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三诊试卷(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三诊试卷(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2017.1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如《窭娥冤》的申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精忠旗》的满门旌表,《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等等。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大概从“天”开始的。春夏秋冬的往复,白天黑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使他们直观地形成了“乾为天,为圆”,以及“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的观念。由于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天”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多寡,因此,对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先民来说,头顶上的那圆的天,就成了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对“天”的崇拜就导致了对于“天”的运行规律一一“圆”的亲和与崇尚。‎ 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圆道观,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对易学而言,“圆”不仅是神秘的示语,而且也是圆融无碍、无往不复的至高至美的境界。‎ 而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圆来加以描述的。《老子》“九九”八十一章,象征着道的生生不息、变动不已、周行不止。韩非在《解老篇》中评析老子思想时说:“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揭示了道的周行循环的特征。这种“九九”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是离不开圆的。‎ 由于“圆”以其圆满而使人感到审美的满足,所以,“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佛教称般若真智为“圆智”,称般若真智对世相的观照为“圆照”,称善根为“圆根’,称修行到最高阶段为“圆成”,称涅架境界为“圆寂”,将美好至极的事物称做“圆圆海”。这里,“圆”均可作为“圆满”、“大美”和“至美”来解。‎ 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和禅境,易、庄、禅不约而同地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周易》用以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思维模式,以及本文论述的“大团圆”‎ 的审美心理,似乎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式之中。“圆”既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则一切都应该圆满无缺,缺则有憾。中国古代悲剧最悲的要算是关汉卿的《窦娥冤》了,剧中不但有血溅白练,而且还有六月飞雪。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窦娥冤屈之大、痛苦之深。但作者笔锋一转,却来个“窦天章为女申冤昭雪”,由悲转喜、由缺为圆。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散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即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与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与妥协。它虽然推选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却也遏制了中国艺术,特别是悲剧中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毁灭的怵目惊心的震撼,以及撕肝裂胆的残酷。尚圆的传统观念不光是“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且,它也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于圆态,趋向一种柔性与韧性,以及圆融浑化的中和之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团圆”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特有的,并且在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大量出现,其形成与华夏民族的尚圆观念有关。‎ B. “大团圆”审美心理在戏曲小说中以申冤昭雪、报仇雪恨等形式出现,“大团圆”结局则需要借助梦境呈现。‎ C. “大团圆”审美心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在其影响下,中国的悲剧往往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和使人触目惊心的震撼。‎ D. “大团圆”审美心理体现了审美对传统规范的崇尚、迎合和屈从、妥仂,它促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在技能方面向圆熟精致的发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指出“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接下来进行相关阐释,最后揭示“大团圆”的内涵。‎ B. 文章第一段以中国古典戏曲为例,重点论证讲究“团圆之趣”是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C. 文章整体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文章中间几段主要从华夏初民对“天”的崇拜以及“易、道、禅”三个哲学角度阐述“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D.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从两个方而进行论证,“大团圆”虽然使中国古典文学领先于世界,但也遏制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四季的往复、日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中,智慧的华夏初民逐渐形成了“乾为天,为圆”的先进观念,对天的崇拜导致了他们对“圆”的崇尚与亲和。‎ B. 