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卷(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湖北省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卷(附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8属高三第二次联考 文科综合试卷 一、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Q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 体现人世精神 B. 主张中央集权 C. 主张加强君主专制 D. 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答案】A ‎【解析】从材料的叙述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人的行为和人的生活,所有道德规范都是为人定的,故体现出对人的重视,故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政治角度的问题,主要体现出的是精神文化层面的内涵;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有关的内容。‎ 点睛:解答本题我们可以从文化角度出发。材料中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要讨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并不是政治方面的特点与内容,故可以排除B、C选项。再根据材料具体内容选出正确答案。‎ ‎2. 汉代“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后世“(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什。这表明 A. 南北经济差异逐步扩大 B. 随着人口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 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重心南移 D. 自然条件决定经济发展水平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对比来看,中国南方在汉代和后世具有不同的经济文化地位,这反映出的是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的内容,故本题选择C选项。A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北方的内容,无法与之对比;B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人口迁移的问题故无法体现;D选项错误,这一论断过于绝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观点。‎ ‎3. “按照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材料的依据应该是 A. 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B.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C.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D. 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答案】B ‎【解析】据材料“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向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的演变,故B选项正确。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与材料无关,故A、C排除。汉朝的察举制度,不符合“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故D排除。‎ ‎4. 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绅商”、“儒商”频见于当时的历史文献。仅商人捐监一项.嘉庆二十一年(1816)至道光十年(1830)就出现了二十余万。上述材料可用于论证 A. 嘉道时期的学术转向 B. 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C.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君主专制 D. 明清时期社会转向的内部动力 ‎【答案】D ‎【解析】“士商相混”的现象反映出的是明清之际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依旧存在,但是也抵挡不住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是明清时期的时代特点,故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商人和士人之间的问题,而不是学术转向问题;B选项错误,“绅商”、“儒商”并不代表着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他们虽然有经济基础但是依然需要统治阶级的肯定;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君主专制冲击这一点。‎ ‎5. 1866年,京师同文馆打算增设天文算学馆,准备招收30岁以下正途出身人员(翰林、进士、举人、秀才).遭到以倭仁为首的顽固派的坚决反对。结果,“自倭仁倡议以来,京师各省士大夫聚党私议,约法阻挡,甚且以无稽谣言煽惑人心,臣衙门遂无复有报考者”。材料主要反映了 A.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博奕 B. 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C. 儒家纲常伦理受到挑战 D. 洋务派奉行“中体西用”不切实际 ‎【答案】B ‎【解析】京师同文馆打算增设天文算学馆,在招生之时却遇到了重重阻力,这体现出中国近代化过程的曲折坎坷,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博弈的前提是在一定条件下,遵守一定的规则,而材料中保守派采用的手段不能称之为博弈;C选项错误,天文算学并不是儒学的内容,这并不能体现出儒家的纲常伦理受到挑战;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中体西用”的内容。‎ ‎6. 1905年,孙中山曾拜访位于布鲁塞尔的第二国际执行局,并希望成为第二国际的会员。当时比利时的一家报纸就曾引述他的谈话;期盼中国“引进欧洲的生产模式与使用机器,但又能戒除这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端”;为了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中国人应该“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这说明孙中山的思想 A. 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情怀 B. 蕴涵了社会主义的要素 C. 避免了西方道路的印记 D. 符合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思想。是从材料中“希望成为第二国际的会员”“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以及“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可以看出蕴含了社会主义的因素, 因此B 项正确;A 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体现了孙中山致力于解决问题,而不是理想化,故A 项排除;C项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故排除C;D 项不是题干的主旨,故排除。 ‎ ‎7.‎ ‎ 自1943年1月起,中国陆续与英美等国签订平等新约,废除了列强享有的治外法权、租界、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等在华特权,收回了过去所丧失的诸多国家主权……1945年6月26日,联合国大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隆重的签字仪式,中国代表顾维钧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的大国地位由此获得体制性确认。上述材料反映了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在于 A. 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B.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C. 为中华民族开辟了一条民族独立和国际平等的新路 D. 中国以自己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赢得国际声誉 ‎【答案】C ‎...............‎ ‎8.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杜会主义的原则。”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 A. 个体经营、集体经济 B. 精耕细作、平均主义 C. 协作经营、按劳分配 D. 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把握材料中的“集体经济”、“家庭经营”、“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即可判断本题主要涉及农业的经营方式,分析选项,A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9.