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浦区2018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上海黄浦区2018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黄浦区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2018年1月 一、积累运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2)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脱和孤傲情怀。‎ ‎(3)“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苏轼《___________·明月几时有》)两句诗化用了李白《把酒问月》中的句子:“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答案】 (1).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 朱弦已为佳人绝 (3). 青眼聊因美酒横 (4). 把酒问青天 (5). 水调歌头 按要求选择。(5分)‎ ‎2. “11.11”购物节小红总是买得停不下来,妈妈想用一句话点醒她,以下句子不合适的一项是( )‎ A.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B.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C. 省吃餐餐有,省穿日日新。‎ D. 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 ‎【答案】B ‎...............‎ ‎3.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孔子重辞命,他觉得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他称赞宰我、子贡擅长言语, 。辞多指说出来的言语,命多指写出的言语。‎ ‎(1)言语就是辞命 (2)但他教学生却有这一科 (3)所以谦虚地说自己很难办到了 A. (2)(1)(3)‎ B. (1)(3)(2)‎ C. (3)(2)(1)‎ D. (3)(1)(2)‎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语言表达连贯的把握。此题是语句排序,它指的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对句子进行正确的组合。要求语言具有“合理的语序”,就是要求句间排列要合乎语法规范和语言表达习惯。语句排序要求将一组句子按一定的逻辑关系重新排列,使之有序。第一句解释“言语就是辞命”,放在第三空比较合适,该句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前面的“言语”,开启下面的“辞多指说出来的言语,命多指写出的言语”。第二句表转折,放在第一空不当,把第三句表结果的句子填在第一空,恰好与前面的句子“他觉得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构成因果关系。第二句表转折的句子,填在第二空,一是与前面他“谦虚地说自己很难办到”形成转折,二是正因为他教了这一科,才会清楚地了解宰我、子贡擅长言语。‎ 二、阅读70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文后各题。‎ 文 学 的 自 尊 陈占敏 ‎①21世纪的小说,招数迭出,花样翻新,小说家们施出了浑身解数,要夺回日益失去的小说读者,中外小说家莫不如此。可是招数变来变去,花样翻来翻去,细看来不过还是那么几招,要么以新奇取胜,要么以刺激夺人,或者在情节内容上,或者在技术手法上。像石黑一雄那样,从容平静地写来,不玩招数,不弄玄虚,只是笔笔落实,平实展开,需要什么样的勇气啊!这考验的不仅仅是作家的才华和功力,还有作家的自信和自尊。‎ ‎②是的,很少有作家像石黑一雄那样,着力于表现人的自尊了。他最著名的长篇小说《长日留痕》(又译《残日》),写一个管家的自尊。从人物设置上,石黑一雄就为自己构筑了一个巨大的困难需要去克服。管家的身份,决定了要写出那份自尊是多么困难。父亲——管家,在司机刚好休假的时候,被招来开车,陪两位绅士外出。闲极无聊,两位绅士对车外出现的风景感到了腻烦,开始对父亲的“错误”肆无忌惮地嘲弄,以此来取乐。父亲恰如其分地既维护着个人尊严,又准备听任调遣地驾着车。两位绅士在对父亲口出恶言、极尽凌辱之事感到疲倦时,又开始议论攻击他们的东道主,也就是父亲的雇主,言词愈来愈低贱阴险。父亲忍无可忍,猛然刹住车,打开车后门,在离车门一两步远的地方站定,两眼紧紧地盯着车内。就这样过了一会儿,一位绅士问,我们不再继续旅行了吗?父亲不予回答,只是继续静静地站在那里。终于,一位绅士表示,他们刚才的谈话的确有点鲁莽,这再也不会发生了。就是这样,没有剑拔弩张,没有急风暴雨,没有咆哮,一切都是静静地进行,静静地较劲,连空气都是静静的;可是,就是在这样的平静中,蕴蓄着极大的张力,像一张弓拉满了,紧紧地绷着,“引而不发,跃如也”。‎ ‎③对人的自尊的关注,贯穿着石黑一雄的大部分作品。这定然与石黑一雄的出身经历有关吧。他生于日本长崎,5岁时随父亲到英国定居。他的出生地,那块遭受过原子弹袭击的土地,在他稚幼的心灵中会不会留下伤痕?他需要怎样保持着一个外来人的自尊,才能够在异乡的土地上立足成长?石黑一雄的另一部长篇《远山淡影》里,要搬家随母亲远行的万里子,一定要带上她那些小猫,她一再申明自己的想法:“你说过我可以留着它们”,“可是你说过我可以留着它们”……就这样一再重复,一再申说。