华复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大概是从天开始的,天之所以成为先民顶礼膜拜的对象,是与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多寡分不开的。‎ C. “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是因为“圆”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满足。‎ D. 在古代中国,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理想的规范,它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圆态。‎ ‎【答案】1. D 2. D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并且在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大量出现”有误,“古代”不当,文章第一段“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可见应该是“宋代以后”。B项,“昭雪形式”“梦境呈现”等均有绝对化倾向,从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来看,“昭雪形式”“梦境呈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表现形式。C项,中国的悲剧“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不对,原文最后一段的意思是中国悲剧缺少震撼感,是因为“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和人物被毁灭”而产生。‎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比如本题A项,文章说的是“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而选项扩大为“古代”;C项,文中是说“特别是悲剧中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毁灭的怵目惊心的震撼”,选项变 成“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以及对文本论证方式的分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D项,“虽然使中国古典文学领先于世界”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它虽然推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并没有说使中国古典文学领先于世界。‎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是循环往复的表现”错误;文章第四段说“而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圆来加以描述”,第五段“由于‘圆’以其圆满而使人感到审美的满足,所以,‘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由此可以知道,“圆”是“循环往复的表现”是老子哲学思想的自然观,与“佛家”无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文后各题。‎ 白痴的生活 ‎【爱沙尼亚】 梅希斯·海因萨尔 ‎(1)维洛·林德意识到了自己是个白痴,这使得他的生活变得复杂起来,尽管周围人并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就连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也丝毫没有想到他有这种可怕的症候。‎ ‎(2)“这一切简直太离谱了!”维洛暗想。‎ ‎(3)维洛开始频繁地照镜子端详自己的脸,可是除了忧虑的表情之外,并没有什么令人担心的样子。而忧虑的表情对于一家之长、真正的父亲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家里人都认为这再正常不过。事实上,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工作,不管他所做的事多么引人入胜,不管工作中取得了怎样辉煌的成就,都不能给他带来像白痴那样生活所享受到的快乐。可他却不得不掩饰这见不得人的秘密。‎ ‎(4)有时候,劳碌地工作了一天之后,维洛发现自己在公园里张大嘴巴看着麻雀,有时更傻里傻气地纵声大笑。他惶恐地看看四周,扮出一副正经八百的神情,然后匆忙离开。‎ ‎(5)这种神魂颠倒完全不同的是,维洛做出了不少杰出的发明。他受过两种高等教育:一 种是人文科学,另一种是实用艺术,现在他在塔尔图家具公司担任厨房装饰工艺艺术设计师,在这一领域他颇受尊重,是当之无愧的知名专家。此外,他还熟练掌握了五种外语,娶了哲学教授的女儿为妻,和她一起养育了三个孩子,他还善于结交朋友,其中不乏绝顶聪明和智慧超群的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得不承认,所有这一切都起不到他所期望的那种作用。所有的大智慧固然很有意思,使他开心,可在这中间他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快乐、那种生活中原本质朴而纯真的快乐。‎ ‎(6)三十五岁时,维洛终于明白:如果揭开那并非天生而是后天获得的保护色,那么可以看出,在他心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活生生的白痴。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他很悲伤,却又感到某种解脱。从那时起,他开始享有静谧而怡然自得的独处时刻。他有时提前下班或者星期日一大早就悄悄溜出家门。‎ ‎(7)在这样的日子,维洛的眼睛格外闪闪发光,他几乎一路小跑着来到长途汽车站,随便登上某辆城郊汽车,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基亚尔尔肯纳或艾克。不过,他最常去的地方是设在达比韦雷的垃圾场。在那里他能摆脱掉一切束缚,自由自在。他毫不掩饰内心的快乐,高兴地看看被扔掉的暖气片一、熨斗还有旧杂志,随心所欲地挺直身子躺在发霉的破垃圾堆当中,放心地扯着噪子大声喊叫,以迎合乌鸦的哇哇叫声。‎ ‎(8)当妻子偶尔问他经常外出到哪里去时,维洛早就准备好了答案:因为家具市场竞争激烈,他不得不经常到图书馆去,以便提高专业水平。他为了证实自己的话,会从公文包里取出各种专业书籍和图纸,再加上专业术语来解释分析。妻子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也就相信了他。这样维洛便可以继续过着自己原本状态下的隐秘生活了。‎ ‎(9)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有了更加喜欢的地方。那是一个被废弃的古老的庄园。维洛一到庄园就钻到畜牲棚里,仰面躺在鸡群和羊群之间,静静地待在饲料和干粪堆上。他欣赏着吃力咀嚼饲料的羊,觉得自己像在家里一样,体验着最幸福美妙的瞬间。鸡在他瘦削的身体上悠闲地散步,用呆傻的目光看他,有时啄他外衣上的纽扣。羊呢,不停地闻着维洛那沾满谷壳饲料的头发,用粗糙地舌头舔维洛那抹了盐的脖子。他眨巴着眼睛,嘴角上流出黄色的口水。有趣的是某一只母鸡会把维洛当成公鸡在他眼前迈着碎步走过,向他卖弄风情,竖起羽毛向他求偶,面对这种情景,他的心里美滋滋的。他与这间破旧不堪的小房、鸡、羊,还有弥漫在阳光中的尘埃融合在一起,他每分每秒都在享受着极乐世界般的幸福。