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县一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命题者:长乐一中高二备课组 审核人:蔡奋
一.课内语基(共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薜荔(bì) 玉簟(tán) 鼙鼓(Pǐ) 长歌当哭 (dàng)
B.似霰(sàn) 渌水 (lǜ) 吐哺(bǔ) 停杯投箸(zhù)
C.蹩进(piē) 訇然 (hōng) 神妪(qū) 聒碎乡心(ɡuō)
D.荠麦(jì) 潺湲(yuán) 孱头 (càn) 繁文缛(rù)节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褥暑 兰橑 钟鼓馔玉 蒸藜炊黍晌东菑
B.肄业 绰约 诎诎逼人 天涯霜雪霁寒霄
C.踯躅 沽取 芙蓉泣露 出师一表真名世
D.汗岑岑 寂寥 趋之若鹜 且放白鹿青涯间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斗酒十千恣欢谑 放纵,无拘束 举杯断绝歌路难 断绝:停止。
B.两朝开济老臣心 济:开创 观流水兮潺湲 潺湲:水缓慢流动的样子
C.径须沽取对君酌 取:拿取 可怜楼上月徘徊 可怜:可爱
D.危樯独夜舟 危:危险的 与佳期兮夕张 佳期:美好的时光
二.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歌德说过:“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美,从而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只有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虽然创作不能没有艺术素养和技巧,但最终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态度。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要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
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
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我国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路遥的墓碑上刻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托尔斯泰也说过:“如果有人告诉我,我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用它来毫无问题地断定一种我认为是正确的对一切社会问题的看法,那么,这样的小说我还用不了两个小时的劳动。但如果告诉我,现在的孩子们二十年后还要读我所写的东西,他们还要为它哭,为它笑,而且热爱生活,那么,我就要为这样的小说献出我整个一生和全部力量。”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才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作品的品质和创作者的精神追求有关,这意味着有了雄伟的人格就能写出雄伟的作品。
B.艺术作品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的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艺术创作者需要能动地反映现实生活。
C.创作者的艺术素养、技巧和态度制约着作品质量,艺术素养、技巧是创作佳作的首要因素。
D. 经典作品需要创作者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而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并没有多大的关联。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提出总论点,后面几段提出分论点,形成总分的结构。
B.文章从经典的内涵、作者的德艺和创作的艰辛等方面,对文艺创作进行了论述。
C.文章第三段在提出观点后,先从反面论述,再从正面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德艺方面的要求。
D.文章最后一段用比喻论证法和对比论证法,论证了文艺创作的艰苦。适当化用增强了文章的文采。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创作《红楼梦》的曹雪芹,应该有伟大的灵魂,也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创作技巧。
B.错误倾向、低级趣味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和养德格格不入。
C.文艺工作者有了艺术定力和执着追求,就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
D. 传世的经典作品,往往都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是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两季以来,难得的是同时收获了高收视率与好口碑。第一季首播时,收视率就达到了全国第四位。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央视这一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余天强势档期,收视率更是飙升。
在微博上,不仅普通网友纷纷留言关注,一些知名“大V”也出言点评,《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点爆收视热点,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给荧屏吹来一股清新之风。这样的节目
也应给电视人带来深思与启迪:我们不该将宝贵荧屏资源拱手让给那些粗俗无聊,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曝米花”节目,以博得些许廉价掌声,换取毫无意义的虚假收视。
节目的火爆,带来的是各位参赛选手的人气高涨。勇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冠军的,是来自上海的“00后”高中女生武亦姝,她在节目中的淡定从容,“圈粉”无数,被网友们盛赞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而除了武亦妹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像白茹云、王海军这样选手的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读量。
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事实上,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节目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