你可以说这是固执,这是执拗,可是这种固执、执拗,维护的又何尝不是一份自尊呢?石黑一雄似乎是在用同样的笔法,表现自尊。那种稍稍有点变化的重复的人物语言,是强调也是捍卫,执着地捍卫着人的自尊。当人固守一端的时候,还需要不断地变换什么花样吗?只有自信也是自尊的作家,才敢于这样平实地不动手段地陈述。‎ ‎④石黑一雄太自信了,他自信得从容不迫,自信得旁若无人,他相信单凭从从容容的波澜不惊的叙述,就能达到好小说的极致。当然,他这样写法,会把追求热闹新奇的读者排斥掉,为他着迷的是另一部分有耐心、有修养、不浮不躁的读者。他这样写小说,回归的是文学本质:文学,这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形式,它的美感,就是要靠静静的阅读才能获得的,而不是依赖刺激,不管是情节编造的刺激,还是手法玩弄的刺激。《长日留痕》中有一段文字,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石黑一雄小说的美学追求:“正是因为缺乏一目了然的刺激,或者奇观,才使我们的国土美丽得超凡脱俗。也正是那种静静的美丽,以及它显示出的那种严谨的感觉才是最贴切的。这片土地似乎了解自身的美丽所在,亦知道自身的宏大,它才感到无需去招摇。相对而言,在诸如非洲、美洲那样的地方所呈现的种种风情,毫无疑问会让人非常激动,然而我却肯定,由于那类风情过于不恰当地外露,反而会给实事求是的评论家留下稍逊一筹的印象。”这哪里是在说国土说景观呢?它分明就是在说小说,说文学。‎ ‎⑤可惜的是,实事求是的评论家太少,所以,那类“风情不恰当地外露”的作品得到了更多的喝彩,那种不招摇的缺乏一目了然刺激的作品遭到了冷遇。对作家的考验于焉而至:你能够自信自己的宏大、超凡脱俗,一如既往地写下去吗?小说的自尊,文学的自尊,作家的自尊,需要坚定地捍卫了。‎ ‎4. 对第②段加点的“恰如其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因为自己的“错误”,所以父亲准备听任调遣地驾车。‎ B. 当自己的雇主被议论攻击,父亲忍无可忍,准备反抗。‎ C. 父亲猛然刹住车,在车门近处站定,两眼紧紧盯车内。‎ D. 父亲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直到绅士承认他们的错误。‎ ‎5. 第③段加点的“同样的笔法”指的是 。‎ ‎6. 第③段画线处问句的作用是 。‎ ‎7. 第④段引用《长日留痕》中的文字,用来证明好小说不招摇不追求刺激的观点。请具体分析这一材料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8.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说石黑一雄的小说“具有强大的情感力量”。从本文看,这种“强大的情感力量”有哪些方面表现?请加以概括。‎ ‎【答案】4. A 5. 平实而从容地叙述这一笔法。 ‎ ‎6. 这两个问句能引发读者对“石黑一雄作品关注人的自尊和他出身经历的关系”的思考。 ‎ ‎7. 这一材料石黑一雄把“我们的国土”静静的恰到好处的美与北美非洲风情的不恰当外露进行对比,用国土景观来比喻自己小说创作的美学追求。作者这一引用鲜明而生动地阐述了好小说不招摇不追求刺激的观点。 ‎ ‎8.‎ ‎ ⑴小说内容上,主人公外表平静,内心对自尊的深沉坚守。⑵小说表达上,有别于世俗,在平静中蕴蓄着极大的张力。⑶美学追求上,能吸引有耐心、有修养、不浮不躁的读者。⑷创作态度上,以自己坚定的自尊和自信捍卫文学的自尊。‎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意等,准确地把握住词语与句子以及文章整体之间的关系,透过语言表象去准确地把握词句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从而准确地理解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恰如其分”在文本第二段,形容父亲为维护个人尊严而刹住车,并打开车后门,在离车门一两步远的地方站定,两眼紧紧地盯着车内,这样的行为平静地维护了自己和老板的尊严,所以说是“恰如其分”。A项强加因果,错误。‎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中代词的指代义,指代词语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指代词语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指代词语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必须从上文中寻找,由近及远地梳理。从第三段说的“那种稍稍有点变化的重复的人物语言,是强调也是捍卫,执着地捍卫着人的自尊。当人固守一端的时候,还需要不断地变换什么花样吗?只有自信也是自尊的作家,才敢于这样平实地不动手段地陈述。”再结合第一段“像石黑一雄那样,从容平静地写来,不玩招数,不弄玄虚,只是笔笔落实,平实展开,需要什么样的勇气啊!”这句话,可知,“同样的笔法”指的就是“平实而从容地叙述”。‎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问句的作用,文中的两个疑问句,虽然需要读者回答,但作者的答案已经蕴含其中,这样的问句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文中的问句是针对石黑一雄的生活经历提出来的,这就能引发读者对“石黑一雄作品关注人的自尊和他出身经历的关系”的思考。‎ ‎7. 试题分析:题干问“这一材料是如何证明观点的”,即要求考生分析该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好小说不招摇不追求刺激的观点。