‎ ‎(10)外面天开始变黑了,维洛跑进庄园里的厨房,默默的坐在板凳上,凝视着日光渐渐把自己的阴影从污水桶向右边移动,直到破旧餐桌上仅仅留下一个小小的亮点。这时小老鼠爬到餐桌上寻找面包残渣吃,它根本不在意这里坐着一个人,而这个人正在看着它。小老鼠对于他这个生命体的存在毫不在乎,如此不加掩饰地无视他是一个生命体,使他顿时产生许多感悟。‎ ‎(11)每次维洛这样外出归来,情绪都格外高昂,眼里闪烁着特殊的光芒。他热烈地亲吻妻子,和孩子们玩耍嬉戏。而当夜幕降临时,他坐在办公桌前,开始设计用于遥远未来的另类家具。在这些迅速绘制出的桌、椅、柜橱的草图中,可以捕捉到某种非同寻常的、完全新颖的、宏伟壮观的风格,维洛会立刻把这些图纸藏到办公桌的最里面,仿佛担心被不吉祥的毒眼看见似的。‎ ‎4.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紧紧围绕“白痴”展开情节,先点病症,后叙原因。再写“白痴的生活”的种种表现及其意义,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B. 小说主人公维洛工作成就辉煌,家庭幸福美满,精神上却又高度焦虑、极度自卑、神经质并且极力掩饰自己这一症候。‎ C. 作者以动人的细节描写、拟人手法,生动描绘了维洛与鸡、羊相处时的那种自然和谐,物我相融的状态,表现维洛在自然生物面前内心无比的惬意与幸福。‎ D. 小说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为我们呈现了当今社会中某些人的矛盾复杂的内心,他们既要适应世俗生活,同时又渴望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 ‎5. 小说题为“白痴的生活”,而第五自然段写的却是主人公维洛“真实、体面且非常正常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6. 小说主人公是否真的是一个白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B 5. ①就情节角度来说,一方面补充情节,补充介绍了维洛生活中工作及家庭情况。另一方面为下文他追求“白痴”般的生活,追求质朴而纯真的快乐作铺垫。②就人物塑造来说,丰富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通过对维洛工作上的卓越及家庭的幸福状态的叙写,让我们看到了维洛在现实生活中的另一面形象。③就主题角度而言,凸显了小说主旨。在富足体面的现实生活中维洛却根本体会不到快乐,反映了当今社会某些人的矛盾复杂的内心,表现了作者对此的忧虑及反思,突出了对质朴纯真的生活追求这一主题。④就艺术表现手法来说,“白痴生活”与“现实生活”形成对比,突出了维洛内心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及对自由本真生活的追求; ‎ ‎6. 不是。理由:①生活中他是一个正常人,心智正常,有学历,是专家,有体面的工作,有家庭孩子;②他能把自己当作白痴恰说明他不是白痴,他只偶尔以白痴的行为去感受自由纯真的生活。③他的“白痴行为”是一种在现实生活的极度压抑之下的发泄和放松,是一种在 世俗生活的名利、地位等牵累下的主动寻求解脱的方式,更是渴求回归自然本真(或追求自由质朴纯真)的一种表现。④这种行为对他的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解除了他的压抑烦躁,激发了他的生活热情和创作灵感。‎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精神上却又高度焦虑、极度自卑、神经质”不准确;从文中来看,虽然文章标题是“白痴的生活”,但主人公维洛并不是白痴,所谓的“……神经质”只不过是他感受自由纯真生活的表现,是被现实生活的极度压抑下的发泄和放松,是渴求回归自然本真、追求自由质朴生活的表现。‎ ‎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题为‘白痴的生活’,而第五自然段写的却是主人公维洛‘真实、体面且非常正常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何好处”,这是考查对小说结构的理解能力。分析小说结构安排的作用,一般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的表达、艺术手法的表现等角度去考虑。小说主要是写主人公维洛·林德的“白痴的生活“的,而第五自然段写的却是主人公维洛“真实、体面且非常正常的现实生活”,这是小说补充介绍了维洛生活中工作及家庭情况,我们可以思考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很明显,作者是想告诉读者,维洛·林德并不是真的白痴。那么,从情节的发展角度考虑,是为下文维洛·林德追求“白痴”般的生活,追求质朴而纯真的快乐做铺垫。从人物形象的刻画角度考虑,作者想通过对维洛工作上的卓越表现及家庭的幸福状态的叙写,让我们看到了维洛在现实生活中的真正形象,这样就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另外,这样安排,让维洛·林德“白痴生活”与“现实生活”形成对比,有利于表现他内心矛盾的复杂及对自由本真生活的追求,这也很好地凸显了小说的主旨。可以说,小说第五自然段写主人公维洛“真实、体面且非常正常的现实生活”,是小说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点睛:对于句段的作用题,考生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一是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二是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三是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四是掌握常见答题模式。答题方向如下: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感情,进一步写出了……(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作为开头与标题的关系——点题(照应标题),与下文的关系——为下文写……埋下伏笔(张本、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本题中,这段文字写维洛真实体面且非常正常的现实生活,在情节上来 看,补充介绍了维洛的工作和家庭情况,“所有的大智慧固然很有意思,使他开心,可在这中间他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快乐、那种生活中原本质朴而纯真的快乐”,这就为下文他追求白痴般质朴而纯真的生活做了铺垫,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全面。‎ ‎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主人公是否真的是一个白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探究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就题目的第一小问,明确自己的观点,即“小说主人公是否真的变成一个白痴”,根据小说内容看,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是”。然后我们再结合小说内容阐述理由,比如小说第五自然段对主人公维洛“真实、体面且非常正常的现实生活”的描写,小说最后一段对主人公维洛的生活热情和创作灵感的描写等。