‎ ‎ 罗马法学家认为,在适用于特定民族的市民法和适用于全人类的万民法之外,还有”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律"——自然法,“而奴役是违背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自然法的”。这反映了 A. 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为一部自然法 B. 天赋人权的思想理念贯穿于罗马法 C. 使用中的罗马法丧失了自然法的精神 D. 罗马法学家追求公平正x的立法原则 ‎【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可见,罗马法学家认为在罗马的公民法和万民法之外,还有自然法的存在,其蕴含的自由、平等、正义的精神与现实社会的奴役压迫的现象是相违背的,可见罗马法学家追求公平正义的立法原则,故选D选项;材料中罗马法学家并没有否定罗马法的作用及其中的法治精神,故C选项错误;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过程,故排除;B选项所述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10. 有历史学家认为,近500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3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3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其中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主要表现在 A. 推行重商主义、奖励对外贸易的经济政策 B. 创立现代金融制度,确立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C. 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 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答案】C ‎【解析】A选项错误,推行重商主义的是荷兰,而英国重视的是工业发展;B选项错误,现代金融制度创立是美国,故排除;C选项正确,英国主张自由贸易,有利于市场的发展;D选项错误,政府干预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都是美国率先开始的。‎ 点睛:解答本题要对这三个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有着清楚的认识。此外,我们要注意到荷兰所代表的商业资本和英国代表的工业资本以及美国代表的金融资本是有一定的优劣性的,这也体现在其国家发展道路上。‎ ‎11.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说明 A. 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B. 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 C.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 D. 美英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资本 ‎【答案】A ‎【解析】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材料中“1932年”,即处于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有大量的外国专家,其中美国工程师就有1700人,同时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分别占两国机器出口量的50%和90%。可见西方各国受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故答案选C。A所述过于绝对化,B在材料中无体现,D与材料的角度不符,故排除此三项。‎ ‎12. 下图是创作于1957年的时政漫画《祝君晚安》。画面上,三位“病人”躺在病床上,他们盖的被子上有“北大西洋集团”的字样,床头的小牌上写着“美国导弹基地”,他们的头上高悬着写有“US”字样的美国巨型导弹。对此漫画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美国成立北约对苏联进行核威慑 B. 北约集团内部对美国的冷战政策有所不满 C.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在欧洲冷战对峙加剧 D. 美国大力发展核力量以扶植西欧盟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约组织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正确认知的能力。材料中“三位病人躺在病床上,他们盖的被子上有北大西洋集团的字样”表明病人不是苏联,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集团,与“1957年的时政”不符,A项错误;材料中“三位病人……被子上有北大西洋集团的字样”表明病人属于北约集团内部,材料中“头上高悬着写有US字样的美国巨型导弹”不是治病而可能要命,表明对美国的冷战政策有所不满,B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中只有“北大西洋集团”,没有涉及两大阵营,C项错误;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扶植和控制西欧盟友,D项错误。故选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北约组织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主和法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材科一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摹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特此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摘编自袁刚《国会和辛亥革命》‎ 材料二美国的共和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摘自李剑鸣《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1737年美国宪法没有建立起司法审主制度。在初期美国政府中,既无财权、军权又无民意基础的最高法院的地位明显低于总统和国会。1803年,最高法院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做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利,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该判例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从而使最高法院足以与国会或总统相制衡。‎ ‎——摘编自(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 ‎(l)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概括中国版“光荣革命”的特点和美国共和政体创造性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对于美国民主制度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谈谈你对民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认识。‎ ‎【答案】(1)特点:以国会为中心;谈判协商与法制程序相结合;结束君主专制而代之以民主共和政体。具体表现:国会成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机构;赋予总统独立的行政权;构建“分权与制衡”体制(或三权分立体制)。‎ ‎(2)最高法院获得了宪法终极解释权;确立了司法审查制度;宪法的至上权威效力获得切实保障;完善了三权分立与制衡制度 ‎(3)民主具有相对性,近代欧美国家的民主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而不是全体人民的民主;民主制度具有多样性,近代欧美国家的代议制具有不同的内容;民主制度的形成具有渐进性,代欧美国家的民主制度是不断发展完善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民主制度的形成既要借鉴别国经验又要结合本国国情。‎ ‎【解析】(1)从“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我们可以看出它的特点是以国会为中心;从“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得出谈判协商与法制程序相结合;从“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得出结束君主专制而代之以民主共和政体。具体表现:我们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来看,主要表现在三权分立方面。代议制的表现是国会,总统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 ‎(2)从“该判例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从而使最高法院足以与国会或总统相制衡”得出最高法院获得了宪法终极解释权;确立了司法审查制度;完善了三权分立与制衡制度。此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宪法的至上权威效力获得切实保障。‎ ‎(3)题目中的论题是“民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认识”,因此我们要从两个角度来回答,一个是形成一个是发展。对于形成来说,我们主要关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确立过程,得出民主政治形成的主要形式。