另外,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树立一种文化自信。网友“美好好”表示,“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网友“似水在流年”的体会则是,“全程看完,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和标识”。 (摘编自201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早在2014年,习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是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摘编自2017年02月08日《湖南日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出现的诗词,从《佛经》、楚辞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越数千年,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到近现代整个中国诗歌史。竞赛题是央视请高校专家出的,题目所涉诗歌不是局限于唐诗宋词等中国诗词高峰期的作品,而是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 (摘编自2017年02月09日《长江日报》)
材料四:
近日,在央视一套、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节目的热播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风尚。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爱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对接,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等。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白茹云和王海军均因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而被媒体深度挖掘,这也更进一步地引发了人们对诗词的认识。
B. 《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一系列节目的火爆,根源在于它们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C. 习总书记希望学生记住古典诗词,传承中华文化的基因,他希望我们的教材要保留传统的经典。
D.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在传播诗词知识的同时,也让大家对我们中华文明更加自信,更加喜爱我们自己的文化。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荧屏是一种资源,《中国诗词大会》成功让电视人产生了思考:不能为追求收视率而任由劣质节目霸占荧屏。
B.第二则材料和第一则材料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但第一则材料对原因分析更为全面。
C.第三则材料概述了《中国诗词大会》所用竞赛题的来源和诗词选择标准,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
D.第四则材料具有新闻调查的性质,作者使用了一系列数据表达观点,即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E.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观点的来龙去脉。
9.根据上述材料,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8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本题共4小题,19分)
叶向高,字进卿,福清人。父朝荣,养利知州。向高甫妊,母避倭难,生道旁败厕中。数濒死,辄有神相之。举万历十一年进士,三十五年,向高入朝,明年,首辅赓卒,次辅廷机以人言久杜门,向高遂独相。
当是时,帝在位日久,倦勤,朝事多废弛,大僚或空署,士大夫推择迁转之命往往不下,上下乖隔甚。廷臣部党势渐成,而中官榷税、开矿,大为民害。帝又宠郑贵妃,福王不肯之国。向高用宿望居相位,忧国奉公,每事执争效忠荩。帝心重向高,体貌优厚,然其言大抵格不用,所救正十二三而已。
锦衣百户王曰乾者,京师奸人也,入皇城放炮上疏,讦奏郑妃内侍姜严山与学等及妖人王三诏用厌胜术诅咒皇太后、皇太子死,拥立福王。帝震怒,绕殿行半日。内侍即跪上向高奏。奏言:“此事大类往年妖书,陛下当静处之,稍张皇,则中外大扰。”帝读竟太息曰:“吾父子兄弟全矣。”
叶向高再入相事冲主不能謇直如神宗时然犹数有匡救。给事中章允儒请减上供袍服。奄人激帝怒,命廷杖。向高论救者再,乃夺俸一年。御史帅众指斥宫禁,奄人请帝出之外,以向高救免。
忠贤既默恨向高,而其时朝士与忠贤抗者率倚向高。忠贤乃时毛举细故,责向高以困之。向高数求去。四年四月,给事中傅櫆劾左光斗、魏大中交通汪文言,招权纳贿,命下文言诏狱。向高言:“文言内阁办事,实臣具题。光斗等交文言事暧昧,臣用文言显然。乞陛下止罪臣,而稍宽其他,以消缙绅之祸。”因力求速罢。当是时,忠贤欲大逞,惮众正盈朝,伺隙动。得櫆疏喜甚,欲藉是罗织东林,终惮向高旧臣,并光斗等不罪,止罪文言。然东林祸自此起。(节选自《明史》,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叶向高再入/相事冲主/不能謇直如神宗时/然犹数/有匡救。
B.叶向高再入相/事冲主/不能謇直如神宗时/然犹数/有匡救。
C.叶向高再入/相事冲主/不能謇直如神宗时/然犹数有匡救。
D.叶向高再入相/事冲主/不能謇直如神宗时/然犹数有匡救。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万历是明神宗的年号,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万历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外军事也接连获胜,朝廷呈现中兴气象,史称万历中兴。
B.疏,即奏章,清代称奏折,是古代的官员向皇帝进言陈事的一种文书,著名的上疏如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C.中官,原指宫内、朝内之官,后专指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役使的官员,先秦和西汉并非全是阉人。
D.缙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如: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有“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叶向高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叶向高不阿附魏忠贤阉党,魏忠贤暗中忌恨叶向高,想借汪文言事件陷害他,因忌惮朝中正直忠诚的大臣而未得逞。
B.叶向高仁厚友爱,救助同僚。叶向高极力救助受太监排挤的章允儒、帅众等,其中,帅众指责宫廷禁令,太监请皇帝出城避乱,因叶向高救助得免。
