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带答案云南玉溪一中)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2018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带答案云南玉溪一中)》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玉溪一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 历史试卷 命题:张 鑫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题)两部分,共8页。‎ ‎2.请把第Ⅰ卷、第Ⅱ卷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75分)‎ 选择题(本大题50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方、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A.精耕细作 B.刀耕火种 C.男耕女织 D.自给自足 ‎2.中国古代农民早期采用的是耕耱结合的方法,后来在耕耱之间又加上了“耙”,形成了耕、耙、耱三位一体的旱地耕作技术体系。“旱地耕作技术体系”形成于( )‎ A.春秋时期 B.西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明清时期 ‎3.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这表明( )‎ A.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C.铁制农具运用广泛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4.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果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 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 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 C.手工业品的质量难以提高 D.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5.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上述言论( )‎ A. 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 ‎ B. 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 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6.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发展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符合“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 )‎ 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出现最早的纸币 C.商业活动突破时空的限制 D.近代工业的出现 ‎ ‎ ‎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说道:“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和酒等。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全体人民所需的基本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铁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这段话揭示了中国( )‎ 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B.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D.历代政治出现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 ‎8.“闭关”原指关闭城门。《周易》载:“先王以至日(冬至日或夏至日)闭关,商旅不行……”清政府的“闭关”政策是指( )‎ A. 禁止对外贸易 B.关起国门 C.禁止对外交流 D.限制对外贸易 ‎9.公元前817年,周宣王立鲁武公的少子为鲁国嗣君,鲁人不从,宣王起兵伐鲁,终使鲁屈服。这表明当时( )‎ A.分封制走向瓦解 B.礼乐秩序受到挑战 C.兼并战争日益频繁 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10.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1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但历代皇帝“分王子弟,以为屏藩”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朝。这一现象说明( )‎ A.分王子弟是封建专制的体现 B.周代制度在后代得以延续 C.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宗法体系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12.五尺道与秦长城、阿房宫、始皇陵、灵渠、直道、驰道并称秦朝七大工程,起于四川宜宾,止于云南曲靖。途经盐津、大关、昭通、鲁甸、宣威等县,唐樊绰《蛮书》称之谓“石门道”。五尺道的修筑表明秦朝( )‎ A. 加强对云南等地的管理 B.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C.推行三公九卿制 D.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13.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 A.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14.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皆秦制也。”《晋书•职官志》记载:“县五百户以上皆置乡,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万以上,置四乡,乡置啬夫一人。乡户不满千以下,置治书史一人,千人以上,置吏一人,佐二”。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 )‎ A.“皇权不下县”说法确实是错误的 B.“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治理模式 C.乡绅阶层已成为乡村的主导性力量 D.“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状况 ‎15.唐代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这一变化有助于( )‎ A.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 B.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 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 D.强化基层百姓的德行修养 ‎16.北宋初年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除少数机构外,大多只管理部分事务,甚至成为闲散机构,名存实亡。“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尚未统一 B.官员队伍的冗杂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中央集权的强化 ‎1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 扩大地方行政权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18.明朝出现海瑞扶棺式的冒死硬谏,海瑞谏嘉靖,几近痛骂,嘉靖帝碍于舆论,无可奈何:官僚集团或采取车轮战术,或发动集体抗议,在君主屈尊求情下仍决不让步。这说明明朝( )‎ A.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 B.士大夫民主意识觉醒 C.天理纲常的礼法加强 D.君主与士人共治天下 ‎19.公元前406年,雅典取得阿吉纽西海战胜利,但也造成了数千士兵因船破沉没溺水身亡。在随后的公民大会上,指挥这次战役的6位将军被指控救援不力,在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判处死刑。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公民大会掌握城邦司法权 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至上的权威 ‎ C.被告人没有法庭申辩权利 D.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存在冲突 ‎20.虽然说这种民主对于古代雅典是一种必然,但对于整个世界历史却是偶发性的个案,也就没有多么重大的实际推广价值。”这句话的针对的是( )‎ A.雅典民主政治形式及其产生的条件 B.雅典民主政治的短暂 C.雅典民主政治所产生的弊端 D.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 ‎21.罗马共和国晚期的“自然法之父”西塞罗认为,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但是罗马法中也有这样的规定“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这一时期的罗马法( )‎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C.