题干将范围限定在了第④段《长日留痕》中引用的文字,该段引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我们的国土”静静的恰到好处的美与北美非洲风情的不恰当外露进行对比;同时作者用国土景观来比喻自己小说创作的美学追求,鲜明而生动地阐述了好小说不招摇不追求刺激的观点。‎ 点睛:此题考查考生对论述类文本论证方法的把握,‎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要求考生掌握常见的四种,一是举例论证,即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它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二是道理论证,即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使用得当,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三是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它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四是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的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它能使比较的双方对错分明,突出主旨。‎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信息的概括归纳能力,题干要求考生将在文本中将石黑一雄的小说具有“强大的情感力量”的表现筛选概括出来,文本第一段把石黑一雄与别的在情节内容上、技术手法上追求新奇、刺激的中外小说家比较,突出石黑一雄小说的平实。第二段主要写石黑一雄的小说在内容上,着力表现人的自尊,以《长日留痕》为例,写了父亲的平静外表和执着内心。第三、四段写石黑一雄的小说在表达语言上,采用平实而从容的叙述笔法,这有别于世俗,在平静中蕴蓄着极大的张力。文本第四段写石黑一雄的小说,在美学追求上,能吸引有耐心、有修养、不浮不躁的读者。第四、五段都表明石黑一雄在创作态度上,以自己坚定的自尊和自信捍卫文学的自尊。‎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鸣 沙 山 听 沙 张抗抗 ‎①鸣沙山,我又来了,来看你。‎ ‎②时光已过去多久了?上一次来敦煌,还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光阴如同一条内陆河,扎入沙漠腹地消失无踪。二十五年倏忽而过,人已两鬓微白,而鸣沙山,你的沙依旧、你的山依然。《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西汉时有鸣沙山好似演奏钟鼓管弦音乐的记载。《旧唐书·地理志》载鸣沙山“天气晴朗时,沙鸣闻于城内”。鸣沙山,莫非你是一座音乐之城?鸣沙当歌,鸣沙似泣。‎ ‎③鸣沙山,我不是来看你,而是来听你。‎ ‎④那么多年里,我的耳边总是流淌着沙子的鸣响——它们不是河流的汩汩声、也不是海浪的哗哗声、更不是瀑布的轰隆声。它或如沙漏一般细密悄然,或像一股巨大的泥石流兀然生成,从高处倾泻而下摧枯拉朽,沙声低沉而凄厉,缓慢而尖锐,在瞬间覆盖了摧毁了一切。那个声音多年来始终在我耳边挥之不去。‎ ‎⑤二十五年前,千里河西陇上之行的最后一站——敦煌。去敦煌是为了莫高窟,那座佛教艺术的殿堂。瞻仰千年的洞穴遗存的壁画雕像,是一次朝圣之旅。但心里另有所念,心心念念的,是茫茫大漠中这座神奇的鸣沙山。我站在山脚下,血红的夕阳隐去山后,天空纯金一般烁亮,眼前一片混沌的金黄。鸣沙山被天边的余光勾勒出完美的线条,如同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在暮色中静静蹲伏。天低了地窄了,原野消失,大海沉没,惟有这凝固的沙山,如同宇宙洪荒时代的一座巨型雕塑群,矗立于塔什拉玛干沙漠。多少个世纪,沙子在风中低声祈祷、或在风中激昂呼号。沙漠缺水但不缺风,狂风暴风寒风,一年四季都在大漠巡回。鸣沙山,你是一座山,却也不是。你本是连绵的沙丘,和大漠连在一起。但你从沙漠中站起来了,你是站立的沙漠。此后的漫长岁月,莫高窟在你敦厚的胸腔里逐年孕育而成。‎ ‎⑥然而,此刻的沙山,四下静默悄然无声,鸣沙山固执地保持沉默。我听不见沙鸣。我随同伴们一起纵身跃入沙海,双手代桨,挂在陡峭的沙坡上,连滚带爬地往下溜。一时间,前前后后人影憧憧,像一座座移动的小沙丘。就在下滑的那一刻,我似乎听见身下传来微弱的响声,窸窸窣窣,嗡嗡嘤嘤,难道这就是鸣沙么?我俯身侧耳,聆听细辨,听到的仿佛一种如泣如诉的呻吟……我一时不由思维停滞感官笨拙,身子顿时悬停在沙坡的中段。当我不由自主地溜到了沙山脚下,那个声音消失了,就像一个乐章末尾骤然中止的休止符,连震荡的余音都没有。月夜已有了寒意,月色迷茫,大漠寂寂,静谧的山谷中,万籁无声。‎ ‎⑦我惊异我惶惑,鸣沙山,我听不懂你。我沮丧地坐在沙地上清理鞋子里的沙子。很快,每个人脚下都倒出了一小堆沙子。是的,每一个游客无论滑到山脚还是步行到山下,都在无意中削裹下一层沙子。沙子既会歌唱,也能怒吼。那不是琴弦不是妙音,而是“人马践之”的沙子发出的呼喊,是沙子的尖叫和抗议。我虽然没有听见如雷的鸣沙,但不等于这世上没有沙鸣。‎ ‎⑧鸣沙山,这一刻,我似乎听懂了你。但我仍然不明白,鸣沙山为何拥有如此强大的自我复原功能?有人说,那是因为风——是风之手,将沙子一一驱赶回它们原来的位置。每夜每夜,风都在沙山重复着同一游戏,乐此不疲。风相信散沙可以任意塑造,当风成为沙子的需要时,沙子就会自己跳跃走动并手舞足蹈。这强悍的粗暴的风,是世上最具破坏力的自然力量,也是一种强效黏合剂。‎ ‎⑨是的,是风。可是,为什么别处的风没有这般神力,为什么偏偏在敦煌?在鸣沙山?告别敦煌那一日,在机场偶遇一位甘肃朋友,闲谈时我说起了关于鸣沙山的疑问。