题目第二个问题“结合文本谈谈看法”,作答时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作答:主人公维洛的这种“白痴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主人公维洛为什么喜欢或是放纵自己的这种“白痴行为”呢;这种“白痴行为”对主人公维洛有何好处或帮助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2017年9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就国歌的地位、奏唱国歌的场合、奏唱国歌的形式和礼仪、国歌标准曲谱和官方录音版本、国歌的宣传教育、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作了具体规定。国歌法并非中国独有。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都有单独的国歌法,对播放国歌的场合、奏唱国歌时的相关礼节都有明确的规定。在新加坡,如果有意不按官方安排奏唱国歌,或奏唱国歌时无合理原因不起立致敬的,将被起诉,并最高处以1000美元罚金。美国有关法律规定:在演唱国歌时,如果有国旗展现,穿制服的军人行军礼,其他所有人都应该向国旗立正,右手放在心口,行“效忠礼”。‎ ‎(摘编自杜茂林《“为歌立法”:国歌背后的理智与情感》)‎ 材料二:‎ ‎(摘编自新华网《国歌法来了,你用“正确姿势”爱国歌了吗?》)‎ 材料三:‎ 国歌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在校园、奥运赛场、边防哨所……每次奏响国歌都是对祖国和民族精神的一次礼赞。”国歌展示馆馆长杨春霞说,“国歌是代表国家的歌曲,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局局长金雪萍袁示,国歌立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醒,也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结晶的崇高敬意。法律中对于如何正确使用国歌的具体规定。对社会公众兼具教育、引导以及惩戒等多重作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法室主任武增说:“那种把维护国歌尊严与所谓公民的言论自由、表达自由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国家要对公民合法的权益予以保障,同时公民不得滥用自由和权益。对辱没国家的尊严、损害民族感情、危害国家利益的的行为,必须予以法律的追宄和制裁。”‎ ‎(摘编自朱宁宁《维护国歌尊严权威奏唱国歌有法可依》)‎ 材料四:‎ 国歌法通过并颁布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依照法定程序分别征询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他们均认为,将国歌法列入两部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施,符合两部基本法的规定,是适当的。香港、澳门社会普遍认同这部全国性法律属于两 部基本法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的法律。‎ ‎2017年10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听取了关于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的决定草案和关于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的决定草案的说明。两个决定草案的说明指出,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国歌法,属于有关国防、外交和其他依照基本法规定不属于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的法律。说明还指出,近些年香港发生了一些不尊重国歌的事件,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底线和社会价值底线,引起包括广大香港居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为有效防止并处理这类行为,按照香港基本法规定将国歌法列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就更加具有迫切性和现实重要性。‎ ‎(摘编自新华网《国歌法拟列入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国歌法——具体规定——国歌地位、奏唱礼仪等 B. 社会公民——正当行使言论自由权——不维护国歌尊严——损害民族感情——受到法律追究和制裁 C.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征询——港澳法委会和政府——赞同——将国歌法列入基本法附件三 D. 部分香港市民——不尊重国歌——挑战“一国两制”原则和社会价值底线——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慨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从材料二的相关调查结果看,国歌法中对“奏唱国歌的形式和礼仪”的规定比对“奏唱国歌的场合”的规定更重要。‎ B. 调查显示,一些公民缺乏对奏唱国歌时的一般礼仪的了解,这无疑是人们在奏唱国歌时嬉笑打闹、态度不够严肃的主要原因。‎ C. 我国制定国歌法,与一些国家的做法一致,并且在我国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D. 港澳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港澳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制定的民意基础。‎ E.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属于有关国防、外交和其他依照基本法规定,不属于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的法律,这是可以将《国歌法》列入两部基本法附件三的一个法理依据。‎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国歌立法的现实意义。‎ ‎【答案】7. B 8. CE ‎ ‎9. ①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醒;②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崇高敬意;③对社会公众兼具教育、引导以及惩戒的多重作用。④维护“一国两制”的原则底线和社会价值底线。‎ ‎【解析】‎ ‎7. 试题分析:B项,“行使言论自由权”不妥,应是“滥用自由和权益”;“损害民族感情”表述也不全面。‎ ‎8. 试题分析:A项,错在“比……更重要”错。国歌法所作的各项规定都有其现实的针对性和存在的必要性,其意义和价值不具有可比性。B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人们奏唱国歌时态度不够严肃,不仅仅是因为一些公民对奏唱国歌的一般礼仪缺乏了解,还因为对国歌的精神内涵(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国歌的创作背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国歌的创作意图(激励人们奋勇抗争)等没有深刻地领会,家国情怀淡薄。