宗教改革,教民不会是教士的权利,故D错误。‎ ‎【答案】B ‎12.【解析】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之父,主要倡导人文主义,促使人摆脱神学束缚,D正确;人文主义不是反宗教,A错误;哲学化不是人文主义目标,B错误;彼特拉克不是开启文艺复兴先河,C错误。‎ ‎【答案】D ‎13.【解析】“无论它是否由圣经的权威所提出,或者有什么别的来源,只要它和对自然理解的清晰肯定的结论相冲突,就是错的”说明要理性认识社会,C正确;辩证不符合事实,A错误;B中摆脱说法错误;自然科学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答案】C ‎14.【解析】本题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人们共同信仰伏羲女蜗,这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族群认同观念,故选B项。材料并未反映思想专制现象,故排除A项;C项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内容,不够全面,故排除;材料未体现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故排除D项。‎ ‎【答案】B ‎15.【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二重证据法”是指文献和考古相结合的方法,是综合利用“纸上材料”和“地下新材料”的历史研究方法;《史记·殷本纪》是文献资料,殷墟甲骨卜辞是考古发现,故D项正确;《回忆姜寨遗址的发掘》不是姜寨遗址本身的“二重证据”,排除A项;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也是根据传说制作的,不属于“二重证据”,排除B项;二里头“宫殿”复原图是根据考古发现的二里头遗址绘制的,不属于“二重证据”,排除C项。‎ ‎【答案】D ‎16.【解析】材料“吸取了欧洲制图理论中考虑大地是球面的优点,实测并采用经纬图法比例,而且还采用了地图投影方法”意在表明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对中国产生了一定影响,故B项 正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提出思想,故A项错误;清朝前期中国远远超越西方国家,故C项错误;康熙年间已经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D项错误。‎ ‎【答案】B ‎17.【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不论老童、低秀才还是没有怎么读过书的人,都以“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一现象说明书籍在人们的生活和日常交往中影响较大,体现出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只是是书籍的普及,不能得出学术文化水平的高低,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士大夫地位的提高及经世致用的思想,故排除B、C。‎ ‎【答案】D ‎18.【解析】1876年、2010年中美世界博览会展品,可以得出近现代中国科技的进步,与国际地位的提升不能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能体现的是中国科技进步,但是并不意味着传统手工业的凋零,故B项错误;2010年世博会中国展出“可食用环保包装材料”,美国展出“将日光转化为电力,屋顶花园,再生竹制成的地板等”,这说明两国都重视环境保护,故C项正确;2010年虽然同时出现环保的技术,但是中国还有航天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故D项错误。‎ ‎【答案】C ‎19.【解析】中世纪教会统治社会一切,教会的权威至高无上,19世纪中期随着教会权威的逐渐下降,科学的思想逐渐被民众接受,材料中达尔文和布鲁诺以及哥白尼的不同遭遇正说明了这一点,故D项正确;进化论的思想至今都没有被民众广泛认同,故A项错误;教会是通过宗教统治人们,此时并不是实行宗教宽松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宗教权威的消失,不是英国学术氛围的宽松,故C项错误。‎ ‎【答案】D ‎20.【解析】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故A项错误;“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说明近代中国文化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向现代形态转变,B项正确。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故C项错误,D项理解片面化,材料并不是说明通过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D项错误。‎ ‎【答案】B ‎21.【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意义不大,“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结合该内容及材料时间“192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思潮的斗争中逐渐取胜,影响日益增强,故C符合题意;A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材料无关;实业救国思潮是近代实业家的救国理念,与材料无关,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礼教”的批判,D不正确。‎ ‎【答案】C ‎22.【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至1960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大跃进”的狂潮中受到严重的冲击,为了缓解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因此1961年教育部开始调整北京等地区的高等学校,故C项正确,B项错误;当时的经济体制没有发生变化,故A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错误在“均衡发展”。‎ ‎【答案】C ‎23.