他解答说,他恰好对此有过一番研究:由于鸣沙山特殊的地理位置,日间蒸腾的气流在夜间下沉,便生成了小股冷风涡流,来自东南、西南、西北三个方面的风,沿着这一带沙丘的坡地顺势而下,在鸣沙山的谷地交汇。风与风的角逐形成了气旋,气旋像一把巨大的熨斗,来回来去地摩挲,一夜之间,便将鸣沙山“人马践之”的踪迹一一抚平,抹去了沙山的每一道伤痕。所以,鸣沙山每天都是新的……我恍然大悟却又越发迷茫!风能够把以往的一切全都删除,风过之处,真的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么? ‎ ‎⑩鸣沙山,你在说什么?我听不懂。‎ ‎9. 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④段的作用。‎ ‎10. 第⑤段写鸣沙山却多次提到莫高窟,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11. 赏析文中三处画线句在构思上的表达效果。‎ ‎12. 评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意义。‎ ‎【答案】9. 第④段紧承上文“来听你”,描摹鸣沙山声音的魅力,与下文第⑥段鸣沙山的“悄然无声”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听不到沙鸣的失望、不解。 ‎ ‎10. 以享有盛誉的莫高窟陪衬鸣沙山,突出鸣沙山的神奇魅力,以及敦厚宽广的品质,表现作者的向往和赞美。 ‎ ‎11. 第一句表现作者受鸣沙山声音感染而热烈向往之情,第二句表现听不见沙鸣的深深失望和不解;第三句表现对鸣沙山鸣与不鸣的理解,以及对世人践踏的不满。三处画线句贯穿全文,标示了本文情感发展的脉络,一步步推动情感向高潮发展,也使文章结构严谨。 ‎ ‎12. 本文表现了作者对鸣沙山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痛心和无奈;这种情感在当今社会有警醒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大批中国人出去旅游,景点自然环境常常遭到破坏,而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旅游者和有关部门的更多关注;人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解析】‎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中某一句段的作用的把握。文本第四段是对记忆中的鸣沙山的声音的细致描绘,该段处在文本的中间位置,考虑它是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第三段来看,它承接了“来听你”这句话,根据第六段写现实的沙山“四下静默悄然无声,鸣沙山固执地保持沉默”,可见第四段与第六段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听不到沙鸣的失望、不解。‎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次要描写对象的作用的把握。任何文体中的次要对象都是为了烘托主要对象,可以是正面烘托,也可以说是反面衬托。第五段中的莫高窟享有盛誉,作者以它来正面烘托突出鸣沙山的神奇魅力,以及敦厚宽广的品质,表现了作者对鸣沙山的向往和赞美。‎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句段作用的把握,要解答这类题型,可从它对文本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情感主旨等方面分析考虑。该题题干明确指出要求考生从构思这一角度来分析文中三个画线句子的的表达效果。首先明确三个句子的内涵,第一句“鸣沙山,我不是来看你,而是来听你”表现作者受鸣沙山声音感染而热烈向往之情;根据文本第六段中作者到沙山脚下,鸣沙的声音消失,“大漠寂寂,静谧的山谷中,万籁无声”,可知第二句“‎ 我惊异我惶惑,鸣沙山,我听不懂你”表现了作者听不见沙鸣的深深失望和不解;第七段作者意识到沙子既会歌唱,也能怒吼,是“人马践之”的沙子发出的呼喊,是沙子的尖叫和抗议,虽然没有听见如雷的鸣沙,但不等于这世上没有沙鸣,没有抗议,可见第三句“鸣沙山,这一刻,我似乎听懂了你”表现对鸣沙山鸣与不鸣的理解,以及对世人践踏的不满。三处画线句分布在文本开头、中间、较末的位置,贯穿全文,标示了本文情感发展的脉络,一步步推动情感向高潮发展,也使文章结构严谨。‎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题干要求“评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意义”,那么考生首先要把握该文表现的情感,再分析它的意义。对散文的思想情感的把握。散文的最后一两段往往是作者情感抒发的段落,但情感的抒发又是建立在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的,因此,要准确把握文章后面作者的情感,必须和文章前面的内容联系起来。文章从第二段到第五段写了文献中的、作者记忆中的鸣沙山,表明了自己对鸣沙山声音的情有独钟,文章第六段写作者似乎听到“一种如泣如诉的呻吟”,第七段写“那不是琴弦不是妙音,而是‘人马践之’的沙子发出的呼喊,是沙子的尖叫和抗议”,第九段“风能够把以往的一切全都删除,风过之处,真的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么?”一句反问表明作者认为即使风抹去一切,但人类对鸣沙山践踏的伤痕永在,表达了作者对鸣沙山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痛心和无奈。