对此项的判断,需要考生综观图表、通览全文,顾及材料之间的关联性。D项,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制定的民意基础”,而是“将国歌法列入两部基本法附件三的民意基础”。‎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题干要求答出“国歌立法的现实意义”,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国歌立法”的现实意义,不是“国歌”的意义。答题的关键是找到文章中论述此问题的区位,然后筛选文中的句子作答,重点注意段首和段尾句。此题的答题区位主要集中在材料三和材料四,如根据材料三中的“国歌立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醒,也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结晶的崇高敬意。法律中对于如何正确使用国歌的具体规定,对社会公众兼具教育、引导以及惩戒等多重作用”可以概括出答案的前三点。‎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罗彦,清苑人。父纯臣,由武进士历官署参将、神机营左副将。生六子:罗俊、罗彦、罗士、罗善、罗喆、罗辅。举崇祯二年进士。累迁吏部文选郎中。杨嗣昌数借封疆事引用匪 人,罗彦多驳正。帝疑吏部行私,厂卒常充庭,曹郎多罹谴者,罗彦独无所染。秩满迁光禄少卿被诬落职归罗彦少从父塞上习兵事初官行人奉使旋里乡郡三被兵佐当事守御三著功。给事中时敏奉使过其地,夜半欲入域,罗彦不许。十七年二月,贼逼京师,众议守御,罗彦兄弟与同知邵宗元等歃血盟誓死守。总兵官马岱谒罗彦曰:“贼分两道,一出固关,一趋河间。吾当出屯蠡县扼其冲,先杀妻子而后往,其城守悉属公。”罗彦曰:“诺。”诘旦,岱果杀妻孥十一人,率师去。罗彦等纠乡兵二千分陴守。罗俊守东城,罗彦西北,罗辅为游兵。公廪不足,出私财佐之。贼遣骑呼降,罗俊顾其下曰:“欲降者,取我首去。”后卫指挥刘忠嗣挺剑目:“有不从张氏兄弟死守者,齿此剑。”怒目,发上指。闻者咸愤厉,守益坚,贼为引却。已,闻京师变,众皆哭,北向拜,又罗拜相盟誓。而贼攻益急,域中多异议。罗彦曰:“小民无知,非鼓以大义,气不壮。”乃下令人缀崇祯钱一枚于项,以示戴主意。贼谓罗彦主谋,呼其名大诟,且射书说降,罗彦不顾。贼死伤多,攻愈力。李建秦亲军为内应,城遂陷。罗俊犹持刀欲贼,刀脱,两手抱贼啮其耳;血淋漓口吻间。贼至益众,遂遇害。罗彦见贼入,急还家,大书官阶、姓名于壁,投缳死。‎ ‎(节选自《明史·张罗彦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秩满/迁光禄少卿/被诬落职归/罗彦少从父塞上/习兵事/初官行人/奉使旋里/乡郡三被兵/佐当事/守御三著功。‎ B. 秩满/迁光禄少卿/被诬落/职归/罗彦少从父塞上/习兵事/初官行人/奉使旋里/乡郡三被兵/佐当事守御/三著功 C. 秩满/迁光禄少卿/被诬落职归/罗彦少从父塞上/习兵事/初官行人/奉使旋里/乡郡三被兵/佐当事守御/三著功 D. 秩满/迁光禄少卿/被诬落/职归/罗彦少从父塞上/习兵事/初宫行人/奉使旋里/乡郡三被兵/佐当事/守御三著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厂是明代的内廷机构,也是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东厂由明成祖朱棣创立。‎ B. 行人,古文中可指“出行的人”“出征的人”“使者的统称”或者“官名”,含义丰富。本文中“初官行人”与《兵车行》“行人但云点行频”中的“行人”含义不同。‎ C. 歃血,古代订立盟约时的一种仪式。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 D. 宫阶,指官员的等级次等,我国古代形成了完整的官阶制度,历代都分为九品十八级,每 品又有正从之别。‎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罗彦为人正直,做官清廉。任职吏部文选司郎中期间,他多次对杨嗣昌用人不当进行批驳纠正;吏部许多官员因办事徇私而受到谴责,只有他没有受到牵连。‎ B. 张罗彦出身军门,颇懂军事。他的父亲曾任官署参将、神机营左副将;他少年时便随父在边塞,熟悉军事,曾辅佐家乡官员御敌,立下功勋。‎ C. 张罗彦积极防守,抵抗敌军。他集合民兵两干人分守城墙,积极抵御流贼的进攻;当官府仓库中钱粮不足时,他们兄弟取出自家私财进行资助。‎ D. 张罗彦忠君爱国,为国捐躯。在流贼攻城猛烈、城中将吏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他将一枚崇祯钱币挂在自己的脖颈上,鼓舞士气;后流贼破城,他宁死不屈,上吊自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当出屯蠡县扼其冲,先杀妻子而后往,其城守悉属公。‎ ‎(2)贼谓罗彦主谋,呼其名大诟,且射书说降,罗彦不顾。‎ ‎【答案】10. C 11. D 12. D ‎ ‎13. (1)我自当出城屯兵于蠡县扼守流贼必经之路(要道),先杀掉妻子儿女而后出动,守城事务全都交给您了。(关键词“屯”“冲”“妻子”“属”)‎ ‎(2)流贼认为罗彦是主谋,喊着他的名字大骂,并用箭射书劝降,罗彦不加理会。。(关键词“诟”“书”“说”“顾”,判断句)‎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秩满/迁光禄少卿/被诬落职归/罗彦少从父塞上/习兵事/初官行人/奉使旋里/乡郡三被兵/佐当事守御/三著功”,这句话的含义是“任职期满,升任光禄少卿 ,被诬告撤职还乡。罗彦少年时随父在边塞,熟悉军事。起初任行人,奉命回家乡,家乡所在府三次遭到兵祸,他辅佐地方官守卫,三次立功”,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句中出现名词较多,如“光禄少卿”“罗彦”“兵事”“行人”“乡郡”等;然后根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落”的宾语是“职”,两者不能分开,排除BD两项;“佐”,意思是“辅佐”,“当事”是指地方官,辅佐地方官所做的事情就是“守御”,两者不能分开,排除A项。‎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项,“历代都分为九品十八级”说法绝对,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它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最有代表性、最完善的官制。。‎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他将一枚崇祯钱币挂在自己的脖颈上”错误;文章倒数第四行“乃下令人缀崇祯钱一枚于项,以示戴主意”,可见应该为“每个人的脖颈上挂一枚崇祯钱币”。‎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D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助选项中“崇祯钱币”快速找到答题的区域,文中说的是“令人缀崇祯钱一枚于项”,“人”应是指每个人,并不是指他自己。‎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屯”,动词,屯兵;“吾当出屯蠡县”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吾当出屯(于)蠡县”;“冲”,名词,要道;“妻子”,古今异义,妻子儿女;“属”,交托。