【解析】现实主义文学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又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因此该文学流派是批判现实主义,故答案为C项。古典主义于17世纪在欧洲开始流行,浪漫主义于18世纪末在欧洲兴起,现代主义在20世纪开始出现,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三项。‎ ‎【答案】C ‎24.【解析】根据“英国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一些音乐厅老板扩大经营范围和场地规模,聘请专业的演出人员,面向广大平民进行收费演出”看出,当时英国流行以营利为目的休闲活动,体现出休闲活动商业化特征,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理性休闲方式”,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大众艺术修养的普遍提高,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提到政府重视社会事业,排除C。‎ ‎【答案】D 第II卷 ‎25.(22分)‎ ‎【解析】‎ ‎(1)根据“不过只学语言文字,若夫天文、舆地、算学、化学直不过粗习皮毛而已。他如水师武备学堂,仅设于通商口岸,为数无多”、“世家子弟皆不屑就……专精研习曾无一人”可知甲午战前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效果不彰的原因在于教授内容浅薄、新式学堂数量少、学堂管理和师资力量薄弱。而且新式学堂还受到当时社会保守思想和保守势力的束缚阻挠。‎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知,从甲午战争前到甲午战争后,新式学堂教育在社会地位、授课内容、教育教学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由科举制的补充到新式学堂一统天下,由学习西方技术到确立中学为体,由分科模糊到分科教学,由专业技术学堂到普通全科学堂等。根据材料内容总结作答即可。‎ ‎(3)晚清新式学堂的设立和逐渐发展,为近代新式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为社会各领域都培养了相应的新式人才,对于突破儒家思想束缚下的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又推动作用,而且促进了西方思想和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总而言之,新式学堂的设立,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答案】‎ ‎(1)科举制度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保守势力的阻挠;所授西学内容的浅薄;新式学堂过少;学堂管理者与师资力量的薄弱。‎ ‎(2)从科举的补充到学堂教育一统天下;在课程设置上,先有“西用”之学,然后再逐步确立“中体”;分科教学的观念为官方所接受,中学重新分解组合,划分为诸多科目;由专业技术学堂到甲午战后普通全科学堂大量出现。‎ ‎(3)为社会各领域的转型提供了人才支撑;根本改变了中国人的知识系统和思维方式,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新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26.(20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表格内容可知,我国古代书院从宋代到清代,官办书院比例上升,民办书院比例下降,明清时期官办书院数量开始超过民办书院数量。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出现这样变化的原因主要和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加强思想控制有关。‎ ‎(2)根据“留学教育突破社会阶层和年龄、性别的界限,大量负有科举功名者、在职官员、亲贵子弟纷纷远游,女子留学也开始获得一席之地”、“习法政科(其中出身举贡监者128人),占总数的65.88%。其后几次留学毕业生录用考试,合格者中习法政专业者均占60%以上”可知,清末留学生群体涵盖面广泛,其中以士绅为主流,年龄跨度较大。在留学科目上以法政科为主要学习科目。留学教育兴起带来的影响一方面是培养了大量人才,另一方面是也有利于社会风俗的变化,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答案】‎ ‎(1)变化:从宋代到清代,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民办书院比例总体下降;到明清时期,官办书院在比例上超过了民办书院。主要原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强化;思想控制加强。‎ ‎(2)特点:留学生群体涵盖面广泛,传统士绅占有重要地位;留学生来源广,年龄层次跨度大;在留学科目结构上,法政科盛极一时。影响: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政治、经济、思想解放、社会风俗、教育等)。‎ ‎27.(10分)‎ ‎【解析】‎ ‎(1)结合近代中国不同阶级发起的救亡运动和主张,可以直接写出其指导思想,即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民主与科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2)从材料“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可见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可见推动人们探索救国道路,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可见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答案】‎ ‎(1)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实行君主立宪制),三民主义(实行民主共和制),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2)作用: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推动人们探索救国道路;推动了近代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