发展我们就要看民主程度和权力分配问题,分析民主发展过程的特点,由此得出相应结论。‎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材料为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答案】论题:科技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阐述:前两次工业革命中,西方列强迫切需要开拓海外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他们依仗其先进的科技,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为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开始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不断向西方学习,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近代化。在经济方面,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发展;在思想文化方面,“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相继产生;在政治方面,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相继进行民主政治的实践。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政府抓住机遇,积极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在航天、电子计算机、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大大加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所以,科技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要求:论题一定要涉及中外两个方面,不可以只提取一个方面的信息。)‎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型试题,首先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可以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和全球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等角度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中唐之后,均田制解体,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此外,宋代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 ‎——据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答案】(1)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赋税制度的变革;政府灵活调整户籍政策。‎ ‎(2)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形成,城市经济的繁荣;客观上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推动了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和社会公正。‎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提到,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提到,宋代废良贱户籍制……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简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宋代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作用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美国在南朝鲜和一些联合国成员的支持下,赢得了一场对对北朝鲜人的战争,而输掉了另一场计对中国人的战争。这两场战争的起因本质上完全不同:北朝鲜人公然发动侵略而被挫败;中国人努力保护其家园免遭潜在的入侵威胁并获得了胜利。‎ ‎——摘自(美)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材料二除战争亲历者外,对许多美国人而言,朝鲜战争始终是历史中的一个黑洞。停火的第二年,它就变成了一场没人愿意再去回忆和了解的战争。而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次值得自豪的成功,也是这个国家在新的历史中写下的最灿烂的一个乐章。‎ ‎—一摘自(受)大卫·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跟中的朝鲜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赢得了一场针对北朝鲜人的战争”的结果是什么?中国人认为“潜在的入侵威胁”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朝鲜战争的结局对中美双方产生的不同影响。‎ ‎【答案】(1)维持了朝鲜半岛南北对立的局面,美国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2)美国:霸权主义受到打击;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 中国: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支援了朝鲜人民,提高了中国国际的地位。‎ ‎【解析】(1)由材料中“美国在南朝鲜和一些联合国成员的支持下”可知指的是朝鲜战争,联系朝鲜战争的结果可知“赢得了一场针对北朝鲜人的战争”的结果是维持了朝鲜半岛南北对立的局面;第二小问联系中国抗美援朝目的分析可知国人认为“潜在的入侵威胁”指的是美国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2)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失败,使美国的霸权遭到沉重打击,同时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也彻底失败;中国在朝鲜战争中不仅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更加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支援了朝鲜人民,提高了中国国际的地位。‎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发表了《变法通议》等文章,鼓吹变法,宣传“民权论”,在国内政界和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一时“康梁”并称。变法失败后,他陆续撰写了一批宣传西学的文章,简要介绍西方著名学者和思想家的哲学、社会学和伦理学观点,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对思想界和知识界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使他的思想体系更为理论化和系统化。‎ 他的思想从总体上说,是在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未来。例如,他追随康有为变法,但为了寻求真理,又同其师激烈辩论抗争,康有为扶持溥仪复辟,他又给予严厉批评;他反对共和,反对革命,同革命党人论战,但武昌起义后,他又表示热烈拥护民主共和,并出任民国政府的总长;他拥戴袁世凯做大总统,并为他献计献策,但当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他又与蔡锷一起,举起护国大旗,讨伐袁世凯。‎ ‎——摘自陈国庆、聂苏秦著《中国近代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对康有为和民主共和的态度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思想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1)变化:对康有为:从追随变法到激烈辩论抗争再到严厉批评。‎ 对民主共和:从反对共和到拥护共和再到维护共和。‎ ‎(2)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政局的动荡;西学的影响;对真理的不断追求、救亡图存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从时代、文化、个人三方面回答。)‎ ‎【解析】(1)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发表了《变法通议》等文章,鼓吹变法,宣传“民权论”。“为了寻求真理,又同其师激烈辩论抗争,康有为扶持溥仪复辟,他又给予严厉批评”。概括材料可知,梁启超对康有为从追随变法到激烈辩论抗争再到严厉批评。对民主共和要注意武昌起义前后梁启超态度的变化,从反对共和到拥护共和再到维护共和。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其实质是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2)结合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中国的时代背景,梁启超思想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要结合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政局的动荡以及对真理的不断追求进行分析。具体从时代、文化、个人三方面回答。‎ ‎ ‎ ‎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