第二句中,“诟”,诟骂;“书”,古今异义,信;“说”,劝说;“顾”,理会;“罗彦主谋”,判断句。‎ 参考译文:‎ 罗彦,清苑人。父亲张纯臣,由武进士出身历任官署参将、神机营左副将。生有六个儿子:罗俊、罗彦、罗士、罗善、罗喆、罗辅。崇祯二年中进士。屡次升迁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杨嗣昌几次借口地方事务引用坏人,大多被罗彦批驳纠正。皇帝怀疑吏部办事徇私,东厂侦探经常密布于吏部,各司郎官有多人受谴责,只有罗彦没有受到牵连。任职期满,升任光禄少卿 ,被诬告撤职还乡。罗彦少年时随父在边塞,熟悉军事。起初任行人,奉命回家乡,家乡所在府三次遭到兵祸,他辅佐地方官守卫,三次立功。给事中时敏因公途经这里,半夜时想要进城,罗彦 不许。崇祯十七年二月,流贼逼近京师,众官商议防守事务。罗彦兄 ‎ 弟与同知邵宗元等歃血结盟,发誓拼死守城。总兵官马岱拜见罗彦说:“流贼兵分两路,一路出固关,一路奔向河间。我自当出城屯兵于蠡县扼守流贼必经之路,先杀掉妻子、儿女而后出动,守城事务全都交给您了。”罗彦说:“可以。”次日清晨,马岱果然杀死妻儿共十一人,率军前去。罗彦等纠集民兵两千人分守城墙。罗俊守东城,罗彦守西北,罗辅为机动部队。宫府钱粮不足,他们出家产资助。流贼派骑兵呼叫劝降,罗俊回头对部下说:“想投降的人,把我的头拿去。”后卫指挥刘忠嗣拔剑道:“有谁不跟随张家兄弟死守的,请尝此剑。”(刘忠嗣)两眼怒视,头发竖起。听到的人都很激愤,防守更坚决,流贼因而后退。不久,得知京师事变,众人都哭泣,向北叩拜,又互相下拜共同立誓。而流贼进攻更急,城里有许多不同的意见。罗彦说:“普通百姓毫无见识,不以大义为鼓舞,军心便不壮。”于是下令每人在颈上挂一枚崇祯制钱,以表示拥戴主上的心意。流贼认为罗彦是主谋,喊着他的名字大骂,并用箭射书劝降,罗彦不加理会。流贼死伤很多,进攻越来越猛烈。李建泰的卫队为流贼做内应,城市因而陷落。罗俊仍持刀砍杀贼兵,刀脱手, 两手抱住贼人咬其耳朵,嘴上鲜血淋漓。流贼来得越来越多,于是遇害。罗彦见流贼入城,急忙回家,在墙上大字书写官阶、姓名,上吊自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①‎ 王 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域双风阚,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 注:①蓬莱:即唐大明宫;兴庆:兴庆宫,唐玄宗为诸王时以旧宅改建。唐代宫城位于长安东北,而大明宫又位于宫城东北,兴庆宫在宫城东南角。阁道:谓大明宫入曲江芙蓉园的复道。‎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王维的这首七律,是唐玄宗由阁道出游时在雨中春望赋诗的一首和作,紧扣“望”字去写,写得集中,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画面。‎ B. 首联中的渭水、黄山、秦塞、汉宫,作为长安的陪衬和背景出现,意境开阔,历史色彩浓厚,时空感均因之而增强。‎ C. 皇帝的车驾在空中的阁道上,回看宫苑自是一番景象。“花”和“柳”点出了春天,“花”字也透露了些许惋惜之情。‎ D. 尾联是说,这次天子出游是因为阳气畅达顺天道而行时令,是一次有政治意义的活动,并非是为了赏玩景物。‎ E. 这首应制诗不落窠臼,构图上阔大美好,为那个繁盛的时代写下了一曲颂歌,也流露出诗人不受重用的伤感。‎ ‎15. 本诗颈联历来为人称颂,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案】14. CE 15.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通过描写雨中春树、人家和高大的凤阙,烘托渲染了一种祥瑞的气氛,表达对盛唐热爱赞叹之情;②衬托,春雨之下的春树、人家和宫阙互相映衬,更显出帝都的阔大、壮观和昌盛;③呼应题目“雨中春望”,也透露了这个春天风调雨顺,为过渡到下文做铺垫。④对仗工整,“云里帝城”与“雨里春树”相对,点明了春雨天气;“双凤阙”与“万人家”相对,写出了皇城与百姓房屋都处于春雨的润泽中,表现了当时政通人和的社会状况。‎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花’字也透露了些许惋惜之情”有误;从诗中来看,“雨中春树万人家”,“花”字不能体现凄清的气氛,诗人是回看宫苑和长安,这里用一个“花”字渲杂繁盛气氛,“花”和“柳”又点出了春天。E项,“也流露出诗人不受重用的伤感”有误;这首应制诗是歌功颂德之作,结尾两句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这句的意思是说,这次天子出游,本是因为阳气畅达,顺天道而行时令,并非为了赏玩景物,这是一种所谓寓规于颂,把皇帝的春游,夸饰成顺天道之举,诗中描绘的景象饱满生动,可以让后人窥见大唐盛世一景。并无不受重用的伤感。‎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赏析颈联的精妙之处”,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句的能力。首先要回顾鉴赏的角度,然后把握诗句所写的内容。“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这两句承颔联继续写回看中的景象。经过三四两句回旋,到这里再出现,就更给人一种高峰突起的感觉。云雾低回缭绕,盘亘在广阔的长安城上,云翠中托出一对高耸的凤阙,像要凌空飞起;在茫茫的春雨中,万家攒聚,无数株春树,在雨水的沐浴中,更加显得生机勃发。这是一幅带着立体感的春雨长安图。由于云遮雾绕,其他的建筑,在视野内变得模糊了,只有凤阙更显得突出,更具有飞动感;由于春雨,满城在由雨帘构成的背景下,春树、人家和宫阙,相互映衬,更显出帝城的阔大、壮观和昌盛。这两句不仅把诗题的“雨中春望”写足了,也表明了这个春天风调雨顺,为过渡到下文作了铺垫。考生可以从句式修辞、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等角度分析作答。‎ 点睛:鉴赏诗歌语言答题步骤如下:先解释该句的含义,理解诗句的表层含义,要找出句中的关键词;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句放入原诗描述的景象或情状中,体会该句的妙处;指出该句运用的表现手法(衬托、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分析该句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或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比如本题中,可以先从修辞来看,这两句使用对偶的修辞,“云里帝城”与“雨里春树”相对,“双凤阙”与“万人家”相对,句式工整,既交代了天气,又写出了当时政事通达,百姓和乐的社会状况。从写景来看,诗人借助春树、人家以及凤阙渲染了祥瑞的气氛;从表现手法来看,“春树”“人家”与皇宫相互衬托,凸显帝都的壮观。‎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巧妙地融入主人的好客和自己的喜悦以及感激、闲适之情,流露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士人以仁为己任,责任重大,道路遥远,因此《论语·泰伯》中曾子对士人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 ‎【答案】 (1). 从今若许闲乘月 (2). 拄杖无时夜叩门 (3). 连峰去天不盈尺 (4). 枯松倒挂倚绝壁 (5). 士不可以不弘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李鸿章主张大清国参与世界商品经济往来,利用双边贸易富强自己,制约别人,这样的认识在当时可谓空谷足音。