这种情感在当今社会有警醒的作用,作者希望自然环境遭破环这个问题能引起旅游者和有关部门的更多关注,人们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自觉保护自然环境,这就是文章思想情感的意义。‎ 点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要抓住以下几点:文中一些表示抒情,特别是议论的句子,一般散文、记叙文都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如果文中出现一些抒情、议论的语句必然就会有它的特殊作用。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意图,要传达给读者的思想感情,就是用这些句子来表达,也就是来点明文章的中心。而且这种句子往往是精当的、要言不烦的、“画龙点睛”的!我们可以在平时阅读时一边读一边把这些语句都划出来,然后等全语段阅读完以后加以筛选和选择。其次,我们还要注意一些点明文章写作背景的句子、意在言外、含义丰富的句子,以及开头的总起句、结尾的总结句,每小节的起始句、文中的一些过渡句等。这些都是我们打开文章主旨这扇牌的钥匙。一般文章主旨有显隐直曲之分。即使主旨比较隐曲的文章也可以用这些方法解决。‎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①‎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②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①参寥子:即僧人道潜,字参寥,精通佛典,工诗,苏轼与之交厚。公元1091年,苏轼应召赴京,赠此词与他。‎ ‎②谢公:指谢安,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不及归隐而病逝于西州门;他的好友羊昙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 ‎13. 依照字数多少划分,本词属于( )‎ A. 小令 B. 中调 C. 长调 D. 长短句 ‎14. 以下对上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写钱塘江潮涨与落,创设离别场景。‎ B. “问”领起的内容,抒写内心忧伤。‎ C. “斜晖”承上“潮归”,表现离情。‎ D. “不用”以下的议论紧承前面写景。‎ ‎15. 赏析本词气势雄放,意境浑然的特点。‎ ‎【答案】13. C 14. B ‎ ‎15. 词的上片起势不凡,以钱塘江潮喻人世的聚散离合,以天地和自然万物的无情,衬托人之有情,意境宏阔,表现超凡脱俗、达观超旷的心境,充分表现词人的豪情。下阕运用典故以谢安自喻,盼望归隐“雅志”早日实现,进一步反映词人闲逸旷远的心态,以及交织着人生矛盾的悲慨和发扬蹈厉的豪情。‎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词的相关常识,考生要在平时多加记忆。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诗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词大致可分三类,小令、中调、长调,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词内容、情感等的理解。B项分析“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这三句的情感。这三句以“问”字领起,写自己与参寥多次在西兴同观潮景,多次看到残阳落照中的钱塘潮,颇堪纪念。它以发问的形式,以天地和自然万物的无情,衬托人之有情,再根据紧随其后的“不用”四句,可知这三句饱含怀念,却并无忧伤。‎ ‎15.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考生分析该词的意境、情感,解题时抓住“气势雄放,意境浑然”这八个字分析诗歌。“雄放”指奔放、豪放和奔腾汹涌;“浑然”指完整一体,不可分割。考生分析时从景和情两个角度分析,词的上片起势不凡,写钱塘江潮水一涨一落,意境浑然,同时以钱塘江喻人世的聚散离合,以天地和自然万物的无情,衬托人之有情,充分表现了词人的豪情,达观旷达;下阕在情感上表现得豪放旷远,词人运用典故以谢安自喻,盼望归隐“雅志”早日实现,表达了交织着的人生矛盾的悲慨和发扬蹈厉的豪情。‎ 点睛:分析诗歌的意境特点,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这种题型一般是要求考生概括意境特点,但此题已经给出了意境特点,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分析。考生可先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再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分析诗歌。‎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杨子崇 ‎①杨子崇,高祖族弟也。父盆生,赠荆州刺史。子崇少好学,涉猎书记,有风仪,爱贤好士。开皇初,拜仪同,以车骑将军恒典宿卫,后为司门侍郎。炀帝嗣位,累迁候卫将军,坐事免。未几,复令检校将军事。从帝幸汾阳宫,子崇知突厥必为寇患,屡请早还京师,帝不纳。寻有雁门之围。及贼退,帝怒之曰:“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出为离石郡太守,治有能名。‎ ‎②自是突厥屡寇边塞,胡贼刘六儿复拥众劫掠郡境,子崇上表请兵镇遏。帝复大怒,下书令子崇巡行长城。子崇出百余里,四面路绝,不得进而归。时百姓饥馑,相聚为盗,子崇前后捕斩数千人。