C.叶向高位高望重,尽忠职守。朝廷内外矛盾重重时,居相位的叶向高忧虑国事,敬奉公务,坚持原则,竭尽忠诚。
D.叶向高睿智稳健,善处突发事件。京城奸人王曰乾鸣炮告状,事涉皇家内部权力争夺,处理棘手;叶向高及时上奏,建议皇帝冷处理,皇帝内心释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向高甫妊,母避倭难,生道旁败厕中。数濒死,辄有神相之。(5分)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10分)
听赵秀才弹琴
韦庄
满匣冰泉咽又鸣,玉音闲淡入神清。
巫山夜雨弦中起,湘水清波指下生。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
不须更奏幽兰曲,卓氏门前月正明。
14.下面对诗句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满匣冰泉咽又鸣”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幽咽泉流冰下难”有异曲同工之妙。
B.第二句写玉音清脆,让人渐觉气定神闲,写出了琴声清雅的特点。
C.诗中运用了典故,《幽兰操》是孔子所作,卓氏指卓文君。诗中风趣的写出不必弹幽兰曲也能引起卓文君的琴心,从侧面表现了音乐的感染力。
D.本诗与《李凭箜篌引》一样,主要运用侧面描写来表现音乐,只是李贺的诗用了湘夫人、女娲、吴刚等神话典故,使得全诗想象更瑰丽,立意更新奇。
E.本诗侧重于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而《李凭箜篌引》不但描摹音乐,还增加了诗人的情感寄托。
15.这首诗的颈联是怎样描写琴声的?请赏析。(5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17题。(11分)
吴中书事
杨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 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 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③,响廊④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 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唐朝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一生未得重用。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传说吴王改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兰叶小:长得不茂盛④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描写实景,“十万人家”写吴中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颈联描写眼前之景,意蕴丰富, “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蕴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E.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17.试比较本诗与李白《越中览古》在主旨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6分)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春满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8小题,共8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时不可兮骤得,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湘夫人》)
(2)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3)______________________,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5)《阁夜》中描写军中乐声和三峡夜景,营造出悲壮雄浑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凭箜篌引》中写李凭的箜篌声传到月宫,让吴刚和玉兔回味良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①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外部发展环境恶劣,五风十雨,需要有新的政策选择,才能实现持久的增长。
②在为老人提供经济赡养之后,子女更要重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使他们能够好好享受生活,拥有美好的桑榆晚景。
③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侧,
才能一往情深;超旷空灵,才能羚羊挂角。
④实施“精准扶贫”,就是要创新扶贫机制,瞄准扶贫对象,找到真正适合的措施,着
力改善贫困地区百姓箪食瓢饮的生活状况。
⑤即开型体育福利彩票投注点人头攒动,到晚上十点购买彩票的队伍仍然尾大不掉。
⑥在电影《落叶归根》里,郭德纲因扮演劫匪操着一口河南腔 ,“很受伤”的河南人出离愤怒,要求郭德纲给个解释。
A.①③②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3分 )
A.《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两档节目的相继播出,让文化节目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对象,这在文化学者看来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B.近年来,国人境外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被频频曝光,不仅对我国文明礼仪之邦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更干扰了正常的旅游秩序。
C.能否推动两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密切双方在教育、旅游、体育等领域的联系,是引导中澳关系能够走向更为广阔前景的关键。
D.中方坚持实现半岛无核化目标,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主张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愿同美方就半岛问题保持沟通协调。
2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3分 )
A.令媛今年能考取大学,多亏老师们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非常感激。
B.各位书友!新版《李白诗选》业已售罄。本店正在组织货源,一旦到货,当函请各位光临!
C.徒弟给老师拜年时说:“您的学生叩问老师金安!祝老师新年事业蟾宫折桂!”