违背罗马法原则 D.体现了社会阶级利益和要求 ‎22.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规定,“凡高度达15尺的树木,为使其阴影不至损害近邻地区,其周围须加修剪。”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 A.倡导法律而前人人平等 B.有效调节了社会矛盾 C.维护了人们的私有财产 D.禁止权力滥用的思想 ‎23.“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 ‎24.1649年,当英国人民看到查理一世身首异处时,数以万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1660年,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受到民众夹道欢迎;1689年,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也是如此。这反映了英国( )‎ A.历史上并没有民主的形成和传统 B.社会一直有制约王权的巨大力量 C.广大民众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 D.王权与议会的矛盾斗争非常激烈 ‎25.‎2016年11月3日,英国高等法院裁定,首相特雷莎·梅无权动用行政权来启动《里斯本条约》第50条,政府必须获得议会授权才可以启动脱欧程序。‎2017年3月16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脱欧”法案,授权首相特雷莎·梅正式启动脱欧程序。材料主要体现英国( )‎ A.国王依然掌握部分行政权 B.首相实际上是对国王负责 C.政治蕴含分权制衡的理念 D.尚未实现真正的三权分立 ‎26.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对于一个联邦的持久存在,必要的文明同质性不亚于各成员的结盟需要。……有一个事实令人羡慕地便利了美国建立联邦政府。各州不仅有大致相同的利益、相同的起源和语言,而且处于相同的文明水平。这便使它们的联合几乎永远成为容易的事情。”这表明( )‎ A.独立战争后邦联政府被联邦政府取代的必然性 B.地区文明的同质性是联邦政府持续存在的保障 C.美利坚民族的产生是联邦政府建立的基本条件 D.政治体制的确立与改变必须结合本国实际情况 ‎27.负责起草《独立宣言》的杰斐逊曾在一封信中宣称,他起草的文件只经过富兰克林等人轻微的修改就通过了。后经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宣言》其实被改动之处达86处,约占全文四分之一的篇幅,在内容上还删除了反对奴隶制的重要段落。由此可知( )‎ A.对史料需要对其背景等方面做调查考证,进行史料批判 B.回忆录、书信等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非常高 C.只要对史料敢于作解释,就可以得出新结论 D.回忆录、书信等史料具有主观性,没有可信性 ‎28.法国大革命后的宪法内容多变。大部分宪法名义上都是对前一部宪法进行修改而成,但从前后所颁布的宪法的体系和内容来看,往往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但第三共和国建立以后,1875年宪法,1958年宪法内容变化程度不大。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后“内容变化程度不大”的主要根源是( )‎ A.启蒙思想的发展 B.法国大革命的胜利 C.工业资本主义稳定发展 D.工人阶级的斗争 ‎29.有西方学者评价全体选民选举出来的德国下院(德意志帝国议会)时说:“下院是汽车的第五个车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各邦代表组成的联邦议会是最高机构 ‎ B.德国民主制度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C.德意志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D.德意志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 ‎30.《世界大历史》一书中指出:政治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存在的。美国独立革命为的是宣扬个人至上的理念;法国大革命乃是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而战;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是要让工业社会的劳动阶级出人头地;‎ 纳粹德国的诉求是保护优等民族,拥护纳粹领袖希特勒。下列对于作者观点理解最正确的是( )‎ A.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是政治行为的根源 B.为了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政治行为都是合理的 C.政治行为的实施体现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 D.不同的政治理想决定世界政治制度的多样性 ‎31.高中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共推出四套高中历史教材,分别是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北师大版等。四种版本教材虽然“以课标为中心”进行编写,但由于编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史学修养不同、甚至史学观点不同,导致教材在语言表述上出入较大。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为例,人教版用“《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作为小标题,而人民版却使用“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这样的表述。据此,你认为人民版的编者最有可能采用哪种史观编写教材( )‎ A.革命史观 B.近代化史观 C.文明史观 D.全球化史观 ‎32. 光绪皇帝的外语老师张德彝,是目击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中国人。他在《随使法国记》中记述道:“夫乡勇乏叛,由于德法已和;盖和局既成,勇必遣撤。 撤而穷无所归,衣食何赖? 因之铤而走险,弄兵潢池(指微不足道的造反)。”该史料( )‎ A.是研究巴黎公社的第一手史料,观点正确可信 B.有助于国人第一时间了解巴黎公社,促进中法交流 C.从中国立场和角度,吸取巴黎公社革命的教训 D.受囿于目击者的身份,未能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性质 ‎33.某班黑板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俄历1917年11月,列宁领导工人和革命士兵,在俄国首都彼得格勒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文中史实错误的有(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34.“冲击——反应”模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下列史实对应关系最符合“冲击——反应’模式的是( )‎ 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C.八国联军侵华——五四运动 D.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 ‎35.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6.黄苇在《上海开埠初期对外贸易研究》中说,在贸易中心上海,“1846年的(中国)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了13%,1847年又继续减少了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了20.1%。以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带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 B.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西方输华的产品不够丰富 D.中国商品具有核心竞争力 ‎37.甲午战后有人认为:“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学校,而学校中本原之本原,尤莫亟于创兴女学”。1898年维新志士创办经正女学,以期“相夫教子、宜家善种、兴国智民。”这表明女学兴办( )‎ A.是民族救亡途径之一 B.开启了教育近代化进程 C.服务于维新变法运动 D.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38.‎1911年11月7日,《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给伦敦的报馆的信中说:“江汉关税务司苏古敦干得尤为出色。……海关的旗子是唯一在革命地区飘扬的中国旗。”这说明( )‎ A.江汉海关被革命政权控制 B.英国抵制中国的辛亥革命 C.革命党人对英国实行了妥协政策 D.清政府得到了列强的支持 ‎39.‎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40.‎1937年12月17日,蒋介石在《我军退出南京告国民书》中说:“敌如欲尽占我四千万方里之土地,宰割我四万万之人民,所需兵力,当为几何?敌之武力,终有穷时。”这表明蒋介石( )‎ A.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 B.意在为南京沦陷寻找借口 C.对中日国情已经有所认识 D.正确分析了中日双方形势 ‎41. 