岁余,朔方梁师都、马邑刘武周等各称兵作乱,郡中诸胡复相啸聚。子崇患之,言欲朝集,遂与心腹数百人自孟门关将还京师。辎重半济,遇河西诸县各杀长吏,叛归师都,道路隔绝,子崇退归离石。所将左右,既闻太原有兵起,不复入城,遂各叛去。子崇悉收叛者父兄斩之。后数日,义兵夜至城下,城中豪杰复出应之。城陷,子崇为仇家所杀。‎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坐事免(_______)‎ ‎(2)子崇患之(_______)‎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开皇初,拜仪同 A. 拜见 B. 表示敬意的礼节 C. 拜谢 D. (被)授予官职 ‎18.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累迁候卫将军 A. 聚集 B. 屡次 C. 连累 D. 劳累 ‎19. 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 B. 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 C. 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 D. 子崇怯软/妄有陈请/惊动我众心/不可居爪牙之寄 ‎20.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后数日,义兵夜至城下,城中豪杰复出应之。城陷,子崇为仇家所杀。‎ ‎21. 第②段隋炀帝“下书令子崇巡行长城”的原因是( )‎ A. 杨子崇自己主动请缨,希望能去把守边境要塞。‎ B. 隋炀帝希望杨子崇给边境的入侵犯者有力还击。‎ C. 隋炀帝惩治子崇,认为他无中生有,扰乱人心。‎ D. 杨子崇作离石郡的太守时治理有方,远近闻名。‎ ‎22. “屡请早还京师”和“上表请兵镇遏”两件事反映了杨子崇_____和_____的特点。‎ ‎【答案】16. (1). 因犯……罪 (2). 以……为患 17. D 18. B 19. D ‎ ‎20. 几天后,义军在夜里打到城下,城中的豪杰也出来接应,离石郡失陷了,子崇被仇人所杀。 21. C ‎ ‎22. (1). 聪明而有预见 (2). 执着而有忠心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中实词的理解。根据“炀帝嗣位,累迁候卫将军”和“未几,复令检校将军事”可知炀帝嗣位子崇已经升官至候门将军,不久又出任检校将军,这中间必有波折,那么“坐事免”的“坐”即为“因犯……罪”。利用课本迁移法可以得知“患”的意思,《季氏将伐颛臾》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中的“患”即为“担忧”之意,此句中若把“担忧”之意放入句中,句子就理解为“子崇很担忧”,但鉴于“患”字后面的“之”字,把“患”字理解为意动用法更为妥当,那么该句解释为“子崇把这些事当用忧患”。‎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中实词的理解。在李密的《陈情表》中“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中的“拜”为任命、被授予官职。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较多,如表“授官、做官”的词语有“辟、除、察、荐、举、授、选、起、征”,这些词语虽然都可以表示授予官职,但有些也有细微差别,如“除”,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又如“起”,它指重新起用,授予官职。考生在识记时要记住这些细微差别。‎ 点睛:在传记文言文中,经常涉及官员的任命、升迁、罢免。考生对这一类动词要比较熟悉,对一些常用的动词要加以识记。如表辞官、申请退休的动词有“解”(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去”(李明府去官。)“致事”(七十致事。)“乞骸骨”(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实词“累”的含义,利用课本迁移法可以解答此题。在《后汉书·张衡传》中张衡“累召不应”,其中的“累”即多次、屡次的意思。文中说炀帝即位,子崇“累迁候卫将军”,意思是子崇多次升迁至候门将军。‎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该句断句,可先结合文段理解该句的含义,子崇子崇预见到突厥必定侵犯边关,多次请求炀帝早回京师,炀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不久炀帝在雁门被围,等到敌军被击退,炀帝发怒斥责子崇胆小怕事,没有根据就胡乱上表,惊扰我军心,不能做大臣。根据句子成分划分法,抓住这个句子中的谓语“怯软”、“陈请”、“惊动”、“不可居”,在没有宾语的谓语后面断开,如“怯软”、“陈请”,谓语带了宾语的,在宾语后面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常考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文言文断句的考查比较重视。断句方法较多,考生平时应该多加训练,将方法熟记于心。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此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找名词(或代词)或谓语,定句读;找虚词,定句读;找顶真,定句读;据排偶,定句读;依总分,定句读;对话,引文定句读;察反复,定句读。该句断句比较简单,能疏通文意结合谓语即可断开。‎ ‎20. 