D.承蒙您老亲自奉书指导,我读后受益匪浅,然因琐事繁杂,未能及时回信,望见谅。
22.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① ,例如无人机用于航拍,扫地机器人走进了家庭。然而,就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一样,在每一件高科技新产品带给我们便捷、快乐的同时,② ,例如无人机可能会干扰民航客机的飞行。如何在享受高科技产品带来便捷与快乐的同时,③ ,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60分)
2018年1月12日,合肥某女教师为了等迟到的丈夫阻拦高铁发车。该女称丈夫就在检票口,并用身体阻挡车门关闭。无论是乘务员、信号源发出警告,还是乘警不断强调“你这是犯法”,甚至动手拉她,该女始终死死把住车门不撒手,最终导致列车晚点四分钟。很快该女教师被当地主管部门停职,她说 “学校乱来,我教学上没过错,学校没资格让我停职”。
这件事情,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百姓说事”栏目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八县一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考语文参考答案
一.课内语基(共6分,每小题2分)
1.D
【解析】 A 簟 应读“diàn”, 鼙应读“pí” ; B 霰应读“xiàn”, 渌应读“lù”; C 蹩应读“bié”, 妪 应读“yù”
2.C
【解析】 A 褥—溽 晌—饷 ; B 诎诎—咄咄 寒霄—寒宵 ; D 岑岑—涔涔 青涯间—青崖间
3.A
【解析】 B 济:辅助 C取:语助词,表示动作的进行。 D 佳期:佳,佳人;期,约会。
二.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答案4.B
【解析】A项说法错误,想写出雄伟的作品需要有雄伟的人格,但有了雄伟的人格不一定能写出雄伟的作品;C项“艺术素养、技巧是创作佳作的首要因素”错,“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态度”;D项“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并没有多大的关联”错,与原文“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不符。
5.D
【解析】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引证法和对比论证,无比喻论证。路遥的墓碑主要是引证法,证明文学创作的艰辛。
6.C
【解析】 A项正确,符合文本“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创作不能没有艺术素养和技巧”相关内容。
B项符合第三段后半部分内容,文艺工作者要做到德艺双馨。要自觉抵制……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
C项“文艺工作者有了艺术定力和执着追求”不一定“就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即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D项与第二段经典的内涵以及第四段的中心观点一致,正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7.答案B
【解析】由原文“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可以看出成功根源在于其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获得了好口碑。
8.答案B、D(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解析】A项错,这是作者的观点,而不是电视人自己的思考。原文中“这样的节目也应给电视人带来深思与启迪”;
B项正确,因为第一则说到了平台、档期、大众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形式创新等方面,更为全面;第二则材料对原因分析主要是针对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
C项错误,“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不符合原文“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所说的这一导向。
D项正确,分析符合原文实际。“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E项错误,材料四并未提到新闻背景)
9(4分)参考答案:
①.利用央视强势平台,选择黄金档期;
②.社会大众渴望了解传统文化。 (大众呼唤传统文化回归)
③.节目形式的创新,寓教于乐。(或者节目有意思也有意义)
④.国人有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
(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3分;答对3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8分)
(一)文言文阅读
10-13小题.(本题共4小题,19分)
10、答案:D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难断处,辅之以日常的文学积累,再加以排除法。“叶向高再入相事冲主”这句中,“冲主”,释义为年幼的君主。“事冲主”意为“侍奉年幼的君主”,语意已经完整,加入“相”反而干扰语意,因此可以排除A、 C 项。“然犹数有匡救”中“数”一般有动词(数落、责备、详察、计算、列举”等)、名词(年数、底细、技艺、策略、规律、天命等)、形容词(屡次、亲密、通“速”、细小等),在这里译为“多次、屡次”,做状语来修饰后面的“有匡救”,语意更通顺,再排除B项,故选择D项。