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不偷农民的庄稼,帮助农民秋收,他们不再讲没收土地,大规模的土地重新分配工作基本完成,取而代之的是按等交租,而且共产党也不再强调阶级斗争。中共的这一政策措施( )‎ A.为团结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C.宣告阶级斗争已经取得胜利 D.不利于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团结 ‎42. 有历史学者曾以忧时伤世的感情袒露自己在抗战孤岛——香港,读宋人著作的心灵感受,对两宋交替之际“汴京围困屈降诸卷,所述人事利害之回环,国论是非之纷错,殆极世态诡变之至奇。……乃取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以相印证,则忽豁然心通意会。”这说明( )‎ A.问题意识有助于廓清扑朔迷离的历史与现实是非 B.家国情怀往往影响对历史与现实相关事件的理解 C.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往往贯穿于对现实的把握与选择 D.历史学者需坚守自己的专业范围不为现实利害所扰 ‎43.“……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政党和政党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劲动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越走越宽广。”这一论述主要是指(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44.为了抵制马歇尔计划对东欧国家的影响,苏联从1947年开始先后与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和经济协定。由于这些协定主要由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操作产生,因此一般统称为莫洛托夫计划。以下关于该计划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利于东欧各国的经济快速恢复和高速发展 B.苏联防止了所有东欧国家的“离苏倾向”‎ C.继承该计划的经互会有利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D.加剧了美苏争霸的紧张局势 ‎45.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次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境联系起来的是( )‎ A.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形成 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极格局的削弱 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 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 ‎46.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于‎1966年8月8日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确定了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的方针,规定了"目的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强调指出重点整党内"走资派",向"走资派"夺权,要求"敢"字当头,放手发动群众,依靠左派,孤立右派,争取中间派,运用"四大"的形式揭露一切牛鬼蛇神。确定文化革命小组为"文化革命的权力机构"等等。这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后来,1981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B.“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C.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公开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黑暗面,才能解决当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D.对“文化大革命”应当一分为二来看待,不能全盘否定。‎ ‎47.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出( )‎ A.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实践 C.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 D.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48.从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至今,中国总共只使用了8次否决权。中国非常谨慎地使用否决权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在涉及重大原则立场时使用否决权同样也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这种态度( )‎ ‎①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 ‎②表明是否使用否决权取决于我国的国家利益 ‎ ‎③有利于发挥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作用 ‎ ‎④表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49.中日两国的某项文件中有这样的条目: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该文件内容( )‎ A.有利于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 B.使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C.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亚太地区关系的缓和 D.解决了中日间历史遗留问题 ‎5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热爱和平、始终为国际法义务负责的大国形象。这反映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一突出特点( )‎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C.重视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第Ⅱ卷(非选择题,25分)‎ ‎51.(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确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至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统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疏略》‎ 材料二 西方国家的问责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是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西方国家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监督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达到全社会或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性,因而这种监督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量。‎ ‎ ——《西方官员问责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进行简要评价。(12分)‎ 玉溪一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历史学科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A C C D B A B D B B A A C A B C B A B A D D A C C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B A C B C D D C B A B A B C C A B B C B B C B C D ‎51.(1)(13分)‎ ‎(1)‎ 特点:‎ 巡视法规系统化;‎ 地方巡视系统更加严密,巡视系统多元化;‎ 巡视官员之间相互监督,注重内部反腐。 ‎ 原因:‎ 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逐利风气日盛,官员腐败现象严重。‎ ‎(2)(12分)‎ 不同:‎ 明清时期最高统治者不受监督,近代西方对所有公职人员进行监督;‎ 明清时期主要是官员内部监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还通过新闻媒介实行社会监督;‎ 明清时期监督的目的是保障君主权威和地位,近代西方是保证民主制度的落实。‎ 评价:‎ 都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改善政治风气;‎ 都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 但由于目的和所处时代、方式不同,在效果上存在明显差异。‎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