‎ ‎②日本这样一个曾经有过不光彩历史的国家,如果继续一意孤行,举起上一代军国主义的旗子,那么必将触犯众怒,最终兰艾同焚。‎ ‎③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其实无处不在。在你我生活的城市里,每一幢由逝去时代留下的老建筑都是一部触手可及的活的史书。‎ ‎④余光中先生平时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惨淡经营的苦修之地。‎ ‎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中学生们对衣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少中学生恶衣恶食,令老师和家长伤透了脑筋。‎ ‎⑥公交司机王师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勇斗歹徒,最终将其制服,为弘扬这种不平则鸣、见义勇为的精神,当地派出所为他开具表扬信以示表彰。‎ A. ①④⑥‎ B. ②⑤⑥‎ C. ②④⑤‎ D. ①③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空谷足音”,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句中形容李鸿章的主张,使用正确。“兰艾同焚”,兰花跟艾草一起烧掉。比喻不分好坏,一同消灭。此处应用“玩火自焚”。“触手可及”,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句中使用正确。“惨淡经营”,原指动笔之前的精心构思, 现形容苦心筹划,营谋某事;惨淡:苦费心思;经营:筹划。“恶衣恶食”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形容生活俭朴或清贫。此处望文生义。“不平则鸣”,原指人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会发泄不满,后泛指对不公平的事情表示愤慨。句中是说勇斗歹徒的精神,不合语境。‎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比如“恶衣恶食”,从句中来看,误把该成语理解成对待衣食的态度,错误。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比如“不平则鸣”,句中所说不是“不公平”的事情,故不合语境。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调查发现,全国每天丢弃的一次性餐具至少2000多万个,其中的大部分只能以填、埋或焚烧的方式处置,对环境影响很大。‎ B. 母婴平安公益基金通过在当地建立妇幼保健站、添置基本医疗设备、培训医护人员、推广科学生育方法等手段,大大减少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 C. “一带一路”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伟大战略,中国未来数十年的改革开放都围绕这一战略为布局展开。‎ D. 学生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高中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如何提升学生素质是所有高中进行教育改革时要而临的重要课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至少2000多万个”重复赘余,“至少”和“多”重复,删掉一个。B项,“大大减少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搭配不当,“减少”与“死亡率”不搭配,正确的说法应是“大大降低……死亡率”。C项,“中国未来数十年的改革开放都围绕这一战略为布局展开”句式杂糅,“围绕……展开”和“以……为布局”句式杂糅。‎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B项,“减少”与后面的宾语“死亡率”搭配不当,应为“降低……死亡率”。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比如C项把“围绕……展开”和“以……为布局”两句杂糅为一处。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9.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这部作品的可贵在于底蕴的深厚,在于思想的争鸣,在于审美的价值,“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读者不妨通过阅读来一起欣赏、探寻。‎ B.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人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心境澄澈,视野开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C. 老一辈虽然离开了岗位,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依然关心着年轻一代,关注着自己奉献毕生的事业。‎ D. 近年来,常有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采用断章取义的伎俩,写文章奚落、诋毁鲁迅先生,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只有香如故”是保持自己的气节,和句式的语境不符。‎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地震是人类遭遇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爆发性最强,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预测、预报一直备受关注。地震预报是政府以减少公民生命财产损失为目标,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的责任行为。因此,________。在各省市,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是省政府,在北京,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是国务院。如果把地震看成地球上物质和能量运动的过程,_____。既然有规律,就应该能够被认识;_____ 。因此,如果问到:人类何时能够预测、预报地震?这一天虽然还遥远,但非无期。‎ ‎【答案】 (1). ①地震预报是有发布权限的(或“地震预报的主体只能是权威的政府部门”) (2). ②那么地震就应该遵循物质和能量的运动规律(或“而物质和能量运动的过程是有规律的”) (3). ③但是对这种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若干阶段。‎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这段文字的中心词是“地震”,第一处,前面说“地震预报是政府以减少公民生命财产损失为目标,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的责任行为”,“因此”表示后面是结论性的内容,再看后面“在各省市,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是……,在北京,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是……”,可见此处是说“地震预报是有发布权限的”,或者说“地震预报必须由权威的政府部门”来发布。