11、答案C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役使的官员”有误,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
这类题需要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12、答案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太监请皇帝出城避乱”错,正确意思是“太监请求皇帝把他派往外地”。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对照,即可发现B项有曲解文意的错误。
13、(1)刚怀上叶向高那会儿,他母亲逃避倭寇,在道路旁的一个破厕所中把他生了下来。几次差一点死了,幸亏有神明帮助他。(“甫”1分,“生道旁败厕中”状语后置1分,“濒”1分,“相”1分,大意1分)
(2)至于遵循(顺应)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界的人,他还凭借什么呢!(“乘”1分,、“御”1分,“辩”1分,宾语前置“恶乎待”1分,大意1分)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同时还要注意特殊句式。
参考译文:
叶向高,字进卿,福清人。父亲叶朝荣,做过养利知州。刚怀上叶向高那会儿,他母亲逃避倭寇,在道路旁的一个破厕所中把他生了下来。几次差一点死了,幸亏有神明帮助他。考中万历十一年进士,万历三十五年,叶向高进入朝廷,第二年,首辅朱赓死了,次辅李廷机因为人言而长期闭门不出,于是叶向高就成为唯一的宰相。
那个时候,皇帝在位已有很长时间了,懒于上朝,国家大事无人过问,有些重要的官职都空缺着,士大夫的任命往往又不下达,君臣之间很有隔膜。廷臣们逐渐形成各种帮派,而宦官征税、开矿,极大地危害了民众。皇帝又宠幸郑贵妃,福王不肯回自己的封国。叶向高因为德高望重而成为宰相,忧国忧民,一心为公,每逢主持政事都很尽忠效力。皇帝很看重叶向高,表面上对他态度很好,但他提的意见却不大采用,十条意见只能接受二、三条而已。
锦衣百户王曰乾,是京师的奸人,王曰乾进入皇城放炮上疏,攻击郑贵妃的内侍姜严山跟孔学以及妖邪的王三诏用巫术诅咒皇太后、皇太子死,拥立福王。皇帝感到震惊和愤怒,绕着宫殿走了半天。内侍立即跪着呈上叶向高的奏疏。奏疏说:“这事跟往年的妖书有些类似,陛下应当以不变应万变,皇上若稍有惊慌,那么朝廷内外就会大乱。”皇帝读完后叹息说:“我父子兄弟的名誉能够保全了。”
叶向第二次当宰相,事奉年幼的皇上,不能像神宗时忠诚直谏,但还是有多次纠正。给事中章允儒请求减少上供的袍服。太监激皇帝发怒,命令廷杖章允儒。叶向高两次上疏营救,于是剥夺章允儒俸禄一年。御史帅众指责宫廷事务,太监请求皇帝把他派往外地,因为叶向高的营救而得以幸免。
魏忠贤既然已经怀恨叶向高,而当时朝臣跟魏忠贤对抗的都依靠叶向高,魏忠贤于是总是故意拿一些小事,责备叶向高,使他为难。叶向高多次要求辞职。天启四年(1624)四月,给事中傅魁弹劾左光斗、魏大中勾结汪文言,利用职权接受贿赂,皇帝下诏命令将汪文言下狱。叶向高说:“汪文言在内阁办事,实际是我提名的。左光斗等人勾结汪文言的事情不明不白,我任用汪文言却是清楚的。乞求陛下只处罚我一人,而宽免其他人,来消除官员们的灾祸。”于是叶向高极力要求尽快罢免自己。在当时,魏忠贤想独揽大权,害怕那些在朝的正人君子,等候时机下手。得到傅魁的奏疏十分高兴,想借此罗织东林党人的罪名,最终忌惮叶向高等旧臣,连同左光斗等人都没有定罪,只处罚汪文言一人。然而东林党的灾难从此开始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10分)
14.D E(5分)(答对一项给3分)
A项正确。选项设置涉及已学诗文《琵琶行》诗句的理解及成语“异曲同工”的理解。
B项正确。
C项正确。两个典故有一定难度,因未作注解,故设于选项中以助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句子的表达及平时的文化知识,推理出此项的正确性。后一句“侧面”描写是正确的,可以干扰学生对D项的判断。
D
项错误。选项关联了课内诗歌《李凭箜篌引》,增加了题目的难度。《李凭箜篌引》除“昆山玉碎凤凰叫”是直接描写音乐外,都是从侧面表现声音的感染力。而本诗除第二句与尾联外,基本是从正面来描写声音。
E项错误。两首诗均只描摹音乐,没有感情寄托。
15.参考答案:琴声轻细时如蜜蜂围着野花浅吟低唱,洪亮处似蝉抱柳梢竭力鸣叫(1分)。此联正面描写描写琴声(1分),主要运用比喻的手法(1分)以声写声(1分),写出琴声时而细致短促,时而洪亮连绵的变化。(1分)
16.AD
【解题思路】A项,描写的并非实景,而是虚景;D项,尾联“谁与同”与范仲淹的"吾谁与归”不同,诗人“尊前多暇”,无事可做,只能慨叹谁能陪他一起借酒消愁呢,表达了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无奈和伤感。
17.【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能力层级为D级。
【参考答案】主旨方面,相同点,二诗都写了通过昔盛今衰,表达了盛衰无常的感慨。(1分)不同点是杨诗还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1分)
手法上,两首诗都用了对比(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将过去的繁华和现在的荒芜,进行对比。(1分) 不同之处:《吴中书事》还运用了用典和直抒胸臆的手法,作者用范蠡的典故,表达了对其功成名就的羡慕,结尾抒发了自己不得重用的愁苦之情。(2分)
【诗歌赏析】:
题目“吴中书事”,吴中,地名,现位于江苏苏州,“书事”,说明这是一首即景抒怀诗或怀古咏史诗。作者为晚唐诗人,因此诗歌中可能含有国势衰颓之叹。