试题分析: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的关键词和句式有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为……所……(被动句)。‎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概括中心意思,考生锁定区间,加以概括。题干要求考生在第二段中把隋炀帝“下书令子崇巡行长城”的原因筛选出来,第二段叙述说因为子崇上表请求朝廷派兵镇守遏制多次侵犯边塞的突厥和带兵抢掠州郡的胡人刘六儿,隋炀帝很生气,于是下令叫子崇去巡行长城。‎ ‎22. 试题分析:该题为信息筛选、概括归纳题,题干给出了相关事迹,考生只要根据事迹来分析子崇的性格特点即可,子崇知突厥一定会成为寇患,多次请求皇帝早日回京师,皇帝没有采纳,后来果然有了雁门之围,可见子崇对局势分析准确,聪明而有预见;在被贬为离石郡太守后,子崇仍然尽职尽责,请求朝廷派兵镇守遏制多次侵犯边塞的突厥和带兵抢掠州郡的胡人刘六儿,表现得执着而有忠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彭州圆觉禅院记 苏洵 ‎①人之居乎此也,其必有乐乎此也。居斯乐,不乐,不居也。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为自欺,且为欺天。盖君子耻食其食而无其功,耻服其服而不知其事,故居而不乐,吾有吐食、脱服,以逃天下之讥而已耳。天之畀我以形,而使我以心驭也。今日欲适秦,明日欲适越,天下谁我御?故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是其心且不能驭其形,而况能以驭他人□? ‎ ‎②自唐以来,天下士大夫争以排释老为言,故其徒之欲求知于吾士大夫之间者,往往自叛其师以求其容于吾。而吾士大夫亦喜其来,而接之以礼。灵师、文畅之徒,饮酒食肉以自绝于其教。呜呼!归尔父子,复尔室家,而后吾许尔以叛尔师。父子之不归,室家之不复,而师之叛,是不可以一日立于天下。《传》曰:“人臣无外交。”故季布之忠于楚也,虽不如萧、韩之先觉,而比丁公之贰则为愈。 ‎ ‎③‎ 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干年,而所居圆觉院大治。一日为予道其先师平润事,与其院之所以得名者,请予为记。予佳聪之不以叛其师悦予也。故为之记曰:彭州龙兴寺僧平润讲《圆觉经》有奇,因以名院。院始弊不葺,润之来,始得隙地以作堂宇。凡更二僧,而至于保聪,聪又合其邻之僧屋若干于其院以成。是为记。‎ ‎23.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矣 B. 耳 C. 焉 D. 哉 ‎24. 对第①段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提出不乐就应离去的观点,总领全篇内容。‎ B. 提出不可自欺欺天的观点,领起下文内容。‎ C. 提出不乐就应离去的观点,为下文进一步阐述张本。‎ D. 提出乐就应该留下来的观点,引出下文的深入阐述。‎ ‎25. 对第③段“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穿布衣,吃素食,以此来为徒弟们作表率。‎ B. 布施衣服和食物,以此来给徒弟们作表率。‎ C. 穿布衣,吃素食,认为他的徒弟堪为表率。‎ D. 布施衣服和食物,为此白白作徒弟的表率。‎ ‎26. 第③段画线句交代了本文写作的_____和_____。‎ ‎27. 从叙议角度分析第②段与第③段的关系。‎ ‎【答案】23. D 24. C 25. A ‎ ‎26. (1). 缘起 (2). 意图 ‎ ‎27. 第②段主要议论,以古人去与留选择的史实,阐述忠诚可贵,不可轻易欺师叛祖的观点,第③段记叙本文写作缘起和意图,赞美保聪不欺师叛祖讨好“我”的可贵品性,与第②段议论呼应,叙议紧密结合。‎ ‎【解析】‎ ‎2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把握,“是其心且不能驭其形,而况能以驭他人□?”这句为反问句,句末填入可以表示反问语气的助词“哉”。“矣”在句末表示直接陈述、感叹或命令请求;“耳”在句末作文言语气词,表“罢了”,或者相当于“矣”;“焉”放在句末作语气助词,表感叹或疑问;“哉”作句末语气助词,可以表示疑问或反问。‎ ‎24. 试题分析:该段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段落作用的把握,对段落作用的把握首先要清楚该段所在的位置。此题问第一段的作用,首段的作用通常是①总括全文(引出下文);②点明题旨(表达某种感情);③铺垫下文(或设置悬念)。该文第一段分析了喜欢不喜欢和去留的问题,综合作者自己的做法抛弃俸禄,脱下官服,以逃避天下人的指责,可知他认为不乐就应离去的观点,为下文进一步阐述做铺垫。‎ ‎2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画线句子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对“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这句话的翻译,在辨析时要,抓住“布”“蔬”和“以为其徒先”的意思,其中“布衣蔬食”四个名词连用,应该有两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把“布”和“衣”理解为以布做衣,把蔬菜当做食物。“以为其徒先”理解为把自己当作徒弟们的表率。‎ ‎2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文本第三段写作者因为彭州僧人保聪请求我为他的先师平润和圆觉院作记,为了赞美保聪不用背叛他的师父的做法来讨好作者,所以作者为他作记,那么画线部分就是交代了作者作记的缘起和意图。