第二处,前面说“如果……”,此处是表示假设,应使用“那么……”的句式,再结合后面“既然有规律……”,可见此处是说“地震应遵循物质和能量的运动规律”。第三处,前面说“有规律,就应该能够被认识”,但后面说“这一天虽然还遥远,但非无期”,可见此处应是说这种规律的认识还要经过若干阶段。‎ ‎21. 高考成绩揭晓,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围绕如何填报志愿展开讨论。‎ 甲说:“生物工程类专业将来可能难就业,填报需谨慎。”‎ 乙说:“我报的是医学专业,这样就一定能实现我当医生的梦想。”‎ 丙说:“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热冷之分,谁知道大学毕业之后哪个会更好?”‎ 丁说:“我报的都是财经类专业,竞争激烈,要是没被录取,我就没有前途了。”‎ 以上四位同学中有两位同学的推断存在问题,请找到并说明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乙:报了医学专业不一定被录取,即使被录取将来有也不一定当医生。 (2). ②丁:没有被财经专业录取还有其他选择,并非没有前途了。‎ ‎ ‎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即将过去,综合北京语言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新周刊》、《咬文嚼字》等多家媒体发布的榜单,选出2017年度关键词有:“十九大、砥砺奋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人工智能、撸起袖子加油干、有温度、流量、怼、打call”等。这些词语概括了一年中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事、世情、民心,记录着世界的变化、时代的变迁。‎ 请从中选出两三个关键词,结合实际谈谈你的认识。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砥砺奋进正青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着宿命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用笔写下:‎ 相信未来砥砺奋进正青春。‎ 花季的时刻我们未必拥有青春,青春的路上我们未必取得辉煌,无论何时,我们不能在满是沙子的路上踽踽前行,请记住—成为一颗珍珠,用奋进之光,普照四方。‎ ‎“此心光明”的王阳明 ‎“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阳明先生曾经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传统儒家官僚。可是如此尊君爱民的清心之士却也免不了宦海沉浮,黑暗险恶的官场如同枷锁一样桎梏着他。他不断拷问自己的良心,后来,他没有选择做一粒“人浮于事”的沙子任恶俗的洪流激荡,任尔东西,而是成为一名探究世界的“珍珠”。他用“此心光明”和“奋进的力量”,在程朱理学筑成的厚厚的墙体上凿开了一个洞,让心学的光芒普照四方。‎ 愈挫愈勇的孙中山 辛亥果实的窃取,二次革命的失败,护国运动的崩溃······一次次的挫折,没有使中山先生像其他人一样退出历史的舞台,他要成为一颗浊世明珠。因为他说:“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亦不能以困难缩步。”慷慨激昂的文字,迸出时代最强音,正因如此,他也做出榜样—“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时代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奋进改变了中山先生,也改变了中国革命。‎ 震惊八方的中国人 从“中国速度”到“中国模式”,从“改革开放”到“和谐社会”,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大踏步地到来之际,中国人没有退缩,而是用奋进精神震撼了四海五洲。竞争的狼烟传遍全球,中国人不甘做亡国奴、护院狗,我们要通过奋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一颗永不落山的“太阳”,普照大地。中国人的汗水与辛劳终将得到世人敬仰,而且也终将改变世界。‎ 有人感叹中国没有得过与自然科学有关的诺贝尔奖时说:“中国为什么没有突出的科学家?”而我想告诉他:“在奋进的路上,终将涌现出大批的时代精英作为榜样。”‎ 恩格斯说:“年轻一代的性格就是时代的性格。”我想说:“奋进的精神就是永放光芒的保证。”‎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奋进为耀眼的“明珠”,让我们汇聚如渺茫星空,普照四方。‎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加话题作文。所给材料是2017年的年度关键词,“十九大、砥砺奋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人工智能、撸起袖子加油干、有温度、流量、怼、打call”,先理解这些关键词所代表的意义,然后找出意思相关的关键词来确定立意。“十九大”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历史性盛会,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信心和力量,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考生可以把“十九大”“砥砺奋进”“撸起袖子加油干”几个词放在一起立意,围绕“十九大的精神、价值、意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角度立意。“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考生可以把“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享”“有温度”等词放在一起立意,围绕“关注人类的命运”“合作共赢”“公平包容,平衡普惠”等角度立意。“打call”,指LIVE时台下观众们跟随音乐的节奏,按一定的规律,用呼喊、挥动荧光棒等方式,与台上的表演者互动的一种自发的行为,是对台上艺人支持与喜爱情感的集中表达,看似疯狂,实则理性,主要体现为台下整齐划一的呐喊和一片荧光棒的海洋,考生可以把打call与有温度放在一起立意,围绕“我为……打call”立意。考生可以围绕“共享”“人工智能”“流量”谈现代科技的功用与价值。‎ 参考立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我为正能量打call 与时俱进是一种精神 合作才能共赢 共享:我的就是你的 借风唤花醒,聊赠一枝春 蓝色未来,与你共享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考生应先理解每个关键词的意思,然后找出有共性的地方,如“十九大”“砥砺奋进”“撸起袖子加油干”等几个词语,都是凸显进取的精神,故可以放在一起立意;如“共享”“有温度”“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几个词语都突出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可以放在一起立意。‎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