首联中“天堑”指长江,“天堑东”交代吴中的地理位置。“十万人家”极写吴中的繁华,柳永《望海潮》有“参差十万人家”语。“管弦”为借代,“管弦”代指音乐;“台榭”为泛指,意为亭台楼阁;“满春风”满面春风之意,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宋·陈与义《寓居刘仓廨》有“纱巾竹杖过荒坡,满面春风二月时”语。因此,第二句意为在这美好的春天,于这亭台楼阁之上,欣赏音乐歌舞。
首联为以景写古,写出当年吴国歌舞升平,一片繁华景象。
颔联用典,用范蠡助越灭吴,后携西施归隐的典故。范蠡历来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所推崇,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是功成名就又激流勇退的典范。因此,运用范蠡的典故,蕴含有诗人对他的羡慕之情,同时也有自身不能自主的无奈。
颈联赏析:颈联写景。怀古咏史诗多为“怀古事,写现景”,景色应为诗人眼前所见。本联着重于“自”“空”二字,“自”独自,“空”徒劳的,杜甫《蜀相》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语,“自”“空”二字写尽景色虽好,可无人赏识之意。本联应同此意。香径自生,回廊空响,当年的繁华已成往事,让人陡生世事变迁、物是人非之感。
尾联中,“尊”为樽,酒器;“暇”,空闲;“但”,只,只能。前句意为现在多有空闲时间,只能喝喝酒,怀怀古,空闲苦闷、无人赏识、无可奈何之感油然而生。后句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点出“愁”字,“谁与同”意为“与谁同”,这份悲愁有谁能够理解呢?虽无人理解,但看不出有“欲辞官归隐”之意。范仲淹《岳阳楼记》亦有“微斯人,吾谁与归”之语,但范文意为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能和谁一道归去呢?蕴含归隐之意。
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领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以及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8小题,共8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聊逍遥兮容与
(2)吞声踯躅不敢言
(3)千岩万转路不定
(4)雕栏玉砌应犹在
(5)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6)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试题分析】:此题所选名句均出自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背诵篇目,大都为名篇名句。
本题(1)至(4)为降低试题难度,为纯记忆型默写,只需根据上下句提示续写,(5)、(6)采用全国卷情景默写题型,通过名句含意和表现手法的提示要求默写,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领悟句子的含义,突破生僻难写字,注重形近、音近词,还要掌握一些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因此,解题时必须注意:一是语意和表现手法的提醒.二是注意难写字、形似字。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9答案:B
解析:①.“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不能形容环境恶劣。望文生义。②“桑榆晚景”也作“桑榆暮景”, 指照在桑树、榆树梢上的落日余晖,比喻人晚年的时光。③"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讲的是传说中羚羊晚上睡觉时,为防止受到侵犯,以角悬树,脚不着地,有歹心者难以觅得其踪影。后来人们将其理解为禅宗用语,比喻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妙语"。引申开来,我们以"羚羊挂角"来比喻意境超脱,不着形迹。有时也借用到文学创作上,意思是创作仰仗于灵光一现,无法进行理性的阐释。此处使用正确。④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饮水。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⑤尾大不掉: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此处使用有误。⑥“出离愤怒”指愤怒到了极点,使用恰当。
20答案:A
解析: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干扰了正常的旅游秩序,更对我国文明礼仪之邦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C项两面对一面,在引导前“能否”,去掉后面的“能够”。 D项成分残缺,缺介词,应为“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或“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21答案:B
解析:A项令媛、令爱:尊称对方女儿。C 项“蟾宫”指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不合语境。D项“奉书”是谦辞,是说自己给人写信,不能用于别人。
22答案:①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 ②也存在一些隐患 ③防范其带来的风险(每句2分)
五 作文
参考立意:
1.女教师无视规则,扰乱公共秩序;她无视公众利益和安全,是极端自私的行为;作为教师不仅仅只是教学生知识技能,更应该以身作则,在做人上为学生树立榜样。
2.女教师违反交通规则,理应受到处罚,但她如果能认识到错误,作为老师,能恪尽职守,可以考虑让她重新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