‎ ‎2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表达方式的把握,题干明确要求学生从从叙议角度分析第②段与第③段的关系,考生只要从叙议的角度分析第三四段的内容以及这两段的关系即可。文本第二段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以古人去与留选择的史实,阐述忠诚可贵,不可轻易欺师叛祖的观点,第三段则采用叙述的表达方式,记叙了写作缘起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赞美保聪不欺师叛祖讨好作者的可贵品性。第三段记叙的事件正好论证了第二段的观点,与第二段呼应,叙议紧密结合。‎ 点睛:表达方式,由“表达”和“方式”合成。表达是动词,意思就是“表示思想和情感”。方式,是名词,意思是指“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就文章的写作方法而言,主要有以下5种表达法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三、写作70分 ‎28.‎ ‎ 有时你从80楼往下看,大多是美景;从2楼往下看,可能满地垃圾。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距离产生美 每每走出喧闹的教学楼,总有一阵淡淡的清香,萦绕于鼻尖之上,不似玫瑰、月季那般浓烈,但却有着几分清雅脱俗,是桂花香啊!我慢慢走近它,惊奇地发现:香味有些刺鼻,太过浓厚,过多的芬芳参杂在一起,使它的清新变了质。我静静地看了看这棵随风摇曳的桂花树,渐渐明白:是距离,让它的芬芳更加清新迷人。‎ 唐代着名诗人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也是相同的意境吗?看来,一定的距离能够感受超越实际存在的妙处,这妙处或许是花儿的芬芳,或许是草儿的青翠,或许是……而这一切都是美的体现。 ‎ 但是美的体现就仅仅局限于视觉的享受抑或是人的生理器官所感知的呢?不,它更多的情况在于人与人心灵的碰撞。“有一种爱叫做放手。”父母信任孩子,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给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间,这样孩子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稳,亲情的羁绊将会更加坚不可摧。‎ 但是并非任何的距离都有利于美的产生,只有适当的距离才能让美的程度最大化。亲子距离太近,就会让孩子感到紧迫感,产生压力,有的父母打听隐私,偷看日记,这不仅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使得孩子飞翔的翅膀被死死铐住,而且孩子会产生厌恶的情绪,父母与孩子的代沟就会越大,又怎能有益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呢?距离太远,更不必说,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只会更加疏远。当然,除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恋人之间、朋友之间,这一切不都需要距离吗?看来只有适当的距离才会产生美。‎ 罗曼罗兰曾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眼睛。”而这产生美的“眼睛”是什么呢?是心境,一种恬淡的心境。走出教学楼的我能够领略到“美”,是因为脱离烦躁的学习,心绪更加澄澈、透明,难怪在教学楼内无法感受?当然孩子与父母的相互信任也是基于这种恬淡的心境,能够更加理智地看清现状,这样“美”自然在“距离”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喽。‎ 还是走远点吧,我再次感到那淡淡的清香从我肌肤的每一个毛孔渗透进去,溶于血液的循环之中,让我的心绪更加平稳淡然,距离产生美,真的没错!‎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为材料作文,材料比较简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从远距离看,看到的大多是好的一面;‎ 从近距离看,往往会看到不好的地方。从材料的表述可以看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是“距离产生美”,这里的距离既可以是实指,路程的远近,也可以是虚指,如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时间的距离等。可用的素材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交近攻;不怕千里远,只怕隔层板;远的香,近的臭;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三年见一见,杀鸡又下面;一日见三见,口水喷上面。等等。‎ 点睛:从写作内容看,这是一则寓意性思辨作文,如果单纯从“有形的距离”来写,会因为太直白太具体,难以在这个立意上写出优秀的作文,而“无形的距离”因为能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写作中更容易把握,考生应该选择“无形的距离”来做文章。如元稹在《离思》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正因为所爱已失,两人距离遥远,爱之深挚才显得更加专一和美好。‎ ‎ ‎ ‎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